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胸段脊柱肿瘤的前路手术治疗 被引量:19
1
作者 肖建如 贾连顺 +3 位作者 袁文 陈德玉 倪斌 赵定麟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8期743-745,共3页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肿瘤前路不同手术入路、肿瘤切除和重建术式。方法 :总结我院自 1998年 1月~2 0 0 0年 12月收治 31例颈胸段脊柱肿瘤的临床表现、各种手术途径、术式及其预后。结果 :术后随访 3~ 36个月 ,30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 目的 :探讨颈胸段脊柱肿瘤前路不同手术入路、肿瘤切除和重建术式。方法 :总结我院自 1998年 1月~2 0 0 0年 12月收治 31例颈胸段脊柱肿瘤的临床表现、各种手术途径、术式及其预后。结果 :术后随访 3~ 36个月 ,30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所改善。 2例转移性腺癌患者分别于术后 13个月和 16个月因全身多处转移 ,全身衰竭死亡。 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 8、13个月局部复发。结论 :应根据肿瘤的部位、范围选择相应的手术途径、肿瘤切除术式和前路重建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脊柱 肿瘤 治疗 外科手术
下载PDF
颈胸段脊柱椎体周围重要脉管结构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烽 王素春 +3 位作者 段广超 陈兵乾 居建文 金国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6-238,242,共4页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选择合理的前方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成人尸体上,观察颈胸段脊柱周围重要脉管的解剖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①胸导管在T5水平由椎体右侧越中线向左移行,在T4椎体左前方上行到T2水平,再行向左上方,80%在C7~C...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选择合理的前方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成人尸体上,观察颈胸段脊柱周围重要脉管的解剖分布及毗邻关系。结果:①胸导管在T5水平由椎体右侧越中线向左移行,在T4椎体左前方上行到T2水平,再行向左上方,80%在C7~C7/T1水平呈弓状注入左静脉角或锁骨下静脉内侧段。②70%的主动脉弓顶点对应T3椎体水平。胸主动脉中轴线到椎体前正中线(PVM)距离在T4水平大于在主动脉弓顶点和T5水平。③63%的上腔静脉(SVC)起点对应T3椎体水平。SVC起点到PVM及SVC中轴线分别在T4、T5水平到PVM的距离逐渐增大。左右头臂静脉与PVM的夹角分别为:59.35°±5.40°和33.62°±5.59°。左侧大于右侧(P<0.05)。奇静脉在SVC的注入点87%位于T3/4~T4水平。结论:应根据不同的病变节段选择合理的颈胸段脊柱前方手术入路,上位椎体应选经左侧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或偏左侧部分劈开胸骨柄入路,下位椎体应选择右侧经胸腔入路或偏右侧劈胸骨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脊柱 脉管 应用解剖学 手术入路
下载PDF
颈胸段脊柱骨肿瘤全脊椎切除与重建技术探讨(附11例报告) 被引量:16
3
作者 滕红林 吴哲褒 +3 位作者 肖建如 魏海峰 王健 张怀保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肿瘤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方式、内固定重建技术及其预后。方法自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对11例颈胸段脊柱(C7-T4)骨肿瘤患者实施全脊椎切除术。其中原发性骨肿瘤9例,包括骨巨细胞瘤4例,软骨肉瘤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肿瘤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椎切除方式、内固定重建技术及其预后。方法自1999年6月至2004年6月,对11例颈胸段脊柱(C7-T4)骨肿瘤患者实施全脊椎切除术。其中原发性骨肿瘤9例,包括骨巨细胞瘤4例,软骨肉瘤3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转移性肿瘤2例,原发灶来源于甲状腺癌、前列腺癌各1例。经前后联合入路行单椎节切除9例、两个椎节切除2例。经一期或二期前后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与内固定重建。前路采用钛网/植骨加Orion、 Zephir等带锁钢板内固定,后路SUMMIT、Vertex内固定系统重建。结果术后随访1年至4年, 所有患者局部疼痛和神经症状均有改善或缓解,7例患者神经功能完全恢复。1例软骨肉瘤患者术后2年局部复发,1例骨巨细胞瘤1年后局部复发,但神经功能无下降。其余患者均在进一步随访中。结论可根据肿瘤的性质和侵犯部位、患者对手术耐受力、预期寿命等选择相应的颈胸段前后联合入路手术进行全脊椎切除术。全脊椎切除能显著降低颈胸段脊柱原发性骨肿瘤局部复发率,改善脊髓神经功能,提高手术疗效。颈胸段脊柱全脊椎切除技术具有较高的难度及风险,应注意熟悉局部的解剖结构,防止或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脊椎切除术 重建 颈胸段脊柱 骨肿瘤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颈胸段脊柱椎体前方重要结构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4
作者 杨新文 王勇 杨开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2-34,共3页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供局解教学的成人尸体标本30具(男25、女5);模拟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前路术式,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方法,重点观测手术途径中暴露C5~T3椎体时必须牵开并加以保护的几个...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供局解教学的成人尸体标本30具(男25、女5);模拟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前路术式,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方法,重点观测手术途径中暴露C5~T3椎体时必须牵开并加以保护的几个重要结构。结果:左头臂静脉的长度为(6.9±1.0)cm,左静脉角与前正中线的水平距离为(4.3±0.9)cm。右喉返神经在颈部的行程可分为两部分,上部位于脏筋膜内,下部在脏筋膜外,其穿入脏筋膜的位置位于C7~T1椎间水平的有14.3%(4例),位于T1椎体上半部水平的85.7%(26例)。左侧喉返神经在颈部(包括T2椎体水平)均于脏筋膜内走行。胸膜顶最高点距锁骨内1/3上缘的垂直距离,左侧(0.8±0.2)cm、右侧(1.3±0.2)cm。胸导管弓最高点距环状软骨水平的垂直距离(1.8±0.4)cm。结论: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的前路术式可以充分暴露C5~T3,术者对局部解剖的熟悉程度是前路手术得以正常开展与减少医源性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脊柱 前入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儿童及青少年颈胸段/上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治疗的疗效与并发症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升儒 仉建国 +3 位作者 田野 蔡思逸 杨阳 林莞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97-603,共7页
目的:评估儿童及青少年颈胸段/上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4月~2018年1月于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颈胸段及上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10.9±3.1岁(5~15)岁.... 目的:评估儿童及青少年颈胸段/上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手术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回顾性研究2005年4月~2018年1月于我科接受手术治疗的颈胸段及上胸段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10.9±3.1岁(5~15)岁.术前所有患者均存在双肩不等高以及斜颈,2例患者存在脊髓受压及神经功能障碍(均为ASIA D级).术前均行全脊柱CT平扫及三维重建,畸形顶点位于颈椎12例,位于胸椎33例;形成障碍型24例,分节障碍型5例,混合型16例;28例患者存在代偿性胸弯/胸腰弯;23例患者伴发其他部位的脊柱畸形.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全脊柱MRI明确椎管内病变情况.对于计划进行颈胸段(C7/T1)截骨或颈椎固定的患者,行双侧椎动脉CT造影(CTA)检查.所有患者均行三柱截骨侧后凸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中44例患者为单纯后路手术,1例接受C6-7半椎体切除患者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截骨水平位于颈椎12例,位于胸椎33例;半椎体切除术32例,全脊椎切除术10例,经椎弓根截骨术3例.6例患者代偿弯行手术治疗,其中4例接受后路融合术,2例接受双生长棒手术.于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随访,此后每年进行随访.术前、术后及随访时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对原发侧凸、代偿侧凸及节段性后凸Cobb角与锁骨角、斜颈角度及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进行测量.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269.1±65.3min(150~310min),术中出血量为987±157ml(500~2700ml).45例患者均获1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2.8±0.6(1~13)年.原发侧凸Cobb角术前为51.3°±13.9°,术后10.3°±6.4°,末次随访时12.4°±7.5°;代偿侧凸术前为32.1°±23.0°,术后11.1°±21.0°,末次随访时16.3°±23.1°;节段性后凸Cobb角术前为24.2°±15.2°,术后9.2°±8.7°,末次随访时10.4°±9.4°;斜颈术前为19.3°±5.0°,术后4.6°±3.0°,末次随访时5.7°±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脊柱畸形 颈胸段 上胸段 截骨术
下载PDF
颈胸段脊柱前方手术入路时颈长肌和颈交感干的相关解剖 被引量:6
6
作者 滕红林 杨胜武 +4 位作者 肖建如 贾连顺 陈雄生 钱列 杨兴海 《临床骨科杂志》 2005年第2期169-171,共3页
目的研究颈胸段脊柱前方手术入路时颈交感干和颈长肌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2例意外死亡的正常成人尸体标本,测量C4~T2椎体水平两侧颈长肌内侧缘至脊柱前方正中线的距离,每一椎体节段测量水平为椎体前缘上下连线中点水平;测量颈... 目的研究颈胸段脊柱前方手术入路时颈交感干和颈长肌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2例意外死亡的正常成人尸体标本,测量C4~T2椎体水平两侧颈长肌内侧缘至脊柱前方正中线的距离,每一椎体节段测量水平为椎体前缘上下连线中点水平;测量颈交感干包括颈中神经节与中线的距离,以及与颈长肌内侧缘的距离;测量颈长肌附着点的位置变化.结果颈长肌内侧缘至颈胸段脊椎前方中线的距离自上而下逐渐增宽,分别为(mm):C3水平5.5±1.2,C4水平6.1±0.6,C5水平6.5±1.4,C6水平6.2±1.9,C7水平7.0±0.5,T1水平7.8±2.3,T2水平12.0±2.5.12例颈长肌起点的位置均在T1~T3,7例(58.3%)基本为白色腱性组织,5例(41.6%)为肌肉组织或和腱性组织混合组成.颈交感干与中线的距离分别为(mm):C3水平23.0±2.0,C4水平22.0±4.0,C5水平19.0±3.0,C6水平15.0±4.0,C7水平16.0±3.0.颈交感干与颈长肌内侧缘在C67水平距离最近,两者距离分别为8.8 mm和9.0 mm.7例(58.3%)发现颈中神经节.结论在C67水平,颈交感干与颈长肌内侧缘距离最近,所以其损伤可能性也最大.熟悉颈交感干和颈长肌的相关解剖有助于在手术中减少可能的神经损伤,同时也助于椎体节段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 脊柱 颈长肌 颈交感干 解剖学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设计颈胸段半椎体切除术
7
作者 张锴 高延征 +4 位作者 王红强 邢帅 张广泉 胡巍然 朱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41-645,共5页
[目的]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颈胸段半椎体切除术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20年12月对14例先天性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行计算机辅助设计颈胸段半椎体切除矫形术。术前使用Mimics软件行矫形设计并模拟矫形过程,术中采... [目的]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颈胸段半椎体切除术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2020年12月对14例先天性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行计算机辅助设计颈胸段半椎体切除矫形术。术前使用Mimics软件行矫形设计并模拟矫形过程,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系统确保手术矫形的安全性,按照术前设计精准置入椎弓根螺钉、切除半椎体、钉-棒系统矫正侧凸畸形。术后佩戴支具,维持矫形效果。[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见严重血管、神经及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共置入140枚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率97.1%。平均随访(35.5±13.2)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颈胸段侧凸[(53.9±17.9)°,(11.5±2.5)°,P<0.001]、局部后凸Cobb角[(27.8±9.8)°,(10.7±1.6)°,P<0.001]均显著改善。末次随访时,斜颈角、T1倾斜角及锁骨角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随访过程无矫形丢失、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发生。[结论]计算机辅助设计颈胸段半椎体切除矫形术安全有效,可精准置入椎弓根螺钉并完整切除半椎体,提高手术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椎 半椎体 计算机辅助设计 椎弓根螺钉固定
原文传递
颈胸段脊柱周围重要神经结构及其毗邻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素春 张烽 +1 位作者 段广超 金国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15-617,共3页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尸体标本上,观察颈胸段脊柱周围重要神经结构及毗邻关系。结果:(1)喉返神经(RLN)进入气管食管沟的位置对应椎体水平及构成比,左:90%位于T3/4~T4水平,右:70%位于C6/7~C...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尸体标本上,观察颈胸段脊柱周围重要神经结构及毗邻关系。结果:(1)喉返神经(RLN)进入气管食管沟的位置对应椎体水平及构成比,左:90%位于T3/4~T4水平,右:70%位于C6/7~C7上水平;67.7%的右RLN与颈总动脉的交叉点对应椎体水平在T1下~T1/2水平。(2)颈胸段交感干(CTST)与椎体前正中线(PVM)距离在T1椎体中点水平较C6~C7和T2~T5水平大,且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膈神经(PN)入胸腔后,左PN于主动脉弓前方、右PN于上腔静脉前外侧经心包与纵隔胸膜之间在肺根前方下行。结论:熟悉喉返神经、交感干和膈神经的相关解剖有助于在颈胸段脊柱手术中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脊柱 神经 应用解剖
下载PDF
颈胸段椎体肿瘤的前路手术治疗 被引量:2
9
作者 赵建华 刘鹏 柳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37-539,共3页
目的 探讨颈胸段椎体肿瘤的前路不同手术入路、肿瘤切除和重建方法。方法 总结我院自 1999年 3月至2 0 0 2年 5月收治的 7例颈胸段椎体肿瘤的临床表现、手术入路、术式及其预后。结果 术后随访 3~ 2 8个月 ,7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 目的 探讨颈胸段椎体肿瘤的前路不同手术入路、肿瘤切除和重建方法。方法 总结我院自 1999年 3月至2 0 0 2年 5月收治的 7例颈胸段椎体肿瘤的临床表现、手术入路、术式及其预后。结果 术后随访 3~ 2 8个月 ,7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 1例血管肉瘤和 2例转移性腺癌患者分别于术后 3、8、13个月因全身多处转移、衰竭死亡。暂未发现局部复发病例。结论 应根据肿瘤的部位、性质选择相应的手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脊柱 肿瘤 手术治疗
下载PDF
颈胸段脊柱全脊椎切除术后不同固定方式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方新果 赵改平 +3 位作者 王晨曦 柏磊磊 陈二云 赵庆华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20-225,共6页
目的基于CT图像对人体颈胸段脊柱C5-T2节段进行三维模型重建,采用有限元方法探究椎弓根螺钉、钛网和钢板等不同内固定器械组合对颈胸段脊柱全脊椎切除(total spondylectomy,TS)术后稳定性的影响及内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方法建立颈... 目的基于CT图像对人体颈胸段脊柱C5-T2节段进行三维模型重建,采用有限元方法探究椎弓根螺钉、钛网和钢板等不同内固定器械组合对颈胸段脊柱全脊椎切除(total spondylectomy,TS)术后稳定性的影响及内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方法建立颈胸段脊柱C5-T2节段健康完整模型,并通过与体外实验关节活动度(rangeofmotion,ROM)结果对比验证模型有效性。在健康完整模型基础上,建立颈椎C7节段行TS后的4种重建模型:TM+AP+DPS模型(钛网+前路钢板+后路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TM+AP+SPS模型(钛网+前路钢板+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TM+DPS模型(钛网+后路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AP+DPS模型(前路钢板+后路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分析各重建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扭转时的ROM及内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TS术后重建会大幅度降低重建节段ROM,模型的重建节段ROM均下降超过93%,后路单节段螺钉固定时,钛网出现应力集中现象。结论4种模型重建节段固定效果相近,后路双节段螺钉固定的3种模型中内固定器械应力分布较为平均,模型整体稳定性优于后路单节段固定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脊柱 全脊椎切除 内固定 应力分布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颈胸段脊柱侧块螺钉和椎弓根螺钉的抗拔强度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滕红林 林利兴 +3 位作者 肖建如 陈华江 魏海峰 贾连顺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年第5期292-294,共3页
目的 分析颈胸段脊柱后路不同置钉方法的拔出强度。方法  5例新鲜尸体脊柱C6~T4椎骨 ,分解为单个椎体 30个 ,共 6 0个椎弓根。对其中的颈椎分为两组 ,分别为侧块螺钉固定组 (Roy -Camille法 ,Magerl法 ,Anderson法 ,自行设计侧块螺... 目的 分析颈胸段脊柱后路不同置钉方法的拔出强度。方法  5例新鲜尸体脊柱C6~T4椎骨 ,分解为单个椎体 30个 ,共 6 0个椎弓根。对其中的颈椎分为两组 ,分别为侧块螺钉固定组 (Roy -Camille法 ,Magerl法 ,Anderson法 ,自行设计侧块螺钉植入法 )和椎弓根螺钉固定组。将 6 0个椎弓根分组进行拔出测试 (5mm/min的速度垂直方向拔出 )。胸椎全部用椎弓根螺钉固定。结果 Roy-Camille法和Magerl法最大的拔出力接近 ,自行设计侧块螺钉植入法较Magerl法明显增加 ,而椎弓根螺钉抗拔出力最大。结论 选用侧块后正中线中下 1 / 3作为进针点 ,其抗拔出强度明显增加 ,钉道增加 ,操作简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 脊柱侧块螺钉 椎弓根螺钉 抗拔强度 生物力学 置钉方法
下载PDF
颈胸段脊柱前方入路手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险峰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16期165-166,F0003,共3页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39具尸体,通过模拟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前路术式暴露椎体的步骤,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法,由外到内、由浅人深重点观察C5-T3椎体前方在前路途径中必须牵开和需要保护的几...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的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39具尸体,通过模拟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的颈胸段脊柱前路术式暴露椎体的步骤,采用连续层次解剖法,由外到内、由浅人深重点观察C5-T3椎体前方在前路途径中必须牵开和需要保护的几个重要结构,并测量相关重要参数。结果左头臂静脉长度为(67.8±11.2)mm,其与头臂干交点距胸骨上切迹的垂直距离为(52.6±21.3)mm,左静脉角与前正中线的水平距离为(43.3±8.8)mm;胸膜顶最高点距锁骨内1/3上缘的垂直距离:左侧(8.1±2.2)mm、右侧(13.1±2.9)mm,左右两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导管弓最高点距环状软骨水平的垂直距离和距前正中线的水平距离分别为(19.2±4.3)mm和(34.1+2.1)mm;右喉返神经穿入脏筋膜位置位于C7-T1椎间水平6例,占15.38%。位于T1椎体上半部水平33例,占84.62%;其与颈总动脉内侧缘交叉点位于T1上半水平9例。位于T1下半水平30例,分别占23.08%和76.92%。结论颈胸段脊柱的前路术式采用经胸骨柄和部分锁骨切除方式可使C5-T3充分暴露,只有熟悉了局部解剖才能佑前路手术得以诈常开展.从而降低疾源件并寿疗管毕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脊柱 前路手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CT三维重建测量胸骨角对应胸椎平面150例结果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兴宁 姚骊 +1 位作者 李相位 吕粟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6年第3期175-178,共4页
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方式进行胸骨角对应胸椎位置的测量,探索颈胸交界区病变的准确定位方法及术前评估。方法选择经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确诊骨量正常42例,骨量减少48例,骨质疏松60例,利用16排螺旋CT胸部容积扫描三维重建方法,进行胸骨角对... 目的通过CT三维重建方式进行胸骨角对应胸椎位置的测量,探索颈胸交界区病变的准确定位方法及术前评估。方法选择经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确诊骨量正常42例,骨量减少48例,骨质疏松60例,利用16排螺旋CT胸部容积扫描三维重建方法,进行胸骨角对应胸椎位置的测量及胸椎后凸角测量。结果胸骨角对应胸椎范围为测量单元Ⅲ~Ⅵ,以测量单元Ⅳ为主,约占55%。胸骨角对应胸椎位置与骨量统计结果无相关性,两者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胸骨角对应胸椎位置与胸椎后凸角具有相关性,胸椎后凸角越大,对应位置越低。结论胸骨角对应胸椎节段并非恒定、准确的平面,不宜作为胸椎节段的准确定位标志。胸骨角对应胸椎位置的测量及与胸椎后凸角的相关关系的评价,对于颈胸交界区病变准确定位及手术治疗的术式、路径选择、胸骨柄的处理方式等内容的预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骨角 胸椎 胸椎后凸角 颈胸交界区 脊柱颈胸段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
下载PDF
颈胸段脊柱前方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素春 张烽 金国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56-358,共3页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CTS)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尸体标本上,观察胸骨颈静脉切迹(SJN)平面重要结构解剖及毗邻关系。结果:(1)70%的SJN水平向后对应的椎体水平为T2~T2/3。(2)70%的主动脉弓(AA)顶点位于T3椎体水平... 目的:为颈胸段脊柱(CTS)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尸体标本上,观察胸骨颈静脉切迹(SJN)平面重要结构解剖及毗邻关系。结果:(1)70%的SJN水平向后对应的椎体水平为T2~T2/3。(2)70%的主动脉弓(AA)顶点位于T3椎体水平。63.33%的上腔静脉(SVC)起点位于T3椎体水平。AA顶点与SVC起点分别距椎体前正中线(PVM)的距离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头臂干和左颈总动脉分别与PVM的夹角α为(31.58±1.02)°和β为(16.55±0.46)°,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熟悉胸骨颈静脉切迹、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和上腔静脉及其属支的相关解剖有助于在颈胸段脊柱前路手术中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脊柱 胸骨颈静脉切迹 主动脉弓 上腔静脉 应用解剖
下载PDF
颈胸段脊柱损伤前路减压和内固定术的作用评价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建如 李文平 +6 位作者 邵擎东 戴力扬 陈德玉 袁文 包聚良 贾连顺 赵定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654-656,共3页
目的 :评价颈胸段前路减压、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技术在颈胸段脊柱创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 15例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的患者行颈胸段前路 C7,T1 ,C6,7或 C7-T1 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及 Orion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术。结果 :所有... 目的 :评价颈胸段前路减压、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技术在颈胸段脊柱创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 15例颈胸段脊柱骨折、脱位的患者行颈胸段前路 C7,T1 ,C6,7或 C7-T1 椎体次全切除、植骨及 Orion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固定术。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 3个月至 1年 ,植骨均在 3~ 4个月内完全融合 ,12例脊髓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未发生钢板螺钉松动 ,1例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结论 :颈胸段前路减压、植骨、Orion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颈胸段脊柱脊髓创伤行之有效的手段 ,Orion钢板有助于植骨节段融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脊柱损伤 前路减压 内固定术
下载PDF
探讨颈胸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及后路手术疗效 被引量:1
16
作者 姜哲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8年第10期31-33,共3页
目的:讨论颈胸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以及应用后路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选于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颈胸段脊柱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存在颈椎-胸椎损伤,其中有75例为椎体压缩性骨折、30例为椎体... 目的:讨论颈胸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以及应用后路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选于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0例颈胸段脊柱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存在颈椎-胸椎损伤,其中有75例为椎体压缩性骨折、30例为椎体爆裂性骨折、15例为压缩性骨折脱位。将120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之后均给予后路颈胸段椎板减压椎弓根术。对比手术前后的椎体前后缘高度比、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比。结果:经随访1年,所有患者均于4个月内可见植骨甲级融合,在术后的脊髓神经功能得到程度不一的好转,且未出现螺钉脱落、松动等不良反应。术后的椎体前后缘高度比高于术前(P<0.05),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比低于术前(P<0.05)。结论:颈胸段脊柱骨折且伴有不同分级的脊髓神经功能受损患者的临床特点较为复杂,临床应用后路颈胸段椎板减压椎弓根术进行治疗后,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有利于促进植骨完全融合,提升了颈胸段脊柱的稳定性,医学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脊柱骨折 临床特点 后路手术
下载PDF
颈胸段脊柱转移瘤的手术疗效及生存率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冬月 刘晓光 +2 位作者 刘忠军 姜亮 韦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1556-1560,共5页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CTJS)转移瘤的手术疗效、生存情况以及影响转移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CTJS转移瘤患者30例。共采用两种手术方式:12例肿瘤切除术;18例姑息性手术。采用VAS评分、...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CTJS)转移瘤的手术疗效、生存情况以及影响转移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CTJS转移瘤患者30例。共采用两种手术方式:12例肿瘤切除术;18例姑息性手术。采用VAS评分、ECOG评分、Frankel分级对疼痛、功能状况和脊髓功能进行评价,采用Kaplan-Meier法评估生存时间。对影响转移瘤预后的多种因素进行COX比例风险模型生存分析。[结果]肿瘤切除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姑息性手术组[(317.23±61.87)min vs(190.36±38.31)min,P<0.05];肿瘤切除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多于姑息性手术组[(1 691.77±411.92)ml vs(1 011.13±223.68)ml,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VAS评分、ECOG评分均有改善(P<0.05);26例术前脊髓功能障碍者,术后21例(80.77%)Frankel分级获得改善至少一个等级。肿瘤切除组中位生存时间21.00个月,1年生存率66.67%;其中5例原发肿瘤恶性程度中-低度、脊柱孤立性转移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44.00个月。相比之下,姑息性手术组中位生存时间15.50个月,1年生存率55.56%(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原发肿瘤恶性程度和内脏转移情况影响患者的生存(P<0.05)。[结论]原发肿瘤恶性程度和内脏转移情况影响转移瘤患者的生存。对原发肿瘤恶性程度为中-低度、局部控制好的脊柱孤立性转移瘤行肿瘤切除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胸段脊柱 转移性肿瘤 手术疗效 生存情况 预后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