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下颈椎双侧小关节部分切除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徐波 金大地 +2 位作者 史占军 朱青安 钟世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1995年第3期115-118,共4页
分别切除9例中下颈椎(C3~T1)的双侧25%、50%、75%、100%的小关节和相邻部分椎板、黄韧带,施加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轴向旋转共6个2.0N·m纯力矩,采用脊柱三维运动立体测量系统对运动范围和中性... 分别切除9例中下颈椎(C3~T1)的双侧25%、50%、75%、100%的小关节和相邻部分椎板、黄韧带,施加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轴向旋转共6个2.0N·m纯力矩,采用脊柱三维运动立体测量系统对运动范围和中性区进行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双侧25%小关节切除对颈椎稳定性没有影响;双侧50%以上小关节切除后将导致颈椎失稳。建议临床在双侧小关节切除达到50%后附加植骨融合或采用颈椎内固定器械固定,以保持颈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小关节切除 稳定性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关节突关节切除范围对下颈椎稳定性影响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郭功亮 齐兵 +1 位作者 曲阳 赵宝林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10年第4期259-262,267,共5页
研究保留椎旁肌肉情况下,下颈椎单侧关节突关节分级切除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取5具新鲜山羊颈椎标本,先后分5组进行操作,即完整标本组,左侧C4-5关节突关节25%、50%、75%、100%切除组。先后测量每组每个颈椎标本... 研究保留椎旁肌肉情况下,下颈椎单侧关节突关节分级切除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取5具新鲜山羊颈椎标本,先后分5组进行操作,即完整标本组,左侧C4-5关节突关节25%、50%、75%、100%切除组。先后测量每组每个颈椎标本在三维空间六个方位(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随载荷增加而变化的活动度。最后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关节突关节切除范围的增大,在相同载荷条件下的位移也增大,其中增长幅度最大发生在50%~75%切除组之间,增长幅度平均在46.7%(前驱、后伸、左右侧弯四个方向)和71.5%(左右轴向旋转)。在保留椎旁肌肉情况下,单侧关节突关节切除范围大于50%时,颈脊柱稳定性丧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关节突关节 分级切除 稳定性生物力学
下载PDF
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许卫兵 姜长明 +2 位作者 王以进 廉永昕 张毅霞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2000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 :研究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选用 8具无损伤的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 ,经分次处理分为 3组 :A组 ,剔除肌肉的正常颈椎 ;B组 ,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颈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颈椎标本 ;C组 ... 目的 :研究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选用 8具无损伤的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 ,经分次处理分为 3组 :A组 ,剔除肌肉的正常颈椎 ;B组 ,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颈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颈椎标本 ;C组 ,切除韧带复合体颈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颈椎标本。模拟人颈部生理活动 ,分次进行压缩试验、三点弯曲试验和扭转试验 ,测量 3组的力学指标。结果 :与A组相比 ,C组C5椎体前缘的应力显著增高 ,轴向刚度、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均明显下降 (P <0 0 1) ;而B组上述各力学指标均优于C组 (P <0 0 1)。结论 :保留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韧带复合体 椎板成形术 生物力学 稳定性
下载PDF
颈性眩晕患者的静态平衡和稳定极限特征 被引量:13
4
作者 罗卫 黄志锐 +3 位作者 曹志贤 黄臻 闵瑜 钟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5-169,共5页
目的分析颈性眩晕患者的静态平衡和稳定极限(LOS)特征。方法 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选取本院颈性眩晕患者30例(眩晕组),健康人30例(对照组)。采用PRO-KIN平衡仪进行测试,记录两组在睁眼和闭眼条件下的前后摆动幅度标准差、左右摆动幅度... 目的分析颈性眩晕患者的静态平衡和稳定极限(LOS)特征。方法 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选取本院颈性眩晕患者30例(眩晕组),健康人30例(对照组)。采用PRO-KIN平衡仪进行测试,记录两组在睁眼和闭眼条件下的前后摆动幅度标准差、左右摆动幅度标准差、前后平均运动速度、左右平均运动速度、运动面积、运动长度、 8个方向的LOS,计算面积和长度的Romberg值。结果闭眼时,两组各项静态平衡指标数值均大于睁眼时(|Z|>2.138, P<0.05);无论睁眼或闭眼,除左右平均运动速度外(|Z|<1.026, P>0.05),眩晕组各项静态平衡指标数值均大于对照组(|Z|>2.004, P<0.05)。眩晕组在前方(右上方、正上方、左上方)的LOS和总LOS完成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Z|>2.240, P<0.05)。结论颈性眩晕患者静态平衡能力下降,平衡控制有赖于视觉补偿,LOS范围缩小,有较高跌倒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性眩晕 静态平衡 稳定极限
下载PDF
颈椎棘突骨折与颈椎稳定性 被引量:9
5
作者 秦德安 张佐伦 +1 位作者 崔新刚 刘峰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年第9期687-689,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颈椎棘突骨折与颈椎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14例(15个)单纯颈椎棘突骨折,分为无椎板累及和椎板累及两组,分析受伤机制、病理特点、影像表现和治疗方法;使用AdobePhotoshop软件测量两组侧位X线片骨折线与水平线夹...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颈椎棘突骨折与颈椎稳定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14例(15个)单纯颈椎棘突骨折,分为无椎板累及和椎板累及两组,分析受伤机制、病理特点、影像表现和治疗方法;使用AdobePhotoshop软件测量两组侧位X线片骨折线与水平线夹角,SPSS11·0作均数t检验。结果无椎板累及者9例,椎板累及者5例,两组骨折线与水平线夹角分别为57·32°±7·27°和24·36°±6·91°,t=8·26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例均证实有颈椎不稳,4例行前路手术。结论累及棘突椎板线的颈椎棘突骨折存在颈椎不稳,治疗方法不同于常见的铲土者骨折,需常规摄颈椎过伸过屈侧位X线片,以便早期作出诊断与正确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棘突骨折 稳定性 棘突椎板线
下载PDF
椎板多节段切除对颈椎节间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林冬 樊瑜波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4-49,共6页
根据CT数据建立了颈椎C2-C7节段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完整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椎板切除模型。考察了椎板切除术对颈椎节间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将C7椎体下表面固定作为边界条件,采用3种加载模式,即于C2椎体上表面施加1.5 Nm分... 根据CT数据建立了颈椎C2-C7节段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完整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椎板切除模型。考察了椎板切除术对颈椎节间稳定性的生物力学影响。将C7椎体下表面固定作为边界条件,采用3种加载模式,即于C2椎体上表面施加1.5 Nm分别沿矢状面、冠状面、轴面方向的纯弯矩。通过计算得到了C5、C4-C5、C4-C5-C6椎板切除后节间运动范围相对于完整模型的增加幅度。结果表明,屈伸、侧弯、旋转载荷模式下,3种不同范围的椎板切除均对颈椎的节间稳定性有较大影响。评价颈椎多节段椎板切除应全面考虑屈伸、侧弯、旋转加载模式下的节间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板切除 节间稳定性 有限元法
下载PDF
下颈椎三柱损伤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吴海昊 汤涛 +2 位作者 庞清江 袁欣华 周春光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97-901,共5页
目的比较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TPS)和传统颈椎前路钢板固定(AP)、前后路联合固定(CAP)在下颈椎三柱损伤模型中的初始稳定性,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集6具人颈椎标本并测定其完整状态的三维运动范围(ROM)... 目的比较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ATPS)和传统颈椎前路钢板固定(AP)、前后路联合固定(CAP)在下颈椎三柱损伤模型中的初始稳定性,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集6具人颈椎标本并测定其完整状态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制成三柱损伤模型,模拟钛网植骨后依次行ATPS、AP、CAP固定,测量3种内固定技术下的ROM,将结果标准化并进行比较。结果AP组前屈(119.68%±8.34%)、后伸(119.63%±6.74%)、左侧弯(115.20%±7.91%)、右侧弯(117.47%±7.81%)、左旋转(120.67%±5.99%)、右旋转(112.35%±8.42%)ROM标准化数值明显大于完整状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TPS组和CAP组各方向ROM标准化数值明显小于完整状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TPS组的前屈ROM标准化数值87.48%±5.31%大于CAP组的69.60%±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PS组后伸(65.53%±4.36%)、左侧弯(82.13%±2.85%)、右侧弯(81.78%±3.42%)、左旋转(83.20%±2.30%)、右旋转(83.03%±1.30%)的ROM标准化数值与CAP组((67.17%±3.10%、82.30%±4.69%、81.27%±2.79%、82.95%±2.40%、83.60%±6.5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PS的初始稳定性优于AP,和CAP相近,可以为下颈椎三柱损伤提供足够的初始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骨钉 生物力学 三柱损伤 稳定性
原文传递
不同亚型颈椎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定量评定 被引量:6
8
作者 李红戈 梅元武 童萼塘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6-159,共4页
目的 定量评价不同临床亚型颈椎病患者静立平衡功能障碍 ,并与临床平衡功能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作对比研究。方法 采用PH I型电脑人体平衡功能检测仪 ,记录 96例颈椎病患者静态姿势图各项参数 ,按不同临床亚型分组进行分析比较 ,... 目的 定量评价不同临床亚型颈椎病患者静立平衡功能障碍 ,并与临床平衡功能量表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作对比研究。方法 采用PH I型电脑人体平衡功能检测仪 ,记录 96例颈椎病患者静态姿势图各项参数 ,按不同临床亚型分组进行分析比较 ,并根据Berg平衡量表和Barthel日常生活活动 (ADL)指数评分作对比研究。结果 在椎动脉型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静态稳定性检测参数中有重心移动轨迹、动摇角度和能耗等多项异常 ,力学波谱分析有 1.0 0~ 10 .0 0Hz频段相对功率异常 ;对照组重心摆动类型多为球心型 ,脊髓型以多中心型为主。椎动脉型和脊髓型患者Berg平衡量表评分和BarthelADL指数低于对照组。结论在不同临床亚型颈椎病中 ,椎动脉型和脊髓型患者平衡功能障碍较为严重 ,疾病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最大。定量平衡功能检测可作为颈椎病的辅助诊断依据 ,并为康复评定提供量化的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型 平衡功能 颈椎病 姿势稳定性 定量评价
原文传递
颈椎钩椎关节融合器初始稳定性生物力学测试 被引量:5
9
作者 杨毅 罗帅 +5 位作者 刘浩 吴廷奎 胡凌云 陈林 李广州 孟阳 《实用骨科杂志》 2019年第11期986-990,共5页
目的测试颈椎钩椎关节融合器的初始稳定性。方法将20具山羊颈椎标本随机分为完整颈椎组、自体髂骨块植入组、钩椎关节融合器植入组、传统椎间融合器植入组四组,采用非破坏弹性法对山羊C 3~4节段进行过伸/过屈、左右侧屈以及轴向旋转活... 目的测试颈椎钩椎关节融合器的初始稳定性。方法将20具山羊颈椎标本随机分为完整颈椎组、自体髂骨块植入组、钩椎关节融合器植入组、传统椎间融合器植入组四组,采用非破坏弹性法对山羊C 3~4节段进行过伸/过屈、左右侧屈以及轴向旋转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测试。结果钩椎关节融合器组、零切迹融合器对照组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轴向旋转维度上角位移与髂骨块植入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钩椎关节融合器组和零切迹融合器对照组过伸/过屈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钩椎关节融合器组左右侧屈ROM和左右旋转ROM略小于零切迹融合器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钩椎关节融合器在左右侧屈与轴向旋转方面稳定性略优于传统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在前屈/后伸方面与传统零切迹椎间融合器稳定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椎关节融合器 颈椎 初始稳定性 生物力学 山羊
下载PDF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与侧块钉棒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 被引量:5
10
作者 童杰 季伟 +3 位作者 周若舟 黄志平 刘社庭 朱青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37-842,共6页
目的 :比较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与侧块钉棒系统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 :采用8具新鲜尸体下颈椎标本(C5~T1),用牙托石膏粉包埋后,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施加最大2.0Nm纯力偶矩,在不同测试状态下,包括完整(A组)、C5/6后方韧带复合体... 目的 :比较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与侧块钉棒系统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 :采用8具新鲜尸体下颈椎标本(C5~T1),用牙托石膏粉包埋后,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施加最大2.0Nm纯力偶矩,在不同测试状态下,包括完整(A组)、C5/6后方韧带复合体切除(B组)、C5~C7经关节螺钉固定(C组)、C5~C7侧块钉棒系统固定(D组),测量屈伸、侧弯及旋转方向上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在C6椎体前缘粘贴应变片,测量不同状态下椎体前柱载荷变化。结果:A组C5/6节段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的ROM分别为13.6°±1.2°、6.1°±0.5°、4.2°±1.6°;B组为14.4°±1.2°,6.4°±0.6°,4.8°±0.8°,C组为2.8°±0.7°、0.7°±0.3°、0.4°±0.1°,D组为1.2°±0.3°、0.5°±0.2°、0.8°±0.3°,在屈伸方向上B组的ROM较A组明显增大(P〈0.05),C组和D组在各方向上均较A组和B组明显减小(P〈0.05);在屈伸方向上,C组与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侧弯和旋转方向上,C组和D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C6/7节段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的ROM分别为12.3°±1.4°、5.5°±1.2°、2.7°±0.9°;B组为12.0°±1.3°、5.6°±1.0°、2.8°±0.9°,C组为2.9°±0.9°、0.4°±0.2°、0.4°±0.1°,D组为1.2°±0.3°、0.4°±0.1°、0.7°±0.3°,A、B两组在各方向上的ROM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屈伸方向上,C组和D组的ROM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侧弯和旋转方向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C6椎体前柱的应变在侧弯方向上较A组明显减小(P〈0.05),D组在前屈、后伸、侧弯方向上较A组明显减小(P〈0.05),C、D组在前屈方向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下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可造成屈伸和侧弯方向上失稳,经关节螺钉固定在轴向旋转和侧弯方向上与侧块钉棒系统固定效果相似,但限制屈伸运动的能力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经关节螺钉 侧块螺钉 生物力学 后路融合
下载PDF
颈前路钛板加钛网固定术后早期稳定性的观察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盛源 张立岩 +3 位作者 王济纬 魏尧森 陈日勇 徐建军 《实用骨科杂志》 2007年第3期129-131,共3页
目的观察半限制型钛板加钛网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早期的稳定性。方法对52例确诊为颈椎病的患者进行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均用半限制型钛板(CSLP-VA或ZEPH IR颈前路钢板)固定,其中22例行钛网植骨,30例行自体髂骨块植骨。... 目的观察半限制型钛板加钛网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早期的稳定性。方法对52例确诊为颈椎病的患者进行颈椎前路单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均用半限制型钛板(CSLP-VA或ZEPH IR颈前路钢板)固定,其中22例行钛网植骨,30例行自体髂骨块植骨。术前、术后分别摄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观察钛网、植骨块、锁定钢板系统有无塌陷、松动等不稳定情况。对术后2个月以内二者稳定的差异行2χ检验。结果术后2个月以内,22例行钛网植骨融合病例中出现不稳定的有6例,30例行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病例中出现不稳定的有1例。用χ2值进行连续校正检验,说明髂骨植骨块和钛网治疗在术后2个月内稳定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以后未见新增不稳定病例,经6-18个月(平均9.4个月)随访,所有病例均获得融合。结论半限制型钛板加钛网内固定治疗颈椎病,在术后早期较易发生钛网塌陷和半限制型钛板固定系统松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钛板 钛网 稳定性
下载PDF
上颈椎肿瘤外科治疗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姚孟宇 张余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4年第5期307-313,共7页
上颈椎肿瘤是指发生在上颈椎部位的原发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临床少见。上颈椎解剖结构复杂,外科治疗难度大、风险高。该文在介绍上颈椎肿瘤流行病学特点、诊断、外科分期的基础上,对该类型肿瘤的治疗原则、手术指征、术式选择、手术入... 上颈椎肿瘤是指发生在上颈椎部位的原发性肿瘤和转移性肿瘤,临床少见。上颈椎解剖结构复杂,外科治疗难度大、风险高。该文在介绍上颈椎肿瘤流行病学特点、诊断、外科分期的基础上,对该类型肿瘤的治疗原则、手术指征、术式选择、手术入路、微创技术、稳定性重建及内固定等外科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椎肿瘤 肿瘤转移 流行病学 诊断 外科分期 外科方式 稳定性重建 内固定
下载PDF
颈段椎管内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辉 石德金 +5 位作者 李文胜 梁朝峰 何海勇 秦峰 叶卓鹏 郭英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17-419,共3页
目的 报道颈段椎管内肿瘤显微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颈段椎管内肿瘤32例,均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手术,术后22例进行颈椎稳定性重建。结果肿瘤全切26例,占81.25%,肿瘤大部分切除6例(包括3例星形细胞瘤,3例包裹并紧密粘连椎动脉的哑... 目的 报道颈段椎管内肿瘤显微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颈段椎管内肿瘤32例,均采用后正中入路显微手术,术后22例进行颈椎稳定性重建。结果肿瘤全切26例,占81.25%,肿瘤大部分切除6例(包括3例星形细胞瘤,3例包裹并紧密粘连椎动脉的哑铃形神经鞘瘤),占18.75%。按George的方法评估,恢复良好23例(71.88%),症状改善6例(18.75%),无明显改善3例(9.38%),无手术死亡。30例随访3个月~3年。26例术后3个月MR检查未见肿瘤残存或复发,1例神经鞘瘤维持术后大小未增大.3例星形细胞瘤复发。术后X线检查其中4例出现颈椎不稳,26例稳定性良好。结论早期显微手术是颈段椎管内肿瘤的关键治疗手段,术后重建椎管的稳定性对患者的远期恢复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脊髓肿瘤 重建 显微手术 稳定性
原文传递
改良远外侧入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外病变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铁坚 陈荷 +3 位作者 夏海军 张冠华 刘张 黄理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22-327,共6页
目的总结改良远外侧入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外病变的手术情况和并发症,以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经改良远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外病变1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该入路术中所见,视野显露清晰、全面,既可充分... 目的总结改良远外侧入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外病变的手术情况和并发症,以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经改良远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外病变1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该入路术中所见,视野显露清晰、全面,既可充分显露颅颈交界区、高颈段脊髓腹侧病变,也可充分显露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所有肿瘤在显微镜下一次手术全切除。该入路对骨质的破坏较小;该组患者均保留了相应节段椎体的后正中张力带;关闭椎管过程中,将切开的肌肉对应缝合到相应的附着点,并消灭死腔,基本达到原态复位。该入路对脊柱的静态及动态稳定性影响较小,所有患者未行脊柱内固定手术。术后2例出现术区皮下积液,经腰大池穿刺外引流后皮下积液消失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病例,无颅内感染病例。末次随访时(随访期限2~34月),18例患者均恢复良好(Karnofsky评分80分以上),无不良预后,未发现有颈椎失稳的情况发生。结论改良的远外侧入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外病变,具有良好的术区视野暴露,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随访发现该入路对颈椎稳定性破坏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颈段椎管内外病变 改良远外侧入路 脊髓腹侧病变 颈椎稳定性
下载PDF
颈椎管扩大成形术的术式及有关问题探讨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居适 曾青东 王磊 《颈腰痛杂志》 1996年第2期78-80,共3页
应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16例颈椎疾患,其中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6例、多椎间隙颈椎间盘病7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3例。8例行双开门式颈椎管扩大成形术,3例双开门式十中央植骨固定术,5例行单开门式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本组病... 应用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16例颈椎疾患,其中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症6例、多椎间隙颈椎间盘病7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3例。8例行双开门式颈椎管扩大成形术,3例双开门式十中央植骨固定术,5例行单开门式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本组病例经5个月以上(平均15个月)随访,疗效满意。作者认为经后路多节段颈椎管扩大成形术既能获得有效的脊髓减压,又能维持颈椎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管 扩大成形术 颈椎病 脊柱稳定性
下载PDF
A critical review on the biomechanical study of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cage 被引量:2
16
作者 Huiwen Huang Jinglong Liu +1 位作者 Lizhen Wang Yubo Fan 《Medicine in Novel Technology and Devices》 2021年第3期47-84,共38页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is the preferred surgical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with radiculopathy or myelopathy,of which the objectives are to restore the ...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is the preferred surgical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cervical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with radiculopathy or myelopathy,of which the objectives are to restore the normal height of intervertebral space and cervical lordosis through the implantation of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cage.The bio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a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cage,which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achieving the goals of ACDF,is influenced by multiple factors.In this paper,various studies focusing on the bio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cage are reviewed.Furthermore,the research methods,biomechanical evaluation parameters and data analysis methods of these research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obtain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gress and limitations of research in this field.Although great progress has been made to clarify the biomechanical behaviors of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cage,there is still controversy regarding the issues such as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of multiple factors to the performance of cage,the interactions among these factors,as well as whether the effects of factors change with the process of intervertebral osseointegration and so on.Thus,investigations are still needed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on of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cage biomechanical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cage Biomechanical performance Mechanical stability Cage subsidence 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原文传递
探讨后路颈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及相关因素 被引量:1
17
作者 蒋霖 高广忠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第23期42-43,共2页
目的对后路颈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抽取在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颈椎椎管内肿瘤32例,将其按照手术方式分成后方经双侧椎板切除入路组和经半椎板切除入路组,分别定义为甲组和乙组... 目的对后路颈椎管内肿瘤切除术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方法抽取在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颈椎椎管内肿瘤32例,将其按照手术方式分成后方经双侧椎板切除入路组和经半椎板切除入路组,分别定义为甲组和乙组。结果经术后随访发现,甲组患者颈椎不稳定发生率较乙组发生显著升高(P<0.05)。结论常规后路椎板切除与半椎板切除两种手术方式均会对颈椎生物力学改变产生影响,临床应对其给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后路颈椎椎管内肿瘤切除术 颈椎稳定性
下载PDF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对老年脊髓性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安永博 侯文根 +1 位作者 路坦 郭鑫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9年第19期2174-2182,共9页
目的研究老年脊髓性颈椎病(CSM)应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01-2019-02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老年CSM患者,简单随机化分为3组,各32例。前路组给予前路手术治疗,后路组给予后路手术治疗,联合组给予一期... 目的研究老年脊髓性颈椎病(CSM)应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01-2019-02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6例老年CSM患者,简单随机化分为3组,各32例。前路组给予前路手术治疗,后路组给予后路手术治疗,联合组给予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比较3组手术一般情况、优良率、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曲指数(CCI)、颈椎活动度(ROM),及入组患者手术切除的椎间盘组织中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Pearson分析IL-1β、TNF-α与疗效相关性。结果联合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时间较前路组、后路组高(P<0.05);联合组优良率、术后1个月JOA评分高于前路组、后路组,NDI指数低于前路组、后路组(P<0.05);联合组、后路组术后1个月CCI、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组术后1个月CCI、ROM较术前低(P<0.05);椎间盘组织中IL-1β、TNF-α与疗效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CSM,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颈椎功能与稳定性,疗效显著,且检测椎间盘髓核组织中IL-1β、TNF-α表达可预测手术疗效,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入路 前后路联合 脊髓性颈椎病 神经功能 颈椎稳定性 颈椎功能
下载PDF
CERVICAL STABILITY AFTER CUTTING-ASPIRATION OF NUCLEUS PULPOSUS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涛 杨敏杰 +2 位作者 冯世庆 毛晓岗 马巍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CAS 1996年第2期117-122,共6页
The effects of cutting-aspiration of nucleus pulposus on the momements of the cervical spine in flexion,extension and lateral bending with fresh cervical spine specimens were tested by means of contacting measement wi... The effects of cutting-aspiration of nucleus pulposus on the momements of the cervical spine in flexion,extension and lateral bending with fresh cervical spine specimens were tested by means of contacting measement with the dial indicators when loaded with the electronic universal testing machine.The results showed:(1) Cutting-aspiration of nucleus pulposus only removed part of the nucleus pulposus,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clinical observation;(2)The ranges or motion(ROMs) of the operative segment had not increased in direction of flexion,extension and lateral bending after cutting-aspiration of nucleus pulposus:(3)After nucleotomy,the ROMs corresponding upon the operative segment apparently increased in flexion and extension,but had no change in lateral bending;(4)Hemilaminectomy of cervical spine which was an operation or partial removal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 and the lamina only had little afrection on the cervical stability. The biomechanical data can not only demonstrate the reliability of percutaneous dlscectomy,but also present a new enlightement for the clinical therapy of cervical disc herniation with spinal canal sten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tting-aspiration of nucleus pulposus cervical spine stability biomechanics
下载PDF
羊颈椎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及椎板回植成形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菊英 黄勇 +1 位作者 张璨 菅凤增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29-934,共6页
目的研究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及椎板回植成形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14例新鲜成年绵羊颈椎标本(C2~7)分为两组,每组7例。每例标本均被施加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6个方向3.0 N·m载荷,测量C3~6运动节段在不同载荷... 目的研究半椎板切除、全椎板切除及椎板回植成形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14例新鲜成年绵羊颈椎标本(C2~7)分为两组,每组7例。每例标本均被施加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6个方向3.0 N·m载荷,测量C3~6运动节段在不同载荷下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及中性区(neutral zone,NZ)。对第1组进行完整状态、C5半椎板切除和C4~6半椎板切除3种状态下标本ROM和NZ的测量。对第2组进行完整状态、C4~6全椎板切除和C4~6椎板回植成形3种状态下标本ROM和NZ的测量。结果与完整状态比较,C5半椎板切除和C4~6半椎板切除状态下标本ROM和NZ没有明显差异,且C5半椎板切除和C4~6半椎板切除两种状态之间标本ROM和NZ也没有显著性差异。与完整状态比较,C4~6全椎板切除与C4~6椎板回植成形状态下在前屈后伸载荷下ROM有显著增大(P<0.05)。C4~6椎板回植成形与C4~6全椎板切除状态比较,标本在后伸载荷下ROM明显减小(P<0.05);而其余载荷下,椎板回植成形和全椎板切除ROM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半椎板切除后,颈椎标本ROM和NZ无明显增加,并不影响颈椎的稳定性。全椎板切除后,颈椎标本在前屈后伸载荷下的ROM和NZ明显增加,颈椎稳定性受影响。椎板回植成形术并没有明显改善椎板切除术后颈椎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椎板切除 椎板回植成形 颈椎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