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地区传统聚落与堡寨建筑 被引量:20
1
作者 郑东军 张玉坤 《建筑师》 2005年第3期27-40,共14页
堡寨作为一种防御性聚落与河南地区传统聚落的发展、城镇的形成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有密切联系。本文从历史沿革、形成原因、地域特点、类型构成几方面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说明堡寨聚落作为古代城市的原型和要素,具有由聚落到城市... 堡寨作为一种防御性聚落与河南地区传统聚落的发展、城镇的形成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有密切联系。本文从历史沿革、形成原因、地域特点、类型构成几方面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探讨。说明堡寨聚落作为古代城市的原型和要素,具有由聚落到城市及里坊制度形成的发展脉络,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堡寨聚落的研究有助于乡村聚落史和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聚落 河南地区 中国建筑史 中原文化 形成原因 地域特点 社会历史 发展脉络 里坊制度 古代城市 乡村聚落 防御性
下载PDF
中原文化与河南区域竞争力关系研究 被引量:19
2
作者 赵淑玲 丁登山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8-80,67,共4页
区域文化在影响区域竞争力诸要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上曾经对河南甚至整个中国的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但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其文化中一些消极因素所带来的惰性与锁定效应,对河南省区域竞争... 区域文化在影响区域竞争力诸要素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上曾经对河南甚至整个中国的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但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其文化中一些消极因素所带来的惰性与锁定效应,对河南省区域竞争力产生不利的影响。文章分析了中原文化对河南省区域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影响,提出了振兴中原文化,提升河南区域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文化 区域竞争力 河南省
下载PDF
“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中原文化对外宣传策略探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苏莹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46-49,共4页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国家战略部署,旨在强化中国与"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的政策、道路、贸易、货币和民心的交际通途,其中共享文化、互通文明便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河南地处中国的中部,文化积淀深厚,源远...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国家战略部署,旨在强化中国与"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的政策、道路、贸易、货币和民心的交际通途,其中共享文化、互通文明便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河南地处中国的中部,文化积淀深厚,源远流长。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沿线的重要省份,如何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契机,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原文化,讲好河南故事,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文章将就这一问题为中原文化在"一带一路"语境下的对外宣传提出相关的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中原文化 对外宣传 策略
下载PDF
影响中原文化“走出去”的因素及对策 被引量:11
4
作者 廖生智 《天中学刊》 2010年第4期120-123,共4页
实现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需要发挥中原文化软实力的巨大支撑作用。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应以中原文化"走出去"为依托。目前,中原文化"走出去"初具成效,但仍然受到诸多消极因素的影响,从而制约着中原文化软实力的... 实现中原崛起的宏伟目标,需要发挥中原文化软实力的巨大支撑作用。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应以中原文化"走出去"为依托。目前,中原文化"走出去"初具成效,但仍然受到诸多消极因素的影响,从而制约着中原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亟须加大思想解放、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对外宣传的力度,拓宽中原文化"走出去"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文化 “走出去” 软实力 提升 策略
下载PDF
论中原历史文化区域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史道祥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3-97,共5页
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形成基本的区域文化雏形,在踏入文明门槛之后逐渐形成了中心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楚文化区、豫北文化区等基本板块,在社会发展中各具特色,显现出异彩纷呈的崭新气象。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强烈干预,决定了中原文... 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形成基本的区域文化雏形,在踏入文明门槛之后逐渐形成了中心文化区、黄淮文化区、楚文化区、豫北文化区等基本板块,在社会发展中各具特色,显现出异彩纷呈的崭新气象。由于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强烈干预,决定了中原文化自古及今大一统的本位特征以及在中国文化中的主体地位。中原文化区域特征的独立性是脆弱的,各个地区的地方特征在这种强势文化的作用下显得个性软弱、断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文化 历史区域划分 区域特征
下载PDF
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庆柱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18,共5页
在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龙山文化重要因素为核心、为主体,同时吸收一些其它考古学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作为夏王朝物化载体的二里头文化,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国家出现时... 在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龙山文化重要因素为核心、为主体,同时吸收一些其它考古学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作为夏王朝物化载体的二里头文化,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国家出现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青铜时代的夏文化、商文化和周文化是“华夏文明”与“华夏族文化”的物化载体,这些考古学文化所属的社会“共同体”,对当时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处于“主导”地位。西汉王朝真正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大业,在先秦“华夏族”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汉族”,以汉族为主体又形成了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与早期发展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汉文化,它的时空以汉代的中原地区为中心,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向周边扩大。考古发现证明,自夏商周至汉唐时代,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华夏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中心活动地区。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原地区的各支考古学文化所属社会“共同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文化 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 历史作用与地位
下载PDF
中原文化视野下徐旭生学术路向的考察
7
作者 徐有礼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5-21,共7页
徐旭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早年在处于中原文化腹地的郑州地区系统接受传统教育,青年时期留学法国选修哲学,归国后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他长期关注中国文化遗产境遇及参与保护、考察,最终确立了考古学、古史研究的学术... 徐旭生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早年在处于中原文化腹地的郑州地区系统接受传统教育,青年时期留学法国选修哲学,归国后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他长期关注中国文化遗产境遇及参与保护、考察,最终确立了考古学、古史研究的学术方向。徐旭生由哲学到考古学的学术转型,是近代学人为应对社会变局而调整和发挥专业所长的典型之一。深层次地系统考察这一转型过程,则不难发现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底蕴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重要的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文化 徐旭生 考古学 夏文化研究
下载PDF
河南方言与中原文化保护传承 被引量:6
8
作者 鲁冰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4-151,157,共8页
中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方言是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原文化发展传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河南方言有机地体现在戏曲、民俗、地名等各种形式之中,并且与移民史、词汇史等... 中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方言是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原文化发展传承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河南方言有机地体现在戏曲、民俗、地名等各种形式之中,并且与移民史、词汇史等具有密切联系,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中原文化的保护迫在眉睫,而保护河南方言对传承和弘扬中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河南方言保护和传承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我们必须拿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文化 河南方言 语言保护 语言文化
原文传递
中原文化与大别山精神关系考论
9
作者 孙伟 王旭辉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14,共8页
中原文化作为一种起源于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形态,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着根和魂的地位,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民族品格起到了关键作用。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军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一种... 中原文化作为一种起源于中原地区的历史文化形态,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着根和魂的地位,对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民族品格起到了关键作用。大别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大别山军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地方红色精神。中原文化与大别山精神作为传统历史文化形态与当代红色精神的代表,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具体来说,中原文化为大别山精神提供了内涵价值的源头活水,而大别山精神则在内涵的广度、深度以及价值理性方面大有拓展,超越了传统文化当中落后因子的窠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发展的优秀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文化 大别山精神 融合
下载PDF
新时代语境下河南乡村短视频的故事表达与文化赋能
10
作者 李会丽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79-84,共6页
进入新时代,浸润着现代中原文化建设与发展路径的乡村短视频更加深入人心,自觉聚焦当今乡村发展变化的新现实,积极构建充满民生情怀的价值力量。河南乡村短视频持续推出时代精品,以讲述“河南故事”的艺术共情引发“河南能见度”的传播... 进入新时代,浸润着现代中原文化建设与发展路径的乡村短视频更加深入人心,自觉聚焦当今乡村发展变化的新现实,积极构建充满民生情怀的价值力量。河南乡村短视频持续推出时代精品,以讲述“河南故事”的艺术共情引发“河南能见度”的传播共鸣。同时,河南乡村短视频日益成为传播现代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力量,在大流量变正能量的演进中,回应社会关切,体现主流价值。当下河南乡村短视频的迅速发展,是新时代语境、讲好故事文案、数字文化赋新能、政策集成引导等多方合力的结果。这为河南乡村短视频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发力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短视频 中原文化 乡村振兴
下载PDF
关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立新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30-34,共5页
文化既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强大推动力量,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主要内容之一。"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其概念、内涵、外延,以及与其相关联的中原与华夏、中原文化与华夏... 文化既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强大推动力量,也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主要内容之一。"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是一个崭新的命题,其概念、内涵、外延,以及与其相关联的中原与华夏、中原文化与华夏历史文明、华夏族与中华民族、传承与创新等问题,都亟待从学理上予以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 中原文化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下载PDF
中原文化融入河南高校德育工作路径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达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0期66-68,73,共4页
中原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但河南高校在利用中原文化资源、发挥育人实效方面,还存在中原文化普及教育不足、中原文化资源挖掘不够、中原文化育人方式创新不足、中原文化德育功能尚未充分发挥的问题。为此,要建立完善中原传统文化育... 中原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价值,但河南高校在利用中原文化资源、发挥育人实效方面,还存在中原文化普及教育不足、中原文化资源挖掘不够、中原文化育人方式创新不足、中原文化德育功能尚未充分发挥的问题。为此,要建立完善中原传统文化育人的工作体制机制,科学制定中原文化人才培养体系方案,将中原文化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将中原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加强中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有关中原文化的网络平台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文化 高校德育 实效 路径
下载PDF
河南高校留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感提升路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海英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86-90,共5页
基于对在豫留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模式构建、现状、路径、策略等相关问题研究,选取郑州大学和河南工业大学在校的200名留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献检索等方式,全面调查了解在豫留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知度。结果显示:在豫留... 基于对在豫留学生中原文化认同模式构建、现状、路径、策略等相关问题研究,选取郑州大学和河南工业大学在校的200名留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文献检索等方式,全面调查了解在豫留学生对中原文化的认知度。结果显示:在豫留学生的中原文化认同程度有待加深;文化传播路径有待优化;留学生群体对中原文化符号的认知较为肤浅;在豫留学生的中原文化认知主渠道是学校教育。建构中原文化认同长效机制、有效利用多媒体传播媒介、开展中原文化特色内容认同、完善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等,可有效促进中原文化的国际化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高校 留学生 中原文化 认同
下载PDF
中原地域概念的演变及中原文化的基本精神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玉娥 《郑州师范教育》 2012年第2期37-41,共5页
中原是一个地域概念。在古代,它与中国、中州是同义语,系指今之河南省或以河南省为主体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在这个地域内产生和流布的文化,学界泛称为中原文化。中原文化一向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巨大著称于世。中原地区一直是... 中原是一个地域概念。在古代,它与中国、中州是同义语,系指今之河南省或以河南省为主体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在这个地域内产生和流布的文化,学界泛称为中原文化。中原文化一向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影响巨大著称于世。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北宋以后虽然趋于衰落,但其余响依然绵延不绝。如果说中华文化是群星竞辉、多元一体的话,那么中原文化便是众星中最耀目的巨星,是多元中重要的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 中原文化 基本精神
原文传递
中原学若干问题探讨
15
作者 戴庞海 刘振亮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7期14-19,共6页
中原学学科以特定地域中原为研究对象,聚焦中原、探讨中原、复兴中原。随着中原学逐渐站稳脚跟,若能从中原学理论支撑、学科界定、研究意义、与其他地方学关系等方面对中原学进行更加清晰的定位和探讨,深化对中原学的认识,将更有利于中... 中原学学科以特定地域中原为研究对象,聚焦中原、探讨中原、复兴中原。随着中原学逐渐站稳脚跟,若能从中原学理论支撑、学科界定、研究意义、与其他地方学关系等方面对中原学进行更加清晰的定位和探讨,深化对中原学的认识,将更有利于中原学话语权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学 中原文化 河南
下载PDF
中原学与河洛学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庚香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第7期1-5,共5页
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区域文化,是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核心和主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新时代,要把河洛文化研究上升到河洛学的高度,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复杂的思想体系来对待,才能更... 河洛文化是以洛阳为中心的区域文化,是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的核心和主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主流,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新时代,要把河洛文化研究上升到河洛学的高度,把它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复杂的思想体系来对待,才能更好地认识河洛文化。从区域范围与研究内容上来讲,河洛学是中原学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部分,是中原学桂冠上最璀璨的明珠。打造河洛学,研究解读好河洛文化,对于建设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洛文化 中原文化 黄河文化 河洛学 中原学
下载PDF
黄河文化的多源性与中原文化历史地位确立 被引量:3
17
作者 薛瑞泽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7-13,共7页
黄河文化的形成与其海纳百川的文化品格紧密联系在一起。黄河文化形成的原因固然复杂,但黄河文化丰富内涵的形成与来源多渠道的文化特色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黄河文化的多源性特色。农耕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主要支撑点,体现出黄河文化形... 黄河文化的形成与其海纳百川的文化品格紧密联系在一起。黄河文化形成的原因固然复杂,但黄河文化丰富内涵的形成与来源多渠道的文化特色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了黄河文化的多源性特色。农耕文化是黄河文化的主要支撑点,体现出黄河文化形成的根源是农耕文化。黄河文化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受来自北方草原地区游牧民族的影响,这是黄河文化丰富内涵的又一来源因素。黄河文化对来自域外的文化广泛吸收,形成了黄河文化更加丰富多彩的特色。站在黄河文化发展高度看待中原文化,可以看出中原文化托起了黄河文化的高峰,使黄河文化呈现出超迈其他区域文化的文化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文化 多源性 中原文化
下载PDF
中原学之本:厚重博大的中原历史文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星光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第10期12-17,共6页
中原学是以中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中原学以中原文化为其研究的中心内容,意在构建中原特色、中原风格、中原风貌的“中原学”学科。“中原学”实以中原历史文化为其核心构成和立学之本。中华文化主要发祥于中原大地,中原文化尤其是中原... 中原学是以中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中原学以中原文化为其研究的中心内容,意在构建中原特色、中原风格、中原风貌的“中原学”学科。“中原学”实以中原历史文化为其核心构成和立学之本。中华文化主要发祥于中原大地,中原文化尤其是中原历史文化绝不是一般的区域文化,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根基和主干,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文化、主流文化、正统文化,中原是“四大发明”的故乡即可彰显其重要地位。植根于深厚广博的中原历史文化之上的“中原学”,研究领域之广阔、研究成果之典型、研究影响之深远,绝非一般的区域文化所媲迹,值得学界同仁深耕细耘,勠力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学 中原文化 中原历史文化
下载PDF
金沙祭祀区出土青铜容器的类别、年代及文化背景
19
作者 张昌平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7-116,共10页
金沙祭祀区出土少量青铜容器残片,过去未引起学术界足够重视。通过比对,可以识别并定位出这些残片所属容器及其年代。金沙青铜容器的器类包括折肩尊或罍、方尊、双耳罍、提梁卣等多种,其年代属于殷墟文化二期前后、商周之际前后、春秋... 金沙祭祀区出土少量青铜容器残片,过去未引起学术界足够重视。通过比对,可以识别并定位出这些残片所属容器及其年代。金沙青铜容器的器类包括折肩尊或罍、方尊、双耳罍、提梁卣等多种,其年代属于殷墟文化二期前后、商周之际前后、春秋时期等不同阶段,产品的来源主要是长江中游地区。金沙祭祀区的青铜容器表明,金沙与三星堆有相当长的重合时间,它们曾经同时作为成都平原的中心聚落;成都平原主要是通过长江中游及邻近区域,多时段持续地保持与中原文化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 青铜容器 中原文化 长江中游
原文传递
大别山精神在革命低潮时期的凝聚与传承
20
作者 郭晓平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0-16,24,共8页
大别山28年革命斗争经历了两次低潮时期,即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的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和红军游击队、便衣队的浴血奋战,中原突围后中共地方组织领导游击队依靠群众持危扶颠。低潮时期的大别山军民在战略上配合红军长征、主力突围的... 大别山28年革命斗争经历了两次低潮时期,即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的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和红军游击队、便衣队的浴血奋战,中原突围后中共地方组织领导游击队依靠群众持危扶颠。低潮时期的大别山军民在战略上配合红军长征、主力突围的同时,保存骨干力量,坚持武装斗争,以坚定的信念支撑、科学的理论指导,凝聚和形成大别山革命精神,传承和弘扬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这种白色恐怖下的艰苦斗争,更能体现大别山精神的实质内涵,更加坚实大别山精神的理论基石,也充分表明大别山精神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潮时期 大别山精神 中原文化 凝聚 传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