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超压特征和测井响应以及成因 被引量:53
1
作者 何生 何治亮 +3 位作者 杨智 武恒志 王芙蓉 石万忠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57-470,共14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深层钻井揭示侏罗系发育异常高压系统.根据26口井的67个钻杆测试(DST)和电缆测试(MDT)数据,实测砂岩异常高压揭示深度约在4470~6160m,剩余压力约为11~57MPa,压力系数为1.24~2.07,砂岩段超压实测值主要分布在侏罗系...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深层钻井揭示侏罗系发育异常高压系统.根据26口井的67个钻杆测试(DST)和电缆测试(MDT)数据,实测砂岩异常高压揭示深度约在4470~6160m,剩余压力约为11~57MPa,压力系数为1.24~2.07,砂岩段超压实测值主要分布在侏罗系,少数出现在白垩系底部与侏罗系邻近地层,1个超压实测值位于下三叠统,实测超压砂岩样品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范围分别为3.20%~16.00%和0.02×10-3~14.40×10-3μm2;根据钻井、测井和测试资料的综合解释,埋深在4430~6650m的深部侏罗系流体超压带,钻井泥浆密度明显增加,泥页岩和砂岩共同具有相对于正常趋势的异常高声波时差和低视电阻率测井响应特征;超压系统顶界埋深可能不浅于4400m(地温约104℃),有些钻井超压顶界可深达约6000m(地温约140℃),且超压带顶界深度随侏罗系埋深的增加而增大;钻井揭示的侏罗系超压带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Ro,%)约为0.7%~1.3%,超压带分布深度受控于侏罗系成熟烃源岩层的埋深且两者深度分布的变化具有相关性;研究认为腹部地区已被充分压实的侏罗系异常高压成因主要与其含煤岩系干酪根热演化及油气共生有关,即生烃增压;物理模拟实验表明,由于高孔隙流体压力可导致岩石骨架颗粒间有效应力的减小,从而直接引起通过岩石的声波速度降低,即出现高声波时差响应;在超压地层温度条件下,高压液态水的电离常数可能明显增加,从而减小地层电阻率,进一步开展此种现象的相关探索性研究可望对超压带低电阻率异常的原因给出新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异常高压) 超压测井响应 超压成因 生烃增压 侏罗系 准噶尔盆地腹部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深层砂岩碳酸盐胶结作用和次生溶蚀孔隙形成机理 被引量:26
2
作者 何生 杨智 +3 位作者 何治亮 武恒志 王芙蓉 孟闲龙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59-768,798,共11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超压顶面附近(现今埋深4400~6200m,温度105~145℃)砂岩中广泛出现的碳酸盐胶结作用和次生溶蚀孔隙与超压流体活动关系密切.由于超压封闭和释放引起其顶面附近砂岩中的孔隙压力和水化学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可导致碳酸...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超压顶面附近(现今埋深4400~6200m,温度105~145℃)砂岩中广泛出现的碳酸盐胶结作用和次生溶蚀孔隙与超压流体活动关系密切.由于超压封闭和释放引起其顶面附近砂岩中的孔隙压力和水化学环境的周期性变化可导致碳酸盐沉淀和易溶矿物溶解过程交替出现.根据腹部地区超压顶面附近深埋砂岩成岩作用、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储集物性、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和烃源岩热演化模拟等资料的综合研究表明:含铁碳酸盐胶结物是主要的胶结成分,长石类成分的次生溶蚀孔隙是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纵向上深层砂岩碳酸盐胶结物出现15%~30%含量的地层厚度范围约在邻近超压顶面之下100m至之上大于450m,碳酸盐胶结物出现大于25%含量高值带分布在靠近超压顶面向上的250~300m的地层厚度范围,超压顶面附近砂岩中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高值的深度范围也是次生溶蚀孔隙(孔隙度10%~20%)发育带的范围;因晚白垩世以来深部侏罗纪煤系有机质生烃增压作用,导致在超压顶面附近砂岩晚成岩作用阶段深部富含碳酸盐的超压流体频繁活动,所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受到了明显的与深部生烃增压有关的超压热流体和有机脱羧作用的影响;超压流体多次通过超压顶面排放,使得超压顶面附近砂岩遭受了多期酸性流体溶蚀作用过程,形成了次生溶蚀孔隙发育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胶结作用 次生溶蚀孔隙 超压顶面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准噶尔盆地腹部.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中部油气充注与调整过程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林会喜 曾治平 +2 位作者 宫亚军 沈扬 江波 《断块油气田》 CAS 2013年第3期316-320,共5页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压扭性叠合盆地,盆地内发育2套含油层系,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地史时期历经印支、燕山与喜山3次主要的构造断裂活动及3期主要的油气充注过程;盆地中部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油气分布关系复杂。为明确研究区油气富集规律...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压扭性叠合盆地,盆地内发育2套含油层系,普遍存在异常高压,地史时期历经印支、燕山与喜山3次主要的构造断裂活动及3期主要的油气充注过程;盆地中部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油气分布关系复杂。为明确研究区油气富集规律,文中以油气成藏期次为主线,通过古构造恢复,剖析地质历史时期3个关键时期的油气充注特征,动态分析了各时期断裂输导体系、不整合面、异常高压,以及烃源岩成烃演化之间的内在耦合关系,建立了地质历史时期油气充注与调整过程的演化模式,明确了不同时期油气充注过程的成藏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输导体系 油气充注 调整 准噶尔盆地中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隐蔽圈闭发育模式 被引量:5
4
作者 伍家和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11年第4期15-18,24,共5页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三工河组二段是增储上产的主力层位,以隐蔽、调整型油气藏为主,勘探风险较大。应用沉积学与地球物理结合的方法研究认为主要勘探目的层侏罗系三工河组二段(J_1s_2)沉积背景与后期车-莫古隆起的演化是后期油气调整...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三工河组二段是增储上产的主力层位,以隐蔽、调整型油气藏为主,勘探风险较大。应用沉积学与地球物理结合的方法研究认为主要勘探目的层侏罗系三工河组二段(J_1s_2)沉积背景与后期车-莫古隆起的演化是后期油气调整的主控因素。三工河组二段下亚段(J_1s_2~2)沉积环境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上亚段(J_1s_2~1)为曲流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时受车-莫古隆起雏形——局部水下低凸影响砂体展布,沉积后又受车-莫古隆起掀斜调整改造作用,早期形成的储存于侏罗系的原生油藏也随车-莫古隆起的调整而改造,下亚段(J1s_2~2)辫状河道砂体叠置、砂体连通性好,油气逸散严重,上亚段(J_1s_2~2)砂泥交互沉积,受后期调整作用小。提出了缓坡远源相控+水下低凸控砂控圈模式,下亚段(J_1s_2~2)主要寻找构造(断块+低幅度背斜)油气藏为主,上亚段(J_1s_2~1)寻找岩性油气藏为主的勘探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整型油气藏 三工河组二段 水下低凸起 车-莫古隆起 准噶尔盆地腹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