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中部近45a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 被引量:62
1
作者 张爱英 高霞 任国玉 《干旱气象》 2008年第4期46-50,共5页
利用华北中部41个气象台站1961~2005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通用的极端气候指数,分析了近45a来华北中部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华北中部平均年最大日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南部平原地区一般减少,北部山地区域多有增加,降... 利用华北中部41个气象台站1961~2005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通用的极端气候指数,分析了近45a来华北中部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华北中部平均年最大日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南部平原地区一般减少,北部山地区域多有增加,降水日数有较明显减少,强降水日数和暴雨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降水日数的减少主要是中、小雨(雪)日数减少造成的。暴雨日数和强度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显著增加。华北中部强降水日数和暴雨日数在降水日数中的比重有增大趋势,强降水量和暴雨降水量在总降水量中的比重可能也增加了。这种相对增加趋势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中部 极端降水 强降水日数 暴雨日数
下载PDF
华北地区中部地震精定位与构造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24
2
作者 胡幸平 崔效锋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3年第4期351-360,共10页
选取华北地区中部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741次地震事件的波形文件,读取P波初动极性以及P、S波震相到时。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精确计算地震对到时差,结合读取出的震相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这些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了468个地震... 选取华北地区中部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741次地震事件的波形文件,读取P波初动极性以及P、S波震相到时。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精确计算地震对到时差,结合读取出的震相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这些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了468个地震的精确重定位结果。相比于初始结果,精定位结果在平面分布上更为集中,沿断裂带分布特征更明显;深度也更为合理。在新河断裂附近,存在明显的地震集中条带,整体走向约为北偏东35°,通过剖面分析,发现该断裂倾角很高。依据地震精定位获取P波射线参数,利用P波初动极性,采用改进的格点尝试法,计算了区内单个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小震综合断层面解,并结合已有的应力数据,综合分析了区内构造应力环境。结果表明,华北地区中部现今构造应力场保持稳定,为最大主应力轴北东东—南西西向,最小主应力轴北北西—南南东向的走滑型应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中部 波形互相关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中原地区距今5000—4000年间古环境重建的软体动物化石证据 被引量:19
3
作者 梁亮 夏正楷 刘德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32-537,共6页
河南孟津邙山黄土台塬上发现的全新世湖沼沉积保存有丰富的古环境信息。根据其中所含水生、两栖与陆生软体动物化石的系统研究 ,作者着重讨论了距今 5 0 0 0— 4 0 0 0年间古代湖沼演化的历史 ,并进一步根据软体动物化石的古生态分析 ,... 河南孟津邙山黄土台塬上发现的全新世湖沼沉积保存有丰富的古环境信息。根据其中所含水生、两栖与陆生软体动物化石的系统研究 ,作者着重讨论了距今 5 0 0 0— 4 0 0 0年间古代湖沼演化的历史 ,并进一步根据软体动物化石的古生态分析 ,指出古代湖沼的演化与当时气候的变化一致。这一研究为探讨中原地区环境演变的历史及华夏文明起源的环境背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 全新世 湖沼沉积 软体动物化石
下载PDF
中原地区不同植被类型花粉组合特征及对周围植被的代表性 被引量:11
4
作者 郑振华 田芳 +3 位作者 曹现勇 许清海 李月丛 阳小兰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92-97,共6页
中原地区落叶松林、阔叶杂木林、栎树林、油松阔叶混交林、竹林、柏树林、杨树林、河口草甸、农田花粉组合特征研究表明,森林植被花粉组合均以乔木花粉为主(占50%以上),平原区杨树林、河口草甸和农田均以草本花粉为主(占84%以上),均较... 中原地区落叶松林、阔叶杂木林、栎树林、油松阔叶混交林、竹林、柏树林、杨树林、河口草甸、农田花粉组合特征研究表明,森林植被花粉组合均以乔木花粉为主(占50%以上),平原区杨树林、河口草甸和农田均以草本花粉为主(占84%以上),均较好地反映了样点周围植被特征。松树林松树花粉高于70%,周围有少量松树的样点松树花粉占50%左右,周围没有松树的样点松树花粉在30%以下。落叶松林中落叶松花粉仅占2.4%,杨树林样品中未发现杨树花粉,竹林样品中禾本科花粉仅占3.4%,表明落叶松、杨树、禾本科花粉均具低代表性;判别分析也表明落叶松和杨树花粉呈低代表性。受周围和区域性植被影响,农田样点农作物花粉占30%左右,说明农田环境不利于花粉保存,故花粉浓度较其他植被类型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地区 植被类型 花粉组合 判别分析
下载PDF
华北中部太原组火山事件层与煤岩层对比——火山事件层的沉积学研究与展布规律(Ⅰ) 被引量:11
5
作者 桑树勋 刘焕杰 贾玉如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46-49,共4页
研究了华北中部太原组含煤地层中火山事件层的岩石学识别标志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含煤地层中广泛发育火山事件层.火山事件层的岩石类型以玻屑(沉)凝灰岩、玻屑晶屑(沉)凝灰岩和凝灰质中细粒砂岩为主.火山事件沉积的成因类... 研究了华北中部太原组含煤地层中火山事件层的岩石学识别标志和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含煤地层中广泛发育火山事件层.火山事件层的岩石类型以玻屑(沉)凝灰岩、玻屑晶屑(沉)凝灰岩和凝灰质中细粒砂岩为主.火山事件沉积的成因类型以空降-水携复合型和空降型为主.研究区由西向东,火山事件层的赋存层位有上迁的趋势;从东、西两个方向向峰峰地区均远离火山源.西部区和东部区分别对应一个火山源,东部区火山源位于河北康堡、围场一带,西部区火山源位于内蒙古达尔罕明安旗一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事件层 沉积特征 展布规律 太原组 煤岩层
下载PDF
华北中部太原组火山事件层与煤岩层对比——火山事件层的旋回性与煤岩层对比(Ⅱ) 被引量:6
6
作者 桑树勋 贾玉如 +1 位作者 刘焕杰 杨志刚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8-112,共5页
研究了华北中部太原组火山事件层,结果表明:火山事件期次对应事件层反映的喷发强度变化具有旋回性,一个火山事件旋回对应一次区域构造活动,火山事件旋回具有区域稳定性.籍此以火山事件层旋回划分对比为基础、结合火山事件层的期次... 研究了华北中部太原组火山事件层,结果表明:火山事件期次对应事件层反映的喷发强度变化具有旋回性,一个火山事件旋回对应一次区域构造活动,火山事件旋回具有区域稳定性.籍此以火山事件层旋回划分对比为基础、结合火山事件层的期次分析对比,建立了火山事件等时面.应用火山事件等时面对研究区太原组主要煤岩层进行了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事件层 煤岩层对比 太原组 华北中部
下载PDF
华北板块中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砂岩碎屑锆石U-Pb定年及物源判别 被引量:2
7
作者 冯志强 刘永江 +4 位作者 王权 史建儒 魏荣珠 卫彦升 雷勇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88-1306,共19页
华北板块陆内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地层沉积物的物源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对华北板块中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山西柳林县)上二叠统孙家沟组(2个)和下三叠统刘家沟组(2个)以及沁水盆地(山西沁水县)上二叠统孙家沟组(1个)地层砂岩样品进行了... 华北板块陆内盆地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地层沉积物的物源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对华北板块中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山西柳林县)上二叠统孙家沟组(2个)和下三叠统刘家沟组(2个)以及沁水盆地(山西沁水县)上二叠统孙家沟组(1个)地层砂岩样品进行了全岩地球化学分析和碎屑锆石LA-MC-ICPMS U-Pb年龄测定.364个单颗粒锆石中,古生代碎屑锆石约占21%,具有~275 Ma(218~333 Ma,65颗)和~431 Ma的两个峰值年龄(368~442 Ma,10颗);前寒武纪碎屑锆石约占79%,具有明显的~1888 Ma(1562~2222 Ma,178颗)和~2529 Ma(2253~3167 Ma,111颗)两个峰值年龄.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采用最年轻单颗粒年龄(YSG)和最年轻的碎屑锆石加权平均年龄(TuffZirc)限定地层最大沉积年龄的方法,确定刘家沟组的2个样品沉积下限年龄为253±7 Ma和250±7 Ma,孙家沟组3个样品沉积下限分别为256±7 Ma(MSWD=1.1,n=31)、264±11 Ma(MSWD=4.3,n=7)、250±6 Ma(MSWD=3.6,n=6),与二叠系-三叠系沉积界限年龄251.0±0.4 Ma相接近,其中研究区刘家沟组砂岩的地质时代应归属于早三叠世,孙家沟组砂岩应归属于晚二叠世,并进一步推测华北山西地区孙家沟组沉积时代北部早于南部.根据研究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沉积环境和构造背景分析,以及潜在物源区年龄图谱对比,结合古水流野外分析结果,判别刘家沟组和孙家沟组砂岩中的前寒武纪碎屑锆石物源区为华北板块的变质基底,早古生代碎屑锆石主要来源于兴蒙造山带南缘的早古生代侵入岩,晚古生代碎屑锆石主要来源于内蒙古隆起的晚古生代侵入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中部 山西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 碎屑锆石U-Pb定年 物源分析 构造地质学
原文传递
华北中部狐偃山杂岩体形成时代研究——来自榍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的证据 被引量:2
8
作者 何佳佳 张乔 +3 位作者 靳梦琪 周俊林 李玉宏 陈高潮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0-63,共14页
近年随着定年技术的发展,榍石LA-ICP-MS U-Pb定年法逐渐被学者采用,用来揭示某些特殊岩石类型的形成时代,如碱性岩。华北中部狐偃山碱性杂岩体由多个侵入体组成,岩性主要为二长岩类,岩石中发育大量继承锆石,结晶锆石相对较少,但包含大... 近年随着定年技术的发展,榍石LA-ICP-MS U-Pb定年法逐渐被学者采用,用来揭示某些特殊岩石类型的形成时代,如碱性岩。华北中部狐偃山碱性杂岩体由多个侵入体组成,岩性主要为二长岩类,岩石中发育大量继承锆石,结晶锆石相对较少,但包含大量岩浆榍石。本次研究即利用榍石LA-ICP-MS U-Pb定年法,对研究相对薄弱的矿泉、狼窝沟2个二长岩体中榍石进行了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二长岩体分别侵位于129 Ma和130 Ma。作为对比,同时对相同2个样品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2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在误差范围内一致。结合前人研究资料,狐偃山杂岩体主体二长岩类侵位于早白垩世早期(127~131 Ma),早白垩世晚期(111~114 Ma)有少量正长岩形成,从而构成了狐偃山杂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长岩 LA-ICP-MS 榍石 狐偃山 华北中部
下载PDF
Comparison of trends and frequencies of drought in central North China and sub- Saharan Africa from 1901 to 2010
9
作者 Faustin Katchele OGOU MA Zhu-Guo +1 位作者 YANG Qing Batebana KPAIKPAI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CSCD 2017年第6期418-426,共9页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trends and frequencies of drought between central North China(CNC) and(SSA) for the periods 1901–2010 and 1951–2010.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 and Self-Cal...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trends and frequencies of drought between central North China(CNC) and(SSA) for the periods 1901–2010 and 1951–2010.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 and Self-Calibrating Palmer Drought Severity Index(sc-PDSI) are used to assess the drought trends and frequencies. In general, the results exhibit downward trends of drought index values and upward trends of drought frequencies over CNC and SSA. A high rate of the trends' slopes for the drought index and a low rate of the frequencies' slopes is found over CNC with respect to SPEI and sc-PDSI. Furthermore, some abrupt changes are revealed after applying the sequential Mann–Kendall test to detect change points. These findings offer insight into the trends and frequencies of drought over the regions studied. Further analysis needs to be undertaken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occurrence of drought in these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OUGHT TRENDS frequencies central north china sub-Saharan AFRICA
下载PDF
华北中部主要活动断裂对岩石圈磁异常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德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99-504,共6页
对2016~2019年华北中部地区118个流动地磁矢量测点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连续3期岩石圈磁场各要素年变化数据。对得到的ΔY要素各期年变化数据进行网格化处理,利用节点值进行计算,对ΔY梯度空间赋值。分析梯度空间形态发现,高值区和活动... 对2016~2019年华北中部地区118个流动地磁矢量测点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连续3期岩石圈磁场各要素年变化数据。对得到的ΔY要素各期年变化数据进行网格化处理,利用节点值进行计算,对ΔY梯度空间赋值。分析梯度空间形态发现,高值区和活动断裂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高值区多沿一个或多个活动断裂延伸,或环活动断裂分布。利用多项式回归法对ΔY进行成分分解,提取区域背景性异常和局部性异常,同样发现局部性异常分布和活动断裂相关性较好。各期梯度高值区和局部异常形态差异性较大,但也有部分高值区或异常显著区延续性存在,尤其在断裂附近,延续性存在的可能和构造应力关系更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中部 岩石圈磁场变化 梯度空间分布 局部性异常 构造相关性
下载PDF
华北地块中部早白垩世富碱侵入岩的成因:锆石U-Pb年代学和Sr-Nd-Hf同位素制约 被引量:20
11
作者 霍腾飞 杨德彬 +2 位作者 师江朋 许文良 杨浩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97-712,共16页
本文对华北地块中部早白垩世富碱侵入岩:山西的二峰山霓辉二长岩、塔儿山二长闪长斑岩、狐偃山石英二长岩、万荣石英二长闪长岩和河南的黄龙垴霓辉正长岩、水冶霓霞正长岩、东冶角闪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分析以及4个... 本文对华北地块中部早白垩世富碱侵入岩:山西的二峰山霓辉二长岩、塔儿山二长闪长斑岩、狐偃山石英二长岩、万荣石英二长闪长岩和河南的黄龙垴霓辉正长岩、水冶霓霞正长岩、东冶角闪闪长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分析以及4个侵入岩中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的测试。结果表明,二峰山、狐偃山、万荣和黄龙垴侵入岩中锆石有两种,多数为自形-半自形晶、内部结构均匀、发育震荡环带和条纹状吸收以及具有相对高Th/U比值(0.13~4.40)的岩浆锆石,其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30±1Ma、130±3Ma、127±1Ma和127±2Ma,即富碱侵入岩形成于早白垩世;少量为继承锆石,发育核-边结构,核部呈浑圆状和弱的震荡环带,给出了三叠纪(207~226Ma)和古元古代-新太古代(1791Ma、1979Ma、2088Ma、2370Ma和2559Ma)的年龄;岩石的SiO 2=55.33%~65.00%、MgO=0.21%~7.66%、Mg#=19~62、(Na2O+K2O)=5.89%~14.38%,属于弱碱性-过碱性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Sr)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重稀土元素,具有明显的Pb正异常和弱的Eu异常;其87Sr/86Sr初始值多数介于0.7049~0.7062之间,εNd(t)值变化于-20.1^-13.3之间,岩浆锆石的Hf同位素组成为εHf(t)=-28.9^-17.4。上述结果结合符山高镁闪长岩及其中地幔橄榄岩包体的研究暗示,华北地块中部早白垩世富碱侵入岩起源于受拆沉陆壳物质熔融的熔体改造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其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动力学背景下的岩石圈伸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碱侵入岩 岩石成因 锆石U-PB定年 SR-ND-HF同位素 华北地块中部
下载PDF
华北板块中部中生代构造演化——以山西为例 被引量:9
12
作者 卫彦升 冯志强 +2 位作者 闫涛 杨五宝 段春森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7-1152,共26页
山西省位于华北板块中部,其地质发展过程与华北克拉通息息相通,特别是中生代地质演化事件更直观地反映了华北克拉通的演化特征。受山西省基础地质工作研究程度和工作方法、手段的制约,对于山西省中生代地质演化事件序列厘定的精细程度... 山西省位于华北板块中部,其地质发展过程与华北克拉通息息相通,特别是中生代地质演化事件更直观地反映了华北克拉通的演化特征。受山西省基础地质工作研究程度和工作方法、手段的制约,对于山西省中生代地质演化事件序列厘定的精细程度还较为薄弱,对重要的地质演化时间节点较为模糊或认识有偏颇之处。本文在充分收集和分析前人资料,特别是收集了近年来山西省内大量的中生代岩浆岩同位素测年数据和地球化学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该时期地层、构造、岩浆、矿产的综合研判,对山西省中生代地质演化事件进行了重建。笔者认为山西省中生代地质演化可划分为:早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挤压阶段(252~220 Ma)、晚三叠世晚期—早侏罗世早期强烈伸展阶段(220~180 Ma)、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弱伸展阶段(180~160 Ma)、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挤压阶段(160~130 Ma)、早白垩世中期—晚白垩世早期伸展阶段(130~86 Ma)和晚白垩世中—晚期弱挤压阶段(86~65 Ma)等6个阶段,其形成的构造背景和构造演化及重要的构造机制转换与华北板块周边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和古太平洋三大构造域先后或同时作用有关,应为上述三大构造域远程效应叠加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省 中生代 构造演化 华北板块中部 同位素测年 地球化学
下载PDF
华北中部平原麦田土壤供硫水平及施硫肥效果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邓占华 卢树昌 《河北农业科学》 2010年第2期36-38,共3页
通过土壤采集测定和田间试验,研究了华北中部平原区麦田土壤供硫状况和施硫效果。田间试验设计了施硫水平0 kg/hm2、45.0 kg/hm2、67.5 kg/hm2、90.0 kg/hm2和112.5 kg/hm2共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施硫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 通过土壤采集测定和田间试验,研究了华北中部平原区麦田土壤供硫状况和施硫效果。田间试验设计了施硫水平0 kg/hm2、45.0 kg/hm2、67.5 kg/hm2、90.0 kg/hm2和112.5 kg/hm2共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施硫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麦田土壤供硫水平偏低;在中等地力条件下,随着施硫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呈增加趋势;最适宜施硫量为67.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中部平原 冬小麦 供硫水平 施硫试验
下载PDF
华北平原中部第四纪沉积物的岩石磁学性质 被引量:7
14
作者 范友良 胥勤勉 +2 位作者 齐晓凤 李杨 杨吉龙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12-623,共12页
岩石磁学是古地磁学和环境磁学研究的基础。本文对华北平原中部SK1和G4两个第四系钻孔岩芯代表性样品进行详细的岩石磁学和系统退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SK1和G4孔沉积物中磁性矿物以赤铁矿和磁铁矿为主,赤铁矿含量较高。SK1孔中高矫... 岩石磁学是古地磁学和环境磁学研究的基础。本文对华北平原中部SK1和G4两个第四系钻孔岩芯代表性样品进行详细的岩石磁学和系统退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SK1和G4孔沉积物中磁性矿物以赤铁矿和磁铁矿为主,赤铁矿含量较高。SK1孔中高矫顽力磁性矿物以赤铁矿和针铁矿为主,而G4孔则以赤铁矿为主;两孔沉积物的磁化率主要来自磁铁矿的贡献,SK1孔中磁铁矿含量较高,其平均磁化率较高,而G4孔中多赤铁矿,其平均磁化率较低;SK1孔沉积物的特征剩磁载体主要是磁铁矿,而G4孔沉积物的特征剩磁载体主要是赤铁矿。赤铁矿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河流侵蚀再搬运上游沉积物中的赤铁矿,为碎屑成因;二是同沉积过程中,风化作用将磁铁矿氧化为赤铁矿,这类赤铁矿为次生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磁学 华北平原中部 第四纪沉积物
原文传递
华北平原中部重碳酸钠型水的成因探讨 被引量:7
15
作者 杨丽芝 林尚华 +2 位作者 佟照辉 祁晓凡 尚浩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3年第6期34-37,42,共5页
通过采集的大量地下水样品测试结果发现,华北平原中部的衡水——德州一带,深层地下淡水多为重碳酸钠型水。本文利用地下水循环理论及地球化学理论,探讨华北平原中部地下水重碳酸钠型水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平原中部地下水来源于大... 通过采集的大量地下水样品测试结果发现,华北平原中部的衡水——德州一带,深层地下淡水多为重碳酸钠型水。本文利用地下水循环理论及地球化学理论,探讨华北平原中部地下水重碳酸钠型水的成因。研究结果表明:华北平原中部地下水来源于大气降水的淋滤补给,后期水岩相互作用,离子产生迁移,特别是阳离子交换作用,致使地下水中钙离子缺失,钠离子富集,形成重碳酸钠型水。同时,在碱性环境中,地下水中氟离子富集,含量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碳酸钠型水 地下水 水岩作用 离子平移 华北平原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中部早白垩世岩石圈地幔性质:来自狐偃山科头钾质正长岩年代学、同位素的限制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乔 周俊林 +2 位作者 李玉宏 陈高潮 张慧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39-756,共18页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已经取得了大量进展,相比之下对克拉通中部岩石圈演化认识不足。本文对华北克拉通中部狐偃山杂岩体中科头正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主量和微量元素、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 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已经取得了大量进展,相比之下对克拉通中部岩石圈演化认识不足。本文对华北克拉通中部狐偃山杂岩体中科头正长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主量和微量元素、Sr-Nd-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科头正长岩侵位于早白垩世晚期(~111Ma)。岩石样品均为钾质-超钾质,属于碱性系列岩石。这些岩石相对富集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和中稀土,具有明显的正Eu异常(Eu/Eu*=1.22~1.96)、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Sr、Ba),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Ti)。所有岩石样品具有相对高的初始87Sr/86Sr比值(0.7058~0.7062)和低的εNd(t)(-10.4^-11.1),εHf(t)介于-12.2^-5.2之间。详细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科头正长岩的原始岩浆可能来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中富金云母的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源区的部分熔融,岩浆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地壳混染与结晶分异(AFC)过程。结合华北克拉通中部岩浆资料,将华北克拉通中部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分为早晚两期:早期(123~135Ma)为岩浆作用高峰期,晚期(~114Ma)为最后一期弱的岩浆期;华北克拉通中部陆下岩石圈地幔是富集的、不均一的,其至少在早白垩世(138~111Ma)一直处于减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中部 正长岩 早白垩世晚期 钾质 富集岩石圈地幔 岩石圈减薄
下载PDF
山西义兴寨金矿床铁塘硐矿段原生晕地球化学与深部找矿预测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乔青 王义天 +5 位作者 毛景文 何猛 白晓明 孙荣良 刘俊辰 王鹏 《黄金》 CAS 2023年第7期1-9,共9页
义兴寨金矿床是山西省规模最大的金矿床,其深部成矿潜力如何及是否发育隐伏矿体,是矿山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对成矿特征、控矿因素和矿床成因有比较全面认识的基础上,采用矿床原生晕地球化学法对义兴寨金矿床铁塘硐矿段开展了深部找... 义兴寨金矿床是山西省规模最大的金矿床,其深部成矿潜力如何及是否发育隐伏矿体,是矿山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对成矿特征、控矿因素和矿床成因有比较全面认识的基础上,采用矿床原生晕地球化学法对义兴寨金矿床铁塘硐矿段开展了深部找矿预测研究。原生晕异常显示,在6勘探线深部400~550 m标高和0 m标高附近存在2个主要Au异常中心,且0 m标高附近金矿化规模最大,异常区即推测矿体范围。原生晕元素轴向分带序列自上而下为:Sb-Mn-Mo-W-Ni-B-Sn-P-Au-Hg-Cr-Co-Cu-Pb-Zn-Ag-Bi-As-Ba。因此,认为铁塘硐矿段深部具有很好的成矿潜力,推测在深部-400~-500 m标高附近区域存在规模较大的富矿段。预测成果得到了近期布置钻探工程的验证,新增金资源量8 t,为进一步深部找矿工作提供了可靠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晕地球化学法 义兴寨金矿床 铁塘硐矿段 深部找矿预测 华北中部构造带
下载PDF
华北中部夏季气溶胶和云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义宇 孙鸿娉 +4 位作者 杨俊梅 任刚 赵德龙 周嵬 刘智超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65-676,共12页
气溶胶与云的垂直分布特征是气溶胶间接气候效应关注的重点。基于2018年7—8月华北中部6架次飞机观测数据,研究气溶胶和云滴的垂直和水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华北中部780~5687 m高度内气溶胶数浓度(N_(a))平均值为821.36 cm^(-3),最大... 气溶胶与云的垂直分布特征是气溶胶间接气候效应关注的重点。基于2018年7—8月华北中部6架次飞机观测数据,研究气溶胶和云滴的垂直和水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华北中部780~5687 m高度内气溶胶数浓度(N_(a))平均值为821.36 cm^(-3),最大量级可达到10^(4) cm^(-3),云中气溶胶数浓度(N_(acc))占总颗粒浓度的80%以上,表明细颗粒占大多数,气溶胶粒子算术平均直径(D_(m))平均值为0.12~0.52μm;大气层结对气溶胶垂直分布影响较大,逆温阻挡气溶胶垂直输送,高空(高度2000 m以上)D_(m)的垂直分布受到相对湿度影响较大;N_(a)和D_(m)在垂直方向波动较大,水平方向波动较小;低层云中云滴数浓度(N_(c))较大、液态水含量(L)较小,而中层和高层云中N_(c)较小、L较大,N_(c)和云滴有效半径(R_(e))的概率密度函数均为双峰型分布,L的概率密度函数为单峰型分布;气溶胶数浓度谱基本呈现多峰型分布,而云滴数浓度谱多呈现单峰型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中部 气溶胶 云滴 飞机观测
下载PDF
华北中部岩石圈磁场变化与岩石圈结构间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德强 王朝景 +4 位作者 苏树朋 李博 赵慧琴 张海洋 毛丰龙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年第5期97-102,共6页
对2016—2019年华北中部地区(34.7°—41.1°N,110.3°—119.7°E)流动地磁矢量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连续3期岩石圈磁场年变化数据,并对岩石圈磁场空间分布形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磁异常分布与岩石圈结构之间有一定... 对2016—2019年华北中部地区(34.7°—41.1°N,110.3°—119.7°E)流动地磁矢量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到连续3期岩石圈磁场年变化数据,并对岩石圈磁场空间分布形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磁异常分布与岩石圈结构之间有一定相关性,在太行山隆起以西、临清坳陷、鲁西断隆和鲁西断隆以东等主要结构单元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但在各自单元内却呈现出较好的整体性,岩石圈磁场水平矢量H和东向分量ΔY要素分区特征较明显。从H矢量空间分布形态可以看出,高能量区多分布在太行山隆起以西和鲁西断隆周边。文水—日照ΔY要素剖面幅值变化形态与结构分区间对应较好,对主要结构单元ΔX、ΔY、ΔZ要素异常幅度均值和极值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太行山隆起以西近期岩石圈磁场变化幅度最大,异常能量最强,其次为鲁西断隆及以东地区,而临清坳陷周边磁场变化相对较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中部 岩石圈磁场变化 岩石圈结构 异常幅值
下载PDF
华北陆台中段吕梁期的SW-NE向碰撞──晋蒙高级区孔兹岩系进入下地壳的构造机制 被引量:75
20
作者 吴昌华 钟长汀 《前寒武纪研究进展》 1998年第3期28-50,共23页
华北陆台北部近千公里的麻粒岩带并非同为太古宙的同一地体,其东不含孔兹岩系的冀东地体是太古宙古陆,其西含古元古代孔兹岩的晋蒙高级区是吕梁期的碰撞带。孔兹岩系在鄂尔多斯古陆北缘和东缘周边分布,也在冀东古陆西缘分布,分别是... 华北陆台北部近千公里的麻粒岩带并非同为太古宙的同一地体,其东不含孔兹岩系的冀东地体是太古宙古陆,其西含古元古代孔兹岩的晋蒙高级区是吕梁期的碰撞带。孔兹岩系在鄂尔多斯古陆北缘和东缘周边分布,也在冀东古陆西缘分布,分别是两陆缘的古元古代沉积岩系,其间从晋蒙到五台则是太古宙~古元古代的洋弧沟盆系。华北陆台中段在太古宙时期并非为统一大陆,而是由西向东的陆-弹-陆的板块构造格局。晋蒙、吕梁、太行孔兹岩系的构造走向和夕线石线理一致为SW-NE向,不代表原始沉积方位,而是碰撞运动方向。两陆的碰撞可能从太古宙末期就已启动,于吕梁期渐进增强直至陆一陆合拢。碰撞缝合带上部形成的NW向褶皱山带已被剥蚀殆尽,现在出露的碰撞根部带则表现为孔兹岩系、洋壳物质、基底片麻岩三者相互近水平的剪切叠置和构造增厚,因此下地壳缝合带宽而不规则难以识别。据缝合线垂直于碰撞方向推断,原缝合线洋带应为NW向,但因造山带根部剪切不均匀而变位成“之”字形的南北向。以怀安-五台一线为界古元古代孔兹岩系于东西两侧对称分布,从北往南一致发育NW向的中元古代基性岩墙群,东西两侧不变质盖层分别为中上元古界和寒武系,表明从晋蒙到吕梁、五台、太行不但存在过NW向或近南北向的古山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陆台中段 孔兹岩系 吕梁运动 SW-NE向碰撞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