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接种密度对牛颗粒细胞形态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1
作者 王栋梁 成俊丽 李鹏飞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147-152,共6页
牛卵巢颗粒细胞是雌激素(Estrogen,E_(2))合成的主要来源,具有E_(2)活性的牛颗粒细胞体外模型的建立是研究E_(2)合成与分泌过程中潜在调控机制的重要工具,该细胞模型的建立可为E_(2)合成分子调控机制及牛卵巢卵泡发育机制的研究提供理... 牛卵巢颗粒细胞是雌激素(Estrogen,E_(2))合成的主要来源,具有E_(2)活性的牛颗粒细胞体外模型的建立是研究E_(2)合成与分泌过程中潜在调控机制的重要工具,该细胞模型的建立可为E_(2)合成分子调控机制及牛卵巢卵泡发育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细胞接种密度是颗粒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的关键因素,高密度可引起细胞生理及分子的显著变化。研究通过不同接种密度下的形态变化和基因表达筛选牛颗粒细胞体外培养最优接种密度,采用长期无血清法培养牛原代颗粒细胞,培养液中添加FSH及IGF-1以诱导E_(2)的合成。培养7 d后,采集6孔板中高(3.0×10^(6)个细胞/孔)、中(2.0×10^(6)个细胞/孔)、低(1.0×10^(6)个细胞/孔)3种不同接种密度的细胞图像进行观测,并利用qRT-PCR技术检测3种不同接种密度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低密度(1.0×10^(6)个细胞/孔)接种细胞呈现成纤维细胞样外观,细胞无聚集倾向;中密度组(2.0×10^(6)个细胞/孔)可观察到少量聚集的细胞团;高密度(3.0×10^(6)个细胞/孔)培养条件下,大多数细胞聚集成细胞团。低密度组(1.0×10^(6)个细胞/孔)中,CYP19A1及FSHR高表达,RGS2及VNN2低表达;高密度组(3.0×10^(6)个细胞/孔)表达量则相反。综上所述,低密度组(1.0×10^(6)个细胞/孔)细胞可作为具有E_(2)活性的牛颗粒细胞体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细胞 接种密度 无血清培养 细胞培养模型
下载PDF
分子生物学技术推进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和研究——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解读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庆超 钟劲 《自然杂志》 2020年第6期449-455,共7页
在全球范围内估计有7 100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其中相当多的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丙型肝炎病毒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哈维·阿尔特、迈克尔·霍顿和查尔斯·赖斯,以表彰他们在&... 在全球范围内估计有7 100万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其中相当多的患者会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丙型肝炎病毒对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哈维·阿尔特、迈克尔·霍顿和查尔斯·赖斯,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丙型肝炎病毒"工作中的卓越贡献。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历程无疑是人类与病毒斗争的胜利历史。从最初病毒的发现到抗病毒药物的成功研发,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都发挥了关键的作用,为现代病毒学研究树立了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 基因克隆 细胞培养模型
下载PDF
药物纳米晶的制备及其口服转运机制研究进展
3
作者 吴帅聪 秦超 +1 位作者 韩晓鹏 尹莉芳 《药学进展》 CAS 2023年第4期303-311,共9页
现阶段提高难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内容,其中药物纳米晶化凭借较高的载药量、较高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以及易于工业化生产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药物纳米晶是指采用粉碎法(Top-down法)或纳米沉淀法(Bottom-up法)制备的... 现阶段提高难溶性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是药剂学研究的热点内容,其中药物纳米晶化凭借较高的载药量、较高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以及易于工业化生产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药物纳米晶是指采用粉碎法(Top-down法)或纳米沉淀法(Bottom-up法)制备的除稳定剂外无其他药用载体的纳米级微粒。通常认为药物纳米晶口服给药后通过内吞作用吸收入血或通过M细胞介导转运至肠系膜淋巴循环,但目前尚未透彻研究药物纳米晶跨肠道上皮细胞的转运机制。综述系统介绍了纳米晶的定义、制备方法、相关的体外细胞培养模型(Caco-2,MDCK,Caco-2/HT29-MTX,Caco-2/HT29-MTX/Raji-B)以及影响纳米晶跨膜转运的因素,并通过体外细胞培养模型从分子水平上深入分析药物纳米晶跨膜转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纳米晶 口服吸收 转运机制 细胞培养模型
原文传递
HBV cccDNA的体外细胞模型和实验小鼠模型 被引量:4
4
作者 苏瑜 朱园飞 +2 位作者 田青右 谢幼华 邓强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05-1211,共7页
HBV慢性感染仍然是世界性公共健康问题。现有抗病毒药物能够有效抑制HBV复制,却无法使之完全治愈。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是HBV复制的原始模版,具有显著的稳定性,是HBV持续感染的分子基础,也是实现感染治愈的关键靶点。由于较低的细... HBV慢性感染仍然是世界性公共健康问题。现有抗病毒药物能够有效抑制HBV复制,却无法使之完全治愈。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是HBV复制的原始模版,具有显著的稳定性,是HBV持续感染的分子基础,也是实现感染治愈的关键靶点。由于较低的细胞内拷贝数,以及缺乏灵敏可靠的检测方法,限制了对HBV cccDNA生物合成、代谢和调控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建立合适的cccDNA研究模型有助于了解这些生物学过程。综述了近年来HBV cccDNA细胞培养模型和实验小鼠模型等方面的主要进展,以期为进一步研究HBV病毒学和抗病毒药物研发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共价闭合环状DNA 细胞培养模型 模型 动物
下载PDF
HCV 2a J6JFH细胞感染模型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任浩 王永智 +2 位作者 赵平 刘媛 戚中田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5,9,共6页
目的建立能够自主复制的丙型肝炎病毒(HCV)体外细胞感染模型。方法制备HCV2a FL-J6JFH和阴性对照FL-J6JFH(GND)RNA转录体,分别转染Huh-7.5细胞,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细胞内HCV RNA水平,免疫荧光法(IFA)检测细胞内HCV蛋白的表达。以... 目的建立能够自主复制的丙型肝炎病毒(HCV)体外细胞感染模型。方法制备HCV2a FL-J6JFH和阴性对照FL-J6JFH(GND)RNA转录体,分别转染Huh-7.5细胞,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细胞内HCV RNA水平,免疫荧光法(IFA)检测细胞内HCV蛋白的表达。以转染细胞上清液感染Na觙ve Huh-7.5细胞,检测HCV感染性病毒颗粒(HCVcc)的产生。将细胞用不同浓度的IFNα处理,观察所建立的细胞感染模型对IFNα的敏感性。结果转染后第5天,FL-J6JFH转染细胞内HCV RNA为1.2×106GE/μg RNA,第9天下降至最低水平,随后上升,于第13天达到最高值6.5×106GE/μg RNA,此后直至第59天,均保持在106GE/μg RNA左右,而FL-J6JFH(GND)转染细胞内HCV RNA则很快消失。FL-J6JFH转染的细胞内始终可以检测到HCV蛋白表达,而对照细胞内均未检测到。从第5天起,各时间点的FL-J6JFH转染细胞均能产生HCVcc。IFNα能够有效抑制HCVcc感染Huh-7.5细胞,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已成功建立了能持续产生HCVcc的HCV2a型体外细胞感染模型,IFNα能抑制FL-J6JFH HCVcc感染细胞中HCV RNA的复制,为研究HCV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实验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2a基因型 J6JFH 细胞感染模型
原文传递
大鼠不同部位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杰 董虹 +5 位作者 张涛 段慧琴 刘小瑜 许光勇 郭洋 穆祥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29-31,共3页
为了建立一种能有效分离、培养和获取较高纯度的大鼠心肌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MMECs)、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IMECs)、主动脉内皮细胞(RAECs)、后腔静脉内皮细胞(RPVECs)的模型,自7dSD大鼠分别取左心室壁、空肠、主动脉、后腔静脉,采用I... 为了建立一种能有效分离、培养和获取较高纯度的大鼠心肌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MMECs)、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RIMECs)、主动脉内皮细胞(RAECs)、后腔静脉内皮细胞(RPVECs)的模型,自7dSD大鼠分别取左心室壁、空肠、主动脉、后腔静脉,采用II型胶原酶消化、差速贴壁、差速消化法获得较纯的RMMECs、RIMECs、RAECs、RPVECs。结果表明:通过形态学特征及微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相关特异性抗原检测证实,得到高纯度RMMECs、RIMECs、RAECs、RPVECs。结论:利用胶原酶II型消化法成功分离并培养大鼠的RMMECs、RIMECs、RAECs、RPVECs,为进一步开展内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相关研究提供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大鼠 细胞培养模型 微血管内皮细胞 内皮细胞
下载PDF
戊型肝炎病毒细胞培养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张玉林 王玲 庄辉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 2013年第5期42-46,共5页
戊型肝炎病毒(HEV)体外细胞培养模型的建立有助于阐明HEV的感染、复制及其致病机理,有利于新型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发与评估。近年来国内外对HEV细胞培养模型的报道很多,但所用细胞系、感染方法及病毒的复制效果等不尽相同。因此,对近... 戊型肝炎病毒(HEV)体外细胞培养模型的建立有助于阐明HEV的感染、复制及其致病机理,有利于新型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的研发与评估。近年来国内外对HEV细胞培养模型的报道很多,但所用细胞系、感染方法及病毒的复制效果等不尽相同。因此,对近年来HEV细胞培养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型肝炎病毒 细胞培养模型 病毒复制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细胞研究模型的建立及进展
8
作者 王琦 谢雯 《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6期-,共5页
丙型肝炎病毒(HCV)可引发严重的肝脏疾病。过去10余年间,HCV体外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其中,细胞研究模型为HCV致病机制研究、抗病毒药物筛选以及疫苗研发等提供了便利的研究平台。本文着眼于细胞研究模型的发展历程,对研究中主... 丙型肝炎病毒(HCV)可引发严重的肝脏疾病。过去10余年间,HCV体外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其中,细胞研究模型为HCV致病机制研究、抗病毒药物筛选以及疫苗研发等提供了便利的研究平台。本文着眼于细胞研究模型的发展历程,对研究中主要阶段以及关键应用领域进行综述,并重点展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JFH1细胞培养系统。旨为读者系统了解HCV细胞研究模型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病毒 丙型 细胞培养模型
原文传递
Caco-2细胞模型及其对黄酮类成分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赵艳红 贾晓斌 +1 位作者 陈彦 Ming HU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38-941,共4页
Caco-2细胞模型作为ADME/Tox研究平台中肠吸收模型之一,已广泛用于药物动力学研究,可通过体外试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阐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机制、毒性、药物吸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药物的化学结构和体内转运关系以及药物代谢... Caco-2细胞模型作为ADME/Tox研究平台中肠吸收模型之一,已广泛用于药物动力学研究,可通过体外试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代谢,阐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机制、毒性、药物吸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药物的化学结构和体内转运关系以及药物代谢稳定性等。以黄酮类成分为代表,介绍Caco-2细胞模型在中药有效成分吸收代谢机制研究方面的应用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CO-2细胞模型 ADME/Tox 黄酮类化合物 吸收 代谢
下载PDF
桃胶多糖对Caco-2细胞模型吸收葡萄糖的影响 被引量:10
10
作者 夏毅伟 韦莉萍 +1 位作者 谷豪 王飞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28-232,共5页
目的:通过Caco-2体外细胞模型研究桃胶多糖影响葡萄糖吸收的机制。方法:以培养的Caco-2单层细胞为葡萄糖吸收模型,观察在桃胶多糖影响下,葡萄糖吸收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从而推断桃胶多糖对葡萄糖跨膜转运过程的影响。结果:一定浓度桃胶... 目的:通过Caco-2体外细胞模型研究桃胶多糖影响葡萄糖吸收的机制。方法:以培养的Caco-2单层细胞为葡萄糖吸收模型,观察在桃胶多糖影响下,葡萄糖吸收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从而推断桃胶多糖对葡萄糖跨膜转运过程的影响。结果:一定浓度桃胶多糖作用下,不同浓度葡萄糖的吸收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葡萄糖吸收受到桃胶多糖的抑制,且葡萄糖浓度越低,桃胶多糖抑制葡萄糖吸收的效果越显著(P<0.05);不同浓度的桃胶多糖作用下,相同浓度葡萄糖的吸收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且桃胶多糖浓度越高,抑制葡萄糖吸收的效果越好(P<0.05)。结论:桃胶多糖能够竞争性抑制葡萄糖的吸收,其是否可能通过影响或者占据肠道刷状缘侧钠葡萄糖共转运载体1(SGLT-1)上葡萄糖的吸收位点达到降血糖目的,其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胶多糖 糖尿病 葡萄糖Caco-2细胞模型 钠葡萄糖共转运载体1
下载PDF
尖锐湿疣动物模型及三维细胞培养模型研究进展
11
作者 雷双旖 曾抗 《江西科学》 2023年第6期1050-1059,共10页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人肛门生殖器增生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各项尖锐湿疣的研究中,构建尖锐湿疣的体内、体外模型至关重要,但目前模型分类尚不清晰,这限制了相关...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引起的人肛门生殖器增生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各项尖锐湿疣的研究中,构建尖锐湿疣的体内、体外模型至关重要,但目前模型分类尚不清晰,这限制了相关研究的开展。通过总结HPV相关疾病动物模型和三维细胞培养模型研究进展,为构建尖锐湿疣模型整理了相关理论依据,供感兴趣的研究者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锐湿疣 HPV 动物模型 三维细胞培养模型
下载PDF
3D细胞模型在化学物质毒性测试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紫微 张睿 陈雯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24,共5页
在化学物质毒性预测及风险评估中,体外细胞模型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随着3D生物打印、类器官培养、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体外细胞模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比起2D细胞模型,3D细胞模型在结构、功能及生理环境上与在体组织、器... 在化学物质毒性预测及风险评估中,体外细胞模型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随着3D生物打印、类器官培养、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体外细胞模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相比起2D细胞模型,3D细胞模型在结构、功能及生理环境上与在体组织、器官更为接近。基于3D细胞模型进行化学物质的危害识别及剂量-反应关系分析,可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毒性数据,为化学物质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概述了三种典型的3D细胞模型(人源细胞系共培养模型、3D生物打印细胞模型和类器官模型)的构建及其在化学物质毒性测试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性试验 危害物质 3D细胞模型 外源性化学物
原文传递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评价面粉锌生物利用率 被引量:2
13
作者 雷激 张明秋 +2 位作者 张勇 黄承钰 白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36-239,共4页
采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对10种小麦粉进行锌生物利用率比较。以锌吸收率(Caco-2细胞中的锌含量占加入到细胞的面粉消化液总锌量比例)反映锌生物利用率(Zn bioavailability,Zn BV)。发现不同面粉间锌生物利用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采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对10种小麦粉进行锌生物利用率比较。以锌吸收率(Caco-2细胞中的锌含量占加入到细胞的面粉消化液总锌量比例)反映锌生物利用率(Zn bioavailability,Zn BV)。发现不同面粉间锌生物利用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出粉率78%的安阳中优9507是面粉锌吸收率和可吸收锌量都高的品种,它将进入下一步人体实验进行营养功效的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面粉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 生物利用率
下载PDF
不同小麦面粉铁和锌吸收率的分析比较 被引量:2
14
作者 白琳 张勇 +1 位作者 黄承钰 雷激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86-389,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小麦面粉中铁、锌的吸收率,为小麦的最佳制粉工艺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模拟人体对食物的胃肠消化和吸收过程,通过测定Caco-2细胞超声破碎液中铁和锌的含量,比较2个品种(CA0045和京冬8号)、2...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小麦面粉中铁、锌的吸收率,为小麦的最佳制粉工艺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采用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模拟人体对食物的胃肠消化和吸收过程,通过测定Caco-2细胞超声破碎液中铁和锌的含量,比较2个品种(CA0045和京冬8号)、2个产地(北京和高碑店)、7种出粉率(40%、50%、60%、70%、80%、90%、100%)的小麦面粉的铁和锌吸收率。结果2个品种、2个产地、7种出粉率小麦面粉的铁、锌吸收率各不相同;面粉锌吸收率一般高于铁吸收率;铁和锌吸收率均随出粉率增高而降低;一般以40%~70%出粉率面粉的铁和锌吸收率较高,且差异不大,其中CA0045北京产小麦面粉铁和锌吸收率最高。结论CA0045和京冬8号的小麦面粉铁、锌吸收率不同;北京和高碑店两产地的小麦面粉铁、锌吸收率不同;出粉率对小麦面粉的铁、锌吸收率有影响;综合经济和营养学角度考虑,70%是小麦面粉较优的出粉率,CA0045北京产小麦是最佳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粉率 品种 产地 铁锌吸收率 体外消化/Caco-2细胞模型
原文传递
不同浓度亚油酸对二维和三维培养模式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形态及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邢媛媛 李大彪 +1 位作者 李子南 金亚亚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4667-4674,共8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浓度亚油酸(LA)对二维(2D)和三维(3D)培养模式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形态及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P3代的BMECs接种在铺有基质胶(Matrigel)的6孔板中,培养至第3天时,...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浓度亚油酸(LA)对二维(2D)和三维(3D)培养模式下奶牛乳腺上皮细胞(BMECs)形态及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将P3代的BMECs接种在铺有基质胶(Matrigel)的6孔板中,培养至第3天时,然后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0、40和80μmol/L)的LA作用48 h。在2D和3D培养模型的BMECs中添加相同浓度的LA,比较2D和3D培养模型中BMECs的细胞形态,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法测定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1)BMECs在2D培养模型中呈现鹅卵石的形态,而在3D培养模型中呈现腺泡样结构。2)BMECs中乳蛋白合成相关基因在3D培养模型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在2D培养模型中的表达量(P<0.05)。3)α-酪蛋白(CSN1S1)、信号转导转录激活因子5(STAT5A)、真核翻译启始因子4E结合蛋白1(EIF4EBP1)和核糖体p70s6激酶(RPS6K1)的基因表达量在2D和3D培养模型中的变化趋势一致,而κ-酪蛋白(CSN3)、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AKT1)的基因表达量在2D和3D培养模型中却呈现相反的趋势。综上,对于CSN3、mTOR和AKT1的基因表达量的研究,3D培养模型为更适宜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三维细胞培养模型 亚油酸 乳蛋白合成
下载PDF
三维胶原培养模型中MRC-5细胞的生长状态及病毒感染
16
作者 何兵 陈国敏 曾毅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7年第3期333-340,共8页
该研究以鼠尾I型胶原为支架构建了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三维立体培养模型,探索在此模型中常规培养液和PDGF(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培养液对MRC-5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以及这两种培养液对细胞在胶原表面上生长状态的影响。应... 该研究以鼠尾I型胶原为支架构建了人胚肺成纤维细胞MRC-5三维立体培养模型,探索在此模型中常规培养液和PDGF(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培养液对MRC-5细胞生长状态的影响,以及这两种培养液对细胞在胶原表面上生长状态的影响。应用此模型初步观察了人巨噬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的感染。结果显示,常规培养液和PDGF培养液均能使细胞相互交错,形成多层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PDGF培养液有利于早期促进细胞呈树突状伸展,常规培养液更有利于细胞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多层立体的网状结构。常规培养液可促进细胞在胶原表面聚集,PDGF培养液则有利于细胞以单个细胞方式进行迁移。三维胶原体系内生长的MRC-5细胞感染HCMV病毒后,也能呈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CPE)。由此提示,鼠尾I型胶原与MRC-5细胞构成的三维培养模型,有望进一步应用于细胞生物学、形态学以及病毒感染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胚肺成纤维细胞 三维细胞培养模型 胶原 巨噬细胞病毒
原文传递
TGF-β1对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在二维和三维共培养条件下迁移的影响
17
作者 杨津 吴飞飞 +4 位作者 高庆红 李小玉 MANABU Kato 程然 周红梅 《口腔疾病防治》 2020年第9期562-568,共7页
目的通过二维和三维条件下的细胞共培养模型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对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rcinoma 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迁移的影响。方法二维培养条件下,以培养基中加入10 ng/mL T... 目的通过二维和三维条件下的细胞共培养模型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对口腔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rcinoma associated fibroblasts,CAFs)迁移的影响。方法二维培养条件下,以培养基中加入10 ng/mL TGF-β1刺激的CAFs为实验组,以未经处理的CAFs细胞为对照组,通过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观察CAFs的迁移现象;通过逆转录病毒转染,培养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阳性的CAFs细胞,建立人舌鳞癌细胞SCC25、GFP(+) CAFs和CAFs三维细胞共培养模型,以培养基中加入10 ng/mL TGF-β1刺激下培养的三维模型为实验组,以未加的TGF-β1的三维模型为对照组,观察在三维模型的细胞迁移现象。结果在二维培养条件下验证了10 ng/mL TGF-β1可促进口腔CAFs的迁移;成功建立SCC25、GFP(+) CAFs和CAFs三维细胞共培养模型,观察到CAFs和口腔癌细胞的迁移现象,但10 ng/mL的TGF-β1对上述细胞的迁移在三维条件下无明显促进作用。结论体外TGF-β1对口腔CAFs迁移的影响与二维和三维不同培养模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 迁移 三维细胞共培养模型 转化生长因子-Β1 口腔癌
下载PDF
血脑屏障细胞体外培养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8
作者 聂子涵 李俊发 赵丽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5-168,共4页
血脑屏障研究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研制有着重要的作用。细胞体外培养模型有助于研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周细胞等血脑屏障内主要组成细胞的生理作用及生物特性,从而观测、分析给药过程中各部分的反应状况,优化给药过程,... 血脑屏障研究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药物研制有着重要的作用。细胞体外培养模型有助于研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周细胞等血脑屏障内主要组成细胞的生理作用及生物特性,从而观测、分析给药过程中各部分的反应状况,优化给药过程,减弱毒性反应。根据血脑屏障细胞的特性,笔者介绍了现阶段较常用的单层模型、共培养模型和较为前沿的三维动力学模型等培养模型,并通过对各个模型优缺点的分析,提出了基于不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体外模型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 细胞培养模型 静态模型 动态模型
原文传递
人肝癌细胞系7721丙型肝炎病毒体外感染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1
19
作者 宋志强 郝飞 《中华传染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224-227,共4页
目的 建立接近体内自然感染状态并能稳定支持丙型肝炎病毒(HCV) 体外长期复制的感染细胞模型。方法 将人肝癌细胞系7721 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共温育8 小时后,分别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检测细胞和... 目的 建立接近体内自然感染状态并能稳定支持丙型肝炎病毒(HCV) 体外长期复制的感染细胞模型。方法 将人肝癌细胞系7721 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共温育8 小时后,分别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组化、原位杂交检测细胞和/ 或培养上清中的HCV RNA、HCV 抗原表达及HCVRNA 在感染细胞内的定位。结果 感染血清和细胞共同温育后的第2 ~66 天,从细胞内和培养上清中均可间断地检测出HCV 正、负链RNA,即使其间细胞传代6 次,HCV NS3 、NS5 抗原在细胞内能稳定表达,原位杂交显示HCV RNA 阳性物质多位于细胞浆。结论 7721 细胞不但对HCV 易感,而且可以稳定地支持HCV 的体外长期复制,此模型可以用于HCV 感染、复制机制的研究、抗病毒药物的评价及保护性抗体/ 疫苗的初步筛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7721细胞系 细胞培养 肝癌
原文传递
多器官细胞共同培养方法检测参麦及喘可治注射液的细胞毒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于海明 阎政礼 +2 位作者 付虎 于风江 朱勇飞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年第1期17-20,共5页
目的 :观察参麦、喘可治注射液对人类体外不同器官细胞增殖的影响,以期发现其潜在的毒性和靶器官。方法 :应用人类多器官细胞共培养模型,观察参麦、喘可治注射液分别作用24、48、72 h后,对WI-38、Hep G2、HEK293、SH-SY5Y和HCF细胞增殖... 目的 :观察参麦、喘可治注射液对人类体外不同器官细胞增殖的影响,以期发现其潜在的毒性和靶器官。方法 :应用人类多器官细胞共培养模型,观察参麦、喘可治注射液分别作用24、48、72 h后,对WI-38、Hep G2、HEK293、SH-SY5Y和HCF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参麦和喘可治注射液分别处理24、48、72 h后,两种药物的高剂量均抑制所有细胞的增殖;在两种药物处理后的各时点各种细胞的相对增殖率均随剂量的降低而升高、并有较好的剂量-效应关系。处理48、72 h后,次低~高剂量的参麦注射液均抑制WI-38细胞增殖,中剂量2组~高剂量组中的该药则对HEK293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中剂量1组~高剂量组中的该药可抑制Hep G2和SHSY5Y这两种细胞的增殖。喘可治注射液处理72 h后,次低~高剂量均抑制WI-38细胞增殖。结论 :多器官细胞共培养模型发现两种药物对人胚肺均可能具有潜在的毒性,参麦注射液可能还对人胚肾有潜在的毒性;较大剂量的参麦注射液可能具有肝脏和神经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细胞共培养方法 参麦注射液 喘可治注射液 细胞毒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