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6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97
1
作者 周良辅 毛颖 陈亮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12-15,共4页
目的 阐述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 (CSHAs)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6至 2 0 0 0年收治 2 0例CSHAs的临床资料 ,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2 0例CSHAs占同期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 16 .3%。临床常见表现为视... 目的 阐述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 (CSHAs)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6至 2 0 0 0年收治 2 0例CSHAs的临床资料 ,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  2 0例CSHAs占同期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 16 .3%。临床常见表现为视力丧失、复视、头痛、面部麻木和眼外肌麻痹。术前以CT和MRI为主要诊断方法 ,但缺少特征性表现 ,误诊率达 38.9%。 2 0例患者均经改良翼点开颅伴 (或 )不伴眶颧弓切断 ,其中经硬脑膜外入路取瘤 13例 ,经硬脑膜下入路 7例。经硬脑膜外入路和硬脑膜下入路肿瘤全切除分别为 12例 (92 .3% )和 0 ,不全切除分别为 1例 (7.7% )和 7例(10 0 % )。平均随访 3年 ,硬脑膜外入路组全部有改善 ,无肿瘤复发。硬脑膜下入路组无改善和加重各 4 0 %和 6 0 %。肿瘤不全切除者肿瘤增大 2例 ,不变或缩小 3例 ,其中 2例术后曾放疗或伽玛刀治疗。结论 对中年女性患海绵窦内肿瘤 ,在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到本病。经颅底开颅和硬脑膜外入路切除CSHAs应为首选方法 ,不全切除者术后可辅以放射外科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治疗 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窦
下载PDF
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被引量:39
2
作者 吴中学 姜除寒 罗俊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57-360,共4页
目的 探讨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效果、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经股静脉-岩下窦入路和经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到达病变侧海绵窦,用GDC、EDC、游离弹簧圈和丝线等多种栓塞材料填塞海绵窦,同时闭塞瘘... 目的 探讨经静脉入路栓塞治疗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效果、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经股静脉-岩下窦入路和经股静脉-面静脉-眼上静脉入路到达病变侧海绵窦,用GDC、EDC、游离弹簧圈和丝线等多种栓塞材料填塞海绵窦,同时闭塞瘘口。结果 应用两种静脉入路对13例病人的17侧海绵窦进行了栓塞治疗。10例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海绵窦和瘘口完全闭塞。3例虽将海绵窦闭塞,但仍残留岩下窦的引流(1例)和翼丛引流(2例)。栓塞术后最常见症状为头痛伴呕吐。1例伴有动眼神经麻痹的病例在栓塞治疗后其它眼部症状消失,但动眼神经功能仍未恢复。随访3个月到26个月未见复发。3例残留瘘口的病例均于术后3个月行脑血管造影复查:2例残留瘘口消失,1例仍有翼丛引流。其他病例未行脑血管造影复查。结论 经静脉途径栓塞治疗是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的有效方法,应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 经静脉入路 栓塞疗法 治疗
原文传递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及伽玛刀治疗(附14例报告) 被引量:27
3
作者 王恩敏 潘力 +3 位作者 王滨江 张南 董亚非 吴瀚峰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67-270,共4页
目的总结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HCS)的MRI特点,分析伽玛刀(γ刀)治疗的初步结果。方法应用Leksell γ刀治疗CHCS 14例。肿瘤的MRI特点:T1W上呈低或略等信号,T2W上呈均匀的高信号,增强时肿瘤为均匀强化的高信号。14例肿瘤最大径为22.0-50... 目的总结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HCS)的MRI特点,分析伽玛刀(γ刀)治疗的初步结果。方法应用Leksell γ刀治疗CHCS 14例。肿瘤的MRI特点:T1W上呈低或略等信号,T2W上呈均匀的高信号,增强时肿瘤为均匀强化的高信号。14例肿瘤最大径为22.0-50.0mm。照射肿瘤中心的平均剂量为24.5Gy,周边平均剂量为12.3Gy。平均随访时间为42个月。结果γ刀治疗后,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新的颅神经受损症状,3例首选γ刀治疗和2例术中仅作活检的患者,γ刀术后 6-10个月症状改善或消失。γ刀术后3例肿瘤几乎消失,9例明显缩小,1例缩小不明显;1例γ刀术后5个月开颅手术,切除肿瘤时出血明显减少,病理学发现肿瘤内胶原组织增生,血窦内血栓形成。结论γ刀是治疗中小型和部分大型(<40mm)CHCS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海绵状血管瘤 伽玛刀 MRI 诊断
原文传递
Tolosa-Hunt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研究及病因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管小亭 于学英 +3 位作者 藏大维 沈言修 尚京伟 何雁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80-282,I003,共4页
目的 研究Tolosa Hunt综合征 (TH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 ,进一步证明其病因为非特异性炎症。方法 回顾总结 1985年 5月至 2 0 0 0年 10月所收治的 2 8例THS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病因分析。... 目的 研究Tolosa Hunt综合征 (THS)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 ,进一步证明其病因为非特异性炎症。方法 回顾总结 1985年 5月至 2 0 0 0年 10月所收治的 2 8例THS住院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病因分析。结果  2 8例患者头痛形式、部位及程度个体差异较大 ,颅神经受损数量为 1~ 5支 ;复发较常见 ,激素治疗效果明显 ,但可留有颅神经麻痹后遗症。 1例病理结果显示 ,镜下可见病灶内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及胶原纤维 ,未见肿瘤细胞 ,病理诊断为炎性肉芽肿。神经影像学检查 :首次CT检查 2 7例 ,6例显示海绵窦区病变 ;MRI检查 2 1例 ,12例显示海绵窦区病变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检查 12例 ,5例显示海绵窦区病变。复查时 ,首次CT或MRI阴性的 12例中 4例出现海绵窦区病变 ;首次CT或MRI阳性的 12例中 10例病灶明显减小或基本消失。CT及MRI增强扫描显示病灶表现均匀一致的强化。结论 综合分析临床表现、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激素治疗效果 ,进一步证明了THS的病因为非特异性炎症。对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和激素治疗效果不明显者 ,应定期进行临床和影像学复查 ,有利于提高诊断率和制定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性眼肌麻痹综合征 海绵窦 病因学 TOLOSA-HUNT综合征 临床特点 影像学研究 诊断标准
原文传递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carotid cavernous sinus fistula: A systematic review 被引量:16
5
作者 Bora Korkmazer Burak Kocak +3 位作者 Ercan Tureci Civan Islak Naci Kocer Osman Kizilkilics 《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 CAS 2013年第4期143-155,共13页
Carotid cavernous sinus fistulas are abnormal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he carotid system and the cavernous sinus. Several classification schemes have described carotid cavernous sinus fistulas according to etiology, he... Carotid cavernous sinus fistulas are abnormal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he carotid system and the cavernous sinus. Several classification schemes have described carotid cavernous sinus fistulas according to etiology, hemodynamic features, or the angiographic arterial architecture. Increased pressure within the cavernous sinus appears to be the main factor in pathophysiology. The clinical features are related to size, exact location, and duration of the fistula, adequacy and route of venous drainage and the presence of arterial/venous collaterals. Noninvasive imaging (computed tom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Doppler) is often used in the initial workup of a possible carotid cavernous sinus fistulas. Cerebral angiography is the gold standard for the definitive diagnosis, classification, and planning of treatment for these lesions. The endovascular approach has evolved as the mainstay therapy for definitive treatment in situations including clinical emergencies. Conservative treatment, surgery and radiosurgery constitute other management options for these le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vernous sinus CAROTID cavernous sinus FISTULA ENDOVASCULAR TREATMENT
下载PDF
联合入路中经额与经眶颧方向显露海绵窦手术的虚拟现实量化比较 被引量:19
6
作者 汤可 周敬安 +2 位作者 周青 刘策 赵亚群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通过虚拟现实系统建模和模拟,比较联合入路暴露海绵窦的手术中,经额和经眶颧方向的显微解剖特点。方法在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中利用尸体头颅影像数据三维建模,构建颅中窝海绵窦的手术解剖模型。通过选取骨性标识点连线勾绘空间... 目的通过虚拟现实系统建模和模拟,比较联合入路暴露海绵窦的手术中,经额和经眶颧方向的显微解剖特点。方法在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中利用尸体头颅影像数据三维建模,构建颅中窝海绵窦的手术解剖模型。通过选取骨性标识点连线勾绘空间框架,分别模拟经额和经眶颧方向暴露海绵窦,测量比较框架内距离、面积和体积等数据。结果开颅骨窗三角和海绵窦术野三角之间的距离、到达海绵窦术野三角前的操作空间和经过脑组织体积比较结果为:经额方向>经眶颧方向;开颅骨窗三角面积、海绵窦术野三角面积、操作空间中暴露颅神经体积、经过海绵窦术野三角后磨除前床突体积和暴露颅神经体积比较结果为:经眶颧方向>经额方向,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眶颧方向到达海绵窦前的操作空间中无需磨除前床突,不经过颈内动脉和大脑中动脉主干。经过海绵窦术野三角后暴露颈内动脉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0)。结论联合入路中经额方向在显露海绵窦位于颈内动脉内侧的病变具有优势,而利用经眶颧方向能更有效地显露颈内动脉外侧的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手术入路 虚拟现实 三维解剖
下载PDF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被引量:17
7
作者 杨纪周 张斯佳 陈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8年第5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行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有CT检查。结果11例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海绵窦区,呈单发病灶,右侧4...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行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有CT检查。结果11例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海绵窦区,呈单发病灶,右侧4例,左侧7例。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MRI平扫表现为长T1均匀性或不均匀性低信号,明显长T2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8例,中度强化3例,CT和MRI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00%,CT定性诊断正确率为20%(1/5),MRI定性诊断正确率为54.5%(6/11)。结论CT表现与其它实体肿瘤相比无特异性,定性诊断困难;MRI表现呈底向外的哑铃型或类园型长T1长T2信号改变较具特征性,增强表现为非常显著的强化,对定性具有决定诊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海绵状血管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15
8
作者 于兰冰 赵继宗 贾文清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4期2086-2088,共3页
目的总结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分析43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病理学流行病学影像学特点,手术及术后并发症,并对43例患者进行以额颞入路,单纯额部入路及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的手术治疗。结果手术全切除22... 目的总结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方法分析43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病理学流行病学影像学特点,手术及术后并发症,并对43例患者进行以额颞入路,单纯额部入路及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的手术治疗。结果手术全切除22例,近全切除11例,部分切除10例。术后主要并发症为动眼神经麻痹16例,外展神经麻痹10例,面神经麻痹3例。无手术后死亡病例。结论目前,手术仍是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 治疗方法 患者 并发症 手术 流行病学 切除 病理学
原文传递
虚拟现实技术量化经额入路显露海绵窦区显微解剖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汤可 鲍圣德 +3 位作者 周敬安 周青 刘策 赵亚群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6期590-594,共5页
目的利用Dextroseope虚拟现实系统定量评价经额人路显露海绵窦区的显微解剖特点。方法根据尸头CT和MRI影像数据,以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构建海绵窦三维解剖模型,分别选择颅盖和颅底标识点连成三角形模拟手术骨窗和海绵窦不同显露术野... 目的利用Dextroseope虚拟现实系统定量评价经额人路显露海绵窦区的显微解剖特点。方法根据尸头CT和MRI影像数据,以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构建海绵窦三维解剖模型,分别选择颅盖和颅底标识点连成三角形模拟手术骨窗和海绵窦不同显露术野(三角面A、B、c)。结果不同术野三角形面积比较,B面术野最大(均P=0.000).但是到达术野前的操作空间和经过脑组织的体积A、B、c三面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面术野到达海绵窦前所需磨除前床突和显露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体积,分别大于经B面和经A面术野(均P=0.000);经B面术野进入海绵窦后磨除前床突的体积,以及显露脑神经和颈内动脉的体积分别大于经C面和A面术野(均P=0.000);经A面术野与经B面术野进入海绵窦后显露垂体的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C面术野不显露垂体。结论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经额显露海绵窦显微手术入路具有快捷、直观、量化、可重复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脑肿瘤 计算机 模似 显微外科手术
下载PDF
经额颞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海绵窦区肿瘤 被引量:14
10
作者 刘志雄 刘运生 +5 位作者 袁贤瑞 刘景平 侯永宏 丁锡平 陈凌 曹美鸿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27-129,共3页
目的 报告经额颞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海绵窦区肿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海绵窦区肿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肿瘤全切5例,次全切3例;术后原有颅神经症状的63.6%获得改善,27.3%同术前,9.1%... 目的 报告经额颞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海绵窦区肿瘤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海绵窦区肿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手术方式、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肿瘤全切5例,次全切3例;术后原有颅神经症状的63.6%获得改善,27.3%同术前,9.1%较术前加重,无新的神经症状出现,无残疾及死亡病例。随访7例,时间20~23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 采用经额颞硬膜外手术入路可较好地暴露和切除海绵窦区肿瘤,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额颞硬膜外入路 显微外科手术 海绵窦区肿瘤 脑肿瘤 临床表现 手术方法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在海绵窦手术入路定量分析中的作用 被引量:16
11
作者 汤可 鲍圣德 周敬安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96-598,共3页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系统在海绵窦手术量化比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例尸头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构建海绵窦三维解剖模型。选取颅盖和颅底骨性标识点连线形成空间框架,模拟经外上、外下两个方向入路,测量...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系统在海绵窦手术量化比较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例尸头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Dextroscope虚拟现实系统构建海绵窦三维解剖模型。选取颅盖和颅底骨性标识点连线形成空间框架,模拟经外上、外下两个方向入路,测量解剖结构体积和手术窗口面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海绵窦三维解剖模型中成功模拟手术入路,操作空间中可清楚显示解剖结构,成功测量脑组织、脑神经、颈内动脉等体积和手术窗口面积数据并进行比较。结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模拟海绵窦手术人路清晰逼真,相关体积和面积数据测量有助于不同手术人路的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剖 海绵窦 虚拟现实 手术入路
原文传递
鞍区显微外科解剖 被引量:10
12
作者 周敬德 房台生 马兆龙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89年第1期6-10,共5页
选用40例成人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对鞍区周围结构进行了观察。为经额和经蝶两种垂体手术径路提供了有关解剖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视交叉位置,82.5%属正常型,7.5%属后置型,均为经额径路的适应型。但前置型(10%)则不适应于经额径... 选用40例成人尸头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对鞍区周围结构进行了观察。为经额和经蝶两种垂体手术径路提供了有关解剖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视交叉位置,82.5%属正常型,7.5%属后置型,均为经额径路的适应型。但前置型(10%)则不适应于经额径路施术;2.测量了两侧视神经颅内段内侧缘间距及夹角。间距及夹角越小,经额径路越难施行;3.两侧颈内动脉间距以平前床突平面处最窄;4.观察了各海绵间窦。出现率基底窦为100%,前间窦为75%,下间窦为40%后间窦为33.3%。在前、下间窦较大的个体施行经蝶径路可能出现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蝶鞍 垂体 海绵窦 海绵间窦
下载PDF
经颅海绵窦手术的显微外科解剖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4
13
作者 菅凤增 沙成 +3 位作者 王兴文 杨玉明 袁庆国 刘树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7-28,F002,共3页
目的 :研究额颞眶 -颧弓入路中 ,海绵窦的不同切开方法对其显微结构的显露 ,为海绵窦病变的直接手术提供安全手术入路。方法 :10例成人头颅标本 ,采用经额颞眶 -颧弓开颅 ,在显微镜下对海绵窦的侧方硬膜外 ,侧方硬膜下 ,及上方入路进行... 目的 :研究额颞眶 -颧弓入路中 ,海绵窦的不同切开方法对其显微结构的显露 ,为海绵窦病变的直接手术提供安全手术入路。方法 :10例成人头颅标本 ,采用经额颞眶 -颧弓开颅 ,在显微镜下对海绵窦的侧方硬膜外 ,侧方硬膜下 ,及上方入路进行解剖学观察。并对 16例海绵窦病变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外侧硬膜外入路可用于显露三叉神经第 2、3支 ,三叉神经节 ,海绵窦内颈内动脉后垂直段 ,外展神经及岩骨颈内动脉水平段 ;侧方硬膜下入路可用于显露海绵窦外侧及前下 ,后上静脉间隙 ,以及所有走行在海绵窦内的颅神经和海绵窦内颈内动脉水平段 ;上方入路可用于显露海绵窦内侧、外侧及后上间隙 ,海绵窦内ICA水平段、前膝、前垂直段及床突段的内侧面 ,以及垂体的外侧面。结论 :依据海绵窦内病变的位置不同 ,在额颞眶 -颧弓入路中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切开海绵窦 ,既可安全地显露病变 ,又可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海绵窦手术 显微外科手术 海绵窦病变 应用解剖
下载PDF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与手术治疗 被引量:12
14
作者 王万笔 樊建中 +3 位作者 刘汉东 张青松 徐廷伟 胥莉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8年第10期1092-1095,共4页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T、MRI表现特征和外科治疗方法,以提高其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及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改良翼点入路的手术治疗方法。结果: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呈类圆形或哑铃...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T、MRI表现特征和外科治疗方法,以提高其诊断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及经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改良翼点入路的手术治疗方法。结果: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呈类圆形或哑铃状,CT平扫为均匀的等、稍高或稍低密度影,伴蝶骨轻度骨质侵蚀;MRI检查T1WI呈等、稍低的均匀信号,T2WI为均匀的高信号;增强扫描显著强化。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2例;改良翼点入路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1例。结论: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有一定CT、MRI表现特征,有助于术前诊断;额颞联合耳前颞下入路、改良翼点入路是手术治疗的主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海绵状血管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手术
下载PDF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外科治疗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剑宁 程岗 +7 位作者 王亚明 刘锐 王洪伟 李志超 于新 赵全军 赵虎林 章翔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34-1039,共6页
目的总结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Ms)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和治疗原则,为颅内CMs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西京医院、海军总医院显微手术切除的127例颅内CM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27例,男63例、... 目的总结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Ms)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和治疗原则,为颅内CMs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11年9月西京医院、海军总医院显微手术切除的127例颅内CM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27例,男63例、女64例,年龄5~68岁。颅内病灶共139个,其中脑内病灶133个(幕上103个,幕下30个),脑外病灶6个,均位于左侧海绵窦。癫痫是最常见临床症状(58/127),其他症状包括头痛、脑神经功能障碍等。脑内CMs的典型MRI特征为“桑葚”样团块影,而脑外CMs的MRI特征与脑内CMs不同。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5例巨大病变有少部分残留,其余病灶均全切;1例遗留有轻偏瘫,生活可自理;有癫痫症状的58例患者中,4例术后仍需口服抗癫痫药物治疗,偶有癫痫发作,其余患者症状消失。结论脑内CMs是最常见的颅内CMs类型,主要位于幕上,手术治疗能取得良好疗效,是首选治疗方法。脑外CMs少见,主要位于海绵窦区,手术和放疗均有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窦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上颌窦-翼腭窝-海绵窦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军 于春江 +4 位作者 石祥恩 王忠诚 董浩 张鹏飞 高秀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50-253,共4页
目的对上颌窦-翼腭窝-海绵窦手术入路相关结构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共20侧,完全模拟该手术入路,对入路相关解剖标志进行了详细地显微解剖、观察、拍摄、测量和... 目的对上颌窦-翼腭窝-海绵窦手术入路相关结构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为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利用10例经福尔马林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共20侧,完全模拟该手术入路,对入路相关解剖标志进行了详细地显微解剖、观察、拍摄、测量和统计。结果上颌窦后壁与翼腭窝区结构复杂,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经过,是颅前、中窝与鼻腔、窦肿瘤互相蔓延的通道。该入路可较好地显露海绵窦前外侧相关的结构。结论该手术入路是海绵窦入路的一个特殊方法,拓展海绵窦手术入路的路径,为利用颅底硬膜外间隙进行入路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入路 解剖学研究 海绵窦 翼腭窝 上颌窦 福尔马林固定 解剖学基础 硬膜外间隙 显微外科 相关结构 成人尸头 显微解剖 解剖标志
原文传递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陆峥 赵继宗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3期3076-3078,共3页
目的 分析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至2009年手术治疗的29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男7例,女22例,发病年龄(52±9)岁.临床表现:头痛15例,视力减退9例,复视7例,眼睑下垂2例,面部感觉异常6例,轻偏瘫1例,月经... 目的 分析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至2009年手术治疗的29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男7例,女22例,发病年龄(52±9)岁.临床表现:头痛15例,视力减退9例,复视7例,眼睑下垂2例,面部感觉异常6例,轻偏瘫1例,月经稀少4例.MRI为主要诊断方法.29例患者经额颞开颅伴或不伴眶颧弓切断,全部经硬脑膜下入路.结果 肿瘤全切除14例(48.3%),近全切除13例(44.8%),大部切除2例(6.9%),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27例(93%)随访3个月至6年.头痛全部缓解,神经系统症状改善12例,内分泌症状无改善.主要并发症包括视力减退2例(6.9%)、动眼神经麻痹17例(58.6%),外展神经麻痹8例(27.6%),三叉神经麻痹4例(13.8%).16例定期复查MRI,时间1至6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手术是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比较有效的方法,但全切除肿瘤难度较大,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仍然不容乐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窦 手术
原文传递
手术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体会 被引量:11
18
作者 李立新 胡卫星 +8 位作者 傅震 苗毅 郭峰 吴幼章 鲁艾林 顾培元 程刚 骆慧 宋金海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44-546,共3页
目的研究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于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4年收治的9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比较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显微手术和射频辅助显微手术这二种手术治疗方法的治疗结果。结果9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 目的研究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于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4年收治的9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比较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显微手术和射频辅助显微手术这二种手术治疗方法的治疗结果。结果9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无手术死亡,其中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显微手术治疗6例,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射频辅助显微手术治疗3例。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显微手术和射频辅助显微手术的肿瘤全切率分别为1例(17%)和3例(100%),次全切除率分别为5例(83%)和0例(0%),次全切除病例中有2例因大出血而终止手术,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3500ml和500ml,术后Ⅲ、Ⅳ、Ⅴ、Ⅵ等颅神经功能损害分别有4例(67%)和1例(33%)。结论经改良翼点入路开颅射频辅助显微手术出血少,肿瘤全切率高,是治疗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窦 射频切除手术
原文传递
16排CT血管分析软件在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显示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9
作者 朱新进 熊华峰 +3 位作者 李蜀光 曾惠良 梁坚豪 李佩文 《中国CT和MRI杂志》 2005年第3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16排CT血管分析软件在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显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临床或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16排CT血管分析软件显示的检查结果。结果容积重建显示10例均海绵窦扩大、动脉早期眼上静脉显影并扩张,7... 目的探讨16排CT血管分析软件在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显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例经临床或DSA检查证实的颈动脉海绵窦瘘患者16排CT血管分析软件显示的检查结果。结果容积重建显示10例均海绵窦扩大、动脉早期眼上静脉显影并扩张,7例动脉早期大脑中静脉显影并扩张。血管分析软件分析显示直接型瘘7例,其中3例瘘口位于海绵窦Ⅱ段,1例位于海绵窦Ⅲ段,2例位于海绵窦Ⅳ段,1例位于海绵窦Ⅴ段。瘘口呈线条状5例,呈非线条状2例。间接型瘘3例。结论高级血管分析软件技术能清楚显示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的位置和大小,同时可以有效地评价Willis环的功能,可为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治疗及疗效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静脉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CT血管分析软件 颈动脉 海绵窦瘘 瘘口
下载PDF
经鼻内镜颅底病变的外科手术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海生 张秋航 徐洪君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195-197,共3页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海绵窦、斜坡及岩斜区病变的可行性和手术技术。方法对海绵窦、岩斜坡、斜坡区及鼻窦病变侵犯颞下窝的10例病人采用内镜行经鼻手术切除或活检。结果6例肿瘤全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海绵窦及岩斜坡各1例病变活...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海绵窦、斜坡及岩斜区病变的可行性和手术技术。方法对海绵窦、岩斜坡、斜坡区及鼻窦病变侵犯颞下窝的10例病人采用内镜行经鼻手术切除或活检。结果6例肿瘤全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海绵窦及岩斜坡各1例病变活检获得明确诊断。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经保守治疗治愈;3例脑脊液鼻漏,其中2例保守治疗治愈,1例2次经鼻内镜手术修补成功。无颅内感染及死亡。结论经鼻内镜颅底手术是一种安全的、可供选择的外科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手术 海绵窦 内镜 颅窝.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