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52
1
作者 邓艳红 赵丽萍 +2 位作者 郭亮 高竹林 费冬雪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7-472,共6页
目的构建适合我国静脉治疗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提供全面、系统、可量化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课题组讨论以及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 目的构建适合我国静脉治疗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核心能力提供全面、系统、可量化的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课题组讨论以及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结果两轮专家咨询应答率均为100%,两轮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3和0.94,两轮咨询结果各级指标的协调系数为0.252~0.418。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8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93个三级指标。结论咨询专家的积极性、权威性、意见集中程度、意见协调程度均较高,构建的静脉治疗专科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静脉治疗专科护士的培训、考核、认证、使用和管理等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外周 护士 专业能力 德尔菲技术
原文传递
单手双腔同时封管在预防PICC堵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2
作者 石芸 郑亚萍 +1 位作者 郦艳 赵玲玲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21-623,共3页
目的探讨单手双腔同时封管手法在减少双腔耐高压注射型PICC堵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73例患者作为试验组,采用单手双腔同时封管手法封管;选取6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封管方法封管。统计双腔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 目的探讨单手双腔同时封管手法在减少双腔耐高压注射型PICC堵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73例患者作为试验组,采用单手双腔同时封管手法封管;选取6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封管方法封管。统计双腔耐高压注射型PICC导管的堵管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的不完全堵管率为8.22%,对照组为17.42%,试验组的完全堵管率为0,对照组为0.7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手双腔同时封管手法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的优点,能有效预防双腔耐高压注射型PICC堵管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外周 封管手法 堵管 护理
原文传递
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术应用于化疗患者的对比观察 被引量:18
3
作者 顾景艳 朱静 +1 位作者 曹小云 陈霞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第14期1320-1322,共3页
目的研究比较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术对化疗患者静脉置管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123例癌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观察组63例。对照组采用非超声引导下传统PICC置管术,观察组采用... 目的研究比较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与传统PICC置管术对化疗患者静脉置管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11月我院收治的123例癌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观察组63例。对照组采用非超声引导下传统PICC置管术,观察组采用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比较两种置管方案的一次穿刺及置管成功率、穿刺过程中的疼痛发生情况、两组置管方式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方案的适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穿刺位点出血、导管移位、静脉炎等并发症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方案肘上/下的适用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对化疗患者静脉置管具有显著的改善效果,一次穿刺及置管的成功率更高,患者的耐受性良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置管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塞丁格技术 超声引导 化疗
下载PDF
PICC 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6
4
作者 孙媛媛 高伟 +5 位作者 武艳 宋欢欢 杨濮瑞 马杰 赵玲玲 俞巍蔚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年第11期-,共5页
目的:构建 PICC 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方法以知信行理论与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回顾法、质性研究法及德尔菲法拟定 PICC 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分别为100%(25/25)和96%(... 目的:构建 PICC 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方法以知信行理论与健康信念模式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回顾法、质性研究法及德尔菲法拟定 PICC 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结果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分别为100%(25/25)和96%(24/25),提出建议的专家比例分别为64%(16/25)与52%(13/25);专家函询的权威系数为0.88,判断系数为0.90,熟悉程度系数为0.86;最终确定 PICC 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39项;一、二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413、0.3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ICC 患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可以为临床护士开展健康教育并评价实施效果提供量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健康教育 德尔菲技术 效果评价
原文传递
血液病患者 PICC 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5
作者 王俊霞 杨苗苗 +2 位作者 孙川茗 代伟英 张慧敏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63,共4页
目的构建血液病患者PICC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PICC风险管理提供评估工具。方法基于文献检索和多学科课题小组讨论,拟定PICC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指标条目池。经过2轮专家函询,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2轮函询问卷... 目的构建血液病患者PICC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为PICC风险管理提供评估工具。方法基于文献检索和多学科课题小组讨论,拟定PICC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指标条目池。经过2轮专家函询,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2轮函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99、0.921,肯德尔协调系数为0.245、0.380(均P<0.05)。第2轮指标变异系数为0.04~0.24。构建的血液病住院患者PICC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包含1级指标3个、2级指标15个和3级指标44个。结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科学性,可用于血液病患者PICC相关性皮肤损伤风险评估及质量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导管插入术 外周 PICC 导管相关性皮肤损伤 风险评估 专家函询法
下载PDF
反向握持式置管方法对行左侧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置入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刘冰涵 张伟 +3 位作者 李陈茜 丛旭晖 郝欣蕊 张加强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2年第4期390-393,共4页
目的探讨反向握持式置管对行左侧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video double-lumen bronchial tube,VDLT)置入术患者置管时间、血流动力学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行胸腔镜下右肺叶切除术患者90例,均行左侧VDLT置入,根据置管握持手法分为执笔组3... 目的探讨反向握持式置管对行左侧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video double-lumen bronchial tube,VDLT)置入术患者置管时间、血流动力学和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行胸腔镜下右肺叶切除术患者90例,均行左侧VDLT置入,根据置管握持手法分为执笔组30例,正向组30例,反向组30例。比较3组患者体质量指数、ASA分级、双腔管型号、手术时间、首次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定位时间等临床资料,比较3组麻醉诱导前(T_(0))、置管前即刻(T_(1))、置管后即刻(T_(2))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术后48 h时咽喉疼痛、声音嘶哑发生情况。结果反向组置管时间[4.0(2.8,6.0)s]短于执笔组[8.0(6.0,12.0)s]、正向组[9.0(7.0,12.0)s](P<0.05),执笔组与正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年龄、性别比例、体质量指数、ASA分级、双腔管型号、手术时间、首次置管成功率、定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T_(2)时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高于T_(0)、T_(1)时(P<0.05),3组T_(1)时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低于T_(0)时(P<0.05),心率与T_(0)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2)时反向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低于执笔组、正向组(P<0.05),执笔组与正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_(0)、T_(1)时3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时,反向组咽喉疼痛发生率(6.7%)低于执笔组(33.3%)、正向组(30.0%)(χ^(2)=6.667,P=0.010;χ^(2)=5.455,P=0.020),执笔组与正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7,P=0.781)。反向组、执笔组、正向组声音嘶哑发生率(6.7%、10.0%、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2,P=0.868)。结论反向握持式置管行左侧VDLT置入术较传统执笔式和正向握持式置管时间短,血流动力学波动小,术后咽喉疼痛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 胸科手术 置管手法 反向握持式
原文传递
Preprocedure ultrasound imaging combined with palpation technique in epidural labor analgesia 被引量:2
7
作者 Jian-Ping Wu Yuan-Zhang Tang +3 位作者 Liang-Liang He Wen-Xing Zhao Jian-Xiong An Jia-Xiang Ni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21年第21期5900-5908,共9页
BACKGROUND For parturients with paroxysmal uterine contraction pain,rapid analgesia is needed.We used preprocedure ultrasound imaging combined with the palpation technique in epidural analgesia for labor,and evaluated... BACKGROUND For parturients with paroxysmal uterine contraction pain,rapid analgesia is needed.We used preprocedure ultrasound imaging combined with the palpation technique in epidural analgesia for labor,and evaluated the usefulness of this technique in epidural labor analgesia.AIM To evaluate the usefulness of preprocedure ultrasound imaging in epidural analgesia for labor.METHODS In this prospective randomized observational study,72 parturients were assigned to two groups(combined or palpation group).The target interspace of all parturients was first identified by the palpation technique.Then in the combined group,preprocedure ultrasound imaging was used before epidural puncture.In the palpation group,only the traditional anatomical landmarks technique(palpation technique)was performed.The primary outcome was total duration of the epidural procedure(for the ultrasound group,the duration of the preprocedure ultrasound imaging was included).The secondary outcomes were the number of skin punctures,the success rate at first needle pass,the number of needle passes,the depth from the skin to epidural space,and the complications of the procedure.RESULTS Total duration of the epidural procedure was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groups(406.5±92.15 s in the combined group and 380.03±128.2 s in the palpation group;P=0.318).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was demonstrated for epidural puncture and catheterization in the combined group.The number of needle passes was 1.14 in the combined group and 1.72 in the palpation group(P=0.001).The number of skin puncture sites was 1.20 in the combined group and 1.25 in the palpation group(P=0.398).The success rate at first needle pass was 88.89%in the combined group and 66.67%in the palpation group(P=0.045).CONCLUS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 total duration of epidural procedures with preprocedure ultrasound imaging combined with the palpation technique was not longer than the traditional anatomical landmarks technique,which were performed by six experienced anesthesiologists in partu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procedure ultrasound imaging Epidural puncture Epidural catheterization Palpation technique Labor analgesia
下载PDF
利多卡因和石蜡油在前列腺增生患者导尿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邱醉然 肖春霞 李碧清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第8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患者留置导尿管时经尿道口注入2%利多卡因和无菌石蜡油的效果观察。方法将8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按传统导尿术导尿;实验组患者经尿道口注入2%利多卡因和无菌石蜡...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患者留置导尿管时经尿道口注入2%利多卡因和无菌石蜡油的效果观察。方法将8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按入院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按传统导尿术导尿;实验组患者经尿道口注入2%利多卡因和无菌石蜡油后进行导尿。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导尿有效率分别为97.5%、70%;导尿致尿道出血率分别为7.5%、55%。实验组的导尿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导尿致尿道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前列腺增生患者经尿道口注入2%利多卡因和无菌石蜡油后进行导尿。该方法取材简便易行,成功率高,对尿道刺激小,损伤少,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及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多卡因 石蜡油 前列腺增生 导尿术
下载PDF
导尿管外涂氯已定预防尿路感染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彭懿 曹原玲 周麟宛 《中国当代医药》 2012年第36期187-188,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2%洗必泰(氯已定)润滑导尿管预防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分析方法,对96例住院留置导尿管患者随机分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2%洗必泰润滑导尿管后按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的要求置入导尿管接... 目的探讨应用2%洗必泰(氯已定)润滑导尿管预防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分析方法,对96例住院留置导尿管患者随机分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2%洗必泰润滑导尿管后按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的要求置入导尿管接尿袋密闭式引流;对照组按常规无菌技术操作原则的要求置入导尿管接尿袋密闭式引流,定期留置标本做细菌培养。结果留置导尿管后的第3、7、10天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16.67%、37.50%和54.17%,而试验组细菌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分别为2.08%、6.25%和10.42%,对照组细菌培养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试验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洗必泰润滑导尿管进行导尿可有效防止细菌通过尿道周围黏膜经尿管管腔外进入膀胱,对预防早期尿路感染是一种有效简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洗必泰 尿路感染 留置尿管 无菌技术
下载PDF
经大鼠尾动脉置鞘法建立介入通路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群 胡深 +1 位作者 樊静雯 王大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由于缺乏连续动脉内操作的方法,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术在啮齿类动物模型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我们旨在探究通过单一鞘管通路对大鼠尾动脉进行重复介入操作的方法。方法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650~700 g)6只,全身麻醉后显露尾动脉,以... 目的由于缺乏连续动脉内操作的方法,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术在啮齿类动物模型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我们旨在探究通过单一鞘管通路对大鼠尾动脉进行重复介入操作的方法。方法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650~700 g)6只,全身麻醉后显露尾动脉,以显微剪将血管做“鱼嘴形”切口后,通过导丝指引18G鞘管建立尾动脉介入通道;通道建立完成后,经尾动脉鞘管通路分别行大鼠全脑血管造影以及球囊、支架导管主动脉扩张术,检测尾动脉置鞘法作为介入通路的可行性及有效性。结果大鼠尾动脉直径约(1.19±0.14)mm,导丝指引下顺利植入18G鞘管;与颈动脉(24.50±4.51)min及股动脉(18.17±3.43)min置鞘时间相比,尾动脉置鞘时间明显减少(11.00±1.90 min,P<0.01)。经尾动脉鞘管通道成功完成大动脉及全脑血管造影;球囊导管以及支架导管可顺利通过鞘管通道并在主动脉释放,释放完成后可顺利退出鞘管;每只大鼠尾动脉可供完成多次置鞘操作,且单一鞘管通道建立后可重复进行血管造影及介入操作。结论经尾动脉介入通道建立法适用于大鼠血管内造影、治疗以及构建动物模型。这种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大鼠作为人类疾病模型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通道 尾动脉 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术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导管塑型技术在起源于左Valsalva窦的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单中心经验
11
作者 刘涛 周鹏 王昌明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10期81-83,共3页
目的分析导管塑型技术在起源于左Valsalva窦的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5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共3 756例,其中10例为起源于左Valsalva窦的右冠状动脉... 目的分析导管塑型技术在起源于左Valsalva窦的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5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共3 756例,其中10例为起源于左Valsalva窦的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均在行PCI过程中使用导管塑型技术。分析10例患者临床资料及介入治疗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71.6±6.2)岁;异常起源位置:窦脊上3例,窦脊下7例;病变部位:右冠状动脉中段6例,右冠状动脉开口4例;病变狭窄程度:完全闭塞6例,狭窄率为95%2例,狭窄率为90%2例;行PCI路径:股动脉2例,桡动脉8例;塑型的引导导管:JL 3.5 4例,JL 4.0 6例;平均操作时间(62.1±13.9)min;平均透视时间(18.0±5.1)min;平均射线剂量(3 085.60±1 269.75)m Gy;PCI成功10例;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将采用导管塑型技术塑型后的JL 3.5或4.0引导导管用于起源于左Valsalva窦的右冠状动脉病变患者PCI中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左Valsalva 导管塑型技术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下载PDF
超声导引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管的应用 被引量:96
12
作者 张晓菊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54-555,共2页
超声引导下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上臂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能够极大地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机械性静脉炎、穿刺点感染等并发症,增加了患者手臂的舒适度,同时还减少了因手臂活动而导致的导管意外滑出。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改良塞丁格技术
原文传递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李莉 龚浩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年第10期766-767,共2页
目的比较改良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术与传统PICC置管方法的效果。方法 60例行PICC置管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肉眼直视下穿刺操作的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经B... 目的比较改良塞丁格技术超声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术与传统PICC置管方法的效果。方法 60例行PICC置管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肉眼直视下穿刺操作的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经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技术,观察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后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导管脱出、出血和皮下淤血、静脉炎、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置管 B超 改良塞丁格技术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婴幼儿上臂PICC置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郑素惠 黄韩英 +2 位作者 朱婷 许乐 陈真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年第24期-,共3页
目的:探讨3岁以下患儿经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上臂置管的方法及经验。方法对27例3岁以下患儿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上臂PICC置管。结果27例患儿均置管成功,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6%。结论通过充分的患儿准备、有效的... 目的:探讨3岁以下患儿经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上臂置管的方法及经验。方法对27例3岁以下患儿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上臂PICC置管。结果27例患儿均置管成功,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2.6%。结论通过充分的患儿准备、有效的固定、置管者的默契配合以及避免导管异位措施,克服患儿血管条件不良及不配合的缺陷,发挥了超声仪的优势,使患儿上臂PICC置管的成功率得到了提高,从而保护了患儿的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改良塞丁格技术 婴幼儿
原文传递
心脏术后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的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郭舒婕 王晓敏 +1 位作者 张瑜 张艳丽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5005-5007,共3页
目的分析心外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探讨其干预措施。方法选择100例心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均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结果 100例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22例,感染率为22.0%,其中包括表皮葡萄球菌感染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5例、肺炎... 目的分析心外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原因,探讨其干预措施。方法选择100例心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均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结果 100例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感染22例,感染率为22.0%,其中包括表皮葡萄球菌感染6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5例、肺炎克雷伯菌感染4例、粪肠球菌感染3例,鲍氏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各1例;均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给予相应抗菌药物治疗,感染症状消失;中心静脉压感染年龄≤50岁者感染率为12.5%、>50岁者感染率为26.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并发症者感染率为9.1%、有并发症者感染率为28.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下静脉穿刺者感染率为17.8%、颈内静脉刺激、穿刺者感染率为21.8%,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管接头和封管液优化者感染率为17.6%、常规者感染率为37.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种类为双腔者感染率为21.4%、三腔者感染率为27.3%,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置管时间:<7d者感染率为9.1%、7~10d感染率者为20.0%、>7d者感染率为40.7%,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积极处理并发症、缩短置管时间及根据药敏试验应用抗菌药物,可防治中心静脉导管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 并发症 置管时间 中心静脉导管技术
原文传递
远端动脉逆行穿刺治疗复杂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初步体会 被引量:10
16
作者 杨淼 张童 +3 位作者 石渡 于春波 马鲁波 庄百溪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35-737,共3页
目的探讨远端动脉逆行穿刺治疗下肢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CTO)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54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经顺行人路无法进入流出道真腔,同期采取逆行穿刺病变远端动脉真腔建立第二入路,分析其病变的开通率。患者... 目的探讨远端动脉逆行穿刺治疗下肢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CTO)病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54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经顺行人路无法进入流出道真腔,同期采取逆行穿刺病变远端动脉真腔建立第二入路,分析其病变的开通率。患者中行足背动脉穿刺27例、胫后动脉穿刺17例、胫前动脉近端穿刺5例、股浅动脉远端穿刺5例。观察远端动脉逆行穿刺重建血运的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6个月保肢率及P2/踝指数(AB1)。治疗前后AB1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54例患者中双入路技术重建血运的成功率为98.2%(53/54),穿刺次数平均为(6±2)次/例(第一人路平均2次/例,第二人路平均4次/例)。平均治疗时间为(167±52)min/例。3例出现并发症,2例术中第二入路处动脉闭塞、1例术中出现第二入路处血肿。术后6个月ABI由术前0.44±0.13升至0.69±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9,P〈0.05)。保肢率为100%。结论对于因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如经顺行人路无法进入流出道真腔,在病变解剖允许的前提下,可采取动脉远端逆行穿刺提高重建血运的成功率,其并发症率低,初期保肢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下肢 导管插入术 治疗结果 双入路技术
原文传递
心介入导管室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初步构建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秋磊 祁小红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8年第33期2587-2592,共6页
目的构建基于三维结构理论的导管室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用于指导护理实践,科学评价导管室专科护理质量。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质量管理模式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检索法、专家小组讨论、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筛选指标并确定指... 目的构建基于三维结构理论的导管室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用于指导护理实践,科学评价导管室专科护理质量。方法以“结构-过程-结果”质量管理模式为理论依据,采用文献检索法、专家小组讨论、德尔菲专家函询法,筛选指标并确定指标的权重,建立导管室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关键内容和科学测量方法。结果2轮专家函询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100.00%和96.77%,专家权威程度系数为0.88,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为0.293。最终确定的评价体系包括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55个。结论构建的指标体系科学、可靠、可信度高,形成的导管室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可为临床操作提供科学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室 质量指标 德尔菲法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无痛导尿术用于老年男性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牟园芬 吕丰梅 叶惠玲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年第10期1141-1143,共3页
目的探讨无痛导尿术用于老年男性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需要留置导尿管的老年男性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使用舒泰麻醉润滑剂润滑小儿气囊导尿管(10n,直径4.0mm)导尿,对照组常规石蜡油润滑双腔气囊尿管(16... 目的探讨无痛导尿术用于老年男性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需要留置导尿管的老年男性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使用舒泰麻醉润滑剂润滑小儿气囊导尿管(10n,直径4.0mm)导尿,对照组常规石蜡油润滑双腔气囊尿管(16n,直径6.4mm)导尿,比较两组患者留置尿管后尿路刺激症状、一次性插管的成功率、尿管脱出、管周漏尿、尿路感染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尿路刺激症状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一次性插管的成功率(76.7%)明显高于对照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管脱出、管周漏尿及尿路感染无明显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泰润滑小儿气囊导尿管为老年男性患者留置尿管,能阻断置管期间的尿路刺激反应,提高一次性插管的成功率,可改变传统留置导尿给老年患者带来的不适反应,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痛导尿术 老年男性患者 临床研究
原文传递
静脉留置针在改良型塞丁格穿刺法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赵晓茜 濮益琴 《中华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136-1137,共2页
总结了280例留置PICC患者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穿刺失败后,使用BD 22G安全型静脉留置针代替塞丁格穿刺针进行穿刺,247例穿刺成功,避免重新打开塞丁格穿刺包,节约了医疗资源。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静脉留置针 改良塞丁格技术
原文传递
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新生儿脐静脉置管定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汪丽平 鲁琦 +1 位作者 张海玲 倪雨琴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技术辅助脐静脉置管术导管尖端定位在新生儿脐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时间顺序,将84例脐静脉置管新生儿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置管后,行床旁胸腹部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干预组... 目的探讨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技术辅助脐静脉置管术导管尖端定位在新生儿脐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时间顺序,将84例脐静脉置管新生儿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置管后,行床旁胸腹部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干预组采用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技术辅助脐静脉置管术导管尖端定位,结合胸腹部X线摄片双重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结果两组导管尖端位置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导管尖端位置精准率高于对照组,而尖端位置过深率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生理盐水导引腔内心电图技术辅助脐静脉置管术导管尖端定位的精准率高,能够在置管过程中精准调节导管置入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脐静脉置管术 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 导管尖端定位 P波 生理盐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