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7篇文章
< 1 2 9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动脉超声对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4
1
作者 罗俊 燕纯伯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5年第1期1-4,共4页
颈动脉超声是一种安全、有效、非侵入性评价临床及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检测手段。大量研究证实颈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 (IM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出现密切相关 ,而且IMT增厚是冠心病事件、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经... 颈动脉超声是一种安全、有效、非侵入性评价临床及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检测手段。大量研究证实颈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 (IM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出现密切相关 ,而且IMT增厚是冠心病事件、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经验实验室精细的颈动脉超声检查及IMT测值能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病事件的替代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超声 IMT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亚临床 颈动脉内膜 独立危险因素 非侵入性 检测手段 替代
下载PDF
早发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特点及其预测价值 被引量:50
2
作者 陈忠 马根山 +4 位作者 黄峻 雍永宏 朱铁兵 杨志健 曹克将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81-83,共3页
探讨早发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特征及其对早发冠心病的预测价值。应用B型超声检测早发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情况 ,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 ,早发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0 .8m... 探讨早发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特征及其对早发冠心病的预测价值。应用B型超声检测早发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和斑块情况 ,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 ,早发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0 .8mm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5 6 %比 11% ,P <0 .0 5 ) ;颈动脉超声阳性对预测早发冠心病的敏感性为 5 5 .7% ,特异性为 88.9% ,准确性为 87.2 % ;3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平均内膜中膜厚度高于 1支冠状动脉病变组。多因素分析发现 ,颈动脉超声阳性是早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7.19,95 %CI:1.92~ 2 1.37,P =0 .0 0 7)。结果提示 ,早发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及斑块检出率升高 ,颈动脉超声阳性对诊断早发冠心病有着较高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早发冠心病的价值 超声检测 早发冠状动脉疾病 颈动脉 内膜中膜厚度
下载PDF
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血脂、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被引量:46
3
作者 王立羽 白丽虹 王爽 《广西医学》 CAS 2017年第4期481-483,共3页
目的探讨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8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阿司... 目的探讨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8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hs-CRP、TC、TG、HDL-C、LDL-C及颈总动脉IMT。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TC、TG、HDL-C、LDL-C及颈总动脉IM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TG、TC、LDL-C及颈总动脉IMT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HDL-C较治疗前均上升,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40/44),优于对照组的52.3%(23/44)(P<0.05)。结论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清hs-CRP与血脂指标,减少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硫酸氢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肠溶片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 血脂 颈总动脉 内膜中层厚度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分析 被引量:34
4
作者 周晓辉 贺春钰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218-220,共3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191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及175例正常对照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依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与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比较各组间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191例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及175例正常对照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依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对照组与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多支病变组,比较各组间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硬化程度;并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情况。结果 对照组与冠心病各组在左侧内膜—中膜厚度、斑块发生率和狭窄率上存在差异(P <0 .0 5 ) ,而且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也越重。以颈动脉斑块分级计分大于1、2和3分为标准预测冠心病的阳性预测值分别是6 8.5 %、73.2 %和74 .6 %。结论 以上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价值的预测因素,通过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存在及其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科学 冠状动脉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 内膜-中膜厚度
下载PDF
超声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29
5
作者 肖静珍 肖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81-384,共4页
目的应用超声检查评估颈总动脉(CCA)内-中膜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协助筛选脑梗死高危人群。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38例脑梗死患者以及123例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每例受检者双侧CCA-IMT。结果CCA-IMT每增加一... 目的应用超声检查评估颈总动脉(CCA)内-中膜厚度(IMT)与脑梗死的关系,协助筛选脑梗死高危人群。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38例脑梗死患者以及123例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每例受检者双侧CCA-IMT。结果CCA-IMT每增加一个单位(0.15mm),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69%(优势比,1.69;95%可信区间,1.17~2.45);调整年龄、性别和传统危险因素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52%(优势比,1.52;95%可信区间,1.03~2.25)。结论①CCA-IMT增加可使脑梗死危险性增加;②CCA-IMT增加有助于筛选脑梗死高危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 内-中膜厚度 超声检查
下载PDF
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动脉弹性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9
6
作者 邹春鹏 吴笑英 +5 位作者 黄品同 尹贻梅 金慧佩 孙海燕 赵雅萍 王亮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12-215,共4页
目的应用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QIMT)和动脉僵硬度分析技术(QAS)评价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弹性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56例作为病例组,48例同期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应用QIMT和... 目的应用血管内中膜分析技术(QIMT)和动脉僵硬度分析技术(QAS)评价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弹性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56例作为病例组,48例同期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应用QIMT和QAS技术对颈动脉进行检查,获得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MT)、顺应性系数(CC)、扩张性系数(DC)、僵硬度系数(B)。病例组再根据IMT分组;IMT%0.9ITIITI为病例1组,IMT≥0.9mm为病例2组。结果对照组、病例1组、病例2组的B、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Ch)、糖化血红蛋白(GHb)、颈动脉IMT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病例1组〈病例2组。对照组、病例1组、病例2组的DC、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对照组〉病例1组〉病例2组。病例组的p与年龄、GHb、LDL和颈动脉IMT呈明显正相关,p与年龄r=0.811,P=0.000;p与GHbr=0.764,P=0.000;B与LDLr=0.732,P=0.000;B与颈动脉IMTr=0.729,P=0.000。结论QIMT可较准确地测量颈动脉IMT,QIMT与QAS技术联合应用使颈动脉的解剖结构成像与功能成像有机地结合,可成为深入研究颈动脉早期结构和功能改变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糖尿病 2型 高脂血症 颈动脉 弹性 内膜-中层厚度
原文传递
超声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 被引量:18
7
作者 许竹梅 赵水平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0年第1期1-3,共3页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危险因素之一 ,超声能无创地检测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 ,但高血压与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尚无一致的认识。采用高分辨力超声仪 ,检测 37名无靶器官受损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 33名对照者...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危险因素之一 ,超声能无创地检测亚临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 ,但高血压与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尚无一致的认识。采用高分辨力超声仪 ,检测 37名无靶器官受损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 33名对照者的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 ,包括测量内膜中层厚度 (IMT)和斑块。高血压组颈动脉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 (0 .82± 0 .0 3mmVS 0 .6 0± 0 .0 2mm ,P <0 .0 0 1) ,其斑块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亦明显增加 (P <0 .0 0 1) ,而 2组间的血管内径并无明显差别。结果提示高血压患者IMT增厚 ,且斑块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增加 ,高血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同时支持超声能在高血压患者出现靶器官损害的临床表现之前发现颈动脉早期粥样硬化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颈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波诊断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血清hs-CRP水平在脑梗死发病预测及病情判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8
作者 张东平 李淮玉 《山东医药》 CAS 2013年第47期53-55,共3页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并分析两指标在脑梗死发病预测及病情判定中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83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采用颈动脉彩超检查颈...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并分析两指标在脑梗死发病预测及病情判定中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83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采用颈动脉彩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性质、内—中膜厚度(IMT),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分析血清hs-CRP水平与IMT及神经功能障碍程度的关系。结果梗死组斑块阳性率、IMT及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不稳定斑块者血清hs-CRP、IMT及同侧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稳定斑块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hs-CRP水平与IMT及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均呈正相关,P均<0.05(r值分别为0.67、0.58)。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阳性率及血清hs-CRP水平升高,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血清hs-CR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有关,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脑梗死发病的预测及病情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不稳定斑块 颈动脉彩超 超敏-C反应蛋白 内一中膜厚度
下载PDF
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重复性评价 被引量:25
9
作者 杨颖 勇强 +8 位作者 梁立荣 王淼 解武祥 孙佳艺 陈百玲 李治安 王薇 武阳丰 霍勇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评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冠心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的研究》之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临床前病变队列研究中,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重复性,论证其作为主要研究指标的可靠性... 目的评价“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冠心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的研究》之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临床前病变队列研究中,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重复性,论证其作为主要研究指标的可靠性。方法抽取10例受检者,分别使用不同超声仪各检查1次,评价仪器间IMT检测重复性;2个中心各抽取2名超声医生,分别独立对共15例受检者进行重复检查,评价检查者自身及检查者间重复性;抽取20份图像,同一阅读者重复阅读2次,参考阅读者阅读1次,评价阅读者自身及阅读者间重复性。所有图像均行中心阅读测量。结果平均IMT的测量均差(meandifference,MD)在仪器间、检查者自身问、不同检查者间、测量者自身间、不同测量者间分别为(0.028±0.017)mm、(0.048±0.052)mgn、(0.035±0.022)mm、(0.030±0.032)mm、(0.081±0.043)mm;最大IMT的上述测值依次为(0.047±0.029)mm、(0.090±0.09)mm、(0.055±0.044)mm、(0.062±0.053)mm、(0.085±0.050)mm。结论平均IMT测量重复性优于最大IMT,且测量点越多,重复性越佳。与国外资料相比,本课题颈动脉超声测量IMT重复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颈动脉 内中膜厚度 可重复性 结果
原文传递
健康人颈动脉超声结构和功能随增龄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张汝新 白小涓 +1 位作者 杨军 任卫东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2-53,共2页
目的:研究健康人颈动脉结构、血流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204例健康人按年龄分为4组:1组52例,30.44岁;2组51例,45.59岁;3组50例,60-74岁;4组51例,≥75岁。对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年龄是影响健康人颈动... 目的:研究健康人颈动脉结构、血流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及其意义。方法:204例健康人按年龄分为4组:1组52例,30.44岁;2组51例,45.59岁;3组50例,60-74岁;4组51例,≥75岁。对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年龄是影响健康人颈动脉结构、各血流参数的独立因素。内膜中层厚度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改变。结论:颈动脉超声多参数评估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血管增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龄 颈动脉超声 内膜中层厚度
下载PDF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被引量:18
11
作者 何育生 李萍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3年第1期43-45,共3页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颈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 (IMT)增厚和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颈动脉B超技术 ,对 2 84例意识清晰的脑梗死和非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的颈动脉IMT和斑块进行检测。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发...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颈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 (IMT)增厚和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颈动脉B超技术 ,对 2 84例意识清晰的脑梗死和非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的颈动脉IMT和斑块进行检测。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 ,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P <0 .0 0 1)。高血压、糖尿病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 (P <0 .0 5 )。但是血糖和血脂水平与斑块的形成无明确关系。颈动脉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的吸烟、饮酒、性别和心电图缺血改变无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P =0 .0 15 ) ,颈总、内动脉IMT显著增厚。结论 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脑梗死 内膜-中膜厚度
下载PDF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1
12
作者 胡云辉 马依彤 +4 位作者 付真彦 黄定 杨毅宁 马翔 李晓梅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32-535,共4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在预测冠心病及其程度中的价值。方法:收集361例研究对象的体重、身高、血压、血脂等数据。行颈部血管超声分别测量左右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动脉分叉的内-中膜厚度。采用标准的Judkins技术行冠...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在预测冠心病及其程度中的价值。方法:收集361例研究对象的体重、身高、血压、血脂等数据。行颈部血管超声分别测量左右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动脉分叉的内-中膜厚度。采用标准的Judkins技术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为正常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3支病变组共4组。进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冠心病不同严重程度组中颈动脉不同位点内-中膜厚度值与正常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冠心病不同严重程度组间颈动脉不同位点内-中膜厚度值比较也均存在统计学差异。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随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增厚。左、右颈动脉分叉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约登指数及阳性似然比最高。年龄、TC、TG、LDL是颈动脉内-中膜的危险因素,而HDL是其保护因素。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心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可以作为筛选冠心病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颈动脉 超声检查
原文传递
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0
13
作者 宋海国 陆燕飞 陆胤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1期45-47,共3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应用颈动脉超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03—2013-09我院神经内科接收脑卒中康复治疗14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运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等。结果140例脑卒中高危人群中...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应用颈动脉超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03—2013-09我院神经内科接收脑卒中康复治疗14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运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等。结果140例脑卒中高危人群中,超声检出颈动脉狭窄率75.1%,其中男性颈动脉内膜增厚占70.4%,颈动脉斑块阳性占80.3%;女性颈动脉增厚占59.4%,颈动脉斑块阳性占78.3%。颈动脉狭窄患者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及血脂程度高于正常患者。经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危险因素相关。结论颈动脉狭窄是脑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超声是探查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动脉粥样斑块
下载PDF
血脂康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蔚 高鸿祥 +1 位作者 童步高 张晖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263-265,共3页
目的 :了解血脂康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具有消斑作用。方法 :选取高脂血症患者 30例 ,进行颈动脉彩超测定 ,记录颈动脉内径 ,颈动脉内 中膜厚度 ,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以及血流指数等 ,并随访血脂变化。给予血脂康治疗 6mo后再次复... 目的 :了解血脂康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否具有消斑作用。方法 :选取高脂血症患者 30例 ,进行颈动脉彩超测定 ,记录颈动脉内径 ,颈动脉内 中膜厚度 ,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以及血流指数等 ,并随访血脂变化。给予血脂康治疗 6mo后再次复查颈动脉彩超和血脂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血脂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降低 ,颈动脉血流有明显改善 ,内膜增厚有所减轻。结论 :血脂康除降脂作用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斑块 血脂康 内-中膜厚度 阻力指数 消斑作用 降脂作用
下载PDF
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动脉弹性对冠心病病变程度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0
15
作者 林厚强 钱平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4期3090-3093,共4页
目的:研究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动脉弹性对冠心病病变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CHD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采集血清并测定脂质代谢指标、黏附分子、趋化因... 目的:研究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动脉弹性对冠心病病变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CHD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采集血清并测定脂质代谢指标、黏附分子、趋化因子的含量。结果:CHD组IMT显著高于对照组且CHD组中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颈动脉IMT显著高于单支血管病变;CHD组中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患者的血清LDL、ox-LDL、ApoB、PCSK9、RANTES、FKN、MCP-1、CCL21、CXCL16、ICAM-1、VCAM-1、LFA-1、P-选择素、E-选择素含量显著高于颈动脉IMT正常患者,CHD组中颈动脉IMT斑块患者的血清LDL、ox-LDL、ApoB、PCSK9、RANTES、FKN、MCP-1、CCL21、CXCL16、ICAM-1、VCAM-1、LFA-1、P-选择素、E-选择素含量显著高于颈动脉IMT增厚患者。结论:超声测定颈动脉IMT、动脉弹性能够为冠心病病变程度的评估提供依据且颈动脉IMT、动脉弹性与脂质代谢异常、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含量改变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颈动脉超声 内中膜厚度 趋化因子 黏附分子
下载PDF
超声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9
16
作者 安源 陈翠兰 周涛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1年第5期304-306,共3页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89例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80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类型;对冠心病组不同支病变...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89例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80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类型;对冠心病组不同支病变间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及斑块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冠心病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7.64%,显著高于对照组(33.75%,P<0.01)。②两组颈动脉斑块以软斑最多见,冠心病组软斑占37.12%,扁平斑占16.59%,混合斑占25.76%,硬斑块占20.53%;对照组软斑占34.09%,扁平斑占22.73%,混合斑占25.00%,硬斑占18.18%。③不同支数冠状动脉病变者之间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超声了解颈动脉病变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粥样硬化 内-中膜厚度 颈动脉
下载PDF
炎症因素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19
17
作者 潘元美 李焰生 林岩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74-176,共3页
目的探讨炎症因素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24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和血液炎症性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炎症因素(单核细胞比例,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血沉)和颈动... 目的探讨炎症因素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24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和血液炎症性生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炎症因素(单核细胞比例,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血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其中单核细胞比例(ORIMT=1.231,P<0.01;OR斑块=1.175,P<0.05)及血沉增高(ORIMT=1.024,OR斑块=1.029,均P<0.01)具有独立预测性,单核细胞比例的独立预测性最高。炎症因素和斑块稳定性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单核细胞比例及血沉可独立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斑块 内膜中层厚度 炎症因素
下载PDF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分级在预测冠心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6
18
作者 刘东红 陶军 +3 位作者 张焰 凃昌 吴妙玲 陆堃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4-337,共4页
目的界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斑块分级在估测冠心病中的最佳预测值。方法用高频超声检测125例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分级,评价它们估测冠心病的作用,并用ROC曲线评价它们的诊断价值。结果冠... 目的界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斑块分级在估测冠心病中的最佳预测值。方法用高频超声检测125例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以及颈动脉斑块分级,评价它们估测冠心病的作用,并用ROC曲线评价它们的诊断价值。结果冠心病组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斑块分级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内中膜增厚、斑块分级均可估测冠心病,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0.75、0.74;将颈总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增厚≥1.3mm,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0.9mm,颈动脉斑块分级≥2定义为阳性,3者联合评价其阳性积分,则ROC曲线下面积为0.82,以3者中任2项阳性为预测值估测冠心病,灵敏度95.3%,特异度84.2%,阳性预测值85.3%,阴性预测值86.4%。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颈总动脉及其分叉处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分级可用于估测冠心病。以3者联合评价诊断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颈动脉 内中膜厚度 颈动脉斑块分级 冠心病
下载PDF
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9
作者 陈齐军 刘彬 +1 位作者 杨潘杰 曾文真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13期111-114,共4页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多发性疾病,起初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继而伴有多个靶器官功能损害和代谢紊乱的全身性疾病。原发性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导致主动脉、颈动脉、脑动脉、冠状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及四...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多发性疾病,起初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继而伴有多个靶器官功能损害和代谢紊乱的全身性疾病。原发性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导致主动脉、颈动脉、脑动脉、冠状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及四肢动脉等的粥样硬化,从而引发脑血管意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严重疾病。颈动脉较为表浅,病变出现较早,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改变及粥样斑块情况可较好地反映原发性高血压对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以及不同血压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因此,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的早期识别和准确评价,对疾病的早期防治和疗效评估及预后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内-中膜厚度
原文传递
颈动脉超声预测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春燕 黄淑田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6年第z1期1-3,共3页
颈动脉超声是一种安全、有效、非侵入性评价临床及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检测手段。大量研究证实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出现密切相关。有经验精细的颈动脉超声检查及内膜-中膜厚度测值能作为动脉硬化性疾病特别是... 颈动脉超声是一种安全、有效、非侵入性评价临床及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检测手段。大量研究证实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出现密切相关。有经验精细的颈动脉超声检查及内膜-中膜厚度测值能作为动脉硬化性疾病特别是心血管事件的替代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超声 内膜-中膜厚度 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