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单中心经验 被引量:6
1
作者 昃峰 李鼎 +7 位作者 周旭 王龙 段江波 吴寸草 苑翠珍 何金山 杨丹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38-1244,共7页
目的:探讨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无导线起搏器(LP)植入的患者,分为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LP组(再植入LP组)和首次植入LP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 目的:探讨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无导线起搏器(LP)植入的患者,分为电极导线拔除后再植入LP组(再植入LP组)和首次植入LP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植入部位、释放次数、术后QRS时限。随访两组植入1周、1个月、3个月、1年时起搏参数情况。结果:共入选51例LP植入患者,其中男性30例(58.8%),平均年龄(73.2±13.6)岁。再植入LP组33例(64.7%),其中男性18例(54.5%),平均年龄(69.9±12.2)岁。首次植入LP组18例(35.3%),其中男性12例(66.7%),平均年龄(79.2±14.2)岁。再植入LP组31例(93.9%)患者因囊袋感染行电极导线拔除手术。所有患者LP均植入成功,1例(2.0%)术中发生心包积液,穿刺引流后好转。48例(94.1%)患者植入间隔部位。与首次植入LP组相比,再植入LP组释放≤2次比例、起搏阈值、感知、阻抗、手术时间、起搏QRS波群时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中位随访时间为20.1(11.3,31.3)个月,无起搏相关的并发症。1年随访时,与首次植入LP组相比,再植入LP组起搏阈值、感知、阻抗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后植入LP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静脉电极导线拔除 起搏器再植入 无导线起搏器 心脏植入电子装置感染
下载PDF
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感染的诊治进展
2
作者 余根苗 郑炜平 +1 位作者 黄雄梅 郑胜武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34-539,共6页
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逐渐升高,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IED)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CIED感染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目前国际各大指南及共识均推荐CIED感染发生后应尽早彻底移除整个装置系统... 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逐渐升高,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cardiac implan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IED)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CIED感染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目前国际各大指南及共识均推荐CIED感染发生后应尽早彻底移除整个装置系统(包括脉冲发生器和电极),然而拔除电极的技术难度及风险较大,部分患者因生理或心理因素无法完成相关手术治疗,因此正确认识感染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治疗和预防,对临床正确处理CIED感染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CIED感染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感染 经静脉导线提取 负压伤口疗法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心律植入装置早中期感染发生原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冯天捷 翁思贤 +6 位作者 周彬 董潇男 于丰源 任晓庆 华伟 张澍 唐闽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3464-3468,共5页
目的分析永久起搏器植入后1年内发生囊袋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患者2125例。根据患者是否于植入术后1年内诊断起搏器囊袋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情况,... 目的分析永久起搏器植入后1年内发生囊袋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手术的患者2125例。根据患者是否于植入术后1年内诊断起搏器囊袋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情况,分析感染可能的相关因素以及感染相关的高危因素。结果34例患者发生囊袋感染。发生早中期感染患者的体重指数(BMI)明显高于非感染组患者(28.92±3.13 vs 25.72±1.91,P=0.032);接受抗凝治疗的感染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感染组患者(38.23%vs 11.91%,P<0.01);手术次数≥3次的感染组患者多于非感染组患者(14.71%vs 5.4%,P<0.01);住院时间≥4天的感染组患者多于非感染组患者(58.82%vs 11.81%,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BMI增高(OR=1.207,95%CI:1.022~1.425),接受抗凝药物治疗(OR=3.911,95%CI:1.126~15.015),住院时间≥4天(OR=2.432,95%CI:1.723~6.154)是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囊袋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BMI增高,接受抗凝药物治疗,住院时间≥4天是早中期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囊袋感染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囊袋感染 危险因素 起搏器植入
原文传递
起搏系统感染移除同期联合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临床应用初探 被引量:4
4
作者 麦憬霆 陈样新 +5 位作者 谭冬蕊 郑韶欣 郑钰萍 袁沃亮 王景峰 周淑娴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2年第6期506-510,共5页
目的探讨同期进行起搏系统感染移除及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分析,连续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感染起搏系统移除并同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并分别在术... 目的探讨同期进行起搏系统感染移除及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分析,连续纳入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行感染起搏系统移除并同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并分别在术后1、3、6个月进行常规随访,监测无导线起搏器电学参数、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超声心动图检查有无赘生物等。结果纳入同期手术患者5例,均为男性,年龄(74.80±15.83)岁,3例为单纯囊袋感染,2例为囊袋感染合并血行感染。手术策略顺序:4例先行临时起搏,再行感染起搏系统完全移除,最后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1例患者先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再行感染起搏系统完全移除。5例患者术前复查血培养均为阴性,无血行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表现,均成功完全拔除所有导线,术中导线头尾端培养、术后血培养均为阴性。5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从右股静脉穿刺至移除递送系统时间为(41.20±11.36)min。其中1例心室导线拔除后三尖瓣反流加重,余未见其他手术并发症。随访(6.00±3.79)个月,无导线起搏器电学参数稳定。随访中,无再发感染征象,无新发心力衰竭、起搏器综合征和死亡。结论针对部分起搏系统感染患者(无导线感染、无感染性心内膜炎且术前血培养阴性),感染起搏装置完全移除并同期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可能是安全、可行的,后续需更大样本量和更长随访时间的研究进一步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起搏系统感染 无导线起搏器 导线拔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