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效果 被引量:13
1
作者 舒茂琴 宋治远 +9 位作者 冉擘力 仝识非 钟理 姚青 李永华 景涛 庄国强 刘建平 何国祥 胡厚源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41-443,共3页
目的评价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对特发性室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的治疗效果以及心电图对消融靶点的定位价值。方法对126例特发性室速患者的电生理资料及RFCA治疗效果进行回... 目的评价导管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对特发性室速(idiopat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VT)的治疗效果以及心电图对消融靶点的定位价值。方法对126例特发性室速患者的电生理资料及RFCA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多数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射频能量采用温控法(60~65℃)。结果126例患者中右室流出道(fight ventricular outtflow tract,RVOT)IVT62例、左后间隔IVT43例,其他部位IVT21例。本组RFCA的总成功率为87.3%,RVOT-IVT和左后间隔IVT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IVT(96.8%和90.7%vs52.4%,P〈0.05)。本组8例患者存在发作性晕厥(发作的R-R间期230~260m8),其中4例合并房室结双径路、2例合并隐匿性房室旁道、2例合并多形性室速。随访6个月至10年,复发9例(复发率为8.2%),均再次RFCA成功。合并心动过速性心肌病者6例,术后3个月心脏大小与心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RFCA治疗IVT成功率高;室速发作时体表心电图对绝大多数室速起源具有定位价值;部分室速可能合并房室旁道或房室结双径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 室性心动过速 心脏电生理
下载PDF
养心定悸胶囊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频发室性早搏疗效及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郭旭 贾英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0年第7期710-713,794,共5页
目的研究养心定悸胶囊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心脏电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心内科诊治的频发室性早搏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有40例。所有患者给... 目的研究养心定悸胶囊联合小剂量美托洛尔治疗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心脏电生理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心内科诊治的频发室性早搏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有40例。所有患者给予基础疾病治疗,对照组加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25 mg/次,2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养心定悸胶囊6粒/次,2次/d。连续治疗6周后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24 h平均心率及心脏电生理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67.5%(27/40),观察组为87.5%(35/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24 h平均心率、白天平均心率及夜间平均心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所下降,但是组内与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Tp-e间期、QTcd与对照组比较缩短更为明显(P均<0.05)。结论养心定悸胶囊治疗频发室性早搏时不降低患者平均心率,可缩短患者Tp-e间期及QTcd,临床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心定悸胶囊 美托洛尔 室性早搏 心脏电生理
下载PDF
慢性高原病对心脏的结构、功能影响及磁共振在心脏改变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13
3
作者 谢冬梅 鲍海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953-956,共4页
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CMS)是一种以红细胞过度增多,进而累及多系统的疾病,其中循环系统是重要系统之一,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脏作为血液循环的动力泵,因而有着其独特的重要地位。磁共振成像因其独有的高分辨率、无创... 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CMS)是一种以红细胞过度增多,进而累及多系统的疾病,其中循环系统是重要系统之一,由心脏和血管组成。心脏作为血液循环的动力泵,因而有着其独特的重要地位。磁共振成像因其独有的高分辨率、无创、可重复、多参数成像等优势,在CMS患者心脏改变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及重要意义,本文就CMS患者心脏的病理生理改变及磁共振成像在CMS患者的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高原病 心脏电生理学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对重度肺炎患儿心脏节律及传导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高明磊 崔振泽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2-256,共5页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对重度肺炎患儿心脏节律及传导的影响.方法 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选择在大连市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及适应证的30例重度肺炎患儿,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3岁.采用连续采样的方法,在支气...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对重度肺炎患儿心脏节律及传导的影响.方法 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选择在大连市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及适应证的30例重度肺炎患儿,其中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3岁.采用连续采样的方法,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前、麻醉、入声门、注液、吸引、苏醒环节进行心电图检查,并测量心电图中心率、节律、P波振幅及宽度、PR间期、QRS波形态及宽度,对所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患儿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整个操作过程中除P波外,其余心电图指标均出现异常.30例患儿均出现心率增快,26例(86.7%)患儿从麻醉开始后即开始明显增快,4例在气管镜操作开始后也出现,均为窦性心动过速,以注液及苏醒时最明显[(155±15)和(155±19)次/min].13例(43.3%)患儿在入声门、注液、吸引环节中出现除窦性心动过速以外的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早搏).术中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术前、术后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对出现心律失常的环节之间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83).心律失常以早搏最多见(17例次),其中9例房性早搏,8例室性早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心律失常组低氧血症伴随比例与未发生心律失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21比4/17,x2=4.35,P=0.04).入声门过程中有2例患者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有明显窦性心动过缓,经及时处理后恢复.操作结束进入苏醒环节后心律失常均恢复正常.5例(16.7%)患儿在各环节出现PR间期延长,其中3例患儿在≥2个环节均有PR间期延长,1例患儿直至麻醉苏醒PR间期仍未恢复正常,术中与术前及术后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3.3%(4例)比0(0例)和3.3%(1例),均P>0.05].对出现PR间期异常的各个环节进行比较,PR间期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泡灌洗 儿童 心电描记术 心脏电生理学
原文传递
小儿高原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改变及磁共振表现 被引量:10
5
作者 鲍海华 孟莉 谢冬梅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927-931,共5页
目的认识小儿高原性心脏病(high altitude heart disease,HAHD)的MRI表现特征,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材料与方法应用GE Vectr 0.5 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对8例来自海拔3500~4500 m、年龄在8个月~2岁之间、临床已确诊的HAHD患儿行心... 目的认识小儿高原性心脏病(high altitude heart disease,HAHD)的MRI表现特征,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材料与方法应用GE Vectr 0.5 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对8例来自海拔3500~4500 m、年龄在8个月~2岁之间、临床已确诊的HAHD患儿行心脏MR扫描,采用0.5 T MRI设备自旋回波心电门控技术,以横轴、长轴和短轴为基本层面进行扫描,分别测量患者收缩期右室前壁(right ventricular anterior wall in the systolic,RVAWs)、舒张期右室前壁(right ventricular anterior wall in the diastolic,RVAWd),收缩期左室后壁(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in the systolic,LVPWs)、舒张期左室后壁(left ventricular posterior wall in the diastolic,LVPWd)、收缩期室间隔(interventricular septum systolic,IVSs)和舒张期室间隔(interventricular septum diastolic,IVSd)的厚度,以及肺动脉干内径(pulmonary artery diameter,PAD)。同时对6例与患病组相同年龄,生长在相同海平面下的正常小儿行MRI相同技术扫描观察、测量。结果MRI显示:(1)8例患儿均示右室壁增厚,其厚度大于或等于左室壁厚度,右室腔及右房腔扩大。RVAWs为(7.35±0.84)mm,RVAWd为(5.31±1.05)mm。正常组小儿的RVAWs为(3.58±0.02)mm,RVAWd为(1.98±0.12)mm。(2)8例患儿的LVPWs为(6.18±0.69)mm,LVPWd为(4.08±0.83)mm,其中1例患儿同时伴左室壁和室间隔增厚,LVAWd为6 mm。正常组小儿的LVAWd为(3.68±0.30)mm。(3)8例患儿室间隔平直或向左心室侧突出,IVSs为(4.74±1.29)mm,IVSd为(3.45±0.89)mm。室间隔增厚患儿的IVSd为5.6 mm。正常组小儿的IVSd为(3.17±0.46)mm。(4)8例患儿肺动脉干均扩张,PAD为(17.0±1.3)mm,而左右肺动脉增粗或正常表现。正常组小儿的PAD为(12.15±0.51)mm。结论右心室肥大和肺动脉扩张是小儿高原性心脏病的主要MRI表现,少数患者可出现左室肥厚和室间隔增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性心脏病 小儿 心脏电生理学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伊布利特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对心房颤动病人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田华伟 包明威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11期1201-1203,共3页
目的探讨伊布利特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对心房颤动病人心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将140例在我院治疗的心房颤动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伊布利特治疗,研究组采用伊布利特联合稳心颗粒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心脏电生理... 目的探讨伊布利特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对心房颤动病人心脏电生理的影响。方法将140例在我院治疗的心房颤动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伊布利特治疗,研究组采用伊布利特联合稳心颗粒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心脏电生理变化。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转复房颤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72,P<0.05);研究组转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t=45.758,P<0.01);研究组病人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QT离散度(QTc)间期延长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t=3.377,P<0.05)。结论伊布利特联合稳心颗粒治疗心房颤动,可有效控制心率,改善心肌灌流功能,延长QTc间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伊布利特 稳心颗粒 心脏电生理 QT离散度
下载PDF
心大静脉远端不同部位室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 被引量:9
7
作者 郑如莲 周德璞 +5 位作者 林佳选 李岳春 李进 李嘉 殷日鹏 林加锋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7-313,共7页
目的探讨心大静脉远端(DGCV)不同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的心电图特征。方法研究纳入2009年7月至2016年3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行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49例DGCV不同部位室性早搏(PVC)/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根... 目的探讨心大静脉远端(DGCV)不同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VA)的心电图特征。方法研究纳入2009年7月至2016年3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行射频消融治疗成功的49例DGCV不同部位室性早搏(PVC)/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根据标测及消融结果分为4个亚组:DGCV1组(二尖瓣环前侧壁的心外膜处)10例、DGCV2组(前室间静脉开口处)13例、前室间静脉近端(PAIV)组17例和心大静脉远端延伸支(EDGCV)组9例。分析DGCV不同部位PVC/VT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特征的异同,并与使用系统抽样法选取的290例心室流出道及邻近结构起源的PVC/VT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共同的心电图特征是Ⅱ、Ⅲ、aVF均呈单向R波,aVR、aVL均呈QS型。但不同部位的心电图特征亦有不同:(1)EDGCV组6例(6/9)在Ⅰ导联呈R或r型,其他3组呈rS或qr型占39例(39/40);(2)DGCV2组11例(11/13)在V1、V5和V6均呈单向R波,仅有1例在V1呈Rs型,2例在V5~V6呈Rs型;DGCV1组9例(9/10)在V1呈R型,V5~V6呈RS或Rs型,仅1例在V1呈Rs型,V5~V6呈R型;而PAIV组和EDGCV组则相反,25例(25/26)在V1呈rS或RS型,V5~V6均呈R型;(3)胸前导联移行区DGCV1及DGCV2组23例(23/23)在V1之前,EDGCV组在V1~V3,而PAIV组常在V2或V2~V3之间;(4)与PAIV组和EDGCV组比较,DGCV1组和DGCV2组假性δ波时间、类本体波时间及最大偏转指数值更大(P均〈0.001);(5)DGCV不同部位与290例心室流出道及邻近结构起源的PVC/VT进行比较,其12导联心电图形态有以下特征:①PAIV与左冠状动脉窦(LCC)类似,在Ⅰ导联呈rs型,V1~V2呈rS型,V5~V6呈R型;②EDGCV与右冠状动脉窦(RCC)类似,Ⅰ导联呈R或r型,胸前导联的QRS波形态与PAIV与LCC相似;③DGCV2与左冠状动脉窦下类似,V1、V5和V6均呈R型;④DGCV1与二尖瓣环前壁心内膜类似,V1呈R,V5~V6呈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复合征 导管消融术 心脏电生理学
原文传递
家兔心肌梗死后心室肌单相动作电位时限和有效不应期动态变化的在体实验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包明威 黄从新 +1 位作者 刘捷 王腾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5年第2期145-149,共5页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梗死区细胞单相动作电位时限(MAPD)和有效不应期(ERP)的动态改变与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40只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和梗死组(n=30)。假手术组开胸后不结扎冠状动脉,梗死组开胸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梗死区细胞单相动作电位时限(MAPD)和有效不应期(ERP)的动态改变与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40只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0)和梗死组(n=30)。假手术组开胸后不结扎冠状动脉,梗死组开胸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左心室前壁心肌梗死。结合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和程控刺激技术,于梗死前,假手术后2d,梗死后5min、15min、30min、2d、14d和60d,在梗死区的心内膜层(Endo)、中层(Mid)、心外膜层(Epi)观测MAPD90、ERP、后除极(AD)、自发和诱发的心律失常。结果心肌梗死后5~30min3层细胞MAPD90和ERP均明显缩短,以MAPD90Mid缩短最为显著,梗死后5min即达梗死前的约1/2。梗死后2~60d3层细胞MAPD90和ERP逐渐恢复。梗死后5~30minERPMid超过MAPD90Mid,出现复极后不应期(PRR)现象。梗死后30~60min,30只兔中有23只在Endo记录到后除极(AD),记录到自发性室性早搏或短阵室性心动过速45次。梗死后30~60min的Endo(0.933,56/60)和60d的Epi(0.800,16/20)心律失常诱发率最高。假手术前后MAPD90和ERP无明显改变,未观察到AD和心律失常。结论梗死后不同时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机制不同与梗死后心室3层心肌细胞MAPD和ERP的动态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动作电位 有效不应期 动态变化 死后 实验研究 时限 心室肌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律失常 冠状动脉前降支 在体 家兔 前壁心肌梗死 ERP 动态改变 刺激技术 记录技术 心内膜层 室性早搏 手术前后 心肌细胞 发生机制
原文传递
急性心房扩张对心房电重构及相关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王运 刘铁成 +3 位作者 刘恩照 刘洪梅 李健 李广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37-640,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房扩张后心房电生理特性、N末端心房钠尿肽(NT-proANP)及NO的变化。方法32只长耳白兔随机分为A、B、C和D组,依次代表心房内静水压为0、8、12和20cm H2O(1cm H2O=0.098kPa),每组8只。比较各组电生理参数,记录快速心房刺激... 目的探讨急性心房扩张后心房电生理特性、N末端心房钠尿肽(NT-proANP)及NO的变化。方法32只长耳白兔随机分为A、B、C和D组,依次代表心房内静水压为0、8、12和20cm H2O(1cm H2O=0.098kPa),每组8只。比较各组电生理参数,记录快速心房刺激诱发心房颤动(房颤)情况,检测心房组织局部NT-proANP及NO水平。结果4组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左AERP(LAERP)、右AERP(RAERP)、LAERP离散度(dLAERP)及房间传导时间(IACT)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P <0.01)。与A组比较,B、C和D组AERP、LAERP及RAERP水平明显缩短,C、D组IACT明显延长(P<0.05);D组dLAERP明显高于A、B组(P<0.05)。A、B、C、D组房颤诱发率和阵发性房颤诱发率呈明显增长趋势,有统计学差异(P<0.05)。B、C、D组持续性房颤的诱发率明显高于A组(P<0.05),C、D组持续性房颤诱发率明显高于B组(P<0.05)。B组NT-proANP水平最高,且明显高于A、D组[(3507.48±377.54)ng/L vs (3028.41±238.43)ng/L和(2883.95±353.11)ng/L,P<0.05)]。C、D组NO水平较A、B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急性心房扩张程度的增加,可导致房颤诱发率增加,心房组织局部NO水平减少,NT-proANP水平呈先增加后降低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张 病理性 心房颤动 氧化性应激 心脏电生理学
下载PDF
氢吗啡酮后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时电生理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易菁 高鸿 +5 位作者 段宏伟 曾庆繁 刘艳秋 张凯强 余玉琦 孙龙 《中华麻醉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113-1117,共5页
目的评价氢吗啡酮后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时电生理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3月龄,体重280~360 g,取成功建立Langendro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的心脏24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8):对照组(C组)... 目的评价氢吗啡酮后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时电生理稳定性的影响。 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3月龄,体重280~360 g,取成功建立Langendro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的心脏24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8):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氢吗啡酮后处理组(HM组)。采用全血停灌60 min再灌注60 min的方法制备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HM组再灌注即刻灌注含4.1 ng/ml氢吗啡酮的K-H液10 min。于平衡灌注20 min、再灌注10、25、40、60 min时记录HR、ECG、冠脉流量(CF)及左心室前壁内膜层、中膜层、外膜层心肌单相动作电位振幅(MAPA)、0相最大上升速率(Vmax)、50%和90%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50、MAPD90),并计算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记录心脏复跳时间。 结果3组各时点HR、CF和MAP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I/R组外膜层Vmax降低,3层心肌MAPD50和MAPD90延长,TDR延长(P〈0.05);与I/R组比较,HM组心脏复跳时间、内膜层和中膜层MAPD50 、内膜层MAPD90和TDR缩短(P〈0.05),V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氢吗啡酮后处理有助于维持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时电生理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吗啡酮 心肌再灌注损伤 心脏电生理学 缺血后处理
原文传递
心脏电生理检查对针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希 彭伟 刘智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2-74,共3页
目的运用心脏电生理检查,评价针刺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60例冠心病患者针刺治疗前后心脏电生理检查结果。结果治疗后心脏电生理检查观察,48例有显著疗效,12例有效。临床治疗有效率达80%(P<0.05)。结论针刺治疗冠心病有确... 目的运用心脏电生理检查,评价针刺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60例冠心病患者针刺治疗前后心脏电生理检查结果。结果治疗后心脏电生理检查观察,48例有显著疗效,12例有效。临床治疗有效率达80%(P<0.05)。结论针刺治疗冠心病有确切的疗效,心脏电生理检查可为针刺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评价提供一个客观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电生理检查 针刺治疗 冠心病
下载PDF
心脏磁共振成像对直背综合征与特发性心律失常关系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蕾 马晓海 +7 位作者 赵蕾 白融 李松南 王璐 陈辉 范占明 娄明武 牛艳迪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48-953,共6页
目的探讨直背综合征(SBS)患者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所示心脏压迫部位与特发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入选北京安贞医院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接受CMR检查的患者1 432例,以胸8椎体水平胸腔前后径/横径(APD/TTD)比值〈0.3... 目的探讨直背综合征(SBS)患者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所示心脏压迫部位与特发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入选北京安贞医院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接受CMR检查的患者1 432例,以胸8椎体水平胸腔前后径/横径(APD/TTD)比值〈0.37为标准筛选出扁平胸患者76例,排除合并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脏病、心肌炎、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33例,最终入选43例直背综合征(SBS)患者,然后根据CMR有无心脏形态学改变分为单纯SBS组(19例)和SBS伴心脏形态异常组(24例)。收集所有入选者的病历资料、心电图资料、电生理检查及相关手术记录。收集两组患者CMR图像,观察胸廓形态改变导致的心脏形态结构改变,并对CMR与心电图及电生理的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分析心脏压迫部位与心律失常类型及其起源部位的关系。 结果最终入选的43例SBS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2例,年龄13~58(28.5±11.5)岁。CMR所示单纯SBS组和SBS伴心脏形态异常组患者APD/TTD比值分别为0.30±0.03和0.29±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SBS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虽高于SBS伴心脏形态异常组[(59.31±9.04)%比(47.48±12.7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S伴心脏形态异常组患者多平面电影图像可见右心室及左心房直接受压征象,右心室受压表现为心前脂肪间隙消失,右心室前游离壁及部分右心室流出道紧贴胸廓前壁,胸腔前后径缩短,横径增加,部分患者可见右心房扩大及三尖瓣反流等继发征象;左心房受压表现为轴位像左心房扁平,左心房前后径缩短,横径径增加,部分患者可见左心室扩大及二尖瓣反流;另有2例患者分别出现室壁运动不协调和心肌纤维化的CMR征象。单纯SBS组的19例患者中,CMR所示心脏受压部位与心电图及电生理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性 磁共振成像 心脏电生理学 直背综合征
原文传递
心肌干细胞移植可短期内改善心肌梗死心电生理稳定性和提高室颤阈值 被引量:6
13
作者 钟婷婷 侯婧瑛 +6 位作者 郭天柱 郑韶欣 周长青 龙会宝 伍权华 吴浩 王彤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8期4537-4543,共7页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已证实心肌干细胞移植中期(6周)能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大鼠的心电生理稳定性和室颤阈值。目的:比较心肌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电生理学稳定性和室颤阈值的短期疗效差异。方法:取30只健康雄性SD... 背景:课题组前期研究已证实心肌干细胞移植中期(6周)能有效改善心肌梗死大鼠的心电生理稳定性和室颤阈值。目的:比较心肌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电生理学稳定性和室颤阈值的短期疗效差异。方法:取3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开胸结扎大鼠的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建立心肌梗死动物实验模型,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心肌干细胞移植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PBS对照组,每组10只。分别于建模成功2周后在梗死区心肌内局部注射0.1 m L PBS悬浮的5×106 PKH26标记的心肌干细胞、0.1 m L PBS悬浮的5×106 PKH26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0.1 m L PBS。植入2周后,再次开胸检测大鼠心脏梗死区、梗死边缘区、非梗死区的心电生理特性和室颤阈值。实验结束后,分离心脏梗死边缘区进行病理切片及荧光显微镜检查PHK26标记的心肌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心肌干细胞移植组单极电图纠正的激动恢复时间离散度、电刺激所激发的恶性心律失常及梗死区、梗死边缘区、非梗死区的室颤阈值与PBS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单极电图纠正的激动恢复时间离散度及非梗死区的室颤阈值与PBS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病理结果提示在心肌干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梗死边缘区发现有心肌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在。通过组织免疫荧光检测,PKH26标记的心肌干细胞表达较多的缝隙连接蛋白43,而PKH26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很少表达缝隙连接蛋白43,PBS组不表达缝隙连接蛋白43。上述结果提示心肌干细胞移植短期内心电生理学特性改善的效应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优越,且改善效应与缝隙连接蛋白43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移植 心肌干细胞 细胞移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心律失常 心电生理学特性 室颤阈值 心肌梗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下载PDF
基于心脏电生理的心律失常控制策略
14
作者 谢明希 杨焕彤 +2 位作者 陈楚楚 罗思祺 许钊源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16期2037-2039,共3页
螺旋波在心肌组织和化学反应等系统中普遍存在。螺旋波的自组织行为与心脏病患者出现的心律失常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光遗传学与圆极化电场方法均对心律失常的控制有显著的效果。为了深入理解与研究基于心脏电生理的心律失常控制策略,... 螺旋波在心肌组织和化学反应等系统中普遍存在。螺旋波的自组织行为与心脏病患者出现的心律失常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光遗传学与圆极化电场方法均对心律失常的控制有显著的效果。为了深入理解与研究基于心脏电生理的心律失常控制策略,对临床上心律失常的防治提供积极的科学参考意义,本文综述了圆极化电场和光遗传学方法对可激发介质中螺旋波的控制,包括圆极化电场对心脏组织中螺旋波的去钉扎机制、圆极化电场对心脏组织中螺旋波湍流态的控制作用、光敏蛋白在心脏电生理的应用、光遗传学数值模拟在心脏电生理的应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波 心脏电生理 圆极化电场 光遗传学 控制 光敏蛋白
下载PDF
二仙汤对围绝经期大鼠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谢慧慧 王莹 +5 位作者 杨硕 董业红 张丽 黄思敏 徐彭 刘波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43-48,共6页
目的:探讨二仙汤对围绝经期大鼠心脏电生理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根据体质量随机分组,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戊酸雌二醇组(8×10-4g·kg-1·d-1),二仙汤低、中、高剂量组(4,8,12 g·kg·-1d-1)。除假手术组... 目的:探讨二仙汤对围绝经期大鼠心脏电生理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根据体质量随机分组,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戊酸雌二醇组(8×10-4g·kg-1·d-1),二仙汤低、中、高剂量组(4,8,12 g·kg·-1d-1)。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彻底摘除卵巢复制围绝经期大鼠模型。同时分别灌胃给药,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则灌胃等量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80 d。以生物信号采集仪连接Ⅱ导联电极记录大鼠心电图,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雌二醇(E2)的含量,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子宫病理形态学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ot)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雌激素α受体(ERα)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电图P波,R波,T波幅度显著减小(P <0. 01),PR间期,QRS时程,QT间期不同程度的缩短,大鼠血清中E2水平显著降低(P <0. 01);大鼠子宫明显干瘪,皱缩,子宫内膜层变薄,腺体数量明显减少;心肌组织ERα受体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 <0. 01)。与模型组比较,二仙汤各剂量组均能改善上述大鼠子宫的病理变化,中、高剂量二仙汤能显著升高E2水平(P <0. 01),显著逆转上述子宫的病理变化,上调ERα受体蛋白的表达(P <0. 01)。结论:二仙汤能改善围绝经期大鼠的心脏电生理变化,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大鼠体内雌激素活性和雌激素受体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仙汤 围绝经期 雌激素 心脏电生理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在心律失常领域中的应用进展
16
作者 李恩泽 王珏 +1 位作者 何柳 马长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9-91,108,共4页
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医学诊疗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其中人工智能在心律失常诊疗过程中的应用值得重点关注。文章着重阐述人工智能在心律失常预测及识别、心脏电生理设备研发与改良、心律失常疾病... 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方法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医学诊疗模式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其中人工智能在心律失常诊疗过程中的应用值得重点关注。文章着重阐述人工智能在心律失常预测及识别、心脏电生理设备研发与改良、心律失常疾病治疗等方面的进展,展望人工智能在心律失常预警、诊断和治疗方面的广阔应用前景,同时探讨其所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心律失常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心脏电生理
原文传递
心外膜入路在心脏电生理的应用进展
17
作者 刘丁铭 崔凯军 +1 位作者 崔馨爱 文俊杰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4年第6期494-497,501,共5页
成功进入心外膜间隙是许多心脏手术的基础。既往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外膜旁道的导管消融,特别是在非缺血性心肌病心外膜室性心动过速基质消融中,经皮剑突下心外膜入路已成为该类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策略。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经皮剑突下... 成功进入心外膜间隙是许多心脏手术的基础。既往室性心律失常和心外膜旁道的导管消融,特别是在非缺血性心肌病心外膜室性心动过速基质消融中,经皮剑突下心外膜入路已成为该类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治疗策略。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经皮剑突下心外膜入路逐步应用于左心耳闭塞、食管保护、膈神经保护、心房颤动的标测和消融、心外膜起搏导线植入等。安全进入心外膜间隙是一项重大挑战。在过去的几年里,针中针技术、经冠状静脉窦或右心耳进行二氧化碳灌注、无对比剂指导下的干性心包穿刺、实时压力/频率监测的心外膜穿刺针等多项技术的进步显著改善了心外膜入路的安全性。基于此,现主要对心包结构、心外膜手术的适应证、常见心外膜入路对患者的影响等进行综述,旨在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外膜入路 心脏电生理学 心律失常
下载PDF
microRNAs对心脏电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易菁 高鸿 潘斯斯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20-1323,共4页
非心脏外科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4%~20%,而心胸外科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0%~30%,其中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90%。围术期心律失常可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住院期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中存在... 非心脏外科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4%~20%,而心胸外科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0%~30%,其中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90%。围术期心律失常可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住院期间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中存在的异常表达microRNAs可通过调控离子通道、缝隙连接蛋白及细胞内Ca2+处理蛋白等,参与心脏自律性、兴奋性以及传导性,从而调节心脏电生理稳态和心律失常。本文将主要从心脏电生理失衡的角度综述microRNA与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 心脏电生理 心律失常
下载PDF
起搏器植入的老年患者不同起搏模式微伏级T波电交替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阮磊 姚济华 +5 位作者 张存泰 全小庆 吴晓芬 操明 程冕 杨艺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通过动态心电图分析植入起搏器的老年患者微伏级T波电交替的情况,研究不同起搏模式对T波电交替的影响。方法入选33例植入起搏器的老年患者,通过12导长程心电监测记录24h心电图,通过时域分析法分析微伏级T波电交替的情况。结果33... 目的通过动态心电图分析植入起搏器的老年患者微伏级T波电交替的情况,研究不同起搏模式对T波电交替的影响。方法入选33例植入起搏器的老年患者,通过12导长程心电监测记录24h心电图,通过时域分析法分析微伏级T波电交替的情况。结果33例患者中16例记录到微伏级T波电交替,其中心室起搏8例,心房起搏3例,心房心室同时起搏2例,未起搏3例。在心室起搏模式下T波电交替的阳性率为44.4%,心房起搏模式下T波电交替的阳性率为30.0%(P=0.033)。心室起搏模式和心房起搏模式下T波电交替的交替值分别为(132±85)“V和(25±8)”V(P=0.002),心室起搏模式和心房起搏模式下出现T波电交替的平均导联数为(5.54-2.9)个和(1.0±0.0)个(P=0.020)。结论植入起搏器的老年患者心室起搏模式下T波电交替发生率和交替值高于心房起搏模式,心室起搏可能增加老年人心肌细胞电不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起搏器 人工 心脏电生理学
原文传递
心脏不均一电生理机理与电药理学和毒理学的关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贵荣 陈一岳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95-104,共10页
随着电生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人们对心脏电活动的特性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心脏的电活动是不均一的 ,这种不均一的电生理特性存在于起搏和传导细胞之间 ,心房与心室之间 ,以及心室内膜 ,壁中层 ,外膜细胞之间 .不均一的心脏电活动是基于... 随着电生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人们对心脏电活动的特性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心脏的电活动是不均一的 ,这种不均一的电生理特性存在于起搏和传导细胞之间 ,心房与心室之间 ,以及心室内膜 ,壁中层 ,外膜细胞之间 .不均一的心脏电活动是基于内在离子通道在各部位的分布和表达的不同 .本文综述了有关心脏不均一电活动特性及其内在生物学基础方面的文献 ,并涉及到有关通道与心脏病理生理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 心脏电生理 不均一性 离子通道 心脏电药理 毒理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