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合成二碳产物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超 鲁统部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1期3401-3417,共17页
电催化二氧化碳(CO2)还原有望实现温室气体的回收,还能合成一系列有经济价值的产物,实现碳循环.从已报道的法拉第效率和电流密度方面考虑,最具经济前景的产物包括一碳产物(一氧化碳和甲酸)以及二碳产物(乙烯和乙醇)等.不同于一碳产物,... 电催化二氧化碳(CO2)还原有望实现温室气体的回收,还能合成一系列有经济价值的产物,实现碳循环.从已报道的法拉第效率和电流密度方面考虑,最具经济前景的产物包括一碳产物(一氧化碳和甲酸)以及二碳产物(乙烯和乙醇)等.不同于一碳产物,二碳产物的生成涉及碳-碳偶联步骤,其机理更为复杂,因此对催化剂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电催化CO2还原合成二碳产物的主要进展,简要介绍了电催化CO2还原的基本原理,阐释了目前最为广泛接受的3种碳-碳偶联反应机理,并按催化剂体系分类讨论了如何通过催化剂设计提高二碳产物的选择性.在催化剂设计方面,主要围绕Cu基催化剂展开讨论,强调了其暴露晶面、尺寸、形貌、担载密度、表面原子氧化态,与其他金属合金化和复合对产物选择性的影响.经过设计优化的催化剂可以有效提高CO中间体的局域浓度,或降低碳-碳偶联反应的活化能垒,从而促进二碳、多碳产物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还原 电催化 二碳产物 铜基催化剂 碳-碳偶联
原文传递
Observations of carbon–carbon coupling of 4,4''-dibromo-p-terphenyl on Cu(110) surface at molecular level 被引量:1
2
作者 Xin-Li Leng Li-Li Song +2 位作者 Yan Lu Xiao-Qing Liu Li Wang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1期24-28,共5页
The carbon–carbon couplings of 4,4''-dibromo-p-terphenyl(DBTP) on Cu(110) surface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t a single molecular level by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After annealing at 353 K, a mixture of para... The carbon–carbon couplings of 4,4''-dibromo-p-terphenyl(DBTP) on Cu(110) surface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t a single molecular level by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After annealing at 353 K, a mixture of parallel non-organometallic and organometallic intermediates of DBTP molecules along the[1–10] direction of the surface has been observed. Further annealing at 393 K causes one group of molecules to form oligomers with para-para and para-meta motifs via Ullmann reaction and the other group of molecules to synthesize oligomers with meta-meta motifs via direct carbon–carbon coupling reaction. Statistical results directly reveal that the occurrence of reaction type is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initial binding configuration of DBTP molecul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carbon coupling Ullmann coupling Organometallic intermediate Selective C-H activation OLIGOMER
原文传递
Weak Acetylene Adsorption Terminated Carbon-Carbon Coupling Kinetics on Silver Electrocatalysts
3
作者 Rui Bai Jinjin Li +4 位作者 Jin Lin Zhenpeng Liu Chen Yan Lei Zhang Jian Zhang 《CCS Chemistry》 CAS CSCD 2023年第1期200-208,共9页
Owing to serious poison of downstream olefin polymerization catalysts from acetylene impurities,selective reduction of acetylene to ethylene is a pivotal process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However,during thermocatalyti... Owing to serious poison of downstream olefin polymerization catalysts from acetylene impurities,selective reduction of acetylene to ethylene is a pivotal process in petrochemical industry.However,during thermocatalytic and electrocatalytic acetylene semihydrogenation,acetylene C-C coupling inevitably occurs on current catalysts.The resultant oligomeric species(particularly long-chain hydrocarbons)block active sites and mass transportation,and eventually decrease catalytic activity and stability.In this work,we report Ag nanowires(NWs)as high-performance electrocatalysts for acetylene semihydrogenation,where the C-C coupling is unprecedentedly suppressed by weakening acetylene adsorption.In pure acetylene,1,3-butadiene Faradaic efficiency(FE)of Ag NWs is only 2.1%,which is far lower than 41.2%for Cu nanoparticles at−0.2 V versus reversible hydrsogen electrode.Ethylene partial current density of Ag NWs reaches 217 mA/cm^(2)at 0.85 V,which is considerably higher than those for state-of-the-art Cu-based electrocatalysts.Markedly,no 1,3-butadiene is produced on Ag NWs in a large two-electrode flow cell fed with crude ethylene containing 1 vol%acetylene,presenting thorough termination of acetylene C-C coupling.In situ electrochemical Raman spectroscopy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s reveal that weak acetylene adsorption on Ag surfaces is intrinsically responsible for prohibiting their oligomerization.This work will spark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performance and stable electrocatalysts for reducing alkynes to olef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ETYLENE ELECTROCATALYSIS carbon-carbon coupling SEMIHYDROGENATION silver nanowires
原文传递
多酸亚胺衍生物的可控组装 被引量:4
4
作者 伍平凡 张进 魏永革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801-1810,共10页
介绍了课题组与合作单位根据分子工程学的思想,采用自主发展的多酸亚胺化方法,借用经典的有机合成反应来设计、合成多酸基(POM)有机-无机杂化纳米分子材料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多酸 多酸有机衍生物 分子组装 亚胺化 碳-碳偶联
下载PDF
金原子簇催化碳-碳偶联反应的研究进展(英文) 被引量:3
5
作者 周洋 李杲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97-1309,共13页
近十几年来,金原子簇(尺寸1-2 nm)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特别在近几年中,金原子簇催化剂广泛地应用于纳米催化中,例如选择性氧化还原以及碳-碳偶联等反应。与传统的金纳米颗粒(>2 nm)显著不同,金原子簇具有独特的电子性... 近十几年来,金原子簇(尺寸1-2 nm)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纳米材料。特别在近几年中,金原子簇催化剂广泛地应用于纳米催化中,例如选择性氧化还原以及碳-碳偶联等反应。与传统的金纳米颗粒(>2 nm)显著不同,金原子簇具有独特的电子性质和结构,能很好地关联金原子簇催化剂的结构与其催化性能,特别是对金原子簇的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在本综述中,我们阐明了金原子簇催化剂在碳-碳偶联反应中的应用,其中包括Ullmann、Sonogashira、Suzuki和A^3-偶联等反应。并进一步揭示了金原子簇表面有机配体(例如芳香烃硫醇vs脂肪烃硫醇)对催化反应的影响,以及其它金属在金核内部的掺杂(例如铜、银、铂、钯等)改变原子簇的电子结构从而来调控其催化性能。最后,在原子层面上关联金原子簇结构和催化性能,并初步探讨催化反应机制。金原子簇催化剂的深入研究将为高效金纳米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原子簇 碳-碳偶联 配体效应 金属掺杂效应 Ullmann偶联 Sonogashira交叉偶联 Suzuki交叉偶联 A3-偶联
下载PDF
基于多场耦合碳/碳复合材料传热及烧蚀响应 被引量:2
6
作者 孙学文 杨海波 米涛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40-1047,共8页
碳/碳复合材料作为热防护材料多用在高超声速飞行器鼻锥、机翼前缘等位置.为准确预测其传热及烧蚀响应,采用多场耦合策略,考虑外部流场热化学非平衡效应、固体材料传热以及材料表面烧蚀,建立高超声速气动热环境下碳/碳复合材料的流-热-... 碳/碳复合材料作为热防护材料多用在高超声速飞行器鼻锥、机翼前缘等位置.为准确预测其传热及烧蚀响应,采用多场耦合策略,考虑外部流场热化学非平衡效应、固体材料传热以及材料表面烧蚀,建立高超声速气动热环境下碳/碳复合材料的流-热-烧蚀多场耦合模型,预测碳/碳复合材料瞬态温度场分布、烧蚀速率以及烧蚀外形变化等.计算得到材料模型驻点区壁面温度和热流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初始时刻热流值较大,1 s时驻点热流密度为17.22 MW·m^-2,随着时间推移,壁面温度增大,驻点区温度梯度减小,热流值也减小,30 s时驻点热流密度为10.22 MW·m^-2.材料模型驻点区的温度较高,材料表面反应活跃,烧蚀较为严重,而模型侧面只发生少量烧蚀,烧蚀前后材料模型外形发生一定的变化,前缘半径增大,30 s时材料驻点烧蚀深度为17.47 mm.结果表明:在高超声速气动热环境下,碳/碳材料模型发生一定的烧蚀后退,导致外部流场以及热载荷发生变化,采用流-热-烧蚀多场耦合模型可有效预测不同时刻材料的传热及烧蚀响应,为热防护系统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 碳/碳复合材料 热防护材料 烧蚀 多场耦合 数值模拟
下载PDF
Existence of a Heterogeneous Pathway in Palladium-Catalyzed Carbon–Carbon Coupling Reaction:Evidence from Ag@Pd_(3)Cu Intermetallic Nanoplates
7
作者 Rui Liu Cuihong Xu +9 位作者 Yanan Chen Huachao Zhao Jiefang Sun Zuoliang He Wanyu Shan Gang Li Qiantao Shi Liping Fang Jingfu Liu Guibin Jiang 《CCS Chemistry》 CAS 2022年第2期671-682,共12页
Palladium(Pd)-catalyzed cross-coupling reaction is a widely studied process with significant economic interest and represent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nanocatalytic examples.Owing to the observed leaching of Pd ions... Palladium(Pd)-catalyzed cross-coupling reaction is a widely studied process with significant economic interest and represent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nanocatalytic examples.Owing to the observed leaching of Pd ions from both monometallic and short-range-ordered Pd bimetallic nanocatalysts,there is ambiguity regarding whether the coupling reaction has a heterogeneous component.Herein,facilitated by theoretical calculations,we discovered that the Pd ion leaching-free Pd_(3)Cu intermetallic compound was able to catalyze the cross-coupling reaction heterogeneously with activity comparable with that of Pd ions leached from monometallic Pd.The observation that Pd_(3)Cu acted as a heterogeneous catalyst was further confirmed by the reaction-promoting effect of hot electrons generated by the Ag core in Ag@Pd_(3)Cu nanoplates upon photon adsorption and could only participate in the reaction on the surface of the nanocatalyst.Additionally,it demonstrated experimentally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heterogeneous route in the coupling reaction.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plasmonic catalysis and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is a promising strategy for designing robust nanocatalysts to synthesize value-added chemic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smonic catalysis intermetallics carbon-carbon coupling reaction mechanism heterogeneous pathway
原文传递
碳-碳偶联反应在含氟芳香单体制备中的应用
8
作者 吴海锋 刘武灿 +2 位作者 李姣 盛楠 门君 《有机氟工业》 CAS 2016年第1期15-24,共10页
介绍了过渡金属催化的碳-碳偶联反应在含氟芳香单体制备中的应用。主要是在α-氟代苯乙烯、β-氟代苯乙烯、α,β-二氟代苯乙烯、β,β-二氟代苯乙烯和三氟乙烯基芳基醚制备中的应用。详细综述了α,β,β-三氟代苯乙烯(TFS)的制备工艺... 介绍了过渡金属催化的碳-碳偶联反应在含氟芳香单体制备中的应用。主要是在α-氟代苯乙烯、β-氟代苯乙烯、α,β-二氟代苯乙烯、β,β-二氟代苯乙烯和三氟乙烯基芳基醚制备中的应用。详细综述了α,β,β-三氟代苯乙烯(TFS)的制备工艺及其应用前景。与其他方法相比,偶联工艺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步骤少、转化率高和选择性高等优点。随着含氟芳香聚合物的发展,偶联反应在其单体制备中的应用会不断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碳偶联 含氟芳香单体 α β β-三氟代苯乙烯 过渡金属催化
下载PDF
氯化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 被引量:5
9
作者 唐石 梁云 +1 位作者 刘文杰 李金恒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133-1138,共6页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已经成为有机合成化学中构建C—C键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其中 ,氯化钯及其配合物所组成的催化体系具有高效、高选择性、稳定以及价廉等优点 ,因而在交叉偶联反应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综述了氯化钯及其配合物催化的... 钯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已经成为有机合成化学中构建C—C键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其中 ,氯化钯及其配合物所组成的催化体系具有高效、高选择性、稳定以及价廉等优点 ,因而在交叉偶联反应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 .综述了氯化钯及其配合物催化的交叉偶联反应 ,其中包括Suzuki反应、Stille反应、Hiyama反应和Kumada反应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钯 催化剂 交叉偶联反应 有机合成化学 碳-碳键
下载PDF
Synthesis of unnatural amino acids through palladium-catalyzed C(sp^3)-H functionalization 被引量:3
10
作者 Xi Lu Bin Xiao +1 位作者 Rui Shang Lei Liu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3期305-311,共7页
Unnatural a-amino acids have been extensively used in the modern drug discovery and protein engineering studies. They have also found applic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ral molecular catalysts and the total synthes... Unnatural a-amino acids have been extensively used in the modern drug discovery and protein engineering studies. They have also found applic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ral molecular catalysts and the total synthesis of diverse natural products. Accordingly the development of cost-effective approache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unnatural a-amino acids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s. Among all the available methods for this purpose, direct C–H functionalization of simple amino acids represents one of the most attractive approaches because it exhibits good atom-economy and step-efficiency. In particular, selective functionalization of either the primary or secondary C(sp^3)–H bonds in the amino acids has been explored to make versatile C–C, C–N, C–O, C–B and C–F bonds to modify the side chain of amino acids and even peptides. The present review surveys the recent advances of synthesis of chiral unnatural a-amino acids and peptides through palladium-catalyzed functionalization of un-activated C(sp^3)–H bon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lladium C–H functionalization Unnatural amino acids carbon-carbon coupling carbon-heteroatom coupling
原文传递
树状大分子封装金属纳米粒子的催化作用
11
作者 唐新德 张其震 周其凤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0-13,共4页
树状大分子封装金属纳米粒子是一种新型的有机 /无机杂化纳米材料 ,由树状大分子内螯合金属离子通过还原产生相应的零价金属纳米粒子的方法制备。综述了树状大分子封装金属纳米粒子的催化作用及研究进展 ,讨论了在水、有机溶剂、氟 /有... 树状大分子封装金属纳米粒子是一种新型的有机 /无机杂化纳米材料 ,由树状大分子内螯合金属离子通过还原产生相应的零价金属纳米粒子的方法制备。综述了树状大分子封装金属纳米粒子的催化作用及研究进展 ,讨论了在水、有机溶剂、氟 /有机两相溶剂和超临界CO2 中 ,树状大分子封装催化剂 (DECs)对氢化反应和碳 碳偶合反应的催化作用。最后对树状大分子封装金属纳米粒子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状大分子封装 金属纳米粒子 催化作用 催化剂 氢化反应 碳-碳偶合反应
下载PDF
ICVI工艺致密化C/C复合材料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建武 李克智 +1 位作者 张守阳 李伟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11-717,共7页
为了研究等温化学气相渗透(ICVI)工艺制备C/C复合材料过程中预制体的致密化过程及流场和温度场的分布,利用COMSOL软件建立预制体致密化过程中传质、传热和孔隙率变化的多场耦合模型。以甲烷为前驱体,将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进行耦合计算,... 为了研究等温化学气相渗透(ICVI)工艺制备C/C复合材料过程中预制体的致密化过程及流场和温度场的分布,利用COMSOL软件建立预制体致密化过程中传质、传热和孔隙率变化的多场耦合模型。以甲烷为前驱体,将动量和能量守恒方程进行耦合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传质最初始阶段,前驱体温度迅速升高至设定的沉积温度,且整个反应器内部温度分布均匀。根据以上计算结果,设定温度为定值,耦合质量、动量守恒方程和孔隙率变化方程,通过计算得到在开始致密化阶段预制体最大密度分布在预制体中部,随着致密化进行,该区域向外侧移动。致密化150 h后,不同时间预制体整体平均密度的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验证了致密化模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碳复合材料 等温化学气相渗透 多物理场耦合 数值模拟
下载PDF
腺嘌呤改性环糊精及绿色催化Suzuki偶联反应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瑞 张东东 +2 位作者 周多 周诗雨 郭旭明 《合成化学》 CAS 2022年第7期527-533,共7页
以腺嘌呤与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为原料,首次合成了单-(6-腺嘌呤-6-脱氧)-β-CD。采用红外(IR),紫外(UV),核磁共振(NMR)和电喷雾质谱(ESI-MS)对单-(6-腺嘌呤-6-脱氧)-β-CD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首次以单-(6-腺嘌呤-6-脱氧)-β... 以腺嘌呤与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为原料,首次合成了单-(6-腺嘌呤-6-脱氧)-β-CD。采用红外(IR),紫外(UV),核磁共振(NMR)和电喷雾质谱(ESI-MS)对单-(6-腺嘌呤-6-脱氧)-β-CD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首次以单-(6-腺嘌呤-6-脱氧)-β-CD为配体,醋酸钯(Pd(OAc)_(2))为钯源,高效原位催化了水相Suzuki偶联反应。探索了催化剂用量、缚酸剂种类、四丁基溴化铵(TBAB)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催化反应的影响,研究了催化反应的底物普适性。结果表明:以对溴甲苯和苯硼酸为底物,K_(3)PO_(4)·7H_(2)O为缚酸剂,TBAB为相转移催化剂,在单-(6-腺嘌呤-6-脱氧)-β-CD与醋酸钯的物质的量比为4∶1,催化剂物质的量分数为0.030 mol/mol条件下,80℃反应2 h时,对溴甲苯几乎可以完全转化。而在优化后的催化条件下,溴代及含有吸电子取代基的氯代芳烃底物普适性较好,偶联反应产率均在85%以上。该催化反应具有腺嘌呤衍生β-环糊精合成简单,成本低,偶联反应可在水相中进行,催化剂用量少,反应时间短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环糊精 单-(6-腺嘌呤-6-脱氧)-β-CD 腺嘌呤 水相催化 SUZUKI偶联反应 绿色合成
下载PDF
3,5-二溴-2,6-双(2’-噁唑啉基)苯基钯(Ⅱ)钳型物的合成及其催化Suzuki反应
14
作者 刘芳 彭秒 王洪星 《化学工业与工程》 CAS 2014年第2期7-12,共6页
以4,6-二溴间苯二甲酸为起始原料,经过酰化、氨解、氯化以及成环反应生成配体4,6-二溴-1,3-双(2’-噁唑啉基)苯。后者先与醋酸钯作用后经离子交换最终得到对应的钳形化合物氯化[3,5-二溴-2,6-双(2’-噁唑啉基)]苯基钯(Ⅱ)。考察了该钳... 以4,6-二溴间苯二甲酸为起始原料,经过酰化、氨解、氯化以及成环反应生成配体4,6-二溴-1,3-双(2’-噁唑啉基)苯。后者先与醋酸钯作用后经离子交换最终得到对应的钳形化合物氯化[3,5-二溴-2,6-双(2’-噁唑啉基)]苯基钯(Ⅱ)。考察了该钳形化合物催化取代芳氯与苯硼酸的偶合反应。结果表明:除对氯苯胺外,其余各取代芳氯与苯硼酸的偶合均得到较高偶合收率,且带供电子基团的氯苯与苯硼酸的偶合收率要高于吸电子基团氯苯的偶合收率,这可能与钳形化合物中溴的吸电子性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噁唑啉 环金属化 钳型化合物 碳-碳偶联反应
原文传递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改性SiO_2固载钯纳米粒子:合成、表征及其催化Heck偶联反应活性(英文)
15
作者 Abdol R. Hajipour Ghobad Azizi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547-1554,共8页
The preparation of supported Pd nanoparticles on Tris(tris(hydroxymethyl)aminomethane)‐ modi‐fied Si O2 gel and their catalytic application in Heck coupling are investigated. The catalyst was char‐acterized using a... The preparation of supported Pd nanoparticles on Tris(tris(hydroxymethyl)aminomethane)‐ modi‐fied Si O2 gel and their catalytic application in Heck coupling are investigated. The catalyst was char‐acteriz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X‐ray diffrac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field‐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energy‐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 The supported Pd nanoparticles were found to be a highly active and reusable catalyst for the Heck reaction at a low Pd loading(0.02 mol%) because of stabilization by the Tris moieties. Several reaction parameters, including the type and amount of solvent, base, and temperature, were evaluated.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catalytic system was investigated using different approaches, and showed that slight Pd leaching into the reaction solution occurred under the reaction condi‐tions. Despite this metal leaching, the catalyst can be reused seven times without significant loss of its activ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CK反应 二氧化硅凝胶 钯纳米粒子 反应合成 催化活性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交叉偶联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
下载PDF
一种二氮杂螺[4.5]癸烷化合物的合成
16
作者 于凉云 李立冬 《化工时刊》 CAS 2016年第11期4-6,52,共4页
以炔-烯-炔衍生物和芳卤为底物,通过钯催化C-C偶联合成了一种二氮杂螺[4.5]癸烷化合物。反应中通过Domino策略一步法构建了三个C-C键。研究了该反应的优化条件,产物结构经IR、1H NMR、13C NMR及HRMS分析确证。
关键词 合成 二氮杂螺[4.5]癸烷衍生物 C—C偶联 一步法
下载PDF
基于“双碳”背景的流通转型与技术创新的耦合关联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喇娟娟 郝旭召 努尔比姑丽·莫拉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9-103,共5页
在“碳中和碳达峰”的政策指向下,我国经济正在朝着绿色转型升级的方向推进。商贸流通业作为市场的先导性与基础性产业,其健康发展对国内的整个产业链有着极为突出的作用,为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对应的,技术创新又是流通转型升级... 在“碳中和碳达峰”的政策指向下,我国经济正在朝着绿色转型升级的方向推进。商贸流通业作为市场的先导性与基础性产业,其健康发展对国内的整个产业链有着极为突出的作用,为技术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对应的,技术创新又是流通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结合我国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流通转型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发现我国流通转型与技术创新耦合关系正处于耦合对抗向良性耦合过渡的阶段,技术创新相对滞后,协调关系则多表现为勉强协调或初级协调,各地区协调度变化具有一定差异,对此,本文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推动我国流通转型与技术创新的耦合与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商贸流通业 绿色转型 技术创新 耦合协调关系 地区异质性
下载PDF
过渡金属催化磷—氢键的转化反应 被引量:7
18
作者 徐清 赵长秋 +2 位作者 周永波 尹双凤 韩立彪 《有机化学》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761-1775,共15页
有机膦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催化、生化、医药以及材料等各个领域都起重要的作用.主要总结了本课题组近几年来在过渡金属催化磷—氢化合物的转化反应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包括磷—氢化合物对各种碳—碳不饱和化合物的区域立体选择性加成反... 有机膦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催化、生化、医药以及材料等各个领域都起重要的作用.主要总结了本课题组近几年来在过渡金属催化磷—氢化合物的转化反应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包括磷—氢化合物对各种碳—碳不饱和化合物的区域立体选择性加成反应、不对称磷—氢加成反应和磷—氢化合物与碳—氢和杂原子—氢化合物的氧化或脱氢偶联反应.我们开发的反应提供了一系列制备各类不同精细有机膦化合物的相对高效和高原子经济性的新方法,相关反应的机理也将做适当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金属催化剂 磷-氢化合物 区域立体选择加成反应 碳-碳不饱和化合物 氧化/脱氢偶联反应 碳-氢和杂原子-氢化合物 精细有机膦化合物
原文传递
“双碳”背景下我国汽车行业发展与绿色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数据的分析
19
作者 江芳 《中国商论》 2023年第14期129-132,共4页
基于构建汽车行业发展和绿色经济发展两大指标体系,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汽车行业发展和绿色经济发展综合得分,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两大体系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结果表明:各省市汽车行业发展和绿色经... 基于构建汽车行业发展和绿色经济发展两大指标体系,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计算2012—2020年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汽车行业发展和绿色经济发展综合得分,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两大体系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结果表明:各省市汽车行业发展和绿色经济发展稳中提升,发展中相互促进,高度耦合,时序上此消彼长,相互融合,并不断协调发展;但是地区间差距显著,各体系的发展状况良莠不齐,协调水平各异。鉴于此,本文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长江经济带 汽车行业发展 绿色经济发展 耦合协调度
下载PDF
CO_(2)电催化还原的分子活化机理研究进展
20
作者 曹茂启 孙赛兰 +4 位作者 龙成梅 毛海立 罗骏 邹洪涛 吴大旺 《广州化工》 CAS 2021年第4期1-3,9,共4页
通过电催化将CO_(2)还原为碳氢化合物燃料被认为是最具吸引力的策略之一。CO_(2)的分子活化作为电催化还原过程的第一步,其对反应产物的选择性具有重要影响。深入理解二氧化碳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初始活化对C1产物选择性及碳碳偶联生成C... 通过电催化将CO_(2)还原为碳氢化合物燃料被认为是最具吸引力的策略之一。CO_(2)的分子活化作为电催化还原过程的第一步,其对反应产物的选择性具有重要影响。深入理解二氧化碳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初始活化对C1产物选择性及碳碳偶联生成C2产物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的目的不是详尽无遗的介绍CO_(2)电催化还原的所有方面,而是有选择性地重点介绍CO_(2)分子在催化剂表面初始活化对C1产物选择性及其碳碳偶联生成C2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电催化还原 CO_(2)分子的活化 C1产物选择性 碳碳偶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