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区域藻类结皮微生物结构和潜在功能
1
作者 张清杭 吕杰 +3 位作者 马媛 李二阳 沈畅 陈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317-6330,共14页
藻类结皮形成和发育,能够提高土壤稳定性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微生物生长、繁殖和草本植物拓殖创造条件。因此,藻类结皮潜在功能对后续生物结皮及生态系统演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藻类结皮营养循环相关微生物及潜在... 藻类结皮形成和发育,能够提高土壤稳定性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微生物生长、繁殖和草本植物拓殖创造条件。因此,藻类结皮潜在功能对后续生物结皮及生态系统演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藻类结皮营养循环相关微生物及潜在功能机制尚不清楚。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不同区域藻类结皮为研究对象,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研究藻类结皮微生物群落及碳氮循环功能基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蓝藻菌门、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是藻类结皮中主要微生物类群,在沙漠固碳和氮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微生物α多样性结果显示仅物种丰富度指数在三个区域内存在显著差异。β多样性结果显示藻类结皮未因沙漠局部气候及理化因子差异产生微生物群落分化。而微生物群落功能基因对环境变化响应要比微生物群落更为敏感,沙漠东部和西部藻类结皮功能基因产生显著分化。三个区域微生物功能基因中还原型三羧酸循环是自养生物固碳主要途径,而卡尔文循环是光合生物固碳的主要途径,其中rpiA和rbcS基因更易受到降水影响。鞘脂单胞菌属、念珠藻属和伪枝藻属在参与固碳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固碳功能基因产生分化的原因之一。氮循环主要途径以硝酸盐还原为主,大部分氮素通过硝酸盐同化作用被土壤微生物转化为铵盐,少量氮素被反硝化为一氧化二氮和一氧化氮流失。沙漠藻类结皮固氮作用较弱,仅有念珠藻属和伪枝藻属参与,且存在nifH、nifD、nifK三个功能基因。这些固氮功能基因更易受到土壤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硝化过程仅注释到氨单加氧酶或甲烷单加氧酶编码pmoABC-amoABC基因,而hao和nxrA、nxrB基因均未注释获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藻类结皮 微生物群落 碳氮循环 功能基因
下载PDF
关于湖南省“双碳”监测工作的技术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谢优平 肖祥红 《国土资源导刊》 2022年第4期81-86,共6页
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提出了生物计量的原理、“双碳”监测系统的分类方法及生物地类边界智能识别及提取方式,以及生物量模型计算结果校正概念,阐述了区域尺度碳源、碳汇总量的计算方法等。
关键词 碳氮水循环 生物计量 光能利用率模型 碳汇总量计算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有机碳、氮蓄积量的空间特征 被引量:55
3
作者 陈庆美 王绍强 于贵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5期699-704,共6页
采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内蒙古自治区的典型土种剖面资料 ,在剖面深度的基础上 ,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方法 ,分别按土壤类型和土地覆被类型计算了土壤有机碳、氮密度 ,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有机碳、氮蓄积量的空间分布特... 采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内蒙古自治区的典型土种剖面资料 ,在剖面深度的基础上 ,用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方法 ,分别按土壤类型和土地覆被类型计算了土壤有机碳、氮密度 ,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有机碳、氮蓄积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探讨了土壤有机碳、氮蓄积量与主要气候要素的关系 .结果表明 ,内蒙古自治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处于 3.2 4~ 4 3.2 4kg·m-3 之间 ,土壤有机氮密度处于 2 6 9.5 6~30 85 .6 0 g·m-3 之间 ,土壤碳、氮比 (C/N)大致在 4 .4 6~ 17.13之间 .土壤有机碳、氮密度与温度呈负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5 5 7和 0 .4 6 0 (n =2 4 5 ) ;与年均降水量呈正相关 ,但相关性不是很强 ,相关系数分别为0 .2 85和 0 .2 0 3.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到西南地区 ,土壤有机碳、氮蓄积量随着温度递升和降水量递减呈现降低的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碳氮循环 碳密度 氮密度 碳氮比
下载PDF
中亚热带3种典型森林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33
4
作者 鲍勇 高颖 +4 位作者 曾晓敏 袁萍 司友涛 陈岳民 陈滢伊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08-516,共9页
森林类型更替是影响生态系统有机质循环的重要因素,它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碳吸存和养分保持功能有影响。然而关于中亚热带不同森林类型对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及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之间的关系鲜有报道。该文研究了福建省... 森林类型更替是影响生态系统有机质循环的重要因素,它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碳吸存和养分保持功能有影响。然而关于中亚热带不同森林类型对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的影响及土壤碳氮含量和酶活性之间的关系鲜有报道。该文研究了福建省三明市3种典型亚热带森林——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天然次生林(SF)、米槠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AR)、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PM)的淋溶层(A层)土壤碳氮含量和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3种森林类型表层土壤中,可溶性有机质中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DON)、荧光发射光谱腐殖化指数的趋势均为SF>AR>PM,芳香化指数大小为PM>AR>SF;SF和AR的NH^4^+-N显著高于PM,NO_3~–-N在3种林分中的含量低且差异不明显,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树种差异和人为干扰程度不同。PM的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显著低于SF和AR;纤维素水解酶活性大小为AR>SF>PM;PM多酚氧化酶显著高于SF和AR,3种林分过氧化物酶无显著差异。AR的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显著高于其他两种林分。冗余分析显示土壤总氮和DON是驱动淋溶层土壤酶活性的主要环境因子。总之,土壤总氮含量与NAG活性呈正相关关系,并且可溶性有机氮可能是氮循环中的重要一环;土壤微生物优先利用易分解碳;且碳氮养分循环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氮提高了与土壤碳相关的水解酶活性,从而可促进碳周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可溶性有机质 碳氮养分 酶活性 土壤碳氮循环
原文传递
碳氮元素分析仪测试土壤与植物样品的流程优化 被引量:16
5
作者 陈雅涵 谢宗强 薛丽萍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85-187,189,共4页
对vario MACRO cube元素分析仪测试土壤与植物样品碳氮质量分数的各环节进行效率分析,找出测试瓶颈,改进测试流程,提高了碳氮元素分析仪的分析效率,同时降低了单位测试成本。通过调整反应管填充量,规划反应管更换时间,充分利用仪器的自... 对vario MACRO cube元素分析仪测试土壤与植物样品碳氮质量分数的各环节进行效率分析,找出测试瓶颈,改进测试流程,提高了碳氮元素分析仪的分析效率,同时降低了单位测试成本。通过调整反应管填充量,规划反应管更换时间,充分利用仪器的自动进样、自动测试功能,将测样效率从每天50~60样提高至120~150样。测试流程的优化对大型科研仪器的有效利用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分析 碳氮循环 效率分析 成本控制
下载PDF
土壤有机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 被引量:14
6
作者 吴建国 吕佳佳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601-1611,共11页
土壤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响应过程是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影响的关键。本文针对土壤有机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响应机制和假说进行了概括分析。土壤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质量及有效性,微... 土壤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响应过程是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影响的关键。本文针对土壤有机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响应机制和假说进行了概括分析。土壤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主要包括:土壤有机质的稳定性、质量及有效性,微生物生物量和活性及群落结构或多样性,土壤湿度,以及植被生产力、凋落物和pH等因素的作用。对这些机制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需要考虑土壤有机质组分或微生物属性,同时需要考虑土壤有机质组分与微生物属性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土壤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短期和长期响应过程的差异。土壤碳和氮分解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机制的3个假说包括有机质分解质量-温度假说、有机质物理化学过程假说和功能移动假说,这些假说还需要验证和补充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变化 土壤碳和氮循环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蚯蚓对土壤碳氮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7
作者 康玉娟 武海涛 《土壤与作物》 2021年第2期150-162,共13页
蚯蚓作为典型的大型土壤动物,对土壤结构和功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被称作土壤生态系统工程师。国内外关于蚯蚓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有机质分解和土壤矿化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其对土壤碳、氮循环关键过程的系统总结... 蚯蚓作为典型的大型土壤动物,对土壤结构和功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被称作土壤生态系统工程师。国内外关于蚯蚓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有机质分解和土壤矿化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其对土壤碳、氮循环关键过程的系统总结较少。本文总结了蚯蚓通过摄食、挖洞、产生蚓粪及促进团聚体形成等活动对土壤碳氮循环产生的直接影响,及对微生物活性产生的间接影响;系统总结了蚯蚓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碳氮矿化和反硝化的影响及其机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未来应更加重视建立定量模型评估蚯蚓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系统研究蚯蚓与微生物以及其他驱动因子相互作用对碳氮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与人类活动相结合开展多因素、多水平研究。研究方法上应综合应用同位素和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手段,并结合室内控制与长期野外模拟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蚯蚓 土壤碳氮循环 微生物 地下生态系统 功能作用
下载PDF
山东省降雨和降雪中溶解有机碳、溶解无机碳和总氮的浓度变化及来源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徐彩丽 罗春乐 +2 位作者 薛跃君 葛田田 王旭晨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658-666,共9页
测定了2014年山东省青岛、烟台和泰安三地32场降雨和4场降雪中溶解有机碳(DOC)、溶解无机碳(DIC)和溶解总氮(DN)的浓度.结果显示,降雨和降雪中DOC、DIC和DN的浓度具有很大的变化区间,范围分别为28~616μmol·L-1、22~371μmol... 测定了2014年山东省青岛、烟台和泰安三地32场降雨和4场降雪中溶解有机碳(DOC)、溶解无机碳(DIC)和溶解总氮(DN)的浓度.结果显示,降雨和降雪中DOC、DIC和DN的浓度具有很大的变化区间,范围分别为28~616μmol·L-1、22~371μmol·L-1和10~355μmol·L-1,平均浓度与其他研究报道的我国其它地区降雨中的浓度相当,但高于世界其它地区降雨中的相应浓度.溶解碳和溶解氮是山东降雨中重要的化学污染组分.分析发现,相对于陆地生成的降雨,海洋生成的降雨中含有较低的DOC、DIC和DN,说明雨水中溶解的碳和氮主要来自陆地人类向大气的排放.碳-14同位素分析结果证实,降雨中的DOC具有很老的年龄(平均达2840 a),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排放,而雨水中的DIC主要来自大气中含碳酸盐的悬浮颗粒物的溶解;人类的排放也是造成雨水中高浓度DN的主要来源.计算结果表明,2014年山东降雨年输送通量分别为:DOC 1.51 g·m^-2·a^-1(以C计)、DIC 0.86 g·m^-2·a^-1(以C计)、DN 1.18 g·m^-2·a^-1(以N计),DOC通量与世界各地的降雨中DOC通量相当.降雨和降雪过程不仅是去除大气中可溶性碳氮污染物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全球碳和氮循环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局部地区富营养化的降雨过程亦可能对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降雨过程 溶解有机碳 溶解氮 碳氮循环
原文传递
冻融循环对土壤性状特征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5
9
作者 王艺璇 仲秋维 +3 位作者 郑昕雨 蔺吉祥 赵艺 王竞红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31-240,共10页
土壤冻融是由于大气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土壤层出现冻结与融化交替的现象,在草原、农田、森林等生态系统广泛存在。土壤冻融对农业生产、土壤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生态气候与水文环境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近年来,关于土壤冻融的生态... 土壤冻融是由于大气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土壤层出现冻结与融化交替的现象,在草原、农田、森林等生态系统广泛存在。土壤冻融对农业生产、土壤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生态气候与水文环境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近年来,关于土壤冻融的生态效应备受关注。论文重点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土壤冻融循环研究方面的进展,从冻融循环对土壤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特性3个角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有研究表明,冻融循环是以土壤为传递基质的水分运移发生了变化,也是土壤能量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此外,冻融循环也会影响到土壤抗侵蚀性能,尤其在春季解冻期间较为严重,其中土壤含水量较高和有积雪的地域十分明显。冻融循环过程对土壤生物化学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作用于土壤微生物区系、微生物量和活性等方面,使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发生变化。基于此,论文从冻融循环对土壤理化性质(水热状态、团聚体和抗剪程度)、碳氮循环、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微生物活性影响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并提出了研究展望,以期加深人们对土壤冻融循环生态效应的认知,并为挖掘冻融循环下植物-土壤-微生物耦合关联机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冻融循环 团聚体 土壤酶活性 微生物 碳氮循环
下载PDF
生物质炭-沼液配施条件下旱地红壤碳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主控因子与耦合关系
10
作者 郑一玲 范栩妙 +6 位作者 钟哲伦 姚光伟 林晨 顾佳艳 靳泽文 平立凤 单胜道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35-845,共11页
为研究生物质炭-沼液配施条件下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本研究以典型旱地红壤为对象,按0%和2%生物质炭添加量(C0和C1)与0%和100%沼液替代比例(B0和B1)配施,探究配施条件下4年间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碳-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变化特征及其... 为研究生物质炭-沼液配施条件下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特征,本研究以典型旱地红壤为对象,按0%和2%生物质炭添加量(C0和C1)与0%和100%沼液替代比例(B0和B1)配施,探究配施条件下4年间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碳-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变化特征及其相互耦合关系。结果显示:与空白处理(CK)相比,生物质炭与沼液的联合施用处理(C1B1)土壤pH提升了1.92个单位,容重降低了19.2%,全氮含量则提高了268.6%。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显示,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是影响碳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主要因子。相关性热图则表明反硝化功能基因(narG、nirK、nirS和nosZ)与碳降解(chiA、pgu、naglu和gcd)、碳固定(rbcL、frdA、pccA和mct)、甲烷代谢功能基因(mxaF和pmoA)呈正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生物质炭与沼液配施显著提升土壤质量,并通过影响土壤碳氮形态和含量改变碳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最终调控土壤碳氮循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沼液 旱地红壤 碳氮循环 功能基因
下载PDF
嘉陵江河岸湿地土壤好氧甲烷氧化潜力及关键功能微生物研究
11
作者 杨蕊毓 彭超 +2 位作者 叶雨秋 莫永亮 路璐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8-408,共11页
河岸湿地是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交错带,也是微生物甲烷产生和氧化的热点区域。以嘉陵江(南充段)河岸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微宇宙CH4氧化培养实验,以及基于13 CH4的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DNA-Stable Isotope Probing,DNA-SIP)技... 河岸湿地是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交错带,也是微生物甲烷产生和氧化的热点区域。以嘉陵江(南充段)河岸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微宇宙CH4氧化培养实验,以及基于13 CH4的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探针(DNA-Stable Isotope Probing,DNA-SIP)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揭示该土壤中微生物的甲烷氧化潜力及其活性的好氧甲烷氧化微生物类群。结果表明,土壤中加入6%(v/v)的甲烷培养28 d后,甲烷的平均氧化速率为11.94μg g-1 d-1。通过对超高速密度梯度离心获得的DNA中pmoA基因的定量分析表明,好氧甲烷氧化微生物的DNA被13 C显著标记。对获得的13 C-标记的DNA测序发现,TypeⅠ和TypeⅡ的甲烷氧化菌主导了该土壤中的好氧甲烷氧化过程,其中TypeⅠ的相对丰度最高78.49%,包括Methylomicrobium、Crenothrix、Methylogaea,其中Methylomicrobium占比高达61.37%;隶属于TypeⅡ的Methylocystis参与了该土壤的好氧甲烷氧化过程。此外,FAPROTAX功能注释预测结果显示,13 C-DNA中微生物参与与碳循环相关的化能异养、甲醇氧化、甲基营养代谢等碳循环的功能,以及氮循环相关的固氮功能均显著增强,表明甲烷氧化微生物在进行甲烷氧化的同时,可能协同参与氮循环等其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表明河岸湿地土壤的好氧甲烷氧化过程由多种具有代谢活性的微生物共同完成,为研究河岸湿地甲烷氧化关键微生物的生理生态特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湿地 甲烷氧化 稳定性同位素核酸标记 甲烷氧化微生物 碳氮循环功能
原文传递
Phosphorus Limitation on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China under RCP8.5
12
作者 Jing PENG Li DAN Xiba TA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7期1187-1198,共12页
Currently,there is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regarding carbon(C)sequestration in China arising as a result of phosphorus(P)limitation.In this study,a global land surface model(CABLE)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 ... Currently,there is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regarding carbon(C)sequestration in China arising as a result of phosphorus(P)limitation.In this study,a global land surface model(CABLE)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 of C uptake to P limitation after 1901.In China,P limitation resulted in reduced 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and net ecosystem production(NEP)in both the 2030s and the 2060s.The reductions in NEP in the period2061–70 varied from 0.32 Pg C yr^(-1)in China to 5.50 Pg C yr^(-1)at the global scale,translating to a decrease of 15.0%for China and 7.6%globally in the period 2061–70,relative to the changes including C and nitrogen cycles.These ranges reflect variations in the magnitude of P limitation on C uptake(or storage)at the regional and global scales.Both in China and at the global scale,these differences can be attributed to differences in soil nutrient controls on C uptake,or positive feedback between NPP and soil decomposition rates,or both.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strong ability of P limitation to influence the pattern,response,and magnitude of C uptake under future conditions(2030s–2060s),which may help to clarify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P limitation when projecting C uptake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sphorus cycle carbon-nitrogen cycle carbon sink in China carbon storage in China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climate change
下载PDF
大气氮沉降增加对土壤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富山 闫国永 +1 位作者 邢亚娟 王庆贵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3年第3期14-20,F0002,共8页
文章从土壤呼吸、土壤化学计量比、土壤碳氮循环、土壤微生物等方面综述了其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动态在不同气候区和不同氮沉降背景中表现不同;(2)氮沉降是土壤酸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土壤碳氮循环也因氮沉降产生不同... 文章从土壤呼吸、土壤化学计量比、土壤碳氮循环、土壤微生物等方面综述了其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结果表明:(1)土壤呼吸动态在不同气候区和不同氮沉降背景中表现不同;(2)氮沉降是土壤酸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土壤碳氮循环也因氮沉降产生不同程度和方向的改变;(3)对于化学计量比来说,氮添加导致的土壤有效氮的增加是常见的,而对碳、磷的影响可能因地域而异;(4)土壤微生物对氮沉降引起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是高度敏感的,并且土壤微生物量、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对氮沉降响应是高度可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土壤呼吸 土壤碳氮循环 化学计量比 土壤微生物
下载PDF
DNDC模型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高寒生态系统的应用展望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放 吴明辉 +1 位作者 杨梅学 陈生云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21-1333,共13页
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反硝化-分解)模型是建立在元素丰度、耦合、循环和动力四个概念之上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作为将生物地球化学理论应用于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桥梁,DNDC模型通过计算反硝化和有机质分解来模拟生态系统... DNDC(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反硝化-分解)模型是建立在元素丰度、耦合、循环和动力四个概念之上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作为将生物地球化学理论应用于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桥梁,DNDC模型通过计算反硝化和有机质分解来模拟生态系统中碳氮循环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计算目标生态系统中不同库间的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DNDC模型已成为目前国际上最成功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之一。文章阐述了DNDC模型的发展历程、科学结构、模型验证及校正,总结了DNDC模型在生态系统应用中的主要研究进展及不足之处,并对DNDC模型在高寒生态系统中的应用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DC模型 温室气体 碳氮循环 高寒生态系统
下载PDF
基于碳氮循环的中蒙荒漠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响应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冯起 常宗强 +5 位作者 席海洋 苏永红 温小虎 朱猛 张举涛 张成琦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01-1114,共14页
中国与蒙古国均是全球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国家。中国和蒙古国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状况制约着区域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和蒙古国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和蒙古... 中国与蒙古国均是全球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国家。中国和蒙古国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状况制约着区域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中国和蒙古国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因此,深入研究中国和蒙古国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的特征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理,为区域的生态环境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需要。以碳氮循环为切入点,关注中国和蒙古国脆弱生态系统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响应,提出并综述了脆弱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及耦合机制、全球变化对脆弱生态系统的影响、全球变化背景下脆弱生态系统安全阈值确定及风险评估、脆弱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管理等重点研究任务。认为面向我国生态安全的重大需求,亟需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系统分析碳氮在水—土—气—生中的周转途径、形态转化及通量特征的年际、季节及昼夜特征,揭示脆弱生态系统碳氮循环过程、时空规律与耦合机制,回答脆弱系统碳氮汇功能发挥的主要机理;构建脆弱生态系统碳氮耦合的过程模型,定量分析不同气候变化强度对脆弱生态系统安全的影响程度和人类干扰对碳氮循环及其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脆弱生态系统在地球系统碳氮循环中的作用及其碳氮的源汇效应,提出脆弱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管理对策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和蒙古国 荒漠生态系统 生态脆弱区 碳氮循环 全球变化
原文传递
基于文献计量的秸秆生物炭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丽花 连玉珍 刘合满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4期225-228,252,共5页
生物炭化利用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一个新方向,为阐明我国学者在秸秆生物炭方面开展的研究及发展趋势,在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以“秸秆生物炭”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并对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揭示主要研究主题和研究机构。在文献分析的... 生物炭化利用是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一个新方向,为阐明我国学者在秸秆生物炭方面开展的研究及发展趋势,在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以“秸秆生物炭”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并对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揭示主要研究主题和研究机构。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系统阐述裂解温度、时间对秸秆生物炭主要性质的影响,以及秸秆生物炭的施用对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及碳、氮物质循环的影响。结合主要研究进展,提出秸秆生物炭化肥替代定量评价、生物炭与土壤结合的微观特征与机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期为秸秆生物炭的科学高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生物炭 土壤有机碳 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碳氮循环
下载PDF
CO2浓度升高及降水变化对红砂植物碳氮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贾向阳 田艳丽 +2 位作者 陆文涛 种培芳 刘晟彤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29-436,共8页
本研究以荒漠优势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1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式生长箱(Open top chambers,OTCs)模拟CO 2浓度变化(350和700μmol·mol-1),研究了降水变化(-30%,-15%,0,+15%和+30%)及其协同作用对红砂地上和地下... 本研究以荒漠优势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1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开顶式生长箱(Open top chambers,OTCs)模拟CO 2浓度变化(350和700μmol·mol-1),研究了降水变化(-30%,-15%,0,+15%和+30%)及其协同作用对红砂地上和地下部分碳、氮含量与积累量的影响。结果发现:CO 2浓度倍增和降水对红砂地上和地下部分有机碳、全氮含量和有机碳积累量以及地上全氮积累量影响极显著,并且表现出极显著的交互作用。CO 2浓度倍增下,红砂地上和地下部分有机碳、C/N和有机碳积累量以及地下部分全氮显著增加。随着降水增加,红砂地上和地下部分有机碳含量和积累量以及地下部分全氮均呈增加趋势,地上和地下部分C/N呈先降后升趋势,而地上部分全氮先升后降。综上所述:未来CO 2升高时,降水增加协同高CO 2浓度有助于红砂植株有机碳积累,从而促进红砂植株对氮素的吸收,降水减少则有利于红砂调节自身碳氮平衡从而提高其抗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 2浓度 降水变化 有机碳 全氮 C/N 碳氮循环
下载PDF
PnET-CN模型对东亚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模拟的适用性和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石浩 王绍强 +8 位作者 黄昆 周蕾 王辉民 韩士杰 周国逸 Takeshi Ohta Nobuko Saigusa Ichiro Tamagawa Takashi Hirano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453-1464,共12页
东亚地区森林类型多样,开展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模拟时应考虑森林类型的差异。论文利用基于叶氮浓度-最大净光合作用速率关系的PnET-CN模型,对东亚地区8个森林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站点的总生态系统碳交换(GEE)和生态系统呼吸(RE)进行模拟,... 东亚地区森林类型多样,开展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模拟时应考虑森林类型的差异。论文利用基于叶氮浓度-最大净光合作用速率关系的PnET-CN模型,对东亚地区8个森林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站点的总生态系统碳交换(GEE)和生态系统呼吸(RE)进行模拟,以探讨模型的适用性并对不确定性来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PnET-CN模型能较为准确地模拟东亚地区大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站点的GEE和RE;2模型的适用性排序依次为温带、寒温带、亚热带、热带,模型未能很好地模拟热带湿地森林GEE和RE的季节与年际变异;3在同一气候区中,PnET-CN模型更加适用于针叶林碳交换的模拟;4PnET-CN模型比较准确地反映了东亚森林生态系统GEE、RE对气候因子(例如,温度或辐射)的响应,但在低温、较弱辐射条件下模型低估了GEE,在高温或较强辐射条件下高估了GEE;在低温条件下模型低估了RE,在高温条件下模型高估了RE。针对东亚多个森林通量站点的模拟情况,论文提出模型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1PnET-CN模型计算物候时除了考虑温度之外还应加入土壤湿度的影响,并对不同气候区森林生态系统赋予不同叶片凋落时长;2PnET-CN模型中温度对GEE的限制以及光合最适温度应该根据不同站点设置;3PnET-CN模型应该考虑森林生态系统对环境胁迫的适应性,加强对干旱等干扰的模拟;4同时对于拥有复杂水文条件的森林生态系统应该改进土壤含水量的算法,以准确反映该类型森林生态系统GEE和RE的季节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氮浓度 碳氮耦合循环 森林生态系统 PnET-CN模型 适用性 不确定性
原文传递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香樟凋落叶覆盖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书路 张浩 +4 位作者 田文凤 桂光照 吴婷 余健 赵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5-94,共10页
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土壤碳、氮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为探讨香樟凋落叶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室内模拟研究了10%、20%和30%3种土壤含水量条件下香樟凋落叶覆盖森林土壤中碳、氮元素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含水... 凋落物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土壤碳、氮循环具有重要作用.为探讨香樟凋落叶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室内模拟研究了10%、20%和30%3种土壤含水量条件下香樟凋落叶覆盖森林土壤中碳、氮元素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含水量条件下香樟凋落叶覆盖均显著增加了土壤CO2排放速率和土壤溶解性有机碳(WSOC)含量,但显著降低了土壤中硝态氮含量,表明香樟凋落叶覆盖能够增强土壤呼吸强度和碳矿化,抑制土壤硝化作用;香樟凋落叶覆盖能够显著增加10%含水量土壤中铵态氮含量,但降低了20%和30%含水量土壤铵态氮含量,表明香樟凋落叶覆盖对土壤铵态氮含量的影响与土壤含水量有关.香樟凋落叶中部分单萜烯浓度在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分别与土壤CO2排放速率和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WSOC和硝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香樟凋落叶覆盖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可能与凋落叶中的单萜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樟凋落叶 土壤碳氮循环 单萜烯
原文传递
氮磷添加对高寒草地土壤养分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盛基峰 李垚 +2 位作者 于美佳 韩艳英 叶彦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302-2309,共8页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其养分条件决定了植物生长状况及生产力的大小。氮和磷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和主要限制因子,氮磷增加会改变土壤性质,影响土壤中的氮、磷含量,从而对土壤地上植物生长造成影响。为评估氮磷添加对草地...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其养分条件决定了植物生长状况及生产力的大小。氮和磷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元素和主要限制因子,氮磷增加会改变土壤性质,影响土壤中的氮、磷含量,从而对土壤地上植物生长造成影响。为评估氮磷添加对草地土壤养分的影响及为高寒草地如何应对氮磷沉降提供科学依据,在藏东南色季拉山高寒草地开展氮磷添加试验,共设置对照(CK,不添加)、氮添加(N,15 kg·hm^(-2)·a^(-1))、磷添加(P,75 kg·hm^(-2)·a^(-1))、氮磷混合添加(NP:15 kg·hm^(-2)·a^(-1)N;75 kg·hm^(-2)·a^(-1)P)等4个施肥处理,施肥1年后采集土壤样品在实验室进行相关指标测定。试验结果表明,N、P和NP处理均显著促进高寒草地土壤有机碳、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P<0.05)。其中,NP添加对有机碳影响最大,增加了50.86%;N添加下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效磷含量达到最大增幅,分别增加了59.14%、47.58%、333.85%和59.68%;NP添加下显著促进全磷含量(P<0.05),增加了19.41%,表明NP添加对土壤养分含量有积极影响,且影响较大。不同处理均显著促进蔗糖酶、葡萄糖苷酶和脲酶活性(P<0.05),N和NP添加对蔗糖酶和葡萄糖苷酶影响较大,增幅在53.08%—92.63%之间,P添加下脲酶活性增幅最大,达到140.7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效养分与土壤酶活性之间显著相关,pH与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呈显著相关(P<0.05)。结果表明,NP添加对土壤碳氮相关养分和酶活性影响较大,均呈现显著促进作用,且养分和酶活性之间呈现交互影响。NP添加通过提高土壤酶活性,加快土壤中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从而使土壤养分含量增加。N添加对土壤氮相关养分影响较大,表明施氮可缓解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氮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肥 碳氮循环酶 土壤养分 高寒草地 色季拉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