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8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氮及其互作对玉米幼苗叶片光合和碳、氮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09
1
作者 关义新 林葆 凌碧莹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806-812,共7页
以玉米杂交种 3119为试材 ,研究了两种光照 ( 4 0 0 μ mol· m-2· s-1和 2 0 0 μ mol· m-2· s-1)和 5种供氮水平 ( 0、 7.5、 15、 2 2 .5和 30 m mol NO-13 / L)对玉米光合和碳、氮代谢的影响。强光下植株具有较... 以玉米杂交种 3119为试材 ,研究了两种光照 ( 4 0 0 μ mol· m-2· s-1和 2 0 0 μ mol· m-2· s-1)和 5种供氮水平 ( 0、 7.5、 15、 2 2 .5和 30 m mol NO-13 / L)对玉米光合和碳、氮代谢的影响。强光下植株具有较高的呼吸速率、较大的光合潜力和光合速率 ,物质生产能力较高 ,光合产物更多地分配到根系之中。同时强光下植株的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酸脱氢酶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较高 ,叶片中的硝酸盐含量较低 ,具有较高的氮素同化能力。两种光强下植株的物质生产和氮素同化能力均随供氮水平的增加先升后降 ,弱光下植株在较低的供氮水平下具有较高的物质生产能力和氮素同化能力 ,而强光下植株的最大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和氮素同化能力出现在较高的氮素水平。在 N2~ N5处理 ,强光下植株的根冠比均高于弱光下的植株 ,且二者的差异随供氮量的增加而增加 ,但在缺氮处理 ( N1处理 ) ,弱光下的根冠比反而高于强光下的植株。强光下植株与弱光下的植株相比具有较高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 ,两种光强下可溶性糖的差异随供氮量的增加呈现减少的趋势 ,而淀粉含量的差异在 N2水平为最小值 ,高于或低于 N2水平均使二者的差异扩大。在低氮条件下植株的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较高 ,蛋白质含量较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玉米 光合特性 氮代谢 氮代谢
下载PDF
玉米碳氮代谢研究进展 被引量:34
2
作者 李潮海 刘奎 连艳鲜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18-323,共6页
对玉米的碳氮代谢研究进行了综述 ,重点阐述了碳氮代谢的特征以及碳氮代谢之间的关系 .
关键词 玉米 碳代谢 氮代谢 协调性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烟草碳氮代谢研究进展 被引量:51
3
作者 黄树永 陈良存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8-11,共4页
对烟草的碳氮代谢研究进行了综述,重点阐述了碳氮代谢的特征以及碳氮代谢之间的关系,并对该研究的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烟草 碳代谢 氮代谢 碳氮代谢的协调性
下载PDF
光质对番茄幼苗碳氮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3
4
作者 孙娜 魏珉 +3 位作者 李岩 王秀峰 杨凤娟 史庆华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88,共9页
采用LED光源,研究了白光(对照)、红光、蓝光、紫光和红蓝(3︰1)组合光对番茄幼苗生长、碳氮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白光相比,紫光明显抑制幼苗生长,红光抑制幼苗,尤其是其地下部的生长,红蓝组合光下幼苗干物质积累量及壮... 采用LED光源,研究了白光(对照)、红光、蓝光、紫光和红蓝(3︰1)组合光对番茄幼苗生长、碳氮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白光相比,紫光明显抑制幼苗生长,红光抑制幼苗,尤其是其地下部的生长,红蓝组合光下幼苗干物质积累量及壮苗指数最高;在紫光下叶片净光合速率(P_n)、RuBP羧化酶活性、总糖和淀粉含量最低,红蓝组合光下最高;红光和紫光下转化酶的活性较高;红、蓝、紫、红蓝组合光均显著提高蔗糖合成酶(SS)活性,以红蓝组合光更明显,但红、蓝、紫光显著降低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红光显著降低了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蓝、紫、红蓝组合光则显著提高了GS、GOGAT活性以及叶片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总之,红蓝组合光有利于番茄幼苗生长,促进碳同化及总糖和淀粉积累,提高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 光质 碳代谢 氮代谢 生长
原文传递
柑橘属光合作用的环境调节 被引量:45
5
作者 胡美君 郭延平 +1 位作者 沈允钢 张良诚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35-540,共6页
光合机构的运转受环境影响很大,与柑橘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结合我们的工作,综合论述了柑橘光合作用环境调节的研究进展.强光和紫外光导致光合作用下降与PSⅡ反应中心失活有关,光呼吸和叶黄素循环对光合机构有保护作用.温度... 光合机构的运转受环境影响很大,与柑橘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结合我们的工作,综合论述了柑橘光合作用环境调节的研究进展.强光和紫外光导致光合作用下降与PSⅡ反应中心失活有关,光呼吸和叶黄素循环对光合机构有保护作用.温度胁迫下,光合作用下降主要是RuBPCase活性下降和PSⅡ反应中心失活引起,品种间存在差异.轻度水分胁迫引起的光合作用下降是气孔限制的结果,而严重水分胁迫导致光合作用的非气孔限制.提高CO2浓度,能够促进柑橘的光合作用,进而促进柑橘的生长和提高其品质.阐述了N、P、S、Fe等矿质元素调节光合作用的机理及盐胁迫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指出了今后柑橘光合作用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 光合作用 碳代谢 环境胁迫
下载PDF
New Insights into the Shikimate and Aromatic Amino Acids Biosynthesis Pathways in Plants 被引量:47
6
作者 Vered Tzin Gad Galili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6期956-972,共17页
The aromatic amino acids phenylalanine, tyrosine, and tryptophan in plants are not only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protein synthesis, but also serve as precursors for a wide range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that are import... The aromatic amino acids phenylalanine, tyrosine, and tryptophan in plants are not only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protein synthesis, but also serve as precursors for a wide range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that are important for plant growth as well as for human nutrition and health. The aromatic amino acids are synthesized via the shikimate pathway followed by the branched aromatic amino acids biosynthesis pathway, with chorismate serving as a major intermediate branch point metabolite. Yet, the regul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synthesis of these amino acids are still far from being understood. Recent studies on these pathways identified a number of alternative cross-regulated biosynthesis routes with unique evolutionary origins. Although the major route of Phe and Tyr biosynthesis in plants occurs via the intermediate metabolite arogenate, recent studies suggest that plants can also synthesize phenylalanine via the intermediate metabolite phenylpyruvate (PPY), similarly to many microorganisms. Recent studies also identified a number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genes encoding enzymes of the shikimate and aromatic amino acids pathways as well as of multiple secondary metabolites derived from them in Arabidopsis and in other plant species.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metabolism metabolomics metabolic regulation primary metabolism secondary metabolism-- phenylpropanoids and phenolics VOLATILES
原文传递
长期不同施肥设施菜地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比较 被引量:47
7
作者 李猛 张恩平 +4 位作者 张淑红 周芳 王月 谭福雷 韩丹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4-53,共10页
【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设施菜地土壤的酶活性与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旨在为推进耕地建设与健康质量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供试土壤采自沈阳农业大学番茄28年定位施肥设施菜地,选取其中6个处理:N_0、N_1、N_2、M... 【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设施菜地土壤的酶活性与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旨在为推进耕地建设与健康质量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供试土壤采自沈阳农业大学番茄28年定位施肥设施菜地,选取其中6个处理:N_0、N_1、N_2、MN_0、MN_1、MN_2进行分析,其中M表示施腐熟马粪75000 kg/hm^2,N_0为不施肥,N_1、N_2尿素施用量为652、1304 kg/hm^2。采用Biolog-ECO法解析了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的变化。【结果】施用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含量,长期单施氮肥可增加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但有机质、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对照下降。增施有机肥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土壤酶活性,而单施氮肥导致酶活性降低。增施有机肥可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提高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单施氮肥作用相反。具体表现为:菜田微生物对六类碳源利用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氨基酸类、糖类、羧酸类、聚合物类、胺类、酚酸类;其中对L-丝氨酸、N-乙酰基-D-葡萄胺、L-天冬酰胺酸、L-精氨酸、丙酮酸甲脂、吐温80、D-纤维二糖、D-半乳糖醛酸、D-甘露醇利用率较高,而对α-环式糊精、2-羟苯甲酸、γ-羟基丁酸基本不利用;31种碳源对PC1和PC2贡献较大的分别有12种和6种(|r|>0.5)。综合比较,以有机肥配施一倍量氮肥(MN_1)处理效果最佳,长期施用可以为设施菜地微生物创造最适宜的生存环境,使其保持较高的群落功能多样性。【结论】长期不同施肥使得土壤微生物群落形成了不同的碳代谢方式,这是土壤微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结果,也是土壤生态系统中"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设施菜地 土壤酶活性 土壤微生物 碳代谢
下载PDF
Amino Acid Catabolism in Plants 被引量:41
8
作者 Tatjana M. Hildebrandt Adriano Nunes Nesi +1 位作者 Wagner L. Araujo Hans-Peter Braun 《Molecular Plant》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1563-1579,共17页
Amino acids have various prominent functions in plants. Besides their usage during protein biosynthesis, they also represent building blocks for several other biosynthesis pathways and play pivotal roles during signal... Amino acids have various prominent functions in plants. Besides their usage during protein biosynthesis, they also represent building blocks for several other biosynthesis pathways and play pivotal roles during signaling processes as well as in plant stress response. In general, pool sizes of the 20 amino acids differ strongly and change dynamically depending on the developmental and physiological state of the plant cell. Besides amino acid biosynthesis, which has already been investigated in great detail, the catabolism of amino acids is of central importance for adjusting their pool sizes but so far has drawn much less attention. The degradation of amino acids can also contribute substantially to the energy state of plant cells under certain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e.g. carbon starvation.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the biological role of amino acid catabolism and summarize current knowledge on amino acid degradation pathways and their regulation in the context of plant cell physiolog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mino acid catabolism carbon starvation energy metabolism enzyme regulation
原文传递
水稻的源库关系及碳、氮代谢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9
作者 荣湘民 刘强 朱红梅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63-69,共7页
综述了水稻源库关系及其对产量的影响,不同源库类型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氮素营养生理特性,并简要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源库关系 产量性状 碳素代谢 氮素营养
下载PDF
草鱼养殖池塘生物膜固着微生物群落碳代谢Biolog分析 被引量:32
10
作者 李志斐 王广军 +4 位作者 谢骏 郁二蒙 余德光 夏耘 魏南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985-1995,共11页
为了探索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膜形成过程固着微生物对碳源的需求特征,以生态基为生物膜载体材料,以草鱼养殖池塘为生物膜培养环境,利用Biolog技术,分析了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第0、15、30、45和60天)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结果表明,不同... 为了探索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膜形成过程固着微生物对碳源的需求特征,以生态基为生物膜载体材料,以草鱼养殖池塘为生物膜培养环境,利用Biolog技术,分析了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第0、15、30、45和60天)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特征。结果表明,不同采样时间生物膜固着微生物样品平均颜色变化率(average well color development,AWCD)均在培养168 h后达到稳定,并且5个采样时间点的AWCD值即对单一碳源的利用能力存在显著差异,生物膜固着微生物的碳代谢能力在15、30、45 d时最强,显著高于0和60 d(P〈0.05);多样性指数也呈现出与AWCD值相同的规律,15、30和45 d生态基的4类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Mc Intosh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0和60 d(P〈0.05);同一采样时间生物膜固着微生物对多聚物类和碳水化合物类的利用率明显高于胺类、氨基酸类、酚类和羧酸类;随着生物膜的形成,固着微生物提高了对α-D-葡萄糖-1-磷酸、L-丝氨酸、N-乙酰-D-葡萄糖氨、吐温40、D-甘露醇等碳源的利用率;生物膜微生物代谢特征PCA分析表明,主成分1(PC1)贡献度为33.9%,主成分2(PC2)贡献度为21.1%,15、30和45 d的固着微生物群落差异较小,碳源代谢差异不显著,而与0和60 d的碳代谢差异显著。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膜固着微生物在15~45 d代谢能力最强,且对碳源的利用是有选择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生物膜 碳代谢 单一碳源利用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好氧堆肥微生物代谢多样性及其细菌群落结构 被引量:31
11
作者 王秀红 李欣欣 +3 位作者 史向远 王保平 周静 籍增顺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57-1463,共7页
好氧堆肥是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探究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代谢特征和细菌群落演替现象,了解起关键作用的微生物菌群,通过筛选强降解菌种改善堆肥工艺、提高堆肥效率,采用Biolog法和宏基因组法分... 好氧堆肥是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探究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代谢特征和细菌群落演替现象,了解起关键作用的微生物菌群,通过筛选强降解菌种改善堆肥工艺、提高堆肥效率,采用Biolog法和宏基因组法分析了玉米秸秆和牛粪联合好氧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的碳源代谢能力和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在第2次翻堆(第14天)时,微生物利用碳源的能力最强,初次建堆时(0 d)和其余翻堆时(第8、20、26天)次之,发酵结束时(第34天)最弱.Simpson、Shannon-Wiener和Mc Intosh多样性指数表明,建堆时及翻堆时的菌群优势度、丰富度和均匀度均极显著优于好氧堆肥结束.不同好氧发酵时间的微生物群落对同一碳源代谢有差异,同一好氧发酵时间微生物群落对不同碳源的利用率不同.糖类、酸类和醇类是区分好氧堆肥不同时间微生物碳源利用差异的敏感碳源.好氧堆肥不同时间细菌的种类和丰度不同,共享的优势菌门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在第0、8、14、20、26、34天这6个时间内它们的相对丰度之和分别达90.27%、90.34%、94.26%、84.21%、84.31%和77.61%,且6种门类在不同发酵时间的丰度表达存在消长变化状态.研究显示,参与好氧堆肥不同时间的微生物群落在碳源代谢能力上存在多样性,在细菌菌群的种类和丰度上也存在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堆肥 微生物群落演替 Biolog法 碳源代谢能力 宏基因组学 细菌菌群结构
下载PDF
冬季温室补光时长对番茄幼苗生长、光合特性及碳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31
12
作者 文莲莲 李岩 +5 位作者 张聃丘 黄世杰 秦利杰 宋甲斌 韩吉书 魏珉 《植物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90-1498,共9页
采用LED (发光二极管)光源,将红蓝白组合光应用于冬季日光温室进行番茄苗期补光试验。分别在早上揭开保温被(8:30)前和下午盖保温被(16:30)后进行补光,每日补光时数分别为1、2、3和4 h,以自然光照为对照(CK),研究温室番茄幼苗生长、光... 采用LED (发光二极管)光源,将红蓝白组合光应用于冬季日光温室进行番茄苗期补光试验。分别在早上揭开保温被(8:30)前和下午盖保温被(16:30)后进行补光,每日补光时数分别为1、2、3和4 h,以自然光照为对照(CK),研究温室番茄幼苗生长、光合特性及碳代谢对不同补光时长的响应。结果表明,与自然光照相比,早晚补光显著增加了植株茎粗、叶面积、干鲜重,提高了根冠比、壮苗指数、根系构型参数和根系活力,改善了光系统II性能,且显著提高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促进淀粉积累,均以每日补光4 h效果较好,但随补光时间的延长,总糖、还原糖和蔗糖呈逐渐降低趋势。综上,冬季温室番茄育苗补照4 h红蓝白组合光能够通过改善光系统II性能,提高幼苗光合效率,进而促进植株生物量的积累,有利于壮苗培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D 补光 壮苗指数 光合 碳代谢
原文传递
砷对烤烟碳氮代谢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1
13
作者 常思敏 马新明 +3 位作者 张贵龙 熊淑萍 詹克慧 刘国顺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82-688,共7页
采用盆栽试验,系统地研究了砷对烤烟全生育期的碳氮代谢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砷毒害对烤烟全生育期的碳代谢有显著影响,抑制了碳的同化和转化,降低了整个生育期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造成了全生育期可溶性糖的积累,导致了... 采用盆栽试验,系统地研究了砷对烤烟全生育期的碳氮代谢及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砷毒害对烤烟全生育期的碳代谢有显著影响,抑制了碳的同化和转化,降低了整个生育期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造成了全生育期可溶性糖的积累,导致了生育后期淀粉含量的降低,最终使碳积累减少。砷毒害也改变了烤烟的氮代谢,造成生育前期氮同化能力的降低,表现出硝酸还原酶(NR)活性下降、总氮和蛋白质含量低于CK。砷毒害烤烟的氮转化表现活跃,提高了其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和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活性,最终导致烤烟生育中后期总氮和蛋白质的积累,但使整个生育期的烟碱含量降低。研究还表明,砷毒害降低了烤烟的产量和经济性状,增加了叶片中砷的积累,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提高和糖氮比的协调虽好,但烟碱含量的降低和总氮、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以及糖碱比和氮碱比的失调,不利于碳氮代谢有关的化学品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碳代谢 氮代谢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生物炭对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6
14
作者 胡瑞文 刘勇军 +4 位作者 周清明 刘智炫 黎娟 邵岩 刘卉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49-56,共8页
为探究不同施用量的生物炭对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的影响,并明确适宜的生物炭用量。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设置了不施用生物炭的对照组(CK)和生物炭用量分别为3 000 kg/hm^2(T1)、3 750kg/hm^2(T2)与4 500 kg/hm^2(T3)的处理组,... 为探究不同施用量的生物炭对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的影响,并明确适宜的生物炭用量。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设置了不施用生物炭的对照组(CK)和生物炭用量分别为3 000 kg/hm^2(T1)、3 750kg/hm^2(T2)与4 500 kg/hm^2(T3)的处理组,于烤烟旺长期采集土壤样品,运用Biolog-ECO微孔板技术分析烤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能提高土壤微生物AWCD值与微生物多样性各项指数,能显著提高羧酸类和聚合物类碳源的利用能力,且T2处理在这两类碳源利用能力上较CK处理分别显著提高24.82%和70.71%。主成分分析表明,碳水化合物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碳源是造成各处理土壤微生物碳代谢特征存在较大差异的相关碳源。综合来看,T2处理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最强,最适宜的生物炭施用量为3 75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烤烟 微生物 碳代谢 Biolog-ECO
原文传递
烤烟碳氮代谢调节机理及其指标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5
作者 雷佳 吕永华 +2 位作者 李淮源 邓世媛 陈建军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2期20-26,共7页
为研究烤烟碳氮代谢对烟叶产量和品质形成的作用机理,探寻提升烟叶质量的有效措施,综述了烤烟碳氮代谢变化的基本规律、碳氮代谢调节的关键性位点及其研究现状,分析了碳代谢与氮代谢协调性对烟叶品质形成的影响;概述了碳氮代谢指标最新... 为研究烤烟碳氮代谢对烟叶产量和品质形成的作用机理,探寻提升烟叶质量的有效措施,综述了烤烟碳氮代谢变化的基本规律、碳氮代谢调节的关键性位点及其研究现状,分析了碳代谢与氮代谢协调性对烟叶品质形成的影响;概述了碳氮代谢指标最新研究结果,并结合课题组近15年研究结果,提出叶片含水量、叶片汁液浓度、叶绿素含量及(1-叶片含水量)/总氮含量(即叶片干物质含量/总氮含量)等4种可用于反映烟叶碳氮代谢强度及其协调程度的易测指标。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烤烟碳氮代谢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认为优质烟叶的碳氮代谢基本规律、烟叶碳氮代谢指标体系、烟叶碳氮代谢调节分子机理与调控途径、环境条件与烟叶碳氮代谢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研究重点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碳代谢 氮代谢 调节机理 调控途径
下载PDF
基于生态网络效用的昭通市“三生空间”碳代谢分析 被引量:24
16
作者 杜金霜 付晶莹 郝蒙蒙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08-1223,共16页
解析"三生空间"碳代谢有助于实现区域"三生空间"要素整合和结构优化,是寻求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以昭通市为例,通过计算垂直方向上碳通量,构建水平方向的碳流模型,系统分析了2010—2018年"三生空... 解析"三生空间"碳代谢有助于实现区域"三生空间"要素整合和结构优化,是寻求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以昭通市为例,通过计算垂直方向上碳通量,构建水平方向的碳流模型,系统分析了2010—2018年"三生空间"碳代谢的时空分布,利用生态网络分析方法评价了"三生空间"演化对城市碳代谢的综合影响。结果显示:(1)2010—2018年间昭通市垂直方向上净碳通量和水平方向上净碳流均为负值,"三生空间"演化对昭通市碳代谢平衡产生了消极作用,造成碳排放量的增加。(2)"三生空间"用地在碳代谢系统中的生态关系以限制掠夺关系为主,生态空间被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挤占,影响了昭通市的碳代谢平衡。(3)整体生态效用函数J的值为0.85,小于1,说明"三生空间"演化对区域整体碳代谢平衡的综合作用是消极的,这与净碳流显示的结果相同。研究结果可为昭通市国土空间利用优化与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这种研究方法可为国土空间优化与"三生空间"优化提供前期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碳代谢 碳流 生态网络分析
原文传递
氮肥运筹对不同夏玉米品种碳氮代谢协调性的影响 被引量:22
17
作者 苌建峰 董朋飞 +2 位作者 王秀玲 刘卫玲 李潮海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282-2293,共12页
【目的】在不同的氮肥水平下研究不同夏玉米品种碳、氮代谢差异,分析其协调性,提出高产、稳产的生理学指标,探索根据代谢型进行差异化管理的新途径。【方法】2009—2011年在河南温县和郑州,利用大田和盆栽两种种植方式,60 000株/hm2密度... 【目的】在不同的氮肥水平下研究不同夏玉米品种碳、氮代谢差异,分析其协调性,提出高产、稳产的生理学指标,探索根据代谢型进行差异化管理的新途径。【方法】2009—2011年在河南温县和郑州,利用大田和盆栽两种种植方式,60 000株/hm2密度,设计0、120、240、360 kg·hm^(-2) 4个氮肥水平,比较郑单958(ZD958)、农大108(ND108)、浚单20(XD20)、豫单2002(YD2002)等4个夏玉米品种的产量、叶片持绿性、氮吸收和转运、不同器官C/N、叶片PEP羧化酶和RUBP羧化酶活性等指标的差异,分析4个品种在不同氮肥水平下的碳、氮代谢协调性。【结果】(1)盆栽试验中,不同氮肥水平间产量比较,XD20差异最大,ZD958差异最小;随着氮肥水平提高,产量呈增加趋势。但大田试验中,除XD20之外,其余品种在N240和N360条件下差异不显著。(2)对灌浆期氮的吸收和转运比较,低氮条件下,ZD958营养器官氮优先向叶片转移,能保持较好的持绿性;ND108对氮的吸收和运转量都较大,持绿性好,但有效利用较低;XD20在低氮条件下氮的吸收量较低,缺乏优先供应叶片的机制,易早衰;YD2002在4个氮肥水平下均表现为灌浆期营养器官氮向籽粒转移量过大,根系吸收量小,易早衰。(3)在灌浆期,正常施肥条件下,ZD958和XD20叶片碳氮比介于YD2002和ND108之间;在成熟期,ZD958和XD20的籽粒碳氮比较高。(4)在灌浆中期,ZD958的PEPCase/RUBPCase最高,且与其余3个品种差异显著;YD2002始终处于较低水平;XD20和ND108随氮肥水平增加提高显著。【结论】玉米品种良好的碳氮代谢协调性表现在碳水化合物和氮素的转运过程中,碳氮代谢协调性较好的品种能很好地协调光合产物和氮素在籽粒灌浆和维持营养器官功能需求之间的矛盾,具有较高的PEPCase/RUBPCase,从而保证高产、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碳代谢 氮代谢 C/N PEP羧化酶 RUBP羧化酶
下载PDF
烯效唑和胺鲜酯对大豆叶片光合特性与碳代谢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22
18
作者 黄文婷 冯乃杰 +3 位作者 郑殿峰 靳丹 牟保民 丁凯鑫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3-251,共9页
为探究化控技术对大豆盛花、盛荚和鼓粒期光合特性与碳代谢的调控效果,采用大田试验,于垦丰41初花期叶面喷施烯效唑(S3307)和胺鲜酯(DTA-6),以喷施清水作为对照,测定各生育时期光合参数、碳代谢产物及其相关酶、干物质和产量构成因素。... 为探究化控技术对大豆盛花、盛荚和鼓粒期光合特性与碳代谢的调控效果,采用大田试验,于垦丰41初花期叶面喷施烯效唑(S3307)和胺鲜酯(DTA-6),以喷施清水作为对照,测定各生育时期光合参数、碳代谢产物及其相关酶、干物质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烯效唑和胺鲜酯能显著提高各生育时期的水分利用效率、净光合速率、SPAD、蔗糖与淀粉含量、及盛花期和盛荚期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胺鲜酯显著降低各生育时期转化酶活性,提高蔗糖合成酶与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在盛荚期效果尤为显著,烯效唑可提高各生育时期蔗糖合成酶与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并降低花期转化酶活性。与对照相比,胺鲜酯和烯效唑提高盛花期叶和茎分配率,降低叶柄分配率,胺鲜酯显著提高各生育时期的单株干物质积累并降低盛荚期叶分配率,烯效唑显著提高盛花期单株干物质积累和盛荚期荚分配率。胺鲜酯和烯效唑可不同程度调控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提高产量,胺鲜酯和烯效唑的增产率分别达到8.78%和7.16%。说明烯效唑和胺鲜酯能够有效提高大豆各生育时期光合作用能力,促进碳代谢产物及相关酶的合成,有利于提高产量,且胺鲜酯作用效果最佳,增产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效唑 胺鲜酯 大豆 光合特性 碳代谢
下载PDF
海藻酸钠寡糖对菜薹光合特性和碳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2
19
作者 张赓 张运红 +3 位作者 赵凯 刘兰英 吴礼树 张善学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53-159,共7页
采用溶液培养,研究海藻酸钠寡糖对菜薹光合特性和碳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寡糖处理可不同程度提高净光合速率(Pn)、水分利用效率(WUE)和CO2羧化效率(CE),增加光饱和点(LSP),并降低光补偿点(LCP),提高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 采用溶液培养,研究海藻酸钠寡糖对菜薹光合特性和碳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寡糖处理可不同程度提高净光合速率(Pn)、水分利用效率(WUE)和CO2羧化效率(CE),增加光饱和点(LSP),并降低光补偿点(LCP),提高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光系统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电子传递效率(ETR)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显著增强,促进蔗糖积累;处理前期转化酶活性有所提高,第6天显著降低,葡萄糖含量也相应下降;淀粉含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纤维素则相反。说明海藻酸钠寡糖可促进光能的捕获及转化,提高其光能利用效率,并改变碳代谢过程,促进碳代谢产物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寡糖 菜薹 光合作用 碳代谢 叶绿素荧光参数
下载PDF
细菌磷酸转移酶系统(PTS)的组成与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20
作者 刘倩钰 吴丽雯 +1 位作者 牛建军 赵西林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266-2277,共12页
细菌磷酸烯醇丙酮酸(phosphoenolpyruvate,PEP)-磷酸转移酶系统(phosphotransferase system,PTS)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和一些古细菌中,但不存在于动植物中。PTS由酶I(EI)、组氨酸磷酸载体蛋白(HPr或NPr)和酶II复合物等磷酸转移酶组成,... 细菌磷酸烯醇丙酮酸(phosphoenolpyruvate,PEP)-磷酸转移酶系统(phosphotransferase system,PTS)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和一些古细菌中,但不存在于动植物中。PTS由酶I(EI)、组氨酸磷酸载体蛋白(HPr或NPr)和酶II复合物等磷酸转移酶组成,既具有催化转运功能,又具有非常广泛的调节功能。PTS主要是通过磷酸级联反应将各种糖及其衍生物进行磷酸化然后运输到胞内。其不仅参与碳、氮中心代谢,调节铁、钾稳态,调控某些病原体的毒力,还能介导应激反应。在这些不同的调节过程中,信号由PTS组分的磷酸化状态提供,而该磷酸化状态根据PTS底物的可用性和细胞代谢状态的变化而变化。本文对细菌中磷酸转移酶系统的组成和调控网络进行综述,以期为PTS的整体调控机制及其对细菌整体代谢影响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转移酶系统(PTS) 碳代谢 氮代谢 铁、钾调节 毒力 应激反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