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2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潮滩湿地-大气界面碳通量特征 被引量:32
1
作者 杨红霞 王东启 +4 位作者 陈振楼 陈华 王军 许世远 杨龙元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67-673,共7页
选择长江河口崇明东滩为典型研究区域,使用原位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长江河口潮滩湿地-大气界面碳通量(CH4和CO2)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现场观测实验.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崇明东滩低潮滩(CM-3)表现为碳的吸收汇,平均碳通量为-13.23mg·m-&... 选择长江河口崇明东滩为典型研究区域,使用原位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长江河口潮滩湿地-大气界面碳通量(CH4和CO2)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现场观测实验.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崇明东滩低潮滩(CM-3)表现为碳的吸收汇,平均碳通量为-13.23mg·m-·2h-1,且有明显的变化特征,8月为碳吸收的高峰期,2月碳的通量值最低;虽然低潮滩CH4年平均排放通量仅为0.04mg·m-2·h-1,在碳通量中所占比例很小,但却是大气CH4的持续排放源.中潮滩(CM-2)为大气CH4的排放源,在7月达到排放高峰;对CO2而言,光照条件下(明箱)以吸收为主,而无光照时(暗箱)中潮滩是CO2的排放源.中潮滩湿地-大气界面碳的年平均交换通量为51.79mg·m-·2h-1,显著高于低潮滩,植被和有机质含量的不同是导致两者差异的主要原因.温度和光照是影响碳通量及其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海三棱藨草植株和中、低潮滩藻类的光合作用均显著促进了潮滩对大气碳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凸 潮滩湿地-大气界面 碳通量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通量遥感监测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
作者 邹文涛 陈绍志 赵荣 《世界林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共7页
在全球CO_2浓度持续增加导致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通量遥感大尺度监测成为关注热点。文中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卫星遥感观测技术对森林碳循环评估的2种途径:1)基于遥感手段估算森林生物量并推算森林碳储量,通过碳储... 在全球CO_2浓度持续增加导致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通量遥感大尺度监测成为关注热点。文中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卫星遥感观测技术对森林碳循环评估的2种途径:1)基于遥感手段估算森林生物量并推算森林碳储量,通过碳储量变化确定森林生态系统的CO_2通量。归纳各类森林生物量遥感估算方法的原理及优缺点,系统评述各类方法在大区域森林碳储量估算中存在的不确定性。2)基于CO_2温室气体观测卫星遥感数据,定量监测森林生态系统与大气CO_2通量,基于交换的CO_2通量推算森林碳储量变化。归纳遥感手段观测森林生态系统与大气CO_2通量的主要数据、方法及优缺点,系统评述各类数据及方法在森林CO_2通量时空变化特征监测、森林碳储量估算等方面取得的进展,重点分析专用CO_2浓度监测卫星数据,尤其是我国自主碳卫星数据在CO_2柱浓度反演算法研究以及不同数据源之间的对比、验证和同化研究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总结专用温室气体遥感观测数据在森林碳储量及碳通量监测方面的优势。提出利用遥感手段进行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定量监测的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碳储量 碳通量 遥感监测 中国碳卫星
原文传递
海南岛橡胶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吴志祥 陶忠良 +3 位作者 兰国玉 王纪坤 谢贵水 周兆德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99-2108,共10页
以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儋州地区的橡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涡度相关技术进行长期CO2通量观测,获得海南岛橡胶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动态特征,并分析其对各影响因子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NEE)日动态均为“U”型... 以位于海南岛西北部儋州地区的橡胶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涡度相关技术进行长期CO2通量观测,获得海南岛橡胶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动态特征,并分析其对各影响因子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NEE)日动态均为“U”型曲线,白天均为碳吸收(NEE为负值),夜间均为碳排放(NEE为正值);全年各月除2月外,NEE月总值均为负值,吸收碳,雨季4~10月各月NEE值均较大,旱季1~3月、11~12月,各月NEE值均较小;橡胶林年固碳能力强大,超过11.0 t C/(hm2·a).(2)橡胶林生态系统NEE与光合有效辐射(PAR)、冠层内大气平均温度(Ta)、地下5 cm土壤温度(T_-5 cm)和饱和水汽压差(VPD)及地下5 cm土壤含水量(VWC-5 cm)等均负相关,但影响强度不同,其中PAR影响最为显著;另外NEE还与橡胶林本身林分状况及周围大气环境CO2浓度等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通量 影响因子 橡胶林生态系统 海南岛
下载PDF
下辽河平原稻田非生长季碳排放观测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谢艳兵 梁文举 +1 位作者 王跃思 王朋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14,共4页
应用静态箱 /气相色谱法对下辽河平原稻田非生长季碳排放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非生长季 (10月至翌年 4月 )稻田CH4、CO2 和N2 O排放总体上随气温变化而发生变化。在冻融期 (3月中下旬 )CO2 和N2 O有明显的排放。非生长季... 应用静态箱 /气相色谱法对下辽河平原稻田非生长季碳排放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非生长季 (10月至翌年 4月 )稻田CH4、CO2 和N2 O排放总体上随气温变化而发生变化。在冻融期 (3月中下旬 )CO2 和N2 O有明显的排放。非生长季节的稻田是大气CO2 和N2 O的源 ,作为大气CH4的源或汇的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稻田 非生长季 下辽河平原
下载PDF
全球变化中的北极碳汇: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9
5
作者 高众勇 陈立奇 +1 位作者 CAI Wei-jun WANG Yong-chen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57-865,共9页
由于海冰覆盖,北极碳汇(Arctic Carbon Sink)在全球碳通量预算中经常被忽略或简单处理。但随着全球变化加剧,北极发生快速变化,北极碳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日趋重要。综合对北极碳汇的研究结果,分析了北极碳汇的来源、变化以... 由于海冰覆盖,北极碳汇(Arctic Carbon Sink)在全球碳通量预算中经常被忽略或简单处理。但随着全球变化加剧,北极发生快速变化,北极碳循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日趋重要。综合对北极碳汇的研究结果,分析了北极碳汇的来源、变化以及主要调控因子,评估了北极碳汇现状。探讨了在全球变化中,影响北极碳汇变化的因素及其对未来北极碳汇变化趋势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冰洋 碳通量 碳汇 全球变化 CO2
下载PDF
Carbon distribution and fluxes of 16 rivers discharging into the Bohai Sea in summer 被引量:7
6
作者 XIA Bin ZHANG Longju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43-54,共12页
Riverine carbon inpu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shore aquatic environment, the marine carbon pool and climate change. Samples were synchronously obtained from 16 rivers discharging into the Bohai Sea (China) in 1-... Riverine carbon inpu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shore aquatic environment, the marine carbon pool and climate change. Samples were synchronously obtained from 16 rivers discharging into the Bohai Sea (China) in 1-5 July 2005. The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concentrations of the 16 rivers were mainly controlled by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The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of the Haihe, Luanhe, Ziyaxinhe, Chaobaixinhe, Xiaoqinghe, Xiaolinghe, Duliujianhe, Jiyunhe, and Majiahe Rivers mainly originated from pollutants discharged by human, while that of the Huanghe River (Yellow River), Daliaohe, Shuangtaizihe, Tuhaihe, Dalinghe, Daqinghe, and Liuguhe Rivers were generated mainly by soil erosion. Higher 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 (DIC) concentrations in the 16 rivers were detected, which were influenced by the large amounts of carbonate and industrial pollution. The estimated DOC, POC and DIC fluxes from the 16 rivers discharging into the Bohai Sea in summer, 2005 were 0.91×10^5, 1.23×10^5 and 6.31×10^5t,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hai Sea carbon fluxes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carbon cycling sources
下载PDF
亚热带河口陆基养虾塘水体溶解性碳浓度及沉积物-水界面碳通量时空动态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平 金宝石 +1 位作者 谭立山 仝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994-2006,共13页
以福建闽江和九龙江河口陆基养虾塘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观测和室内模拟培养实验,开展了河口陆基养虾塘养殖期间水体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无机碳(DIC)及养虾塘沉积物-水界面碳交换通量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变化上,养... 以福建闽江和九龙江河口陆基养虾塘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观测和室内模拟培养实验,开展了河口陆基养虾塘养殖期间水体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无机碳(DIC)及养虾塘沉积物-水界面碳交换通量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变化上,养虾塘水体溶解性碳浓度及沉积物-水界面碳通量在闽江河口呈现8月中旬>10月中旬>6月中旬的特征,在九龙江河口表现为随养殖阶段推移而增加的趋势;空间变化上,闽江河口养虾塘水体溶解性碳浓度及沉积物-水界面碳通量显著高于九龙江河口;沉积物释放溶解性碳速率与水体溶解性碳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沉积物碳释放过程是引起养虾塘水体溶解性碳浓度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表明河口区水产养虾塘碳循环研究时需考虑不同形态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时空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性有机碳 溶解性无机碳 碳通量 沉积物-水界面 水体 水产养殖塘 福建
下载PDF
松嫩草地碳和水通量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9
8
作者 蒋丽 祝廷成 +3 位作者 马略耕 石连旋 侯文娟 郭继勋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5-42,共8页
全球变暖和氮格局的改变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变化具有深远的影响,长期的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实验对预测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下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匮缺的响应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中国东北松嫩草地开展4年的增温和施氮实验,通过测定羊... 全球变暖和氮格局的改变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变化具有深远的影响,长期的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实验对预测21世纪全球气候变化下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匮缺的响应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中国东北松嫩草地开展4年的增温和施氮实验,通过测定羊草草地光合特性,试图揭示全球变化对羊草草地的碳、水通量产生的影响。试验采用一个封闭的光合测定系统(LI-6400)测定草地的碳、水通量变化,通过计算CO2的变化量确定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结果表明,增温降低了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净生态系统生产力(GEP)和生态系统蒸腾作用(ET),升高了生态系统呼吸(E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施氮处理刺激了NEE、ER、GEP和WUE;增温加施氮处理,氮素的添加缓解了因增温对生态系统产生的负效应。碳、水通量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是通过改变生物群落中优势物种羊草的数量实现的,全球变化能在短期内迅速改变松嫩草地的碳通量。这些结果都有助于理解未来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 碳通量 增温 施氮 蒸腾
原文传递
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精准计量 被引量:3
9
作者 高添 朱教君 +6 位作者 张金鑫 孙一荣 于丰源 滕德雄 卢德亮 于立忠 王宗国 《数据与计算发展前沿》 CSCD 2023年第2期60-72,共13页
【目的】森林碳通量估算存在巨大不确定性,其科研应用缺乏信息化技术支撑。本研究旨在改变传统低效的森林信息采集和处理方式,深化森林碳通量研究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探索科研范式变革与实现途径。【方法】融合物联网、近地面遥感、人... 【目的】森林碳通量估算存在巨大不确定性,其科研应用缺乏信息化技术支撑。本研究旨在改变传统低效的森林信息采集和处理方式,深化森林碳通量研究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探索科研范式变革与实现途径。【方法】融合物联网、近地面遥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组建多功能数据中心,开展复杂地形下森林碳通量精准计量示范研究。【结果】引入分形维数等指数,提出量化地形复杂度的新参数;建立双季激光雷达点云单木分割方法,提取小流域33万株单木全量结构信息;数字模拟风格局,识别三种风模式;解析CO_(2)浓度信号频域特征,在机器学习框架下计量森林碳通量,不确定性降至15.9%。【局限】仍基于经典涡度协方差法模型,区域尺度森林碳通量计量尚未开展,需边界层气象学、森林生态学、遥感科学等学科及信息化前沿技术的深度融合。【结论】发展了森林碳通量计量与信息化手段融合的技术方法,探索了传统森林生态与林学科研范式变革的实现途径,成功在辽东典型温带森林进行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森林生态系统 复杂地形 碳通量 机器学习算法 物联网 激光雷达
下载PDF
基于FORCCHN模型的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模拟 被引量:6
10
作者 吕富成 马建勇 +1 位作者 曹云 延晓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810-2821,共12页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固碳能力显著高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是认识和理解全球变化对碳循环影响的关键。碳循环模型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有效工具。以长白山温带落叶阔叶林、千烟洲亚热带... 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固碳能力显著高于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是认识和理解全球变化对碳循环影响的关键。碳循环模型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有效工具。以长白山温带落叶阔叶林、千烟洲亚热带常绿针叶林、鼎湖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4种中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涡度相关2003—2012年观测数据,评估FORCCHN模型对生态系统呼吸(ER),总初级生产力(GPP),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模型效果。结果表明:(1)FORCCHN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中国4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不同时间尺度的碳通量。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针叶林ER和GPP的逐日变化模拟效果较好(ER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和0.92,GP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和0.74);(2)4种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季节动态模拟值和观测值显著相关(P<0.01),ER、GPP、NEP的观测值和模拟值的R;分别为0.77—0.93、0.54—0.88和0.15—0.38;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森林生态系统不同季节碳汇(NEP>0),碳源(NEP<0)的变化规律;(3)4种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年际变化有很好的吻合度,但在数值大小上存在差异,模型高估了常绿阔叶林的ER和GPP,略微低估了其他3种森林生态系统ER和GP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通量 总初级生产力 森林生态系统 碳循环模型
下载PDF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in carbon fluxes in bamboo forest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3
11
作者 Liang Chen Yuli Liu +5 位作者 Guomo Zhou Fangjie Mao Huaqiang Du Xiaojun Xu Pingheng Li Xuejian L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2期657-668,共12页
Bamboo forest is an important forest type in subtropical China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fast growth and high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However, the dynamics of carbon fluxes during the fast growing period of bambo... Bamboo forest is an important forest type in subtropical China and is characterized by fast growth and high carbon sequestration capacity. However, the dynamics of carbon fluxes during the fast growing period of bamboo shoots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environment factors are poorly understood. We measured carbon dioxide exchange and climate variables using open-path eddy covariance methods during the 2011 growing season in a Moso bamboo forest(MB, Phyllostchys edulis) and a Lei bamboo forest(LB, Phyllostachys violascens) in Zhejiang province,China. The bamboo forests were carbon sink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The minimum diurnal 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 at MB and LB sites were-0.64 and-0.66 mg C m^(-2) s^(-1), respectively. The minimum monthly NEE, ecosystem respiration(RE), and gross ecosystem exchange(GEE) were-99.3 ± 4.03, 76.2 ±2.46, and^(-1)91.5 ± 4.98 g C m^(-2) month^(-1), respectively,at MB site, compared with-31.8 ± 3.44, 70.4 ± 1.41,and^(-1)57.9 ± 4.86 g C m^(-2) month^(-1), respectively, at LB site. Maximum RE was 92.1 ± 1.32 g C m^(-2) month^(-1) at MB site and 151.0 ± 2.38 g C m^(-2) month^(-1) at LB site.Key control factors varied by month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but across the whole growing season, NEE and GEE at both sites showed similar trends in sensitivities to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 and vapor pressure deficit,and air temperature had the strongest correlation with RE at both sites. Carbon fluxes at LB site were more sensitive to soil water content compared to those at MB site. Both onyear(years when many new shoots are produced) and offyear(years when none or few new shoots are produced)should be studied in bamboo forest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ir role in global carbon cyc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mboo forest EDDY COVARIANCE carbon fluxes carbon SEQUESTRATION
下载PDF
水盐变化对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累积与碳排放的影响综述 被引量:4
12
作者 白军红 刘玥 +4 位作者 赵庆庆 王军静 张光亮 陈国柱 刘哲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47-457,共11页
滨海湿地作为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具有巨大的碳捕获和碳封存潜力,在减缓气候变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水盐变化通过影响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和排放过程实现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调控.本文综述了水盐变化对滨海湿地土... 滨海湿地作为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的重要组分,具有巨大的碳捕获和碳封存潜力,在减缓气候变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水盐变化通过影响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和排放过程实现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调控.本文综述了水盐变化对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累积和碳排放过程的影响,以及滨海湿地土壤碳排放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水盐驱动下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微生物作用机制.针对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今后应重点关注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分解的温度、湿度和盐度敏感性及其水盐-温度的协同作用机制,氮磷输入和多重污染胁迫对滨海湿地土壤有机碳排放的作用机制,以及滨海湿地土壤微生物碳代谢过程与氮磷硫代谢过程的耦合作用及其水盐驱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以期揭示水盐变化对滨海湿地土壤碳循环的作用机制,为气候变化背景下滨海湿地的碳汇功能提升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盐变化 土壤有机碳累积 碳排放 微生物分解 滨海湿地
下载PDF
在三门峡水库影响下黄河有机碳的输送特征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永领 董玉龙 张东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12-918,共7页
通在黄河三门峡水文站进行1 a的连续采样分析和调水调沙期间的密集采样分析,揭示了三门峡水库水沙调控对黄河有机碳输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库调水调沙期间,三门峡站POC含量与TSS含量同步增加,而DOC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在1 a内,DO... 通在黄河三门峡水文站进行1 a的连续采样分析和调水调沙期间的密集采样分析,揭示了三门峡水库水沙调控对黄河有机碳输送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库调水调沙期间,三门峡站POC含量与TSS含量同步增加,而DOC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在1 a内,DOC和POC含量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三门峡站POC年通量为124.8万t,其中调水调沙期间POC输送量约占POC年通量的38%,水库敞泄期间(8~9月)的POC输送量约占POC年通量的60%;三门峡站DOC年通量为7.6万t,其中7~9月DOC输送量约占DOC年通量的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 黄河 碳通量 调水调沙
下载PDF
黑河流域湿地、农田、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特征及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白雪洁 王旭峰 +1 位作者 柳晓惠 周旭强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4-107,共14页
为了认识黑河流域湿地、农田、草地生态系统不同时间尺度的碳通量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为干旱区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评估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黑河流域湿地、农田、草地生态系统进行长达7 a的碳通量、气象因子观测,分... 为了认识黑河流域湿地、农田、草地生态系统不同时间尺度的碳通量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为干旱区生态系统碳源/汇效应评估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涡度相关技术对黑河流域湿地、农田、草地生态系统进行长达7 a的碳通量、气象因子观测,分析了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生态系统呼吸(Reco)、总初级生产力(GPP)在日际、季节、年际3种尺度的动态变化机制,并比较了碳通量与植被指数NDVI、EVI的季节变化异同。经分析发现:(1)黑河流域湿地与草地、农田生态系统均在日尺度上呈现明显的单峰“倒U”分布,草地于12:00到达峰值,湿地与农田于13:00到达峰值,峰值碳通量农田>湿地>草地;(2)季节尺度上,湿地与农田、草地生态系统碳通量以及NDVI、EVI均呈单峰“倒U”分布,6~9月生长季为明显碳吸收,7月份到达全年峰值,碳吸收峰值为农田>湿地>草地,NDVI、EVI峰值则为阿柔站>湿地站>大满站>大沙龙站。(3)年固碳能力为农田(648.90 gC/m^(2)/a)>湿地(627.51 gC/m^(2)/a)>草地(228.15 gC/m^(2)/a、307.89 gC/m^(2)/a)。(4)与环境因子做相关分析发现,日时间尺度上,湿地生态系统的NEP、Reco、GPP与潜热、气温、饱和水汽压差、辐射显著相关(p<0.05),农田与草地生态系统NEP、Reco、GPP受潜热、气温、土壤温度的影响较大;在季节尺度上,站点碳通量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较高。但在年际尺度上,NEP、GPP、Reco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普遍较低,且无明显规律,其中阿柔站(草地)、大满站(农田)碳通量主要受到气温、2 cm土壤湿度、潜热以及降水的影响较大,大沙龙站(草地)则主要受到气温控制,湿地站(湿地)则与潜热相关性最强;另外阿柔站与湿地站碳通量与植被指数NDVI、EVI均呈现年际上的显著相关。本研究能为西北地区生态系统的碳收支、调控因子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法 碳通量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生态呼吸 总初级生产力 植被指数
原文传递
三种主养草鱼池塘沉积物-水界面碳通量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熊莹槐 王芳 +2 位作者 陈燕 董双林 刘峰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05-1014,共10页
为了探讨环境因子和底栖配养生物对碳通量的影响,采用实验室培养方法,测定并比较了不同混养模式下沉积物-水界面各形态碳的通量,监测了8月沉积物-水界面上覆水中各形态碳含量的昼夜变化。3种主养草鱼池塘的养殖模式为草鱼、鲢和鳙混养(... 为了探讨环境因子和底栖配养生物对碳通量的影响,采用实验室培养方法,测定并比较了不同混养模式下沉积物-水界面各形态碳的通量,监测了8月沉积物-水界面上覆水中各形态碳含量的昼夜变化。3种主养草鱼池塘的养殖模式为草鱼、鲢和鳙混养(GSB),草鱼、鲢、鳙和凡纳滨对虾混养(GSBL),草鱼、鲢、鳙和鲤混养(GSBC)。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在养殖周期内,3种混养模式沉积物-水界面可溶性无机碳(DIC)通量范围为0.65~16.90 mg/(m^2·d),可溶性有机碳(DOC)通量范围为0.16~13.49 mg/(m^2·d),颗粒性有机碳(POC)通量范围为-2.29~3.32 mg/(m^2·d);GSB和GSBC模式各形态碳通量均以8月最高,GSBL模式则以7月最高。(2)在养殖周期内,3种混养模式沉积物对DIC和DOC均表现为释放,而对POC在4-6月以吸收为主,其余时间表现为释放。(3)在养殖的中后期,3种混养模式的DIC、DOC和POC通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GSBL和GSBC模式中各形态碳通量值显著高于GSB模式(P〈0.05)。(4)8月上覆水中DIC和DOC的含量在4:00达到最大值,POC含量则表现为GSBL模式在4:00达到最大值,12:00达到最小值,而GSBC模式在4:00达到最小值,12:00达到最大值。(5)各形态碳通量的变化与上覆水中的DO、p H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水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养草鱼池塘 沉积物-水界面 碳通量 上覆水 DO pH 水温
下载PDF
南海碳循环:通量、调控机理及其全球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戴民汉 孟菲菲 《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8期30-34,共5页
基于多年观测研究,南海CO2源汇及其时空格局的总体特征是:南海海盆是大气CO2的弱源区,年均海-气CO2通量为2.1±0.3 mmol·m-2·d-1;而南海北部陆架是碳汇区,年均CO2通量为-2.2±3.5 mmol·m-2·d-1;南海总体上... 基于多年观测研究,南海CO2源汇及其时空格局的总体特征是:南海海盆是大气CO2的弱源区,年均海-气CO2通量为2.1±0.3 mmol·m-2·d-1;而南海北部陆架是碳汇区,年均CO2通量为-2.2±3.5 mmol·m-2·d-1;南海总体上每年向大气释放的碳量为1330万±1880万t。由于南海位于陆地-大洋交界带,存在多个界面过程,根据物质交换发生的不同界面,可将南海海盆和北部陆架视为大洋主控型边缘海(Oce Mar)和河流主控型陆架海(RiOMar)。这两类系统分别接受大洋和河流输入的外源无机碳和营养盐,经由一系列动力过程进入真光层后同时被生物消耗,无机碳和营养盐之间的"竞争"最终决定CO2源汇格局。在南海海盆,无机碳相对过剩,部分以CO2形式向大气释放,即为源;而在南海北部陆架,无机碳相对不足,系统需从大气补充CO2,即为汇。南海碳循环机理及其框架对于更好地理解全球其他陆架边缘海系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碳通量 碳源汇格局 大洋主控型边缘海 河流主控型陆架海
原文传递
极端干旱对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生态系统CO_2通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远 郝彦宾 +6 位作者 崔丽娟 李伟 张骁栋 张曼胤 李林峰 杨思 康晓明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62-470,共9页
采用野外控制试验和静态箱法,研究极端干旱事件对若尔盖高原泥炭地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交换(net ecosystem CO_2 exchange,NEE)、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R_e)和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的影响及其响... 采用野外控制试验和静态箱法,研究极端干旱事件对若尔盖高原泥炭地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交换(net ecosystem CO_2 exchange,NEE)、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R_e)和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极端干旱显著降低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生态系统的NEE、R_e和GPP(P<0.05),导致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减弱,而温度(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SWC)是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碳收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在对照处理(CK)和极端干旱处理(D)中,NEE、R_e和GPP与空气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极端干旱减弱NEE、R_e和GPP对空气温度变化的敏感性。表层土壤温度与NEE、R_e和GPP的相关性高于深层土壤温度与NEE、R_e和GPP的相关性。分析5 cm土壤温度与NEE和R_e的相关关系。极端干旱减弱NEE对5 cm土壤温度的敏感性,增强R_e对5cm土壤温度的敏感性。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生态系统NEE、R_e和GPP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P<0.05),而极端干旱对土壤全碳、全氮和有机碳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干旱 泥炭地 碳通量 温度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农业干旱对华北平原农业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
18
作者 王楠 辜玉慧 马孝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5-83,共9页
农业是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干旱影响较大,因此了解干旱对农业生态系统碳汇强度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变化规律,为实现碳排放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植被光合呼吸模型(VPRM)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 农业是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干旱影响较大,因此了解干旱对农业生态系统碳汇强度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变化规律,为实现碳排放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植被光合呼吸模型(VPRM)对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进行模拟,基于蒸散发和归一化植被指数计算干旱严重程度指数(DSI)作为评价农业干旱强度的指标,并通过地理探测器和去趋势分析评估了华北平原农业生态系统NEE对农业干旱的时空响应。结果表明,冬小麦生育期间华北平原北部农业干旱强度大于南部,且随着冬小麦发育,其农业干旱强度逐渐降低;夏玉米生育期间,华北平原进入雨季,整体较为湿润。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随着农业干旱强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农田生态系统NEE对农业干旱的敏感性在冬小麦/夏玉米生育中期大于生育初期和末期,其中农业干旱的空间变异性对冬小麦NEE的解释力在3月最大(q=0.681),对夏玉米NEE的解释力在8月最大(q=0.792)。随着农业干旱强度的加重,若不考虑籽粒碳含量,麦田和玉米田从强碳汇变为弱碳汇,若考虑籽粒碳含量,则其最终转变为碳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干旱 碳通量 华北平原 冬小麦 夏玉米
下载PDF
基于文献整合的中国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呼吸和净生产力数据集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智 于贵瑞 +3 位作者 朱先进 张雷明 王秋凤 焦翠翠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19年第1期46-54,共9页
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碳交换是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包含了生态系统的光合生产和呼吸利用,直接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物质资源生产、生物多样性维持以及气候调节等功能。本文收集整理了2000–2015年中国区域公开发表的生态系统碳交... 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的碳交换是重要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包含了生态系统的光合生产和呼吸利用,直接决定了生态系统的物质资源生产、生物多样性维持以及气候调节等功能。本文收集整理了2000–2015年中国区域公开发表的生态系统碳交换通量的文献资料,构建了中国区域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呼吸数据集。本数据集涵盖了森林、草地、农田和湿地等的57个典型陆地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呼吸和净生产力的实测记录。此外,还包含了气候区、植被类型、年均气温和年总降水量等生物和气候信息。本数据集的建立与共享,可为区域生态系统固碳效益评估、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全球变化研究以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的优化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生态系统 初级生产力 呼吸 净生产力 涡度相关 碳通量
下载PDF
Key drivers of ecosystem recovery after disturbance in a neotropical forest Long-term lessons from the Paracou experiment, French Guiana 被引量:1
20
作者 bruno hérault camille piponiot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18年第1期13-27,共15页
Background: Natural disturbance is a fundamental component of the functioning of tropical rainforests let to natural dynamics, with tree mortality the driving force of forest renewal. With ongoing global (i.e. land-... Background: Natural disturbance is a fundamental component of the functioning of tropical rainforests let to natural dynamics, with tree mortality the driving force of forest renewal. With ongoing global (i.e. land-use and climate) changes, tropical forests are currently facing deep and rapid modifications in disturbance regimes that may hamper their recovering capacity so that developing robust predictive model able to predict ecosystem resilience and recovery becomes of primary importance for decision-making: (i) Do regenerating forests recover faster than mature forests given the same level of disturbance? (ii) is the local topography an important predictor of the post-disturbance forest trajectories? (iii) Is the community functional composition, assessed with community weighted-mean functional traits, a good predictor of carbon stock recovery? (iv) How important is the climate stress (seasonal drought and/or soil water saturation) in shaping the recovery trajectory? Methods: Paracou is a large scale forest disturbance experiment set up in 1984 with nine 6.25 ha plots spanning on a large disturbance gradient where 15 to 60% of the initial forest ecosystem biomass were removed. More than 70,000 trees belonging to ca. 700 tree species have then been censused every 2 years up today. Using this unique dataset, we aim at deciphering the endogenous (forest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and exogenous (local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stress) drivers of ecosystem recovery in time. To do so, we disentangle carbon recovery into demographic processes (recruitment, growth, mortality fluxes) and cohorts (recruited trees, survivors). Results: Variations in the pre-disturbance forest structure or in local environment do not shape significantly the ecosystem recovery rates. Variations in the pre-disturbance forest composition and in the post-disturbance climate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forest recovery trajectory. Pioneer-rich forests have slower recovery rates than assembl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system modeling Tropical forests carbon fluxes Ecological resilience Climate change Amazonia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