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2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带森林土壤中的CO_2排放通量 被引量:52
1
作者 孙向阳 乔杰 谭笑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4-39,共6页
森林土壤是温室效应气体CO_(2)的一个重要的源和汇。用碱吸收法对北京西山 3种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已郁闭幼林地和成林地)土壤中CO_(2)的排放规律进行了原位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的年排放平均值为286mg· m^(-2... 森林土壤是温室效应气体CO_(2)的一个重要的源和汇。用碱吸收法对北京西山 3种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已郁闭幼林地和成林地)土壤中CO_(2)的排放规律进行了原位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的年排放平均值为286mg· m^(-2)· h^(-1)。变动范围为-341.03~ 1193.59mg· m^(-2)·h^(-1)。 3种森林土壤CO_(2)排放通量的年平均值无显著差异.在一年中的变化趋势也基本相似。即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冬季甚至有吸收值出现。但不同季节不同土壤的CO_(2)排放通量却有明显不同.在干旱的春季和初夏,成林地<幼林地<造林地。而在水分较充足的雨季和秋季。成林地则相对较高。此外.林地土壤的CO_(2)排放通量也有一定的昼夜变化趋势。土壤CO_(2)排放量的变化受多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影响.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为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大气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森林土壤 二氧化碳 温室气 排放通量
下载PDF
南京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平衡分析 被引量:68
2
作者 赵荣钦 黄贤金 彭补拙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58-770,共13页
城市是人类能源活动和碳排放的集中地,开展城市系统碳循环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城市在区域碳循环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集成了城市碳储量和碳通量的核算方法,并以南京市为例开展了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平衡的实证研究。结论如下:①南京... 城市是人类能源活动和碳排放的集中地,开展城市系统碳循环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城市在区域碳循环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本文集成了城市碳储量和碳通量的核算方法,并以南京市为例开展了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平衡的实证研究。结论如下:①南京市城市碳储量呈缓慢上升趋势,2009年为6937万t,其中自然碳储量占88%,且总量基本保持稳定;人为碳储量(特别是城市绿地和建筑物碳库)呈大幅增长趋势;②垂直碳输入通量以植物光合作用和水域碳吸收为主,历年来基本稳定;水平碳输入通量大幅增长,2009年为3043万t,其中能源和木材碳输入呈增长趋势,而食物碳输入则呈下降趋势;③垂直碳输出通量呈增长趋势,2009年为3295万t,其中化石能源碳排放占近80%,自然过程仅占6%;水平碳输出通量以能源制品、水产品和含碳废弃物为主,其总量呈明显下降趋势;④南京市历年城市碳输出均高于碳输入,且两者的差额呈现扩大趋势。总体而言,"隐流碳和加工需求碳"的比重有所下降,说明碳的利用率有所提升;⑤南京市碳补偿率明显下降,这表明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吸收能力不足以补偿人为活动的碳排放,城市碳循环压力在不断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系统 碳循环 碳平衡 碳储量 碳通量 南京市
原文传递
华北山地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特征研究 被引量:63
3
作者 冯朝阳 吕世海 +2 位作者 高吉喜 刘尚华 林栋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26,共7页
为准确揭示华北山地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差异,该文利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于2006年6—8月测定并分析了太行山北段百花山区域5种典型植被类型的夏季土壤呼吸昼夜变化状况。结果显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 为准确揭示华北山地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差异,该文利用LI-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于2006年6—8月测定并分析了太行山北段百花山区域5种典型植被类型的夏季土壤呼吸昼夜变化状况。结果显示,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呼吸速率昼夜变化都表现为单峰曲线;农田和退耕地的土壤呼吸速率最高值、最低值以及日变化幅度都比天然灌木林、人工油松林和刺槐林的高;在全天CO2释放量方面,天然灌木林、人工油松林、人工刺槐林、退耕地和农田分别是5.44、6.28、6.27、7.71和10.92 g/(m2.d);各样地的群落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5 cm处温度、近地面大气气压、湿度和CO2浓度等环境因子都对土壤呼吸速率具有明显的影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呼吸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地自然状态下的天然灌木林土壤全天CO2释放量最低,人工针叶林和阔叶林略高出自然状态下的土壤,三者之间的差异较小;农田的释放量是自然状态下土壤的2倍以上,退耕行为和营造人工林有助于降低土壤CO2释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碳通量 植被类型 华北山地
下载PDF
城市系统碳循环与碳管理研究进展 被引量:49
4
作者 赵荣钦 黄贤金 +1 位作者 徐慧 高珊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847-1859,共13页
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化石燃料燃烧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不同区域城市系统碳循环的过程、途径、方向和机制,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未来大气温室气体的情景预测,并提出相应的碳管理措施。论文在国内外城市... 城市化带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化石燃料燃烧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不同区域城市系统碳循环的过程、途径、方向和机制,有助于更好地进行未来大气温室气体的情景预测,并提出相应的碳管理措施。论文在国内外城市系统碳循环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系统的特征、空间范围和碳过程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从城市能源使用碳排放、城市植被和土壤碳研究、城市扩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城市代谢与碳过程、城市系统碳循环模拟等方面对目前城市系统碳循环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综述;结合城市与区域碳管理(URCM)研究计划,对城市碳管理的理论框架、科学问题和主要措施及目标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系统 碳循环 碳管理 碳通量 模拟 去碳化
原文传递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本概念和野外测定方法评述 被引量:42
5
作者 王兴昌 王传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4241-4256,共16页
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息息相关,定量评估森林碳收支是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任务。30年来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全球和区域森林碳收支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一方面与森林生态系统本身... 全球气候变化与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息息相关,定量评估森林碳收支是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任务。30年来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全球和区域森林碳收支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一方面与森林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具体研究方法有关。评述了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基本概念和主要野外测定方法,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可参考的方法论。从生态系统碳浓度、密度、通量、分配和周转5个方面回顾了碳循环相关概念,指出碳浓度和碳储量是对碳库的静态描述,而碳通量和碳周转是对碳库的动态描述。净初级生产力是测量最普遍的碳通量组分,但大多数情况下因忽略了一些细节而被系统低估。普遍使用的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由于没有包含非CO2形式的水文、气象和干扰过程产生的碳通量,通常情况下高于生态系统净碳累积速率。在详细介绍碳通量组分的基础上,改进了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概念模型。重点讨论了碳通量的3种地面实测方法:测树学方法、箱法和涡度协方差法,并指出了其注意事项和不确定性来源。针对当前碳循环研究的突出问题,建议从4个方面减小碳循环测定的不确定性:(1)恰当运用生物量方程估算乔木生物量;(2)尽可能全面测定生态系统碳组分;(3)给出碳通量估算值的不确定性;(4)多种途径交互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碳通量 碳储量 测量方法 净初级生产力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净生态系统碳平衡
下载PDF
湿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6
作者 马安娜 陆健健 《湿地科学》 CSCD 2008年第2期116-123,共8页
湿地碳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湿地碳通量研究是湿地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由于湿地独特的土壤、植被以及水文过程,使得湿地碳通量有别于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湿地温室气体特别是CO2和CH4的释放水平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 湿地碳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而湿地碳通量研究是湿地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由于湿地独特的土壤、植被以及水文过程,使得湿地碳通量有别于其他类型的生态系统。湿地温室气体特别是CO2和CH4的释放水平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其通量变化与许多外部因素相关,包括土壤状况、水文条件、植被类型、外源氮等。对近年来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变化以及影响碳通量相关因子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现有的研究表明,土壤状况对湿地碳通量影响较复杂,在一定范围内,表层土壤温度与气体排放密切相关,甚至呈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覆盖也影响湿地碳通量变化,导致湿地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水文条件特别是水位高度对湿地CO2和CH4排放的影响不同,高水位不利于CO2排出,CH4则与之相反;植被对湿地碳排放也起到正、负两方面作用,并且物种各异。还讨论了湿地碳通量研究进展的瓶颈问题,特别对植被演替较快的潮滩湿地碳通量研究做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通量 CO2 CH2 环境因素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人工林冬春时段碳、水、热通量的观测与分析 被引量:31
7
作者 宋霞 刘允芬 +2 位作者 徐小锋 于贵瑞 温学发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6-104,共9页
用涡度相关法对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人工针叶林的二氧化碳、水、热通量进行了观测,重点分析了23m、39m两层高度的观测结果,同时把观测期分为春季和冬季两个不同时间段作了对比。结果表明,不管冬季还是春季,39m高度所测的总通量值和夜间通... 用涡度相关法对亚热带红壤丘陵区人工针叶林的二氧化碳、水、热通量进行了观测,重点分析了23m、39m两层高度的观测结果,同时把观测期分为春季和冬季两个不同时间段作了对比。结果表明,不管冬季还是春季,39m高度所测的总通量值和夜间通量值都要小于23m的观测值,这种通量差别表明:23m高度的观测结果更接近当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的通量交换值,在此种生态类型条件下用涡度相关法测碳通量时,在23m、39m两层高度之间仍然存在大气平流现象;该试验区植被在冬季仍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且光合作用所吸收的CO2大于呼吸作用所排放的CO2,因此该种生态系统在冬季仍表现为碳汇;春季的碳通量值为冬季的2倍以上。对不同季节内两层高度通量值的相关性也作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季发生在23m和39m两层高度之间的大气平流量占总通量的比率要大于春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法 红壤丘陵区 碳通量 水通量 热通量 生态系统 森林系统
下载PDF
复杂地形条件下涡度相关法通量测定修正方法分析 被引量:38
8
作者 王春林 周国逸 +2 位作者 王旭 周传燕 于贵瑞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7年第3期233-240,267,共9页
复杂地形条件下涡度相关法通量观测修正方法以及夜间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通量(NEE)质量评价方法,是世界范围内通量观测研究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本文以鼎湖山南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涡度相关法碳通量观测数据,探讨典型订正方法对CO2... 复杂地形条件下涡度相关法通量观测修正方法以及夜间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通量(NEE)质量评价方法,是世界范围内通量观测研究中的重大技术问题。本文以鼎湖山南亚热带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涡度相关法碳通量观测数据,探讨典型订正方法对CO2通量估算的影响。主要结论有:1)基于流线坐标系统的二次坐标旋转(DR)、三次坐标旋转(TR)和平面拟合坐标旋转(PF),均使得CO2通量(Fc)绝对值趋于变小,变化幅度依次为:DR<PF<TR。坐标转换对Fc影响程度白天小于夜间,冬季小于夏季,冠层上方小于冠层下方。2)冠层下方和冠层上方CO2通量合适的u*订正阈值分别为0.05、0.2m s-1。3)对于涡度相关通量观测中普遍存在的夜间CO2涡度通量偏低问题,WPL订正没有帮助,坐标转换甚至起到反作用,冠层储存项订正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夜间偏低程度,但效果不显著;u*订正可以明显减少夜间偏低幅度,但估算结果与箱式法相比依然偏低。夜间涡度通量观测数据最好能结合箱式法观测结果进行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碳通量 鼎湖山 针阔叶混交林
下载PDF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6
9
作者 陈世苹 游翠海 +3 位作者 胡中民 陈智 张雷明 王秋凤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91-304,共14页
通量观测是定量描述土壤-植被-大气间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基础。涡度相关技术作为直接测量植被冠层与大气间能量与物质交换通量的技术手段,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国际通用的通量观测标准方法。随着涡度相关技术在全球碳水循环研究中的... 通量观测是定量描述土壤-植被-大气间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过程的基础。涡度相关技术作为直接测量植被冠层与大气间能量与物质交换通量的技术手段,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国际通用的通量观测标准方法。随着涡度相关技术在全球碳水循环研究中的广泛应用,长期连续的通量观测正在为准确评价生态系统碳固持能力、水分和能量平衡状况、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区域和全球尺度模型的优化与验证、极端事件对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和机制理解途径。通过站点尺度通量长期动态观测,明确了不同气候区和植被类型生态系统碳水通量强度基线及其季节与年际变异特征。通过多站点联网观测,在区域和全球尺度研究生态系统碳通量空间变异特征,揭示了区域尺度上温度和降水对生态系统碳通量空间格局的生物地理学控制机制。该文概括地介绍了涡度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假设与系统构成,总结了涡度通量长期联网观测在陆地生态系统碳水通量研究中的主要应用,并对通量研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技术 碳通量 水通量 年际动态 空间格局 长期通量监测 联网观测
原文传递
城市系统碳循环:特征、机理与理论框架 被引量:36
10
作者 赵荣钦 黄贤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8-366,共9页
城市是地表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深刻的区域,城市系统碳循环在全球和区域碳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城市"自然-社会"二元碳循环的概念,探讨了城市系统碳循环的一般特征;分析了城市系统碳循环的内部机理,主要包括:城市... 城市是地表受人类活动影响最深刻的区域,城市系统碳循环在全球和区域碳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城市"自然-社会"二元碳循环的概念,探讨了城市系统碳循环的一般特征;分析了城市系统碳循环的内部机理,主要包括:城市系统碳储量和碳输入/输出通量的主要过程和途径、城市系统碳储量、碳通量和碳流通的生命周期分析、城市系统碳输入和碳输出的类型划分等;提出了基于系统层次划分和碳流通过程的城市系统碳循环的研究框架,分析了城市自然系统和城市经济系统的主要碳流通过程和环节,构建了城市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思路和理论框架;最后提出了城市系统碳循环领域未来的研究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循环 碳储量 碳通量 二元碳循环 生命周期 城市系统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通量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11
作者 李国栋 张俊华 +2 位作者 陈聪 田海峰 赵丽萍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73-878,共6页
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各国政府、社会公众以及科学界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又是当前气候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 全球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过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各国政府、社会公众以及科学界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又是当前气候变化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影响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开展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通量的研究仍将是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点内容。总结了近年来国内森林、土壤、草地、农田四种陆地生态系统在碳储量、碳通量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和不足:随着遥感、GIS及模型的发展和应用,森林、草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研究精度和范围要高于农田和土壤,而农田和土壤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研究多基于典型性样地和大量实验数据,结果受制于样点布设和采样密度;目前,土壤生态系统碳储量结果多基于上世纪80年代全国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计算所得,且总有机碳库的估算存在较大差异,土壤有机碳的组分研究中易氧化有机碳库研究滞后于总有机碳,迫切需要对我国现有土壤有机碳进行研究;农田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干扰强烈,从一个或几个站点到全国尺度都有对农田土壤有机碳贮量的研究成果,与国外相比,我国试验田的设置时间短,资料积累较少,更多侧重不同施肥方式下农作物产量和农田合理的施肥培肥模式研究,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关系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对农田土壤固碳机理的研究仍将是今后关注的焦点。各生态系统碳通量的监测取得了一定成果,近年来涡度相关系统在森林、土壤、草地、农田生态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从气候、人类活动两个因素分析了其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碳通量的影响。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指出了目前国内不同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在现状研究、有机碳变化机制、模型建立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碳库时空格局方面得到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陆地生态系统 碳储量 碳通量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盘锦湿地芦苇生态系统长期通量观测研究 被引量:30
12
作者 汪宏宇 周广胜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06年第4期18-24,共7页
针对2004年5月26日-2005年10月15日盘锦湿地芦苇生态系统碳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芦苇湿地具有较强的碳汇作用;2005年芦苇湿地固定二氧化碳为13.32t,伽膏,日平均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分别为2464kJ/秆和38... 针对2004年5月26日-2005年10月15日盘锦湿地芦苇生态系统碳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芦苇湿地具有较强的碳汇作用;2005年芦苇湿地固定二氧化碳为13.32t,伽膏,日平均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分别为2464kJ/秆和3880kJ/m^2。2004年和2005年6~9月的日累积值波文比平均值均为0.15。芦苇湿地碳通量、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日动态呈单峰单谷型变化,极值出现在中午前后,夜间线形平直。芦苇生长季白天通量绝对值远较夜间大,白天碳吸收,夜间碳排放。CO2浓度年平均日变化曲线亦为单谷单峰型,夜间浓度较高且逐渐升高,直到日出前达到峰值;日出后急剧下降,傍晚又开始逐渐增加。芦苇湿地感热通量昼正夜负,潜热通量与林地不同,全天为正。各通量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吣通量日变化不明显,趋近于零;感热通量总体向上输送,春季数值较大,生长季数值较小;潜热通量冬季最小,接近0,春季开始显著增加,生长季达到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芦苇 涡动相关 碳通量 感热通量 潜热通量 波文比
下载PDF
北江流域有机碳侵蚀通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1
13
作者 高全洲 沈承德 +1 位作者 孙彦敏 易惟熙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18,共7页
选取北江的河口站断面 ,对径流进行了 5个季节的采样分析 .结果表明 ,北江径流中颗粒有机碳含量随总悬浮物含量的变化而同步变化 ;溶解有机碳含量与总悬浮物含量之间有时表现微弱的正相关 ,有时表现微弱的负相关 .随着水体总悬浮物含量... 选取北江的河口站断面 ,对径流进行了 5个季节的采样分析 .结果表明 ,北江径流中颗粒有机碳含量随总悬浮物含量的变化而同步变化 ;溶解有机碳含量与总悬浮物含量之间有时表现微弱的正相关 ,有时表现微弱的负相关 .随着水体总悬浮物含量的增加 ,总悬浮物中有机碳的质量分数呈对数趋势降低 .洪峰时期径流对有机碳的搬运是全年总搬运量的主要部分 ,这种现象对于溶解有机碳更为显著 .初步估算 ,北江流域的有机碳侵蚀通量为 1 0 0 1× 1 0 6g·km- 2 ·a- 1,其中以颗粒有机碳为主 ,达到 6.54× 1 0 6g·km- 2 ·a- 1,溶解有机碳的侵蚀通量为3 4 7× 1 0 6g·km- 2 ·a- 1.北江流域有机碳侵蚀通量的总量和组成特点与多数季风流域具有更大的一致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碳循环 有机碳 侵蚀通量 总悬浮物 北江流域
下载PDF
东海表层水二氧化碳及其海气通量 被引量:28
14
作者 张远辉 黄自强 +2 位作者 马黎明 乔然 张滨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7年第1期37-42,共6页
1994年春、秋季在东海进行了两个航次的调查,采用气相色谱法和CO2采样系统测定了表层水和大气CO2分压。结呆表明,东海大部分海区CO2处于不饱和状态,可视为大气CO2的汇点。东海陆采区表层水CO2分压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即春季近岸... 1994年春、秋季在东海进行了两个航次的调查,采用气相色谱法和CO2采样系统测定了表层水和大气CO2分压。结呆表明,东海大部分海区CO2处于不饱和状态,可视为大气CO2的汇点。东海陆采区表层水CO2分压呈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即春季近岸低,大洋高;秋季西北部高,大洋低。黑潮区表层水CO2分压较低,无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利用通量模式,估算了大气输入东海海域的CO2通量为45.1g/(m2·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 二氧化碳 海气通量 表层水
下载PDF
生物质炭还田对稻田甲烷的减排效果 被引量:34
15
作者 蒋晨 麻培侠 +4 位作者 胡保国 赵海侠 方晓波 李松 任景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184-191,共8页
为探讨不同生物质炭类型、输入量、还田时间和还田深度等因素作用下的CH4排放特征,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通过向稻田土壤中施用3种类型的生物质炭(稻秆炭、麦秆炭、竹炭),开展了水稻一个生长周期的室内观测试验。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生... 为探讨不同生物质炭类型、输入量、还田时间和还田深度等因素作用下的CH4排放特征,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通过向稻田土壤中施用3种类型的生物质炭(稻秆炭、麦秆炭、竹炭),开展了水稻一个生长周期的室内观测试验。结果表明,3种类型的生物质炭输入后,对比空白处理,水稻产量显著性增加(P<0.05),其中竹炭处理每盆实粒质量高达18.12g,说明施用生物质炭可增加水稻产量;竹炭施用后稻田土壤CH4排放通量(80mg/m2h)显著低于稻杆炭和麦杆炭处理(P<0.05),而稻杆炭和麦杆炭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都显著高于空白处理(P<0.05),说明施用生物质炭可有效减少CH4排放。CH4排放通量与生物质炭用量负相关,CH4的排放通量随着生物质炭用量的逐渐增加而降低。同时,水稻移植前施用竹炭CH4排放通量(56.6mg/m2h)低于空白(96mg/m2h)及水稻成活前后(73.4和76.6mg/m2h),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变化相一致,说明生物质炭施用时间对稻田土壤CH4排放通量影响不大。此外,不同竹炭还田深度下的土壤CH4排放通量顺序为:中部输入(15cm处输入)<表层输入(5cm处输入)<深部输入(25cm处输入)<空白(不输入生物质炭),说明生物质炭中部输入更适用微生物生长和CH4气体减排。该研究可为太湖地区苕溪流域稻田增汇和温室气体减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 土壤 生物质炭 排放通量
下载PDF
The TanSat mission: preliminary global observations 被引量:33
16
作者 Yi Liu Jing Wang +8 位作者 Lu Yao Xi Chen Zhaonan Cai Dongxu Yang Zengshan Yin Songyan Gu Longfei Tian Naimeng Lu Daren Lyu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SCD 2018年第18期1200-1207,共8页
The Chinese global carbon dioxide monitoring satellite (TanSat) was launched successfully in December 2016 and has completed its on-orbit tests and calibration. TanSat aims to measure the atmospheric column-averaged... The Chinese global carbon dioxide monitoring satellite (TanSat) was launched successfully in December 2016 and has completed its on-orbit tests and calibration. TanSat aims to measure the atmospheric column-averaged dry air mole fractions of carbon dioxide (XCO2) with a precision of 4 ppm at the regional scale, and in addition, to derive global and regional CO2 fluxes. Progress towards these objectives is reviewed and the first scientific results from TanSat measurements are presented. TanSat on-orbit tests indicate that the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GratingSpectrometer is in normal working status and is beginning to produce LIB products. The preliminary TanSat XCO2 products have been retrieved by an algorithm and compared to NASA Orbiting Carbon Observatory-2 (OCO-2) measurements during an over- lapping observation period. Furthermore, the XCO2 retrievals have been validated against eight groundsite measurement datasets from the Total Carbon Column Observing Network, for which the preliminary conclusion is that TanSat has met the precision design requirement, with an average bias of 2.11 ppm. The first scientific observations are presented, namely, the seasonal distributions of XCO2 over land on a global sca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nSat carbon dioxide Retrieval algorithm carbon flux inversion
原文传递
长江口崇西湿地生态系统的二氧化碳交换及潮汐影响 被引量:33
17
作者 马安娜 陆健健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16-721,共6页
河口湿地具备不同于其他生态系统的典型的生物化学特征.利用开路式涡度相关系统,对长江口崇西湿地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CO2交换呈V字型特征,平均CO2交换量为-0.06 mg/(m2.s);非生长季无明显特征,平均CO... 河口湿地具备不同于其他生态系统的典型的生物化学特征.利用开路式涡度相关系统,对长江口崇西湿地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季CO2交换呈V字型特征,平均CO2交换量为-0.06 mg/(m2.s);非生长季无明显特征,平均CO2交换量为0.025 mg/(m2.s).这与其他生态系统CO2交换特征相符合,主要是生长季的植被光合固碳作用所致.非生长季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比生长季受土壤温度的影响更大.大潮期和小潮期的CO2交换表明,无论是生长季还是非生长季,小潮期从生态系统释放到大气的CO2均高于大潮期,潮汐高度与CO2释放量呈负相关,暗示着高水位抑制生态系统呼吸和阻碍CO2的传输,从而减少了CO2的释放.通过分析大潮期和小潮期的植被净光合速率发现,同一地点的植被固碳过程受潮汐的影响不很明显.潮汐对净生态系统CO2交换的影响主要是减少了土壤呼吸释放CO2的过程.总体而言,崇西湿地在年周期内表现为CO2的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交换 河口湿地 潮汐 长江口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状况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8
作者 沈文清 马钦彦 刘允芬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12-317,共6页
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对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贮量的研究方法、碳收支状况及其自然-人文影响因素的分析,总结了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展望了... 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对全球碳平衡有着重要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贮量的研究方法、碳收支状况及其自然-人文影响因素的分析,总结了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森林生态系统碳研究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碳通量 碳贮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Carbon Balance in an Alpine Steppe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被引量:29
19
作者 Zhi-Yong Pei Hua Ouyang +1 位作者 Cai-Ping Zhou Xing-Liang X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5期521-526,共6页
Carbon fluxes were measured using a static chamber technique in an alpine steppe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from July 2000 to July 2001. It was shown that carbon emissions decreased in autumn and increased in spring... Carbon fluxes were measured using a static chamber technique in an alpine steppe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from July 2000 to July 2001. It was shown that carbon emissions decreased in autumn and increased in spring of the next year, with higher values in growth seasons than in winters. An exponential correlation (Ecarbon = 0.22(exp(0.09T) + In(0.31P + 1)), R^2 = 0.77, P 〈 0.001) was shown between carbon emission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T) and precipitation (P). Using the daily temperature (T) and total precipitation (R), annual carbon emission from soil to the atmosphere was estimated to be 79.6 g C/m^2, 46% of which was emitted by microbial respiration. Considering an average net primary production of 92.5 g C/m^2 per year within the 2 year experiment, alpine steppes can take up 55.9 g CO2-C/m^2 per year. This indicates that alpine steppes are a distinct carbon sink, although this carbon reservoir was quite sm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pine grassland carbon balance carbon flux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Qinghai-Tibet Plateau
原文传递
盐生荒漠地表水热与二氧化碳通量的季节变化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29
20
作者 刘冉 王勤学 +1 位作者 唐立松 李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7-75,共9页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原始盐生荒漠为对象,利用涡度相关法,对原始盐生荒漠地表水热、二氧化碳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对通量的季节变化、浅层土壤水分条件改变对盐生荒漠植物群落水汽、二氧化碳通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 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原始盐生荒漠为对象,利用涡度相关法,对原始盐生荒漠地表水热、二氧化碳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对通量的季节变化、浅层土壤水分条件改变对盐生荒漠植物群落水汽、二氧化碳通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净辐射通量、潜热通量和二氧化碳通量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趋势,而显热通量的季节变化不明显。在有效能量的分配上,显热通量是有效能量的主要输出项。在降水影响期和非影响期,二氧化碳通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而在非降水影响期潜热通量明显降低,表明土壤水分处于亏缺状态,但二氧化碳通量并没有降低的趋势,而与前期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以此可以推断,该荒漠盐生植物群落并不以降水为主要水分来源,降水后水汽通量和二氧化碳通量变化的不一致性是该原始盐生荒漠独特植物特征决定的。降水影响期原始盐生荒漠植物群落的水分利用效率低于非影响期,是由于降水后土壤蒸发迅速增加,而植物蒸腾与光合并未随之增加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度相关 二氧化碳通量 潜热通量 显热通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