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排放强度及其变化——基于截面数据定量分析的初步推断 被引量:32
1
作者 吴殿廷 吴昊 姜晔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579-589,共11页
经济发展和环境破坏的双重挑战使碳排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以世界112个独立经济体截面数据为依据,利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人均碳排放、单位GDP碳排放与人均收入、城市化率、工业化率和服务业比例等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优选... 经济发展和环境破坏的双重挑战使碳排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以世界112个独立经济体截面数据为依据,利用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人均碳排放、单位GDP碳排放与人均收入、城市化率、工业化率和服务业比例等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优选模型,概括总结出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强度关系的四阶段、五类型模式。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碳排放强度存在长期收敛趋势。当前减少碳排放的关键在于发达经济体努力减少其奢侈性消费并对低收入经济体提供技术援助,特别是能源技术和高新技术援助;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地区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能源结构,加快技术改造,淘汰传统落后的生产工艺;优化聚落布局,建设紧凑型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碳排放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单位GDP二氧化碳量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原文传递
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国际比较及经验启示 被引量:26
2
作者 郭士伊 刘文强 赵卫东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2-32,共11页
研究发达国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参考价值。本文以主要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剖析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碳排放强度、产业结构变化特征,据此获得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经验启示。... 研究发达国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参考价值。本文以主要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剖析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碳排放强度、产业结构变化特征,据此获得调整产业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的经验启示。自1965年以来,通过产业转移、科技创新、服务业升级,发达国家普遍形成了“脱钩型”产业结构,即支撑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产业结构,但同时出现了“制造业空心化”的新问题。针对我国产业结构所处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高耗能行业占比较大等现实国情,研究建议积极培育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挥数字经济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潜力;坚决防止“制造业空心化”,在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前提下统筹协调国内外产业转移,以此推动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并促进新发展格局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碳排放强度 人均碳排放 国际比较 脱钩
下载PDF
中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变及俱乐部收敛分析 被引量:21
3
作者 陈志建 王铮 孙翊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4-29,共6页
针对当前我国区域人均碳排放差异明显的客观事实,文中考察1995-2010年我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构建人均碳排放收敛模型,研究不同区域人均碳排放的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低人均碳排放区域已跨入... 针对当前我国区域人均碳排放差异明显的客观事实,文中考察1995-2010年我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的空间格局演变过程,构建人均碳排放收敛模型,研究不同区域人均碳排放的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低人均碳排放区域已跨入中度人均碳排放型;中度人均碳排放型地区也已跨入较高人均碳排放型地区或者高人均碳排放型地区。(2)考虑时空效应,中国区域人均碳排放空间自相关性逐渐加强,且空间集聚呈连片分布的特征。(3)通过Moran's I指数对我国区域进行内生分组,采用空间面板模型估计技术,结果发现L-L地区人均碳排放存在空间俱乐部收敛,其他地区收敛趋势并不明显;结论启示了在一个区域俱乐部内部,建立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将可能对相邻地区产生良性的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均碳排放 Morang 1指数 空间俱乐部收敛 时空面板模型
原文传递
FDI的引进加剧了我国的碳排放吗?——基于市场化角度的再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郑佳佳 喻晓蕾 《中国管理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778-785,共8页
"污染天堂假说"在我国是否成立不仅有赖于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数量,而且与当地的市场化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我国近十几年来市场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以碳排放为对象,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FDI、碳排放、市场化水平三者间的关... "污染天堂假说"在我国是否成立不仅有赖于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数量,而且与当地的市场化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我国近十几年来市场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以碳排放为对象,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FDI、碳排放、市场化水平三者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直接影响看,FDI显著促进了我国各地区的人均碳排放和单位GDP碳排放;而从间接影响看,这种影响依赖于当地的市场化水平,二者交互项显著为负的实证结果表明一个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越高,对外资的引进越能降低当地的碳排放水平,反之亦然。因此,加速地方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不仅有助于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而且有助于当地碳排放问题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DI 市场化 人均碳排放 碳排放强度
原文传递
市场化角度的FDI环境效应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郑佳佳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6-125,共10页
"污染天堂假说"在我国是否成立不仅要考察引进外资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要深入分析其与当地市场化水平的直接关系。在我国近十几年来市场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以碳排放为对象,从我国地区间的市场经济环境异质性程度,即市场化... "污染天堂假说"在我国是否成立不仅要考察引进外资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要深入分析其与当地市场化水平的直接关系。在我国近十几年来市场化进程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以碳排放为对象,从我国地区间的市场经济环境异质性程度,即市场化水平为切入点,考察FDI对我国各地碳排放的影响。系统构建包括FDI和市场化水平的碳排放理论模型,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FDI、碳排放、市场化水平三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直接影响看,FDI显著促进了我国各地区的人均碳排放和单位GDP碳排放。进一步研究发现,一个地区的市场化水平越高,FDI对碳排放的影响越小。因此,加速地方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不仅有助于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而且有助于当地碳排放问题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市场化 人均碳排放 碳排放强度
下载PDF
区域能源碳排放系统开发及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黄蕊 王铮 +1 位作者 邓吉祥 吴静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7-432,共6页
气候保护需要落实到区域层面上,区域实施碳减排政策前需要对自身的碳排放需求进行核算,开发区域能源碳排放系统以支持政府决策显得尤为必要。在介绍区域能源碳排放需求的经济动力学模型基础上,基于GIS的区域能源碳排放需求系统的开发过... 气候保护需要落实到区域层面上,区域实施碳减排政策前需要对自身的碳排放需求进行核算,开发区域能源碳排放系统以支持政府决策显得尤为必要。在介绍区域能源碳排放需求的经济动力学模型基础上,基于GIS的区域能源碳排放需求系统的开发过程,给出了应用实例。基于区域能源碳排放需求分析系统,可以方便地计算和查询中国各省市自治区未来的能源碳排放需求。基于GIS模块,通过模型用户可以对比不同区域的能源碳排放,并可方便地存储和输出。例如,以江苏省和山东省为例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山东省的能源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都比江苏省大。模型设置不同的情景分析,给各地政府实施碳减排措施提供决策支持,如以天津市为例,模拟了不同政策情景下对天津未来能源碳排放量的影响。此外,系统实现了面向国际谈判需求的多区域合成的碳排放需求估计,为国家参与气候谈判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对高度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趋势进行的预测结果显示在平稳增长趋势下,高度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高峰值和能源碳排放高峰值均出现在2029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人均碳排放 系统开发
下载PDF
全球低碳发展评估及中国低碳发展的实现路径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力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7-101,共5页
低碳发展日益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当中,通过低碳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尤为迫切。在全球大背景下正确判断中国的低碳发展水平,汲取各国有益的低碳发展经验,寻求适合中国的低碳发展路径尤为重要。从... 低碳发展日益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当中,通过低碳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尤为迫切。在全球大背景下正确判断中国的低碳发展水平,汲取各国有益的低碳发展经验,寻求适合中国的低碳发展路径尤为重要。从低碳发展特征指标变动出发,通过统计分析,得出全球低碳发展历史和现状水平,以及中国所处的位置。研究表明,近20年来全球碳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中国的碳生产力水平飞速提升,但是中国的碳生产力仍然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离先进国家的差距更大,不足法国的1/10,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增速位居世界前列,减排压力巨大。因此,结合国内外实践经验,总结了中国低碳发展的5个实现路径,分别是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产业、倡导低碳消费、建设低碳城市和加强碳汇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发展 碳生产力 人均碳排放量 实现路径
下载PDF
基于ARDL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胡子坤 张浩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3期1-7,共7页
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判断影响因素的驱动力并以此制定低碳发展方向,对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1999—2021年的统计数据,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分析了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均碳... 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判断影响因素的驱动力并以此制定低碳发展方向,对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我国1999—2021年的统计数据,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分析了我国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人均碳排放量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强度和工业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反向调整机制。能源消费强度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工业化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均碳排放量 能源消费 工业化 ARDL模型
下载PDF
基于贸易隐含碳的城市人均碳足迹比较研究
9
作者 梁浩 龙惟定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1期155-159,共5页
气候谈判中采用的碳排放基准数据,关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本文认为基于"生产者责任原则"的碳排放数据为气候谈判基准是不合理的。提出"基于贸易隐含碳的城市人均碳足迹"数据为基准,并选取具有代表性... 气候谈判中采用的碳排放基准数据,关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本文认为基于"生产者责任原则"的碳排放数据为气候谈判基准是不合理的。提出"基于贸易隐含碳的城市人均碳足迹"数据为基准,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几个城市(纽约、东京、伦敦、上海)进行样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情况下,上海的人均碳足迹最低。2008年,纽约为上海的2.2倍,伦敦为上海的1.8倍,东京为上海的1.6倍。本文希望在考虑贸易隐含碳的情况下,对国际上有相近功能的城市人均碳足迹的研究可以为我国的气候谈判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并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碳 碳足迹 人均碳排放
下载PDF
基于居民合理生活消费的人均碳排放计算 被引量:16
10
作者 顾鹏 马晓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509-1517,共9页
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直接与间接碳排放的变化及现状,并通过居民消费的微观角度,分析计算基于居民合理生活消费人均碳排放.试图通过居民消费的角度建立人均碳排放的核算方法,给出建议数据.根据国内当前主要消费环节的碳排放水平,对比国际... 分析了我国居民消费直接与间接碳排放的变化及现状,并通过居民消费的微观角度,分析计算基于居民合理生活消费人均碳排放.试图通过居民消费的角度建立人均碳排放的核算方法,给出建议数据.根据国内当前主要消费环节的碳排放水平,对比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碳减排升级潜力,计算了满足居民正常小康生活水平条件下的人均碳排放,年人均排放约2203kg-2333kg碳.居民基本生活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供暖制冷、住宅使用、污染治理和基础建设分摊等方面,而衣物与食品消耗、生活物质材料等方面的碳排放量所占比重相对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 消费 碳排放 公平
下载PDF
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自相关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王文秀 匡耀求 黄宁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0-187,193,共9页
采用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1995—2011年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鼙、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3个碳排放指标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995—2011年,能源消费... 采用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1995—2011年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鼙、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3个碳排放指标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995—2011年,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和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均存在显著全局空间自相关性,2个指标的全局Moran’s Ⅰ指数分别在0.2~0.3和0.4~0.6范嗣变动,且均早先上升后缓慢下降变化趋势,均在2008年达到阶段性极值点。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碳排放指标在珠三角都有高-高聚集区,在粤北都有低-低聚集区,同时这2个碳排放指标在珠三角周边城市也存在显著局域空间异质区。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不存在显著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但在2011年存在一个局域低-低显著自相关区域。研究结果为广东省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和实现低碳省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 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 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 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
下载PDF
低碳交通运输的综合评价指标及其应用 被引量:9
12
作者 欧阳斌 张跃军 郭杰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7-13,共7页
从综合交通运输视角,提出交通运输业单位换算周转量、单位增加值及人均的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3个指标考察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状况,从国家和区域层面对中国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96—2010年中国单位交通运... 从综合交通运输视角,提出交通运输业单位换算周转量、单位增加值及人均的交通运输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3个指标考察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状况,从国家和区域层面对中国低碳交通运输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96—2010年中国单位交通运输增加值、单位换算周转量的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总体上都呈现下降态势;但人均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持续走高,反映出中国机动化需求不断提升,机动化进程不断加速。另外,无论是单位换算周转量、单位交通运输增加值,还是人均交通的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中国交通运输业的低碳发展在区域层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状况;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业低碳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未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交通运输 综合评价指标 人均交通运输碳排放
下载PDF
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人文发展:一个社会经济的视角
13
作者 郑艳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2-16,22,共6页
从社会经济的视角分析了气候变化与各国人文发展的相互关系,采用了反映人际公平原则的"人均累积碳排放"概念和衡量人文发展水平的"人类发展指数"概念,分析了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文发展水平与碳排放之间的内在... 从社会经济的视角分析了气候变化与各国人文发展的相互关系,采用了反映人际公平原则的"人均累积碳排放"概念和衡量人文发展水平的"人类发展指数"概念,分析了不同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人文发展水平与碳排放之间的内在关联。揭示出各国实现人文发展对于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依赖性;此外,根据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责任"坐标图,指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人文发展目标的不同优先性。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言,要实现人文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避免减排对实现人文发展的不利影响,必须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社会转型,走低碳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碳排放 人文发展 人均累积排放 低碳经济
下载PDF
人均CO_2排放:收敛还是发散?——基于世界112个国家和地区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张振环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3期36-43,共8页
基于一种新的收敛性检验方法和俱乐部收敛的识别算法,对世界112个国家和地区1971—2010年人均CO_2排放的收敛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就全样本112个国家和地区而言,人均CO_2排放不存在收敛;(2)存在"高排放高增长""中排... 基于一种新的收敛性检验方法和俱乐部收敛的识别算法,对世界112个国家和地区1971—2010年人均CO_2排放的收敛性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就全样本112个国家和地区而言,人均CO_2排放不存在收敛;(2)存在"高排放高增长""中排放中增长"和"低排放低增长"3个收敛俱乐部;(3)收入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倾向于向"高排放高增长"俱乐部收敛,能源价格越高的国家和地区倾向于向"低排放低增长"俱乐部收敛,而产业结构、国家和地区规模和能源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均CO2排放 异质性 相对收敛
下载PDF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下的碳减排对策研究——基于LSTR模型的二氧化碳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维国 孟军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2013年第4期31-37,共7页
通过建立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均GDP关系的LSTR模型,分别以经济增长速度和能源强度为转换变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均GDP的关系在不同经济环境下有所不同。为实现碳减排和经济增长之双赢,必须在降低能源... 通过建立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均GDP关系的LSTR模型,分别以经济增长速度和能源强度为转换变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均GDP的关系在不同经济环境下有所不同。为实现碳减排和经济增长之双赢,必须在降低能源强度上下功夫。由能源强度的结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SVECM)的脉冲响应分析得知,短期内,能源价格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成为"迅速"降低能源强度的关键;长期而言,必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彻底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 人均GDP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LSTR模型 能源强度
下载PDF
Research on whole life cycle carbon emission model of typical buildings
16
作者 Xiang Yu Peng Gao +2 位作者 Yirong Liu Meng Lei Peng Zhang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5年第4期320-323,共4页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LCA),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carbon emissions from residential buildings.In the article,the life cycle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has been divided into...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LCA),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carbon emissions from residential buildings.In the article,the life cycle of residential buildings has been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building materials production period,construction period,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period,demolition period,and solid waste recycle and disposal period.Based on this definition,the authors provide a theoretical model to calculate carbon emission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life cycle.In particular,the factor of human activities was introduced in the calculation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the buildings.Furthermore,the authors put forward a model for calculation with the unit of carbon emissions for per-capita living sp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FE CYCLE carbon emissions carbon emissions for per-capita LIVING space calculation model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