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卫星高光谱CO_2探测仪发射前光谱定标 被引量:14
1
作者 蔺超 李诚良 +2 位作者 王龙 毕研盟 郑玉权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064-2075,共12页
为了完成碳卫星高光谱CO_2探测仪的发射前光谱定标,建立了光谱定标系统,并对定标系统设计、所采用的自动化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算法等进行了研究。根据CO_2探测仪的探测原理介绍了载荷的光谱性能要求,描述了定标系统的设计与所采用的仪... 为了完成碳卫星高光谱CO_2探测仪的发射前光谱定标,建立了光谱定标系统,并对定标系统设计、所采用的自动化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算法等进行了研究。根据CO_2探测仪的探测原理介绍了载荷的光谱性能要求,描述了定标系统的设计与所采用的仪器设备,说明了采用自动化数据采集、旋转积分球、功率校正与暗背景校正等改进的定标方法。最后,介绍了光谱定标的数据处理方法。发射前定标结果表明:载荷三个波段的ILS能量集中度分别大于0.80,0.81和0.78;FWHM分别为0.039 2~0.042 4nm,0.123~0.128nm和0.157~0.168nm;光谱采样率区间分别为2.12~2.95、1.97~2.27和1.92~2.26。对发射后实测太阳夫朗禾费光谱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中心波长偏差小于0.0013,0.058和0.065nm。CO_2探测仪整体的光谱性能指标能够达到系统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遥感 碳卫星 二氧化碳探测仪 光谱定标 线形函数
下载PDF
氨基改性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制备及其二氧化碳吸附机理 被引量:9
2
作者 艾宁 姜哲 +3 位作者 徐茜 钱琪枫 伍希 王家炜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16-623,共8页
以氨基硅烷为改性剂,采用超声剥脱的方法合成了氨基改性的层状双氢氧化物。利用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XRD)、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DRIFTS)和热重分析(TGA)等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样品在25~150℃温度范围内的二氧化碳吸附... 以氨基硅烷为改性剂,采用超声剥脱的方法合成了氨基改性的层状双氢氧化物。利用元素分析、X射线衍射(XRD)、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DRIFTS)和热重分析(TGA)等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样品在25~150℃温度范围内的二氧化碳吸附能力。在80℃下,NiMgAl N2在纯CO2和15%CO2/N2混合气中达到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2.02mmol.g-1和1.89mmol.g-1。吸附/脱附再生实验显示140℃为最佳的脱附温度。利用原位漫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对二氧化碳在样品上的吸附进行了机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吸附 原位红外光谱 层状双氢氧化物 氨基
下载PDF
碳卫星CO_2探测仪发射前的漫反射板定标 被引量:8
3
作者 王龙 蔺超 +2 位作者 纪振华 郑玉权 毕研盟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967-1976,共10页
为了提高CO_2探测仪的在轨辐射定标精度,建立了在轨辐射校正原理,并对关键环节漫反射板的制备、BRDF定标和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CO_2探测仪的工作原理与系统组成,介绍了星上定标设备和在轨辐射定标策略,确定了漫反射板的制备方法... 为了提高CO_2探测仪的在轨辐射定标精度,建立了在轨辐射校正原理,并对关键环节漫反射板的制备、BRDF定标和应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根据CO_2探测仪的工作原理与系统组成,介绍了星上定标设备和在轨辐射定标策略,确定了漫反射板的制备方法和优化工艺参数,制定了以标准灯和标准探测器为传递链路的漫反射板BRDF的精确定标方法。对漫反射板基准BRDF、角度修正因子和半球反射率进行了测试,对其实验室定标精度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在轨初期的应用结果予以验证。发射前的定标结果表明,漫反射板在760nm、1 610nm和2 060nm 3个波段的定标精度均优于3%。在轨初期的测试结果表明CO_2探测仪1 610nm波段在轨绝对辐射定标精度优于5%。CO_2探测仪漫反射板的定标结果满足仪器辐射定标对漫反射板定标的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卫星 CO 2探测仪 漫反射板 双向反射分布函数 在轨定标策略
下载PDF
适用于大气分子低温光谱实验的低温吸收池 被引量:7
4
作者 马宏亮 孙明国 +4 位作者 曹振松 黄印博 王贵师 高晓明 饶瑞中 《光学精密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617-2621,共5页
设计研制了一套可控温低温吸收池装置,用于系统研究大气分子的低温光谱参数。在之前研制的低温池的基础上,对新研制的低温池的杜瓦瓶与样品池的安装方式,样品池的构造材料以及具体的制冷方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温度稳定性和均匀性。实验... 设计研制了一套可控温低温吸收池装置,用于系统研究大气分子的低温光谱参数。在之前研制的低温池的基础上,对新研制的低温池的杜瓦瓶与样品池的安装方式,样品池的构造材料以及具体的制冷方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温度稳定性和均匀性。实验显示:在0.5h监测时间内温度波动小于±0.3K,温度梯度约为0.03K/cm。基于新型低温池,结合可调谐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技术,开展了6 358.654cm-1处二氧化碳低温精细光谱测试,获得了二氧化碳吸收谱线的自展宽系数及其温度依赖系数(n=0.738±0.014),并与相关文献报道的温度依赖系数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装置可以满足大气分子低温光谱实验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吸收池 低温光谱参数 大气分子 二氧化碳 温度相关 吸收光谱仪
下载PDF
气相CrxN−(x=2~7)阴离子团簇与CO2的反应研究
5
作者 王明 周海岩 +2 位作者 崔佳桐 孙传新 马嘉璧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69-1176,共8页
室温下将二氧化碳(CO2)高效还原为一氧化碳(CO)对于CO2资源的利用至关重要.本文通过高分辨率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在热碰撞条件下利用铬氮阴离子团簇CrxN−(x=2~7)实现了连续还原两个CO2分子.CrxN−(x=2~7)和Cr2... 室温下将二氧化碳(CO2)高效还原为一氧化碳(CO)对于CO2资源的利用至关重要.本文通过高分辨率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在热碰撞条件下利用铬氮阴离子团簇CrxN−(x=2~7)实现了连续还原两个CO2分子.CrxN−(x=2~7)和Cr2NH−团簇可以与CO2反应分别生成CrxNO−/CO和Cr2NHO−/CO,之后中间产物三元阴离子CrxNO−可以进一步还原第二个CO2生成CrxNO2−和CO分子.上述连续反应具有高反应活性,并且无CO2吸附产物生成.随着团簇中铬原子数目从2增加到7(Cr2N−~Cr7N−),团簇的反应活性先增加后略有降低.DFT计算给出了该类活性阴离子的结构和连续反应的反应机理.这项工作为逆水煤气催化剂表面活性位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反应 二氧化碳 过渡金属氮化物团簇 质谱 量子化学计算
原文传递
微型光谱仪检测血清二氧化碳的研究
6
作者 傅灵媛 吴杰红 +1 位作者 张志伦 蒲晓允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3期3391-3392,3425,共3页
目的研究一种基于微型光谱仪和干化学试剂技术快速检测血清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法。方法根据酶法制备干粉二氧化碳试剂,研究其在微型光谱仪上的检测方法,并对试剂及仪器的性能进行评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制备的干试剂结构疏松、溶解性好... 目的研究一种基于微型光谱仪和干化学试剂技术快速检测血清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法。方法根据酶法制备干粉二氧化碳试剂,研究其在微型光谱仪上的检测方法,并对试剂及仪器的性能进行评价,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制备的干试剂结构疏松、溶解性好,90d内反应稳定。用546nm波长检测,其线性范围为15~40mmol/L,批内变异系数(CV)<4%,批间CV<6%,回收率为98.8%~105.8%。当血清内胆红素(TB)<290.40μmol/L,三酰甘油(TG)<11.20mmol/L,无明显干扰,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酶法结果的相关性良好(r=0.956)。结论采用微型光谱仪干试剂法测定血清二氧化碳,是一种可行的检测方法,可用于血清二氧化碳的快速批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微型光谱仪 干试剂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提取天茄子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朱小勇 赵红艳 +1 位作者 黄贵庆 卢汝梅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39-141,共3页
目的:研究天茄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化学成分,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超临界CO2萃取法挥发油中分离鉴定46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2.80%,其中主... 目的:研究天茄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化学成分,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超临界CO2萃取法挥发油中分离鉴定46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2.80%,其中主要成分是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早熟素Ⅱ。结论:天茄子挥发油化学成分以脂肪酸类为主,占72.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茄子 挥发油 超临界CO2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原文传递
Cr含量和温度对低Cr管线钢抗CO_2腐蚀的影响 被引量:10
8
作者 陈太辉 许立宁 +2 位作者 常炜 路民旭 张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3-97,141-142,共5页
为了深入了解Cr的加入对管线钢抗CO2腐蚀性能影响的本征机制,采用高温高压反应釜实验研究了Cr含量和温度对低Cr管线钢抗CO2腐蚀行为的影响。运用扫描电镜(SEM)及能量谱图(EDS)分析技术,重点分析了Cr含量和温度对平均腐蚀速率、腐蚀产物... 为了深入了解Cr的加入对管线钢抗CO2腐蚀性能影响的本征机制,采用高温高压反应釜实验研究了Cr含量和温度对低Cr管线钢抗CO2腐蚀行为的影响。运用扫描电镜(SEM)及能量谱图(EDS)分析技术,重点分析了Cr含量和温度对平均腐蚀速率、腐蚀产物膜形貌及腐蚀产物膜开裂特性的影响,并进行了腐蚀产物膜的成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①管线钢中添加少量Cr元素可显著降低其平均腐蚀速率;②随着Cr含量的增加和温度的提高,低Cr管线钢腐蚀产物膜内Cr元素的富集程度均明显增大,腐蚀产物膜的保护性也相应提高;③管线钢中Cr含量的提高显著改变了腐蚀产物膜的力学特性,使其由韧性向脆性方向转变;④低Cr管线钢腐蚀产物膜的生长是Cr化合物形成与FeCO3沉积互相竞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Cr管线钢 CR含量 温度 CO2腐蚀 SEM EDS平均腐蚀速率 腐蚀产物膜形貌 开裂特性
下载PDF
黔产射干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杨胜杰 刘明川 +3 位作者 梁娜 刘敏洁 薛伟 杨松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36-139,共4页
目的:研究黔产射干Bellamcanda chinensis块茎部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得到射干块茎中的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超临界CO... 目的:研究黔产射干Bellamcanda chinensis块茎部分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得到射干块茎中的挥发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其化学成分,用色谱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得到的挥发油中分离鉴定了32个化学成分,已鉴定出的组分占挥发油总量的93.87%。结论:射干的块茎部分挥发油化学成分包含有机酸、烷烃、萜类及衍生物等,主要成分为肉豆蔻酸乙酯(tetradecanoic acid,ethylester,17.38%)、豆蔻酸(tetradecanoic acid,14.63%)、棕榈酸乙酯(hexadecanoic acid,ethyl ester,11.80%)等,分析结果可为射干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并为提高射干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干 超临界CO2萃取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原文传递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在检测干洗服装四氯乙烯残留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艳英 任清庆 +1 位作者 傅科杰 刘懿丹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1-65,共5页
为建立快速有效的四氯乙烯残留检测方法,根据四氯乙烯的化学性质,利用新型、环境友好的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建立了对干洗后服装中残留四氯乙烯定性、定量的检测方法。通过单因素法确定的最优萃取条件... 为建立快速有效的四氯乙烯残留检测方法,根据四氯乙烯的化学性质,利用新型、环境友好的超临界二氧化碳(SC-CO_2)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建立了对干洗后服装中残留四氯乙烯定性、定量的检测方法。通过单因素法确定的最优萃取条件为:以二氯甲烷作为夹带剂,其流量为0.9 mL/min,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时间30 min,萃取温度35℃,二氧化碳流量30 g/min。采用气质联用仪检测四氯乙烯残留量,保留时间为4.877 min,该方法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 9,检出限为0.9 mg/kg,3种纺织品的加标回收率在94.1%~105.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2.15%~3.02%之间,可以满足纺织服装实际检测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氯乙烯 检测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气质联用仪
下载PDF
真空条件下高分辩质谱对不同煤质热解释放CO_2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薛翦 邱实 +1 位作者 尹浩 刘桂建 《火灾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2期67-71,共5页
煤的热解机理和热解物质的形成与释放特征是煤田火灾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础问题。本文以淮北不同煤种(烟煤,无烟煤,天然焦)为研究对象,在高真空条件下对样品进行热解,利用分子泵即时将热解气体产物抽入高分辨质谱检测器,在线分析热解过程中... 煤的热解机理和热解物质的形成与释放特征是煤田火灾研究领域的重要基础问题。本文以淮北不同煤种(烟煤,无烟煤,天然焦)为研究对象,在高真空条件下对样品进行热解,利用分子泵即时将热解气体产物抽入高分辨质谱检测器,在线分析热解过程中CO2的释放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天然焦热解过程中产生的CO2,主要是样品和体系中残留以及吸附在煤微孔隙中O2分子反应生成;烟煤和无烟煤热解产生的CO2,主要是其内部含氧官能团在受热过程中分解形成,为不同煤种自燃发火防治提供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热解 CO2 高分辨质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