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CO_2提高采收率技术现状 被引量:79
1
作者 马涛 汤达祯 +1 位作者 蒋平 齐宁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79-383,共5页
介绍了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室内研究进展以及国内外开展现场试验的情况。在现场应用中二氧化碳吞吐、混相驱和非混相驱都可有效提高采收率,合适的注CO2工艺需根据油藏条件选择。指出了注CO2技术目前面临的腐蚀、气源。
关键词 二氧化碳 最小混相压力 驱油机理 现场试验 二氧化碳吞吐 二氧化碳气驱 注人工艺 综述
下载PDF
温室气体CO_2的分离技术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兰廷 解强 《低温与特气》 CAS 2005年第4期1-6,共6页
二氧化碳(CO2)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如何将CO2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出来并加以合理利用,是消除温室效应的根本所在。按照不同的CO2分离方法,对其分离机理、分离状况和分离效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CO2的分离和利用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发现... 二氧化碳(CO2)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如何将CO2从混合气体中分离出来并加以合理利用,是消除温室效应的根本所在。按照不同的CO2分离方法,对其分离机理、分离状况和分离效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CO2的分离和利用前景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发现CO2分离和利用双赢的新方法,并对生产实践能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分离 利用
下载PDF
水泥行业常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协同减排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周颖 张宏伟 +1 位作者 蔡博峰 何捷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64-168,180,共6页
利用2007年能源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重点行业生产过程、二氧化碳(CO2)排放和重点常规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的完全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水泥行业主要常规污染物和CO2之间的协同减排方式,定量计算主要常规污染物和CO2之间的减排协同度... 利用2007年能源环境经济投入产出模型,分析重点行业生产过程、二氧化碳(CO2)排放和重点常规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的完全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水泥行业主要常规污染物和CO2之间的协同减排方式,定量计算主要常规污染物和CO2之间的减排协同度。通过对各种减排方式进行定量分析可以看出,提高水泥质量、提高水泥散装率、技术改进都是常规污染物和CO2的减排量和协同度相对较高的方式,采用替代燃料可以大量协同减排二氧化硫(SO2)和CO2,采用替代原料可以大量协同减排工业固体废物和CO2,通过对各种减排方式进行定量对比分析,对我国水泥行业主要常规污染物和CO2减排政策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 常规污染物 二氧化碳 协同 减排
下载PDF
Ni含量对介孔Ni-CaO-ZrO_2催化剂上CH_4-CO_2重整反应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孙楠楠 闻霞 +4 位作者 王峰 彭伟才 肖福魁 魏伟 孙予罕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04-1008,共5页
采用并流共沉淀法制备了Ni含量不同的介孔Ni-CaO-ZrO2纳米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研究了其在CH4-CO2重整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利用N2吸附-脱附(BET)、X射线粉末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TPR)以及程序升温氧化(TPO)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采用并流共沉淀法制备了Ni含量不同的介孔Ni-CaO-ZrO2纳米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研究了其在CH4-CO2重整反应中的催化性能。利用N2吸附-脱附(BET)、X射线粉末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TPR)以及程序升温氧化(TPO)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Ni含量对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和催化性能有较大影响,低Ni含量的催化剂具备较完善的介孔结构,该种结构非常有利于Ni物种的分散及其在高温下的抗烧结能力,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稳定性;但过低的Ni负载量会造成催化剂表面Ni活性位过少,进而影响催化剂的活性;另一方面,Ni含量过高会导致催化剂介孔结构的坍塌,Ni在反应条件下烧结严重,大尺寸的Ni颗粒会大大增加积炭的生成,从而造成催化剂失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cH4) 二氧化碳(cO2) 重整 NI催化剂 二氧化锆(ZrO2) 催化技术
下载PDF
CO_2在洞穴空气和滴水水文过程中的变化——以贵州织金洞为例 被引量:5
5
作者 张结 周忠发 +1 位作者 曹明达 张绍云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0期32-38,共7页
通过对织金洞水汽CO_2为期一年(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监测,将洞穴空气中的CO_2(P_(CO_2(a)))和洞穴滴水中CO_2(P_(CO_2(w)))分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各监测点P_(CO_2(a))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高,冬季低;各监测点P_(C... 通过对织金洞水汽CO_2为期一年(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监测,将洞穴空气中的CO_2(P_(CO_2(a)))和洞穴滴水中CO_2(P_(CO_2(w)))分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各监测点P_(CO_2(a))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高,冬季低;各监测点P_(CO_2(w))的季节变化与相似,也呈现出夏季高,冬季低的变化特征;但变化程度没有P_(CO_2(a))明显;同时玉兔宫的P_(CO_2(w))变化相对稳定,其CO_2来源可能位于更深部的表层岩溶区或包气带;织金洞滴水点SIc值均大于0,主要以沉积环境为主;但不同季节其变化值有很大不同,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同时冬季SIc值基本位于沉积线以上,可能是受PCP过程控制。而夏季SIc相对较低,主要是洞顶上覆土壤CO_2、降水土壤微生物和植物呼吸等因素共同耦合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脱气作用 沉积作用 滴水 模型 织金洞
下载PDF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energy-relate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n China 被引量:7
6
作者 Wenqiang SUN Jiuju CAI +1 位作者 Hai YU Lei DAI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65-270,共6页
This work aims to identify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nergy-related carbon dioxide (CO2) emissions from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5-2007. The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 This work aims to identify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nergy-related carbon dioxide (CO2) emissions from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of 1995-2007. The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 technique was applied with period-wise analysis and time-series analysis. Changes in energy- related CO2 emissions were decomposed into four factors: emission factor effect, energy structure effect, energy consumption effect, and the steel production eff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eel production is the major factor responsible for the rise in CO2 emissions during the sampling period; on the other hand the energy consump- tion is the largest contributor to the decrease in C02 emissions. To a lesser extent, the emission factor and energy structure effects have both negative and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 C02 emissions, respectively. Policy implications are provided regarding the reduction of C02 emissions from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n China, such as controlling the overgrowth of steel production, improving energy-saving technologies, and introducing low-carbon energy sources into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 dioxide c02 emissions decomposi-tion analysis 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 (LMDI)technique time-series analysis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及铁路沿线地表温度变化趋势预测 被引量:20
7
作者 李栋梁 郭慧 +1 位作者 李跃清 钟海玲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85-693,共9页
青藏高原及其铁路沿线各站的年地表温度具有很好的互相关性,特别是各站10年滑动平均温度互相关系数达到0.92,以此建立了1961-2003年青藏铁路沿线平均地表温度序列.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升高是明显的,40年来升高1.1~1.5℃,其升... 青藏高原及其铁路沿线各站的年地表温度具有很好的互相关性,特别是各站10年滑动平均温度互相关系数达到0.92,以此建立了1961-2003年青藏铁路沿线平均地表温度序列.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升高是明显的,40年来升高1.1~1.5℃,其升温率为0.44℃/10a.大气CO2浓度的增加有利于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升高,而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的变长则起相反作用.地表温度对大气CO2浓度和SCL的最好响应约滞后10年.若根据SCL的变化和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给出的新的温室气体排放情景SRES-B1预测,目前青藏高原地表温度的升温到2010年前后达到最强,此后可能会出现一个明显的降温过程,到2030年前后可能低于20世纪70~90年代的平均值.新一轮的升温开始于2040年代.若综合考虑CO2和SCL两者的共同影响预测,未来50年平均最低、最高和年地表温度与1971-2000年的平均比较,分别升高0.2,1.0和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铁路沿线 地表温度预测 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 大气cO2浓度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陈皮挥发油及其化学成分分析 被引量:20
8
作者 黄景晟 张帅 +5 位作者 刘飞 刘硕 杨宜婷 吴标 刘又豪 曹庸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961-1966,共6页
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陈皮挥发油的工艺条件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GC-MS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及原料颗粒度4个因素对陈皮挥发油萃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L9(34)正交试验,通过方差分析确定了... 研究了超临界CO2萃取陈皮挥发油的工艺条件并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GC-MS分析。通过单因素试验,分别考察了萃取温度、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及原料颗粒度4个因素对陈皮挥发油萃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L9(34)正交试验,通过方差分析确定了萃取压力和萃取时间为陈皮挥发油萃取率的极显著影响因素,萃取温度为显著影响因素,并最终优化得到陈皮挥发油萃取的最优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35℃,萃取压力16 MPa,萃取时间120min,原料颗粒度为粉碎陈皮过30目筛,在此条件下,陈皮挥发油萃取率为3.96%。所得陈皮挥发油中多甲氧基黄酮含量为33.6%。经GC-MS分析,此陈皮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三种化学成分为9,12-十八烷二烯酸甲酯(31.90%),反-9-十八碳烯酸甲酯(24.52%)及亚麻酸甲酯(17.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皮 挥发油 超临界cO2萃取 正交试验
下载PDF
早期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联合血清二氧化碳浓度对急性百草枯中毒预后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卞恒娟 陈虎 +1 位作者 李景荣 程景林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01-605,共5页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早期检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清总二氧化碳浓度(total plasma carbon dioxide,T-CO2),以及两者联合检测与急性PQ中毒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2011年1月1...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早期检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清总二氧化碳浓度(total plasma carbon dioxide,T-CO2),以及两者联合检测与急性PQ中毒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2011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46例急性PQ中毒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30 d后转归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口服PQ毒物剂量、洗胃时间、血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淋巴细胞计数(total lymphocyte count,TLC)、NLR、血淀粉酶、血肌酐(Cr)、T-CO2、血钾(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的差异;建立多因素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评价急性PQ中毒的预后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NLR及T-CO2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纳入的146例患者,生存组40例,死亡组106例(病死率72.6%);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NLR(OR 0.131,95%CI0.033~0.527,P<0.05)和T-CO2(OR6.650,95%CI1.894~23.340,P<0.05)是急性PQ中毒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NLR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756(95%CI0.662~0.850,P<0.001),最佳界值8.80,对应的敏感度72.6%,特异度72.5%;T-CO2 AUC 0.877(95%CI0.822~0.933,P<0.001),最佳界值21.6 mmol/L,对应的敏感度78.3%,特异度77.5%.NLR联合T-CO2AUC为0.906(95%CI0.859~0.954,P<0.001).结论NLR和T-CO2可作为急性PQ中毒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两者联合检测对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 血清总二氧化碳浓度(T-cO2) 百草枯(PQ) 中毒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