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3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 被引量:307
1
作者 宋德勇 卢忠宝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8-24,共7页
基于我国1990-2005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两阶段"LMDI方法,先将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关影响因素分解为产出规模、能源结构、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四个方面;再引入产出结构效应,对减少碳排放起关键作用的变量——能源强... 基于我国1990-2005年时间序列数据,采用"两阶段"LMDI方法,先将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关影响因素分解为产出规模、能源结构、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四个方面;再引入产出结构效应,对减少碳排放起关键作用的变量——能源强度进行再次分解。在此基础上,以产出规模和能源效率这两个对碳排放的增加和减少起关键作用的变量为依据,界定"高增长、高效率"、"低增长、低效率"、"低增长、高效率"和"高增长、低效率"四种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划分出不同的时期,分析我国碳排放周期性波动的特征。研究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以来,我国四个阶段不同经济增长方式的差异是碳排放波动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其中2000-2004年"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直接导致了碳排放的显著增加。因此,有效控制和减少碳排放的根本途径在于切实转变增长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LMDI 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
下载PDF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动态变化、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75
2
作者 王群伟 周鹏 周德群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5-54,共10页
本文利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DEA模型构建了可用于研究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动态变化的Malmquist指数,以此为基础,测度了1996—2007年我国28个省区市二氧化碳的排放绩效,并借助收敛理论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 本文利用含有非期望产出的DEA模型构建了可用于研究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动态变化的Malmquist指数,以此为基础,测度了1996—2007年我国28个省区市二氧化碳的排放绩效,并借助收敛理论和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样本期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绩效主要因技术进步而不断提高,平均改善率为3.25%,累计改善为40.86%;四大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有所差异,东部最高,东北和中部稍低,西部较为落后,但差异性有下降趋势,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存在收敛性;全国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能源强度和所有制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绩效有显著影响,对外开放的影响则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非期望产出 MALMQUIST指数 收敛 面板数据模型
原文传递
农田土壤主要温室气体(CO_2、CH_4、N_2O)的源/汇强度及其温室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55
3
作者 张玉铭 胡春胜 +3 位作者 张佳宝 董文旭 王玉英 宋利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66-975,共10页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大气中CO2、CH4和N2O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占了近80%。据估计,大气中每年有5%~20%的CO2、15%~30%的CH4、80%~90%... 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大气中CO2、CH4和N2O是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的贡献率占了近80%。据估计,大气中每年有5%~20%的CO2、15%~30%的CH4、80%~90%的N2O来源于土壤,而农田土壤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本文重点阐述了农田土壤温室气体产生、排放或吸收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指出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等人为控制因素通过影响土壤和作物生长条件来影响农田土壤温室气体产生与排放或吸收。所以,我们可以从人类活动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着手,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方式和作物生长条件来探索温室气体减排措施,达到固碳/氮增汇的目的。对国内外关于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源/汇强度及其综合温室效应评估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正确估算与评价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源/汇强度及其对大气中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变化的贡献,有助于为温室气体减排以及减少气候变化预测的不确定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 甲烷 氧化亚氮 温室效应
下载PDF
温室气体CO_2的捕集和分离——分离技术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被引量:174
4
作者 费维扬 艾宁 陈健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共4页
介绍了采用溶剂吸收、膜分离和变压吸附等方法捕集和分离温室气体CO2的最新进展,并对技术发展 动向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词二氧化碳 温室气体 捕集和分离 分离技术
下载PDF
森林碳汇研究的计量方法及研究现状综述 被引量:134
5
作者 赵林 殷鸣放 +1 位作者 陈晓非 王大奇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9-63,共5页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签定,碳汇造林的广泛开展,森林碳汇的计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介绍了现今国内外普遍运用的碳汇计量方法,包括生物量法、蓄积量法、生物量清单法、涡旋相关法、涡度协方差法、驰豫涡旋积累法,并对这些...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签定,碳汇造林的广泛开展,森林碳汇的计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介绍了现今国内外普遍运用的碳汇计量方法,包括生物量法、蓄积量法、生物量清单法、涡旋相关法、涡度协方差法、驰豫涡旋积累法,并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我国的林业现状,对大面积的人工纯林碳汇计量的方法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想法,即从树木的年龄入手研究人工林不同林龄时的碳汇储量,为评价人工林的碳储功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碳汇 碳储量计量 二氧化碳
下载PDF
注二氧化碳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8
6
作者 高慧梅 何应付 周锡生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9年第1期6-12,共7页
综述了国内外CO2驱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进展。首先对世界注CO2采油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注CO2驱油适用油藏参数范围较宽,提高采收率幅度较大,以逐年增长的态势和显著的成效成为未来提高原油采收率主要技术之一。进一步分析了CO2... 综述了国内外CO2驱技术的应用和研究进展。首先对世界注CO2采油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指出注CO2驱油适用油藏参数范围较宽,提高采收率幅度较大,以逐年增长的态势和显著的成效成为未来提高原油采收率主要技术之一。进一步分析了CO2的驱油机理、筛选标准和开发设计技术研究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发展的近混相驱替理论、模糊层次分析法以及注CO2驱的井网类型和注入方式。最后结合目前CO2采油存在的腐蚀和波及体积较小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驱油机理 注采方式 发展趋势 采收率
下载PDF
烟气中CO_2化学吸收法脱除技术分析与进展 被引量:110
7
作者 晏水平 方梦祥 +2 位作者 张卫风 骆仲泱 岑可法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018-1024,共7页
介绍了烟气中CO2化学吸收法脱除技术,分析了其存在的技术难点,并对该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最后提出了化学吸收法脱除技术研究中两种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CO2 分离 化学吸收法 烟气
下载PDF
沥青混合料应用中的环境保护 被引量:105
8
作者 李祝龙 丁小军 +1 位作者 赵述曾 吴德平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2004年第4期1-4,共4页
为控制沥青混合料生产中的CO2气体排放,介绍了日本开发的中温化技术在沥青混合料中的应用,及日本、芬兰等在常温沥青混合料方面的研究、应用情况,分析了中国常温沥青混合料冷再生技术,研究了沥青混合料应用中的环境保护对策。结果发现... 为控制沥青混合料生产中的CO2气体排放,介绍了日本开发的中温化技术在沥青混合料中的应用,及日本、芬兰等在常温沥青混合料方面的研究、应用情况,分析了中国常温沥青混合料冷再生技术,研究了沥青混合料应用中的环境保护对策。结果发现采用中温化技术,可以降低沥青混合料的拌和与压实温度,压实度与在160℃时拌和的普通沥青混合料的压实度相当,基本不降低沥青混合料性能,达到了降低CO2排量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面工程 沥青混合料 CO2排量 温度 环境保护
下载PDF
中国深部咸水含水层CO_2储存优先区域选择 被引量:110
9
作者 李小春 刘延锋 +1 位作者 白冰 方志明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63-968,共6页
CO2地下储存可有效地减少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量,从而缓解日趋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沉积盆地地下深部存在体积巨大的咸水含水层,咸水不宜开发利用,可用来储存大量的CO2。为了选出一些将来可优先利用的储存分区并进行详细研究... CO2地下储存可有效地减少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量,从而缓解日趋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沉积盆地地下深部存在体积巨大的咸水含水层,咸水不宜开发利用,可用来储存大量的CO2。为了选出一些将来可优先利用的储存分区并进行详细研究,在收集大量地质、水文地质、石油勘探等资料的基础上,将中国大陆地区24个主要沉积盆地分为70个储存分区,利用溶解度法计算了各储存分区地下1~3km深度内咸水含水层的CO2储存容量。根据分区内及其周边CO2集中排放量,对各分区进行了分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咸水含水层CO2储存容量达1.43505×1011t,约为2003年中国大陆地区CO2排放量的40.5倍。华北平原大部,四川盆地北部、东部和南部,准葛尔盆地东南部都是将来优先考虑的CO2含水层储存地区。东南沿海和华南大部,应考虑利用近海沉积盆地内的咸水含水层储存C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二氧化碳 地下储存 成水含水层 溶解度 分级
下载PDF
Progress in carbon dioxide separation and capture: A review 被引量:98
10
作者 Hongqun Yang Zhenghe Xu +4 位作者 Maohong Fan Rajender Gupta Rachid B Slimane Alan E Bland Ian Wright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08年第1期14-27,共14页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ogress made in CO2 separation and capture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Various technologies, such as absorption, adsorption, and membrane separation, are thoroughly discussed. New concepts such...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ogress made in CO2 separation and capture research and engineering. Various technologies, such as absorption, adsorption, and membrane separation, are thoroughly discussed. New concepts such as chemical-looping combustion and hydrate-based separation are also introduced briefly. Future directions are suggested. Sequestration methods, such as forestation, ocean fertilization and mineral carbonation techniques are also covered. Underground injection and direct ocean dump are not cove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 flue gas carbon dioxide SORBENT absorption adsorption membrane SEPARATION SEQUESTRATION
下载PDF
中国CO_2集中排放源调查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93
11
作者 白冰 李小春 +1 位作者 刘延锋 张勇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1期2918-2923,共6页
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大量排放CO2致使面临的环境压力和国际压力越来越大。为减少CO2排放,需详细调查CO2排放源尤其是工业集中点源的现状。在对2004年中国火电、水泥、钢铁、炼油、乙烯、合成氨、环氧乙烷... 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大量排放CO2致使面临的环境压力和国际压力越来越大。为减少CO2排放,需详细调查CO2排放源尤其是工业集中点源的现状。在对2004年中国火电、水泥、钢铁、炼油、乙烯、合成氨、环氧乙烷、制氢8类企业生产数据调查的基础上,计算了2004年中国这些企业的CO2排放量,绘制了集中点排放源的全国分布图,同时给出了大规模和高浓度CO2排放源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2004年8类企业总排放量为29.6315×108t,其中,火电、水泥、钢铁企业总排放量为27.1631×108t,约占91.7%。采用同样的方法,依据统计数据计算了1998~2002年火电、水泥、钢铁三类企业排放量并分析了其增长特征。统计结果表明,3类企业CO2排放量年均增长率达9.7%,到2000年后呈加速增长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二氧化碳 集中点排放源 排放量 分布图
下载PDF
沁水盆地南部注二氧化碳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微型先导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88
12
作者 叶建平 冯三利 +4 位作者 范志强 王国强 William D.Gunter Sam Wong John R.Robinson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7-80,共4页
在沁水盆地南部TL-003井进行了单井注入CO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试验。采用间歇式注入方式,共向3号煤层注入192.8t液态CO2。生产和储层模拟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CO2被煤层吸附,能显著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多井试验模拟显示,在沁南无烟煤煤... 在沁水盆地南部TL-003井进行了单井注入CO2提高煤层气采收率试验。采用间歇式注入方式,共向3号煤层注入192.8t液态CO2。生产和储层模拟评价结果表明,大部分CO2被煤层吸附,能显著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多井试验模拟显示,在沁南无烟煤煤层中注入CO2,能显著地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同时实现了埋藏CO2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沁水盆地 煤层气 二氧化碳 注入方式 提高采收率 先导试验
下载PDF
二氧化碳的吸收方法及机理研究 被引量:82
13
作者 宿辉 崔琳 《环境科学与管理》 CAS 2006年第8期79-81,共3页
随着温室效应的日益严重,人们对二氧化碳的处理吸收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如何选择吸收量大、吸收速率快的吸收剂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介绍国内外现有的二氧化碳的吸收方法,包括物理吸收法、膜吸收法、O2/CO2燃烧法、化学吸收法... 随着温室效应的日益严重,人们对二氧化碳的处理吸收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如何选择吸收量大、吸收速率快的吸收剂的研究,从来没有间断过。介绍国内外现有的二氧化碳的吸收方法,包括物理吸收法、膜吸收法、O2/CO2燃烧法、化学吸收法等,分析各种方法的特点及优缺点,指出有机胺吸收技术是目前较优势的方法。对伯胺、仲胺、叔胺及混合胺等有机胺吸收CO2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根据吸收机理,采用多原子氮有机胺TETA与MEA、DEA、TEA进行混合实验,给出了初步的实验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 吸收 有机胺 机理 混合胺
下载PDF
秦岭天然油松、锐齿栎林地土壤呼吸与CO_2释放 被引量:58
14
作者 刘建军 王得祥 +1 位作者 雷瑞德 吴钦孝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13,共6页
应用密闭呼吸筒法研究了油松、锐齿栎林地土壤呼吸及其季节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1 )林地土壤呼吸速率与气温和土壤温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高于和气温的相关性 ;(2 )通过建立土壤呼吸与根系生物量回归... 应用密闭呼吸筒法研究了油松、锐齿栎林地土壤呼吸及其季节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1 )林地土壤呼吸速率与气温和土壤温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高于和气温的相关性 ;(2 )通过建立土壤呼吸与根系生物量回归方程 ,计算出了根系呼吸量 ;(3 )锐齿栎林地年CO2 释放量为 2 8 2 5 2t·hm- 2 a- 1 ,其中矿质土壤呼吸占 67 5 0 % ,根系呼吸占 2 3 81 % ,凋落物层呼吸占 8 69% ;油松林地释放的CO2 量为 2 2 3 2 3t·hm- 2 a- 1 ,其中矿质土壤呼吸占 61 0 1 % ,根系呼吸占 3 1 1 4 % ,凋落物层呼吸占 7 8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锐齿栎 林地 土壤呼吸 CO2 二氧化碳
下载PDF
普光高含H_2S、CO_2气田开发技术难题及对策 被引量:82
15
作者 何生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2-85,共4页
普光气田属高含H2S、CO2特大型海相气田,气层埋藏深,高含H2S和CO2,厚度为300~400m,在气藏储层研究、超深钻井技术、增产技术、井筒技术、地面工程技术等方面存在着某些世界级难题。为此,系统地分析了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指出气... 普光气田属高含H2S、CO2特大型海相气田,气层埋藏深,高含H2S和CO2,厚度为300~400m,在气藏储层研究、超深钻井技术、增产技术、井筒技术、地面工程技术等方面存在着某些世界级难题。为此,系统地分析了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指出气藏地质、气藏工程基础研究亟待深化,安全、优质、快速钻井工程技术亟待配套提高,急需配套高含硫、巨厚气藏呆气工艺和工程技术,高含硫气田的集输工艺技术还处于学习模仿阶段,“混合流体”的腐蚀机理及防护技术研究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专用管材及设备国产化的研发有待加快,急需加快安全测控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编制高H2S气田开发的标准系列。还从气藏工程、钻(完)井工程、采气工程、集输工程、防腐工程和关键设备及材料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探讨了重点攻关方向和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二氧化碳 气田开发 技术 策略
下载PDF
二氧化碳炮爆破在煤矿的应用 被引量:80
16
作者 聂政 《煤炭技术》 CAS 2007年第8期62-63,共2页
介绍了二氧化碳炮爆破在芦岭煤矿回采工作面的试验情况,分析了二氧化碳炮的特点,根据其特有的物理变化过程,总结其爆破过程中的高效性、可靠性、安全性。为煤矿爆破产品的替代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爆破 高压管
下载PDF
松辽盆地无机成因天然气及勘探方向探讨 被引量:67
17
作者 侯启军 杨玉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10,共6页
地球化学特征显示 ,松辽盆地在多处发现的高含量CO2 气藏属于无机成因天然气 ,徐家围子地区发现的具重碳同位素和负碳同位素系列的烃类气体说明盆地内不仅存在无机成因的CO2 气藏 ,而且也极有可能形成无机成因的烃类气藏。盆地深部地质... 地球化学特征显示 ,松辽盆地在多处发现的高含量CO2 气藏属于无机成因天然气 ,徐家围子地区发现的具重碳同位素和负碳同位素系列的烃类气体说明盆地内不仅存在无机成因的CO2 气藏 ,而且也极有可能形成无机成因的烃类气藏。盆地深部地质研究表明 ,地幔上隆、地壳减薄、地壳中发育的“网状”结构以及部分深大断裂的发育 ,使松辽盆地具备了形成无机成因气的条件 ,也说明盆地内现在发现的无机成因天然气可能来源于地球深部。地球内部不同圈层内发育的流体是无机成因天然气形成的基础。松辽盆地古中央隆起带两侧、西部凹陷区是无机成因天然气发育的有利地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 无机成因天然气 成藏条件 天然气勘探 特征
下载PDF
纳米硼酸铜颗粒的制备及其用作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 被引量:59
18
作者 胡泽善 王立光 +4 位作者 黄令 赖容 陈志莉 陈国需 董浚修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92-295,共4页
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干燥技术制备了粒径为 1 0~ 2 0 nm的硼酸铜颗粒 ,并测定了其用作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 .结果表明 :纳米硼酸铜使 50 0 SN基础油润滑下的摩擦系数略有增大 ,并使其抗磨及承载能力提高 ;其最佳添加量为 0 .70 %~... 采用二氧化碳超临界干燥技术制备了粒径为 1 0~ 2 0 nm的硼酸铜颗粒 ,并测定了其用作润滑油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 .结果表明 :纳米硼酸铜使 50 0 SN基础油润滑下的摩擦系数略有增大 ,并使其抗磨及承载能力提高 ;其最佳添加量为 0 .70 %~ 1 .1 0 % ;纳米硼酸铜颗粒在摩擦表面发生了摩擦化学反应 ,生成了由 B2 O3及 Fe B等组成的表面保护膜 .润滑油抗磨性能的提高是纳米硼酸铜颗粒在摩擦表面的沉积及其摩擦化学产物作用的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硼酸铜 摩擦学性能 润滑油添加剂 制备
下载PDF
温带森林土壤中的CO_2排放通量 被引量:52
19
作者 孙向阳 乔杰 谭笑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4-39,共6页
森林土壤是温室效应气体CO_(2)的一个重要的源和汇。用碱吸收法对北京西山 3种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已郁闭幼林地和成林地)土壤中CO_(2)的排放规律进行了原位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的年排放平均值为286mg· m^(-2... 森林土壤是温室效应气体CO_(2)的一个重要的源和汇。用碱吸收法对北京西山 3种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已郁闭幼林地和成林地)土壤中CO_(2)的排放规律进行了原位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土壤的年排放平均值为286mg· m^(-2)· h^(-1)。变动范围为-341.03~ 1193.59mg· m^(-2)·h^(-1)。 3种森林土壤CO_(2)排放通量的年平均值无显著差异.在一年中的变化趋势也基本相似。即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冬季甚至有吸收值出现。但不同季节不同土壤的CO_(2)排放通量却有明显不同.在干旱的春季和初夏,成林地<幼林地<造林地。而在水分较充足的雨季和秋季。成林地则相对较高。此外.林地土壤的CO_(2)排放通量也有一定的昼夜变化趋势。土壤CO_(2)排放量的变化受多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影响.其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为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大气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带森林土壤 二氧化碳 温室气 排放通量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烃源岩特征及天然气生成演化模式 被引量:74
20
作者 黄保家 肖贤明 董伟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6-30,共5页
莺歌海盆地存在中新统和渐新统两套重要烃源岩。其中 ,中新统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成烃母质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又有浮游植物的贡献 ,被认为是区内底辟浅层气田的主要烃源岩。盆地内高的地温条件和中新统源岩富含偏腐殖混合型—腐... 莺歌海盆地存在中新统和渐新统两套重要烃源岩。其中 ,中新统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成烃母质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又有浮游植物的贡献 ,被认为是区内底辟浅层气田的主要烃源岩。盆地内高的地温条件和中新统源岩富含偏腐殖混合型—腐殖型有机质决定了其以生气为主的特点 ,通过热模拟实验并结合已知气田天然气主要成分的共生关系、分布特征和地质条件 ,深入探讨了该区烃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生成的先后顺序及其相互关系 ,建立了中新统烃源岩天然气生成演化模式 ,以期为本区的天然气勘探提供有价值的地球化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中新世 气源岩 气态烃 二氧化碳 共生 气藏形成 烃源岩 溶化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