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黄海中南部鳀鱼食性的研究 被引量:30
1
作者 郭旭鹏 李忠义 +1 位作者 金显仕 戴芳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8-104,共7页
根据2005年4~5月在黄海和长江口海域进行的春季底拖网调查,应用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了黄海中南部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及其可能摄食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结果表明:(1)黄海中南部鳀鱼的食物组成为不同粒径的浮游动物、太平洋磷... 根据2005年4~5月在黄海和长江口海域进行的春季底拖网调查,应用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了黄海中南部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及其可能摄食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结果表明:(1)黄海中南部鳀鱼的食物组成为不同粒径的浮游动物、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和仔稚鱼,其中以粒径为500~900μm的浮游动物为主,贡献比例占61%~84%;仔稚鱼贡献比例占16%~21%,较传统胃含物方法分析的结果小;(2)黄海中部海域鳀鱼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平均值较南部海域高,原因可能与各海域的能量来源不同或存在微食物环有关,也可能与不同海域鳀鱼的能量转换途径不一样,即与食物链长短不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鯷鱼 食性 碳氮稳定同位素 黄海中南部
下载PDF
若尔盖草甸退化对土壤碳、氮和碳稳定同位素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赵云飞 汪霞 +4 位作者 欧延升 洪苗苗 黄政 李佳 贾海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05-1411,共7页
为了解不同退化阶段高寒草甸土壤碳、氮和碳稳定同位素的差异,对若尔盖湿地内沼泽草甸、草原化草甸、退化草甸3个阶段土壤的碳、氮和碳稳定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若尔盖湿地草甸土壤δ^(13)C值介于-26.21‰^-24.72‰之间,土壤δ^(1... 为了解不同退化阶段高寒草甸土壤碳、氮和碳稳定同位素的差异,对若尔盖湿地内沼泽草甸、草原化草甸、退化草甸3个阶段土壤的碳、氮和碳稳定同位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若尔盖湿地草甸土壤δ^(13)C值介于-26.21‰^-24.72‰之间,土壤δ^(13)C值随土层加深而增大.土壤δ^(13)C值与有机碳含量对数值呈线性负相关.表层土壤(0~10 cm)δ^(13)C值大小顺序为草原化草甸>退化草甸>沼泽草甸,β值大小顺序为草原化草甸>沼泽草甸>退化草甸.沼泽草甸、草原化草甸、退化草甸0~30 cm土壤碳含量分别为105.32、42.11和31.12 g·kg^(-1),氮含量分别为8.74、3.41和2.81 g·kg^(-1),C/N分别为11.26、11.23和10.89.随着草甸的退化,土壤碳、氮呈降低趋势,退化草甸C/N值低于沼泽草甸和草原化草甸.随着土层深度加深,碳、氮含量呈现降低趋势.草甸退化导致的土壤δ^(13)C值差异主要发生在表层0~10 cm.3个退化阶段中,退化草甸土壤的β值和C/N最低,表明退化草甸土壤矿化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 高寒草甸 退化 碳和氮 碳稳定同位素
原文传递
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ssp.sunameri)食性 被引量:16
3
作者 鹿志创 田甲申 +3 位作者 王召会 马志强 韩家波 高天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9-76,共8页
稳定同位素技术已广泛地用于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食物来源和营养级关系,但在海洋哺乳动物食性方面应用较少。通过分析2012年4—6月在辽东湾沿岸海域搁浅而死亡的江豚样本和同时期(6月)取自辽东湾海域主要渔获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 稳定同位素技术已广泛地用于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食物来源和营养级关系,但在海洋哺乳动物食性方面应用较少。通过分析2012年4—6月在辽东湾沿岸海域搁浅而死亡的江豚样本和同时期(6月)取自辽东湾海域主要渔获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研究了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ssp.sunameri)及其可能摄食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江豚δ13C值为(-18.4±0.3)‰,δ15N值为(13.8±0.4)‰。28种可能生物饵料的δ13C值的范围为-19.5‰—-17.0‰,δ^(15)N值的范围为11.4‰—14.0‰。江豚的营养级为4.5,高于传统胃含物分析法的研究结果。28种测试生物的营养级位于3.8—4.6之间。江豚的食物来源主要以鱼类为主,对食物种类的喜食顺序为中上层鱼类>中下层鱼类>底层鱼类>头足类>虾类>蟹类,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3.9%、18.2%、13.1%、10.0%、8.8%、6.0%。江豚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与体长无明显的线性关系,碳营养源较为稳定,氮营养源复杂多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豚 碳氮稳定同位素 食性 贡献率 辽东湾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黄海及东海北部主要鱼类的营养级和食性 被引量:10
4
作者 白怀宇 王玉堃 +2 位作者 张廷廷 黄凌风 孙耀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17,共8页
本研究通过对2011~2014年间在黄海及东海北部采集的36种海洋鱼类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利用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计算底层饵料贡献比(Bp)来确定鱼类的食性,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N)计算其营养级(TL)。结果显示,这36种... 本研究通过对2011~2014年间在黄海及东海北部采集的36种海洋鱼类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利用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计算底层饵料贡献比(Bp)来确定鱼类的食性,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N)计算其营养级(TL)。结果显示,这36种鱼类的营养级范围为2.75~4.34,平均值为3.47。其中,4种为完全浮游生物食性,8种为底栖生物食性,完全底栖生物食性为12种,混合食性为12种。中(TL=3.5~4)、低(TL<3.5)营养级的种类占大多数(91.67%),而高营养级(TL>4)种类较少,仅为3种,且全部为混合食性。营养级的研究结果与1986、1992和2004年的研究对比发现,个别种类发生了改变。如蓝点马鲛(Sconberonorus niphonius)营养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黄鲫(Setipinna t)aty却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食性的研究结果与2004、2009和2011年的研究对比发现,有些种类食性发生了较大变化,如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有些种类食性几乎没有变化,如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稳定同位素 营养级 食性
下载PDF
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斑海豹(Phoca largha)的食性 被引量:9
5
作者 田甲申 鹿志创 +3 位作者 罗耀明 王召会 张胜久 韩家波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453-3458,共6页
通过检测以毛鳞鱼和大西洋鲱饲养6个月以上的幼年和成年豢养斑海豹(Phoca largha)肌肉、肝脏、肾脏、肺、毛发、触须和趾甲等组织的δ13C和δ15N值,获得各组织的分馏系数,结合辽东湾海域斑海豹肌肉、肝脏和肾脏等组织及辽东湾海域潜在... 通过检测以毛鳞鱼和大西洋鲱饲养6个月以上的幼年和成年豢养斑海豹(Phoca largha)肌肉、肝脏、肾脏、肺、毛发、触须和趾甲等组织的δ13C和δ15N值,获得各组织的分馏系数,结合辽东湾海域斑海豹肌肉、肝脏和肾脏等组织及辽东湾海域潜在食物的δ13C和δ15N值,推测斑海豹在辽东湾海域的食物来源。结果发现:豢养斑海豹对食物中的δ13C值各组织分馏系数依次为触须(3.5‰)>毛发(3.2‰)>趾甲(3.0‰)>肌肉(1.3‰)>肺(1.0‰)>肝脏(0.5‰)>肾脏(0.3‰);对食物中的δ15N值各组织分馏系数依次为肾脏(2.8‰)>肝脏(2.7‰)>肌肉、趾甲和触须(均为2.6‰)>肺(2.4‰)>毛发(1.8‰);豢养斑海豹幼崽肌肉、肾脏和肝脏组织的δ13C值分别为-22.4‰、-23.0‰和-22.1‰,母兽乳汁的δ13C值为-24.8‰;辽东湾海域成年斑海豹肌肉、肾脏和肝脏组织的δ13C值分别为-18.6‰、-19.1‰和-18.7‰。通过豢养斑海豹肌肉组织δ13C的分馏系数(1.3‰)推测辽东湾海域斑海豹的食物以鱼类为主,喜食中上层和中下层鱼类,同时也摄食一些头足类和虾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海豹 碳氮稳定同位素 组织 食性
原文传递
氮磷添加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碳氮及其稳定性同位素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储炳银 李培玺 +3 位作者 孙孟瑶 王晶晶 滕臻 徐小牛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0-107,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氮磷添加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碳氮及其稳定性同位素的影响,探讨大气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碳循环及其周转特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查湾自然保护区内全面勘查基础... 【目的】通过分析氮磷添加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碳氮及其稳定性同位素的影响,探讨大气氮沉降背景下森林土壤碳循环及其周转特征,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查湾自然保护区内全面勘查基础之上选取6个标准样地,设置对照(CK,不添加氮和磷)、氮加磷(N+P,添加N 100 kg·hm^(-2)a^(−1)+P 50 kg·hm^(-2)a^(−1))和氮(N,添加100 kg·hm^(-2)a^(−1))添加试验,分析不同氮磷添加处理和不同土层下SOC、TN和土壤δ^(13)C、δ^(15)N之间的差异。【结果】1)连续5 a氮磷添加对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全氮(TN)和土壤碳氮比(C/N)无显著影响(P>0.05),SOC、TN大小依次为CK>N处理>N+P处理,土壤C/N大小为N处理>CK>N+P处理,均是N+P处理最小;2)连续5 a氮磷添加对土壤δ^(13)C、δ^(15)N丰度无显著影响(P>0.05),δ^(13)C、δ^(15)N丰度值大小均表现为N+P处理>N处理>CK;3)SOC、TN和土壤C/N比在不同处理下0~10 cm土层均显著高于10~20 cm土层(P<0.001),而土壤δ^(13)C、δ^(15)N值则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除CK两土层间无显著性差异外,N和N+P处理下10~20 cm土层土壤δ^(13)C均显著高于0~10 cm土层,N+P处理显著提高了10~20 cm土层δ^(15)N丰度。【结论】氮磷添加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全氮及土壤C/N影响不甚显著,其长期动态变化有待进一步的监测分析;氮磷添加对土壤稳定性碳、氮同位素的影响也不显著,但是氮磷添加均显著增加了下层土壤的δ^(13)C、δ^(15)N丰度,未来可结合土壤微生物做进一步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添加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土壤有机碳 碳氮比 稳定性同位素
下载PDF
我国几种常见头足类角质颚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林静远 刘必林 +2 位作者 桓梦瑶 刘娜 欧利国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4-401,共8页
头足类角质颚具有稳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结构,其稳定同位素分析已成为头足类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分别对4种近海头足类(曼氏无针乌贼、杜氏枪乌贼、短蛸和剑尖枪乌贼)角质颚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角质颚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 头足类角质颚具有稳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结构,其稳定同位素分析已成为头足类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分别对4种近海头足类(曼氏无针乌贼、杜氏枪乌贼、短蛸和剑尖枪乌贼)角质颚进行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角质颚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13)C/^(12)C,δ^(13)C;^(15)N/^(14)N,δ^(15)N)、摄食生态和栖息环境在物种间的差异,分析可能形成差异的原因以及δ^(13)C、δ^(15)N值与头足类胴长间的相关性,旨在解读不同头足类所生活栖息的渔场,了解它们所处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为渔业开发与管理提供材料,同时也为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这些物种提供基础。结果表明,4种头足类的平均胴长关系为杜氏枪乌贼>剑尖枪乌贼>曼氏无针乌贼>短蛸(122.72 mm>67.93 mm>67.93 mm>35.3 mm),平均体质量关系为杜氏枪乌贼>曼氏无针乌贼>短蛸>剑尖枪乌贼(70.39 g>50.67 g>47.35 g>19.93 g),其中:曼氏无针乌贼的δ^(15)N值最大(10.81‰±0.38‰),δ^(13)C值最小(-14.98‰±0.55‰),C/N比值最小(3.08±0.03);剑尖枪乌贼的δ^(15)N值最小(8.21‰±0.30‰),δ^(13)C值最大(-13.00‰±0.54‰),C/N比值最大(3.57±0.06)。曼氏无针乌贼可能具有较高营养水平,剑尖枪乌贼、杜氏枪乌贼相较于短蛸、曼氏无针乌贼生活在较浅水域的栖息环境。杜氏枪乌贼与短蛸的δ^(13)C、δ^(15)N值无显著差异(ANOVA,P>0.05),它们的生态位圆存在重叠,处于相近的营养级,其他物种间角质颚的δ^(13)C、δ^(15)N值存在显著差异(ANOVA,P<0.05),生态位圆无重叠。此外杜氏枪乌贼角质颚的δ^(13)C、δ^(15)N值与胴长(ML)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δ^(13)C=0.023 6×L_(ML)-17.429,P<0.05;δ^(15)N=0.017 6×L_(ML)+6.873,P<0.05),而曼氏无针乌贼、短蛸以及剑尖枪乌贼的胴长与角质颚的δ^(13)C、δ^(15)N值相关性不显著(P>0.05),说明其摄食习性随体长变化无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同位素 角质颚 近海头足类 摄食生态 栖息地
原文传递
黄海大型底栖动物食物网结构和营养关系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刘晓收 倪大朋 +1 位作者 钟鑫 张志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0-33,共14页
黄海是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本研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源、营养级和底栖食物网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的食物源悬浮颗粒有机物(POM)、沉积物有机物(S... 黄海是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本研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源、营养级和底栖食物网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底栖动物的食物源悬浮颗粒有机物(POM)、沉积物有机物(SOM)、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δ^15N平均值为:浮游动物>浮游植物>SOM>POM,δ^13C平均值为:SOM>浮游动物>浮游植物>POM。共测定了54种底栖动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其δ^15N值范围为5.81‰(美原双眼钩虾)~14.6‰(黄鲫),δ^13C值范围为-21.51‰(日本胡桃蛤)^-8.38‰(司氏盖蛇尾)。软体动物双壳类大多数以SOM和浮游植物作为主要食物来源;软体动物腹足类大多数为以小型软体动物和多毛类为食的肉食性动物;节肢动物蟹类是以POM、SOM、浮游动植物、小型软体动物和多毛类等为食的杂食性动物;节肢动物虾类大多数以浮游动物和端足类等小型甲壳类为食;小型鱼类大多数以浮游动物和小型软甲类为食;大中型鱼类则是以小型鱼类、小型软甲类和小型软体动物为食。本研究中的54种底栖动物的营养级范围为1.20~3.57。其中,双壳类等10种处于1~2营养级,腹足类、蟹类、虾类和小型鱼类等36种处于2~3营养级,大中型鱼类等8种处于3以上营养级。基于大型底栖动物的食物源和营养关系,初步构建了黄海底栖食物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碳氮稳定同位素 食物源 营养级 底栖食物网
下载PDF
马鞍列岛海洋牧场褐菖鲉和小黄鱼营养生态位差异 被引量:7
9
作者 李朝文 王凯 +2 位作者 程晓鹏 章守宇 张云岭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89-1493,共5页
海洋牧场是近岸渔业资源保护和恢复的有效途径,为评估海洋牧场建设对褐菖鲉和小黄鱼营养生态位和种间竞争关系的影响,基于2013年和2016年调查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分析种内营养生态位变化趋势与种间竞争的关系.结果表明:从2013年到201... 海洋牧场是近岸渔业资源保护和恢复的有效途径,为评估海洋牧场建设对褐菖鲉和小黄鱼营养生态位和种间竞争关系的影响,基于2013年和2016年调查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分析种内营养生态位变化趋势与种间竞争的关系.结果表明:从2013年到2016年海洋牧场区褐菖鲉和小黄鱼种内营养生态位明显增大,凸多边形总面积(TA)营养生态位分别由1.89和0.34增加到12.43和8.86,两者的种间生态位重叠面积由0.13增加到7.69;标准椭圆营养生态位分别由1.11和0.14增加到4.94和4.06,两者的种间生态位重叠面积由0增加到0.26.随时间变化,褐菖鲉和小黄鱼δ^(13)C和δ^(15)N呈减小趋势,且δ^(13)C值差异显著,δ^(15)N不显著,两者的种间饵料重叠度从68.9%增加到9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菖鲉 小黄鱼 营养生态位 海洋牧场 碳氮稳定同位素
原文传递
不同氮磷比对海洋赤潮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保占 刘瑀 +2 位作者 李颖 刘苓 王海霞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09-515,共7页
为查明营养盐对不同赤潮藻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营养条件下培养的7种赤潮藻δ13 C和δ15 N值,比较不同生长阶段、不同藻种之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差别。结果显示,7种赤潮藻δ13C和δ15 N值存在一定的差异,海洋原甲藻具有较高的... 为查明营养盐对不同赤潮藻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营养条件下培养的7种赤潮藻δ13 C和δ15 N值,比较不同生长阶段、不同藻种之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差别。结果显示,7种赤潮藻δ13C和δ15 N值存在一定的差异,海洋原甲藻具有较高的δ13 C值;海洋球石藻δ13 C值相对较小;新月菱形藻、威氏海链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具有相似的δ13 C值。强壮前沟藻、海洋原甲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δ15 N值要高于其他赤潮藻,威氏海链藻、海洋球石藻、中肋骨条藻和新月菱形藻具有相似的δ15 N值。塔玛亚历山大藻在NP、3N、1/3P和3P组别指数期δ13 C值要低于稳定期,其他6种赤潮藻指数期δ13 C值要高于稳定期。几种赤潮藻δ13 C值与NO-3和PO3-4浓度普遍呈显著正相关;δ15 N值与NO-3浓度普遍呈显著负相关,与PO3-4浓度普遍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比 赤潮藻 氮稳定同位素
下载PDF
四川马尔康市石达秋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11
作者 杨月光 吴小红 +4 位作者 杨弢 陈剑 郑漫丽 杨颖亮 潘岩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113,共9页
大渡河上游地区是研究南北文化交流的典型区域,石达秋遗址的发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本区发展序列的缺环,也为重建先民的生业经济提供了证据。围绕该遗址2007年出土的动物遗存开展相关研究,获得了碳十四年代数据和稳定同位素数据。结合... 大渡河上游地区是研究南北文化交流的典型区域,石达秋遗址的发掘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本区发展序列的缺环,也为重建先民的生业经济提供了证据。围绕该遗址2007年出土的动物遗存开展相关研究,获得了碳十四年代数据和稳定同位素数据。结合测年结果与其他信息,宜将聚落年代定在汉晋时期。动物骨骼同位素数据表明,家猪主要摄食C3类食物,羊和牛的食物结构为C3、C4混合型且以C3类植物为主。根据食物结构的差异推测,家猪可能被圈养在聚落之中,黄牛和山羊以放牧为主并补饲少量C4食物。综合而言,遗址先民过着定居生活,主要通过种植麦类作物和饲养羊、牛、猪等家畜获得食物。这种生计策略建立在新石器晚期以来南北向文化交流的基础之上,秦汉以来进一步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渡河上游 石达秋遗址 碳十四测年 碳、氮稳定同位素 生业经济
原文传递
东北地区典型湖沼沉积物溶解态有机质组成特征及来源解析:以库里泡为例
12
作者 黄晏宇 刘婷婷 +4 位作者 王桂燕 储昭升 高思佳 潘云凤 郑丙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5-176,I0002,I0003,共14页
溶解态有机质(DOM)是湖泊沉积物的重要组分,解析DOM的组成和来源对于深入理解湖泊有机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1年5月和8月采集了大庆市库里泡表层及柱状沉积物、泡内水生物(浮游藻类、挺水植物... 溶解态有机质(DOM)是湖泊沉积物的重要组分,解析DOM的组成和来源对于深入理解湖泊有机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1年5月和8月采集了大庆市库里泡表层及柱状沉积物、泡内水生物(浮游藻类、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岸边土壤、陆生C3和C4植物、禽畜粪便以及城镇污水等样品,分析了样品DOM的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组成及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并利用IsoSource软件计算了不同来源样品对沉积物DOM的贡献率。结果显示:(1)库里泡内表层沉积物DOM的δ13C和δ15N组成存在季节性差异,5月δ^(13)C和δ^(15)N均值分别为-25.54‰和9.02‰,8月分别为-26.81‰和8.40‰。(2)库里泡内柱状沉积物DOM的δ^(13)C和δ^(15)N组成在垂直方向存在差异,表层(0~3 cm)δ^(13)C和δ^(15)N均值分别为-26.58‰和9.04‰,深层(3~30 cm)均值分别为-25.40‰和10.61‰。(3)表层沉积物DOM的三维荧光组分存在季节性差异。5月以类腐殖质荧光组分为主,占比为87.89%,HIX和BIX分别为6.27和0.67;8月蛋白类荧光组分占比为49.58%,HIX和BIX指数均值分别为1.72和0.87。(4)5月表层沉积物DOM外源输入占比为61%,以土壤(21.40%)和城镇污水(18.08%)为主;而8月内源贡献占比稍高(55.10%),且以挺水植物为主(48.68%)。(5)柱状沉积物(0~30 cm)不同深度DOM来源组成相近,主要为城镇污水、沉水植物/藻和挺水植物,贡献率均值分别为42.13%、25.07%和18.53%。整体上,库里泡沉积物DOM来源主要受到流域内人类活动及气候特征的影响,本文研究结果有利于加深对我国东北地区湖泊沉积物有机质迁移转化及累积规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里泡 沉积物 溶解态有机质 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 碳氮稳定同位素 来源解析
下载PDF
山西太原盆地龙山文化时期的生业经济——以阳曲县西殿南遗址人和动物骨骼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柳红 姬凌飞 +3 位作者 裴静蓉 邓惠 张国文 侯亮亮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2-226,共15页
以山西太原阳曲西殿南遗址(38°03′45″N,112°45′55″E)出土的3例人骨和34例动物骨骼(3例鹿、3例狗、5例牛、6例羊、17例猪)为研究对象,运用AMS-14C测年与C、N稳定同位素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该遗址所处的年代、动物和人的食... 以山西太原阳曲西殿南遗址(38°03′45″N,112°45′55″E)出土的3例人骨和34例动物骨骼(3例鹿、3例狗、5例牛、6例羊、17例猪)为研究对象,运用AMS-14C测年与C、N稳定同位素分析的研究方法,研究该遗址所处的年代、动物和人的食物结构以及先民对家畜的饲喂方式,进而还原龙山文化时期太原盆地的生业经济。AMS-14C测年结果显示,M1墓主人骨骼的14C年代为4200±30 a B.P.,树轮校正后的年代范围为4844~4620 cal.a B.P.,结合该遗址遗存及其组合群特征初步判断其应为一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C、N稳定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鹿(δ^(13)C:-20.8‰~-18.7‰,均值-19.6‰±1.1‰;δ^(15)N:2.9‰~3.6‰,均值3.3‰±0.4‰,n=3)主要以C3类食物为生,说明当地野生植被主要为C3类植物;与鹿不同,羊的δ^(13)C值和δ^(15)N值(δ^(13)C:-17.2‰~-14.3‰,均值-16.2‰±1.0‰;δ^(15)N:6.7‰~9.6‰,均值8.1‰±1.2‰,n=6)明显高于鹿,其内部存在一些差异性,可分为A、B、C三组:A组羊(YQ17和YQ19)的δ^(13)C值偏高(分别为-16.4‰和-16.3‰),δ^(15)N值(分别为9.3‰和9.6‰)较高,其年龄较小,食物中包含较多的羊奶或生活于缺水的环境中,抑或被投喂了高蛋白的饲料;B组羊(YQ16、YQ18、YQ20)的δ^(13)C值偏低(分别为-16.8‰、-14.3‰和-17.2‰),但δ^(15)N值(分别为8.3‰、7.4‰和7.2‰)偏高,其受到人工干扰的可能性最大,特别是在冬春季节,野外植被较少,羊群很可能无法自行获得充足的食物资源,这时人为投放的饲料(如粟黍的秸秆等)可能作为其食物的补充;C组羊(YQ15)的δ^(13)C值(-16.3‰)和δ^(15)N值(6.7‰)都较低,其食物来源以C3类植物为主,也有少量C4类食物,其数值符合羊作为食草动物的特征,同时反映出当地野生植被主要以C3类植物为主。显然,以野外放养为主的羊,它们的食物结构仍然受到粟黍农业的强烈影响。大部分牛(δ^(13)C:-20.2‰~-14.6%,均值-16.4‰±2.6‰;δ^(15)N: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殿南遗址 龙山文化时期 C、N稳定同位素 粟黍农业
原文传递
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探究中华绒螯蟹与无齿螳臂相手蟹的营养生态位特征 被引量:5
14
作者 俞雅文 徐东坡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092-2099,共8页
为进一步保护中华绒螯蟹栖息地和种质资源,科学评估长江蟹类的营养关系及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在长江靖江、新开沙及狼山沙3 个采集区域的中华绒螯蟹和无齿螳臂相手蟹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并根据δ13C、δ15N 值... 为进一步保护中华绒螯蟹栖息地和种质资源,科学评估长江蟹类的营养关系及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在长江靖江、新开沙及狼山沙3 个采集区域的中华绒螯蟹和无齿螳臂相手蟹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并根据δ13C、δ15N 值分析二者的生态宽幅及营养生态位面积。结果表明: 中华绒螯蟹与无齿螳臂相手蟹的δ13C、δ15N 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中华绒螯蟹的δ13C 值频率分布相对集中在-25. 00‰~ -23. 00‰;无齿螳臂相手蟹的δ13C 值频率分布相对集中在-26. 00‰~ -24. 00‰,表明两种蟹均对某种饵料生物有所偏好,且中华绒螯蟹的δ13C 值频率分布范围大于无齿螳臂相手蟹,表明其食物来源更广。中华绒螯蟹与无齿螳臂相手蟹的营养生态位存在重叠,表明二者存在饵料竞争关系。其中靖江江段两种蟹的营养生态位重叠程度最大,表明二者在靖江江段食物竞争最激烈。中华绒螯蟹的δ13C 值变幅( CR) 、δ15N 值变幅( NR) 及营养生态位总面积( Ta) 均大于无齿螳臂相手蟹,说明中华绒螯蟹对于饵料资源的竞争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无齿螳臂相手蟹 碳氮稳定同位素 营养生态位 生态宽幅
原文传递
三峡库区小江库湾鱼类食物网的稳定C、N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斌 徐丹丹 +2 位作者 王志坚 岳兴建 张耀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6704-6711,共8页
应用稳定碳(δ13C)、氮(δ15N)同位素分析了三峡库区一级支流小江库湾枯水期(2010.7)和丰水期间(2010.12)鱼类食物网。颗粒有机物(POM,平均δ13C,δ15N值为(-24.85±0.38)‰,(5.46±1.29)‰)和固着藻类(平均δ13C,δ15N值为(-22... 应用稳定碳(δ13C)、氮(δ15N)同位素分析了三峡库区一级支流小江库湾枯水期(2010.7)和丰水期间(2010.12)鱼类食物网。颗粒有机物(POM,平均δ13C,δ15N值为(-24.85±0.38)‰,(5.46±1.29)‰)和固着藻类(平均δ13C,δ15N值为(-22.19±1.33)‰,(4.71±0.18)‰)构成了小江库湾鱼类食物网的主要碳源,其中丰水期陆源营养物质输入是其食物网能量基础的重要补充。根据消费者的δ15N值,可将小江库湾常见鱼类区分为杂食偏植物食性、杂食偏动物食性及动物食性。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小江库湾鱼类食物网均有3个营养级并且存在4种主要营养路径,表明了在三峡工程运行初期小江库湾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食物网结构。研究为小江库湾鱼类资源管理及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食物网 小江库湾 三峡库区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黄海北部口虾蛄食性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秦玉雪 陈雷 +3 位作者 尹增强 姜玉声 郭良勇 王珊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9-64,共6页
2018年定点用张网采集黄海北部(122°14’~122°15’E,39°17’~39°18’N)1龄[体长(8.37±0.59)cm,体质量8.77±1.75)g]和3龄口虾蛄Oratosqilla oratoria[体长(14.28±0.55)cm,体质量(48.08±2.84)g]1... 2018年定点用张网采集黄海北部(122°14’~122°15’E,39°17’~39°18’N)1龄[体长(8.37±0.59)cm,体质量8.77±1.75)g]和3龄口虾蛄Oratosqilla oratoria[体长(14.28±0.55)cm,体质量(48.08±2.84)g]12次,取肌肉组织进行稳定同位素测定,探究黄海北部口虾蛄的食物组成,及其可能摄食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研究不同饵料生物在口虾蛄食物中的贡献比率。结果表明,黄海北部口虾蛄的δ13C值在-17.27‰~-16.22‰,δ15N值在13.95‰~15.34‰,平均值分别为(-16.57±0.37)‰和(14.68±0.39)‰,均高于本次采集的其他生物样本;黄海北部口虾蛄的营养级为3.58±0.12,主要饵料生物为蟹类和虾类,其营养级分别为3.02±0.30和3.13±0.19,其中蟹类在口虾蛄食物中的平均贡献率为53%;虾类的平均贡献率为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虾蛄 碳、氮稳定同位素 贡献率
下载PDF
秋季涠洲岛珊瑚礁主要鱼类营养关系的初步研究
17
作者 彭谦 王啟芳 +4 位作者 宋普庆 黄丁勇 张涵 王建佳 郑新庆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1-104,共14页
本研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估算了秋季涠洲岛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级(TL)和主要碳源,结合6个群落营养结构量化指标,初步分析秋季涠洲岛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鱼类之间的δ^(13)C和δ^(15)... 本研究利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估算了秋季涠洲岛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级(TL)和主要碳源,结合6个群落营养结构量化指标,初步分析秋季涠洲岛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鱼类之间的δ^(13)C和δ^(15)N值差异显著(p<0.01),其中,δ^(13)C值介于-18.3‰~-15.4‰,δ^(15)N值介于12.9‰~16.3‰。鱼类TL介于2.5~3.4,平均TL为3.0±0.8,显示涠洲岛的鱼类以肉食性为主。涠洲岛鱼类的有机碳源比较复杂,但大型海藻和底栖微藻是驱动鱼类食物网的关键碳源。鱼类群落的食源多样性水平和营养级长度(CR和NR)分别为2.35和3.09。凸多边形总面积(TA)、平均离心距离(CD)、平均最近相邻距离(MNND)和最近相邻距离的标准差(SDNND)分别为4.48、0.89、0.40和0.29,表明涠洲岛珊瑚礁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具有营养冗余程度较高,但食物链较短和营养多样性低等特征。以上结果表明,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不完整,未来有必要开展适当的管控和修复措施恢复涠洲岛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礁鱼类 营养关系 碳氮稳定同位素 涠洲岛
下载PDF
浙江南部近海前肛鳗营养生态位变化研究——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蕊 韩东燕 +3 位作者 高春霞 魏秀锦 赵静 叶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9796-9807,共12页
基于2016年和2020年浙江南部近海收集的71尾前肛鳗样品,通过测定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计算其营养生态位指标,对比分析前肛鳗不同发育过程、不同季节及不同年份营养生态位的差异,探究营养生态位的变动规律及对资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1)... 基于2016年和2020年浙江南部近海收集的71尾前肛鳗样品,通过测定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计算其营养生态位指标,对比分析前肛鳗不同发育过程、不同季节及不同年份营养生态位的差异,探究营养生态位的变动规律及对资源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1)2016年和2020年前肛鳗平均δ^(13)C值分别为(-15.19±0.31)‰、(-15.90±0.45)‰;平均δ^(15)N值分别为(12.42±0.45)‰、(12.92±0.25)‰;(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2016年前肛鳗不同发育过程δ^(13)C值差异不显著(P>0.05),δ^(15)N值差异显著(P<0.05),不同季节间δ^(13)C值和δ^(15)N值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2020年前肛鳗不同发育过程δ^(13)C值和δ^(15)N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季节间δ^(13)C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δ^(15)N值差异不显著(P>0.05);(3)从个体发育来看,2016年前肛鳗有向高营养级饵料生物摄食的趋势,而2020年前肛鳗摄食特化现象不明显,但均随个体发育过程生态位宽幅逐渐减小,表明个体发育过程营养生态位会出现资源竞争共存分化现象;(4)种群营养多样性指标结果显示前肛鳗在秋、冬两季食物来源较春、夏两季更广泛,春季营养多元化程度与秋季相似,夏季营养多元化程度与冬季相似,各季节间营养生态位重叠较小,存在明显的时间分化现象;(5)2020年前肛鳗种群营养结构多样性指标相比2016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两年的SEAc未发生重叠现象。由于种内种间的竞争压力,研究发现前肛鳗在个体发育过程及不同时间段都出现了营养生态位分化现象,从而达到维持物种共存、保持食物网结构稳态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稳定同位素 浙江南部近海 前肛鳗 营养生态位
下载PDF
应用稳定同位素分析辽东湾池塘仿刺参的食性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摆 田甲申 +4 位作者 董颖 陈仲 周遵春 宋钢 张淑丽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6-240,共5页
为分析辽东湾海水生态养殖池塘仿刺参的食性特征,分别于2016年3月、5月、7月、9月、12月采集池塘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颗粒有机物、底栖硅藻、表层底泥和仿刺参,并检测所有样品的δ^(13)C和δ^(15)N值。运用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 为分析辽东湾海水生态养殖池塘仿刺参的食性特征,分别于2016年3月、5月、7月、9月、12月采集池塘中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颗粒有机物、底栖硅藻、表层底泥和仿刺参,并检测所有样品的δ^(13)C和δ^(15)N值。运用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计算出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颗粒有机物、底栖硅藻、表层底泥对仿刺参的饵料贡献率。试验结果显示,底栖硅藻对仿刺参的平均饵料贡献率周年变化为78.5%~85.7%,颗粒有机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表层底泥对仿刺参的贡献率分别为2.1%~5.1%、2.2%~5.6%、2.3%~7.7%、3.6%~7.9%。底栖硅藻对消化管内含物δ^(13)C值的贡献率为25.8%~74.5%、颗粒有机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表层底泥对消化管内含物δ^(13)C值的贡献率分别为3.9%~15.3%、4.0%~18.3%、4.2%~19.4%、5.6%~22.2%。试验结果表明,在不投饵、缺乏底栖大型藻类的生态养殖池塘中,底栖硅藻是仿刺参主要的食物来源,仿刺参也摄食表层底泥、沉降后颗粒有机物和浮游动植物。研究结果可为海水池塘仿刺参的生态健康养殖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刺参 食性 碳氮稳定同位素 海水池塘 辽东湾
下载PDF
鄱阳湖河湖交错区软体动物重金属富集与迁移特征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学儒 曾欢 +2 位作者 张华 黄琪 张乐瑶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452-463,共12页
河湖交错区是鄱阳湖流域重金属污染物进入湖泊的主要通道,也是重金属富集的场所.本文通过在鄱阳湖河湖交错区采集软体动物样品,分析样品的肌肉和内脏中铁(Fe)、锰(Mn)、铜(Cu)、锌(Zn)、铬(Cr)、镍(Ni)、砷(As)、镉(Cd)、铅(Pb)和锑(Sb... 河湖交错区是鄱阳湖流域重金属污染物进入湖泊的主要通道,也是重金属富集的场所.本文通过在鄱阳湖河湖交错区采集软体动物样品,分析样品的肌肉和内脏中铁(Fe)、锰(Mn)、铜(Cu)、锌(Zn)、铬(Cr)、镍(Ni)、砷(As)、镉(Cd)、铅(Pb)和锑(Sb)的含量,利用生物-沉积物累积因子和碳氮稳定同位素对鄱阳湖软体动物重金属的富集特征及营养结构和食源关系进行研究,并利用综合目标危险系数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①鄱阳湖软体动物重金属含量存在显著的种间和组织间的差异,且受体长体重的稀释作用,与所在栖息地的关系不大,但与区域背景环境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均低于水产限量标准值.软体动物对重金属Cu、Zn和Cd具有明显的富集能力,蚌(圆顶珠蚌、三角帆蚌、背瘤丽蚌和褶纹冠蚌)易从环境中富集更多的Mn和Cd,而螺(铜锈环棱螺和大沼螺)则易富集Cu和Zn;②软体动物δ^(13)C值为-29.84‰~-21.13‰,δ^(15)N值为4.09‰~11.51‰,螺和蚌存在明显不同的食物来源.软体动物中的重金属并不随δ^(15)N值的变化表现出显著的改变,但与δ^(13)C值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其中Cu和Zn与δ^(13)C值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Mn、Cr、As、Cd、Pb和Sb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③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综合目标危险系数(TTHQ)均大于1,表明鄱阳湖河湖交错区软体动物重金属的富集会对人群食用产生较为显著的健康风险,其中Mn和As是主要的贡献者,且食用蚌的风险略高于螺.研究结果可为鄱阳湖水生态安全、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及食品安全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河湖交错区 软体动物 重金属 碳氮稳定同位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