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麦豆长期轮作下秸秆还田对土壤碳氮组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孔德杰 朱金霞 +4 位作者 任成杰 任广鑫 冯永忠 杨改河 刘娜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0-200,共11页
通过在陕西杨凌开展的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冬小麦-夏大豆长期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量(不还田、半量还田、全量还田)对土壤碳氮养分及麦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矿物质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 通过在陕西杨凌开展的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冬小麦-夏大豆长期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量(不还田、半量还田、全量还田)对土壤碳氮养分及麦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全氮、矿物质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随着秸秆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与不还田相比,半量还田处理0~40 cm土壤全氮、矿物质氮、硝态氮、微生物量氮含量比不还田处理平均增加10.51%、11.58%、15.71%、35.68%,全量还田处理比不还田处理平均增加19.61%、21.84%、26.50%、40.77%。秸秆半量还田、全量还田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比不还田处理分别增加4.10%、14.58%,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增加2.01%、6.68%,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增加6.71%、7.67%。土壤全氮、硝态氮、矿物质氮含量表现为9—12月份较高,3—5月份较低,微生物量碳、氮变化趋势与之相反。0~20 cm土壤中碳、氮各组分含量均高于20~40 cm土层。秸秆还田处理增产显著,与不还田处理相比,半量还田处理大豆、小麦产量分别增加3.63%、5.44%,全量还田处理分别增产19.69%、10.38%。长期麦豆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措施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质量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麦豆轮作 土壤 碳氮组分 产量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色季拉山高寒草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盛基峰 李垚 +2 位作者 于美佳 韩艳英 叶彦辉 《高原农业》 2023年第2期125-133,共9页
草地作为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试验以西藏林芝市巴宜区色季拉山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共设置对照CK、低氮LN、中氮MN和高氮HN(0、10、15、... 草地作为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发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试验以西藏林芝市巴宜区色季拉山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共设置对照CK、低氮LN、中氮MN和高氮HN(0、10、15、20 kg N·hm^(-2)·a^(-1))4种处理,研究0~20 cm高寒草地土壤中养分含量变化,探讨不同程度的氮沉降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LN、MN到HN的模拟氮沉降过程中,土壤有机质、有机碳、碱解氮和可溶性总氮含量相比于CK处理均有显著增加,增幅在28.59%~65.27%之间,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仅在MN下显著增加,增加了35.35%,易氧化有机碳在LN处理下抑制效果最强,达到72.92%,pH值在LN与HN添加下显著下降了15.67%和17.48%;(2)模拟氮沉降下色季拉山高寒草地土壤不同理化性质之间呈现显著相关关系。结论说明,土壤有机质和碳氮相关养分含量对模拟氮沉降均比较敏感,不同氮沉降水平下对色季拉山高寒草地养分有显著影响,且多数养分之间均有显著相关系,表明高寒草地不同养分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高寒草地 土壤理化性质 碳氮组分
下载PDF
不同凋落叶和磷添加对亚热带马尾松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晓霞 元晓春 +3 位作者 梅孔灿 刘苑苑 陈文伟 陈岳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24期104-110,共7页
[目的]探究凋落叶、P添加及其交互作用对有机碳(SOC)和有机氮(SON)组分的影响。[方法]以马尾松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为期125 d的室内培养试验,探究了3种凋落叶添加(马尾松、火力楠和枫香)和P添加(KH_(2)PO_(4))对土壤SOC和SON组分的影响... [目的]探究凋落叶、P添加及其交互作用对有机碳(SOC)和有机氮(SON)组分的影响。[方法]以马尾松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为期125 d的室内培养试验,探究了3种凋落叶添加(马尾松、火力楠和枫香)和P添加(KH_(2)PO_(4))对土壤SOC和SON组分的影响。[结果]凋落叶添加和P添加均显著降低了惰性碳(RP-C)组分的含量,两者共同添加时表现出较强的交互作用。凋落叶对SOC和SON的影响受土壤P有效性的影响,P添加加速了凋落叶添加下土壤微生物对原有RP-C的分解。冗余分析显示,氨态氮(NH_(4)^(+)-N)和有效磷(AP)是SOC组分重要的影响因子,而SON组分重要的预测因子是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微生物生物量磷(MBP)。[结论]P添加会促进凋落叶在土壤的分解和转化,且凋落叶的输入增加了对RP-C的分解,这将进一步加速SOC的周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叶 P添加 两步酸水解 土壤有机碳、氮组分 酶活性
下载PDF
连续氮添加14年对温带典型草原土壤碳氮组分及物理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贺佩 李悦 +4 位作者 江明兢 刘颖慧 杜薇 张家琦 景海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808-1823,共16页
全球氮沉降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研究长时间氮沉降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有助于加强生态系统对氮沉降响应的长效机制的理解。通过连续14年长期施加N0(0 g N m^(-2) a^(-1))、N2(2 g N m^(-2) a^(-1))、N4(4 g N m^(-2... 全球氮沉降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研究长时间氮沉降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理化特征的影响有助于加强生态系统对氮沉降响应的长效机制的理解。通过连续14年长期施加N0(0 g N m^(-2) a^(-1))、N2(2 g N m^(-2) a^(-1))、N4(4 g N m^(-2) a^(-1))、N8(8 g N m^(-2) a^(-1))、N16(16 g N m^(-2) a^(-1))、N32(32 g N m^(-2) a^(-1))六种浓度尿素模拟氮沉降,并将土壤分成0—10、10—20和20—40 cm三个深度土层,研究温带草原生态系统土壤碳氮组分及物理结构对氮添加的响应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氮添加显著降低0—10 cm土壤酸碱度及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N32相比N0分别下降了27.63%和58.40%(P<0.05);各土层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对氮添加处理无显著响应,0—10 cm土层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2)同一土层深度不同梯度氮添加处理显著增加土壤无机氮离子含量(P<0.05),0—10 cm土层铵态氮含量N32相比N0增加了88.72%,20—4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N32相比N0增加了19.55倍,土壤深度与氮添加对无机氮离子含量影响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3)同一土壤深度不同梯度氮添加处理土壤粒度分形维数及土壤团聚体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碳氮元素含量与土壤结构显著相关。土壤碳氮组分在适宜浓度氮添加的增加趋势说明氮添加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促进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氮添加对土壤物理结构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温带典型草原 土壤理化性质 碳氮组分 土壤深度
下载PDF
烟秆与竹炭基肥对植烟土壤碳氮组分及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吴凤英 童晨晓 +3 位作者 张伟婷 刘东明 何峥旋 毛艳玲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9-115,共7页
【目的】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烟秆和竹炭基肥施用对植烟土壤碳氮组分及微生物的影响,为提升植烟土壤质量提供依据。【方法】设置不施肥、烟草专用肥、烟秆炭基肥及竹炭基肥4个处理,研究烟秆与竹炭基肥施用后植烟土壤pH、碳、氮组分变化规... 【目的】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烟秆和竹炭基肥施用对植烟土壤碳氮组分及微生物的影响,为提升植烟土壤质量提供依据。【方法】设置不施肥、烟草专用肥、烟秆炭基肥及竹炭基肥4个处理,研究烟秆与竹炭基肥施用后植烟土壤pH、碳、氮组分变化规律及其对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与烟草专用肥处理相比,施用烟秆炭基肥和竹炭基肥,土壤pH均提高0.5个单位以上,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21.4%和30.7%,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32.4%和17.9%,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分别提高50.7%和37.7%,颗粒有机氮含量分别提高28.0%和12.7%,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9.4%和3.6%,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提高30%以上。烟秆炭基肥处理土壤细菌群落Chao1指数与烟草专用肥处理和竹炭基肥处理相比分别显著提高5.4%和3.2%,而三者间的土壤细菌群落Observed species和Shannon指数无显著差异。烟秆和竹炭基肥处理均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结构,变形菌门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分别下降5.0%和3.4%。与烟草专用肥处理相比,竹炭基肥处理厚壁菌门丰度提高18.3%,烟秆炭基肥处理玫瑰弯菌属丰度提升64.8%。【结论】烟秆炭基肥及竹炭基肥均可提高土壤碳、氮组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丰度,进而优化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竹炭基肥相比,烟秆炭基肥对改善土壤环境的效果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基肥 土壤碳氮组分 微生物 植烟土壤 酶活性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水稻节间主要碳氮代谢组分分析
6
作者 徐宏发 刘正辉 +1 位作者 张红梅 程旺大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3-405,共13页
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作物样品组分检测和育种材料快速筛选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而关于水稻源库器官,尤其是水稻节间主要碳氮代谢组分高通量检测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以试验获得的576份代表性节间样本为材料,在获得样本化学实测值... 近年来,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作物样品组分检测和育种材料快速筛选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而关于水稻源库器官,尤其是水稻节间主要碳氮代谢组分高通量检测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以试验获得的576份代表性节间样本为材料,在获得样本化学实测值的基础上,采集样本的近红外光谱信息,并利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PLS)法构建水稻节间主要碳氮代谢组分蔗糖、淀粉、总氮模型。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水稻节间蔗糖、淀粉、总氮含量PLS模型验证集决定系数分别为0.988、0.977和0.957,相对分析误差均大于3,模型的性能指数分别为85.20、85.80和86.50,表明所建模型预测结果准确可靠。此外,水稻叶片和叶鞘的淀粉、总氮含量和碳氮比的PLS模型也具有较高的精度。本研究构建了水稻节间主要碳氮代谢组分的近红外光谱模型,为水稻栽培生理和高产栽培理论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节间 碳氮代谢组分 近红外光谱 高通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