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美西部内陆海盆Niobrara组的钙质超微化石及其环境意义Ⅰ:钙质超微化石及其分带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怀宝 D.K.Watkins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25,共25页
北美西部内陆海盆上白垩统Niobrara组中的钙质超微化石十分丰富 ,且多保存良好 ,呈现典型的晚白垩世远洋钙质超微化石组合面貌 ,经系统鉴定 ,计有 6 0属 10 0余种和亚种。为适应不同的环境 ,Kansas西部和SouthDakota东部的钙质超微化石... 北美西部内陆海盆上白垩统Niobrara组中的钙质超微化石十分丰富 ,且多保存良好 ,呈现典型的晚白垩世远洋钙质超微化石组合面貌 ,经系统鉴定 ,计有 6 0属 10 0余种和亚种。为适应不同的环境 ,Kansas西部和SouthDakota东部的钙质超微化石组合面貌稍有不同。经与白垩纪颗石藻化石带对比 ,可将Kansas西部的Niobrara组划分为 6个化石带 (CC13~CC18)和 8个亚带 ,其中 ,根据本文研究地区的化石序列 ,CC15和CC16带被进一步划分。根据与同一剖面所建立的无脊椎动物化石带对比 ,钙质超微化石CC17带的时代被重新厘定 ,即该带应始于中Santonian的晚期 ,结束于晚Santonian的早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超微化石 颗石藻带 Niobrara组 晚白垩世 北美西部白垩纪内陆海盆
下载PDF
钙质沉积与房颤发生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2
作者 汤阳 王永霞 邢作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第8期155-158,共4页
心房颤动(AF)可简称为房颤,是一种因为心房不协调活动而导致心房机械功能恶化为特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急剧增加,已成为当今危害人口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房颤可诱发栓塞,使脑卒中风险明显增加。长期房颤会导致... 心房颤动(AF)可简称为房颤,是一种因为心房不协调活动而导致心房机械功能恶化为特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急剧增加,已成为当今危害人口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房颤可诱发栓塞,使脑卒中风险明显增加。长期房颤会导致房室扩大,加重心肌损害,使心功能下降,致死致残率大幅增加。因此,发病机制的研究对房颤的治疗有重要意义。房颤的发生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炎症反应、心房重构、氧化应激、micro RNA及钙离子通道异常等均与房颤的发生关系密切,而本文旨在通过近年来中西医的研究进展,探讨钙质沉积与房颤发生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颤 钙质沉积 综述 心悸 脉结代
下载PDF
石灰华的生物成因研究——以四川九寨沟和贵州黄果树等地石灰华为例 被引量:27
3
作者 田友萍 何复胜 《中国岩溶》 CAS CSCD 1998年第1期49-56,T002,共9页
通过考察与实验室显微观察研究,发现四川九寨沟和贵州黄果树等岩溶区的石灰华表面及表层以下尚未完全固结的部位,都附生有生长中的微生物(蓝藻等)种类及尚处在活动期的微生物(蓝藻等)藻席;以下完全固结的部位,则发育了成层加积... 通过考察与实验室显微观察研究,发现四川九寨沟和贵州黄果树等岩溶区的石灰华表面及表层以下尚未完全固结的部位,都附生有生长中的微生物(蓝藻等)种类及尚处在活动期的微生物(蓝藻等)藻席;以下完全固结的部位,则发育了成层加积的微生物(蓝藻等)层纹结构。由此认为这种石灰华是生物成因的,其发生和形成过程受微生物(蓝藻等)作用控制,即微生物(蓝藻等)的“裂点”附生及沉积。文中还初步提出研究区微生物(蓝藻等)起控制作用的石灰华发生和形成过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华 生物成因 九寨沟 黄果树 岩溶地貌
全文增补中
紫色土池塘养殖底泥理化性质变化及营养沉积过程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天才 余米 +3 位作者 江瑞 赵晴云 付梅 苏胜齐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1-159,共9页
为探讨紫色土池塘养殖进程中底泥理化性质变化及营养沉积过程,以重庆市铜梁区(N29.5130°,E106.4010°)采集的紫色土作为基础,覆水模拟紫色土池塘半年的养殖过程,定期测定底泥温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理化指标和有机质、氮... 为探讨紫色土池塘养殖进程中底泥理化性质变化及营养沉积过程,以重庆市铜梁区(N29.5130°,E106.4010°)采集的紫色土作为基础,覆水模拟紫色土池塘半年的养殖过程,定期测定底泥温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理化指标和有机质、氮、磷、钾、镁、硫等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石灰性紫色土pH值达8.5,碱性明显,营养总体偏低。建成池塘后底泥迅速向中性转化,养殖组pH值(7.1)明显低于对照组(7.3);养殖组底泥表现为还原性,氧化还原电位降至约-210.0 mV,明显低于对照组(180.0 mV)。养殖组底泥主要营养成分有机质、总氮、总磷、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含量逐步升高,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结束时沉积量分别达5.10 g/kg、0.13 g/kg、0.45 g/kg、78.88 mg/kg和88.50 mg/kg;其他营养成分也有不同量沉积,仅镁含量降低。养殖组底泥有机质不断累积并发生厌氧反应,但底泥p H值中后期较为稳定且仍处在宜渔区间,表现出石灰性紫色土作为池塘底泥的较强缓冲性。按照底泥有机质5.1 g/(kg·a)沉积和碳氮比升高的速度,养殖3 a后其将变为低渔产力池塘,故建议新建石灰性紫色土池塘养殖清淤年限不应超过3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性紫色土 池塘底泥 模拟养殖 理化性质变化 营养元素沉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