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理性瘢痕中c-myc、c-fos和ras原癌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9
1
作者 胡振富 罗力生 罗盛康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5-167,I003,共4页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的表达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图像定量分析 ,检测c myc、c fos和rasp2 1蛋白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 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成纤维细胞中c myc和c fo... 目的 探讨原癌基因的表达与病理性瘢痕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图像定量分析 ,检测c myc、c fos和rasp2 1蛋白在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和正常皮肤组织中的表达 ,结果 在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成纤维细胞中c myc和c fos呈强阳性表达 ,而rasp2 1蛋白在病理性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中缺乏表达。结论 ①病理性瘢痕中c myc和c fos癌基因受激活 ,可能参与了成纤维细胞的分化增殖、胶原合成与降解以及对细胞因子的调控 ,并导致瘢痕增生。②ras癌基因在病理性瘢痕形成中可能不突变或不起主要作用。③病理性瘢痕只是部分原癌基因的有限制性表达 ,不存在多基因无限制性的共同表达可能是其较少癌变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性瘢痕 c-myc c-FOS RAS 原癌基因 实验研究 基因表达 增生性瘢痕 瘢痕疙瘩
原文传递
三氧化二砷(As_2O_3)诱导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程序化死亡并降低c-myc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28
2
作者 邓友平 林晨 +3 位作者 张雪艳 陈德权 肖培根 吴旻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33-337,共5页
目的:探讨As2O3对胃腺癌SGC7901细胞系的生物学效应及机制。方法:通过MTT还原法检测As2O3对该细胞系存活率的影响,从光学显微镜形态观察,流式细胞仪分析,DNA凝胶电泳,细胞凋亡原位检测(TUNEL)进行... 目的:探讨As2O3对胃腺癌SGC7901细胞系的生物学效应及机制。方法:通过MTT还原法检测As2O3对该细胞系存活率的影响,从光学显微镜形态观察,流式细胞仪分析,DNA凝胶电泳,细胞凋亡原位检测(TUNEL)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半定量RTPCR检测基因表达。结果:As2O3处理SGC7901细胞后,细胞的存活率明显降低,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到明显的凋亡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的G1期前有亚2倍体的凋亡峰,DNA凝胶电泳显示出典型的凋亡特征:DNA有规律断裂形成的梯状图谱,细胞凋亡原位检测发现DNA的断裂,并降低细胞cmyc基因的表达。结论:As2O3能诱导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程序化死亡并可能通过降低cmyc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胃腺癌 SGc7901细胞 c-myc基因
下载PDF
干扰RNA对HepG2肝癌细胞内源性c-myc表达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2
3
作者 许杨 王益华 +5 位作者 高纪东 叶珏 朱红霞 徐宁志 王兴宇 孙宗棠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58-460,共3页
目的 研究干扰RNA(RNAi)对HepG2细胞的c myc基因表达的干扰效应。方法 建立装载靶向c myc基因小干扰性RNA(siRNA)的表达载体。用脂质体法将此表达载体转染HepG2细胞株 ,以转染空载细胞作为对照。采用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c myc基... 目的 研究干扰RNA(RNAi)对HepG2细胞的c myc基因表达的干扰效应。方法 建立装载靶向c myc基因小干扰性RNA(siRNA)的表达载体。用脂质体法将此表达载体转染HepG2细胞株 ,以转染空载细胞作为对照。采用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c myc基因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及荧光显微镜检测AnexinV标记的凋亡细胞。结果 转染siRNA的表达载体可以抑制内源c myc基因在转录和转译上的表达 ,抑制率达 6 7%。c myc基因的表达抑制与HepG2细胞的凋亡相关联。结论 转染siRNA的表达载体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株HepG2c myc基因的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RNA HEPG2 肝癌细胞 内源性c-myc表达 抑制作用 肝细胞
原文传递
顺铂对人肺腺癌细胞SLC-89细胞周期、p21及c-myc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庞荣清 刘春生 +4 位作者 潘兴华 王洪强 赵彬 吴秀琴 陈志龙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80-281,284,共3页
目的 观察顺铂对SLC 89细胞增殖、细胞周期、p2 1及c myc蛋白表达的影响 ,以揭示顺铂抗癌的机理。方法 运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 ,以不同浓度的顺铂作用于培养的SLC 89细胞 72h ,分别运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和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周期的变... 目的 观察顺铂对SLC 89细胞增殖、细胞周期、p2 1及c myc蛋白表达的影响 ,以揭示顺铂抗癌的机理。方法 运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 ,以不同浓度的顺铂作用于培养的SLC 89细胞 72h ,分别运用MTT法测定细胞增殖和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周期的变化及p2 1和c myc蛋白的表达。结果 顺铂能显著抑制SLC 89细胞生长 ,72h的顺铂IC50 为 18.4 7μg/ml。顺铂能以浓度依赖方式减少S期细胞而阻滞细胞于G0 /G1期 ,并诱导细胞p2 1及c myc蛋白的表达。 结论 顺铂能显著抑制SLC 89细胞生长增殖、改变细胞周期分布并诱导细胞 p2 1及c myc蛋白的表达 ,这可能是顺铂抗癌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SLc-89细胞 顺铂 细胞增殖 细胞周期 P21 c-myc蛋白
下载PDF
耐力训练后大鼠心脏中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 被引量:12
5
作者 常芸 赵中应 孙迎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11-114,共4页
为了进一步探讨运动心脏重塑的发生机制,以大鼠18S-RNA为内参照,采用先进的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对20只经12周耐力训练的 SD大鼠心脏中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安... 为了进一步探讨运动心脏重塑的发生机制,以大鼠18S-RNA为内参照,采用先进的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对20只经12周耐力训练的 SD大鼠心脏中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安静对照组相比,耐力训练组大鼠心室中c-myc的表达非但没有提高,反而出现非常显著的下降(P<0.001);尽管训练组大鼠心房中c-myc的表达较对照组有明显升高,但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 0.05)。训练组大鼠。心室中 c-myc的表达显著低于心房中 c-myc的表达(P< 0.01),而安静对照组心室中 c-myc的表达则与相应心房中 c-myc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 0.05)。研究结果提示,训练后心室中c-myc表达的显著下降,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在耐力训练应激下,c-myc主要为早期瞬间表达,在训练后早期,甚至几小时即快速表达,然后启动心肌结构基因,如MHC、a-actin、MLC-2、ANF等的表达,而自身则由于受反馈抑制的影响,后期表达下降;另一方面,可能由于训练大鼠心房中c-myc表达的触发机制不同于心室中相应机制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力训练 心脏 c-myc 基因表达 原癌基因
下载PDF
地塞米松影响小鼠胸腺细胞c-Myc表达以及凋亡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通 曾耀英 +3 位作者 李校堃 肇静娴 王青 付小兵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50-555,共6页
目的 :研究在地塞米松 (DEX)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过程中c -Myc信号变化特点及其与下游caspase - 3变化的相关性 ,以进一步探讨c -Myc在小鼠胸腺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终浓度 1μmol/L地塞米松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 ,通... 目的 :研究在地塞米松 (DEX)诱导的小鼠胸腺细胞凋亡过程中c -Myc信号变化特点及其与下游caspase - 3变化的相关性 ,以进一步探讨c -Myc在小鼠胸腺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以终浓度 1μmol/L地塞米松诱导小鼠胸腺细胞凋亡 ,通过AnnexinV -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测定 30min、3h、6h和 9h凋亡和坏死细胞比率 ,在 6h时点电镜观察细胞形态 ,利用SDS -PAGE及Westernblot检测 0min、30min、1h和 3h细胞内c -Myc和caspase - 3信号变化特点。结果 :在 1μmol/LDEX诱导下 ,小鼠胸腺细胞在 30min、3h、6h和 9h凋亡比率分别为(5 70± 0 4 6 ) %、(35 79± 1 13) %、(5 0 6 1± 2 15 ) %和 (35 5 2± 1 6 6 ) % ,对照组分别为 (5 97± 0 2 5 ) %、(10 2 0±0 71) %、(12 10± 0 6 6 ) %和 (15 4 5± 0 5 1) % ,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1)。相应DEX组坏死比率分别为 (4 5 8±0 5 1) %、(4 6 6± 0 6 7) %、(2 5 36± 1 6 4 ) %和 (46 99± 2 6 7) % ,对照组分别为 (4 38± 0 39) %、(4 19± 0 73) %、(9 6 3± 1 2 5 ) %和 (13 38± 0 72 ) % ,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1) ;电镜观察结果显示DEX处理 6h见较多典型凋亡细胞。对照组在 0min即可检测到c -Myc的明显表达 ,30min略见增多 ,1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塞米松 胸腺细胞 细胞凋亡 c-myc表达 半胱氨酸灭冬氨酸蛋白酶3
下载PDF
半边旗抗肿瘤有效成分6F对HL-60细胞c-Myc、Bcl-2及PCNA表达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7
作者 何承伟 梁念慈 +2 位作者 莫丽儿 李金华 张晓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65-166,共2页
目的 :研究蕨类植物半边旗提取物 6F对 HL- 60细胞内 c- Myc、Bc1 - 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的影响 ,探讨其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 :异硫氰酸荧光素 (FITC)标记的抗体与细胞反应后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上述三种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 目的 :研究蕨类植物半边旗提取物 6F对 HL- 60细胞内 c- Myc、Bc1 - 2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表达的影响 ,探讨其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 :异硫氰酸荧光素 (FITC)标记的抗体与细胞反应后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上述三种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58~ 2 31 nmo1 / L 6F作用 HL- 60细 1 2 h后 ,c- Myc、Bc1 - 2及 PCN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 ,并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化合物 6F可下调 HL- 60细胞 c- Myc、Bc1 - 2及 PCNA的表达水平 ,推测这是 6F对 HL - 60细胞具有强烈细胞毒作用并诱导其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边旗 抗肿瘤有效成分 6F HL-60细胞 c-myc BcL-2 PcNA 表达 抑制作用 蕨类植物
下载PDF
人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im-1与C-my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刘芳梅 苑中甫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9-73,共5页
目的:探讨人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im-1和C-my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半定量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20例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组织和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Pim-1和C-myc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卵... 目的:探讨人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im-1和C-myc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半定量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卵巢上皮性癌组织、20例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组织和10例正常卵巢组织中Pim-1和C-myc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Pim-1和C-myc mRNA与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卵巢上皮性良性肿瘤组织及正常卵巢组织(P<0.05);Pim-1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其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与国际妇产科联盟(Federation International of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FIGO)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C-myc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其组织学类型、FIGO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均无关(P>0.05)。结论:原癌基因Pim-1和C-myc的mRNA及蛋白在卵巢上皮性癌组织中过度表达,可能与卵巢上皮性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肿瘤 基因表达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组织化学 基因 Pim-1 基因 c-myc
原文传递
c-myc和p53蛋白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郭昕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5年第3期147-148,共2页
目的探讨c myc和p53蛋白在宫颈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宫颈鳞癌中的c myc和p53蛋白的表达,并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数。结果正常宫颈c myc和p53未见表达,宫颈鳞癌c myc和p5... 目的探讨c myc和p53蛋白在宫颈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1例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和宫颈鳞癌中的c myc和p53蛋白的表达,并用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数。结果正常宫颈c myc和p53未见表达,宫颈鳞癌c myc和p53表达高于CIN(P<0.05)。宫颈鳞癌和CIN的TUNEL标记率均低于正常宫颈,宫颈鳞癌与CIN及正常组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1)。结论细胞凋亡可能与宫颈癌的形成过程有关,c myc和p53蛋白过度表达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c-myc P53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原癌基因c-myc、c-H-ras、c-sis在小鼠卵巢和睾丸中的转录表达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晓燕 谭德勇 +1 位作者 周翔 昝瑞光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2-6,共5页
以地高辛标记c-myc、c-H-ras、c-sis基因作探针,利用组织切片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了昆明种小鼠5周龄、10周龄和孕期卵巢,以及1天龄、5周龄和10周龄睾丸,初步研究了这3种原癌基因在生殖腺中的转录表达及其... 以地高辛标记c-myc、c-H-ras、c-sis基因作探针,利用组织切片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了昆明种小鼠5周龄、10周龄和孕期卵巢,以及1天龄、5周龄和10周龄睾丸,初步研究了这3种原癌基因在生殖腺中的转录表达及其可能的功能作用。结果显示:(1)c-myc基因在孕鼠卵巢的个别卵泡的卵泡细胞中有强转录信号,但在3组卵巢的卵母细胞中及3组睾丸切片中均未见杂交信号。(2)c-H-ras基因在孕鼠卵巢黄体中有较强转录表达,但在3组卵巢的卵母细胞中及3组睾丸切片中均无杂交信号,(3)c-sis基因在10周龄睾丸曲细精管的精原细胞层和精母细胞有强转录表达,而在1天龄、5周龄睾丸及3组卵巢切片中均无杂交信号。上述结果表明:c-myc基因可能与精子发生和卵子的发育关系不大,但可能与卵泡的退化有关;c-H-ras基因可能与精子发生和卵子的发育关系也不大,但可能与妊娠黄体的形成有关;c-sis基因可能与卵子的发育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癌基因 c-myc c-H-ras c-SIS 卵巢 睾丸 基因
下载PDF
Bcl-2、C-myc蛋白的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廖银花 李爱平 +3 位作者 石旦 刘伶俏 陈亚辉 李晓杰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0年第8期567-572,共6页
目的探讨Bcl-2、C-myc蛋白表达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72例DLBCL组织标本中C-myc、Bcl-2、CD10、Bcl-6、MUM-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卡方检验统计分析:bcl-2在患者... 目的探讨Bcl-2、C-myc蛋白表达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72例DLBCL组织标本中C-myc、Bcl-2、CD10、Bcl-6、MUM-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卡方检验统计分析:bcl-2在患者的临床分期、IPI评分及病理分型之间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C-myc在患者的临床分期及IPI评分之间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bcl-2和C-myc蛋白共表达和非共表达在患者的临床分期、B症状及IPI评分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②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B症状、IPI评分、病理分型、bcl-2蛋白表达及bcl-2/C-myc共表达与患者的平均OS及平均PFS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性别、原发部位、C-myc蛋白表达的平均OS和平均PFS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COX多因素分析:DLBCL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B症状和bcl-2蛋白与OS之间的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DLBCL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B症状与PFS之间的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LBCL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有无B症状、IPI评分、病理分型和bcl-2蛋白可以初步判断预后,对指导临床治疗有一定意义;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B症状和Bcl-2蛋白的表达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C-myc的单独表达尚不能作为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 BcL-2 c-myc 共表达 预后
下载PDF
黄芪解毒方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凋亡及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宋魏 崔云 +2 位作者 张建波 孙淼淼 夏庆欣 《世界中医药》 CAS 2018年第3期711-714,共4页
目的:探讨黄芪解毒方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凋亡及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胃癌细胞SGC7901分别用黄芪解毒汤浓缩液(实验组)及阿霉素溶液(阳性对照组)干预,无任何药物处理的胃癌细胞SGC7901细胞为对照组。应用MTT法及流式细胞法... 目的:探讨黄芪解毒方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凋亡及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胃癌细胞SGC7901分别用黄芪解毒汤浓缩液(实验组)及阿霉素溶液(阳性对照组)干预,无任何药物处理的胃癌细胞SGC7901细胞为对照组。应用MTT法及流式细胞法分别检测胃癌细胞SGC7901的增殖及凋亡情况,RT-PCR法检测细胞中C-myc基因表达。结果: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增殖抑制率均升高(P<0.01),且实验组细胞培养48 h、72 h细胞增殖抑制率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2组间细胞凋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C-myc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69±0.63)、(0.68±0.37)、(0.86±0.28),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C-myc 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1),且实验组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解毒方可有效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并促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C-myc基因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黄芪解毒方 SGc-7901细胞 增殖 凋亡 c-myc基因 阿霉素 表达 恶性肿瘤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PD-1/PD-L1与C-myc和Bcl-2表达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平 杨文秀 周杰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1151-1156,共6页
目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and 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1/PD-L1)、人髓细胞增生原癌基因(cellular myelocytomatosis oncogene,C-myc)、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 目的程序性死亡受体1及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and 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1/PD-L1)、人髓细胞增生原癌基因(cellular myelocytomatosis oncogene,C-myc)、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表达均与患者不良预后有关,然而他们之间相关性的研究鲜见报道。本研究探讨DLBCL中PD1/PD-L1蛋白与C-myc和Bcl-2蛋白表达的相关性,并比较PD-1和PD-L1蛋白及mRNA在C-myc/Bcl-2双表达淋巴瘤(double expression lymphoma,DEL)与非双表达淋巴瘤(non-double expression lymphoma,non-DEL)间的表达差异。方法收集2010-01-01-2017-12-31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已确诊为DLBCL病例蜡块组织9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myc和Bcl-2,分为DEL组和non-DEL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PD-1;免疫组化双标记染色检测各组肿瘤细胞PD-L1和肿瘤微环境细胞PD-L1(PD-L1of tumor microenvironment cells,mPD-L1),即肿瘤组织浸润T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胞膜上PD-L1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RT-qPCR)检测各组PD-1、PD-L1的mRNA;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病例中,C-myc阳性率为41.11%(37/90),Bcl-2为61.11%(55/90),PD-1为32.22%(29/90),PD-L1为24.44%(22/90),mPD-L1为28.89%(26/90);DEL 28例,non-DEL 62例。PD-1+与C-myc(γ=0.197,P=0.071)和Bcl-2(γ=-0.035,P=0.818)表达无相关性;mPD-L1+与C-myc(γ=0.205,P=0.117)和Bcl-2(γ<0.001,P=1.000)表达无相关性;PD-L1+与C-myc(γ=0.260,P=0.024)和Bcl-2(γ=0.401,P<0.001)表达呈正相关。PD-1蛋白在DEL组与non-DEL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56,P=0.053),PD-1mRNA均值DEL组与non-DE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45,P=0.807;PD-L1+(χ2=14.373)和mPD-L1+(χ2=5.066)在DEL组与non-DE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D-L1 mRNA均值在DEL组与non-DEL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29,P<0.001。结论 PD-L1蛋白表达与C-myc和Bcl-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人髓细胞增生原癌基因 B淋巴细胞瘤-2 双表达淋巴瘤 相关性
原文传递
Smad7基因过表达的促增殖作用机制探讨 被引量:6
14
作者 霍艳英 张开泰 +6 位作者 李邦印 徐勤枝 段瑞峰 胡迎春 项晓琼 李刚 吴德昌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521-524,共4页
目的 研究Smad7过表达使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增殖能力增强的机制。方法 用Smad7真核表达载体PCISmad7.neo同携带有报告基因碱性磷酸酶的c myc顺式增强子元件pMyc SEAP共转染 ,检测Smad7基因对增殖信号通路的影响。用RT PCR方法 ,检测... 目的 研究Smad7过表达使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增殖能力增强的机制。方法 用Smad7真核表达载体PCISmad7.neo同携带有报告基因碱性磷酸酶的c myc顺式增强子元件pMyc SEAP共转染 ,检测Smad7基因对增殖信号通路的影响。用RT PCR方法 ,检测稳定转染Smad7基因前后永生化及恶性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BEP2D和BERP35T2细胞内c myc、p15、p2 1表达水平的变化 ,调查Smad7基因对TGF β介导的抗增殖基因反应的调控。 结果 报告基因检测结果表明 ,Smad7基因可使参与增殖信号通路的c myc顺式增强子元件活性增强。RT PCR结果表明 ,在稳定转染Smad7基因的细胞中 ,c myc表达上调 ,p15表达降低 ,对TGF β刺激的应答丧失 ,p2 1表达降低。 结论Smad7基因可通过调控TGF β介导的抗增殖基因应答来影响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D7基因 过表达 c-myc P21表达 机制探讨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系 TGF-β 报告基因 增强子 稳定转染
原文传递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肝癌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和c-myc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6
15
作者 朱忠超 刘志苏 +1 位作者 艾中立 孙权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83-685,共3页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作用肝癌细胞时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及cmyc基因表达的改变,以探讨EGCG对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调控机制。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免疫酶联吸附试验(PCR-ELISA)测定肝癌细胞端粒酶...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作用肝癌细胞时端粒酶活性的变化、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及cmyc基因表达的改变,以探讨EGCG对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调控机制。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免疫酶联吸附试验(PCR-ELISA)测定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肝癌细胞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和c-mycmRNA表达。结果在一定时间、一定剂量范围内,EGCG能抑制肝癌细胞端粒酶活性,随着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端粒酶活性逐渐下调;尤其当EGCG浓度超过50mg/L或作用时间超过36h时,端粒酶活性下调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用统计学意义(P<0.01);EGCG能抑制肝癌细胞hTRETmRNA的表达,其下降趋势与端粒酶活性下降趋势基本一致,且下调幅度较端粒酶活性下降更明显,两者呈正相关(r=0.931,P<0.01);而EGCG对肝癌细胞cmycmRNA表达的抑制率比hTRETmRNA表达的抑制率更高,并且c-mycmRNA表达先受到抑制,与hTRETmRNA表达的抑制相关明显(r=0.907,P<0.01)。结论EGCG对c-myc的抑制作用可能导致hTERTmRNA的抑制并进一步下调端粒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肝癌 肿瘤细胞 端粒酶 逆转录酶 c-myc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中药方剂I号对小鼠前列腺细胞bcl-2、bax、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蔡文清 黎玮 +2 位作者 张勇 李雪爽 李建华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14-715,共2页
目的探讨中药方剂Ⅰ号对小鼠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效果及其对前列腺细胞bcl-2、bax、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对尿生殖窦植入诱发的前列腺增生小鼠,分组观察中药方剂Ⅰ号组、生理盐水组、保列治组前列腺重量,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小鼠... 目的探讨中药方剂Ⅰ号对小鼠前列腺增生的治疗效果及其对前列腺细胞bcl-2、bax、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对尿生殖窦植入诱发的前列腺增生小鼠,分组观察中药方剂Ⅰ号组、生理盐水组、保列治组前列腺重量,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小鼠前列腺细胞bcl-2、bax、c-myc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中药方剂I号组前列腺重量明显减轻,bcl2的表达显著降低,bax的表达显著升高(P均<0.05)。结论中药方剂Ⅰ号对小鼠良性前列腺增生有明显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前列腺细胞相关基因,使前列腺细胞凋亡率升高,从而使前列腺体积缩小,重量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方剂Ⅰ号 小鼠 前列腺细胞 bcl-2 BAX c-myc 基因表达 良性前列腺增生 中药治疗
原文传递
C-myc和Bcl-2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栗宏红 段吉明 +3 位作者 薛军军 宁亚文 郭宏义 赵舸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8期165-168,共4页
胆囊癌是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常见类型,其治疗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其早期缺乏特异临床表现,而且胆囊癌患者的死亡率较高、预后差。近年来,人们对分子医学越来越重视,积极致力于从基因水平寻找一条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改善预后的有效... 胆囊癌是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常见类型,其治疗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其早期缺乏特异临床表现,而且胆囊癌患者的死亡率较高、预后差。近年来,人们对分子医学越来越重视,积极致力于从基因水平寻找一条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改善预后的有效途径。肿瘤的出现及其发展,凋亡调控失衡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本文将在抑制凋亡抑制基因C-myc和Bcl-2在胆囊癌的异常表达及其在胆囊癌中的意义展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癌 c-myc BcL-2 异常表达
下载PDF
凝血酶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 被引量:4
18
作者 曹守冬 肖伟 +2 位作者 朱茂祥 杨陟华 薛玉文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3-59,共7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对人类支气管上皮细胞的致癌性和转化涉及的相关机制。方法用75nmo·lL-1凝血酶持续刺激人类乳头状瘤-18永生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70d,观察不同代龄细胞的血清抗性、软琼脂克隆形成率,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周期... 目的探讨凝血酶对人类支气管上皮细胞的致癌性和转化涉及的相关机制。方法用75nmo·lL-1凝血酶持续刺激人类乳头状瘤-18永生化的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P2D)70d,观察不同代龄细胞的血清抗性、软琼脂克隆形成率,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周期改变,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凝血酶受体-蛋白酶活化受体(PAR1),c-myc和p21^(cip1)基因表达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C-MYC和P21^(cip1)蛋白表达变化,鉴定细胞的恶性转化表型。结果经传代培养,凝血酶处理的第10代BEP2D细胞血清抗性增强,接种效率提高,第20代细胞呈非贴壁依赖性生长,软琼脂克隆形成率升高达(0.461±0.009)%。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第22代细胞处于S期比例为55.63%。凝血酶转化第25代、第27代细胞PAR1基因、c-myc基因及C-MYC蛋白表达水平上调。相反,p21^(cip1)基因和P21^(cip1)蛋白表达减弱。凝血酶处理的第20代细胞已具有较为稳定的转化表型和细胞生物学特性,可能是具有裸小鼠致瘤型的恶性转化细胞。每升2×104抗凝血酶单位水蛭素能够拮抗凝血酶对BEP2D细胞的恶性转化作用。结论凝血酶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具有恶性转化作用,c-myc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活化与p21^(cip1)失活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 蛋白酶活化受体-1 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恶性转化 基因表达 基因 c-myc 基因 p21^eipl 蛋白表达
下载PDF
大鼠肝癌发生过程中c-myc mRNA的表达及乌司他丁对其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方驰华 张伟 龚加庆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98-300,共3页
目的 观察大鼠诱癌过程中c mycmRNA的动态演变规律以及乌司他丁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 12 0只分为正常组、诱癌组和干预组。利用诱癌剂 3 甲基 2 甲氨基偶氮苯 (DAB)喂养SD大鼠来制作肝癌模型。各组于肝癌开始造模后 2、4... 目的 观察大鼠诱癌过程中c mycmRNA的动态演变规律以及乌司他丁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 12 0只分为正常组、诱癌组和干预组。利用诱癌剂 3 甲基 2 甲氨基偶氮苯 (DAB)喂养SD大鼠来制作肝癌模型。各组于肝癌开始造模后 2、4、6、8、10、12、14、16、18、2 0、2 2、2 4周分别活杀取肝叶标本 ,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 )技术检测c mycmRNA的表达。结果 c myc基因在正常大鼠肝组织内呈阳性表达 ,从肝脏染毒开始即升高。在癌变期 (14~2 4周 ) ,c mycmRNA的表达量亦逐渐增高 (5 .69± 1.3 5 )~ (8.16± 2 .18)。乌司他丁的干预不能抑制c mycmRNA的表达量的升高 ,但能推迟其表达量的升高的时间。 结论 c myc作为一种致癌基因可能是肝癌的启动基因和维持基因 ,其表达量也是一种肝细胞癌的恶性程度和进展期的标志基因。乌司他丁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肝损伤和肝细胞癌的发生 ,但不能抑制c myc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肝癌 c-mycmRNA 表达 乌司他丁
原文传递
骨肉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兴 陈峥嵘 张光健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678-681,共4页
目的 探讨反映骨肉瘤预后的蛋白标记物。方法 对骨肉瘤石蜡组织作免疫组化和Tunel染色 ,研究p5 3、c myc和bcl 2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凋亡指数 (AI)的关系 ,及其与病理类型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p5 3、c myc和bcl 2的表达水平与细... 目的 探讨反映骨肉瘤预后的蛋白标记物。方法 对骨肉瘤石蜡组织作免疫组化和Tunel染色 ,研究p5 3、c myc和bcl 2基因的表达与肿瘤细胞凋亡指数 (AI)的关系 ,及其与病理类型和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p5 3、c myc和bcl 2的表达水平与细胞凋亡指数呈负相关 ,与病理类型无相关性。p5 3、c myc、bcl 2和细胞凋亡指数与患者远期生存密切相关。结论 p5 3、c myc和bcl 2的表达水平以及细胞凋亡指数可作为判断骨肉瘤恶性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可指导临床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细胞凋亡 免疫组化 基闪表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