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肠道间质瘤c-kit基因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28
1
作者 侯英勇 孙孟红 +6 位作者 谭云山 魏永昆 陆孝禹 张太明 杜祥 王坚 朱雄增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9-92,共4页
目的 探讨c kit基因在胃肠道间质瘤 (GIST)中的突变状况。方法 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 ,检测 5 2例GIST及 2 8例对照肿瘤c kit基因第 11号外显子序列 ,其中 30例GIST另检测了c kit基因第 9和第 13号外显子序列。结果  2 5例恶性G... 目的 探讨c kit基因在胃肠道间质瘤 (GIST)中的突变状况。方法 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 ,检测 5 2例GIST及 2 8例对照肿瘤c kit基因第 11号外显子序列 ,其中 30例GIST另检测了c kit基因第 9和第 13号外显子序列。结果  2 5例恶性GIST中 ,14例有c kit基因 11号外显子突变 (5 6 .0 % ) ;2 7例良性及交界性GIST中 ,仅 2例有突变 (7.4 % )。良恶性GIST中 ,c kit基因突变的差异有显著性 (χ2 =14 .39,P <0 .0 1)。 5 2例GIST中 ,14例为杂合性突变 ,2例为纯合性突变。突变方式有点突变和片段的缺失或重复等 ,缺失和重复的片段为 3~ 4 8bp不等 ,碱基数是 3的倍数。原发及复发组织突变方式相同 ,突变病例瘤旁正常组织及伴发的腺癌无突变。对照肿瘤无c kit基因突变。GIST中c kit基因 11号外显子的突变位点多不固定 ,但有集中趋势 ,点突变和片段的缺失集中在5 5 0~ 5 70密码子 ,片段的重复集中在 5 70~ 5 85密码子。结论  11号外显子的突变是恶性GIST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可作为辅助判断GIST良恶性的参考指标。c kit基因突变提示GIST是不同于消化道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的独立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c-kit基因 基因突变 GIST 分子遗传学
原文传递
C-kit、NPM1、FLT3基因突变在656例中国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分布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0
2
作者 丁子轩 沈宏杰 +6 位作者 缪竞诚 陈苏宁 邱桥成 祁小飞 金正明 吴德沛 何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29-834,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C—kit、NPM1、FLT3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基因测序方法分别检测656例AML患者C.kit基因8、17号外显子,NPM1基因12号外显子,FLT3基因20(酪氨酸激酶区,TK...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C—kit、NPM1、FLT3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基因测序方法分别检测656例AML患者C.kit基因8、17号外显子,NPM1基因12号外显子,FLT3基因20(酪氨酸激酶区,TKD)、14、15号外显子(内部串联重复,ITD)基因突变情况,并随访患者的预后。结果656例AML患者中检出C—kit基因8号外显子突变6例(0.9%),17号外显子突变33例(5.0%),NPM1基因突变169例(25.8%),FLT3.TKD突变46例(7.1%),FLT3-ITD突变178例(27.1%)。至少有1个突变的患者341例(50.3%)。C—kit的8号外显子检测到6种突变类型;C—kit的17号外显子检测到8种突变类型;NPMI检测到15种突变类型,其中10种类型已有报道(A、B、C、D、Nm、I、J、J+、S、13),5种类型未见报道;TKD检测到11种突变类型。t(8;21)/M:患者常伴有C—kit的17号外显子突变;inv(16)/M。患者常伴有C—kit的8号外显子突变;M3患者中除FLT3基因突变外未检测到其他突变。NPM1和ITD基因突变多见于正常核型患者,在形态学亚型中多见于M5和M1,阳性病例多伴随高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增多、CD34低表达和CD33高表达。随着发病年龄的增长,突变数量增多,白细胞计数平均值增高,高白细胞计数的患者比例升高。在正常核型的群体中突变阳性的比例较其他群体增高,2种、3种突变的比例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FLT3-ITD突变阳性病例中位生存时间(10.0±1.2)个月,与阴性群体中位生存时间(17.0±2.4)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单独NPM1突变与否对总生存率没有显著影响,但NPM1/ITD-患者的总生存率最高。结论c—kit、NPM1、FLT3基因突变类型及数量在MICM分型中都有特殊的分布,并与白细胞计数、骨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非淋巴细胞 急性 DNA突变分析 预后 基因 ckit
原文传递
EP-CAM、N-CAM1及C-KIT与原发性肝癌分级、转移及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28
3
作者 段松 杨杰斌 +1 位作者 石丹 李晖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2018年第5期338-343,共6页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cellularadhesionmolecule,EP-CAM)、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l,N-CAMl)及C-K/T与原发性肝癌分级、转移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9月重庆三峡...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ithelialcellularadhesionmolecule,EP-CAM)、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neur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l,N-CAMl)及C-K/T与原发性肝癌分级、转移及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4年9月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行手术治疗的50例肝硬化及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均收集患者病理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癌及对照组织EP-CAM、N-CAMl、C-KIT表达情况,并收集所有肝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EP-CAM、N-CAMl、C-KIT与原发性肝癌临床病理特点及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观察组EP-CAM、N-CAMl、C-KIT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高AFP水平、无包膜或包膜不完整、低中分化肿瘤、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病理类型为胆管上皮癌、混合型肝癌及出现肝内外转移的肝癌患者EP-CAM、N-CAMl、C-KIT阳性率较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肝癌患者肝组织EP.CAM与N-CAMl、C-KIT表达呈正相关(P〈0.05),肝组织N-CAMl与C-KIT表达呈正相关(P〈0.05);肝癌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2.50%、53.75%、37.50%,随访3年存活患者,EP-CAM、N-CAMl、C-KIT阳性率低于1年及2年存活患者(P〈0.05)。结论EP-CAM、N-CAMl、C-KIT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肝癌患者AFP水平、肿瘤包膜情况、分化程度、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及预后均有一定的关系,且参与肝癌侵袭、转移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1 c-kit基因 肝脏祖细胞
原文传递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现状与进展 被引量:22
4
作者 杨显金 陈佳慧 +1 位作者 杜江 王崇树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4年第8期1040-1045,共6页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并分析其预后。方法复习与GIST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有关的文献并对其进行综述。结果 GIST为非上皮源性肿瘤,起源于Cajal间叶细胞,是消... 目的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发病机制及流行病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并分析其预后。方法复习与GIST的发病机制、流行病学、诊断、治疗及预后方面有关的文献并对其进行综述。结果 GIST为非上皮源性肿瘤,起源于Cajal间叶细胞,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约占消化道肿瘤的1%~3%,中位发病年龄为40~60岁,胃为最好发部位。目前认为,GIST的发病机制与原癌基因c-kit或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突变有密切关系,但PDGFRα和c-kit基因突变不会同时出现在同一患者中。GIST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及影像学技术,最终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目前对GIST的治疗以手术与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为主,其预后与肿瘤危险度分级及治疗干预密切相关。结论 GIST是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其危险度分级是指导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GIST的预防、诊断、治疗及复发的预防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诊断 治疗 c-kit基因 血小板源性生长受体α
原文传递
胃肠道间质瘤组织中PDGFRα和C-kit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20
5
作者 王彦丽 赵向荣 +2 位作者 白辰光 杨蕾 马大烈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1期2300-2305,共6页
目的:检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PDGFRα和C-kit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在肿瘤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单链象多态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CP),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IST 52例中PDGFRα和C-kit基因突变及蛋白... 目的:检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PDGFRα和C-kit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表达的关系及在肿瘤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单链象多态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CP),免疫组化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检测GIST 52例中PDGFRα和C-kit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情况.结果:GIST 52例中PDGFRα基因突变5例(9.6%),多见于梭形细胞型的胃源性GIST,C-kit基因突变28例(53.8%),多发生于小肠,并且这两种基因突变互相独立;PDGFRα蛋白表达率100%,C-kit蛋白的表达率为94.2%,突变的5例GIST PDGFRα强于C-kit突变的GIST,正常胃肠道组织和神经鞘瘤:突变与C-kit蛋白表达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P=0.5332),而突变与PDGFRα蛋白表达之间呈显著相关性(P<0.0001).结论:GIST中PDGFRα和C-kit突变在部分GIST肿瘤发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突变位点与起源部位和组织学类型有关;大多GIST中蛋白表达与其基因突变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 c-kit 基因突变 蛋白印迹 单链构象多态性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单个核细胞c-kit受体表达及功能的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张泓 邵宗鸿 +6 位作者 陈桂彬 王立 张益枝 李克 李莉 孙娟 郝玉书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76-178,共3页
目的 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骨髓单个核细胞c kit受体的表达与功能。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测定c kit受体蛋白 (CD117)的表达 ;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测定c kitmRNA的表达 ;细胞培养检测c kit受体的功能。结果 CD117表达... 目的 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骨髓单个核细胞c kit受体的表达与功能。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方法测定c kit受体蛋白 (CD117)的表达 ;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测定c kitmRNA的表达 ;细胞培养检测c kit受体的功能。结果 CD117表达率正常人为 (3.0 4± 1.49) % ,MDS患者为 (8.5 8± 5 .2 8)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RA患者为 (5 .12± 2 .13) % ,RAEB/RAEB t患者为 (10 .0 1±5 .0 7)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MDS继发白血病患者为 (32 .43± 18.16 ) %。MDS患者c kit基因mRNA表达与CD117表达相一致。正常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半固体培养 ,在加入造血干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3、红细胞生成素 (SCF +IL 3+Epo)后形成的粒 巨噬细胞集落 (CFU GM)较仅加入IL 3+Epo显著增多 (P <0 .0 5 ) ,红系爆式集落 (BFU E)数量极显著增多 ,且BFU E体积显著增大 (P <0 .0 1)。MDS患者在上述相同条件下CFU GM数量无明显变化 (P >0 .0 5 ) ,与正常对照比较 ,CFU GM和BFU E数量均显著减少 (P <0 .0 5 )。结论 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CD117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 ,且与病情进展相关 ;c kitmRNA表达与CD117表达相一致 ;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时 ,SCF协同IL 3、Epo促进造血干 /祖细胞增殖分化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聚合酶链反应 c-kit基因
原文传递
胃肠道间质瘤c-Kit及PDGFRA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军 蔡航航 王渝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34-839,共6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中c-Kit/PDGFRA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185例GIST标本中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类型。结果 c-Kit基因突变中,外显子11突变...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中c-Kit/PDGFRA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185例GIST标本中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类型。结果 c-Kit基因突变中,外显子11突变最常见,以缺失突变、点突变及混合突变为主,并见3例双外显子突变。外显子9在小肠GIST中的突变率显著高于胃GIST,且均为A502-Y503串联重复突变,提示小肠GIST有独特的基因型。PDGFRA在上皮样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GIST中的突变率显著高于梭形细胞型GIST。c-Kit基因外显子11缺失突变的中高危GIST易出现术后复发转移,且复发转移患者中发生二次突变率较高,表现为c-Kit基因外显子13、14、17或18点突变,以13号外显子V654A最为常见。CD117和DOG1的表达与基因突变之间无相关性,不能作为预测疾病基因突变的指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核分裂象、Ki-67增殖指数、危险程度分级、术后复发和转移是影响GIST预后的重要因素,术后靶向药物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预后。c-Kit基因外显子11缺失突变和外显子9突变的GIST患者预后较差。结论 c-Kit基因9号外显子在小肠GIST中突变率较高,PDGFRA基因在上皮样细胞型和混合细胞型GIST中突变率较高。c-Kit基因外显子11缺失突变的中高危GIST易发生二次突变导致术后复发转移,外显子11缺失突变可作为GIST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c-kit基因 PDGFRA基因 突变
下载PDF
827例胃肠间质瘤c-kit或PDGFRα基因突变谱解读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5
8
作者 李艳艳 高静 +2 位作者 田野 李健 沈琳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32-337,共6页
目的:大样本分析中国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中c-kit或PDGFRα基因突变类型和突变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02年9月至2014年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827例突变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肿瘤组织标本,运用... 目的:大样本分析中国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中c-kit或PDGFRα基因突变类型和突变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02年9月至2014年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827例突变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和肿瘤组织标本,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直接测序法检测c-kit(外显子9、11、13、17)与PDGFRα基因(外显子12、18)的突变状态,分析其突变类型和突变特点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827例突变型GIST患者中c-kit基因突变798例(96.5%),其中外显子11、9、13和17突变分别为669、99、18和12例;PDGFRα基因突变29例(3.5%),其中外显子12和18突变分别为2和27例。669例c-kit基因外显子11突变中,缺失突变325例(48.6%,主要位于5′端),点突变172例(25.7%,主要集中在556~560密码子),混合突变135例(20.2%),重复突变37例(5.5%,主要位于3′端);外显子11突变类型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原发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象及CD34表达有关(均P<0.05)。 c-kit基因外显子9突变均为502~503密码子的重复突变;外显子13和17突变均为点突变。 PDGFRα基因突变中点突变占75.9%(22/29),另有缺失突变4例,混合突变3例。结论 GIST中c-kit和PDGFRα基因突变率高且突变类型多样,不同外显子突变以及同一外显子的不同突变类型均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可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基因 c-kit 基因 PDGFRΑ 突变类型
原文传递
麻枳降浊方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肠道间质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杨倩 杜姚 +2 位作者 郭子敬 邱贝 张云凤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58-1060,共3页
目的探讨麻枳降浊方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造模组50只,造模组采用冰水灌胃法建立IBS-C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8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9只、阳性药组10只、高剂量组10只、... 目的探讨麻枳降浊方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和造模组50只,造模组采用冰水灌胃法建立IBS-C模型,将造模成功的48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9只、阳性药组10只、高剂量组10只、中剂量组10只、低剂量组9只,阳性药组给予西沙必利片3.6 mg/(kg·d)灌胃,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麻枳降浊方颗粒剂25.2、12.6、6.3 g/(kg·d)灌胃,模型组给予等量蒸馏水灌胃,正常组正常饲养。14天后,HE染色观察肠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肠组织Cajal间质细胞(ICC)数量和形态的变化,并采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系统分析c-kit基因阳性表达面积和积分光密度(IOD)。结果模型组大鼠肠道ICC细胞突起变短,带状、网状结构不明显,各给药组大鼠肠组织ICC数量、形态、分布及网状连接与正常组相似。模型组大鼠c-kit的阳性表达面积及IOD较正常组显著减少(P<0.05)。高、中剂量组和阳性药组c-kit阳性表达面积及IOD较模型组增多(P<0.05),并且高、中剂量组显著高于阳性药组(P<0.05)。结论麻枳降浊方可能通过增加肠组织ICC细胞数量,改善ICC形态结构,增加肠道传导功能,从而改善IB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cAJAL间质细胞 麻枳降浊方 c-kit基因
原文传递
斑驳病c-kit基因突变检测 被引量:10
10
作者 林志淼 徐哲 +1 位作者 卜定方 杨勇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34-636,共3页
目的:检测2例散发斑驳病患儿及其父母c-kit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例斑驳病患儿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提取其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c-kit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DNA直接测序,明确突变位点。针对所发现的突变位点以TaqⅠ酶及SmaⅠ酶... 目的:检测2例散发斑驳病患儿及其父母c-kit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收集2例斑驳病患儿及其父母的临床资料,提取其外周血DNA,采用PCR扩增c-kit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DNA直接测序,明确突变位点。针对所发现的突变位点以TaqⅠ酶及SmaⅠ酶进行限制性内切酶检测。结果:2例患儿c-kit基因分别于第1862位C→A及第1784位T→C,使密码子GCT→GAT和CTG→CCG,导致Ala621Asp及Leu595Pro突变。2例患儿父母以及50名健康对照者不存在此两种基因突变。结论:Ala621Asp及Leu595Pro均为新生(denovo)突变,此突变是2例散发斑驳病患儿的主要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驳病 基因 c-kit 突变 基因
下载PDF
基因突变检测在胃肠间质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价值 被引量:11
11
作者 曹晖 汪明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3期208-211,共4页
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是胃肠间质瘤(GIST)最重要的分子特征。对这两个基因突变的检测对于诊断KIT阴性GIST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用于预测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的治疗效果。此外,近年来更多的研究关注于把基因突变状态作为判断GIS... c-kit和PDGFRA基因突变是胃肠间质瘤(GIST)最重要的分子特征。对这两个基因突变的检测对于诊断KIT阴性GIST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以用于预测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的治疗效果。此外,近年来更多的研究关注于把基因突变状态作为判断GIST预后因子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ckit基因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 基因突变 预后
原文传递
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65和人血管生成素-1促进大鼠缺血下肢血管新生 被引量:5
12
作者 宋建蓉 杨志健 +4 位作者 张馥敏 马文珠 哈团柱 李传富 高翔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5年第2期103-107,共5页
目的 观察肌肉转染腺病毒(adenovirus ,Ad )携带的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1 6 5(ves cularendothelialgrowfactor ,Ad5 VEGF1 65)和人血管形成素- 1 (angiopoietin- 1 ,Ad5 Ang -1 )基因对大鼠缺血下肢的生血管效应。方法 制作大... 目的 观察肌肉转染腺病毒(adenovirus ,Ad )携带的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1 6 5(ves cularendothelialgrowfactor ,Ad5 VEGF1 65)和人血管形成素- 1 (angiopoietin- 1 ,Ad5 Ang -1 )基因对大鼠缺血下肢的生血管效应。方法 制作大鼠下肢血管闭塞模型,肌肉内注射Ad5 VEGF1 65 或 和Ad5 Ang -1 ,以Westernblot法检测生长因子蛋白表达,免疫组化检测基因导入后在缺血肌肉引起的效应。结果 肌肉经注射Ad5 VEGF1 65和Ad5 Ang- 1后高表达人VEGF1 65 蛋白和人Ang- 1蛋白。术后7d处理组与对照组新生毛细血管数目无明显差别。但术后1 4d和2 1dAng- 1和VEGF1 65 组的新生毛细血管 肌肉数目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 0 1 ) ,VEGF1 65+Ang 1两因子合用组明显高于单用组(P <0. 0 1 )。Ad -VEGF1 65组及Ad VEGF1 65+Ad Ang 1合用组出现大量包围着一厚层αSMA阳性平滑肌细胞的血管,其数量与肌肉数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 0 1 )。因子单用组和合用组肌肉内出现大量溴化脱氧尿嘧啶阳性细胞浸润,部分细胞表面呈现C- Kit阳性,新生血管内皮细胞中也有C Kit阳性标记。结论 Ad5- VEGF1 65和Ad5 -Ang -1能促进缺血肢体血管新生,二者合用的生血管效应更为显著;VEGF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新生 人血管生成素-1 缺血下肢 大鼠 Ad-VEGF165 人VEGF165 溴化脱氧尿嘧啶 Ang-1 平滑肌细胞 c-kit factor 下肢血管闭塞 WESTEM 免疫组化检测 新生毛细血管 阳性细胞浸润 血管生成作用 血管效应
下载PDF
黑素再生中药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酪氨酸酶基因和c-kit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成爱华 韩梅海 《中国临床医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3-125,共3页
目的:分析黑素再生中药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酪氨酸酶(Tyr)和c-kit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按照Halaban方法培养黑素细胞,传代至3~5代细胞用于实验;用黑素再生中药分别配制不同浓度的TICVA培养基。分散酶消化传代后第2天加入所配... 目的:分析黑素再生中药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酪氨酸酶(Tyr)和c-kit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按照Halaban方法培养黑素细胞,传代至3~5代细胞用于实验;用黑素再生中药分别配制不同浓度的TICVA培养基。分散酶消化传代后第2天加入所配培养基,仔细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状况,5d后计数;采用Bio-Rad蛋白分析试剂盒方法检测蛋白含量;蛋白质印记参照Halaban等方法。结果:高浓度黑素再生中药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而8mg·mL-^1以下黑素再生液细胞毒性很小;黑素再生中药组细胞可溶性总蛋白质量浓度与对照组细胞可溶性总蛋白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细胞可溶性总蛋白提高了6.7%;在等量的总蛋白中,黑素再生中药处理后的Tyr的含量增加了5.3%,黑素再生中药组c-kit表达增加了88.9%。结论:黑素再生中药治疗白癜风可能与Tyr基因的蛋白表达有一定的关联,对c-kit表达具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癜风 黑素再生中药 酪氨酸酶 c-kit基因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的基因检测与临床、病理、影像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李晓燕 蔡存伟 +3 位作者 徐宝金 张丽娜 林凡入 张勇 《解剖科学进展》 2020年第6期693-696,共4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c-Kit/PDGFRA基因突变、琥珀酸脱氢酶(SDHB)表达缺失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MSCT影像学表现在GIST分子诊断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10月中经手...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中c-Kit/PDGFRA基因突变、琥珀酸脱氢酶(SDHB)表达缺失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MSCT影像学表现在GIST分子诊断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7年10月中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2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资料,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标本中c-Kit/PDGFRA基因突变情况,随后在野生型GIST中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SDHB表达情况。结果与野生型相比,c-Kit/PDGFRA基因突变型GIST更易发生在年龄大的患者、肿瘤坏死及核分裂象易见、危险度分级更高、CD34、CD117及DOG-1的阳性表达率更高(P<0.05)。SDHB缺陷型GIST与野生型相比,较少出现肿瘤坏死及Ki-67增殖指数较低,SDHB缺陷型和SDHB野生型GIST在增强△CT值间的差异显著(P<0.05),SDHB缺陷型的增强△CT值明显高于野生型。而c-Kit/PDGFRA基因是否突变在增强△CT值间的差异不显著,两组平扫期△CT值的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IST中c-kit/PDGFRA基因的突变与SDHB的表达具有不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CD34、CD117及DOG1的表达情况可作为预测GIST患者cKit/PDGFRA基因突变的指标。增强△CT值的变化对于MSCT诊断SDHB野生型GIST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c-kit基因 PDGFRA基因 SDHB 多层螺旋cT(MScT)
原文传递
结肠肉瘤样癌的组织学及免疫组化观察 被引量:9
15
作者 曹智 张洵 +2 位作者 苏勤 杨琳 孙耘田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3期202-204,i0011,共4页
目的探讨结肠肉瘤样癌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方法对结肠肉瘤样癌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该肿瘤的病理学表现。结果发生于右半结肠的肿瘤为盘状隆起型,主要为梭形细胞组成的肉瘤样结构,部分呈软骨样分化,局... 目的探讨结肠肉瘤样癌的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方法对结肠肉瘤样癌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该肿瘤的病理学表现。结果发生于右半结肠的肿瘤为盘状隆起型,主要为梭形细胞组成的肉瘤样结构,部分呈软骨样分化,局部为小细胞癌成分;肿瘤表面为小细胞癌和管状腺癌成分,两种成分有移行。梭形细胞成分vimentin、CD99和CD117呈强(+),局部CK18(+)。结论结、直肠肉瘤样癌极为少见,该肿瘤侵袭性强,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瘤样癌 结肠 c-kit基因
下载PDF
262例中国人黑色素瘤C-KIT基因扩增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丽 孔燕 +7 位作者 李海夫 于玮玮 代杰 迟志宏 斯璐 盛锡楠 崔传亮 郭军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385-389,共5页
目的分析中国人黏膜、肢端和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C-KIT基因扩增情况。方法采用Real-timeQuantita-tivePCRSYBRgreen染料法检测262例中国人恶性黑色素瘤(MM)C-KIT基因拷贝数变异;存在C-KIT基因扩增的病例,采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 目的分析中国人黏膜、肢端和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C-KIT基因扩增情况。方法采用Real-timeQuantita-tivePCRSYBRgreen染料法检测262例中国人恶性黑色素瘤(MM)C-KIT基因拷贝数变异;存在C-KIT基因扩增的病例,采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其第9、11、13、17和18外显子突变情况,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117表达情况。结果 21例患者肿瘤组织中C-KIT基因存在明显扩增,黏膜、肢端和非肢端皮肤黑色素瘤C-KIT基因扩增比例分别为10.20%(10/98)、8.24%(7/85)和5.06%(4/79);其中2例C-KIT基因扩增同时伴突变;C-KIT基因扩增与CD117表达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在中国两种最常见的黑色素瘤亚型肢端和黏膜黑色素瘤患者中,部分患者黑色素瘤组织存在C-KIT基因扩增,提示针对这种扩增的特异靶向药物有可能成为该类患者个体化治疗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c-kit 基因扩增
下载PDF
C—kit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特征与胃肠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超亿 梁小波 +5 位作者 马俊杰 姜慧员 胡学忠 闫栋 侯生槐 王立平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271-275,共5页
目的探讨C-kit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A)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与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0年6月至2009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99例GIST患者的I临床病理、基因检测及随访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 目的探讨C-kit与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A)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与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0年6月至2009年1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99例GIST患者的I临床病理、基因检测及随访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99例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DFS)为61.5%;5年总体生存率(OS)为67.4%。其中,77例c-kit外显子11、4例c.kit外显子9和2例PDGFRA外显子18突变患者5年DFS分别为64.3%、14.3%和100%。5年OS分别为70.8%、50.0%和100%。在c-kit外显子11突变的类型中。26例点突变、44例删失突变和7例复制突变患者5年DFS分别为87.1%、44.9%和80.0%,5年OS分别为88.1%、57.0%和100%。各因素之间5年DFS和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示,基因突变并不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492)。结论经手术治疗而未服用伊马替尼的GIST患者.基因突变型预后优于野生型。但基因突变并非其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c-kit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 基因突变 预后
原文传递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C-kit基因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军 王伟 +4 位作者 冯建飞 胡豫 王宏 朱绍先 郭晓凌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48-349,i001,共3页
目的 探讨C kit基因与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核酸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儿童再障C kit、C kit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1.C kit阳性细胞表达值 (A值 )在慢性再障 (CAA)组、重型再障 (SAA)组和正常... 目的 探讨C kit基因与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障 )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核酸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儿童再障C kit、C kit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1.C kit阳性细胞表达值 (A值 )在慢性再障 (CAA)组、重型再障 (SAA)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 0 .5 2± 8.81、0 .4 6± 2 .18、0 .5 8± 7.94 ,CAA、SAA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均 >0 .0 5 )。 2 .C kitmRNA阳性细胞表达值 (A值 )CAA、SAA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 0 .4 7± 6 .0 2、0 .77± 8.0 9、0 .6 1± 3.71。CAA、SAA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均 >0 .0 5 )。结论 儿童再障骨髓造血衰竭并非C kit及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再生障碍性 c-kit基因 造血干细胞
下载PDF
小鼠脊髓挫伤型损伤后caspase-3、bax、bcl-2和c-kit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7
19
作者 范睿 张昱 +2 位作者 许家玉 鲁亚平 蔡亚非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7-93,共7页
为揭示凋亡相关基因和c-kit基因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的相互关系,利用RT-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了caspase-3、bax、bcl-2、c-kit的mRNA和蛋白在小鼠脊髓损伤后的表达。结果显示:在SCI后4 h开始出现大量的神经元和... 为揭示凋亡相关基因和c-kit基因在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的相互关系,利用RT-PCR和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了caspase-3、bax、bcl-2、c-kit的mRNA和蛋白在小鼠脊髓损伤后的表达。结果显示:在SCI后4 h开始出现大量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凋亡,其中促凋亡因子表达增加,而抑制凋亡因子表达量减少。caspase-3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SCI后开始增加,并在72 h时达到峰值,bax表达规律与之基本一致,但是其峰值出现在24 h。随着时间的变化,bcl-2与c-kit的表达均表现为升高—降低—升高的变化趋势,与caspase-3和bax的变化趋势相反,且其调控作用均发生在caspase-3之前。此外,SCI后c-kit基因也呈现抑制凋亡的作用。表明:损伤是导致脊髓发生凋亡的因素之一;bcl-2是凋亡抑制因子,与bax共同控制细胞凋亡,并直接作用于下游caspase-3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亡相关基因 c-kit基因 脊髓损伤 表达
下载PDF
胃肠道间质瘤c—kit及PDGFRA基因突变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20
作者 杜春燕 师英强 +2 位作者 周烨 傅红 赵广法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371-375,共5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c-kit及PDGFRA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及与临床参数间的关系。方法对141例GIST进行基因检测,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肿瘤c-kit基因第9、11、13和17外显子及PDGFRA基因第12和18外显子的序列,...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c-kit及PDGFRA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及与临床参数间的关系。方法对141例GIST进行基因检测,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肿瘤c-kit基因第9、11、13和17外显子及PDGFRA基因第12和18外显子的序列,分析基因突变与GIST临床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在141例GIST中共检测到c—kit基因突变108例(76.6%),其中11号外显子突变99例(70.2%,99/141);9号外显子突变8例(5.7%,8/141);13号外显子突变1例(0.7%,1/141);未检测到17号外显子突变病例。97.0%为杂合性突变,3.0%为纯合性突变,11外显子突变方式以缺失突变最常见65.7%(65/99),其次为点突变(24.2%)和插入突变(串联重复)(10.1%);突变位点多集中在5’端的经典热区,其次为3’端的框内串联重复。共检测到4例PDGFRA基因的突变.占无c—kit突变病例的12.1%(4/33),占CD117阴性GIST的40%(4/10),均为外显子18的突变。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在GIST不同原发部位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29,P=0.027;χ^2=7.000,P=0.03),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核分裂、恶性潜能分级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IST中存在c-kit及PDGFRA基因的突变;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在不同原发部位间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ckit PDGFRA 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