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兴安岭北坡火烧迹地自然与人工干预下的植被恢复模式初探 被引量:67
1
作者 王绪高 李秀珍 +3 位作者 孔繁花 李月辉 石秉路 高振岭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0-34,共5页
针对大兴安岭北坡林区森林植被在不同火烧强度、火烧时间的火烧迹地上的恢复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轻度火烧区的植被自然更新恢复良好 ;中度火烧区的森林植被依靠人工促进更新要比自然更新更早达到预期目标 ;重度火烧区的森林... 针对大兴安岭北坡林区森林植被在不同火烧强度、火烧时间的火烧迹地上的恢复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轻度火烧区的植被自然更新恢复良好 ;中度火烧区的森林植被依靠人工促进更新要比自然更新更早达到预期目标 ;重度火烧区的森林植被如果完全依靠自然更新 ,恢复到预期目标会非常缓慢 ,而通过人工更新则可跨越几个演替阶段 ,较快接近本地的顶极群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火烧迹地 天然更新 人促更新 人工更新
下载PDF
大兴安岭北坡落叶松林火后植被演替过程研究 被引量:63
2
作者 王绪高 李秀珍 +2 位作者 贺红士 冷文芳 问青春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35-41,共7页
采用由植被空间序列推断时间系列的方法 ,分析大兴安岭呼中林区近 2 0年来不同火烧迹地植被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森林火后初始 ,植物尤其是草本物种迅速增多 ,火烧迹地的植被主要由草本所占据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草本物种不仅在数量上... 采用由植被空间序列推断时间系列的方法 ,分析大兴安岭呼中林区近 2 0年来不同火烧迹地植被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森林火后初始 ,植物尤其是草本物种迅速增多 ,火烧迹地的植被主要由草本所占据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草本物种不仅在数量上有明显减少 ,在物种组成上有很大的变化 ,而且盖度也逐渐减少。灌木及乔木物种由于种类较少 ,在种类及组成上演替初期变化不如草本明显 ,但是盖度却逐渐增多。在本地区火后植被次生演替过程中 ,高频物种所占的比例较高且呈上升趋势 ,这明显有悖于Raunkiaer频度定律关于在相对稳定的群落中高频物种所占的比例应相对较低的规律。另外 ,不同火烧迹地间灌木的物种相似度明显高于草本的物种相似度 ,火烧年份相近的火烧迹地上的草本物种相似度要明显高于火烧年份远的草本物种相似度 ,但灌木间的物种相似度却没有出现这种现象 ,没有明显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火烧迹地 演替
下载PDF
中度火干扰对白桦落叶松混交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49
3
作者 孙龙 赵俊 胡海清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3-110,共8页
应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大兴安岭林区白桦落叶松混交林1982—2007年的中度火烧迹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火后土壤密度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含水率降低,但是变化幅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并在火烧后第20年将接近... 应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大兴安岭林区白桦落叶松混交林1982—2007年的中度火烧迹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火后土壤密度增加,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含水率降低,但是变化幅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缩小,并在火烧后第20年将接近火烧前水平;火烧后A层和B层土壤有机质均呈降低趋势,A层的降幅逐渐缩小直到火烧后20年比火烧前水平大幅增加;火后土壤A层和B层全磷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土壤全氮在A层基本也呈增加趋势,B层随火后时间呈波动变化,无明显规律;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A层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基本呈增加趋势,但随时间增加幅度减小,而B层的变化无规律;A层土壤水解氮含量变化呈增加趋势,而B层的变化则与速效钾在B层的变化相似,无明显规律。此研究旨在找出火烧后随时间的推移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规律,为火烧迹地的改造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干扰 火烧迹地 森林土壤 理化性质
下载PDF
林火因子对大兴安岭森林植被演替的影响 被引量:34
4
作者 李秀珍 王绪高 +2 位作者 胡远满 孔繁花 解伏菊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82-187,共6页
森林火灾因火烧强度、频率及大小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火烧迹地,对火后演替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火烧程度的迹地上残存的活植被繁殖体的多度及其空间分布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且直接影响火后植被的初始演替格局及动态 相对于中轻... 森林火灾因火烧强度、频率及大小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火烧迹地,对火后演替有重要的影响 不同火烧程度的迹地上残存的活植被繁殖体的多度及其空间分布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且直接影响火后植被的初始演替格局及动态 相对于中轻度火烧迹地而言,重度火烧迹地由于残留的活植被繁殖体很少等因素,极大地增加了演替的不确定性 火烧频率随着林分位置、类型、林龄以及林分的疏密度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火烧频率的增加会阻碍植被向森林演替,甚至导致森林向灌木草本演替 一般面积大的火烧迹地相对于中小火烧迹地而言,火后森林物种的丰富度低,灌木草本的盖度低,外来物种多 火烧程度、频度和大小等林火因子往往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火后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火 火烧迹地 火烧强度 火烧频度 大兴安岭 森林植被 演替
下载PDF
火后泥石流成灾特点及研究现状 被引量:28
5
作者 胡卸文 王严 杨瀛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62-1573,共12页
火后泥石流是指林火发生后火烧迹地附近发生的、与林火紧密联系的泥石流。作为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另一特殊类别,因林火高温燃烧植被进而影响表部土壤结构,导致土壤影响层内密度、孔隙比、渗透性等物理水理性质发生剧烈改变,而出现大量灰... 火后泥石流是指林火发生后火烧迹地附近发生的、与林火紧密联系的泥石流。作为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另一特殊类别,因林火高温燃烧植被进而影响表部土壤结构,导致土壤影响层内密度、孔隙比、渗透性等物理水理性质发生剧烈改变,而出现大量灰烬层和松散泥沙,形成的泥石流常表现出高容重、大黏度流体特征,其成灾机理与普通泥石流具有显著差异。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火后泥石流启动成灾机理及动力学特性研究的相关文献查阅,并从火后泥石流的启动类型及运动学特征、影响因素以及预测预报、防控措施等进行了综述,显示火后泥石流国外从1936年开始研究,且以美国、澳大利亚和西班牙的研究成果较为全面和系统,而国内除了林业系统有所涉及、且也主要从水土流失、植被恢复等方面考虑外,火后泥石流的研究还没引起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作为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另一特殊类别基本上尚未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也很少查到国内对火后泥石流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我国的火后泥石流研究目前尚属空白。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结合我国山区频发森林大火形成泥石流造成的危害性,提出了未来应加强对火后泥石流的成灾机理、时空演化机制及有效防控方法的系统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迹地 火后泥石流 成灾机理 时空演化 防控方法
下载PDF
基于高分一号影像光谱指数识别火烧迹地的决策树方法 被引量:27
6
作者 祖笑锋 覃先林 +2 位作者 尹凌宇 陈小中 钟祥清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3-78,83,共7页
森林火灾发生后,为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受灾情况,利用高分一号卫星(GF-1)16m宽幅影像各波段反射率信息,结合计算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过火区识别指数(BAI)、阴影植被指数(SVI)、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和全球环境监测指数(GEMI)... 森林火灾发生后,为及时、准确地掌握森林受灾情况,利用高分一号卫星(GF-1)16m宽幅影像各波段反射率信息,结合计算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过火区识别指数(BAI)、阴影植被指数(SVI)、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NDWI)和全球环境监测指数(GEMI)等5种光谱指数,构建森林火烧迹地识别决策树模型(CART);在选取的研究区对该模型方法进行验证,并与最大似然监督分类法和非监督分类(ISODATA)方法所得到的结果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基于CART模型的决策树方法对火烧迹地识别结果精度较最大似然法总体分类精度提高了4.38%,Kappa系数提高了0.102 4,制图精度提高了14.96%,用户精度提高了8.50%;而采用ISODATA方法识别的火烧迹地的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都较低,制图精度和用户精度都没有达到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一号卫星影像 森林灾害 火烧迹地 植被指数 决策树模型
下载PDF
典型植被指数识别火烧迹地潜力分析 被引量:26
7
作者 孙桂芬 覃先林 +3 位作者 刘树超 李晓彤 陈小中 钟祥清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4-211,共8页
植被指数法是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识别火烧迹地的常用方法之一。植被因受火的干扰会形成火烧迹地,其光谱特征易与裸地、水体、道路、阴影和耕地等地物光谱混淆,使用遥感影像采用合适的植被指数提高过火区遥感监测精度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植被指数法是利用卫星遥感影像识别火烧迹地的常用方法之一。植被因受火的干扰会形成火烧迹地,其光谱特征易与裸地、水体、道路、阴影和耕地等地物光谱混淆,使用遥感影像采用合适的植被指数提高过火区遥感监测精度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四川省2014年和内蒙古自治区2017年发生的4次森林火灾形成的火烧迹地作为研究区,利用高分一号16 m宽幅(GF-1 WFV)数据和Landsat8数据的波谱特性,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增强型植被指数(enhanced vegetation index,EVI)、全球环境监测植被指数(glob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dex,GEMI)、过火区识别指数(burned area index,BAI)和归一化火烧指数(normalized burn ration,NBR)等5种典型植被指数,通过构建不同植被指数的分离指数M来定量评价这些植被指数识别火烧迹地的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近红外—短波红外波段的NBR和基于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的BAI对过火区的分离性较好,NDVI的分离性次之,EVI和GEMI的分离效果较差;基于GF-1 WFV和Landsat8数据采用BAI和NBR指数对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火烧迹地进行了识别(其中GF-1 WFV数据只用于BAI识别),并利用高分二号(GF-2)数据进行了精度验证,两者火烧迹地识别总体精度均大于87%,Kappa系数均大于0.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1 WFV数据 Landsat8数据 火烧迹地 植被指数 分离性
下载PDF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土壤动物的群落多样性 被引量:25
8
作者 张淑花 张雪萍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72-676,共5页
以大兴安岭地区不同年份火烧迹地土壤动物为研究对象,对火烧后不同恢复时间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及相关指数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DIC指数、丰富度指数及优势度指数变化趋势均表现为火烧恢复初期迅速增加,然后... 以大兴安岭地区不同年份火烧迹地土壤动物为研究对象,对火烧后不同恢复时间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及相关指数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DIC指数、丰富度指数及优势度指数变化趋势均表现为火烧恢复初期迅速增加,然后缓慢增加并逐渐接近对比样地值;如果不考虑8a迹地数据极大值的影响,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DIC指数、丰富度指数及优势度指数也大致呈现火烧恢复初期迅速增加,然后缓慢增长的趋势;在垂直方向上,大型土壤动物DIC指数、个体数及丰富度指数在0~5cm最大,向上、向下减少,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各项指数都是凋落物层最大,向下迅速减小;相关分析表明,大型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丰富度指数与DIC指数都具有极高的相关性;群落相似性分析显示,各火烧迹地间土壤动物群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森林火 火烧迹地 土壤动物 群落多样性
下载PDF
蒙古高原草原火行为的时空格局与影响因子 被引量:23
9
作者 曲炤鹏 郑淑霞 白永飞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07-813,共7页
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L3JRC遥感卫星数据,研究了2000—2007年间蒙古高原草原火行为的时空分布规律,比较了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草原火行为的差异,分析了植被、气候与人文因素等对草原火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 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和L3JRC遥感卫星数据,研究了2000—2007年间蒙古高原草原火行为的时空分布规律,比较了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草原火行为的差异,分析了植被、气候与人文因素等对草原火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间的过火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蒙古人民共和国草原过火率显著高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P<0.001),过火频次的分布格局与过火迹地相一致.草原火行为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草甸草原(r2=-0.54,P<0.05)和典型草原(r2=-0.61,P<0.05)的年过火率与年降雨量呈负相关关系;草原火集中在降水较少、风速较大的春、秋两季.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人口密度和载畜密度远高于蒙古人民共和国,而过火率则相反,表明人文因素,尤其是过度放牧是导致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火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高原 草原 火行为 过火迹地 过火率 过火频次
原文传递
川西高山松林火烧迹地植被天然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动态研究 被引量:23
10
作者 王玉涛 侯广维 +2 位作者 马钦彦 康峰峰 冯元普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1-186,共6页
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川西灌木高山松林不同年龄火烧迹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灌木高山松林火烧迹地恢复早期,物种多样性波动较大,其并非绝对随群落演替的顺向发展而增加,火烧后4~5年是群落发生剧变... 以'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对川西灌木高山松林不同年龄火烧迹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灌木高山松林火烧迹地恢复早期,物种多样性波动较大,其并非绝对随群落演替的顺向发展而增加,火烧后4~5年是群落发生剧变的时期,火烧后8~20年、20~27年是群落结构组成连续变化的时期,群落中物种多样性最大值出现在恢复27年时耐荫物种和不耐荫物种同时出现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火烧迹地 动态研究 恢复过程 松林 高山 川西 天然 植被 研究方法 时间序列 空间序列 群落演替 连续变化 结构组成 最大值 灌木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林火烧迹地不同恢复阶段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 被引量:22
11
作者 杨大星 杨茂发 +1 位作者 徐进 尚小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531-2544,共14页
为探明喀斯特地区马尾松人工林火烧迹地不同恢复阶段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2011年10月(秋季)和2012年2月(冬季)对火烧后恢复1.5个月(RS1)、1.5年(RS2)的马尾松人工林迹地和马尾松人工林(CK)各进行了两次调查。共获得中小型土壤节肢... 为探明喀斯特地区马尾松人工林火烧迹地不同恢复阶段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2011年10月(秋季)和2012年2月(冬季)对火烧后恢复1.5个月(RS1)、1.5年(RS2)的马尾松人工林迹地和马尾松人工林(CK)各进行了两次调查。共获得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15704只,隶属7纲13目89科134类。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迹地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个体密度、多样性和相似性均随恢复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类群数和个体密度与全钾显著相关;在季节变化上,RS1个体密度冬季显著高于秋季,RS2和CK类群数、个体密度和多样性冬季显著高于秋季。结果说明,随着恢复时间的增加,喀斯特马尾松人工林火烧迹地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发生明显改变,趋于复杂,稳定性提高,季节敏感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马尾松人工林 火烧迹地 土壤动物
下载PDF
森林火灾火烧迹地遥感信息提取及应用 被引量:22
12
作者 杨伟 姜晓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5-142,共8页
森林火灾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大气环境以及全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森林火灾信息统计数据存在收集困难、难以空间化等方面的不足,而遥感技术的发展为火灾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本文旨在对现有基于遥感的火烧迹地相关研... 森林火灾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大气环境以及全球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森林火灾信息统计数据存在收集困难、难以空间化等方面的不足,而遥感技术的发展为火灾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本文旨在对现有基于遥感的火烧迹地相关研究进行总结,从数据开发以及数据应用2个方面梳理现有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为森林火灾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在参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2个方面对火烧迹地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总结:1)现有火烧迹地数据产品集及其开发算法:从产品名称、遥感数据源、覆盖范围、时序范围、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等方面,对11种火烧迹地数据产品集进行介绍;随后,对不同数据产品的开发算法进行比较,包括基于热学异常的提取算法、基于光谱特征变化的提取算法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提取算法;最后,对现有火烧迹地数据产品的精度特征进行总结。2)火烧迹地数据产品应用:对火烧迹地数据在火灾风险评估、大气污染物排放、全球植被动力学模型、火灾后生态系统监测4个方面的应用进行介绍。现有的火烧迹地数据产品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些不足限制了其应用领域的扩展。未来的火烧迹地数据产品改进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1)构建长时间序列火烧迹地数据产品集。2)开发高精度的火烧迹地数据产品集,充分考虑火灾发生时以及火灾发生前后的各种异常特性,真实反映火灾发生所带来的地表特征变化,才能建立更加精确、稳定的提取算法,提高火烧迹地数据产品精度。3)建立多样化的火烧迹地数据产品集,改良现有火烧迹地数据产品,增加新的监测内容,如火烧能量、火焰温度以及火灾规模等,这将进一步扩大火烧迹地数据产品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迹地 遥感 生态扰动 森林火灾
下载PDF
基于MODIS时序数据的黑龙江流域火烧迹地提取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杨伟 张树文 姜晓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5866-5873,共8页
火烧迹地信息是研究火灾的重要参数和基础数据,也是研究全球生态系统和碳循环扰动的重要依据之一。以受森林火灾影响较为严重的黑龙江流域为研究区,以MODIS时间序列数据为数据源建立了一个分为两阶段的火烧基地提取算法(即首先设定较为... 火烧迹地信息是研究火灾的重要参数和基础数据,也是研究全球生态系统和碳循环扰动的重要依据之一。以受森林火灾影响较为严重的黑龙江流域为研究区,以MODIS时间序列数据为数据源建立了一个分为两阶段的火烧基地提取算法(即首先设定较为严格的提取条件对最有可能发生火灾的像元——核心像元进行提取,然后设定较为宽松的阈值提取距离核心像元一定范围内的火烧像元),对2000—2011年的火烧迹地信息进行了提取,生成了研究区长时间序列火烧迹地分布图,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选择黑龙江省为典型验证区对算法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算法的整体精度较之以往的算法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迹地 MODIS GEMI BAI
下载PDF
大兴安岭白桦-兴安落叶松林火烧迹地林下植被群落恢复过程的动态分析 被引量:21
14
作者 韩风林 布仁仓 +3 位作者 常禹 胡远满 马俊 聂志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2-318,共7页
火干扰在森林生态系统的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结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本文通过调查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林下植被,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 火干扰在森林生态系统的发育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结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本文通过调查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林下植被,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大兴安岭北方针叶林火烧迹地林下植被的恢复过程。研究表明:1)在灌木层和草本层中林分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些旱生物种与中湿生物种的替代过程;2)物种多样性随着群落演替顺序未呈现连续增加趋势。在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型变化趋势,在火烧后5-8年达到一个峰值,随着进一步的演替有所下降;物种多样性指数也表现出类似的单峰型变化趋势,在火烧后的第5年达到最大值,15年左右开始趋于平稳,20年左右达到一个较为稳定的数值;物种均匀度指数在火烧后5年左右达到最低值,随后上升并最终趋于平稳。在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与草本物种相同,但滞后于草本群落3-5年;3)林下层的生物量随恢复年份呈指数增加,到25年时生物量达10.5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兴安落叶松+白桦林 火烧迹地 生物多样性 生物量
原文传递
大兴安岭东麓火烧迹地恢复初期植被特征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李威 周梅 +4 位作者 赵鹏武 田金龙 王梓璇 赵威 高岩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1-55,共5页
为研究大兴安岭东麓地区火烧迹地恢复初期植被特征,以2017年毕拉河"5.2"特大森林火灾的火烧迹地为研究区域。于2018年7月对研究区展开调查,按照不同火烧程度将火烧迹地划分为3类样地,分别为轻度火烧迹地(乔木死亡率≤30%)、... 为研究大兴安岭东麓地区火烧迹地恢复初期植被特征,以2017年毕拉河"5.2"特大森林火灾的火烧迹地为研究区域。于2018年7月对研究区展开调查,按照不同火烧程度将火烧迹地划分为3类样地,分别为轻度火烧迹地(乔木死亡率≤30%)、中度火烧迹地(30%<乔木死亡率≤70%)及重度火烧迹地(乔木死亡率>70%),运用多样性指数和改进的M-Godron法,分析不同程度火烧迹地内物种组成、植被多样性及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不同程度林火干扰下群落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多样性指数表现出中度火烧迹地最高、重度火烧迹地居中、轻度火烧迹地最低的格局;随着林火干扰程度加重,火烧迹地内植物群落稳定性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林火干扰 火烧迹地 植被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Himawari-8和GF-1卫星的林火遥感监测 被引量:18
16
作者 武晋雯 冯锐 +4 位作者 孙龙彧 纪瑞鹏 于文颖 张玉书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3-59,共7页
以2017年4月11日11-16时(北京时间)辽宁省丹东市森林火灾为研究对象,基于Himawari-8(H8)和高分一号(GF-1)卫星开展林火密集监测、火烧迹地和森林燃烧受害程度监测。基于H8数据采用前后关联的火点识别算法进行火点判识,提取中心燃点温度... 以2017年4月11日11-16时(北京时间)辽宁省丹东市森林火灾为研究对象,基于Himawari-8(H8)和高分一号(GF-1)卫星开展林火密集监测、火烧迹地和森林燃烧受害程度监测。基于H8数据采用前后关联的火点识别算法进行火点判识,提取中心燃点温度及燃烧范围;基于GF-1数据采用近红外光谱(B4)、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全球环境监测植被指数(GEMI)法进行火烧迹地识别;采用高斯函数拟合模型模拟健康林地生长曲线,基于当前影像数据重构火灾前的林地光谱值,以B4衰减量为评价指标对森林燃烧受害程度进行分等定级。结果表明:H8的密集监测显示中心燃点的位置由燃点1变化到燃点2、影响范围由2像元扩大至4像元、燃点温度由321 K降低至314 K;对比火烧迹地提取方法,B4波段的衰减变化最明显、GEMI模型次之、NDVI的衰减不明显,因此小尺度的火烧迹地提取采用B4衰减法最好;基于368个离散点林地光谱指数模拟健康林地生长曲线,拟合方程相关系数为0.89;以4月3日相距火灾发生仅8d的数据进行燃烧受害程度监测,重度受害程度等级漏分误差为90%;经过光谱重构后,重度受害程度分类精度提高24%、轻度受害程度提高10%,总体分类精度为69%、kappa系数为0.44,因此有必要进行火灾前遥感影像的林地光谱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火灾 动态变化 火烧迹地 燃烧受害程度 生长曲线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不同植被火后NDVI恢复过程 被引量:19
17
作者 苗庆林 田晓瑞 赵凤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0-98,共9页
【目的】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研究火后植被恢复过程及影响因子,分析不同火烧强度、不同植被类型的火后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变化特征,研究大兴安岭东南部火后不同植被恢复过程,为在长时间尺度上进行北方林火后植被恢复过程研究与监... 【目的】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研究火后植被恢复过程及影响因子,分析不同火烧强度、不同植被类型的火后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变化特征,研究大兴安岭东南部火后不同植被恢复过程,为在长时间尺度上进行北方林火后植被恢复过程研究与监测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火烧前后一系列的 MODIS 数据,利用 NDVI 和地面调查数据,以2006年大兴安岭松岭特大森林火灾为例,研究不同植被类型在不同强度火烧后的植被恢复过程。根据火烧前后NDVI变化提取过火区;结合地面调查,利用监督分类方法划分火烧强度等级;根据火烧强度分级图和土地覆盖类型图,建立属性数据库,生成火烧强度等级-植被类型图。以2003—2005年同期 NDVI最大值为对照,在时间序列上分析植被类型和火烧强度对火后 NDVI 恢复的影响。根据邻近未过火区的 NDVI 变化,分析气象因子对NDVI的影响。【结果】轻度、中度和重度火烧区所占比例分别为29%,40%和31%。主要植被类型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灌丛的重度火烧部分分别占50%,52%和60%。重度火烧区域所占比例随着坡度增大而升高。在火后NDVI的变化过程中,各森林类型变化趋势相近,灌丛、草地和沼泽的变化趋势相近。【结论】火后 NDVI总体呈上升趋势,并呈现明显的年际波动。除草地外其余植被类型在重度火烧后的 NDVI值均明显低于中、轻度火烧,但中、轻度火烧的不同植被类型之间差异不明显。森林重度火烧区 NDVI在火后第2年达到最低,轻度火烧区火后6年NDVI基本恢复到火前水平。针阔混交林火后盖度的恢复速度较其他森林类型快。火烧强度对森林群落垂直结构的影响显著,森林火烧后灌木层盖度高于未火烧区,且火烧强度越高,这种现象越显著。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植被类型和火烧强度对火烧迹地 NDVI恢复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迹地 归一化植被指数 植被恢复
下载PDF
山地林火烧迹地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丽 嵨一徹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81-85,共5页
在日本冈山县备前市久久井地区的一片森林火烧迹地,布设了3块不同样地进行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对比分析。对火烧后由于降雨所引起的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3块样地土壤的pH值、物理性质以及养分的流失程度均不... 在日本冈山县备前市久久井地区的一片森林火烧迹地,布设了3块不同样地进行调查取样和室内实验对比分析。对火烧后由于降雨所引起的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3块样地土壤的pH值、物理性质以及养分的流失程度均不同。根据研究结果,探讨了减少土壤养分流失的方法,从而选择最适植被恢复方式,为火烧迹地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烧迹地 土壤养分 动态变化
下载PDF
重庆酸雨区人工木荷林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李志勇 陈建军 +4 位作者 王彦辉 于澎涛 杜士才 何萍 段健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32-638,共7页
在属于酸雨区的重庆市铁山坪林场,选择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火烧迹地上人工营造的木荷(Schima superba)纯林,采用钻取土芯法调查木荷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并与毗邻的同时造林但未遭受火烧的马尾松纯林比较。结果表明,木... 在属于酸雨区的重庆市铁山坪林场,选择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纯林火烧迹地上人工营造的木荷(Schima superba)纯林,采用钻取土芯法调查木荷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并与毗邻的同时造林但未遭受火烧的马尾松纯林比较。结果表明,木荷纯林0~20和20~60cm土层的pH值分别为3.61和3.77,盐基饱和度分别为4.68%和7.92%,而马尾松纯林的pH值分别为3.78和3.88,盐基饱和度分别为9.25%和16.32%。与马尾松纯林相比,木荷纯林土壤的交换性盐基离子(K^+、Na^+、Ca^2+和Mg^2+)和全磷含量普遍低,而酸性阳离子Al^3+、Fe^3+和H^+含量明显偏高(p〈0.05)。结果说明,并非木荷作为阔叶林对酸化土壤的改良作用就好于作为针叶林的马尾松,木荷纯林导致了土壤酸化加剧,养分非常缺乏。因此,在酸雨区土壤酸化条件下,如果采用木荷营造防火林带或者进行马尾松纯林改造时,不宜集中大片营造木荷纯林,以避免对土壤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雨 火烧迹地 木荷 马尾松 pH值 盐基饱和度
下载PDF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土壤呼吸及其与水热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6
20
作者 李攀 周梅 +4 位作者 赵鹏武 魏江生 王庆海 陈翔 秦可珍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305-3311,共7页
林火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起着重要的干扰作用,森林火烧迹地的土壤碳动态直接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本文采用LI-6400-09土壤呼吸测定系统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未过火区、2003年(轻度、重度)和2008年(轻度、重... 林火对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起着重要的干扰作用,森林火烧迹地的土壤碳动态直接关系到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本文采用LI-6400-09土壤呼吸测定系统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林未过火区、2003年(轻度、重度)和2008年(轻度、重度)的火烧迹地土壤呼吸速率(Rs)进行生长季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和不同程度火烧迹地土壤呼吸的日动态和生长季动态均呈单峰曲线的特点,日峰值出现在14:00,生长季峰值出现在8月份,Rs的整体特征表现为2008年重度〉2003年重度〉2008年轻度〉2003年轻度〉未过火区;多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月份、火烧年份和火烧程度对Rs均产生极显著的影响(P〈0.01);不同火烧迹地5cm土壤温度(T5)与Rs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指数回归关系(P〈0.01),而10em土壤含水量(W10)与Rs表现为二次函数关系,当W10达到30%~40%时,Rs达到峰值。初步认为,土壤温度是影响火烧迹地土壤呼吸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之一,而林火对冻土环境的干扰导致了冻土区土壤水分形态的转变,因此土壤水分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兴安岭 火烧迹地 土壤呼吸 冻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