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埋秸秆量和滴灌量对温室番茄品质、产量及IWUE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李波 邢经伟 +5 位作者 姚名泽 丰雪 郑思宇 包正荣 李长信 景竹然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59,共9页
为了优化东北寒区温室番茄生产中适宜深埋秸秆量和滴灌量,为该地区温室番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探讨了深埋秸秆量和膜下滴灌量对温室番茄品质、产量以及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的影响。通过温室小区试验,深埋秸秆量设置4个水平:... 为了优化东北寒区温室番茄生产中适宜深埋秸秆量和滴灌量,为该地区温室番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探讨了深埋秸秆量和膜下滴灌量对温室番茄品质、产量以及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的影响。通过温室小区试验,深埋秸秆量设置4个水平:0kg·hm-2(S0)、1.5×104kg·hm-2(S1)、3×104kg·hm-2(S2)、4.5×104kg·hm-2(S3);滴灌下限以田间持水量θ为基数,设置4个水平:50%θ田(W1)、60%θ田(W2)、70%θ田(W3)、80%θ田(W4),共16个处理。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番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以主成分综合得分量化番茄的品质指标;采用熵权法对番茄的品质、产量、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进行赋权,进而通过TOPSIS法对各处理下温室番茄进行综合评价。深埋秸秆量和膜下滴灌量均对番茄品质产生影响,主成分分析法对番茄品质综合评价的结果得出S1W2、S2W4为品质最优的两个处理;产量最高的S1W2处理相较于S2W4处理增产达18.7%,而且S1W2处理灌溉水利用效率达到峰值为62.54kg·m-3。TOPSIS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S1W2处理为综合效益最高的处理。番茄生育期内滴灌灌水下限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0%(整个生育期的灌水量为183.54mm),深埋段状玉米秸秆量为1.5×104kg·hm-2,在提高番茄的综合品质的同时又可以使产量和IWUE处于较高水平,从而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番茄 深埋秸秆量 滴灌量 熵权法 TOPSIS法 品质 产量 IWUE
下载PDF
地埋滴灌点源入渗土壤水分运动规律实验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松 李和平 +2 位作者 郑和祥 曹雪松 王军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5-27,32,共4页
通过室内砂土中进行地埋滴灌的实验,对地埋滴灌在砂土中的适应性进行初步研究,为田间试验布置提供依据。通过分析湿润锋的推移速率、特征点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发现湿润锋推移速率先是径向大于垂向,随着灌水时间和灌水量增加,水平方... 通过室内砂土中进行地埋滴灌的实验,对地埋滴灌在砂土中的适应性进行初步研究,为田间试验布置提供依据。通过分析湿润锋的推移速率、特征点的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发现湿润锋推移速率先是径向大于垂向,随着灌水时间和灌水量增加,水平方向和垂向的湿润锋和含水率趋于平衡。根据对比滴灌带埋深15和20 cm特征点的含水率变化情况,得出埋深15 cm节水效果更好,更利于作物生长。实验还得出湿润比能作为滴灌灌水参数的指标,由于作物种植的间距和作物根系深度之比基本小于1.0,因此在田间实际灌溉中湿润比应控制在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埋滴灌 点源入渗 湿润锋 湿润比 滴灌带埋深
下载PDF
甘蔗地埋式滴灌施肥效应 被引量:7
3
作者 陈桂芬 黄玉溢 +3 位作者 刘斌 徐林 黄海荣 唐其展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10年第6期573-576,共4页
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8号为试材,进行不同施肥处理(滴灌施肥、常规施肥+无滴灌、常规施肥+滴灌、不施肥+滴灌)对比试验,探讨地埋式滴灌施肥对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肥量相同的条件下,滴灌施肥和常规施肥+滴灌处理能促进甘蔗... 以甘蔗品种新台糖28号为试材,进行不同施肥处理(滴灌施肥、常规施肥+无滴灌、常规施肥+滴灌、不施肥+滴灌)对比试验,探讨地埋式滴灌施肥对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肥量相同的条件下,滴灌施肥和常规施肥+滴灌处理能促进甘蔗早生快发,增加有效分蘖,生长后期能促进甘蔗茎伸长、增粗,提高甘蔗产量,与无滴灌处理相比,分别增产31.9%、22.8%,增收2205.6、78.2元/ha。可见,滴灌施肥应用于甘蔗生产能够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是旱地甘蔗高效节本栽培重要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地埋式滴灌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应用地埋式滴灌施放增糖增产剂对甘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申章佑 郑浩 +2 位作者 何龙凉 莫云川 叶燕萍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4-117,共4页
应用地埋式滴灌系统,在甘蔗工艺成熟前期对3个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新台糖10号和园林6号)进行甘蔗增糖增产剂3种浓度(1.67、2.50、5.00 mL/L)施放试验,探讨甘蔗根系吸收增糖增产剂的效果及根际滴灌的最佳浓度。结果表明:3种浓度处理相... 应用地埋式滴灌系统,在甘蔗工艺成熟前期对3个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新台糖10号和园林6号)进行甘蔗增糖增产剂3种浓度(1.67、2.50、5.00 mL/L)施放试验,探讨甘蔗根系吸收增糖增产剂的效果及根际滴灌的最佳浓度。结果表明:3种浓度处理相对于清水对照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叶片中酸性转化酶和NADP-苹果酸酶的活性,提高了中性转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有利于刺激根系恢复吸收能力,改善植株的生理生化特性;施放增糖增产剂对株高和茎径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这可能与施放时期的选择有关;3种浓度处理均有增加甘蔗蔗糖分的效果,其中以2.50 mL/L处理效果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埋式滴灌 甘蔗增糖增产剂 甘蔗 生理生化特性
下载PDF
玉米地埋式滴灌土壤水分迁移规律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田建斌 齐广平 《甘肃农业科技》 2017年第11期7-11,共5页
在地埋式滴灌条件下,对不同毛管埋深及间距对大田玉米土壤水分迁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管在同一埋设深度时,随着铺设间距的增大,肉眼观察到的横向湿润锋交汇深度也加深。毛管埋设深度为30 cm、间距为60、70、80 cm时,其湿润锋... 在地埋式滴灌条件下,对不同毛管埋深及间距对大田玉米土壤水分迁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管在同一埋设深度时,随着铺设间距的增大,肉眼观察到的横向湿润锋交汇深度也加深。毛管埋设深度为30 cm、间距为60、70、80 cm时,其湿润锋交汇的土层深度分别为0~10、10~20、15~20 cm;毛管埋设深度为35 cm、间距为60、70、80 cm时,其湿润锋交汇的深度土层分别为0~10、30~35、30~35 cm;毛管埋设深度为40 cm、间距为60、70、80 cm时,其湿润锋交汇的土层深度分别为10~20、20~30、25~3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埋式滴灌 玉米 毛管埋深 毛管间距 水分迁移
下载PDF
干旱区毛管滴灌玉米土壤水分及生长指标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文娟 丁林 +2 位作者 王以兵 邓建伟 李斌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18,25,共6页
针对河西内陆区玉米常规灌溉制度下水量浪费严重、水分利用效率低下和种植结构单一等现状,采用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的方法,分析地埋式滴灌条件下不同毛管埋深对大田玉米土壤水分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布规律以及玉米出苗率、株高及茎粗、... 针对河西内陆区玉米常规灌溉制度下水量浪费严重、水分利用效率低下和种植结构单一等现状,采用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的方法,分析地埋式滴灌条件下不同毛管埋深对大田玉米土壤水分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分布规律以及玉米出苗率、株高及茎粗、叶面积及单株干物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距离毛管中心两边同等位置处,其土壤含水率基本呈对称状态,垂直方向上距毛管中心两边同等位置处,其下面的土壤含水率略高于上方含水率。滴头流量为1.2 L/h时,处理T1出苗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出苗率达到56.51%,其次为处理T2可达20.61%,其余处理出苗率都不足10%;埋深40 cm处理在各生育期的株高及茎粗、单株干物质量显著低于埋深30 cm与埋深35 cm;毛管埋深30 cm更有利于叶面积系数的增加。同一毛管铺设方式下、灌水定额和灌水时间一致的情况下,滴头流量为1.6 L/h时其产量显著高于滴头流量为1.2 L/h的处理。毛管埋深为30 cm、间距为60 cm为适宜地埋式滴灌条件下大田玉米的最优组合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埋式滴灌 玉米 毛管埋深 生长指标
下载PDF
地埋滴灌不同覆盖对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的影响
7
作者 周慧 徐红梅 +2 位作者 赵太平 孙杰 杜红霞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3期36-38,共3页
为了了解地埋滴灌不同覆盖对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的影响,设置玉米生长过程中不同覆盖条件下的地埋滴灌试验区,采集土壤水分数数据,对不同覆盖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埋滴灌不同覆盖对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有着显著影响,在... 为了了解地埋滴灌不同覆盖对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的影响,设置玉米生长过程中不同覆盖条件下的地埋滴灌试验区,采集土壤水分数数据,对不同覆盖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埋滴灌不同覆盖对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有着显著影响,在漫灌条件下,不覆膜灌溉均较覆膜灌溉土壤含水量高,玉米拔节期该现象最显著,随着玉米生长的推进,该现象逐渐减弱至消失;在浅埋和深埋滴灌条件下,不覆膜灌溉基本较覆膜灌溉土壤含水量高。该试验漫灌灌溉制度适宜,浅埋滴灌和深埋滴灌灌溉制度需继续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埋滴灌 不同覆盖 土壤水分 变化
下载PDF
河套灌区地埋滴灌对向日葵生长指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李熙婷 田德龙 +3 位作者 郭克贞 徐冰 范雅君 李介钧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0-53,共4页
分析了不同滴灌带埋深条件下向日葵的各项生长指标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结果表明,苗期滴灌带埋深5cm的株高和茎粗略高,现蕾期后滴灌带埋深15cm的株高和茎粗显著高于滴灌带埋深0、5、10、20cm和CK;滴灌带埋深15cm的花... 分析了不同滴灌带埋深条件下向日葵的各项生长指标和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结果表明,苗期滴灌带埋深5cm的株高和茎粗略高,现蕾期后滴灌带埋深15cm的株高和茎粗显著高于滴灌带埋深0、5、10、20cm和CK;滴灌带埋深15cm的花盘直径显著高于滴灌带埋深0、5、10、20cm和CK;苗期滴灌带埋深20cm的向日葵根系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现蕾期后滴管带埋深15cm更利于根系生长;苗期滴灌带埋深5cm有利于根质量密度的形成,根系生长完成后,每埋设深度水平附近的根质量密度明显增大;滴灌带埋深15cm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比CK分别提高12.79%、31.8%、14.66%。滴灌带埋深15cm更有利于向日葵的生长及产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设深度 地埋滴灌 向日葵生长
下载PDF
地埋式滴灌毛管埋深和间距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段满红 田建斌 《甘肃农业科技》 2018年第2期47-50,共4页
研究了地埋式滴灌毛管埋深及间距对大田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毛管埋深30 cm时耗水较高,有利于玉米苗期和前期的生长;拔节期到大喇叭口期,毛管间距80 cm时耗水量较低;在灌浆期,间距60 cm时耗水最大,说明在玉米灌浆期,由于灌水... 研究了地埋式滴灌毛管埋深及间距对大田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毛管埋深30 cm时耗水较高,有利于玉米苗期和前期的生长;拔节期到大喇叭口期,毛管间距80 cm时耗水量较低;在灌浆期,间距60 cm时耗水最大,说明在玉米灌浆期,由于灌水补充和降水的增多,各处理耗水量达到最大值。毛管埋深30cm、间距为60 cm时,滴头流量为1.2 L/h、1.6 L/h处理的产量均达最高,分别为11 670、15 375 kg/hm^2,因此毛管埋深为30 cm、间距为60 cm为大田玉米地埋式滴灌最优组合模式。同一毛管铺设方式下,在灌水定额和灌水时间一致的情况下,滴头流量为1.6 L/h时的产量显著高于滴头流量为1.2 L/h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埋式滴灌 玉米 毛管埋深 毛管间距 耗水规律 产量
下载PDF
不同滴灌处理下紫花苜蓿的耗水特征及作物需水量的估算 被引量:2
10
作者 曹雪松 李和平 +2 位作者 郑和祥 王军 冯亚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5-19,共5页
在鄂尔多斯地区对太阳能光伏提水地埋滴灌紫花苜蓿进行了需水规律的田间试验研究。试验设置高水分(30 mm)、中水分(22.5 mm)和低水分(15 mm)3个处理,采用FAO-56推荐的单、双作物系数法计算了作物需水量,并和实测值进行了对比。结... 在鄂尔多斯地区对太阳能光伏提水地埋滴灌紫花苜蓿进行了需水规律的田间试验研究。试验设置高水分(30 mm)、中水分(22.5 mm)和低水分(15 mm)3个处理,采用FAO-56推荐的单、双作物系数法计算了作物需水量,并和实测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太阳能光伏提水地埋滴灌紫花苜蓿条件下双作物系数法更接近实测值;作物耗水量主要取决于灌水量,呈正相关;建议采用中水分处理(22.5 mm)的灌溉制度,灌水周期4~5 d,遇到降水时灌水日期顺延,整个生育期的需水量为46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地埋滴灌 紫花苜蓿 作物需水规律
下载PDF
滴灌带铺设方式对沙地苜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1
作者 陈永岗 常生龙 +6 位作者 杨正荣 郭天斗 柴锦隆 马晓东 李刚 王飞 陈本建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7期627-630,共4页
地埋滴灌是通过地下毛管将水分渗入到植物根系层的微灌技术,但滴灌带不同铺设方式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为了探索滴灌带不同埋设深度和间距对苜蓿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为沙地地埋式滴灌苜蓿栽培应用与推广提供技术支撑。以苜蓿品种... 地埋滴灌是通过地下毛管将水分渗入到植物根系层的微灌技术,但滴灌带不同铺设方式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为了探索滴灌带不同埋设深度和间距对苜蓿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为沙地地埋式滴灌苜蓿栽培应用与推广提供技术支撑。以苜蓿品种WL168为材料,设置滴灌带埋设深度分别为25、20、20、15、20 cm,间距分别为50、40、60、50、50 cm 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铺设方式对沙地苜蓿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带埋设深度20 cm、间距50 cm处理的苜蓿总产量最高,为11500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苜蓿粗蛋白含量(CP)较高,第1茬为193.3 g/kg,第2茬为208.3 g/kg。滴灌带埋设深度20 cm、间距40 cm处理的苜蓿中性洗涤纤维含量(NDF)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ADF)第1茬均最低,分别为321.3 g/kg、244.7 g/kg。滴灌带埋设深度20 cm、间距50 cm处理的第2茬苜蓿(NDF)最低,为409.7 g/kg;滴灌带埋设深度15 cm、间距50 cm处理的第2茬苜蓿ADF最低,为336.6 g/kg。相对饲喂价值(RFV)滴灌带埋设深度20 cm、间距40 cm处理第1茬最高,为201.93;滴灌带埋设深度20 cm、间距50 cm处理第2茬最高,为141.11。综合生产性能及营养品质可知,滴灌带埋设深度20 cm、间距50 cm苜蓿产量和品质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地苜蓿 地埋式滴灌 再生性 粗蛋白 相对饲喂价值
下载PDF
灌溉方式对西辽河平原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44
12
作者 杨恒山 薛新伟 +4 位作者 张瑞富 李金琴 王宇飞 邰继承 刘晶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69-77,共9页
为研究西辽河平原3种主要灌溉方式(浅埋滴灌、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对玉米产量和灌溉水利用率的影响,进而为生产上推广适宜节水灌溉方式提供理论依据,2017-2018连续2 a实施大田对比试验,测定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组成等指标。结果... 为研究西辽河平原3种主要灌溉方式(浅埋滴灌、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对玉米产量和灌溉水利用率的影响,进而为生产上推广适宜节水灌溉方式提供理论依据,2017-2018连续2 a实施大田对比试验,测定了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组成等指标。结果表明,在吐丝后10~40d,干物质积累总量以膜下滴灌和浅埋滴灌最大,传统畦灌最小,9月26日以浅埋滴灌最高,膜下滴灌最低,但二者均与传统畦灌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干物质转运率及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均表现为浅埋滴灌>传统畦灌>膜下滴灌,其中干物质转运率浅埋滴灌分别较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高16.7%和5.6%,干物质转运量对籽粒的贡献率浅埋滴灌分别较膜下滴灌和传统畦灌高12.8%和3.5%;籽粒干质量强势粒和弱势粒在吐丝后30 d之内处理间差异较小,吐丝30 d后随着生育期推移处理间差异逐渐增大;平均灌浆速率强势粒以膜下滴灌最高,传统畦灌最低,弱势粒则以浅埋滴灌最高,膜下滴灌最低,而活跃生长期强势粒和弱势粒均表现为浅埋滴灌>传统畦灌>膜下滴灌;玉米籽粒产量2017年浅埋滴灌显著高于膜下滴灌(P<0.05),但与传统畦灌之间差异不显著,2018年表现为浅埋滴灌>传统畦灌>膜下滴灌(P<0.05);灌溉水利用效率不同处理间2a变化规律一致,浅埋滴灌和膜下滴灌均显著高于传统畦灌(P<0.05)。浅埋滴灌不仅具有节水、增产作用,而且由于地表无膜有效地避免了残膜污染,是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高产高效栽培适宜的灌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生物量 玉米 浅埋滴灌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玉米浅埋滴灌节水种植模式产量与效益分析 被引量:30
13
作者 梅园雪 冯玉涛 +2 位作者 冯天骄 汪伟 孙宝忠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8-102,共5页
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粮食生产基地,为了生态节水、科技高产、循环发展的生产目标,解决膜下滴灌造成的地膜污染和回收成本高的难题,浅埋滴灌高效节水种植模式被广泛开发和利用。通过开展种植对比试验,比较不用种植模式下的玉米产量及... 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粮食生产基地,为了生态节水、科技高产、循环发展的生产目标,解决膜下滴灌造成的地膜污染和回收成本高的难题,浅埋滴灌高效节水种植模式被广泛开发和利用。通过开展种植对比试验,比较不用种植模式下的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浅埋滴灌高效节水种植模式2015年和2016年玉米产量达到11 128.71、12 426.42 kg/hm^2,两年推广种植面积分别0.27万hm^2和1.44万hm^2。浅埋滴灌种植模式从保苗效果、子粒品质、平均产量、成本投入、纯效益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浅埋滴灌 高效节水模式
原文传递
浅埋滴灌水肥耦合对辽西半干旱区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4
作者 王士杰 尹光华 +4 位作者 李忠 谷健 马宁宁 冯浩原 刘泳圻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39-147,共9页
为揭示辽西半干旱区浅埋滴灌水肥耦合春玉米的产量效应,采用水、氮、钾三因子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设计,于2017-2018年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以产量(Y)为因变量,以灌溉量(W)、施氮量(N)、施钾量(K)为自变量,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分析Y与W、N、... 为揭示辽西半干旱区浅埋滴灌水肥耦合春玉米的产量效应,采用水、氮、钾三因子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设计,于2017-2018年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以产量(Y)为因变量,以灌溉量(W)、施氮量(N)、施钾量(K)为自变量,建立二次回归模型,分析Y与W、N、K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浅埋滴灌水肥耦合对产量有显著影响。W、N、K单因子对Y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影响程度为W>N>K;二因子交互作用对产量的影响呈先提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交互作用的大小顺序为WN>WK>NK;三因子耦合产量效应表现为丰水丰氮丰钾配合处理最高,高水高氮高钾次之,低水低氮低钾最低。利用模型寻优,得到较高产量8000~8810kg·hm^-2的浅埋滴灌适宜水肥配比范围,即在自然降雨条件下,灌溉量43~61 mm、施氮量138~343 kg·hm^-2、施钾量79~163 kg·hm^-2。研究结果可为北方半干旱区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模式的应用推广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滴灌 水肥耦合 春玉米 产量 辽西半干旱区
原文传递
新疆阿勒泰地区浅埋式滴灌苜蓿灌溉制度试验 被引量:20
15
作者 洪明 马英杰 +3 位作者 赵经华 马亮 保拉提 马铁成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71-874,共4页
为了探明新疆阿勒泰地区浅埋式滴灌(Shallow buried drip irrigation SBDI)苜蓿(Medicago sativa‘Algonquin’)的适宜灌溉制度,进行了定周期、变定额的浅埋式滴灌试验,结果表明:浅埋式滴灌处理(shallow buried drip irrigation treatme... 为了探明新疆阿勒泰地区浅埋式滴灌(Shallow buried drip irrigation SBDI)苜蓿(Medicago sativa‘Algonquin’)的适宜灌溉制度,进行了定周期、变定额的浅埋式滴灌试验,结果表明:浅埋式滴灌处理(shallow buried drip irrigation treatments SBDIT)中灌水定额45mm和52.5 mm的苜蓿干草产量及灌溉水利用系数(Water use efficiency WUE)均显著高于地面灌(Flood irrigation FI)(P<0.05);WUE在灌水定额为45mm时达到最大值0.94kg·m-3;因此,试验区附近浅埋式滴灌苜蓿适宜的灌水定额为45mm、灌水周期7~10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浅埋式滴灌 灌溉制度
下载PDF
辽西半干旱区浅埋式滴灌对春玉米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郭金路 谷健 +1 位作者 尹光华 李雪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514-2520,共7页
通过在辽西半干旱区开展遮雨棚微区控制灌溉试验,分析了浅埋式滴灌不同灌溉定额对春玉米耗水特性、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浅埋式滴灌玉米生育期耗水量呈波动变化趋势,在拔节-抽穗和灌浆-收获期阶段耗水量较大,阶段耗... 通过在辽西半干旱区开展遮雨棚微区控制灌溉试验,分析了浅埋式滴灌不同灌溉定额对春玉米耗水特性、籽粒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浅埋式滴灌玉米生育期耗水量呈波动变化趋势,在拔节-抽穗和灌浆-收获期阶段耗水量较大,阶段耗水强度较大值出现在拔节-抽穗和抽穗-灌浆期;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不同处理间籽粒产量显著提高,产量构成要素中百粒重和穗粒数的显著增加是籽粒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与常规沟灌对照相比,浅埋式滴灌灌溉定额为2908.0 m^3·hm^(-2)时,较常规沟灌节水30%,籽粒产量仅下降了3.4%,而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分别提高了22.1%和27.5%;籽粒产量与灌溉定额之间呈二次型抛物线关系,当灌溉定额小于3816.4 m^3·hm^(-2)时,籽粒产量随灌溉定额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直至达到最大产量12161.9 kg·hm^(-2);当大于3816.4m^3·hm^(-2)后,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加籽粒产量有所降低。综合考虑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灌溉水利用效率等因素,推荐辽西半干旱地区浅埋式滴灌适宜的灌溉定额范围为2908.0~3816.4m^3·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干旱区 春玉米 浅埋式滴灌 耗水特性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原文传递
浅埋滴灌下不同滴灌量对玉米花后碳代谢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4
17
作者 杨恒山 张雨珊 +3 位作者 葛选良 李维敏 郭子赫 郭暖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614-2624,共11页
为探明浅埋滴灌下不同滴灌量对玉米花后碳代谢和光合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以传统畦灌常规灌量(4000 m^(3)hm^(-2))为对照,设置浅埋滴灌传统畦灌常规灌量40%(W1:1600 m^(3)hm^(-2))、50%(W2:2000 m^(3)hm^(-2))和60%(W3:2400 m^(3)hm^(-2))... 为探明浅埋滴灌下不同滴灌量对玉米花后碳代谢和光合氮利用效率的影响,以传统畦灌常规灌量(4000 m^(3)hm^(-2))为对照,设置浅埋滴灌传统畦灌常规灌量40%(W1:1600 m^(3)hm^(-2))、50%(W2:2000 m^(3)hm^(-2))和60%(W3:2400 m^(3)hm^(-2))3个处理,研究浅埋滴灌下不同滴灌量玉米产量和花后叶源特性、光合特性、光合碳代谢关键酶活性、光合氮素利用效率、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18—2020年玉米籽粒产量W3与CK差异不显著,W2和W1均显著低于CK,3年产量平均降低3.91%和11.18%;滴灌下W3产量与W2差异均不显著,但显著高于W1,3年平均产量分别较W1增加17.56%、9.06%和9.56%。开花期W3和CK瞬时光合利用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瞬时羧化速率均较高且二者差异均不显著,W1均最低,气孔限制值的表现则相反。叶源特性和光合碳代谢相关酶活性花后30 d至成熟期W1和W2均低于W3,W3优于CK,其中,单株叶面积、比叶重、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势W3较CK平均提高了20.29%、3.03%、14.80%和21.37%,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丙酮酸磷酸双激酶、苹果酸酶、苹果酸脱氢酶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W3分别较CK提高19.66%、12.53%、10.67%、21.17%和11.72%。花后至花后50 d,CK和W3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均较高且二者差异不显著,其中花后20 d至50 d CK和W3均显著高于W1,花后50 d至成熟期W3分别较CK、W2和W1提高3.24%、3.29%和7.40%。花后50 d至成熟期W3蔗糖最高且与CK、W1的差异显著,W3分别较W2、CK和W1提高11.31%、14.02%和43.48%;花后30 d至成熟期W3可溶性糖含量均最高,W3分别较W2、CK和W1提高14.06%、17.78%和34.20%;花后50 d至成熟期CK淀粉含量最高且与W3的差异不显著,CK分别较W3、W2和W1提高8.01%、14.52%和26.69%。由此可见,浅埋滴灌下灌量达传统畦灌常规灌量60%时,玉米花后叶源特性较好,光合碳代谢酶活性较强,光合氮素利用效率、非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滴灌 滴灌量 玉米 碳代谢 光合氮素利用效率
下载PDF
浅埋式滴灌毛管埋深对苜蓿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3
18
作者 潘小保 缴锡云 +1 位作者 郭维华 陈俊克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52-157,共6页
为了研究浅埋式滴灌毛管埋深对苜蓿生长的影响,并得到优化的毛管埋深,于2016年4—10月在新疆阿勒泰阿苇灌区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通过采用毛管埋深为5、10 cm的浅埋式滴灌与传统的地埋式滴灌(埋深20cm)进行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毛管埋深... 为了研究浅埋式滴灌毛管埋深对苜蓿生长的影响,并得到优化的毛管埋深,于2016年4—10月在新疆阿勒泰阿苇灌区试验站开展田间试验。通过采用毛管埋深为5、10 cm的浅埋式滴灌与传统的地埋式滴灌(埋深20cm)进行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毛管埋深下苜蓿毛细根量和生长指标以及产量等。结果表明,毛管埋深5、10 cm和20 cm处理其20~30 cm土层苜蓿毛细根量分别占总量的12.44%,21.73%和19.31%;埋深为10、20 cm处理苜蓿植株高度分别为71.2 cm和72.5 cm,差异较小,两者与埋深5 cm(65.8 cm)差异显著;埋深为10、20 cm处理苜蓿植株茎粗分别为3.43 mm和3.38 mm,差异较小,两者均大于埋深5 cm(3.19 mm);苜蓿收割时埋深10、20 cm处理两茬总产量分别为16.21 t·hm^(-2)和15.61 t·hm^(-2),差异较小,两者均与埋深5 cm(14.60 t·hm^(-2))差异显著。因此10 cm毛管埋深可以达到与传统的地埋式滴灌相同的根系湿润灌溉效果,同时对苜蓿的生长影响不大,且更加经济方便,为优化的毛管埋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式地下滴灌 毛管埋深 苜蓿 毛细根分布 产量
下载PDF
浅埋滴灌下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和花后氮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2
19
作者 葛选良 杨恒山 +4 位作者 张雨珊 张瑞富 刘晶 李维敏 刘欣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603-1613,共11页
【目的】研究浅埋滴灌下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和花后氮代谢的影响,为西辽河平原玉米丰产与氮素资源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玉米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定位试验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区连续进行了3年。设置... 【目的】研究浅埋滴灌下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和花后氮代谢的影响,为西辽河平原玉米丰产与氮素资源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玉米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定位试验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区连续进行了3年。设置N 0、150、210和300 kg/hm^(2)4个处理,分别记为N0、N150、N210和N300。完熟期测定玉米植株氮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开花期至成熟期定期取样测定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结果】N300处理与N210处理3年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N150处理;N300、N210处理玉米穗粒数、千粒重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N150处理,穗粒数较N150处理分别提高15.70%、10.85%,千粒重分别提高了9.78%、5.82%。N210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吸收效率均高于N300处理,3年平均较N300处理分别提高37.01%、29.84%、10.10%和28.89%。N300处理花后氮素积累量高于N210处理,但二者转运量差异均不显著。N300处理与N210处理花后氮代谢酶活性、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差异均不显著,且二者均显著高于N150处理,其中氮代谢酶活性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在花后10天开始显现,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差异的显著变化则在花后30天开始。【结论】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浅埋滴灌水氮一体化条件下,施氮210~300 kg/hm^(2)增加了植株氮素吸收转运,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增强了花后氮代谢酶活性和保持了花后氮素光合生产能力,进而促进产量提高。施氮量210 kg/hm^(2)与300 kg/hm^(2)之间没有显著产量差异,但前者氮肥利用效率显著增加,因此,施氮量210 kg/hm^(2)是较为经济合理的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滴灌 施氮量 玉米 产量 氮代谢
下载PDF
作物浅埋滴灌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0
作者 郭晓旭 杨恒山 +2 位作者 邰继承 李锐 张明伟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1期80-84,共5页
浅埋滴灌技术作为一项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得以应用推广,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介绍了浅埋滴灌技术的形成及其技术优势,并在此基础上从灌溉定额、灌溉频率、管带埋深等方面综述了灌溉水利用效率研究进展;同时,对浅... 浅埋滴灌技术作为一项高效节水灌溉新技术,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得以应用推广,并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介绍了浅埋滴灌技术的形成及其技术优势,并在此基础上从灌溉定额、灌溉频率、管带埋深等方面综述了灌溉水利用效率研究进展;同时,对浅埋滴灌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热点关注问题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滴灌 高效 节水灌溉 干旱半干旱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