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海城区建筑密度与地面沉降关系分析 被引量:61
1
作者 严学新 龚士良 +3 位作者 曾正强 俞俊英 沈国平 汪铁骏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6期21-25,共5页
工程建设逐渐成为上海近年来新的地面沉降制约因素。本文选择 4个典型的高层建筑及多层建筑密集区段 ,分析了建筑密度与地面沉降的关系 ,探讨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建筑规模及其增长速度直接导致工程性地面沉降同步增长 ,集中建设较分散建... 工程建设逐渐成为上海近年来新的地面沉降制约因素。本文选择 4个典型的高层建筑及多层建筑密集区段 ,分析了建筑密度与地面沉降的关系 ,探讨了其时空变化特征。建筑规模及其增长速度直接导致工程性地面沉降同步增长 ,集中建设较分散建设、新区建设较旧城改造、高层建筑较多层建筑地面沉降效应明显。建筑密度越大 ,建筑容积率越高 ,地面沉降越显著。城市规划宜选择低密度、低容积率的建设模式 ,降低建筑高度、扩大建筑间距。提出了沉降控制条件下适宜的建筑容积率应在 0 9~ 1 2之间 ,从而为城市规划提供了决策性技术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 地面沉降 工程性沉降 建筑密度 建筑容积率 沉降控制 城市规划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城市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提取方法研究 被引量:40
2
作者 李锦业 张磊 +1 位作者 吴炳方 马新辉 《遥感技术与应用》 CSCD 2007年第3期309-313,共5页
尝试利用QuickBird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上的阴影来提取建筑物高度信息,并将其应用于计算城市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领域中,探索一种快速、有效的估算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方法。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计算该区域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通过对该区建... 尝试利用QuickBird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上的阴影来提取建筑物高度信息,并将其应用于计算城市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领域中,探索一种快速、有效的估算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方法。以重庆市渝中区为例,计算该区域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通过对该区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计算结果的对比,发现城市规划格局受经济影响非常大,渝中区的总体规律是:经济水平高、容积率高、建筑密度小,反之亦然。这一结果可以为研究区域的规划、土地利用提供参考信息。最后本文以楼层数为单位进行实地抽样验证,计算结果的准确率达到88.3%。表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获取城市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方面有巨大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ICKBIRD影像 阴影 建筑密度 容积率
下载PDF
1932年以来北京主城区土地利用空间扩张特征与机制分析 被引量:42
3
作者 匡文慧 邵全琴 +1 位作者 刘纪远 孙朝阳 《地球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8-435,共8页
基于历史地图、地形图和遥感影像提取1932年以来,北京主城区城市空间扩张,以及建筑密度空间信息。从城市土地利用扩张特征、建筑密度变化特征以及驱动机制三个方面分析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张过程。研究表明:1984年前,北京城市呈现缓慢增... 基于历史地图、地形图和遥感影像提取1932年以来,北京主城区城市空间扩张,以及建筑密度空间信息。从城市土地利用扩张特征、建筑密度变化特征以及驱动机制三个方面分析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扩张过程。研究表明:1984年前,北京城市呈现缓慢增长趋势。1984-1992年在市场经济驱动下,北京进入了第一次大规模快速的扩张阶段。1992-2000年间,由于我国出台了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这一时段城市空间扩张有所放缓。2000-2007年受北京城市建设规划、2008年奥运会场馆建设的影响,北京城市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快的扩张阶段。北京城市呈现单中心低密度蔓延,1982年前,城市扩张形态以相对较高的建筑密度紧凑扩张模式为主,1982年以来,呈现严重的低密度蔓延态势,特别是2000-2007年城市在5-6环之间"摊大饼"式与"遍地开花"式低密度蔓延问题更为突出。北京城市空间扩张是重大事件与人口、社会经济等因素共同驱动的结果。而且重大事件驱动对于长时间序列城市空间扩张作用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张 建筑密度 驱动机制 北京市
下载PDF
北京城市建筑密度分布对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3
4
作者 葛亚宁 徐新良 +2 位作者 李静 蔡红艳 张学霞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98-1706,共9页
"热岛效应"是现代城市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本文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人工目视解译获取了北京市五环内的不同建筑密度区,进而结合遥感反演获得的地表温度数据,分析了城市建筑密度分布与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 "热岛效应"是现代城市气候的主要特征之一,本文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通过人工目视解译获取了北京市五环内的不同建筑密度区,进而结合遥感反演获得的地表温度数据,分析了城市建筑密度分布与城市热岛效应及其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五环内的建筑以中密度区为主,高密度区次之,各建筑密度区在不同环线之间的分布也有较大差异。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二环以内,中密度和低密度建筑区主要分布在二、三环之间,高层建筑区总体分布较少,主要分布在二、三环和三、四环之间。城市建筑区的地表温度与建筑密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城市建筑密度越大,其地表平均温度就越高,北京市高密度区的平均温度达到30.5℃,而高层建筑对热岛强度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北京高层建筑区的平均温度为28.32℃,比高密度区低2.18℃。从热岛强度变化来看,总体上高密度区、中密度区和低密度区的热岛强度均为增强的趋势,其中高密度区热岛强度增加的幅度最大,热岛强度增加了0.56℃,只有高层建筑区的热岛强度表现为减弱趋势,热岛强度降低了0.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建筑密度 热岛效应 遥感反演
原文传递
密度与城市形态 被引量:29
5
作者 董春方 《建筑学报》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2-27,共6页
通过基本的数值量度解释密度的多种含义和量度方法,在厘清了建筑密度的相关内容和参照指标之后,指出需要将多种建筑密度指标结合成一种整体性的评价方法,用于描述、评价与预测建筑与城市的环境密度状态,以及所产生的形态和组织结构形式... 通过基本的数值量度解释密度的多种含义和量度方法,在厘清了建筑密度的相关内容和参照指标之后,指出需要将多种建筑密度指标结合成一种整体性的评价方法,用于描述、评价与预测建筑与城市的环境密度状态,以及所产生的形态和组织结构形式,从而为建筑和规划密度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指导,也为建筑与城市的形态和组织结构选择提供依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密度 空间伴侣 建筑形态 城市形态
原文传递
城市建设强度与热岛的相关性——以重庆市开州区为例 被引量:20
6
作者 韩贵锋 蔡智 +1 位作者 谢雨丝 曾卫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8-147,共10页
城市建设强度是城市热岛形成与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了揭示两者之间的量化关系,以重庆市开州区为例,在用地地块、规则网格和建筑斑块3个空间尺度上,使用ArcGIS提取地表温度(LST)与建设强度指标,利用SPSS分析其相关性并构建多元回归模... 城市建设强度是城市热岛形成与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了揭示两者之间的量化关系,以重庆市开州区为例,在用地地块、规则网格和建筑斑块3个空间尺度上,使用ArcGIS提取地表温度(LST)与建设强度指标,利用SPSS分析其相关性并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用地地块尺度上,LST与绿化率、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之间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与建筑底面积和总建筑面积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规则网格尺度序列上,LST与建设强度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系数随网格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在840m网格时达到最大值;总体上LST与绿化率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建筑斑块的尺度上,LST与建筑层数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总建筑面积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城市建设强度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城市热岛的形成与演变,而相关分析发现,建设强度指标并非都与LST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城市热岛除受建设强度的影响外,还受区域气候、城市形态、城市性质、交通方式以及建筑材质与色彩等多种因素的协同影响,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划 土地利用 城市热岛 容积率 建筑密度
下载PDF
基于GIS的北京市建筑密度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丽华 郑新奇 象伟宁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2008年第1期122-127,共6页
城市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建筑物的空间分布上,研究建筑分布特点可以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指导。在突破以往建筑密度建成区的空间范围局限性的基础上,在GIS软件支持下,以2.0km×2.0km的样方为统计单元,利用样方中... 城市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在建筑物的空间分布上,研究建筑分布特点可以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指导。在突破以往建筑密度建成区的空间范围局限性的基础上,在GIS软件支持下,以2.0km×2.0km的样方为统计单元,利用样方中的建筑物基底面积/样方面积来统一计算整个北京市的建筑密度,通过分析建筑密度分布图来研究北京市建筑密度总体空间分布特征。通过绘制以天安门旗杆为中心的8个不同方向的剖面、卫星城之间的10个剖面以及将建筑密度与主要环线道路进行叠加进一步来详细分析建筑密度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北京市建筑密度等级类型空间分布图直观反映出了北京市建设已经从"单中心"模式发展转移为"多中心"发展模式,其主要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平原地区,而西部、北部山区的建筑密度普遍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方 北京 建筑密度 空间分析 城乡结合部
下载PDF
基于大疆无人机遥感的农村居民点建筑密度与容积率的测算 被引量:15
8
作者 杨存建 李何超 +2 位作者 许光洪 向筱 杨德菲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4-150,共7页
居民点建筑密度与容积率的测定,是农村建设用地节约利用和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基础。由于资金、技术和人力等限制,致使该项工作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本文探索出了一套基于大疆无人机遥感的农村居民点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测算方法。... 居民点建筑密度与容积率的测定,是农村建设用地节约利用和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基础。由于资金、技术和人力等限制,致使该项工作目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本文探索出了一套基于大疆无人机遥感的农村居民点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无人机影像获取、影像镜头校正、正射影像生成、影像拼接、房屋地基范围判读提取与建库、房屋楼层数判读提取与建库、居民点建筑密度与容积率计算及其精度评价。利用该方法,测算得出了成都市新都区清流镇的一个典型新村居民点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分别为0.456, 0.986,其精度满足要求。该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易学易用的特点,利用该方法可以实现平原和山区平坦区农村居民点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准确测算;通过新村建设,该农村居民点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得到了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得到了节约,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该方法不仅在平原区域,而且在山区小块平坝区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该研究成果对促进农村建设用地优化节约利用与人居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遥感 影像处理 农村居民点 建筑密度 容积率
下载PDF
基于土地开发强度的长春市城市空间效率分异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鹏 张栩嘉 +3 位作者 刘勇 叶亚丽 胡宇鑫 吴彩鹤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95-902,共8页
以地块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为基础数据,从土地开发强度这一微观视角出发,针对长春市建成区圈层式快速发展的现实,运用替代原理和竞租理论分析长春市中心城区1 460个地块的土地开发强度的分布特征,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对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 以地块容积率和建筑密度为基础数据,从土地开发强度这一微观视角出发,针对长春市建成区圈层式快速发展的现实,运用替代原理和竞租理论分析长春市中心城区1 460个地块的土地开发强度的分布特征,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对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的低效地块和"超效"地块进行判断,总结分异特征和原因。研究发现:长春市土地开发强度的分布不符合替代原理,地块容积率的分布总体呈现"高-低-高"的环状分布特征;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组织总体上符合竞租理论,公共服务设施对传统竞租函数及其空间结构组织模式具有很大的影响;长春市在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低效与"超效"并存;商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是低效地块和"超效"地块的主要用地类型,以商业、居住、娱乐、休闲、办公为一体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或许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矛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开发强度 容积率 建筑密度 空间效率 长春
下载PDF
北京城市空间形态对热岛分布影响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刘勇洪 徐永明 +1 位作者 张方敏 舒文军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662-1679,共18页
在城市尺度上探究城市空间形态布局对城市热岛(UHI)影响研究,对于城市规划中通风环境改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为例,利用2009—2018年高密度自动气象站逐小时气温资料和2018年NPP/VIIRS夜光卫星资料,分析了UHI时空分... 在城市尺度上探究城市空间形态布局对城市热岛(UHI)影响研究,对于城市规划中通风环境改善、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为例,利用2009—2018年高密度自动气象站逐小时气温资料和2018年NPP/VIIRS夜光卫星资料,分析了UHI时空分布特征;利用2017年1∶2000基础地理信息和Landsat8卫星资料,开展了北京主城区建筑高度(BH)、建筑密度(BD)、建筑高度标准差(BSD)、容积率(FAR)、迎风截面积指数(FAI)、粗糙度长度(RL)、天空开阔度(SVF)、城市分数维(FD)等8个空间形态参数和植被覆盖度(VC)、不透水盖度(IC)、反照率(AB)等3个陆表参数的提取,并在城市尺度上开展了这些参数与UHI之间空间相关性及对UHI变化影响研究。结果显示:2009—2018年北京主城区年均、四季以及夜晚02时UHI均存在一个较为固定的形态,年均、春、夏、秋、冬、白天14时和夜晚02时UHI分别为1.81℃、1.50℃、1.43℃、2.16℃、2.17℃、0.48℃和2.77℃;8个空间形态参数在一年中大部分时段与UHI存在明显空间相关性,这种相关性在冬季强于其他季节,在夜晚02时强于白天14时,排名前三的分别为SVF、FAR和BD。空间形态参数已超越陆表参数成为UHI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11种参数对UHI变化的单独贡献为13.7%~63.7%,其中夏季、冬季和全年时段贡献最大的空间形态参数分别是BD(43.7%)、SVF(63.7%)和SVF(45.4%),贡献最大的陆表参数分别是VC(42.6%)、AB(57.1%)和VC(45.3%);夏季、冬季和全年时段多个参数对UHI变化的综合贡献分别为51.4%、69.1%和55.3%,主导要素分别为BD、SVF和B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HI 容积率 建筑密度 天空开阔度 植被覆盖度 反照率
原文传递
城市住区绿化生态效益及其可控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伟武 戴企成 朱敏莹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383-2390,共8页
基于杭州城西2007年1m×1m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图像和夏季30m×30mLandsat TM数据,应用GIS和遥感图像解译方法定量计算了代表杭州城西30个典型城市住区总体生态效益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及各样本住区6个可控生态效益的影响指... 基于杭州城西2007年1m×1m高分辨率航空遥感图像和夏季30m×30mLandsat TM数据,应用GIS和遥感图像解译方法定量计算了代表杭州城西30个典型城市住区总体生态效益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及各样本住区6个可控生态效益的影响指标(复层结构高度、软硬比、绿化覆盖率、容积率、绿地面积、建筑密度),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对应分析方法得出6个影响因素对绿化生态效益的贡献度排序,以及提升住区生态效益的措施,分析了城市住区生态效益与典型可控影响因素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各影响因素对城市住区生态效益贡献度依次为复层结构高度>软硬比>绿化覆盖率>容积率>绿地面积>建筑密度;复层结构高度的贡献率远超过其他因素,建筑密度对住区生态效益的影响极微弱.利用对应分析法所得的各影响因素改进二维图,可方便地用来制定提升住区绿化生态效益的决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住区 绿化生态效益 复层结构厚度 绿化覆盖率 容积率 建筑密度
原文传递
不同建筑密度及容积率下架空层的设置对自然通风影响的量化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黄志祥 李丽 +1 位作者 赵立华 周孝清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4-127,共4页
利用PHOENICS软件,以室外舒适风区比例、建筑组团中的平均风速、准静风区的平均风速及舒适风区的平均风速为指标,系统、定量地分析了不同建筑密度及容积率下建筑底层架空的设置对自然通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筑底层架空时,对建筑组团的... 利用PHOENICS软件,以室外舒适风区比例、建筑组团中的平均风速、准静风区的平均风速及舒适风区的平均风速为指标,系统、定量地分析了不同建筑密度及容积率下建筑底层架空的设置对自然通风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筑底层架空时,对建筑组团的风环境状况有较好的改善作用,其中对于改善高建筑密度、低容积率建筑组团的风环境状况更为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架空 自然通风 数值模拟 建筑密度 容积率 风速
下载PDF
南昌市2010年规划中心城区建筑密度遥感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林子瑜 唐清连 徐金山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27-31,T001,共6页
论述了南昌市建筑密度调查的技术方法 ,阐明了城市建筑密度的现状分布和分区 ,分析了建筑密度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探讨了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 建筑密度 遥感 南昌市 建筑环境 地理信息系统 城市规划
下载PDF
城市居住区开发强度与微气候的关联性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被引量:11
14
作者 顾康康 祝玲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084-2092,共9页
探讨城市居住区开发强度与微气候的关联性,对优化居住区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合肥市6种不同类型的居住区作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5—6月测定其空气温度、湿度、风速等指标,分别探讨居住区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与微气候的关联性... 探讨城市居住区开发强度与微气候的关联性,对优化居住区气候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合肥市6种不同类型的居住区作为研究对象,于2017年5—6月测定其空气温度、湿度、风速等指标,分别探讨居住区容积率、绿地率、建筑密度与微气候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居住区的温度日变化较明显,呈现白天高、早低、晚中的单峰双谷型特征,温度峰谷值出现时间不同,但谷值都出现在上午,峰值都出现在中、下午,在其他开发强度因素相近的情况下,容积率低、绿地率高、建筑密度低的居住区温度明显低于容积率高、绿地率低、建筑密度高的居住区;(2)居住区的湿度日变化明显,湿度呈现白天低、早高、晚中的单谷双峰型特征,在其他开发强度因素相近的情况下,容积率小、绿地率大、建筑密度小的居住区湿度大;(3)居住区的风速日变化明显,总体而言,风速呈现白天大、早晚小的特征,但是风速变化复杂,在其他开发强度因素相近的情况下,容积率大、建筑密度低的居住区风速大;(4)与两楼之间硬质地面相比,处于居住区中心景观绿带地区温度较低、湿度较高、风速较大;湿度不仅与绿地率有关,还受不同植被类型的较大影响;(5)在城市空间变化上,居住区温度与距离市中心(市府广场)的距离相关性不明显,湿度与风速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由市中心向周围增大的趋势;(6)城市开发强度指标中容积率对温度和风速影响最大,容积率越大,温度越高,风速越大;(7)绿地率对湿度影响最大,绿化植被能有效提高空气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居住区 微气候 容积率 绿地率 建筑密度
下载PDF
“小街区、密路网”背景下的密度控制研究——以商业用地建筑密度和绿地率为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如如 袁奇峰 韩高峰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40-47,共8页
密度控制指标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对地块的开发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商业用地建筑密度和绿地率为例,结合国内若干代表性大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标准与准则,对商业用地的密度控制指标的控制方式和取值进行分析,总结当... 密度控制指标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对地块的开发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商业用地建筑密度和绿地率为例,结合国内若干代表性大城市的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标准与准则,对商业用地的密度控制指标的控制方式和取值进行分析,总结当前的密度控制指标存在的问题,认为起源于“大街区、疏路网”的密度控制经验在当前“小街区、密路网”背景下表现出不适应性;随后借鉴美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密度控制经验,创新性地提出我国商业用地建筑密度和绿地率指标无需强制性控制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分析论证。此外,还提出密度控制的优化策略,指出商业用地密度控制的关键在于对中观层面控制详细规划中的城市公园绿地进行强制性控制,以及对微观层面修建性详细规划或建筑设计中的立体绿化进行引导性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用地 密度控制 建筑密度 绿地率 小街区 密路网
下载PDF
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下垫面参数与热环境关系的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 被引量:9
16
作者 李膨利 穆罕默德.阿米尔.西迪基 刘东云 《风景园林》 2019年第5期18-23,共6页
城市热岛(UHI)不仅直接关系到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和居民健康状况,同时还对城市能源消耗、生态系统过程演变、生物物候以及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以北京市朝阳区2002—2017年夏季4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采用大气反演法... 城市热岛(UHI)不仅直接关系到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和居民健康状况,同时还对城市能源消耗、生态系统过程演变、生物物候以及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以北京市朝阳区2002—2017年夏季4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采用大气反演法,对15年间朝阳区城市地表温度(LST)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发现15年间朝阳区城市热岛比例指数上升迅速,热岛效应逐年加剧。进一步研究表明,城市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密切相关:地表温度与NDBI正相关,NDBI指数每升高0.1,地表升温0.79~2.37°C;与NDVI指数负相关,NDVI指数每提高0.1,地表降温0.4~0.77°C。本研究可为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绿地营建提供科学具体的参考指导依据,并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热岛 地表温度 城市绿地 建筑密度
下载PDF
合肥主城区建筑密度的珞珈一号夜光影像估算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兴 周侗 王文懋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1-77,共7页
建筑密度是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和居住区环境评估的重要指标。相比传统夜光遥感,珞珈一号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在城市建筑密度估算方面更有优势。基于珞珈一号数据源,以合肥市主城区为实验区,以1 km×1 km范围为统计单元,将样区夜... 建筑密度是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和居住区环境评估的重要指标。相比传统夜光遥感,珞珈一号具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在城市建筑密度估算方面更有优势。基于珞珈一号数据源,以合肥市主城区为实验区,以1 km×1 km范围为统计单元,将样区夜光影像灰度值进行灯光强度分类,同时结合人工数字化建筑物基地进行拟合分析。引入均值迁移、形态学等方法,排除道路灯光对估算结果的干扰;通过建立建筑密度估算模型,最终得到合肥市主城区的建筑密度空间分布结果,并对结果进行交叉验证。结果表明,在建筑密度估算方面,珞珈一号夜光遥感影像具有较高的估算建筑密度能力,未来在其他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分析方面也具有巨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珞珈一号 夜光影像 道路提取 建筑密度 合肥市
下载PDF
建筑规划设计因子对住区建筑室外风环境的综合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鲜鑫 李晓虹 +1 位作者 游诚 魏四清 《建筑节能(中英文)》 2021年第1期28-32,41,共6页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分析建筑布局、建筑高度、建筑密度三种建筑规划设计因子对室外风环境的综合影响,以舒适风面积占比为评价指标,探讨各建筑规划设计因子与舒适风面积占比的相关性,通过显著性检验和因素主次判断得到各建筑规划...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分析建筑布局、建筑高度、建筑密度三种建筑规划设计因子对室外风环境的综合影响,以舒适风面积占比为评价指标,探讨各建筑规划设计因子与舒适风面积占比的相关性,通过显著性检验和因素主次判断得到各建筑规划设计因子共同作用时的函数关系和权重排序,结果显示:建筑布局、建筑高度与住区舒适风面积占比成正相关,根据回归系数大小确定权重排序为:建筑布局>建筑高度;建筑密度相对于建筑布局和建筑高度而言,对住区舒适风面积占比的影响不够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布局 建筑高度 建筑密度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风环境
下载PDF
广州老城区空间活力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赵渺希 曹庭脉 汤黎明 《城市观察》 2019年第5期7-17,共11页
伴随着城市新中心的崛起,老城区面临物质性老化、功能性衰退等问题。针对旧城的现实问题,利用大众点评POI数据,分析广州市老城区的空间活力特征,并依据评论活力与物质空间的相关性,构建逐步多元回归模型,测度老城区活力影响因素,为政策... 伴随着城市新中心的崛起,老城区面临物质性老化、功能性衰退等问题。针对旧城的现实问题,利用大众点评POI数据,分析广州市老城区的空间活力特征,并依据评论活力与物质空间的相关性,构建逐步多元回归模型,测度老城区活力影响因素,为政策建议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区评论活力 设施数量 区位 建筑密度 老城区
下载PDF
城市建筑水平特征对城市热环境效应的影响——以大连市中山区为例 被引量:7
20
作者 苏俊如 吕芳 杨俊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11-114,共4页
以大连市中山区的遥感和建筑等多源数据为基础,结合单窗算法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分析了2002—2014年研究区的地表温度空间分异特征及地表温度与建筑密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2002—2014年地表温度高温区域多分布在中山区西北部、... 以大连市中山区的遥感和建筑等多源数据为基础,结合单窗算法和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分析了2002—2014年研究区的地表温度空间分异特征及地表温度与建筑密度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2002—2014年地表温度高温区域多分布在中山区西北部、解放路和中南路的沿线,且温度增加明显,东北部由于填海造陆温度明显升高;(2)高密度和较高密度的地块主要分布在青泥洼天津街商业区,大部分低、较低、中密度地块分布在解放路和中南路沿线;(3)2002年、2014年,地表温度与建筑密度呈现中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14、0.5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城市热环境效应 城市建筑水平特征 建筑密度 相关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