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王梵志、寒山佛理劝善诗的异同 被引量:2
1
作者 朱炯远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2-45,共4页
唐代诗僧王梵志、寒山最青睐、擅长佛理劝善诗,且佛理劝善诗亦最能体现他们的创作特色。王梵志的佛理劝善诗,主要具有平民化特色;而寒山的佛理劝善诗,更多具有文人化倾向,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如果仅认定王、寒两人同属唐代白话诗派,... 唐代诗僧王梵志、寒山最青睐、擅长佛理劝善诗,且佛理劝善诗亦最能体现他们的创作特色。王梵志的佛理劝善诗,主要具有平民化特色;而寒山的佛理劝善诗,更多具有文人化倾向,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如果仅认定王、寒两人同属唐代白话诗派,而对两人之间的细部区别不加关注,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梵志 寒山 佛理劝善诗 平民化 文人化
下载PDF
试论柳宗元的“禅理诗”
2
作者 杨德贵 《天中学刊》 2001年第4期45-47,共3页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思想有“好佛”的一面。晚年由于仕途坎坷,使其“好佛”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他并不佞佛,而是由于“济儒”的目的。在此情况下,他写下了相当数量的“禅理诗”,以空寂的“禅境”来寄托... 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思想有“好佛”的一面。晚年由于仕途坎坷,使其“好佛”的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他并不佞佛,而是由于“济儒”的目的。在此情况下,他写下了相当数量的“禅理诗”,以空寂的“禅境”来寄托苦闷的心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禅理诗" "禅境" "好佛"思想 哲学思想 思想发展
下载PDF
秋风独倚书斋立 ?遥想真晖对暮山——读汪泛舟《敦煌诗解读》有感
3
作者 颜廷亮 巨虹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37-140,共4页
汪泛舟先生的《敦煌诗解读》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具有普及性的读物,收诗内容较为广泛且自具特点,特别是收录了讴歌归唐的主要诗篇、张氏归义军时期诗和以《傅大士颂〈金刚经〉》、《维摩诘十四品诗》为代表的佛经诗;校注、解读兼具深... 汪泛舟先生的《敦煌诗解读》是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具有普及性的读物,收诗内容较为广泛且自具特点,特别是收录了讴歌归唐的主要诗篇、张氏归义军时期诗和以《傅大士颂〈金刚经〉》、《维摩诘十四品诗》为代表的佛经诗;校注、解读兼具深度与广度,多有独到之处,纠正了敦煌学界原来诗校中的若干讹误;新解析出了某些诗所体现出的新体制与新内容,首次全面深刻地辨析出《延锷奉和》实为讴歌张氏家族的辉煌史诗;并对残存敦煌文献中的35首读史编年诗篇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泛舟 敦煌诗解读 僧诗
下载PDF
“我虽学佛未忘世”——论八指头陀的佛教诗歌创作
4
作者 谭桂林 《武陵学刊》 2012年第3期100-106,共7页
八指头陀的佛教诗歌创作有两个基本主题:一是哀民生之多艰,表达其对现实人间具体苦难的注视和关怀;二是救国和救教的结合,国兴则教兴,国难则教难,救教须先救国,救国才能救教。无论悯世还是说禅,八指头陀的诗都是真性情的流露,真人格的... 八指头陀的佛教诗歌创作有两个基本主题:一是哀民生之多艰,表达其对现实人间具体苦难的注视和关怀;二是救国和救教的结合,国兴则教兴,国难则教难,救教须先救国,救国才能救教。无论悯世还是说禅,八指头陀的诗都是真性情的流露,真人格的展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指头陀 佛教诗歌 民生 救国救教 真性情
下载PDF
是咒还是诗?——读洛夫《大悲咒》兼谈元语言理论与诗歌阐释
5
作者 乔琦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39-43,共5页
《大悲咒》全诗竭力写"大悲",诗情的着力点却在漂泊,诗中的抒情主体为天涯浪迹者,欲与禅的纠葛是其形而上的呈现。漂泊天涯者,思乡又超脱于乡,其间多味杂陈,无限纠葛,此一悖论可谓《大悲咒》乃至洛夫诗歌之头条悖论。禅与诗... 《大悲咒》全诗竭力写"大悲",诗情的着力点却在漂泊,诗中的抒情主体为天涯浪迹者,欲与禅的纠葛是其形而上的呈现。漂泊天涯者,思乡又超脱于乡,其间多味杂陈,无限纠葛,此一悖论可谓《大悲咒》乃至洛夫诗歌之头条悖论。禅与诗的元语言交融,促成诗歌"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诗、禅与现实世界的元语言冲突,带来阅读的晦涩感。较低层次的晦涩,因"用钥匙砍柴,用斧头开门"的元语言误用而起,一般可以解决和避免;较高层次的晦涩,则为漩涡状态的复义,实乃诗歌的绝妙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夫 《大悲咒》 元语言 禅诗
下载PDF
和合理论视域下朱熹禅诗外宣翻译研究
6
作者 赵艳 张雅琴 《现代英语》 2020年第11期74-76,共3页
朱熹作为宋代的理学家,创作了许多著作,其中一千二百多首诗词亦是他深邃的理学思想与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呈现,而朱熹诗词的外宣翻译存在较大空缺。根据"和合学理论",文章结合理学的历史渊源,从"以理说法,以物显理"&qu... 朱熹作为宋代的理学家,创作了许多著作,其中一千二百多首诗词亦是他深邃的理学思想与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呈现,而朱熹诗词的外宣翻译存在较大空缺。根据"和合学理论",文章结合理学的历史渊源,从"以理说法,以物显理""借物说理,禅趣与理味交融"两方面分析朱熹诗词翻译中禅意境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合理论 朱熹 佛禅诗词 外宣
原文传递
徐渭释家类诗歌略论
7
作者 王彦明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5期80-85,共6页
徐渭对佛教有较深体悟,他的释家类题材诗歌中或记寺庙游览经历,或叙参禅访道体验,或赞佛题画。作品中借佛教时空思想阐发他对西学输入后新的世界图景的认识;借佛教无分别的观念,抒发平等、一如的理念;借佛教性相观念阐释对外物的体认。... 徐渭对佛教有较深体悟,他的释家类题材诗歌中或记寺庙游览经历,或叙参禅访道体验,或赞佛题画。作品中借佛教时空思想阐发他对西学输入后新的世界图景的认识;借佛教无分别的观念,抒发平等、一如的理念;借佛教性相观念阐释对外物的体认。因师事季本,深受阳明心学影响,在佛学表述中明显带有心学烙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渭 释家类诗歌 题材类别 佛理禅境 心学烙印
下载PDF
随缘红尘是禅境 自适本性皆好诗——论苏轼禅理诗创作的特点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向明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0年第3期88-90,共3页
北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禅理诗。其中苏轼的禅理诗创作最具特色。本文试图从"以禅入诗,借诗遣怀"、"以诗说禅,空观自省"、"诗禅融通,随缘自适"等三个方面对苏轼的禅理诗创作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苏轼 禅理诗
下载PDF
苏轼《琴诗》与佛经譬喻
9
作者 张君梅 《惠州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85-87,共3页
苏轼《琴诗》以琴声为喻阐释佛教缘起的道理,是佛经寓言譬喻影响下的产物,体现了苏轼诗歌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特点。
关键词 苏轼 禅诗 佛经譬喻
下载PDF
中国现代禅诗之“禅性”解读
10
作者 李春华 杨林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2期85-88,共4页
现代禅诗的发展是东方文化精神回归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对部分现代诗的分析,认为现代禅诗之"禅性"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诗境空灵、诗心静定、诗思妙觉、诗性光明、诗怀通达、诗缘随顺。
关键词 现代禅诗 禅性 诗境空灵
下载PDF
从王维佛禅诗看其禅悟境界
11
作者 张君梅 《惠州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44-51,共8页
王维许多诗歌表现了深奥的禅理。从表现形式和内容层次上可将王维的佛禅诗歌析为三种:色空无碍、性相不二的理性把握,万象本空、物我一如的生命体悟,泯识显智、机用不停的现量呈现。同时王维佛禅诗创作经历了从理路、言筌到“羚羊挂角... 王维许多诗歌表现了深奥的禅理。从表现形式和内容层次上可将王维的佛禅诗歌析为三种:色空无碍、性相不二的理性把握,万象本空、物我一如的生命体悟,泯识显智、机用不停的现量呈现。同时王维佛禅诗创作经历了从理路、言筌到“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他的修道次第与禅悟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维 佛禅诗 禅悟境界
下载PDF
现代汉诗中的新禅诗创作——以包容冰的新禅诗创作为例
12
作者 王觅 《三明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71-75,共5页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及后现代社会,人们更需要精神和信仰。古代汉诗的禅诗传统源远流长,但现代汉诗中的禅诗较少。新诗草创期的一些诗作追求禅宗的空灵境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部诗歌中出现了明显的宗教倾向,21世纪新禅诗真...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及后现代社会,人们更需要精神和信仰。古代汉诗的禅诗传统源远流长,但现代汉诗中的禅诗较少。新诗草创期的一些诗作追求禅宗的空灵境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部诗歌中出现了明显的宗教倾向,21世纪新禅诗真正问世。新禅诗诗人的生存方式和诗歌的写作方式,对诗坛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大多数所谓的新禅诗思想境界与艺术质量并不高,很多是将"神性写作"与"人性写作"混为一体的诗作。优秀作品常常出自居士之手,包容冰是其中的优秀者,代表作是《拈花微笑》。只有修行深厚的佛的信徒与诗艺高明的诗的信徒才能写出好的新禅诗。新禅诗写作具有诗歌和文化上的双重意义,对传播和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禅诗 神性写作 人性写作 现代汉诗 包容冰
下载PDF
王安石集句词与佛禅词的创新意识
13
作者 黄佳妍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136-140,共5页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因其诗文创作备受称赞,然而其词作数量并不多,以往研究者们也无过多关注其词作。王安石的大部分作品都因艺术价值不高而备受争议,其中以集句词和佛禅词尤甚,而这两类词作在其词作中占比最高,对全面把握...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因其诗文创作备受称赞,然而其词作数量并不多,以往研究者们也无过多关注其词作。王安石的大部分作品都因艺术价值不高而备受争议,其中以集句词和佛禅词尤甚,而这两类词作在其词作中占比最高,对全面把握王安石词作面貌是不可或缺的。这两类词作从体制上、内容上以及艺术手法上都有所创新,能一洗当时词的软媚之风,提升词的境界,为此后苏黄一派“以诗为词”开风气之先,对展现王安石的文学创新意识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石词 集句词 佛禅词
下载PDF
权力、文化、时代:佛寺进入文学空间的三重路径——以唐代慈恩寺、东林寺、青龙寺为核心
14
作者 朱怡雯 柏红秀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5-132,共8页
唐王朝建立伊始,帝王在对国家版图进行重新划分的过程中修建了大量的佛寺,由此产生许多新的风景名胜。起初,文士进入佛寺空间与皇家权力的引导有关。唐圣历元年,武则天访问龙门佛寺群,开创了唐代历史上以佛寺为题的诗歌创作局面;唐景龙... 唐王朝建立伊始,帝王在对国家版图进行重新划分的过程中修建了大量的佛寺,由此产生许多新的风景名胜。起初,文士进入佛寺空间与皇家权力的引导有关。唐圣历元年,武则天访问龙门佛寺群,开创了唐代历史上以佛寺为题的诗歌创作局面;唐景龙二年,唐中宗举行的慈恩寺应制,树立了佛寺作为文学创作空间的典范。此后佛寺诗大量涌现,文士将探寻文化渊源作为访寺的主要目的,并在此空间中续接先贤文化传统,彰显唐代士林精神。时代的变迁又促使文人生活、心态发生转变,由此导致佛寺诗创作内容的多样化。本文以慈恩寺、东林寺、青龙寺三座寺院作为考察对象,旨在探析佛寺如何进入唐诗创作并成为一类重要的文学空间,发现权力的引领、文化的渊源以及时代的变迁是促使唐代佛寺诗兴起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寺 唐代佛寺诗 佛寺与唐诗创作
下载PDF
厉鹗佛寺诗的艺术特点及其成因
15
作者 袁静兰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9期45-48,共4页
清代诗人厉鹗是浙派的中坚与巨匠,在清代诗坛独树一帜,影响甚大。他的诗取源于宋,而别有一股清气,拂拂然出于字里行间,洗净尘俗疏芜之弊。厉鹗关于寺院、禅庵之类的诗歌独多,他的佛寺诗有别于前人和浙派其他诗人,充满野逸趣味,具有清幽... 清代诗人厉鹗是浙派的中坚与巨匠,在清代诗坛独树一帜,影响甚大。他的诗取源于宋,而别有一股清气,拂拂然出于字里行间,洗净尘俗疏芜之弊。厉鹗关于寺院、禅庵之类的诗歌独多,他的佛寺诗有别于前人和浙派其他诗人,充满野逸趣味,具有清幽、孤寒、空灵的艺术特点,这与他幽独孤峤、不谐于俗的个性,"清思呦冥,松寒水洁"的诗歌清寒论,以及当时风雨晦冥的时世氛围无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厉鹗 佛寺诗 艺术特点
下载PDF
论王之道《相山居士词》的忧患情怀
16
作者 曹秀兰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87-90,共4页
王之道《相山居士词》存词近二百首,词集中有很多唱和之作,表现了他忧时忧民的积极心态。节序词表现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和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个人的政治苦闷。还有一部分词,王之道借陶渊明和苏东坡表达远离政治、意欲归隐的心态。
关键词 王之道 《相山居士词》 忧时忧民 政治苦闷 归隐心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