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fferential study of DCE-MRI parameters in spinal metastatic tumors, brucellar spondylitis and spinal tuberculosis 被引量:16
1
作者 Pengfei Qiao Pengfei Zhao +2 位作者 Yang Gao Yuzhen Bai Guangming Niu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4期425-431,共7页
Objective: In the present study, spinal metastatic tumors, brucellar spondylitis and spinal tuberculosis werequantitatively analyzed using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CE-MRI) to assess th... Objective: In the present study, spinal metastatic tumors, brucellar spondylitis and spinal tuberculosis werequantitatively analyzed using 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CE-MRI) to assess thevalue of DCE-MRI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these diseases.Methods: Patients with brucellar spondylitis, spinal tuberculosis or a spinal metastatic tumor (30 cases of each)received conventional MRI and DCE-MRI examination. The volume transfer constant (Ktrans), rate constant (Kep),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volume fraction (Ve) and plasma volume fraction (Vp) of the diseased vertebral bodieswere measured on the perfusion parameter map, and the differences in these parameters between the patients werecompared.Results: For pathological vertebrae in cases of spinal metastatic tumor, brucellar spondylitis and spinaltuberculosis, respectively, the Ktrans values (median + quartile pitch) were 0.989±0.014, 0.720±0.011 and0.317±0.005 min-1; the Kep values were 2.898±0.055, 1.327±0.017 and 0.748±0.006 min-1; the Ve values were0.339±0.008, 0.542±0.013 and 0.428±0.018; the Vp values were 0.048±0.008, 0.035±0.004 and 0.028±0.009; thecorresponding H values were 50.25 (for Ktrans), 52.47 (for Kep), 48.33 (for Ve) and 46.56 (for Vp), and all differences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wo-sided P〈0.05).Conclusions: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CE-MRI has a certain value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spinalmetastatic tumor, brucellar spondylitis and spinal tubercul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fferential diagnosis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RI spinal tuberculosis spinal metastatic tumor brucellar spondylitis
下载PDF
Clinical Study on Treatment of Type II/III Lumbar Brucellar Spondylitis by 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2
作者 Xinming Yang Yongli Jia +2 位作者 Fei Liu Zhe Zhang Peinan Zhang 《Surgical Science》 2023年第5期321-330,共10页
Objective: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using 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II/III lumbar brucellar spondyliti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20 ... Objective: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and clinical efficacy of using 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II/III lumbar brucellar spondyliti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20 patients with Type II/III lumbar brucellar spondylitis admitted to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bei North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20 to May 2022, including 15 males and 5 females, aged 41 - 60 years old, average age (48.11 ± 7.28) years old. After admission, the patient can isolate brucella through 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mNGS), meeting the tertiary diagnostic criteria. Preoperative conventional drug treatment, 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was performed when nutrition was improved, perioperative control of various indexes was stable, and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was declining. It was completed under an endoscope. The lesion was cleared, spinal nerve compression was relieved, interbody fusion was performed, and the spine was fixed by a percutaneous pedicle screw. 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C-Reactive Protein (CRP),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 score and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 were analyzed at 1 month, 3 months, 6 months and the last follow-up. At the final follow-up of all patients, the clinical efficacy criteria and the Bridwell grading criteria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recovery and intervertebral bone graft fusion, respectively. Results: All patients’ lower back and leg pain was relieved the next day after surgery. At a follow-up of one month after surgery, both systemic and local symptom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t the last follow-up, clinical symptoms disappeared and there was no tenderness or percussion pain in the local area.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1 month, 3 months, 6 months after the operation, and the last follow-up are all evaluation indicators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he operation. No matter VAS, JOA, ODI score, or ESR, CRP i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preop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ucellar Spondylitis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 Clinical Efficacy
下载PDF
19例布鲁氏菌病的MRI诊断及特点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李瑞利 宋文艳 李宏军 《北京医学》 CAS 2019年第6期479-483,共5页
目的分析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的MRI特点,提高对布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8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19例布病患者的MRI及临床资料,对受累部位MRI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脊柱受累最常见,共1... 目的分析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的MRI特点,提高对布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8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19例布病患者的MRI及临床资料,对受累部位MRI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脊柱受累最常见,共15例,1例同时累及骶髂关节。布鲁氏菌脊柱炎MRI特点:腰椎常见,多为相邻2个椎体受累,椎体形态均正常,异常信号多弥散分布,T1WI稍低或等低混杂信号,T2WI稍高或混杂信号,T2压脂序列均呈高信号,增强后明显强化;骨质破坏均较轻,多发生在椎体相邻面,呈虫蚀样,周围可见骨髓水肿及骨质硬化,椎体边缘可见骨质增生;椎间隙多为轻度狭窄或正常;椎间盘可有炎性改变,于T2WI及T2压脂像椎间盘髓核中央有平行于终板的条形高信号,即椎间盘内炎性反应线;椎旁软组织不同程度增厚、肿胀或脓肿形成,均局限于上下相邻椎体水平,没有流注现象,少数伴有硬膜外脓肿;单骶髂关节及髋关节发病各1例。布鲁氏菌关节炎MRI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关节腔积液,关节间隙正常或稍变窄,关节内骨质破坏、滑膜增生及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累及颅脑2例。中枢神经型布病MRI特点:脑膜炎最常见;2例均以脑膜炎起病,头颅MRI增强扫描显示脑膜增厚强化。结论 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且能够发现早期病变,明确感染部位、范围及严重程度,在布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脊柱炎 关节炎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MRI
下载PDF
手术治疗胸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 被引量:65
4
作者 杨新明 孟宪勇 +8 位作者 张瑛 张磊 阴彦林 张军威 张培楠 赵御森 王海波 刘肃 王燕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00-606,共7页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胸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10年10月采用手术治疗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134例,患者均经药物治疗后局部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好转,经MRI检查有难以吸收的椎旁或椎管内硬膜外脓肿、破坏的...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胸腰椎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10年10月采用手术治疗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134例,患者均经药物治疗后局部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好转,经MRI检查有难以吸收的椎旁或椎管内硬膜外脓肿、破坏的椎间盘或炎性肉芽组织突入椎管压迫脊髓、马尾或神经根,或者伴有脊柱不稳定。其中56例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A组),78例采用病灶清除植骨融合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B组);术后继续规范药物治疗,并辅助高压氧治疗。术前及术后3d、2周、3个月、12个月时对两组患者进行VAS评分,术后3、6、12个月进行临床疗效随访,对两组不同时间点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相关并发症。A组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21例患者术后8~11个月(平均10个月)植骨愈合,脊柱稳定;35例患者术后植骨不愈合,6例脊柱不稳定;4例出现压疮,3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术后12个月症状复发。B组随访12~30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5~10个月(平均8个月)植骨均愈合,脊柱稳定,无相关并发症发生,其中32例取出脊柱内固定装置,同时取骨组织作病理学检查未见炎性表现。两组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B组改善更明显;术后3、6、12个月时的优良率A组分别为60.71%、85.71%、92.85%,B组分别为92.30%、98.71%、100%,两组术后各时间点与前一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同一个时间点B组优良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鲁杆菌性脊柱炎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经两种手术方法均可以有效清除病灶,缓解或解除疼痛,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能维持脊柱稳定性,减少并发症,有利患者早期康复和治愈病灶,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杆菌性脊柱炎 胸腰椎 病灶清除术 内固定 疗效
下载PDF
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 被引量:48
5
作者 杨新明 张磊 +7 位作者 张瑛 王耀一 孟宪勇 阴彦林 石蔚 张军威 张培楠 赵御森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6-271,共6页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1月-2010年10月,对78例具有手术指征的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患者采用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男42例,女36例;年龄24~65岁,平均45岁。病程8~2...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有效的外科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2年1月-2010年10月,对78例具有手术指征的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患者采用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男42例,女36例;年龄24~65岁,平均45岁。病程8~29个月,平均12个月。2个椎体受累70例,3个椎体受累8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术后随访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临床疗效评价以及X线片、MRI影像学观察。结果术后7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26个月。无窦道形成及复发。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VAS评分分别为(9.2±0.6)、(2.4±0.3)、(1.0±0.2)、(0.5±0.4)及0分,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各时间点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C、D级改善最为显著。临床疗效评价:术后12个月内均无加重患者;随时间推移,改善及无变化患者逐渐转向痊愈,术后12个月改善率和痊愈率分别为100%和91.03%。影像学评价: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影像学盲测评价指标评分分别为(0.17±0.03)、(4.11±0.09)、(4.68±0.04)、(4.92±0.08)及5分,术后各时间点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在解除疼痛、稳定脊柱、恢复神经功能及早期康复方面均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杆菌病性脊椎炎 胸腰椎 病灶清除术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
原文传递
IVIM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脊柱结核和脊柱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27
6
作者 武小鹏 高阳 +3 位作者 吴慧 乔鹏飞 赵鹏飞 牛广明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28-832,共5页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的定量指标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脊柱结核、脊柱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临床、实验室检查或病理证实的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脊柱结核、脊柱转移瘤患者各30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VIM)的定量指标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脊柱结核、脊柱转移瘤中的应用价值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临床、实验室检查或病理证实的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脊柱结核、脊柱转移瘤患者各30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及IVIM扫描,分析常规MRI对三种疾病的诊断符合率,与IVIM进行对比分析。测得病变最大层面的定量指标慢速扩散系数(D)、快速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分析比较三种疾病IVIM各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IVIM诊断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脊柱结核、脊柱转移瘤三种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80%;86%、83.3%;93.3%、86.7%。常规MRI对三种疾病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6.7%、73.3%、70%,IVIM对三种疾病的诊断符合率为90%、86%、93.3%,高于常规MRI,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1,4.32,5.45,P均〈0.05)。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转移瘤的D值比较,曲线下面积(AUC)为0.88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87.5%;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的D值比较,AUC为0.82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88.9%;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转移瘤的f值比较,AUC为0.778,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100%、87.5%。结论IVIM对于三种疾病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常规MRI;通过IVIM定量多参数分析,D值及f值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脊柱结核、脊柱转移瘤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脊柱结核 脊柱转移瘤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加权成像 诊断符合率
原文传递
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一期后路病灶清除短节段内固定术可行性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杜鑫冲 杨新明 《实用骨科杂志》 2015年第2期110-114,共5页
目的评估一期进行病灶清除及椎间植骨融合短节段内固定术对于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8年2月至2013年6月,对35例布鲁杆菌脊柱炎患者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隙植骨融合、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所有患... 目的评估一期进行病灶清除及椎间植骨融合短节段内固定术对于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2008年2月至2013年6月,对35例布鲁杆菌脊柱炎患者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隙植骨融合、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为单间隙病变,累及两椎体。男25例,女10例;年龄18~65岁,平均40.8岁。L2~3椎体4例,L3~4椎体13例,L4~5椎体18例。35例患者术前至少经过一疗程正规药物治疗。术前均行腰椎X线、CT扫描及MRI检查,按影像学结果拟定病椎椎弓根钉的进钉角度,通过术前术后腰背部和下肢神经疼痛缓解VAS评分、自主生活能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指数)以及实验室检测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ose bengal plate agglutination test,RBPT)指标作为临床评价标准。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5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2 h(2.6~4.2h),出血量平均380 m L(200~650 m L),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局部窦道形成,无脊髓、马尾或神经根及血管损伤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腰背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自主生活能力逐步提高,VAS评分及ODI指数术后各时间点与前一个时间点及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ESR、CRP、RBP转为正常的病例逐步增多,其术后转阴率即正常率与前一个时间点及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融合时间7~11个月,平均8.4个月。随访24~36个月,平均27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内置物松动、移位及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应用有效的药物控制前提下,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短节段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病脊柱炎是可行的,且具有缓解疼痛、治愈病灶、重建脊柱稳定性、提高自主生活能力等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布鲁杆菌脊柱炎 病灶清除术 内固定术
下载PDF
脊柱结核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MRI表现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杨会峰 项良碧 +2 位作者 于海龙 王琪 刘军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5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探索脊柱结核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表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0例脊柱结核与12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MRI扫描,对比分析其MRI表现... 目的探索脊柱结核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e,MRI)表现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0例脊柱结核与12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MRI扫描,对比分析其MRI表现差异。结果脊椎结核椎体破坏严重,常伴有明显的后凸畸形和多节段椎旁脓肿,甚至邻近器官结核。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椎体破坏较轻,脓肿局限,一般只波及邻近椎体。结论根据典型的MRI的表现差异,可以区分典型的脊柱结核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磁共振
下载PDF
MRI在诊断鉴别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9
作者 周雯 平安松 谢江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第7期147-150,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BS)与脊柱结核(TS)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明确诊断的35例BS患者及33例TS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对二者的MRI影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受累椎体异常...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布氏杆菌性脊柱炎(BS)与脊柱结核(TS)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明确诊断的35例BS患者及33例TS患者的MRI影像资料,对二者的MRI影像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受累椎体异常信号上,TS组以弥散型信号为主,占比85.87%;BS组局灶型、扇形信号比例分别为27.71%、21. 69%,明显高于TS组的14.13%、0.00%(P<0.05)。TS组椎体塌陷及脊柱后凸畸形发生率分别为42.39%、21.74%,均明显高于BS组的0%、3.61%(P<0.05)。两组硬膜外脓肿、硬膜外脓肿伴神经症状、前纵韧带下脓肿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TS组韧带下脓肿扩散≥3个椎体水平发生率明显高于BS组(P<0.05)。结论 BS、TS在骨质破坏程度、脓肿扩散程度、椎体信号形态上有明显差异,这有助于二者在MRI影像上的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脊柱结核 磁共振成像 鉴别
下载PDF
布氏杆菌病性脊柱炎分型及其影像学表现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孙长青 李天金 马建青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9期124-126,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的布氏杆菌病性脊柱炎患者影像学表现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34例布氏杆菌病性脊柱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临床和实验室确诊,行腰椎磁共振成像(MRI)和CT检查。观察记录受试者MRI及CT检查结果,... 目的探讨不同分型的布氏杆菌病性脊柱炎患者影像学表现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34例布氏杆菌病性脊柱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临床和实验室确诊,行腰椎磁共振成像(MRI)和CT检查。观察记录受试者MRI及CT检查结果,分析其不同分型的影像学表现差异。结果此次入组的34例确诊布氏杆菌病性脊柱炎患者中85.3%有牛、羊等牲畜接触史;L4椎体受累率最高,为58.8%;可根据受试者的影像学表现差异将其分为椎旁及腰大肌脓肿型、椎体炎型、椎间盘炎型、附件炎型和椎旁软组织型等5种类型,其比例分别为17.6%(6/34)、26.5%(9/34)、2 0.6%(7/3 4)、1 7.6%(6/3 4)和17.6%(6/34)。结论影像学检查能作为布氏杆菌病性脊柱炎患者临床分型的有效手段,以有效节省诊疗时间、提高诊疗效率,全面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杆菌病性脊柱炎 临床分型 影像学表现
下载PDF
经皮椎间孔镜病灶清除术治疗早期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赵昌松 张强 +3 位作者 赵汝岗 张耀 李鑫 孙胜 《传染病信息》 2018年第1期48-51,共4页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病灶清除术治疗早期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7年5月经皮椎间孔镜病灶清除术治疗的早期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并获得随访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及末次随访...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病灶清除术治疗早期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7年5月经皮椎间孔镜病灶清除术治疗的早期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并获得随访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及末次随访3个阶段进行分组,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作为评价指标,通过统计学方法,评价早期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入组患者共13例,术前及术后应用多西环素、利福平、头孢三代及利复兴4联抗布鲁菌病药物,规律、足疗程用药。手术方式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病灶清除术,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8.9个月。VAS、ODI比术前降低(P均<0.05),腰背部疼痛症状均明显缓解,自主生活能力逐步提高。随访期间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局部窦道形成,无脊髓、马尾或神经根及血管损伤发生,所以均未再行病灶清除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结论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应用经皮椎间孔镜病灶清除术治疗早期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安全有效,能使患者尽快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镜 早期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病灶清除 疗效
下载PDF
不同方式应用氨甲环酸对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培楠 杨新明 +3 位作者 贾永利 张振梁 孟宪勇 庞永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898-1901,1906,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应用氨甲环酸(TXA)对布氏杆菌性脊柱炎(BS)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方法将手术的150例BS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组1为对照组,不给予TXA;组2切口内局部应用TXA;组3术前30 min静滴TXA,同时切口内局部应用TXA。比较3...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应用氨甲环酸(TXA)对布氏杆菌性脊柱炎(BS)患者围手术期失血的影响。方法将手术的150例BS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组1为对照组,不给予TXA;组2切口内局部应用TXA;组3术前30 min静滴TXA,同时切口内局部应用TXA。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不同时间引流量及总引流量、术后红细胞丢失量、术后输血量及输血例数、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伤口感染、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3组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2与组3术中失血量、术后24、48 h的引流量及总引流量、术后红细胞丢失量、术后输血量及输血例数、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均小于组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TXA能显著降低BS患者围手术期失血,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形成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甲环酸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围手术期 失血
下载PDF
后路病椎固定融合术联合药物治疗与保守治疗腰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7
13
作者 杨生森 袁海峰 +3 位作者 杨春瑞 马小民 丁惠强 王自立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390-394,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病椎固定融合术联合药物治疗腰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因腰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住院治疗96例患者,其中后路病椎固定融合术联合药物45例(A组)和保守治疗51例(B组),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采用... 目的探讨后路病椎固定融合术联合药物治疗腰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因腰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住院治疗96例患者,其中后路病椎固定融合术联合药物45例(A组)和保守治疗51例(B组),平均随访时间12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虎红平板试验(RBP)及影像学来判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后1个月,A组腰背部疼痛缓解程度明显好于B组(P<0.05),且在之后的3、6及12个月A组疼痛缓解程度更加明显(P均<0.01)。A组从治疗后3个月ODI明显好于B组(P<0.05)。A组的治愈为优的病例比例明显高于B组(P<0.05),且两组治愈的患者均未出现复发。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均无双下肢神经症状(Frankel分级:E级)。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ESR、CRP及RBP结果均恢复正常的时间和服药时间短于B组(P均<0.05)。A组出现3例(6.7%)并发症,B组出现8例(1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路病椎固定融合术联合药物治疗比保守治疗腰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总体治疗效果优异,是一种见效快、治愈率高、缩短疗程明显的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 后路病椎固定融合术 保守治疗
下载PDF
单节段布氏杆菌脊柱炎病灶清除经病椎固定融合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耀 张强 +3 位作者 赵昌松 陈佳敏 赵汝岗 马睿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4-87,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行病灶清除,病椎置钉,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单节段布氏杆菌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12月,采用上述术式治疗21例腰椎单节段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 [目的]探讨后路行病灶清除,病椎置钉,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单节段布氏杆菌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9年12月,采用上述术式治疗21例腰椎单节段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18.8±3.4)个月,随时间推移,VAS评分和ODI指数均显著减少(P<0.05),而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21例患者术后病理HE染色均可见病变区有大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符合布鲁氏菌病改变,Gimesa染色均发现短球状布鲁氏菌。与术前相比,术后ESR、CRP和局部后凸Cobb角均显著降低(P<0.05),而椎间隙高度显著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显示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结论]后路病灶清除,病椎置钉椎间融合内固定可安全有效治疗腰椎单节段布氏杆菌脊柱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布氏杆菌脊柱炎 单节段 病椎置钉 病椎间植骨
原文传递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佘慧平 张文 +4 位作者 常跃良 马鑫 董毅 马园 丁惠强 《宁夏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10期891-894,共4页
目的 分析布氏杆菌性脊柱炎(BS)的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BS患者201例,分析人口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侵袭部位的特点。结果 患者男女比例为2.41∶1,40~69岁为发病高峰(84.58%),职业分布以农牧民居多,共149例(74.13%),有明... 目的 分析布氏杆菌性脊柱炎(BS)的发病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BS患者201例,分析人口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侵袭部位的特点。结果 患者男女比例为2.41∶1,40~69岁为发病高峰(84.58%),职业分布以农牧民居多,共149例(74.13%),有明确牛羊接触史者139例(69.15%)。BS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以腰背部剧烈疼痛为主,部分患者可伴有发热、乏力、大汗、寒战等症状及神经受损体征。201例患者布氏杆菌凝集试验(SAT)均为阳性,77例患者布氏杆菌血培养阳性21例,阳性率为27.27%;红细胞沉降率(ESR)阳性率为81.87%(158/19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阳性率为91.79%(179/195)。腰椎受累最常见(74.30%),颈椎、胸椎、骶椎次之,病变以单节段感染为主(78.60%),多节段、跨节段及单个椎体感染较少(21.40%)。结论 BS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高峰年龄为40~69岁,以农牧民为主,常有家畜及畜产品接触史;常见侵袭部位以腰椎、单节段感染居多,患者多以腰背部剧烈疼痛症状就诊。对于符合布氏杆菌病流行病史的患者,需要完善SAT、ESR、hs-CRP及影像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布氏杆菌病 临床特征 布氏杆菌凝集试验
下载PDF
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病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操 吴兵 +1 位作者 盛文辉 王春辉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465-468,共4页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我院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27例腰椎布氏杆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24~77岁,平...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病灶清除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病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我院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27例腰椎布氏杆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24~77岁,平均55岁。病程3~18个月,平均9个月。术前、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功能评分以及X线片、MRI影像学观察,评估该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27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3个月,术后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无复发病例,术前及术后3次随访VAS评分分别为(8.6±0.4)分、(3.4±0.7)分、(2.1±0.2)分、(1.7±0.4)分,JOA评分分别为(7.4±0.4)分、(11.2±0.6)分、(14.4±0.2)分、(15.2±0.4)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可有效清除病灶、改善脊柱功能,达到满意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布氏杆菌 病灶清除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布鲁菌脊柱炎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17
作者 张文升 齐立明 +3 位作者 张耀 马睿 张强 史宗新 《临床骨科杂志》 2024年第2期284-288,共5页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在布鲁菌脊柱炎诊治中的价值。方法手术治疗36例布鲁菌性脊柱炎患者,收集术前血液标本和术中病灶区组织标本(髓核、软骨终板、黄韧带、纤维环),采用Giemsa染色、试管凝集试验(SAT)、血培养、多重聚... 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技术在布鲁菌脊柱炎诊治中的价值。方法手术治疗36例布鲁菌性脊柱炎患者,收集术前血液标本和术中病灶区组织标本(髓核、软骨终板、黄韧带、纤维环),采用Giemsa染色、试管凝集试验(SAT)、血培养、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检测和mNGS评估不同组织样本。另选取30例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阴性对照组。结果静脉血的mNGS、SAT、多重PCR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髓核的mNGS与多重PCR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软骨终板、黄韧带和纤维环的mNGS检测阳性率均大于多重PCR检测阳性率(P<0.05)。髓核中多重PCR和mNGS检测阳性率均高于静脉血、软骨终板、黄韧带和纤维环(P<0.05)。敏感性、阴性预测值:mNGS均高于Giemsa染色、血培养和SAT(P<0.05);mNGS与多重PCR检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诊断一致性mNGS最好,多重PCR和SAT较好,Giemsa染色一般,血培养较差。结论mNGS可以作为布鲁菌脊柱炎的有效检测手段,其敏感性和准确率高,尤其适用于术前无法明确诊断且术后病理结果为阴性但需确诊的患者,可为布鲁菌脊柱炎的精准治疗提供重要的病原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菌性脊柱炎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 病原学诊断
下载PDF
MR T1WI影像组学对结核性脊柱炎与布鲁菌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雄 陈艳丽 +3 位作者 帕哈提·吐逊江 夏雨薇 刘文亚 郭辉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3期442-447,共6页
目的探讨MR T1WI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在结核性脊柱炎(TS)与布鲁菌性脊柱炎(BS)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经临床和实验室确诊的77例TS患者与34例B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0.8:0.2的比例将病例分为训练集(n=88)和验证集(n=23)。首先... 目的探讨MR T1WI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在结核性脊柱炎(TS)与布鲁菌性脊柱炎(BS)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经临床和实验室确诊的77例TS患者与34例B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0.8:0.2的比例将病例分为训练集(n=88)和验证集(n=23)。首先由2位经验丰富的影像诊断医生对MR T1WI勾画感兴趣区域并提取MR T1WI影像组学特征,然后采用方差选择法、单变量特征选择法、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对组学特征信息进行选择和降维处理,挑选8项最具有特征的值。应用极限梯度增强法、Logistic回归法、支持向量机法、K邻近法4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MR T1WI影像组学在辨别确诊TS与BS模型。采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判模型的确诊效能。结果极限梯度增强模型的AUC为0.80(95%CI:0.59~1.00),准确度为0.83;Logistic回归模型的AUC为0.85(95%CI:0.65~1.00),准确度为0.78;支持向量机模型的AUC为0.79(95%CI:0.62~0.97),准确度为0.78;K邻近法模型的AUC为0.75(95%CI:0.53~0.98),准确度为0.83。验证集中,Logistic回归模型的确诊效能最高。结论MR T1WI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在鉴别TS与BS的诊断效能较高,Logistic回归模型表现出更优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性脊柱炎 布鲁菌性脊柱炎 影像组学 机器学习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药物配合手术治疗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9
作者 窦强 杨成伟 +2 位作者 高杰 李志琳 李松凯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第2期167-170,共4页
目的观察药物配合手术治疗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医院2009年5月~2014年5月收治78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均给以联合药物治疗,采用数字法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n=46)给以联合药物治... 目的观察药物配合手术治疗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笔者医院2009年5月~2014年5月收治78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均给以联合药物治疗,采用数字法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n=46)给以联合药物治疗,治疗组(n=32)在联合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手术治疗。结果78例患者均表现为发热、多汗及腰部疼痛,经治疗后,治疗组在治疗后1年、2年随访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可明确诊断,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在联合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联合药物 手术治疗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及治疗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忠玉 柴玉洁 张建年 《临床骨科杂志》 2022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30例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情况、诊断过程、治疗方法。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初次准确诊断24例,6例误诊为脊柱结核。9例临床...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30例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情况、诊断过程、治疗方法。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初次准确诊断24例,6例误诊为脊柱结核。9例临床仅表现为腰痛,无明显脊髓神经根症状,给予多西环素及链霉素联合用药治疗2~3个月;21例脊髓神经根症状明显,影像学检查椎体破坏严重,椎旁脓肿明显,采用手术+药物联合治疗。末次随访时,29例腰痛及神经根症状均缓解,日常活动能力均恢复;1例间断性腰痛;30例均标准血清试管凝集法检查滴度<1∶160。结论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早期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乏力、关节疼痛,影像学缺乏特征性表现,常发生误诊或漏诊。对于疑似者,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查体、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尽快明确诊断。对于明确诊断者,应根据患者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给予合理的治疗方案,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杆菌脊柱炎 影像学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