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褐煤等温脱水热重分析 被引量:60
1
作者 赵卫东 刘建忠 +1 位作者 周俊虎 岑可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74-79,共6页
利用热天平热重和微分热重分析方法,进行了4种褐煤在氮气流下等温干燥实验,得到了样品蒸发速率与含水率关系曲线,并获得各脱水阶段的干燥机理方程。采用扫描电镜对脱水前后褐煤外观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天平氮气吹扫条件下,褐煤体... 利用热天平热重和微分热重分析方法,进行了4种褐煤在氮气流下等温干燥实验,得到了样品蒸发速率与含水率关系曲线,并获得各脱水阶段的干燥机理方程。采用扫描电镜对脱水前后褐煤外观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天平氮气吹扫条件下,褐煤体积收缩、外观发生变化;干燥过程分成2个阶段,其中含水率高于临介含水率阶段是褐煤较大孔结构中自由水/体积水蒸发析出过程,并伴随褐煤体积的收缩,按照Kelvin公式,该过程主要受毛细管作用力影响,蒸发速率逐渐降低;含水率低于临介含水率阶段对应褐煤内部微孔内水分的干燥,由于褐煤表面富含含氧官能团,并与水通过氢键连接,水的蒸发速率变得更低,蒸发过程主要受脱附/吸附以及氢键破坏作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热天平 脱水 干燥机理
下载PDF
褐煤中天然产甲烷菌富集培养与生物气产出模拟 被引量:45
2
作者 王爱宽 秦勇 +2 位作者 林玉成 兰凤娟 杨松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0-85,共6页
采用厌氧培养方法,在云南省昭通褐煤样品中成功地培养富集了活性厌氧细菌,并进一步开展了为期60天的生物气生成模拟实验,分析了生物气的生成规律、物质组成和成因机制。结果揭示:3件褐煤样品中均有活性厌氧细菌存在,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主... 采用厌氧培养方法,在云南省昭通褐煤样品中成功地培养富集了活性厌氧细菌,并进一步开展了为期60天的生物气生成模拟实验,分析了生物气的生成规律、物质组成和成因机制。结果揭示:3件褐煤样品中均有活性厌氧细菌存在,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主,活性硫酸盐还原菌极其微少,说明昭通盆地褐煤层具有较强还原性的生化环境,有利于产甲烷菌的繁盛;生物气的生成经历了生气量缓慢增长、显著增高、趋于减缓三个阶段,表明产甲烷菌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缓慢繁殖后,其数量和活性在第二阶段达到较高水平;3件煤样生气量和生气历程存在一定差别的原因,可能在于原煤中活性产甲烷菌数量以及显微组分组成方面存在差异,褐煤生物气生成过程至少存在两个以上的生气高峰阶段。模拟实验中产生的生物气几乎全部由CH4和CO2组成,且CH4占主要部分,几乎没有检测到重烃气。甲烷气体δ13C1和δD的平均值均处于生物甲烷碳、氢同位素组成的正常分布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厌氧细菌 产甲烷菌 生物气 模拟实验
下载PDF
BGL碎煤熔渣气化技术及其工业应用 被引量:37
3
作者 汪家铭 《化学工业》 CAS 2011年第7期34-39,共6页
英国BGL碎煤熔渣气化技术是在德国鲁奇固定床加压气化炉基础上开发的新型煤气化技术,具有装置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气化效率高、气体热值高、能耗低、资源利用率高、运行和维护成本低等综合优势。介绍了BGL碎煤熔渣气化技术的发展历程... 英国BGL碎煤熔渣气化技术是在德国鲁奇固定床加压气化炉基础上开发的新型煤气化技术,具有装置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气化效率高、气体热值高、能耗低、资源利用率高、运行和维护成本低等综合优势。介绍了BGL碎煤熔渣气化技术的发展历程、气化原理、工艺流程、技术特点及在国内外的应用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煤气化 气化炉 技术考察 述评
下载PDF
褐煤本源菌在煤层生物气生成中的微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33
4
作者 王爱宽 秦勇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88-893,共6页
为探明微生物菌群在褐煤生物气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利用厌氧手套箱为操作平台,从云南昭通盆地新鲜褐煤样品中富集培养本源产甲烷菌群,并通过褐煤生物气生成模拟实验,研究了产气过程中发酵细菌、产氢产乙酸菌数量和纤维素酶、辅酶F420... 为探明微生物菌群在褐煤生物气生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利用厌氧手套箱为操作平台,从云南昭通盆地新鲜褐煤样品中富集培养本源产甲烷菌群,并通过褐煤生物气生成模拟实验,研究了产气过程中发酵细菌、产氢产乙酸菌数量和纤维素酶、辅酶F420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生物气产生过程中,发酵细菌始终保持着较高活性(大于7.5×106个/mL),产氢产乙酸菌数量和增殖速率明显小于发酵细菌,但其数量变化趋势与发酵细菌相似,两者在营养生态位上显示出明显的承继关系;纤维素酶始终保持较高的活性(0.018~0.023mg/(mL.h));辅酶F420活性会受到产酸发酵菌所产生的酸性物质的抑制,其最低活性值为峰值的55.91%~67.61%;辅酶F420活性在褐煤生物气产出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高峰期,指示着褐煤的煤层气生成过程具有阶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煤层气 本源菌 发酵细菌 产氢产乙酸菌 纤维素酶 辅酶F420
原文传递
外源产甲烷菌降解褐煤产气实验 被引量:32
5
作者 汪涵 林海 +2 位作者 董颖博 隋梦琪 李洋子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64-768,共5页
为研究外源菌降解褐煤产气能力,从厌氧消解污泥中提取产甲烷菌群,以褐煤为碳源进行菌种驯化,开展产气实验,并对驯化后菌群的产气影响因素进行实验研究。驯化实验发现:驯化后该菌群初始产气时间由驯化前的12 d缩短为6 d,且30d内产气总量... 为研究外源菌降解褐煤产气能力,从厌氧消解污泥中提取产甲烷菌群,以褐煤为碳源进行菌种驯化,开展产气实验,并对驯化后菌群的产气影响因素进行实验研究。驯化实验发现:驯化后该菌群初始产气时间由驯化前的12 d缩短为6 d,且30d内产气总量增加了29.2%;经检测,生成气体主要为CH4和少量CO2,未检测到重烃气。产气影响因素实验表明:该菌群最佳产气初始培养基pH值为7.0,产气量分别约为初始pH值为6.4、7.4时的1.9倍和2.4倍;煤的粒径也是影响产气量的因素之一,表现为粒径越小,产气量越大,但产气量随粒径变小变化不明显;培养基本身产气量约占总产气量的50%,原因可能是其中添加了微量L-半胱氨酸(0.5g/L)和酵母浸出液(1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甲烷菌 褐煤 外源菌 驯化 煤层气
下载PDF
我国褐煤综合利用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1
6
作者 张殿奎 《神华科技》 2010年第1期51-56,共6页
本文叙述了我国褐煤的分布、储量及利用概况,介绍了目前我国煤化工常用的工艺途径,及以往我国利用褐煤作为煤化工原料的一些情况,并对利用褐煤为原料制成合成气、联产天然气和部分油产品等几种煤化工途径进行了探讨。鉴于我国褐煤资源... 本文叙述了我国褐煤的分布、储量及利用概况,介绍了目前我国煤化工常用的工艺途径,及以往我国利用褐煤作为煤化工原料的一些情况,并对利用褐煤为原料制成合成气、联产天然气和部分油产品等几种煤化工途径进行了探讨。鉴于我国褐煤资源较为丰富、硬质、灰分含量中等等特点,建议在开发利用上应考虑这些特征,扬长避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利用 煤化工 途径
下载PDF
生物质热解及生物质与褐煤共热解的研究 被引量:27
7
作者 倪献智 丛兴顺 +1 位作者 马小隆 周仕学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9-41,47,共4页
褐煤及生物质均具有隔绝空气受热时化学结构发生裂解的特性.经过热裂解可得到半焦、焦油和煤气等三种形态的物质.对于一定的煤及生物质来说,三种形态产物的产率将因热解条件不同而有差异.研究选取了龙口褐煤,选取了木屑和核桃壳两种生物... 褐煤及生物质均具有隔绝空气受热时化学结构发生裂解的特性.经过热裂解可得到半焦、焦油和煤气等三种形态的物质.对于一定的煤及生物质来说,三种形态产物的产率将因热解条件不同而有差异.研究选取了龙口褐煤,选取了木屑和核桃壳两种生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低温热解.考察了生物质热解及生物质与褐煤共热解时,三种形态产物产率的差异.考察了低温热解所得半焦直接作为吸附剂使用的性能.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不经任何处理的低温热解半焦吸附亚甲基蓝的单位吸附量可以达到7.3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 褐煤 热解 吸附
下载PDF
鹤岗风化煤的微生物降解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柳丽芬 阳卫军 +2 位作者 成莹 韩威 崔之栋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434-438,共5页
利用青霉菌等4种微生物降解鹤岗风化煤及其稀盐酸处理样,得到了显著降解效果.酸处理风化煤的降解远好于未处理的风化煤.对产物的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使煤样结构发生了变化;降解过程中伴随着O、H、N含量的增加,酸性... 利用青霉菌等4种微生物降解鹤岗风化煤及其稀盐酸处理样,得到了显著降解效果.酸处理风化煤的降解远好于未处理的风化煤.对产物的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的降解作用使煤样结构发生了变化;降解过程中伴随着O、H、N含量的增加,酸性官能团含量及FT-IR谱上吸收带的变化.微生物降解煤的能力来自于微生物分泌的酶及伴随而生的培养液中的碱性物质.降解过程中存在来自煤样本身的抑制作用,摇瓶加样量不宜太多.在长达32d的降解过程中,可被酸沉淀的产物浓度及产率存在一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降解 加工 利用 风化煤 生物加工
下载PDF
中国泥炭褐煤资源及发展腐植酸钾产业潜力 被引量:27
9
作者 刘梅堂 王天雷 +5 位作者 程瑶 付玉 张盼 谢萌 孙萌萌 杨大圩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55-266,共12页
泥炭、褐煤含有丰富的腐植酸,是世界各国规模化生产腐植酸产品的主要资源。针对中国煤炭腐植酸资源开发粗放、技术水平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的现实问题,评述了国内腐植酸行业的特点及发展高附加值腐植酸产品的潜力方向。首先介绍了国内主... 泥炭、褐煤含有丰富的腐植酸,是世界各国规模化生产腐植酸产品的主要资源。针对中国煤炭腐植酸资源开发粗放、技术水平落后、资源浪费严重的现实问题,评述了国内腐植酸行业的特点及发展高附加值腐植酸产品的潜力方向。首先介绍了国内主要煤炭腐植酸资源泥炭和褐煤的分布特征及成分特点。其次综述了腐植酸产品的主要加工工艺和其在工农业各领域的国内应用现状。最后基于国情,从国内农业肥料的未来发展方向及腐植酸的应用潜力出发,提出并评价了腐植酸高附加值利用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腐植酸钾肥的发展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 褐煤 腐植酸 腐植酸钾 综合利用
下载PDF
逐级酸处理对锡盟褐煤的结构及热解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4
10
作者 王美君 付春慧 +1 位作者 常丽萍 谢克昌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06-911,共6页
为了探讨高硫褐煤提质利用中酸洗处理对煤质特性的影响,以内蒙古锡盟褐煤为研究对象,依次用HF、HNO3和HCl的酸溶液进行预处理,对原煤及其酸处理样品进行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煤结构表征、程序升温差热-热重实验的煤热解特性研究及其... 为了探讨高硫褐煤提质利用中酸洗处理对煤质特性的影响,以内蒙古锡盟褐煤为研究对象,依次用HF、HNO3和HCl的酸溶液进行预处理,对原煤及其酸处理样品进行了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的煤结构表征、程序升温差热-热重实验的煤热解特性研究及其反应过程的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HF处理对煤样的结构影响不大,HNO3的处理明显改变了HF处理后煤样中有机质的结构,HCl处理又使HNO3处理引起的煤样中脂肪基团CH3的吸收峰强度变化减弱;逐级酸处理对锡盟褐煤的热解特性存在一定的影响,HF和HNO3处理对褐煤的热解反应性具有促进作用,HCl处理对其热解反应性的影响不大。动力学分析显示,不同过程酸预处理对褐煤热解过程的影响不能单独采用热解过程的总包反应活化能进行描述,热解活化能不仅与指前因子存在着补偿效应,也与热解阶段的失重量存在一定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处理 褐煤 红外表征 热分析 动力学分析
下载PDF
煤快速热解获得液态烃和气态烃的研究(Ⅱ)热解温度和压力的考察 被引量:18
11
作者 朱子彬 马智华 +2 位作者 张成芳 俞丰 金海华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726-732,共7页
用内蒙扎赉诺尔褐煤在气流床反应器中进行了快速加氢热解的研究,在500~900℃温度范围及0.1~6.0MPa氢压范围考察了温度、压力等诸因素对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苯的产率随温度及压力的增加而增加,而甲苯、二甲苯以及苯酚和... 用内蒙扎赉诺尔褐煤在气流床反应器中进行了快速加氢热解的研究,在500~900℃温度范围及0.1~6.0MPa氢压范围考察了温度、压力等诸因素对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苯的产率随温度及压力的增加而增加,而甲苯、二甲苯以及苯酚和二甲酚在700~800℃之间出现最高产率.当温度800℃、氢压6.0MPa时,可获轻芳烃液体(三苯+三酚)的最高产率6.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加氢热解 轻质 芳烃 焦油
下载PDF
燃煤电站烟气水分回收技术试验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雷承勇 王恩禄 +4 位作者 黄晓宇 杨天尉 董建勋 祁城柱 孔德奇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8,22,共5页
为改善锅炉效率并回收水分,利用加湿天然气烟气模拟褐煤锅炉排烟,通过布置在水平烟道中的错列光管水冷换热器进行冷凝换热,研究入口烟温维持在50℃-60℃时,烟气流速(3-8 m/s)、烟气中水蒸汽容积份额(4%-14%)、冷却水流量及流动方式... 为改善锅炉效率并回收水分,利用加湿天然气烟气模拟褐煤锅炉排烟,通过布置在水平烟道中的错列光管水冷换热器进行冷凝换热,研究入口烟温维持在50℃-60℃时,烟气流速(3-8 m/s)、烟气中水蒸汽容积份额(4%-14%)、冷却水流量及流动方式等因素对高水蒸汽含量烟气冷凝液捕集率的影响,提出适用于电站的水分处理及回收利用技术。由试验结果分析得到,冷凝液捕集率随烟气流速降低、水蒸汽容积份额增大或冷却水流量的增大而增大。试验条件下的冷凝水捕集率最高可达5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燃煤电站 余热利用 水分回收 高水分烟气
下载PDF
褐煤腐植酸对钾的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刘方春 邢尚军 +2 位作者 刘春生 杜振宇 段春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7-31,共5页
为给褐煤的有效利用和腐植酸缓效肥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吸附等温线的试验方法,探讨了K+平衡溶液浓度、平衡时间、pH值及固液比对褐煤腐植酸钾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介质pH值升高有利于腐植酸样品对钾的吸附,且能加快吸附反应... 为给褐煤的有效利用和腐植酸缓效肥的研制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用吸附等温线的试验方法,探讨了K+平衡溶液浓度、平衡时间、pH值及固液比对褐煤腐植酸钾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介质pH值升高有利于腐植酸样品对钾的吸附,且能加快吸附反应的速度;当pH<4.4时,Kd 1>Kd 2,此时以物理吸附为主。当7.12<pH<12.95时,Kd 1<Kd 2,化学交换占主导地位。其等温吸附曲线符合L angm u ir吸附形式,动力学吸附用E lov ich方程描速最佳。经硝酸处理后的褐煤腐植酸样品对钾的吸附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适宜的固液比能提高2种样品对钾的单位吸附量,分别在固液比为0.06和0.04时达最大,其单位吸附量分别为0.079 g/g和0.094 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腐植酸 吸附
下载PDF
褐煤用于高炉喷吹的可行性 被引量:21
14
作者 王海洋 张建良 +3 位作者 王广伟 刘思远 林豪 徐润生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9-43,共5页
采用热重分析及量热仪分析了褐煤与传统喷吹用无烟煤燃烧性及发热值的差异,并采用长管式煤粉爆炸性测定装置研究了粒度对褐煤爆炸性的影响。同时针对混煤中褐煤的适宜配加比例,研究了褐煤添加量与混煤的爆炸性和燃烧性的相关性。结果表... 采用热重分析及量热仪分析了褐煤与传统喷吹用无烟煤燃烧性及发热值的差异,并采用长管式煤粉爆炸性测定装置研究了粒度对褐煤爆炸性的影响。同时针对混煤中褐煤的适宜配加比例,研究了褐煤添加量与混煤的爆炸性和燃烧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褐煤粒度小于0.087mm后呈强爆炸性。但褐煤与无烟煤混合能够有效抑制爆炸性,当混合样品中褐煤的质量分数低于40%时混煤没有爆炸性。褐煤的燃烧性好于无烟煤,二者混合后随褐煤比例的增加,混煤的失重曲线出现双特征峰,提高褐煤掺混比能够改善混煤的燃烧性。综合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褐煤用于高炉喷吹时的比例控制在40%(质量分数)以下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炉 喷煤 褐煤 爆炸性 燃烧性
原文传递
反应气氛对褐煤气化反应性及半焦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1
15
作者 王永刚 孙加亮 张书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765-1771,共7页
利用气流床反应器,在800~900℃条件下进行胜利褐煤的气化实验,考察水蒸气、O2及其混合气氛对褐煤气化特性和气体组成分布的影响,结合红外光谱分析和热重分析,解析反应气氛对半焦结构和半焦反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O2的加入优化了褐煤的... 利用气流床反应器,在800~900℃条件下进行胜利褐煤的气化实验,考察水蒸气、O2及其混合气氛对褐煤气化特性和气体组成分布的影响,结合红外光谱分析和热重分析,解析反应气氛对半焦结构和半焦反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O2的加入优化了褐煤的水蒸气气化反应,促进了气体组成中H2体积分数的增加,最大增幅达到13%。气化后所得半焦的—OH,—CH3,—CH2—基团大幅减少,半焦的结构更加有序,芳香程度增加。采用热重分析对不同气氛下所得半焦的反应活性评价表明,随水蒸气体积分数的增加,制得半焦的气化反应活性降低;O2的加入进一步降低了反应活性指数,最低达到0.005min-1。O2环境下,低体积分数氧对制备的半焦反应活性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气氛 褐煤 部分气化 半焦结构 红外光谱
下载PDF
年青褐煤H_2O_2降解生产黄腐酸工艺及产物性质 被引量:20
16
作者 张水花 李宝才 +2 位作者 张惠芬 毕艳艳 刘建珍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5-88,共4页
对云南金所年青褐煤进行H2O2降解制备黄腐酸的试验研究,通过透析将黄腐酸分为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7个级分,对其进行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研究。结果表明:对黄腐酸产率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煤与氧化剂质量比,其次是氧化降解时间,氧化剂质量分... 对云南金所年青褐煤进行H2O2降解制备黄腐酸的试验研究,通过透析将黄腐酸分为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7个级分,对其进行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研究。结果表明:对黄腐酸产率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煤与氧化剂质量比,其次是氧化降解时间,氧化剂质量分数影响最小。优化工艺:煤与H2O2质量比1∶0.38,氧化降解温度30℃,氧化降解时间180 min,H2O2质量分数为15%,在此条件下黄腐酸产率达19%。理化分析结果表明:降解产物黄腐酸中总酸性基团、羧基质量摩尔浓度显著提高;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氧元素和含氧官能团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青褐煤 黄腐酸 H2O2降解 工艺
下载PDF
煤快速热解获得液态烃和气态烃的研究(Ⅲ)——气体停留时间的考察 被引量:17
17
作者 朱子彬 马智华 +2 位作者 俞丰 张成芳 王欣荣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710-716,共7页
用内蒙扎赉诺尔褐煤在气流床反应器中进行快速加氢热解的研究.在6.OMPa、700℃、氢气载气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为7~71s范围内,总生成物产率随停留时间增加而提高,停留时间达42s时,液态轻质芳烃(三苯+三酚)出现最大值达13.5%,比短停留... 用内蒙扎赉诺尔褐煤在气流床反应器中进行快速加氢热解的研究.在6.OMPa、700℃、氢气载气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为7~71s范围内,总生成物产率随停留时间增加而提高,停留时间达42s时,液态轻质芳烃(三苯+三酚)出现最大值达13.5%,比短停留时间的产率增加了1.6倍;71s时,气态和气、液态生成物总产率分别为31.6%和42.1%.随气体停留时间的增加,气态和液态轻质芳烃产率的提高与焦油量的减少和半焦中残留挥发分的降低有密切关系.在快速热解过程中,加氢二次反应不可避免,且对气、液生成物的产率和产物分布有重要影响.载气停留时间是控制二次反应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热解 气体停留时间 液态烃 气态烃
下载PDF
褐煤腐殖酸对铵的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刘方春 邢尚军 +3 位作者 刘春生 马海林 马丙尧 袁素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4-518,共5页
研究了铵浓度、处理时间及介质pH对2种褐煤腐殖酸吸附铵的影响及其规律。结果表明,褐煤腐殖酸对铵的吸附等温式可用Freundlich等温曲线描述,其动力学吸附方程用Elovich方程描述最佳。在pH<7.04时,介质pH的升高有利于铵的吸附。当pH&l... 研究了铵浓度、处理时间及介质pH对2种褐煤腐殖酸吸附铵的影响及其规律。结果表明,褐煤腐殖酸对铵的吸附等温式可用Freundlich等温曲线描述,其动力学吸附方程用Elovich方程描述最佳。在pH<7.04时,介质pH的升高有利于铵的吸附。当pH<4.03时,主要以物理吸附为主;当4.03<pH<7.04时,化学交换占主导地位。经硝酸处理褐煤样品的分配系数Kd和吸附量Q明显大于未处理样品的Kd和Q。适宜的固液比例能提高2种样品铵的吸附量,在固液比例分别为0.04和0.03时达最大,单位吸附量分别为34.9和72.2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腐殖酸 吸附
下载PDF
褐煤热破裂的显微CT实验 被引量:18
19
作者 孟巧荣 赵阳升 +2 位作者 胡耀青 冯增朝 徐素国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55-860,共6页
采用μCT225kVFCB型高精度显微CT试验系统并配以微型气氛炉,研究了内蒙古平庄褐煤热破裂随温度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褐煤在100℃左右时,大裂隙(〉800μm)占主导地位;200℃左右时,中等裂隙(100~400μm)占主导地位;300℃之后微... 采用μCT225kVFCB型高精度显微CT试验系统并配以微型气氛炉,研究了内蒙古平庄褐煤热破裂随温度的变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褐煤在100℃左右时,大裂隙(〉800μm)占主导地位;200℃左右时,中等裂隙(100~400μm)占主导地位;300℃之后微裂隙(〈100μm)占主导地位;热破裂的阈值为300℃左右;在300℃之前孔隙裂隙的产生发展主要是因为热破裂,300℃之后,微裂隙和孔隙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煤体发生热解化学反应,油气逸出,固体骨架逐渐转变为半焦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热破裂 显微CT 热解 孔隙
下载PDF
铜在土壤中的淋溶迁移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立仙 马文丽 +1 位作者 杨广怀 刘春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1-24,共4页
以棕壤为供试土壤,采用室内土柱淋溶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相当于泰安平均年降水量条件下铜在土壤垂直方向上的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中的铜在0~10 cm土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迁移转化.土壤铜含量越高,年降水量条件下表层土壤中... 以棕壤为供试土壤,采用室内土柱淋溶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相当于泰安平均年降水量条件下铜在土壤垂直方向上的迁移转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中的铜在0~10 cm土层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迁移转化.土壤铜含量越高,年降水量条件下表层土壤中铜的淋失量越大,沉淀态铜和矿物残留态铜所占的比例增加了28.57%~33.49%.高铜土壤中,钙含量的增加使交换态铜比例降低幅度为9.97%~10.48%,使铜的迁移量最大可减少15.54%;随褐煤施入量的增加,表层交换态铜含量减少,铜向5~10 cm土层中的淋溶量减少显著,有机结合态铜的含量增加22.76%~36.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棕壤 波尔多液 褐煤 迁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