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0)Co-γ辐射诱变处理对无芒雀麦种子萌发及幼苗期抗旱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李波 李祥莉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8-123,共6页
为了解^(60)Co-γ射线辐射对无芒雀麦种子幼苗耐旱性的影响,试验利用聚乙二醇(PEG-6000)为渗透介质模拟水分胁迫,以无芒雀麦种子为材料,采用发芽盒滤纸萌发,研究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射对无芒雀麦幼苗生长、细胞膜透性、渗透调节物... 为了解^(60)Co-γ射线辐射对无芒雀麦种子幼苗耐旱性的影响,试验利用聚乙二醇(PEG-6000)为渗透介质模拟水分胁迫,以无芒雀麦种子为材料,采用发芽盒滤纸萌发,研究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射对无芒雀麦幼苗生长、细胞膜透性、渗透调节物质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PEG为无芒雀麦种子萌发期的最佳胁迫浓度。低剂量^(60)Co-γ辐射提高种子的根系吸水能力,促进幼苗的含水量增加,从而促进种子的幼苗生长,高剂量辐射则具有抑制作用。相对电导率含量与辐射剂量呈正相关,随辐射剂量逐渐升高,对细胞膜的破坏性增强。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均与辐射剂量呈负相关,低剂量辐射可以促进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积累,进而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无芒雀麦幼苗的保护酶活性均呈现先升后降趋势,说明低剂量辐射促进无芒雀麦幼苗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而高剂量具有抑制作用。低剂量^(60)Co-γ射线辐射(50~100 Gy)促进无芒雀麦幼苗的生长,且通过相对电导率的降低对细胞膜起到保护作用。同时,无芒雀麦幼苗可通过体内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加来适应水分胁迫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芒雀麦 PEG胁迫 ^60Co-γ辐照 抗旱性
下载PDF
96份雀麦属材料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田青松 韩冰 +2 位作者 杨劼 于涛 宋旭红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8-25,共8页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来自国内外的96份雀麦属材料的遗传多样性。19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09条谱带,其中106条是多态性谱带,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7.25%。POPGENE 1.31软件分析结果显示:96份雀麦属材料总的基因多样性指数(Nei’s)为0.27...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来自国内外的96份雀麦属材料的遗传多样性。19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109条谱带,其中106条是多态性谱带,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7.25%。POPGENE 1.31软件分析结果显示:96份雀麦属材料总的基因多样性指数(Nei’s)为0.2756,Shannon信息指数为0.4257,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基因流(Nm)为1.3273,各种群间有一定的基因交流。用SLT_NTsys2.1e软件进行UPGMA聚类分析表明,96份材料可分为6个类群,与主成分分析结果基本一致。用Arlequin3.1软件进行AMOVA分析表明,种间的分子变异比率为15.85%,种内的分子变异比率为84.15%,种内分子变异较大,种内遗传多样性高于种间的遗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麦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ISSR
下载PDF
^(60)Co-γ射线对无芒雀麦种子的辐照效应 被引量:12
3
作者 李波 李祥莉 +1 位作者 赵宇佳 马赫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56-761,共6页
【目的】探究^(60)Co-γ射线辐射对无芒雀麦种子的辐照效应,研究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射对其种子萌发和早期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无芒雀麦干种子为材料,用不同剂量(50,100,150,200,250,300 Gy)^(60)Co-γ射线进行辐射处理。... 【目的】探究^(60)Co-γ射线辐射对无芒雀麦种子的辐照效应,研究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射对其种子萌发和早期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无芒雀麦干种子为材料,用不同剂量(50,100,150,200,250,300 Gy)^(60)Co-γ射线进行辐射处理。【结果】不同辐射剂量在一定程度上对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有抑制作用,且150~300 Gy剂量辐射与对照差异均显著。活力指数、芽苗高度、主根长度和鲜重等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辐射剂量为50 Gy处理时各指标测定值最大,随辐射剂量增加,各指标抑制作用增强,且与对照差异显著。不同剂量辐射对芽苗干重表现在随辐射剂量的增大抑制作用增强,剂量在150~300 Gy区间与对照差异显著。低剂量辐射对种子的出苗率、幼苗高度均有促进作用,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且高剂量辐射抑制种子的出苗率。根据辐射剂量对种子的发芽状况和出苗率的影响,初步确定无芒雀麦干种子的半致死剂量为100~150 Gy。【结论】50~100 Gy范围内^(60)Co-γ射线辐射对无芒雀麦种子的活力、出苗率及幼苗生长均具有促进作用,在150~300 Gy范围内均有抑制作用,且随辐射剂量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芒雀麦 60Co-γ射线 辐照效应 萌发特性 幼苗生长
下载PDF
紫花苜蓿密度及禾豆混播方式下草地生产性能及光合特性 被引量:8
4
作者 滕泽 张永亮 +5 位作者 张玉霞 于铁峰 陈卫东 孙昊 刘欢 唐玉婷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618-1627,共10页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间行(A_(1))和交叉(A_(2))混播两种方式建植草地并确定8个紫花苜蓿种群密度(5、15、25、35、45、55、65和75株·m^(−2),分别记为B_(1)、B_(2)、B_(3)、B_(4)、B_(5)、B_(6)、...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间行(A_(1))和交叉(A_(2))混播两种方式建植草地并确定8个紫花苜蓿种群密度(5、15、25、35、45、55、65和75株·m^(−2),分别记为B_(1)、B_(2)、B_(3)、B_(4)、B_(5)、B_(6)、B_(7)和B_(8))混播为对象,通过测定全年及各茬次产量及头茬禾草生长特性、光合特性,研究混播方式和紫花苜蓿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生长特性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以期为科尔沁沙地混播草地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交叉混播禾草产量、生长特性、水分利用率、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间行混播(P<0.05),间行混播1茬、全年苜蓿、禾豆产量、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及蒸腾速率显著高于交叉混播(P<0.05)。B_(1)和B_(3)全年禾草产量显著高于B_(4)~B_(8)(P<0.05),B_(6)全年紫花苜蓿及禾-豆产量显著高于B_(1)、B_(2)和B_(3)(P<0.05)。B_(3)处理禾草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最高。综上所述,在科尔沁沙地无芒雀麦草地上交叉混播紫花苜蓿15~25株·m^(−2),混播群落稳定性较好,间行混播紫花苜蓿45~55株·m^(−2)全年禾豆总产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种群密度 混播方式 牧草产量 生长特性 光合生理特性 无芒雀麦 群落稳定性
下载PDF
雀麦种子萌发期抗旱性评价 被引量:5
5
作者 陈露 宋旭红 +3 位作者 王凯 徐梦璐 田青松 韩冰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年第6期35-37,共3页
用不同浓度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对6份雀麦种子进行萌发期抗旱评价,结果表明:4%和8%浓度处理的发芽率、发芽势、胚根生长、胚芽生长和发芽指数较对照没有变化或降低不显著,大于12%PEG浓度胁迫较对照显著降低胚根和胚芽... 用不同浓度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对6份雀麦种子进行萌发期抗旱评价,结果表明:4%和8%浓度处理的发芽率、发芽势、胚根生长、胚芽生长和发芽指数较对照没有变化或降低不显著,大于12%PEG浓度胁迫较对照显著降低胚根和胚芽的生长、发芽指数和发芽势。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耐旱性综合评价表明:6份材料的抗旱性依次为A1>A5>A6>A3>A2>A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 雀麦 萌发 耐旱性
下载PDF
雀麦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 被引量:3
6
作者 车晋滇 袁志强 +5 位作者 金东红 王艳梅 张光伟 胡效刚 吴继宗 田兆迎 《北京农业(下旬刊)》 2010年第12期41-43,共3页
雀麦(Bromus japonicus Thunb.)已成为北京市麦田的主要恶性杂草,危害蔓延逐年扩大。为便于基层技术人员识别该种杂草及时开展防治,对雀麦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分布、危害进行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 雀麦 恶性杂草 生物学特性
原文传递
雀麦对小麦危害损失及防除指标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谢鹏云 朱玉新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2期201-204,共4页
本文研究了雀麦对小麦经济产量的影响程度及与组成小麦产量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田间雀麦每增加1万穗/hm^2,小麦减产2.12 kg(回归关系式y=4481.7-2.12x)。根据危害损失和生产实际,将雀麦发生程度区分为0、1、2、3、4、5六个等级,... 本文研究了雀麦对小麦经济产量的影响程度及与组成小麦产量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田间雀麦每增加1万穗/hm^2,小麦减产2.12 kg(回归关系式y=4481.7-2.12x)。根据危害损失和生产实际,将雀麦发生程度区分为0、1、2、3、4、5六个等级,提出了不同类型麦田雀麦发生量和应采取的防除策略;初步确定了麦田雀麦防除指标为50.8穗/m^2或10.3株/m^2,为因地制宜开展雀麦防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雀麦 小麦 危害 防除
下载PDF
Using Pyroxasulfone for Downy Brome (<i>Bromus tectorum</i>L.) Control in Winter Wheat
8
作者 Vipan Kumar Prashant Jha Amit J. Jhala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7年第10期2367-2378,共12页
Downy brome is one of the most troublesome weeds in no-till wheat production systems of the US Great Plains. Pyroxasulfone is a relatively new, soil-applied residual herbicide (root/shoot growth inhibitor) labeled for... Downy brome is one of the most troublesome weeds in no-till wheat production systems of the US Great Plains. Pyroxasulfone is a relatively new, soil-applied residual herbicide (root/shoot growth inhibitor) labeled for use in wheat. Multiple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near Huntley, MT from 2012 through 2016 to determine the efficacy of pyroxasulfone to control downy brome in imidazolinone (IMI)-tolerant (Clearfield&#8482) winter wheat. Pyroxasulfone did not cause any injury to wheat in any of the three studies. Downy brome injury with pyroxasulfone preemergence (PRE) only program did not differ between 89 or 178 g&middot;ai (active ingredient)&middot;ha-1 rates, and averaged 82% and 84% in 2 separate studies. In a preplant (PP) burndown program, the addition of pyroxasulfone (178 g&middot;ai&middot;ha-1) to glyphosate improved downy brome end-season injury from 15% to 74%. In a separate study, the end-season injury with pyroxasulfone was greater when applied PRE (84%) compared to the delayed PRE (DPRE) timing (74%). In addition, the water dispersible granule (WDG) formulation of pyroxasulfone performed slightly better than the suspension concentrate (SC) formulation for downy brome injury. Pyroxasulfone applied PRE in the fall at a rate of 89 g&middot;ai&middot;ha-1 followed by (fb) imazamox (44 g&middot;ai&middot;ha-1 rate) applied postemergence (POST) in the spring effectively controlled downy brome (99% end-season injury). Furthermore, the injury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standard program comprising of propoxycarbazone (29 g&middot;ai&middot;ha-1) PRE fb imazamox POST in IMI-tolerant winter wheat. In conclusion, pyroxasulfone applied PRE in the fall can be effectively utilized in conjunction with a standard acetolactate synthase (ALS)-inhibitor-based POST herbicide program for a season-long downy brome management in winter whea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wny brome Pyroxasulfone Soil-Applied HERBICIDE HERBICIDE Rate Application TIMING Formulation WHEAT
下载PDF
杂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种间竞争及稳定性 被引量:54
9
作者 张永亮 王建丽 胡自治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1期43-49,共7页
苜蓿(M ed icag o sa tiva)与无芒雀麦(B rom us innerm is)以0.3:0.7的播种量进行混播试验,测定组分种绝对生长率(AGR)、相对生长率(RGR)、相对产量总和(RYT)以及种间竞争率(CR),探讨不同苜蓿品种+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种间竞争及稳定性。... 苜蓿(M ed icag o sa tiva)与无芒雀麦(B rom us innerm is)以0.3:0.7的播种量进行混播试验,测定组分种绝对生长率(AGR)、相对生长率(RGR)、相对产量总和(RYT)以及种间竞争率(CR),探讨不同苜蓿品种+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种间竞争及稳定性。结果表明:草地生物量的净积累主要在生育前期,单播和混播草地中杂花苜蓿的AGR和RGR平均值高于敖汉苜蓿(M.sa tiva CV.A ohan);同种苜蓿混播与单播草地生物量快速积累期相同,但不同品种间有所差异,敖汉苜蓿早于杂花苜蓿(M.varia M artin.CV.C aoyuan);苜蓿在孕蕾至初花期、无芒雀麦在拔节至抽穗期AGR和RGR最高,混播降低了苜蓿的AGR和RGR值;在组分频率下,春秋二季种间竞争小于种内竞争(RYT>1),而夏季种间竞争大于种内竞争(RYT<1),苜蓿的竞争力大于无芒雀麦(苜蓿的CR>1);甘农1号杂花苜蓿(M.variaM artin.CV.G annong N o.1)与无芒雀麦混播群落稳定性较好;在苜蓿+无芒雀麦混播群落中,光资源竞争是种间竞争的关键,温度对种间竞争有明显影响,夏季较高的温度减弱了无芒雀麦的竞争力,增强了苜蓿的竞争力;夏季是混播草地中无芒雀麦种群衰退的关键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无芒雀麦 混播草地 种间竞争 群落稳定性
下载PDF
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在(1:1)混播中的竞争与共存 被引量:42
10
作者 谢开云 张英俊 +4 位作者 李向林 何峰 万里强 王栋 秦燕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3767-3778,共12页
【目的】在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草地中不仅存在种内竞争也存在种间竞争,由于不同植物之间竞争力强弱不同,竞争的结果将出现一方逐渐消退,另一方逐渐占据优势的现象,因此研究豆科与禾本科牧草之间竞争与共存机制对于维持混播草地稳定高... 【目的】在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草地中不仅存在种内竞争也存在种间竞争,由于不同植物之间竞争力强弱不同,竞争的结果将出现一方逐渐消退,另一方逐渐占据优势的现象,因此研究豆科与禾本科牧草之间竞争与共存机制对于维持混播草地稳定高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温室栽培条件下设置3个氮肥水平(0,75,150kg N·hm-2,记作N0,N75,N150)以及单播和混播两种种植模式(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1﹕1混播),采用相对生物量(RY)、相对密度(RD)、竞争率(CR)和相对产量总值(RYT)以及紫花苜蓿的固氮比例(%Ndfa)和转氮比例(%N Trans)等指标研究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在1﹕1混播中的竞争关系与共存机制。【结果】施氮量从0增加到150 kg N·hm-2,单播中无芒雀麦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和分蘖数显著增加(P<0.05),而紫花苜蓿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和分枝数无显著变化(P>0.05)。在混播中无芒雀麦的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和分蘖数也显著增加(P<0.05),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紫花苜蓿的生物量和分枝数。另外,在混播中无芒雀麦以增加分蘖数的方式来扩张地上空间的能力要强于紫花苜蓿。无芒雀麦的单株生物量和分蘖数在混播模式下都极显著高于单播(P<0.01),而紫花苜蓿的单株生物量和分枝数在混播模式下极显著低于单播(P<0.01)。在混播中无芒雀麦的竞争率始终大于1.0,而紫花苜蓿的竞争率始终小于1.0,这说明无芒雀麦的竞争力要大于紫花苜蓿的竞争力,且在整个生育期中,无芒雀麦的竞争力逐渐减弱,而紫花苜蓿的竞争力逐渐增强。在N0处理下,第2次、第3次和第4次取样时,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的相对产量总值(RYT)显著大于1.0(P<0.05),说明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无明显的竞争效应,这主要归功于紫花苜蓿的生物固氮对无芒雀麦的贡献(地上部转移的氮素占无芒雀麦氮素含量的15.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芒雀麦 紫花苜蓿 单播 混播 种内竞争 种间竞争 生物固氮
下载PDF
单播与混播下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生物量对氮肥的响应 被引量:28
11
作者 谢开云 李向林 +4 位作者 何峰 万里强 王栋 秦燕 余群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48-156,共9页
禾本科与豆科牧草的混播,是人工草地建植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研究氮肥对豆禾混播草地影响对维持混播草地的持续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在温室栽培条件下研究了3个氮肥梯度(0,75,150kg N/hm2,记作N0,N75,N150)对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 禾本科与豆科牧草的混播,是人工草地建植的最主要方式之一,研究氮肥对豆禾混播草地影响对维持混播草地的持续稳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在温室栽培条件下研究了3个氮肥梯度(0,75,150kg N/hm2,记作N0,N75,N150)对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单播以及它们混播(分别记作G-G,L-L,G-L)生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单播时,无芒雀麦对氮肥的响应较敏感,施入氮肥显著地提高无芒雀麦的生物量(P<0.05),而对紫花苜蓿的生物量无显著影响(P>0.05)。在混播时,无芒雀麦对有效氮的竞争胜过紫花苜蓿,施氮能显著地增加混播中无芒雀麦牧草的生物量(P<0.05),间接地抑制了紫花苜蓿生物量的发展。2)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混播的总生物量介于它们单播时生物量之间,却高于它们单播时生物量的平均值。3)无芒雀麦单株地上生物量在混播时显著高于单播(P<0.05)。相反,紫花苜蓿的单株地上生物量单播显著高于混播(P<0.05)。这说明在混播系统中,无芒雀麦混播效应表现为积极的促进作用,紫花苜蓿混播效应表现为消极的抑制作用。4)在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的混播中,无芒雀麦和紫花苜蓿的生长处于动态的消长中,这种变化通过土壤无机氮的水平来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芒雀麦 紫花苜蓿 氮肥 地上生物量 地下生物量
下载PDF
不同混播方式下苜蓿+无芒雀麦人工草地生产力动态研究 被引量:25
12
作者 张宏宇 杨恒山 +3 位作者 李春辉 刘晶 葛选良 张丽妍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年第1期55-58,共4页
2006-2007年在地处西辽河平原的内蒙古民族大学试验农场。对不同混播方式下紫花苜蓿+无芒雀麦人工草地生产力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株高混播低于单播,而无芒雀麦株高则混播高于单播.返青期同行混播、间行混播生产力均... 2006-2007年在地处西辽河平原的内蒙古民族大学试验农场。对不同混播方式下紫花苜蓿+无芒雀麦人工草地生产力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紫花苜蓿的株高混播低于单播,而无芒雀麦株高则混播高于单播.返青期同行混播、间行混播生产力均高于单播苜蓿和单播无芒雀麦;苜蓿进入现蕾期之后混播生产力低于单播苜蓿而高于单播无芒雀麦,间行混播生产力高于同行混播.生长前期无芒雀麦的组分比例间行混播高于同行混播,生长后期二者组分比例趋于一致.间行混播种间干扰大于种内干扰出现的时期晚于同行混播,同行混播下无芒雀麦的竞争力总体上高于间行混播下的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无芒雀麦人工草地 同行混播 间行混播 生产力动态 种间竞争
下载PDF
甲酸、蔗糖及晾晒对无芒雀麦青贮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6
13
作者 余国辉 许庆方 +2 位作者 玉柱 白春生 刘豪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0-104,共5页
为探索甲酸、蔗糖及晾晒对无芒雀麦青贮效果的影响,分别对新鲜或晾晒无芒雀麦添加甲酸或蔗糖后青贮。室内贮藏360d后取样分析,结果表明:晾晒后无芒雀麦原料的水分含量从65%左右下降至约50%,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 为探索甲酸、蔗糖及晾晒对无芒雀麦青贮效果的影响,分别对新鲜或晾晒无芒雀麦添加甲酸或蔗糖后青贮。室内贮藏360d后取样分析,结果表明:晾晒后无芒雀麦原料的水分含量从65%左右下降至约50%,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灰分(Ash)、粗脂肪(EE)、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等养分含量无显著变化;晾晒无芒雀麦青饲料的pH显著增加(P〈0.05);但乳酸(P〈0.05)和氨态氮(P〈0.01)含量减少。添加甲酸能够极显著降低无芒雀麦青贮饲料pH值(P〈0.01),提高乳酸含量(P〈0.01),降低乙酸含量(P〈0.01);添加蔗糖能够降低无芒雀麦青贮饲料pH值(P〈0.01)和乙酸含量(P〈0.05),提高乳酸含量(P〈0.01);添加甲酸和蔗糖都能够极显著降低氨态氮含量(P〈0.01)。晾晒、添加甲酸或蔗糖对无芒雀麦青贮饲料的CP、NDF、ADF、Ash、EE等养分含量和干物质保存率无显著影响,对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也无显著影响。与原料相比,青贮后硝酸盐含量下降54%~57%,亚硝酸盐含量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芒雀麦 青贮 甲酸 蔗糖 晾晒
下载PDF
氮肥、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环境因素对无芒雀麦种子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3
14
作者 房丽宁 韩建国 +1 位作者 王培 董君 《中国草地》 CSCD 2001年第4期31-36,47,共7页
通过观察无芒雀麦在大连市普兰店地区的生长和生殖特性发现 1999年该地的气候条件适宜无芒雀麦的生殖发育和种子生产 ,但在种子成熟期的高温干旱导致种子成熟速度加快和种子重量降低。同时 ,还研究了氮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无芒雀麦种... 通过观察无芒雀麦在大连市普兰店地区的生长和生殖特性发现 1999年该地的气候条件适宜无芒雀麦的生殖发育和种子生产 ,但在种子成熟期的高温干旱导致种子成熟速度加快和种子重量降低。同时 ,还研究了氮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无芒雀麦种子产量的影响。施氮量为180kg/hm2 时 ,无芒雀麦的种子产量最高 ,可达 184 4kg/hm2 ,但和施氮量为 150kg/hm2 、12 0kg/hm2和 90kg/hm2 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在无芒雀麦的抽穗初期喷施调嘧啶和多效唑对无芒雀麦种子的各产量构成要素、种子产量和植株高度都没有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芒雀麦 种子生产 氮肥 植物生长调节剂 环境因素
原文传递
菌根真菌和根瘤菌接种对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牧草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23
15
作者 谢开云 孙伶俐 +3 位作者 张力文 郑万菊 万江春 赵云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2-188,共7页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和根瘤菌是自然界存在的两类重要的共生微生物,分别能与宿主植物形成丛枝菌根和根瘤的共生体系,对宿主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建立丛枝菌根真菌-禾本科牧草和丛枝菌根真菌-...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和根瘤菌是自然界存在的两类重要的共生微生物,分别能与宿主植物形成丛枝菌根和根瘤的共生体系,对宿主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通过建立丛枝菌根真菌-禾本科牧草和丛枝菌根真菌-豆科牧草-根瘤菌的共生体,研究AMF和根瘤菌接种对混播中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单独接种根瘤菌处理下单播和混播的紫花苜蓿地上单株生物量分别提高了65.42%和53.41%,地下单株生物量提高了96.66%和114.42%。单独接种AMF处理下单播和混播的紫花苜蓿地上单株生物量分别提高了35.33%和23.20%,地下单株生物量提高了40.00%和46.45%。而AMF和根瘤菌双接种处理下单播和混播的紫花苜蓿地上单株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05.66%和185.64%,地下单株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67%和121%。综上所述,AMF和根瘤菌双接种对紫花苜蓿生物量的促进作用具有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真菌(AMF) 根瘤菌 紫花苜蓿 无芒雀麦 混播
下载PDF
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草地适宜刈割高度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鲁富宽 王建光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9-52,57,共5页
混播方式和刈割高度直接影响混播草地的产量和草产品质量,为了确定适宜的混播方式和刈割高度,在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采用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1∶1混播、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1∶2混播、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2∶... 混播方式和刈割高度直接影响混播草地的产量和草产品质量,为了确定适宜的混播方式和刈割高度,在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园区采用紫花苜蓿单播、无芒雀麦单播、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1∶1混播、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1∶2混播、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2∶1混播五种播种方式建植草地,以2cm、5cm、8cm、11cm四种刈割高度进行采收。经过4年的研究表明,在五种播种方式中,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2∶1混播产量最高;在四种刈割高度处理中,以8cm高度刈割为宜,除播种当年以外,产量最高而且能够保证混播草地可持续利用;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2∶1混播并以8cm的高度刈割是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草地最佳利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无芒雀麦 混播比例 刈割高度
下载PDF
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对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土壤改良效果研究 被引量:19
17
作者 潘多锋 申忠宝 +5 位作者 王建丽 高超 李道明 张瑞博 邸桂俐 钟鹏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年第10期127-131,共5页
为了探讨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对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土壤的改良效果,分析比较了混播草地与盐碱化草地的土壤含水量、容重、pH、土壤全盐量和主要养分等的变化。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可显著降低盐碱化草地土壤0~30cm土层... 为了探讨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对松嫩平原盐碱化草地土壤的改良效果,分析比较了混播草地与盐碱化草地的土壤含水量、容重、pH、土壤全盐量和主要养分等的变化。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可显著降低盐碱化草地土壤0~30cm土层的含水量、容重、pH和全盐含量(P<0.05),4个指标分别比盐碱化草地降低9.88%、14.37%、10.56%和24.80%;种植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后土壤主要养分均增加,0~30cm土层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磷和速效磷分别是盐碱化草地的1.41、1.29、1.09、1.15和1.39倍,种植年限越长增量越多。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改良盐碱化土壤效果明显,土壤环境向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方向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无芒雀麦 混播草地 盐碱化草地 土壤
下载PDF
施肥和混播对人工草地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8
18
作者 张永亮 于铁峰 郝凤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8-96,共9页
以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为对象,研究不同氮(N)磷(P)钾(K)肥组合、混播比例以及茬次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0~30cm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在0~15cm土层,第1茬... 以紫花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为对象,研究不同氮(N)磷(P)钾(K)肥组合、混播比例以及茬次对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对0~30cm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在0~15cm土层,第1茬收获时的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以及第2茬收获时的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受混播比例影响极显著(P<0.01);在0~30cm土层,第1~3茬收获时的土壤碱解氮和第1~2茬收获时的速效磷含量受施肥与混播比例互作影响极显著(P<0.01)。0~15cm土层速效钾、速效磷含量与磷钾肥施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碱解氮含量与氮肥施量没有显著相关性。高氮处理(N_(420)P_(250)K_(120))第1茬0~15cm土壤碱解氮含量比高钾处理(N_(350)P_(100)K_(360))低18.41%(P<0.05),第2茬比高钾和高磷处理(N_(140)P_(300)K_(300))低29.45%和17.27%(P<0.05)。缺磷处理(N_(210)P_(0)K_(240))1~3茬土壤碱解氮含量比高磷处理低18.29%、36.09%和17.00%(P<0.05)。豆禾1∶2混播第1茬0~15cm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比2∶2混播高17.55%和17.62%(P<0.05),1~3茬速效磷含量比2∶2混播高11.39%、7.23%和12.86%(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无芒雀麦 施肥 混播比例 土壤速效养分
下载PDF
施肥与混播比例对豆禾混播牧草产量及氮磷钾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张永亮 于铁峰 +1 位作者 郝凤 高凯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91-101,共11页
氮磷钾施量、豆禾混播比例是影响混播草地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分析不同氮磷钾组合与混播比例下牧草产量和氮磷钾利用效率,为豆禾混播草地高产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为对象,采用2个间行混播比例(... 氮磷钾施量、豆禾混播比例是影响混播草地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分析不同氮磷钾组合与混播比例下牧草产量和氮磷钾利用效率,为豆禾混播草地高产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为对象,采用2个间行混播比例(豆禾比2∶2和1∶2)和7个氮磷钾组合[N 280 P 150 K 0(A 1),N 350 P 100 K 360(A 2),N 140 P 300 K 300(A 3),N 420 P 250 K 120(A 4),N 70 P 50 K 60(A 5),N 210 P 0K 240(A 6)和N 0P 200 K 180(A 7)]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全年豆禾总产量以A 2处理最高(11.68 t·hm-2),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处理;A 1处理禾草产量(3.80 t·hm-2)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处理;A 2处理苜蓿产量(8.60 t·hm-2)极显著(P<0.01)高于A 1,A 5,A 6,A 7处理;缺氮(A 7)处理全年禾草及豆禾总产量最低。氮肥及氮钾互作与豆禾产量、氮钾互作与苜蓿产量显著相关(P<0.05)。禾草、苜蓿及豆禾NPK偏生产力和吸收率随着NPK施量增加而逐渐下降,A 5处理极显著(P<0.01)高于其他处理。缺钾(A 1)和低钾(A 5)处理苜蓿N利用率明显降低,缺磷(A 6)和高磷(A 3)处理禾草、苜蓿及豆禾K利用率明显下降。豆禾2∶2混播全年苜蓿产量及豆禾总产量极显著(P<0.01)高于1∶2混播。豆禾2∶2混播苜蓿NPK偏生产力、吸收量和吸收率、豆禾NPK偏生产力、N吸收量和吸收率极显著高于1∶2混播,禾草NPK偏生产力、吸收量和吸收率极显著(P<0.01)低于1∶2混播。综合考虑牧草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豆禾2∶2间行混播,氮磷钾施量以N 140 kg·hm-2,P 2O 5100 kg·hm-2,K 2O 120 kg·hm-2较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无芒雀麦 混播草地 施肥 牧草产量 肥料利用效率
下载PDF
《偃师二里头》有关铸铜技术的探讨——兼谈报告存在的几点问题 被引量:14
20
作者 李京华 《中原文物》 2004年第3期29-36,共8页
通过对《偃师二里头》报告中分散的熔炉、泥范、铜渣、铜器等铸铜资料系统地整理可知 ,夏代已有液态熔炼、液态铸造成形、泥范造型与烘范等较为完善的铸铜技术。但也发现此报告中有一些缺点和问题 ,影响了对二里头文化铸铜技术的深入了... 通过对《偃师二里头》报告中分散的熔炉、泥范、铜渣、铜器等铸铜资料系统地整理可知 ,夏代已有液态熔炼、液态铸造成形、泥范造型与烘范等较为完善的铸铜技术。但也发现此报告中有一些缺点和问题 ,影响了对二里头文化铸铜技术的深入了解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偃师二里头》 铸铜技术 夏代 二里头文化遗址 熔炼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