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近海海域卫星热红外亮温增温异常探讨 被引量:28
1
作者 卢振权 吴必豪 +1 位作者 强祖基 杜乐天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4-82,共9页
在大量风云静止气象卫星热红外观测资料的基础上, 对比总结了中国近海海域卫星热红外亮温增温异常的特征,分析了热红外亮温异常与海底常规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藏之间的关系, 探讨了中国近海海域卫星热红外增温异常的机制, 指出了中国近... 在大量风云静止气象卫星热红外观测资料的基础上, 对比总结了中国近海海域卫星热红外亮温增温异常的特征,分析了热红外亮温异常与海底常规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藏之间的关系, 探讨了中国近海海域卫星热红外增温异常的机制, 指出了中国近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赋存区。根据地球排气理论及卫星热红外亮温增温异常与海底烃类聚集体、油气盆地或潜在天然气水合物藏、断裂构造、地震活动等之间的关系, 中国近海临震前卫星热红外增温异常的原因可能与临震前地球排气作用导致的油气渗漏和 (或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后扩散有关。中国近海海域的西沙海槽、东沙群岛岛坡、笔架南盆地、北吕宋海槽、南沙海槽、冲绳海槽中南部至西南部等是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赋存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热红外 亮温异常 天然气水合物 中国近海
下载PDF
2017年8月9日精河M_S6.6地震热红外亮温异常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治广 张璇 +1 位作者 张元生 王在华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57-763,共7页
利用相对功率谱方法对风云卫星热红外亮温数据进行处理,发现精河M_S6.6地震前存在明显的前兆异常。异常时空演化特征为2017年7月12日在北天山地震带中、东部和阿尔泰地震带中部开始出现相对功率谱高值聚集现象,随后幅值和面积逐渐增大,... 利用相对功率谱方法对风云卫星热红外亮温数据进行处理,发现精河M_S6.6地震前存在明显的前兆异常。异常时空演化特征为2017年7月12日在北天山地震带中、东部和阿尔泰地震带中部开始出现相对功率谱高值聚集现象,随后幅值和面积逐渐增大,持续至7月27日异常面积和幅度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减弱,2017年8月14日后基本恢复正常,异常持续大约1个月,8月9日在异常区域边缘发生精河M_S6.6地震。地震震中所在的北天山地震带平均相对功率谱值时序变化特征与异常区域时间演化过程类似,地震发生在平均相对功率谱由最大值恢复至正常背景值的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红外 亮温异常 地震前兆 精河MS6.6地震
下载PDF
阿克陶M_S6.7和且末M_S5.8地震前红外亮温异常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治广 张元生 +1 位作者 王在华 徐衍刚 《内陆地震》 2017年第2期130-137,共8页
利用相对功率谱方法对风云卫星热红外亮温数据进行处理,发现阿克陶M_S6.7和且末M_S5.8地震前存在明显的前兆异常。异常时空演化特征为2016年9月19日在阿尔金断裂带和西昆仑断裂带交汇部位、塔里木盆地内开始出现相对功率谱高值聚集现象... 利用相对功率谱方法对风云卫星热红外亮温数据进行处理,发现阿克陶M_S6.7和且末M_S5.8地震前存在明显的前兆异常。异常时空演化特征为2016年9月19日在阿尔金断裂带和西昆仑断裂带交汇部位、塔里木盆地内开始出现相对功率谱高值聚集现象,随后幅值和面积逐渐增大,持续至10月7日异常幅值和面积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变弱,2016年10月22日后基本恢复正常,异常持续33天。异常结束后,分别于11月25日和12月20日发生阿克陶M_S6.7和且末M_S5.8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红外 亮温异常 地震前兆 阿克陶Ms6.7 且末Ms 5.8
下载PDF
2015年7月3日皮山Ms6.5级地震热红外亮温异常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治广 张元生 王在华 《高原地震》 2019年第A01期33-39,共7页
利用相对功率谱方法对风云卫星热红外亮温数据进行处理,发现皮山Ms6.5级地震前存在明显的前兆异常。异常区域时空演化特征为2015年6月21日阿尔金断裂带和西昆仑断裂带开始出现小幅度亮温功率谱增强现象,随后幅值和面积逐渐增大,持续至7... 利用相对功率谱方法对风云卫星热红外亮温数据进行处理,发现皮山Ms6.5级地震前存在明显的前兆异常。异常区域时空演化特征为2015年6月21日阿尔金断裂带和西昆仑断裂带开始出现小幅度亮温功率谱增强现象,随后幅值和面积逐渐增大,持续至7月31日异常面积和幅度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减弱,2015年8月28日后基本恢复正常。7月3日皮山Ms6.5级地震发生在异常持续增强的过程中,震中位于异常区域边缘的西昆仑断裂带。震中区域相对功率谱时序曲线与异常区域时间演化过程类似,地震发生在相对功率谱幅值增大的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红外 亮温异常 地震前兆 皮山Ms6.5地震
下载PDF
2018年8月14日云南通海M5.0地震热红外亮温异常分析
5
作者 格根 梁沙沙 +1 位作者 裴东洋 阿娜尔 《防灾减灾学报》 2022年第1期31-35,80,共6页
利用相对功率谱估计方法对2018年8月14日云南通海市M5.0地震前后热红外亮温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异常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18年6月27日,在畹町—安定断裂附近出现亮温增温异常,随后异常幅值及面积逐渐增大,沿断裂带发展,持续至8月6日面积... 利用相对功率谱估计方法对2018年8月14日云南通海市M5.0地震前后热红外亮温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异常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18年6月27日,在畹町—安定断裂附近出现亮温增温异常,随后异常幅值及面积逐渐增大,沿断裂带发展,持续至8月6日面积及谱值达到最高值,之后高值异常区域慢慢收缩,8月14日在异常区附近发生通海M5.0地震,震中区域未出现异常。异常高值区域平均相对功率谱时序变化特征与异常时空演化过程相似,地震发生在相对功率谱陡升至恢复过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红外 亮温异常 异常时空演化 通海M5.0地震
下载PDF
2021年云南省3次中强地震前后热红外异常特征分析
6
作者 李利波 张翔 李智蓉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5期16-22,共7页
基于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G热红外观测数据,采用连续小波变换和相对功率谱方法,对2021年云南省3次中强地震,即漾濞M_(S)6.4地震、双柏M_(S)5.1地震和盈江M_(S)5.0地震发生前后的地表亮温异常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震前均存在... 基于中国静止气象卫星FY-2G热红外观测数据,采用连续小波变换和相对功率谱方法,对2021年云南省3次中强地震,即漾濞M_(S)6.4地震、双柏M_(S)5.1地震和盈江M_(S)5.0地震发生前后的地表亮温异常时空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震前均存在显著的热红外亮温异常现象,其异常首先出现在区域主要活动断裂一端,沿断裂带扩展,异常面积和相对功率谱幅度均逐渐增强;之后迅速减弱,在衰减过程中发震,震中多位于异常增温区边缘或附近。分析认为,3次地震热红外亮温异常的可能原因是,区域应力累积致使岩层破裂,地壳深源气体和流体与周围岩层相互作用,造成地表产生增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红外亮温异常 小波变换 小波相对功率谱 漾濞M_(S)6.4地震
下载PDF
理塘M_S5.1和杂多M_S6.2地震热红外亮温异常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治广 张元生 +1 位作者 王在华 徐衍刚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8-186,共9页
利用相对功率谱方法对风云卫星热红外亮温数据进行处理,发现理塘M_S5.1和杂多M_S6.2地震前存在明显的前兆异常。异常时空演化特征为2016年8月12日在嘉黎—察隅断裂带、怒江断裂带和澜沧江断裂带开始出现亮温功率谱高值聚集现象,随后幅... 利用相对功率谱方法对风云卫星热红外亮温数据进行处理,发现理塘M_S5.1和杂多M_S6.2地震前存在明显的前兆异常。异常时空演化特征为2016年8月12日在嘉黎—察隅断裂带、怒江断裂带和澜沧江断裂带开始出现亮温功率谱高值聚集现象,随后幅值和面积逐渐增大,持续至9月1日异常面积和幅度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减弱,2016年9月21日后基本恢复正常,异常持续近40天。异常结束后,分别于9月23日和10月17日在异常区域内发生理塘M_S5.1和杂多M_S6.2地震。两次地震震中区域平均相对功率谱值时序曲线与异常区域时间演化过程类似,地震发生在平均相对功率谱值恢复正常背景值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亮温异常 地震前兆 理塘Ms5 1地震 杂多Ms6 2地震
下载PDF
A Scheme for Estimating Tropical Cyclone Intensity Using AMSU-A Data 被引量:3
8
作者 姚志刚 林龙福 +1 位作者 陈洪滨 费建芳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期96-106,共11页
Brightness temperature anomalies measured by the Advanced Microwave Sounding Unit (AMSU) on 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polar-orbiting series are suited to estimate tropical cyclone ... Brightness temperature anomalies measured by the Advanced Microwave Sounding Unit (AMSU) on the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 polar-orbiting series are suited to estimate tropical cyclone (TC) intensity by virtue of their ability to assess changes in tropospheric warm core struc-ture in the presence of clouds. Analysis of the measurements from different satellites shows that the variable horizontal resolution of the instrument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observed brightness temperature anoma-lies. With the aim to decrease these effects on TC intensity estimation more easily and effectively, a new simple correction algorithm,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product of the brightness temperature gradient near the TC center and the size of the field-of-view (FOV) observing the TC center, is proposed to modify the observed anomalies. Without other measurements, the comparison shows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ew algorithm is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physically-based algorithm. Furthermore, based on the correction algorithm, a new scheme, in which the brightness temperature anomalies at 31.4 GHz and 89 GHz accounting for precipitation effects are directly used as the predictors with those at 54.94 GHz and 55.5 GHz, is developed to estimate TC intensity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basin. The collocated AMSU-A observations from NOAA-16 with the best track (BT) intensity data from the 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 (JMA) in 2002-2003 and in 2004 are used respectively to develop and validate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For the independent validation dataset, the scheme yields 8.4 hPa of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and 6.6 hPa of the mean absolute error. For the 81 collocated case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basin and for the 24 collocated cases in the Atlantic basin, compared to the BT data, the standard deviations of the estimation differences of the results are 15% and 11% less than those of the CIMSS (Cooperative Institute for Meteorological Satellite Studies, Uni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SU brightness temperature anomalies tropical cyclone minimum sea level pressure
下载PDF
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与深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藏区分布——以墨西哥湾地区为例
9
作者 马立杰 黄海军 +1 位作者 崔迎春 强祖基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45-151,共7页
以墨西哥湾西北部陆坡区为研究区,利用NOAA/AVHRR热红外影像,通过分析1999年Central Mexico 7.0级地震、1999年Oaxaco 7.5级地震和2003年Colima 7.6级地震3次地震期间与墨西哥湾西北部陆坡区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区对应的海表面上方卫星... 以墨西哥湾西北部陆坡区为研究区,利用NOAA/AVHRR热红外影像,通过分析1999年Central Mexico 7.0级地震、1999年Oaxaco 7.5级地震和2003年Colima 7.6级地震3次地震期间与墨西哥湾西北部陆坡区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区对应的海表面上方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的变化,研究了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与深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藏区分布的关系。研究发现,与墨西哥湾西北部陆坡区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藏区对应的海表面上方,临震前频繁出现孤立的、带状的、强度较大的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该研究结果表明,同次和多次地震临震前,该地区频繁出现孤立、带状、强度较大的卫星热红外亮温异常可能与海底蕴藏着天然气水合物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AA/AVHRR 亮温异常 天然气水合物 墨西哥湾 地震
下载PDF
2012年新疆洛浦M_S6.0地震前卫星热红外亮温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邵楠清 孟庆岩 +2 位作者 魏鸣 卢显 张颖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05-413,共9页
本文处理了新疆洛浦M_S6.0地震前后卫星热红外亮温(TBB)数据,对异常信息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考虑了天气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震前亮温异常主要分布在震中西北方向,高值区位于震中以西巴楚县附近,异常呈条带状分布,其西北-东南走向与... 本文处理了新疆洛浦M_S6.0地震前后卫星热红外亮温(TBB)数据,对异常信息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考虑了天气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震前亮温异常主要分布在震中西北方向,高值区位于震中以西巴楚县附近,异常呈条带状分布,其西北-东南走向与附近断裂带方向一致;异常出现在洛浦地震前14天,共2次,时间上经历较强-弱-强-弱的变化过程,第1次异常持续时间较短,第2次异常持续长达4天,之后迅速衰减并消失,亮温异常值增幅十分明显。结果表明,新疆洛浦地震前存在明显的红外亮温异常现象,亮温变化与洛浦地震发震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遥感 热红外亮温异常 时空分布特征 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