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乙醇胺治疗乳腺癌改良术后胸壁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
作者 吴列 朱远 《肿瘤防治杂志》 2004年第10期1083-1084,共2页
为了观察三乙醇胺治疗乳腺癌改良术后胸壁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疗效。将 2 6例乳腺癌改良术后胸壁放疗患者予三乙醇胺涂用。放疗期间胸壁皮肤放射性损伤发生率Ⅰ级为 5 7 7% ;Ⅱ级为 3 0 8% ;Ⅲ级为 11 5 %。初步研究结果提示 ,三乙醇... 为了观察三乙醇胺治疗乳腺癌改良术后胸壁放射性皮肤损伤的临床疗效。将 2 6例乳腺癌改良术后胸壁放疗患者予三乙醇胺涂用。放疗期间胸壁皮肤放射性损伤发生率Ⅰ级为 5 7 7% ;Ⅱ级为 3 0 8% ;Ⅲ级为 11 5 %。初步研究结果提示 ,三乙醇胺能有效降低乳腺癌改良术后胸壁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程度 ,促进损伤修复 ,且无明显毒副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放射疗法 放射性皮炎 药物疗法 三乙醇胺 辐射损伤 急性病
下载PDF
乳腺癌保乳术后外照射内侧和外侧瘤床两种加量方法的剂量学比较 被引量:8
2
作者 魏贤顶 赵于天 +3 位作者 金建荣 丁阳 崔强亮 杨波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3期4100-4103,共4页
目的: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外照射内侧和外侧瘤床两种局部加量方法的剂量学特点,为临床寻求最佳的瘤床加量方法。方法:对16例瘤床偏外侧、22例瘤床偏内侧共计38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进行治疗计划设计,分别勾画全乳靶区和瘤床靶区。电子线... 目的: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外照射内侧和外侧瘤床两种局部加量方法的剂量学特点,为临床寻求最佳的瘤床加量方法。方法:对16例瘤床偏外侧、22例瘤床偏内侧共计38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进行治疗计划设计,分别勾画全乳靶区和瘤床靶区。电子线补量计划使用6 MV-X线对全乳进行野中野正向调强设计,处方剂量50 Gy/25 fx/5 W,完成后局部瘤床再使用9 Mev电子线补量使得瘤床总量60 Gy/30 fx/6 W。同步加量计划,使用6 MV-X线对全乳和瘤床设计5~6个照射野的逆向调强计划,处方剂量为全乳靶区50 Gy/25 fx/5 W,瘤床靶区60 Gy/25 fx/5 W。所有患者都进行两套计划设计,并分别比较外侧组和内侧组的剂量学特点,同时观察放疗期间和放疗结束3月内的局部皮肤和放射性肺炎情况。结果:外侧组的同步加量计划的靶区适形性、均匀性和V95%均显著优于电子线补量计划,同侧肺V20、V30小于后者,同侧肺V5、心脏Dmean和对侧肺Dmean大于后者,同侧肺Dmean无统计学差异;内侧组的同步加量计划的靶区适形性优于电子线补量计划,同侧肺V5、心脏Dmean大于后者,同侧肺的V30小于后者,同侧肺V20、Dmean、对侧肺Dmean无统计学差异,全部患者都顺利完成放疗计划,Ⅰ、Ⅱ级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为29%,未出现严重的局部皮肤破损情况,未发生放射性肺炎。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偏外侧的患者进行外照射时,使用同步加量的方法能明显优化靶区剂量,不会增加危及器官的受量,同时可以缩短放疗疗程,瘤床偏内侧的患者两种方法都可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放射疗法 瘤床加量 剂量学
下载PDF
乳腺化生性癌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曾静 张希梅 +5 位作者 王军 庞青松 朱莉 曲芃芃 胡元晶 王平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8-125,共8页
目的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MBC)是一种罕见的乳腺恶性肿瘤,对于其治疗模式及预后的研究文献较少。本研究分析M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旨在探讨该病基于浸润性乳腺癌治疗模式下的治疗结果与预后,以进... 目的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MBC)是一种罕见的乳腺恶性肿瘤,对于其治疗模式及预后的研究文献较少。本研究分析M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旨在探讨该病基于浸润性乳腺癌治疗模式下的治疗结果与预后,以进一步探讨其合理治疗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80-01-01-2012-12-31诊断为MBC的84例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法检验和单因素分析。结果全组84例中,1例患者未治疗,单纯手术者17例,手术联合化疗者48例,手术联合放化疗者16例,手术联合放疗者2例。男1例,女83例。年龄22~87岁,中位年龄53岁。肿块直径20~130mm,中位直径30mm。79例患者描述了腋淋巴结转移情况,腋窝淋巴结阳性29例(36.7%),阴性50例(63.3%)。全组16例出现复发或转移,占病例的19.0%。全组免疫组化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为21.7%(13/60),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阳性为21.7%(13/60),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为20.4%(11/54)。p53表达阳性率为61.9%(26/42),Ki-67表达阳性率为95.6%(43/4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表达阳性率为76.9%(10/13)。按2012年版乳腺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分类标准,癌伴间叶分化31例,鳞状细胞癌27例,混合性化生癌10例,梭型细胞癌8例,低度恶性的腺鳞癌7例,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1例。按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临床分期标准,Ⅰ、Ⅱ、Ⅲ和Ⅳ期患者分别为12例(14.3%)、54例(64.3%)、17例(20.2%)和1例(1.2%)。全组患者5年无疾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74.4%及72.8%。单因素分析显示,腋窝淋巴结阴性的患者DFS和OS明显好于阳性者(均P<0.001),临床分期Ⅰ~Ⅱ期患者DFS和OS好于Ⅲ~Ⅳ期患者(POS=0.002,P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化生性癌/放射疗法 乳腺化生性癌/化学疗法 乳腺化生性癌/放化疗法 预后 治疗
原文传递
术前化疗结合放疗治疗炎性乳腺癌疗效分析 被引量:7
4
作者 任洪波 王琦 +1 位作者 李少林 黄碧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384-385,共2页
目的:探讨术前化疗结合放疗治疗炎性乳腺癌的疗效。方法:采用环磷酰胺(CTX),吡柔比星(THP-ADM),氟脲嘧啶(5-FU)或CTX、甲氨喋呤(MTX)、5-FU化疗治疗21例炎性乳腺癌,每21天重复治疗。结果:全部病例随访5年以上,随访率100%。总有效率85.7... 目的:探讨术前化疗结合放疗治疗炎性乳腺癌的疗效。方法:采用环磷酰胺(CTX),吡柔比星(THP-ADM),氟脲嘧啶(5-FU)或CTX、甲氨喋呤(MTX)、5-FU化疗治疗21例炎性乳腺癌,每21天重复治疗。结果:全部病例随访5年以上,随访率100%。总有效率85.7%,3年、5年生存率为42.9%、23.8%。结论:炎性乳腺癌预后差,经术前化疗、放疗结合局部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乳腺癌 化学治疗 放射治疗 手术治疗
下载PDF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防治乳腺癌放射性皮肤反应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玉军 岳洁 刘莹 《哈尔滨医药》 2003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局部外用对乳腺癌放疗皮肤反应的防治作用。方法 将30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人,以胸壁出现的放疗反应及用药后的变化作为观察指标。结果 A组:使用rhEGF治疗Ⅱ°湿性皮... 目的 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rhEGF)局部外用对乳腺癌放疗皮肤反应的防治作用。方法 将30例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人,以胸壁出现的放疗反应及用药后的变化作为观察指标。结果 A组:使用rhEGF治疗Ⅱ°湿性皮肤反应的平均愈合时间为5.2±1.1天,使用常规治疗方法(氢地油)平均愈合时间为12.4±2.2天(P<0.01)。B组:胸壁上1/2使用rhEGF的患者仅1例出现Ⅱ°湿性放射性皮肤反应,而下1/2不用药者有6例出现Ⅱ°湿性反应(P<0.05)。结论 使用rhEGF可使乳腺癌放疗中出现的Ⅱ°湿性皮肤反应的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在乳腺癌术后放疗期间尽早使用rhEGF能有效防止放射性皮肤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防治 乳腺癌 放射性皮肤反应 临床研究
下载PDF
乳腺癌低氧放疗的远期观察
6
作者 韩守云 夏火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01-202,共2页
目的:观察低氧对乳腺癌术后放疗皮肤保护作用和对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自1992年3月至1995年3月收治的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158例。Ⅱ期91例,Ⅲ期67例。随机分为低氧放疗组85例,常规放疗组73例。应用电子线照射锁骨上、腋窝、胸壁和内... 目的:观察低氧对乳腺癌术后放疗皮肤保护作用和对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自1992年3月至1995年3月收治的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158例。Ⅱ期91例,Ⅲ期67例。随机分为低氧放疗组85例,常规放疗组73例。应用电子线照射锁骨上、腋窝、胸壁和内乳区。低氧放疗组在放疗开始前吸入10.5%的低氧3~5min直至照射结束。总剂量50~55Gy/25~27次。结果:低氧放疗组照射野内的急性皮肤反应明显较常规放疗组轻,而且出现的晚,但照射野内的后期皮肤改变两组无明显差别。5年生存率分别为92.9%和94.5%,χ2检验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氧放疗对正常皮肤有明显保护作用,而对生存期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放射治疗 低氧放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