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丁苯酞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6
1
作者 刘永刚 许云鹤 +3 位作者 赵静 张丽 曹珊 马艳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5期340-343,共4页
目的评价丁苯酞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诊断均采用高木诚等提出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全部患者均给予口服阿... 目的评价丁苯酞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诊断均采用高木诚等提出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全部患者均给予口服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钙,静脉滴注奥扎格雷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丁苯酞50 mg·d-1,静脉滴注,连续治疗14d。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能显著改善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丁苯酞 豆纹动脉 脑桥旁正中动脉
下载PDF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周立新 倪俊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12期1342-1351,共10页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引起急性孤立性皮层下梗死的常见且重要的病因,尤以亚洲人群多见。与脑小血管病所致腔隙性梗死比较,BAD相关梗死灶直径、形态学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性。BAD相关卒中急性期更...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引起急性孤立性皮层下梗死的常见且重要的病因,尤以亚洲人群多见。与脑小血管病所致腔隙性梗死比较,BAD相关梗死灶直径、形态学分布具有一定的特征性。BAD相关卒中急性期更易出现症状波动或神经功能恶化,早期预后不良。目前BAD仍缺乏统一的临床影像诊断标准,使得BAD临床研究及精准诊疗面临挑战。近期应用高分辨及高场强磁共振技术可同时显示载体动脉管壁和穿支动脉形态,未来有望突破BAD的发病机制研究的瓶颈。本文对BAD临床影像特征、诊断标准及防治策略等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的重视和认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脑小血管病 穿支动脉 皮层下梗死 单发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下载PDF
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与前循环穿支动脉硬化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常四鹏 张晓俊 +3 位作者 王炎强 孙邵洋 耿德勤 肖成华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0期24-28,共5页
背景脑卒中后急性高血糖主要与应激反应有关,而寻找一个受外界因素影响小的血糖评估指标对脑卒中患者早期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与前循环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认... 背景脑卒中后急性高血糖主要与应激反应有关,而寻找一个受外界因素影响小的血糖评估指标对脑卒中患者早期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与前循环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5年9月菏泽市单县东大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前循环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47例,根据入院时HbA1c分为A1组26例(HbA1c≤7.0%)和B1组21例(HbA1c>7.0%),根据入院时FPG分为A2组16例(FPG≤6.1 mmol/L)和B2组31例(FPG>6.1 mmol/L)。比较A1组和B1组、A2组和B2组患者一般资料、住院时间、实验室检查指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IM)评分;FPG与前循环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MMSE评分、mBI评分、FIM评分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A1组和B1组患者男性比例、年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吸烟率、饮酒率、住院时间、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及NIHSS评分、MMSE评分、mBI评分、FIM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2组和B2组患者男性比例、年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吸烟率、饮酒率、住院时间及Hcy、hs-CRP、TC、TG、HDL-C、LDL-C、ApoA1、Apo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2组患者NIHSS评分高于A2组,MMSE评分、mBI评分、FIM评分低于A2组(P<0.05)。(3)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FPG与前循环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591,P<0.01),与MMSE评分(r=-0.334)、m BI评分(r=-0.475)、FIM评分(r=-0.482)呈负相关(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前循环 糖化血红蛋白 空腹血糖 神经功能 认知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Ischemic Stroke of BAD and non-BAD CISS Subtypes 被引量:7
4
作者 梅斌 刘广志 +3 位作者 杨阳 刘煜敏 曹江慧 章军建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15年第6期885-890,共6页
Summary: Based on the recently proposed 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 (CISS) system, intracranial 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 (BAD) is divided into 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 and penetrating... Summary: Based on the recently proposed 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 (CISS) system, intracranial 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 (BAD) is divided into 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LAA) and 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 (PAD). In the current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e compared the general charac- teristics of BAD-LAA with BAD-PAD, BAD-LAA with non-BAD-LAA and BAD-PAD with non-BAD-PAD. The study included a total of 80 cases, including 45 cases of BAD and 35 cases of non-BAD. Subjects were classified using CISS system: BAD-LAA, BAD-PAD, non-BAD-LAA and non-BAD-PAD. In addition to analysis of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actors and the two subtypes of BAD was evaluated. The number of cases included in the analysis was: 32 cases of BAD-LAA, 13 cases of BAD-PAD, 21 cases of non-BAD-LAA, and 14 cases of non-BAD-PAD. Dia- betes mellitus affected more non-BAD-LAA patients than BAD-LAA patients (P=0.035). In comparison with non-BAD-PAD, patients with BAD-PAD were younger (P=-0.040), had higher initial NIHSS score (P〈0.001) and morbidity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P=0.033). Within patients with BAD, the PAD sub- type was associated with smoking (OR=0.043; P=0.011), higher low-density lipoprotein (OR=5.339; P=0.029), ischemic heart disease (OR=9.383; P=0.047) and diabetes mellitus (OR=12.59;P=-0.020). It was concluded that 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was the primary mechanism of BAD. The general char- acteristic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ISS subtypes of LAA and PAD within BAD, as well as between the BAD and non-BAD within LAA subtype. Several differences between PAD sub- types of BAD and non-BAD were reveal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 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 HR-MRI ischemic stroke SUBTYPES 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
下载PDF
颅内穿支动脉供血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CISS不同亚型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宋慧杰 张晓俊 +3 位作者 王炎强 时宏娟 耿德勤 肖成华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9年第4期402-405,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穿支动脉供血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CISS不同亚型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78例穿支动脉供血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CISS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BAD)42例;穿支动脉疾病(PAD)-BAD19例;P... 目的探讨颅内穿支动脉供血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CISS不同亚型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78例穿支动脉供血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CISS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BAD)42例;穿支动脉疾病(PAD)-BAD19例;PAD-脂质玻璃样变(LD)1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合并冠心病、饮酒史、吸烟史及Hcy、尿酸、CRP、糖化血红蛋白等,比较各组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PAD-BAD组与LAA-BAD组比较各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PAD-LD组发病年龄、总胆固醇水平高于LAA-BAD组,脑卒中进展发生率、入院时NIHSS评分、hsCRP水平低于LAA-BAD组(P<0.05);PAD-BAD组发病年龄、HCY水平低于PAD-LD组,LDL、总胆固醇水平、入院时NIHSS评分、脑卒中进展发生率高于PAD-LD组(P<0.05)。结论颅内穿支动脉供血区孤立性缺血性脑卒中3组不同亚型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其中LAA-BAD是最常见类型,与其他两型比较,PAD-LD组发病年龄大,神经功能缺损及脑卒中进展少,HCY及胆固醇水平高,LDL-C水平低,但未发现其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粥样硬化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脂质玻璃样变 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分型
原文传递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附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8
6
作者 杨任民 徐银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0年第4期396-400,共5页
目的:探讨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诊断,并与腔隙性脑梗死相鉴别,提高对BAD的认识。方法:分析3例BA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研究。结果:3例BAD患者临床分别表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 目的:探讨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诊断,并与腔隙性脑梗死相鉴别,提高对BAD的认识。方法:分析3例BA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研究。结果:3例BAD患者临床分别表现为短暂脑缺血发作、纯运动型腔隙综合征和运动感觉型腔隙综合征;MRI水平位断层均显示侧脑室旁呈连续3~5个层面的斑点(片)状长T1、长T2信号,冠状位可见纵长形似"逗号"样的"巨大腔隙梗死"灶。结论:BAD是一种新型脑梗死,对临床疑似腔隙性脑梗死尤其是"巨大腔隙性梗死"而又不能完全符合诊断标准的病例,建议作头颅MRI冠状位检查以提高对BAD的诊断,有利于进一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腔隙性脑梗死 短暂脑缺血发作 豆纹动脉
原文传递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皮层下单个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杨磊 于玲 +7 位作者 秦伟 张小雨 李悦 徐霁华 胡秀朝 袁俊亮 顾华 胡文立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59-763,共5页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皮层下单个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344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皮层下单个脑梗死患者资料.根据大脑中动脉是否存在狭窄分为载体动脉疾病(PAD)组和载体动脉正常组(non-PAD组),分别为3...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皮层下单个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344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皮层下单个脑梗死患者资料.根据大脑中动脉是否存在狭窄分为载体动脉疾病(PAD)组和载体动脉正常组(non-PAD组),分别为32例和312例.non-PAD组再根据头部MRI显示的病灶与大脑中动脉的关系分为脑小血管病(SVD)亚组(129例)及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BAD)亚组(183例).比较各组间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与non-PAD组相比,PAD组患者有更高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93.8%(30/32)比57.1% (178/312),P<0.001],BAD发病率更高,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75.0% (24/32)比58.7% (183/312),P=0.072].在大脑中动脉正常的患者(non-PAD组)中,与BAD亚组相比,SVD亚组患者的年龄更大[(64.7±11.2)岁比(61.7±12.2),P=0.031],高血压患病率更高[65.9%(85/129)比53.0% (97/183),P=0.027],有吸烟史的比率更低[41.9% (54/129)比57.9% (106/183),P=0.006],脑白质疏松的程度更重.结论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皮层下单个脑梗死存在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对于BAD患者要积极寻找系统性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大脑中动脉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原文传递
脑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8
作者 王娟 冯少彬 +3 位作者 张美娇 席俊男 冯松松 陈丽薇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4年第8期577-583,共7页
目的构建与验证脑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BAD)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2月于黄河三门峡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出现END的246例BA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照7∶3被随机分为建模组(n=172)和... 目的构建与验证脑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BAD)患者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2月于黄河三门峡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出现END的246例BA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按照7∶3被随机分为建模组(n=172)和验证组(n=74)。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AD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采用一致性指数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在建模组和验证组的区分度,绘制校正曲线评估预测模型在建模组和验证组中的准确性。结果建模组患者中,男109例(63.37%),女63例(36.63%);年龄(65.47±13.00)岁;中位发病时间4.00(2.00,7.00)h。验证组患者中,男39例(52.70%),女35例(47.30%);年龄(66.09±12.14)岁;中位发病时间2.50(1.90,6.00)h。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吸烟、白质病变程度、中性粒细胞计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是BAD患者发生END的影响因素(P<0.05)。预测模型的敏感度为82.29%,特异度为72.37%;验证模型的敏感度为73.17%,特异度为72.73%。校准曲线均接近于直线为1的曲线。结论基于吸烟、白质病变程度、中性粒细胞计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静脉溶栓,用列线图建立的脑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患者预后的预测模型可辅助预测患者的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模型
原文传递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研究进展
9
作者 云静 邓春颖(综述) +2 位作者 左俊琴 郑娇 刘斌(审校) 《海南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050-1054,共5页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常见类型,是引起急性孤立性皮层下梗死的重要原因,BAD相关卒中急性期更易出现症状波动或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导致短期预后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常见类型,是引起急性孤立性皮层下梗死的重要原因,BAD相关卒中急性期更易出现症状波动或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导致短期预后不佳。本文主要从BAD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常见危险因素、影像学及生物学标志物方面对BAD的早期诊断及预测不良临床转归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强化临床医师对BAD的认识,并为BAD的早期诊断和改善患者不良临床转归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临床转归 影像学特征 生物学标志物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预后预测模型研究
10
作者 刘妍 贾龙斌 +1 位作者 许丽娜 刘伟 《新医学》 CAS 2024年第3期170-175,共6页
目的基于机器学习算法评估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预测模型并筛选优势模型,为临床管理急性穿支动脉梗死患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441例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临床信息不完整10例,多次脑梗死患者28例,共纳入403例... 目的基于机器学习算法评估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预测模型并筛选优势模型,为临床管理急性穿支动脉梗死患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441例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临床信息不完整10例,多次脑梗死患者28例,共纳入403例。将结果变量分为预后良好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采用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LR)以逐步回归法分析筛选预测变量。使用LR、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3种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功能预后预测模型,在测试集中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等指标比较预测模型对患者发病90 d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403例患者中男性占68.73%,年龄(60.4±11.4)岁。从44个变量中选出7个变量作为预测变量,分别为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就诊时血糖、胆固醇、既往糖尿病病史、既往服用降糖药物史、既往吸烟史(P均<0.05)。LR、RF、SVM预测预后的AUC分别为0.610、0.690、0.780。结论机器学习算法在预测急性穿支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有一定的预判能力。RF、SVM(非线性模型)在预测模型中的表现优于传统LR模型(线性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预后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穿支动脉 机器学习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强化剂量氯吡格雷或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携带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的老年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患者的疗效
11
作者 张文丽 陈国芳 +6 位作者 周晓亚 倪慧 刘薇薇 徐辉 王琛 任宇尧 王珏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7期116-120,共5页
目的比较强化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携带CYP2C19功能缺失(LOF)等位基因的老年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7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携带CYP2C19 LOF等位基因的老年BA... 目的比较强化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携带CYP2C19功能缺失(LOF)等位基因的老年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7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携带CYP2C19 LOF等位基因的老年BAD患者12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强化剂量组(58例)和西洛他唑组(65例)。强化剂量组口服强化剂量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西洛他唑组口服西洛他唑和阿司匹林,两组治疗21 d后均改为长期阿司匹林单抗治疗。比较两组基线资料、临床疗效,入院时、治疗21 d后、治疗90 d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发生率,预后指标(短期预后良好者占比、卒中复发率、死亡率)、出血转化发生率。结果西洛他唑组临床疗效优于强化剂量组(P<0.05)。西洛他唑组治疗21、90 d后NIHSS评分低于强化剂量组(P<0.05)。两组EN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西洛他唑组短期预后良好者占比高于强化剂量组(P<0.05);两组卒中复发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转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强化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相比,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携带CYP2C19 LOF等位基因的老年BAD患者的疗效更优,其可以更好地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的短期预后,且不会增加患者的卒中复发率、死亡率、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老年人 CYP2C19功能缺失等位基因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西洛他唑 治疗结果
下载PDF
脑穿支动脉病变梗死类型和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一轻 刘平国 +1 位作者 沈佳慧 蔡增林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9期876-882,共7页
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后循环血管的穿支动脉,如豆纹动脉、脉络膜前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和髓质动脉等,阻塞会导致脑深部缺血性病变。不同穿支动脉梗死类型不同:豆纹动脉供血区域的梗死类型为腔隙性梗死、穿支动脉... 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后循环血管的穿支动脉,如豆纹动脉、脉络膜前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和髓质动脉等,阻塞会导致脑深部缺血性病变。不同穿支动脉梗死类型不同:豆纹动脉供血区域的梗死类型为腔隙性梗死、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型梗死和纹状体内囊梗死;AChA病变可导致AChA综合征;髓质分支梗死会导致半卵圆中心、放射冠部位的边界区梗死。7T二维相位对比MRI、三维时间飞跃法MRA和三维快速自旋回波T1WI序列等神经影像学新技术有助于确定穿支动脉早期病变,并可早期发现疾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穿支动脉病变 腔隙性脑梗死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纹状体内囊梗死 边界区梗死 二维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 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下载PDF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和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的临床差异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阳 刘煜敏 +7 位作者 范元腾 李华刚 孙冬 吴祥波 聂创 康志明 石俊峰 梅斌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3年第2期196-201,共6页
目的:比较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和小血管闭塞型(SAO)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差异,探讨三者预后的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 目的:比较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和小血管闭塞型(SAO)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差异,探讨三者预后的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3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入选BAD、LAA和SAO组。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征;mRS评分评估6个月预后。比较BAD与LAA、SAO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BAD与LAA及SAO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差异。结果:最终共纳入358例患者,包括176例(49.16%)BAD、124例(34.64%)LAA和58例(16.20%)SAO脑梗死患者。临床特征方面,BAD与LAA、BAD与SAO组患者在饮酒史和脑白质高信号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危险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后方面,BAD组的mRS显著高于SAO组(P<0.001),低于LAA组(P=0.029)。另外,发现BAD组的NIHSS显著高于SAO组(P<0.001)。结论:通过比较分析发现,BAD临床特征不同于LAA和SAO脑梗死,其临床预后介于两者之间。BAD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特殊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大动脉粥样硬化 小血管闭塞 脑梗死 预后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幸(综述) 侯彦波 +1 位作者 朱辉 刘晶瑶(审校)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3年第8期759-762,共4页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指发生在穿支动脉开口或分叉处,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穿支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而形成的脑梗死。自BAD被提出后,因其在影像学上特征性的表现及易出现早期神经功恶化(early neurolog...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是指发生在穿支动脉开口或分叉处,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穿支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而形成的脑梗死。自BAD被提出后,因其在影像学上特征性的表现及易出现早期神经功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的临床特点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因为穿支动脉在传统影像学上无法直观显示,导致BAD的诊断标准及治疗策略难以明确和统一。随着高分辨率磁共振及高场强磁共振等技术的应用,穿支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管腔内斑块等特征得以展现,这将极大地辅助于开展更多高水平的BAD相关研究。本文将对BAD的流行病学、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等方面作如下综述,期望提高临床医生早期精准识别本病并为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穿支动脉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MRI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杨柳 刘碧华(审校) +1 位作者 王芳 邹玉坚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8-172,共5页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AD)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类型,BAD相关脑梗死易引起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导致预后不良。临床上关于BAD诊断标准不统一,主要靠影像学手段的鉴别。综述BAD在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VWI)、全脑血管壁成像(WB-VWI...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BAD)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类型,BAD相关脑梗死易引起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导致预后不良。临床上关于BAD诊断标准不统一,主要靠影像学手段的鉴别。综述BAD在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R-VWI)、全脑血管壁成像(WB-VWI)上的影像特点,并介绍BAD的影像学特征(梗死灶的分布形态、皮质脊髓束损害程度、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及表观扩散系数值的定量评估)在END预测中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磁共振血管成像 缺血性卒中 血管壁成像
下载PDF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玲 祝溢婧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23年第7期509-513,共5页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类型,临床中多出现进行性运动功能缺失为主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目前,BAD的早期识别手段较为匮乏。本文主要从外周血生物学和影像学标志物方面对BAD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加深临...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类型,临床中多出现进行性运动功能缺失为主的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目前,BAD的早期识别手段较为匮乏。本文主要从外周血生物学和影像学标志物方面对BAD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加深临床对疾病的认识,并为BAD的早期预防诊治和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腔隙性脑梗死 神经炎症 综述
原文传递
高分辨核磁共振对脑桥梗死不同病灶形态类型的病因机制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曼纯 白小欣 +2 位作者 龙玉 张燕婷 蔡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9年第9期794-79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梗死病灶形态与病因机制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3月~2019年2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25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根据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梗死病灶形态类型分为脑桥旁中梗死(PPI)和脑桥深部小... 目的探讨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的梗死病灶形态与病因机制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3月~2019年2月广东省中医院收治的25例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根据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梗死病灶形态类型分为脑桥旁中梗死(PPI)和脑桥深部小梗死(SDPI)。两组患者均在急性起病10 d内接受基底动脉的3.0T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HR-MRI)检查,依据HRMRI基底动脉管壁与穿支动脉的特点区分不同的梗死病因机制,分为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AD)和腔隙性梗死(LI)。比较两种分型方法是否存在差异性。结果DWI梗死灶形态分型显示,PPI组有15例(60.0%),SDPI组有10例(40.0%);HR-MRI的病因机制分型显示,BAD组有23例(92.0%),其中15例均表现为脑桥旁正中梗死,8例表现为脑桥深部小梗死,LI组有2例(8.0%);两种影像学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I与分支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发病机制一致,SDPI需进一步接受高分辨核磁共振检查以明确梗死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桥梗死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腔隙性梗死 高分辨核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丹红注射液对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的临床治疗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谭绍云 谭泽龙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评价丹红注射液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49例,女37例,年龄39~82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 目的:评价丹红注射液治疗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49例,女37例,年龄39~82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瑞舒伐他汀,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治疗组加用丹红注射液30 ml/d静脉滴注,日1次,连用14 d。2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4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及对比总体有效率。结果:治疗后第14天,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丹红注射液能显著改善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提高总体有效率,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脑梗死 丹红注射液 豆纹动脉 脑桥旁正中动脉
下载PDF
豆纹动脉和脑小血管病相关特征与豆纹动脉区域梗死亚型的关系研究
19
作者 任思勰 姚海波 +2 位作者 张园园 邓珍萍 于霞 《重庆医学》 CAS 2023年第16期2453-2458,共6页
目的探讨豆纹动脉(LSA)和脑小血管病相关特征与LSA区域梗死亚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6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4例LSA供血区首次单发近期梗死患者资料,根据发病机制分为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BAD)组和... 目的探讨豆纹动脉(LSA)和脑小血管病相关特征与LSA区域梗死亚型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2年6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4例LSA供血区首次单发近期梗死患者资料,根据发病机制分为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BAD)组和近期腔隙性梗死(LI)组。对LSA区域梗死亚型(BAD组25例,LI组19例)和正常组(20例)的LSA特征、脑小血管病相关指标和临床资料等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LSA区域梗死亚型的影响因素。结果BAD组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高于L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高血压患病率、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LSA总长度和腔隙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D组和LI组高血压患病率、LDL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BAD组和LI组LSA总长度短于正常组,且BAD组短于LI组(P<0.05);LI组腔隙灶发生率高于BAD组和正常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正常组作为对照,LDL和LSA总长度是LSA区域梗死(BAD或LI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以BAD组作为对照,LSA总长度和腔隙灶是LI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LSA总长度和腔隙灶可作为区别LSA区域梗死亚型的影像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腔隙性梗死 豆纹动脉 脑小血管病 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
下载PDF
单抗联合抗凝治疗不同亚型进展性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4
20
作者 孙向军 张珊珊 李战永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7年第10期2113-2117,共5页
目的:比较拜阿司匹林联合依诺肝素钠治疗不同亚型进展性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4例入院1周内出现脑卒中进展的BAD患者,按梗死灶部位不同分为两组:脑桥旁正中动脉(pontine paremedi... 目的:比较拜阿司匹林联合依诺肝素钠治疗不同亚型进展性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branch atheromatous disease,BA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4例入院1周内出现脑卒中进展的BAD患者,按梗死灶部位不同分为两组:脑桥旁正中动脉(pontine paremedian artery,PPA)BAD组(PPABAD组)(n=58)和豆纹动脉(lenticulostriate artery,LSA)BAD组(LSA-BAD组)(n=46)。两组患者治疗方案相同:入院后予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治疗期间出现病情进展则换用拜阿司匹林联合依诺肝素钠治疗,其他常规辅助治疗脑梗死的药物相同。记录两组患者卒中进展时和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CRP浓度,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出院时,两组NIHSS评分均减少、BI评分均增加,FIB浓度和CRP浓度明显降低,与病情进展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PA-BAD组出院时与病情进展时的NIHSS评分差值以及BI评分差值均显著高于LSA-BAD组(P<0.05);两组出院时与病情进展时的FIB浓度差值和CRP浓度差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PPA-BAD的临床疗效优于LSA-B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动脉粥样硬化病 进展性卒中 桥脑旁正中动脉 豆纹动脉 抗凝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