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彩南油田彩003井区侏罗系辫状河三角洲相储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张建良 刘金华 杨少春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5-341,共7页
为对我国西部盆地中广泛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特征进行研究,以准噶尔盆地彩南油田侏罗系辫状河三角洲相储层为研究对象,对储层矿物特征、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储层物性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岩石碎屑组分、粘土矿物、颗粒磨圆度、分选等方... 为对我国西部盆地中广泛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特征进行研究,以准噶尔盆地彩南油田侏罗系辫状河三角洲相储层为研究对象,对储层矿物特征、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储层物性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岩石碎屑组分、粘土矿物、颗粒磨圆度、分选等方面研究对研究区储层矿物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区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砂岩为主,碎屑组分中不稳定组分(长石+岩屑)含量高,成分成熟度低;利用孔隙半径平均值、平均孔喉比、孔隙配位数、孔隙均质系数、平均喉道宽度、排替压力等6个参数指标对孔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辫状河三角洲相储层孔喉特征中等;储层物性分析结果显示辫状河三角洲相储层的孔渗变化较大,整体上为中等孔渗储层,可以作为一种较好的油气储集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彩南油田 侏罗系 辫状河三角洲 储层特征
下载PDF
利用地震沉积学定量刻画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以委内瑞拉MPE-3区块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刘书亭 张宪国 +3 位作者 任丽华 林承焰 林芳 黄文松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48-1356,I0013,共10页
以委内瑞拉MPE-3区块Oficina组辫状河三角洲地层为例,将直井、水平井与三维地震资料相结合,通过层序界面地震识别、90°相位转换及地层切片处理,建立了研究区等时地层格架,在三级层序内识别出6个四级层序;利用横向高分辨率的水平井... 以委内瑞拉MPE-3区块Oficina组辫状河三角洲地层为例,将直井、水平井与三维地震资料相结合,通过层序界面地震识别、90°相位转换及地层切片处理,建立了研究区等时地层格架,在三级层序内识别出6个四级层序;利用横向高分辨率的水平井资料标定地层切片的地震沉积学解释方法,识别了心滩砂体内部由冲沟形成的细粒夹层,有效提高了地层切片的解释精度;利用井震联合刻画结果总结了心滩等沉积体的定量特征,建立了心滩长宽、心滩宽度、辫状河道宽度、冲沟宽度间的定量关系。该研究成果为油藏精细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 水平井 等时地层格架 相位转换 地层切片 地震沉积学
下载PDF
蠡县斜坡中北部古近系沙三段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琪 吴少波 +1 位作者 吕翠艳 崔刚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CAS 2013年第11期33-36,4,共4页
蠡县斜坡中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目前是蠡县斜坡重要的勘探目的层,其油气藏分布主要受沉积相的控制。从取心井岩心、测井及化验分析资料入手,通过对区内岩性特征、测井曲线形态及沉积微相特征分析,认为沙三段主要由辫状河三角洲沉... 蠡县斜坡中北部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三段目前是蠡县斜坡重要的勘探目的层,其油气藏分布主要受沉积相的控制。从取心井岩心、测井及化验分析资料入手,通过对区内岩性特征、测井曲线形态及沉积微相特征分析,认为沙三段主要由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组成,并划分出了辫状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和席状砂等沉积微相。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沉积微相的平面展布及分布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蠡县斜坡 沙河街组 沙三段 沉积相
下载PDF
大牛地气田沉积相类型与岸线控藏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罗东明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6-58,共3页
为明确大牛地气田砂体的分布规律及天然气藏南北差异分布的控制因素,对大牛地气田沉积相与气藏控制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区内存在大量的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确定大牛地气田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平原和辫状河三角洲前... 为明确大牛地气田砂体的分布规律及天然气藏南北差异分布的控制因素,对大牛地气田沉积相与气藏控制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区内存在大量的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确定大牛地气田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平原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在成藏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岸线控藏规律:岸线控制气源分布,岸线控制砂体分布,岸线控制储层分布及岸线对天然气运移也的一定的控制作用。岸线控藏理论的提出,为大牛地气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新的理论认识和勘探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 滨浅湖相 岸线控藏 大牛地气田
下载PDF
红河油田川口区带长8油层组储层隔夹层研究
5
作者 涂加沙 李建明 唐民安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中旬)》 CAS 2014年第1期48-50,54,共4页
隔夹层的存在使得储集层被分割成多个不连通或半连通的流动单元,从而控制了储集层内部流体的运动。对红河油田川口区带长8油层组储层隔夹层的成因、分类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红河油田川口区带长8油层组储层隔层以水下分流河道间湾微... 隔夹层的存在使得储集层被分割成多个不连通或半连通的流动单元,从而控制了储集层内部流体的运动。对红河油田川口区带长8油层组储层隔夹层的成因、分类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红河油田川口区带长8油层组储层隔层以水下分流河道间湾微相泥岩为主,即受到沉积作用控制,在平面上分布广泛,稳定型隔层厚度较大,对上下储层起到了很好的分隔作用;夹层以层理构造中的泥质纹层或条带夹层为主,主要特点是厚度小、分布不规则,储层非均质性较强,这增大了油藏中油气采出的难度。此外,沉积微相是控制红河油田川口区带储层隔夹层分布的主要因素,由河道中心向河道边缘,随着沉积微相的变化,隔夹层频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油田 辫状河三角洲 夹层 隔层
下载PDF
L油田巨厚层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6
作者 郑彬 李红英 +2 位作者 王欣然 刘玉娟 王立垒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2期26-31,共6页
为了解决L油田巨厚层油藏水淹规律复杂、剩余油分布预测难度大等问题,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录井及油藏动态等资料,对油藏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对L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较弱,储层非均... 为了解决L油田巨厚层油藏水淹规律复杂、剩余油分布预测难度大等问题,综合运用岩心、测井、录井及油藏动态等资料,对油藏储层非均质性成因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构造作用和成岩作用对L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较弱,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作用的影响;油藏层内非均质性较弱,层间非均质性强,平面非均质性受沉积微相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 厚油层 储层非均质性 剩余油 挖潜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侏罗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 被引量:122
7
作者 朱筱敏 张义娜 +2 位作者 杨俊生 李德江 张年富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4-251,共8页
辫状河三角洲是陆相沉积盆地重要的油气储集类型和今后油气勘探的重点对象。综合分析岩心、测井与地震资料,认为准噶尔盆地侏罗系三工河组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处于沉积坡度较缓的、沉积水体较浅的沉积背景,该辫状河三角洲不断地由盆地北... 辫状河三角洲是陆相沉积盆地重要的油气储集类型和今后油气勘探的重点对象。综合分析岩心、测井与地震资料,认为准噶尔盆地侏罗系三工河组发育的辫状河三角洲处于沉积坡度较缓的、沉积水体较浅的沉积背景,该辫状河三角洲不断地由盆地北侧边缘向盆地中央方向远距离前积,沉积了砂砾质的、发育大型交错层理和间断正韵律的、具有典型前积地震反射的进积型辫状河三角洲,进而论述了该三角洲的亚相和微相沉积特征以及有利的地层岩性圈闭勘探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特征 辫状河三角洲 侏罗系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长8油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层序演化 被引量:75
8
作者 杨友运 张蓬勃 张忠义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5-48,共4页
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长8油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层序演化的研究表明,在长8组油组沉积时,湖盆分别经历了强烈下降和缓慢下沉两个不同的沉积阶段,湖盆层序的演化明显控制着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有利相带的发育和分布。在长8油组... 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长8油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与层序演化的研究表明,在长8组油组沉积时,湖盆分别经历了强烈下降和缓慢下沉两个不同的沉积阶段,湖盆层序的演化明显控制着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及有利相带的发育和分布。在长8油组沉积早期,湖盆缓慢下沉,沉积物供给充分,辫状河三角洲形成强进积层序,其分流作用及侧向迁移能力强,区内平原亚相覆盖面广,有利砂层厚度大,分布稳定,预测其将成为区内进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在长8油组沉积晚期,湖盆强烈下降,沉积速率减小,以退积层序发育为特征,退积过程中,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向湖岸退缩,导致西峰油田主要赋存于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层序 延长组 西峰油田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库车坳陷中生界三种类型三角洲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6
9
作者 李维锋 高振中 +1 位作者 彭德堂 王成善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430-434,共5页
库车坳陷中生代呈北陡南缓的箕状,其内连续沉积了一套厚度巨大的冲积—湖泊碎屑沉积体。湖缘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曲流河三角洲非常发育,它们的特征清楚、区别明显:(1) 扇三角洲为突发的、瞬时的灾变事件产生的重力流沉积与... 库车坳陷中生代呈北陡南缓的箕状,其内连续沉积了一套厚度巨大的冲积—湖泊碎屑沉积体。湖缘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曲流河三角洲非常发育,它们的特征清楚、区别明显:(1) 扇三角洲为突发的、瞬时的灾变事件产生的重力流沉积与间灾变期正常牵引流沉积交替进行,并以重力流沉积占主导地位:其平原亚相类似于冲积扇沉积,河道砂体呈透镜状,厚度小、变化大。(2) 辫状河三角洲为正常的河流牵引流沉积,通常受到湍急洪水控制,为季节性沉积作用产物;平原亚相类似于辫状河沉积;河道沉积发育,砂体总体呈层状,内部由若干个下粗上细的河道砂岩透镜体相互叠置而成,交错层发育,尤以侧积交错层异常发育为特征,岩性以颗粒支撑的砂砾岩为主。(3) 曲流河三角洲为正常的河流牵引流沉积,沉积物输入量为相对连续的终年河流的产物,平原亚相类似于曲流河沉积:河道砂体呈层状,交错层发育,类型丰富。当然,这三种类型三角洲之间亦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不仅同一时期内可以并存,而且随着地质历史的演化可相互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扇三角洲 中生界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沉积
下载PDF
苏里格气田苏6井区块盒_8段沉积相研究 被引量:51
10
作者 尹志军 余兴云 鲁国永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27,共2页
根据苏里格气田苏6区区域沉积背景,充分应用工区取心井盒8段岩心观察及分析化验资料,对盒8段气藏储层岩石学特征、原生的泥岩颜色、粒度特征以及沉积构造等相标志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苏里格气田苏6区块盒8段气藏为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环... 根据苏里格气田苏6区区域沉积背景,充分应用工区取心井盒8段岩心观察及分析化验资料,对盒8段气藏储层岩石学特征、原生的泥岩颜色、粒度特征以及沉积构造等相标志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苏里格气田苏6区块盒8段气藏为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环境。在工区内划分出辫状水道、河漫沼泽、水下分支河道和河道间等沉积微相,并指出区块有利的沉积相带为辫状水道和水下分支河道微相,储层砂体的几何形态及分布规律受河道的走向及延伸距离的控制。该成果为苏里格气田苏6区块盒8段气藏优质储层的预测指出方向,也为气藏滚动勘探开发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里格气田 沉积相 辫状河三角洲 储集层 预测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与深部储集层特征——以南堡凹陷南部古近系沙一段为例 被引量:46
11
作者 董月霞 杨赏 +2 位作者 陈蕾 王琦 曹中宏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5-392,共8页
利用岩心、常规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等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常规物性分析对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南部沙一段辫状河三角洲砂岩储集层物性、储集空间类型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南部物源区沙一段储集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揭示沙一段在深层(4 00... 利用岩心、常规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等分析化验资料,结合常规物性分析对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南部沙一段辫状河三角洲砂岩储集层物性、储集空间类型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南部物源区沙一段储集层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揭示沙一段在深层(4 000 m以深)形成优质高产储集层的原因。研究区沙一段砂岩储集层岩性主要为砂砾岩、含砾不等粒砂岩和中—粗砂岩,岩石类型以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石英、变质岩岩屑等刚性颗粒含量较高,杂基含量少,颗粒支撑;储集层平均孔隙度为12.8%,平均渗透率为154.9×10-3μm2,为低孔、中高渗型;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和次生溶蚀孔为主。母岩类型、沉积环境和沙一段异常高压是控制储集层物性的主导因素。推测渤海湾盆地4 000 m以深广泛发育具有较高自然油气产能的优质砂岩储集层,常规砂岩油气藏勘探有望进一步向深部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盆地 南堡凹陷 沙一段 辫状河三角洲 深层 储集层特征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大中型油田地质特征及形成条件 被引量:44
12
作者 张向涛 汪旭东 +4 位作者 舒誉 张素芳 阙晓铭 佘清华 王艳飞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980-2990,共11页
以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A-1大中型油田为例,通过剖析其成藏要素和作用,探讨文昌组大中型油田的地质特征与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文昌组油气主要分布在文昌组下段,为构造—地层型油气藏;储层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 以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古近系文昌组A-1大中型油田为例,通过剖析其成藏要素和作用,探讨文昌组大中型油田的地质特征与形成条件。研究结果表明:文昌组油气主要分布在文昌组下段,为构造—地层型油气藏;储层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岩,物性总体较差,为低孔低渗储层;原油为轻质油、油品好,成熟度Ro适中(Ro=0.73%);深层文昌组油水关系复杂,总体处于正常温压系统;断陷盆地斜坡区的构造背景控制了大面积储盖组合的形成,长期继承性的隆起是油气运移的优势指向区;良好的生烃条件与晚期强充注为大中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油源;广泛分布的"甜点"优质储层与断裂结合形成大面积构造-地层圈闭,为油气聚集提供了场所;稳定的区域盖层保证油气在圈闭范围内大规模成藏,并在后期构造活动中不被破坏,有利于大面积原生轻质油藏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中型油田 辫状河三角洲 油源 文昌组 珠江口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沉积特征 被引量:40
13
作者 杨少春 孟祥梅 +2 位作者 陈宁宁 张世奇 向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24,38,共6页
根据岩心观察结果,结合钻井、地震及测井资料,对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湾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沉积物源来自北西方向的扎伊尔山;排2井区沙湾组二段下部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而不是前人认... 根据岩心观察结果,结合钻井、地震及测井资料,对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湾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沉积物源来自北西方向的扎伊尔山;排2井区沙湾组二段下部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而不是前人认为的滩坝沉积;沙湾组的平面沉积相呈北西-南东向展布,沉积演化从早到晚经历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滨浅湖亚相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的沉积时期;研究区水下分流河道和砂坝为有利储集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排子地区 沙湾组 辫状河三角洲 滨浅湖 沉积体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三叠统黄山街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被引量:34
14
作者 周洪瑞 王训练 +1 位作者 刘智荣 邓宏文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87-198,共12页
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三叠统黄山街组主要为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构成的一套碎屑岩组合,通过野外沉积特征研究将其确定为典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通过对沉积相、亚相、微相的详细研究,认为辫状河三角洲具有类似曲流河三角洲... 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三叠统黄山街组主要为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构成的一套碎屑岩组合,通过野外沉积特征研究将其确定为典型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通过对沉积相、亚相、微相的详细研究,认为辫状河三角洲具有类似曲流河三角洲的层序结构和微相类型,但两者间也存在很大的差别。与曲流河三角洲相比,辫状河三角洲的三角洲平原亚相不仅沉积物的粒度较粗,而且辫状河道沉积较发育,河道间洪泛平原沉积不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也可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和水下分流河道间等微相,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为主体。根据野外露头的追索研究,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三叠统黄山街组辫状河三角洲的沉积模式。从沉积物的岩性特征看,辫状河三角洲砾岩和含砾粗砂岩体具有分布较稳定、展布较广、储集物性较好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上三叠统 黄山街组 辫状河三角洲
下载PDF
辫状河三角洲露头构型——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三叠系黄山街组为例 被引量:35
15
作者 朱卫红 吴胜和 +6 位作者 尹志军 韩涛 伍轶鸣 刘勇 冯文杰 罗亚男 曹岑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2-489,共8页
以储集层构型理论为指导,采用旋回约束、分级解剖分析方法,开展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三叠系黄山街组辫状河三角洲露头构型精细研究。根据沉积旋回、岩相组合特征,在露头上识别出分流河道及分流砂坝2种4级构型单元及相应级次的构型界面。... 以储集层构型理论为指导,采用旋回约束、分级解剖分析方法,开展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三叠系黄山街组辫状河三角洲露头构型精细研究。根据沉积旋回、岩相组合特征,在露头上识别出分流河道及分流砂坝2种4级构型单元及相应级次的构型界面。纵向上储集层砂体以分流河道-分流砂坝、分流砂坝-分流砂坝及分流河道-分流河道3种样式叠置;侧向上构型单元之间以分流河道-分流河道切叠和并置、分流砂坝-分流砂坝切叠以及分流砂坝-分流河道切叠4种主要的样式拼接。各4级构型单元叠置、拼接形成复合的5级构型河道充填沉积,并以相应的构型界面分隔,形成复杂的构型样式。4级和5级构型界面降低了储集层砂体的纵、横向连通性并加大了储集层的非均质性。通过实地测量,建立起剖面构型要素数据库,并对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行表征。研究成果为塔里木盆地相似沉积条件的油藏精细构型表征提供了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三叠系黄山街组 辫状河三角洲 露头解剖 构型分析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南缘三工河组和西山窑组辫状河三角洲水动力条件与砂体分布规模定量分析 被引量:30
16
作者 陈彬滔 杨丽莎 +3 位作者 于兴河 李顺利 谭程鹏 谢京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90-1298,共9页
不同主控水动力条件的三角洲具有不同的平面形态、砂体分布频率和规模尺寸。为了定量表征陆相三角洲的主控水动力条件,将其按水动力相对强度分为浪控、河流影响型浪控、波浪影响型河控、河控4类。实测层段的露头岩心柱状图定量分析结果... 不同主控水动力条件的三角洲具有不同的平面形态、砂体分布频率和规模尺寸。为了定量表征陆相三角洲的主控水动力条件,将其按水动力相对强度分为浪控、河流影响型浪控、波浪影响型河控、河控4类。实测层段的露头岩心柱状图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三工河组为河流影响型浪控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而西山窑组为波浪影响型河控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两类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均主要发育3种类型的砂体,分别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但河流影响型浪控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以席状砂为主,分布频率高达57%;波浪影响型河控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以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为主,分布频率分别为42%和33%。河流影响型浪控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的宽厚比均明显大于波浪影响型河控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应砂体的宽厚比;河口坝砂体属于残余成因单元,宽厚比定量关系不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辫状河三角洲 砂体类型 定量地质知识库 水动力条件
下载PDF
饶阳凹陷沙河街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储集性 被引量:25
17
作者 张大智 纪友亮 +2 位作者 韩春元 初丽兰 倪超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44-354,共11页
饶阳凹陷沙河街组主要为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构成的一套碎屑岩组合,根据沉积特征将其确定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该沉积三层结构清楚,由下而上出现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及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呈明... 饶阳凹陷沙河街组主要为砾岩、含砾砂岩、砂岩、粉砂岩和泥岩构成的一套碎屑岩组合,根据沉积特征将其确定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该沉积三层结构清楚,由下而上出现前辫状河三角洲亚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及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亚相,呈明显的进积层序,主要发育辫状河道、洪泛平原、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和席状砂等沉积微相。据其岩性、沉积构造、粒度及沉积序列等特征,建立了沉积模式。从岩性特征看,沙河街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物具有分布较广、储集物性较好的特点,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储集物性最好,是下一步勘探的有利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阳凹陷 沙河街组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模式 储集性
下载PDF
济阳坳陷东部新近系馆陶组下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研究 被引量:22
18
作者 李东海 姜在兴 李继山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0-13,共4页
根据水下沉积的标志 (泥岩颜色和富存的古生物化石 )和湖泊水流作用的标志 (岩性和结构、沉积构造、粒度分析、岩石的成分与结构成熟度、岩心的沉积相序以及砂体的平面形态等 ) ,证实了济阳坳陷新近系馆陶组下段为辫状河三角洲 ,而不是... 根据水下沉积的标志 (泥岩颜色和富存的古生物化石 )和湖泊水流作用的标志 (岩性和结构、沉积构造、粒度分析、岩石的成分与结构成熟度、岩心的沉积相序以及砂体的平面形态等 ) ,证实了济阳坳陷新近系馆陶组下段为辫状河三角洲 ,而不是陆上河流或冲积扇沉积。通过解剖济阳坳陷东部某油田馆陶组的沉积序列发现 ,在馆下段沉积时期 ,辫状河三角洲发育水下辫状河道、河口砂坝以及前缘席状砂等微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济阳坳陷东部 新近系 馆陶组下段 辫状河三角洲 沉积标志 油气地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八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沉积特征及演化 被引量:27
19
作者 王昌勇 郑荣才 +2 位作者 王建国 曹少芳 肖明国 《岩性油气藏》 CSCD 2008年第2期37-42,共6页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八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大多数人认为属于辫状河沉积。笔者通过对研究区岩石类型、特征、沉积相标志研究后认为,八道湾组沉积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和湖相沉积体系,并对八道湾组沉积相展布与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论证了该...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八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大多数人认为属于辫状河沉积。笔者通过对研究区岩石类型、特征、沉积相标志研究后认为,八道湾组沉积属于辫状河三角洲和湖相沉积体系,并对八道湾组沉积相展布与演化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论证了该区继晚三叠世末期的湖平面大幅度下降,伴随湖盆的衰亡,八道湾组进入早期(J1b53)广泛的沼泽沉积环境,随着泥沙的带入,沼泽逐渐消亡,而河流作用加强,地层逐渐由东向西超覆,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至J1b5亚期晚时(J1b51)湖平面开始迅速上升,发育了大片的浅湖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在J1b4亚期湖平面又迅速下降,导致浅湖沉积退出研究区;J1b2+3亚期再次发生湖侵作用,以大面积的浅湖沉积为特征;而J1b1亚期伴随着湖平面的再次下降,河流作用逐渐减弱,泥质沉积日渐增多,在八道湾组末期重新又形成了大片的沼泽沉积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三角洲 沼泽 沉积相演化 湖侵 湖退 八道湾组
下载PDF
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 被引量:16
20
作者 郭燕华 熊琦华 +1 位作者 吴胜和 周平兵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6期13-16,共4页
针对陆相辫状河三角洲纵横向相变化快的特点,通过对吐哈盆地温米油田三间房组油藏的研究,提出了一套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①确定连通砂体与渗流隔挡的分布;②确定连通砂体内部导致渗流差异的储层质量差异,对该区目的... 针对陆相辫状河三角洲纵横向相变化快的特点,通过对吐哈盆地温米油田三间房组油藏的研究,提出了一套陆相储层流动单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①确定连通砂体与渗流隔挡的分布;②确定连通砂体内部导致渗流差异的储层质量差异,对该区目的层段储层进行分类评价。根据综合评判方法,将储层分为四类。通过油田注水开发效果检验,证实了该分类结果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和预测性,对开发温米油田起到了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 流动单元 陆相 储集层 油田注水 分类评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