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与周围动脉压及左心室功能的关系 被引量:5
1
作者 吴金辉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3-556,共4页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与周围动脉压及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行左心导管术的老年患者84例,根据患者袖带法测定的肱动脉血压情况分为高血压组(52例)和非高血压组(32例),用导管测定两组患者升主动脉处中心动脉收缩压(...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与周围动脉压及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行左心导管术的老年患者84例,根据患者袖带法测定的肱动脉血压情况分为高血压组(52例)和非高血压组(32例),用导管测定两组患者升主动脉处中心动脉收缩压(CSP)和中心动脉舒张压(CDP);应用超声多普勒测定患者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反映左心功能的指标。结果:①两组对象CSP均明显高于袖带法测定的肱动脉收缩压(P<0.05);CDP与肱动脉舒张压无统计学差异(P>0.01);高血压组CSP及CDP均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②高血压组IVST、LVPWT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0.05);LVDd、LVEF显著低于非高血压组(P<0.05)。③随着心功能的降低,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脉压升高,反射波增强,压力增高,压力增强指数比值增大(P<0.05)。结论:袖带法测量的肱动脉血压不能完全代表中心动脉血压,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的改变可以反映患者左心功能情况,中心动脉脉压升高、增强指数增加可能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心功能 中心动脉压 肱动脉压
原文传递
老年高血压患者肱动脉收缩压与无创中心动脉收缩压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高春红 张英 +1 位作者 吴金凤 高昱 《护士进修杂志》 2016年第2期99-101,共3页
目的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肱动脉收缩压(brachial aortic systolic blood pressure,bSBP)与中心动脉收缩压(central aortic systolic blood pressure,cSBP)的比较和差异分析,探讨有效控制患者血压的护理方法。方法用无创中心动脉压测... 目的通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肱动脉收缩压(brachial aortic systolic blood pressure,bSBP)与中心动脉收缩压(central aortic systolic blood pressure,cSBP)的比较和差异分析,探讨有效控制患者血压的护理方法。方法用无创中心动脉压测量仪对1 19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肱动脉血压和中心动脉压测量,将患者的bSBP与cSBP进行比较,并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的bSBP比cSBP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岁以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bSBP与c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8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的bSBP明显低于cS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19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有37.19%患者的bSBP比cSBP高;有58.37%患者的bSBP比cSBP低;其中有26.55%患者的bSBP与cSBP之差在±1.33kPa(10mmHg)以上。只有4.44%患者的bSBP与cSBP相等。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压和无创中心动脉压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岁以上患者的bSBP明显比其cSBP低,临床上应根据每位患者bSBP与cSBP的差异,采取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高血压 肱动脉压 中心动脉压 护理
下载PDF
老年人中心动脉压与肱动脉压的相关性分析
3
作者 尹秋生 周冬翠 冬兰 《浙江临床医学》 2015年第8期1309-1310,1315,共3页
目的:对老年人的中心动脉血压(CAP)和肱动脉血压进行相关分析,探讨老年人CAP与肱动脉压的关系以及年龄、血压升高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老年患者205例(高血压患者152例,非高血压患者53例),采用动脉脉搏波分... 目的:对老年人的中心动脉血压(CAP)和肱动脉血压进行相关分析,探讨老年人CAP与肱动脉压的关系以及年龄、血压升高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1月老年患者205例(高血压患者152例,非高血压患者53例),采用动脉脉搏波分析仪测量CAP,依据年龄和高血压分级分组,比较CAP与肱动脉血压的差异变化。结果与中心动脉压比较,无论是高血压组还是非高血压组,肱动脉收缩压(SBP)、脉压(PP)显著增高(P〈0.01),舒张压(DBP)下降。与〈70岁年龄组比较,〉70岁人群的DBP、中心动脉舒张压(cDBP)下降(P〈0.01,或P〈0.05),PP和中心动脉脉压(cPP)增大(P〈0.01),中心动脉增强压(AP)和增强指数(AIx)显著增高(P〈0.01)。与Ⅰ级高血压患者比较,Ⅲ级高血压患者的SBP、PP、AP和AIx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高血压患者与Ⅱ级高血压患者比较,以及Ⅱ级高血压患者与Ⅲ级高血压患者比较,SBP、PP、AP和AIx呈逐渐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是高血压患者还是非高血压人群,肱动脉血压与CAP有显著差异;随着增龄与血压的升高,外周动脉血管弹性下降,僵硬度上升,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中心动脉压 肱动脉压
下载PDF
体外循环术后主动脉-桡动脉压力逆变的研究
4
作者 王大鹏 王柏春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研究患者主动脉-桡动脉压力逆变的危险因素及机制。方法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压力逆变将患者分为两组,统计分析采用SAS 9.4软件,多重检验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统计图采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制作。结果两组患者在有无糖尿病、复杂手... 目的研究患者主动脉-桡动脉压力逆变的危险因素及机制。方法根据术后是否出现压力逆变将患者分为两组,统计分析采用SAS 9.4软件,多重检验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统计图采用GraphPad Prism 5软件制作。结果两组患者在有无糖尿病、复杂手术、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上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结论体外循环的应用是导致患者压力逆变的根本原因。其中有无糖尿病、手术复杂程度、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是出现压力逆变的危险因素。压力逆变的机制是桡动脉血管阻力指数升高、桡动脉血管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压 桡动脉压 心肺转流 心脏手术
原文传递
桡动脉压与肱动脉压数量关系的探讨
5
作者 刘宗娥 胡正中 《山西护理杂志》 1996年第6期258-259,共2页
桡动脉压与肱动脉压数量关系的探讨Stud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PressureofRadialandBrachialArtery刘宗娥胡正中①LiuZhonge,HuZhengzho... 桡动脉压与肱动脉压数量关系的探讨Stud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PressureofRadialandBrachialArtery刘宗娥胡正中①LiuZhonge,HuZhengzhong(GeneralHospi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压 肱动脉压 血压
下载PDF
无创与有创中心动脉压一致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熊艳霞 段敏 +3 位作者 朱初鳞 程彦玲 孙兴华 尚广配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9年第3期190-191,195,共3页
目的探讨无创中心动脉压与有创中心动脉压的一致性。方法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的66名患者,利用有创导管测量受试者升主动脉根部的有创中心动脉血压(CSP),包括收缩压(CSBP)、舒张压(CDBP)及平均动脉压(CMAP);同步采用美国DP5000A无创动脉... 目的探讨无创中心动脉压与有创中心动脉压的一致性。方法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的66名患者,利用有创导管测量受试者升主动脉根部的有创中心动脉血压(CSP),包括收缩压(CSBP)、舒张压(CDBP)及平均动脉压(CMAP);同步采用美国DP5000A无创动脉血压监测仪,测量受试者无创中心动脉血压(NCSP)的收缩压(CSBP)、舒张压(CDBP)及平均动脉压(CMAP)。结果采用组内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NCSP与CSP的CSBP、CDBP、CMAP的一致性,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CSP与CSP一致性较好,NCSP可以替代CSP用于中心动脉压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创中心动脉血压 有创中心动脉血压 肱动脉压 动脉血压 高血压
下载PDF
养阴活血方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肾虚血瘀型老年高血压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崔维 卢吉锋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4年第7期110-112,共3页
[目的]观察养阴活血方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肾虚血瘀型老年高血压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9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按病志号抽签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硝苯地平,20mg/次,2次/d。治疗组60例养阴活血方(熟地、淮山药、川芎各20g... [目的]观察养阴活血方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肾虚血瘀型老年高血压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90例门诊及住院患者按病志号抽签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硝苯地平,20mg/次,2次/d。治疗组60例养阴活血方(熟地、淮山药、川芎各20g,山萸肉、枸杞子、茯苓、当归、益母草各15g,甘草6g),1剂/d,水煎400mL,早晚口服;硝苯地平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56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肱动脉血压、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证候积分、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35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1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相关指标(肱动脉血压、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两组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阴活血方联合硝苯地平治疗肾虚血瘀型老年高血压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 养阴活血方 硝苯地平 肱动脉血压 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证候积分 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下载PDF
外周血压和中心动脉压的差异性研究
8
作者 彭文超 杨剑 +4 位作者 吴璋洋 马祖长 孙怡宁 张永亮 郑延松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8年第2期177-181,共5页
目的中心动脉压比外周动脉压对心血管终点事件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高血压人群中心动脉压和肱动脉压的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640名(46岁±8岁)无明显心血管病体检者,根据肱动脉压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计算两... 目的中心动脉压比外周动脉压对心血管终点事件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高血压人群中心动脉压和肱动脉压的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640名(46岁±8岁)无明显心血管病体检者,根据肱动脉压分为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计算两组人群的中心动脉压和肱动脉压的脉压比值,来描述两动脉压的差异,通过逐步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确定脉压比值的独立影响因子。结果年龄和高血压是脉压比值的独立影响因子。随着年龄的增加,脉压比值不断增大。与非高血压人群相比,高血压人群脉压比值显著增加(P<0.05)。对研究人群按照肱动脉收缩压进行风险等级划分,不同风险等级之间中心动脉收缩压的分布存在大量的重叠。结论中心动脉压不能由肱动脉压完全代替,准确评估中心动脉压可能提高对心血管事件的识别,完善对高血压人群的健康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动脉压 肱动脉压 脉压比值 高血压 心血管事件
下载PDF
使用智能肱动脉血压计管理高血压的临床尝试 被引量:3
9
作者 范丽丽 张大创 +3 位作者 董云鹏 燕竹青 程晶 陈颖颖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5年第5期99-101,共3页
目的:将高血压问题从流体力学的角度阐述,体现个性化,实现"高血压"的个性化治疗。方法:笔者设计了一款智能肱动脉血压计,该仪器具备实时检测、记录和分析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血压波动的情况,并且具备数据储存功能,... 目的:将高血压问题从流体力学的角度阐述,体现个性化,实现"高血压"的个性化治疗。方法:笔者设计了一款智能肱动脉血压计,该仪器具备实时检测、记录和分析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血压波动的情况,并且具备数据储存功能,可以保存长达6个月的数据。对入组的103例高血压患者,佩戴仪器,将103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34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仅做数据记录和分析作为常规治疗组;第二组34例患者根据实时数据,仅做药物调整作为药物调整对照组;第三组35例患者在第二组的治疗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指导,测试持续6个月作为综合管理对照组。测试结束后,将记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三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及控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治疗高血压可有效改善血压控制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治疗 高血压 智能肱动脉血压计
下载PDF
肱动脉血压测量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龚茵 何春梅 +3 位作者 舒泽芳 兰雁 李萍 王燕勤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24-426,共3页
目的探讨以病人为中心、方便临床、有效的肱动脉血压测量方法。方法将符合实验纳入标准的1 153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进行两次肱动脉血压测量,两次测量间无时间间隔。对照组:标准方法测量两次;实验Ⅰ组:先按标准方法再用实验Ⅰ法测量;实... 目的探讨以病人为中心、方便临床、有效的肱动脉血压测量方法。方法将符合实验纳入标准的1 153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进行两次肱动脉血压测量,两次测量间无时间间隔。对照组:标准方法测量两次;实验Ⅰ组:先按标准方法再用实验Ⅰ法测量;实验Ⅱ组:先按标准方法再用实验Ⅱ法测量。比较每组两次测的血压值,采用U检验;再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两次血压测量差值,采用U检验;然后将实验组与对照组两次测量差值的波动范围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每组两次测得的血压值比较均P>0.05;测量差值比较:实验Ⅰ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实验Ⅱ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值波动范围比较:除实验Ⅰ组与对照组在舒张压≤10 mmHg比较P<0.05,余均P>0.05。结论用实验法测量肱动脉血压对结果无影响,但应优选实验Ⅱ法,需要时用实验Ⅰ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动脉测压 血压测量 胸件位置
下载PDF
不同局部麻醉药应用于屈指肌腱鞘管内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游玉媛 谭刚 +1 位作者 区锦燕 杨承祥 《上海医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85-489,共5页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溶液应用于手指屈肌腱鞘管内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手指末节创伤需紧急施行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入3组,分别应用室温的1%利多卡因(1%利多卡因组)、0.5%布比卡因(0.5%布比卡因组)和0.5%...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溶液应用于手指屈肌腱鞘管内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手指末节创伤需紧急施行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入3组,分别应用室温的1%利多卡因(1%利多卡因组)、0.5%布比卡因(0.5%布比卡因组)和0.5%罗哌卡因(0.5%罗哌卡因组)进行手指屈指肌腱鞘管内阻滞,每组30例。记录各组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及术后24h内要求镇痛药物治疗的次数。在麻醉前(T0),及麻醉后10min(T1)、90min(T2)和360min(T3)各时间点,记录患指指动脉收缩压、患肢肱动脉收缩压、患指皮肤温度和局部血管效应。结果 1%利多卡因组的麻醉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均显著短于0.5%布比卡因组和0.5%罗哌卡因组(P值均<0.01);0.5%罗哌卡因组的麻醉持续时间显著长于0.5%布比卡因组(P<0.01),两组间麻醉起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利多卡因组在术后24h内要求镇痛药物治疗的构成比为63.3%(19/30),显著高于0.5%布比卡因组的10.0%(3/30)和0.5%罗哌卡因组的6.7%(2/30,P值均<0.01),0.5%布比卡因组与0.5%罗哌卡因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5%罗哌卡因组患者注射药物后手指局部皮肤呈淡粉色的构成比为20.0%(6/30),显著高于1%利多卡因组的3.3%(1/30)和0.5%布比卡因组的3.3%(1/30,P值均<0.01),1%利多卡因组与0.5%布比卡因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5%罗哌卡因组在T1时间点的指-肱动脉收缩压指数显著低于同组T0、T2和T3时间点,及1%利多卡因组和0.5%布比卡因组同时间点(P值均<0.01),3组间及同组在T0、T2和T3时间点间指-肱动脉收缩压指数和手指皮肤温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0.5%罗哌卡因组在T1时间点的手指皮肤温度显著低于同组T0时间点(P<0.05)。术毕放松止血带后所有患指局部血管效应正常,术后随访所有患指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1%利多卡因、0.5%布比卡因和0.5%罗哌卡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指肌腱鞘管内阻滞 局部麻醉药 指-肱动脉收缩压指数 血管效应 手指皮肤温度
下载PDF
老年高血压患者无创中心动脉压与肱动脉压的比较及护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英 吴金凤 高春红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1-4,共4页
目的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无创中心动脉压与肱动脉血压的差异,探讨有效控制患者血压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欧姆龙HEM9000AI系统对老年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92例进行无创中心动脉收缩压(c SBP)和肱动脉收缩压(SBP)的测量,比较患者的c SBP... 目的比较老年高血压患者无创中心动脉压与肱动脉血压的差异,探讨有效控制患者血压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欧姆龙HEM9000AI系统对老年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692例进行无创中心动脉收缩压(c SBP)和肱动脉收缩压(SBP)的测量,比较患者的c SBP与SBP,根据比较结果,对患者在病情观察、药物应用、健康教育等方面给以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结果总体老年高血压患者的c SBP与其SBP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80岁的高血压患者的c SBP高于其SBP(P<0.05),老年女性高血压患者的c SBP也高于其SBP(P<0.05)。差异分析发现,53.6%患者的c SBP比SBP高,39.9%患者的c SBP比SBP低,只有6.5%老年患者的c SBP与SBP相等。通过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患者的中心动脉压能得到有效控制。结论给予个体化的治疗和护理干预,能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可以达到预防和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高血压 中心动脉压 肱动脉压 护理
下载PDF
糖尿病病人外周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指标踝/肱动脉收缩压比的评估研究
13
作者 李秋荣 王勤 +1 位作者 刘茜倩 范伯丽 《现代医院》 2006年第12期8-10,共3页
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但其病因学机制尚不明了。本研究评估了患糖尿病的病人外周血管疾病(PVD)的危险因素。检测了65名糖尿病患者的血压、人类学指标、潜在的外周血管疾病生物化学的危险因素。取踝/肱动... 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但其病因学机制尚不明了。本研究评估了患糖尿病的病人外周血管疾病(PVD)的危险因素。检测了65名糖尿病患者的血压、人类学指标、潜在的外周血管疾病生物化学的危险因素。取踝/肱动脉收缩压比(ABR)<0.9作为判定PVD的指标。ABR与如下指标明显相关,年龄(r=-0.46,p<0.001),肌酐(r=-0.37,p<0.02),纤维蛋白原(r=-0.53,p<0.001),总同型半胱胺酸(tHcy)(r=-0.45,p<0.001)。通过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如下因素为ABR的独立判定指标,血浆纤维蛋白原(β系数-0.47,p<0.001),tHcy(p系数-0.471,p=0.001)及尿酸盐(β系数0.279,p=0.031),公式如下:(ABR=1-0.669×血浆纤维蛋白原-0.450×tHcy+0.449×尿酸盐,p<0.001)。综上所述,在糖尿病病人中血浆蛋白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胺酸尿、尿酸盐及血压为PVD发展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外周血管疾病 踝/肱动脉收缩压比 总同型半胱胺酸 纤维蛋白原 尿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