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固定方法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铰链侧骨断端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19
1
作者 陈华 刘浩 +6 位作者 邹黎 李涛 龚全 宋跃明 曾建成 刘立岷 孔清泉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599-605,共7页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法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铰链侧椎板骨断端骨愈合的影响。方法:纳入2009年9月~2011年3月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微型钢板固定术且资料完整的58例患者,男47例,女11例,年龄35~81岁,平均6...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法对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铰链侧椎板骨断端骨愈合的影响。方法:纳入2009年9月~2011年3月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微型钢板固定术且资料完整的58例患者,男47例,女11例,年龄35~81岁,平均61岁。5个节段开门56例,4个节段开门1例,3个节段开门1例。其中225个椎板采用Centerpiece微型钢板固定,62个椎板采用传统悬吊法固定。根据术后1周CT影像评估铰链侧椎板骨折情况,分为不完全骨折组、完全骨折骨断端无移位组和完全骨折骨断端移位组三个亚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行CT检查评估椎板铰链侧骨断端愈合情况,比较两种方法固定椎板的骨断端愈合情况。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124个椎板不完全骨折,118个椎板完全骨折断端无移位,45个椎板完全骨折断端有移位。术后随访6。27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钢板移位、椎板再关门及椎管再狭窄。椎管矢状径由术前9.9±2.4ram扩大到17.0±2.9mm,JOA评分由7.7±3.3分改善到12.5±3.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1)。Centerpiece微型钢板固定椎板与悬吊法固定椎板术前及术后1周影像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骨断端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2%VS70%,P=O.042),铰链侧骨折情况(P=0.728)及术后6个月骨断端愈合率(P=O.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完全骨折骨断端无移位节段椎板Centerpiece微型钢板固定较悬吊法固定椎板铰链侧术后3个月(86%VS57%,P=0.004)及6个月(92%VS85%,P=O.048)均有较高骨愈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完全骨折组及完全骨折有移位组两种方法固定椎板铰链侧骨断端愈合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采用Centerpiece微型钢板固定能稳定椎板铰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椎 单开门 Centerpiece微型钢板 铰链侧 骨愈合
下载PDF
骨性强直的髋关节转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被引量:9
2
作者 廉永云 Yoo Myungchul +2 位作者 裴福兴 冯卫 Chun Sungwook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年第8期593-596,共4页
目的评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髋关节骨性强直的效果。方法自1987年8月~1998年2月,36例(38髋)行转换THA,平均术前融合时间20年1个月;平均随访8年11个月。结果Harris评分由(68.7±7.2)... 目的评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髋关节骨性强直的效果。方法自1987年8月~1998年2月,36例(38髋)行转换THA,平均术前融合时间20年1个月;平均随访8年11个月。结果Harris评分由(68.7±7.2)分提高到(87±6.1)分;髋关节总活动度增加180.7°±14.5°。关节疼痛缓解率为93.3%;平均肢体短缩由4.1cm降到1.6cm;人工关节存活率为86.8%。X线片示髋臼骨溶解6例,髋臼杯松动2例,股骨骨溶解4例,股骨柄松动1例。结论骨性强直的髋关节转换THA,可以缓解周围关节疼痛、增加髋关节的活动度、改善双下肢不等长和矫正髋关节畸形,提高生活质量。髋关节功能与臀中肌力量的恢复直接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骨性强直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脊柱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因素 被引量:7
3
作者 陈晓明 马华松 +2 位作者 王蒙 谭荣 杨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0期5539-5544,共6页
背景: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具体类型和特点,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大多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但在临床上,仍有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后症状复发。目的:探讨脊柱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因素及其干预处理措施。方法:回... 背景: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具体类型和特点,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大多均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但在临床上,仍有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治疗后症状复发。目的:探讨脊柱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因素及其干预处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第306医院骨科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内固定治疗后症状复发的52例患者,男28例,女24例,年龄25-52岁,平均年龄43.2岁。初次内固定治疗至症状复发时间为3-192个月,平均38个月。患者有腰部及双侧/单侧下肢疼痛及麻木症状。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前后正侧位片、过伸过屈侧位X射线片,以评价腰椎的稳定性,行腰椎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腰椎内固定治疗节段间盘情况以及合并椎管狭窄和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52例患者其中22例由于初次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导致同节段间盘组织突出复发;4例因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椎间盘炎引起症状;5例出现植入物内固定治疗部位瘢痕粘连压迫神经;10例出现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侧隐窝或神经根管狭窄出现症状;11例因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腰椎失稳导致症状复发。分析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后症状复发的具体原因,有现实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脊柱植入物 内固定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发 相关因素 椎弓根螺钉固定 骨性融合 椎间盘移位 椎间盘切除 游离 病理解剖学 生物力学 并发症
下载PDF
单节段与双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后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比较 被引量:6
4
作者 未洋洋 陈加成 +2 位作者 孙珺 王秋安 袁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3期5300-5306,共7页
背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经典术式,具有改善腰椎前凸角、增加椎间隙高度、复位滑脱椎体、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优势。目的:探讨单节段与双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低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时对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 背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经典术式,具有改善腰椎前凸角、增加椎间隙高度、复位滑脱椎体、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优势。目的:探讨单节段与双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低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时对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分析改善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使用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联合椎弓根螺钉系统行单节段与双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低度(Ⅰ-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融合节段分为2组,单节段组37例,双节段组31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拍摄含双侧股骨头站立位腰椎侧位X射线片,比较2组患者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术后融合器沉降率与骨性融合情况。结果与结论:①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2-40个月;②单节段组与双节段组椎体滑移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2组间改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③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骨盆倾斜角显著减小(P<0.05),骶骨倾斜角显著增大(P<0.05),但2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腰椎前凸角、下腰椎前凸角、腰椎前凸分布指数明显增大(P<0.05),双节段组增加值显著大于单节段组(P<0.05);⑤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L5入射角、L5椎体倾斜角、L1垂线与S1距离明显减小(P<0.05),且双节段组减小值显著大于单节段组(P<0.05);⑥2组患者融合器沉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⑦提示低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可通过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改善矢状位平衡,双节段融合后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改变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 腰椎 腰椎滑脱症 椎间融合 骨性融合 聚醚醚酮 骨盆 矢状位
下载PDF
颈椎前路减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被引量:6
5
作者 张焱祥 余国庆 +2 位作者 巴振国 周拥军 邱建雄 《临床骨科杂志》 2006年第4期323-324,共2页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方法对诊断明确症状较重的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18个月,术后3个月椎间植骨达骨性融合,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除1例钢板松动术后第5天再次手...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效。方法对诊断明确症状较重的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结果所有病例随访6~18个月,术后3个月椎间植骨达骨性融合,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除1例钢板松动术后第5天再次手术外,未见食道损伤、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减压彻底、融合率高、内固定牢靠的优点,虽手术风险较大,但如操作细致,仍可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前路减压术 植骨融合 内固定
下载PDF
颈椎椎体间融合器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6
作者 李锋 李光辉 +4 位作者 熊伟 常增林 陈超 夏仁云 陈安民 《临床外科杂志》 2003年第3期167-169,共3页
目的 观察颈椎椎体间融合器(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cage,CIFC)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的应用疗效,并与环锯法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环锯法)作对比分析。方法 CIFC组42例,共56个椎间隙,环锯法组40例,共50个椎间隙,术后定期随访... 目的 观察颈椎椎体间融合器(cervical interbody fusion cage,CIFC)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中的应用疗效,并与环锯法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环锯法)作对比分析。方法 CIFC组42例,共56个椎间隙,环锯法组40例,共50个椎间隙,术后定期随访及拍摄X线片,观察疗效及手术融合节段的稳定性、椎间高度和融合情况。结果 CIFC组56个椎间隙中52个间隙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92.86%,术后2周椎间高度较术前增加(1.5±0.8)mm,随访24个月,椎体高度仍较术前增加(1.1±0.6)mm,生理曲度维持满意,无内植物并发症;环锯法组50个椎间隙中有41个间隙获骨性融合,融合率82%,23例26个间隙不同程度的存在椎间高度丢失、椎体塌陷,椎间高度较术前降低(1.2±0.7)mm。结论 应用颈椎椎体间融合器能使颈椎融合节段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提高椎间骨性融合率和维持术后椎间高度,降低自体植骨并发症,并能维持脊髓减压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椎间融合器 植骨 骨性融合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89例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志丹 吴春辉 +1 位作者 肖彦燊 肖俊枫 《临床医学工程》 2010年第3期86-87,共2页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9例。治疗组采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术后予患者颈围外固...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89例。治疗组采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椎板减压术。术后予患者颈围外固定3~4个月。结果优秀率治疗组为68.54%,对照组为43.82%,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总有效率治疗为94.38%,对照组为70.79%,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颈部不适、手部麻木、踩棉花感、颈肩疼痛、上肢放射痛、感觉障碍症状积分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神经功能恢复得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植骨融合术 骨性融合
下载PDF
振动载荷下不同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范威 张驰 +2 位作者 王庆东 张东祥 郭立新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77-884,共8页
振动导致的人体脊椎损伤以及多种腰椎疾病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为了探究振动载荷下不同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一种棘突间内固定器—椎间辅助运动装置(DIAM)时的生物力学特性,以正常人体全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基础,通过模拟临床术... 振动导致的人体脊椎损伤以及多种腰椎疾病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为了探究振动载荷下不同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联合一种棘突间内固定器—椎间辅助运动装置(DIAM)时的生物力学特性,以正常人体全腰椎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基础,通过模拟临床术式,分别建立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LIF)、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和经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LLIF)的有限元模型,融合节段为L4–L5,并将DIAM植入于L4–L5棘突间。通过瞬时动态分析,对ALIF、TLIF、LLIF模型在轴向循环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响应进行计算比较。结果表明,相比于ALIF和TLIF模型,LLIF模型中终板与椎间融合器间的接触力较高,其终板及DIAM上的冯·米塞斯应力较低,说明振动环境下LLIF的生物力学性能更好;当椎体间达到骨性融合后,三种手术模型的终板应力及DIAM应力均有所降低。综上所述,期望本文研究结果可为融合手术方案的选择以及术后腰椎振动保护方法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间融合 生物力学 骨性融合 有限元 振动
原文传递
植入物与Halo-vest内外固定联合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被引量:4
9
作者 姚关锋 王新家 +2 位作者 罗滨 王伟东 曾机灿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5期6351-6356,共6页
背景:对于外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及脊髓损伤,选择何种治疗方式目前尚存争议。目的:评价植入物内固定与Halo-vest外固定联合应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后稳定性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 背景:对于外伤性下颈椎骨折脱位及脊髓损伤,选择何种治疗方式目前尚存争议。目的:评价植入物内固定与Halo-vest外固定联合应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后稳定性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下颈椎骨折脱位的17例患者,男13例,女4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1.6岁,高处坠落伤6例,重物压砸伤3例,道路交通伤8例,伤后入院时间2h-5d,平均2.5d,所有患者均在局麻下行Halo-vest外固定,然后逐步撑开,在复位情况下,行前路减压植骨、钛板螺钉内固定,通过Frankel分级与影像学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12-24个月,平均15.4个月,常规X射线正侧位片显示骨折脱位均复位,恢复颈椎的正常序列及生理弧度,CT显示植骨融合,未发现内固定断裂及松动,按Frankel分级,显效(降低2级)5例,有效(降低1级)10例,无效2例。植入物与Halo-vest内外固定联合对下颈椎骨折脱位失稳固定的效果不仅安全可靠,并且能更好的恢复脊柱的矢状位对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与关节植入物 骨与关节学术探讨 颈椎骨折 骨折脱位 前后路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Halo-vest外固定 HALO-VEST支架 脊柱植入物 骨性融合 生物力学 并发症 其他基金
下载PDF
应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重建骨性融合的髋关节功能 被引量:3
10
作者 富勇 赵承斌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4期2033-2037,共5页
[目的]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重建骨性融合的髋关节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本组32例(36髋)髋关节骨性融合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手术时平均年龄36.5岁。自发性骨性融合20髋,手术融合16髋。平均融合... [目的]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重建骨性融合的髋关节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本组32例(36髋)髋关节骨性融合的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手术时平均年龄36.5岁。自发性骨性融合20髋,手术融合16髋。平均融合时间为18年7个月;术前16例主诉周围关节疼痛;27例严重跛行和畸形。随访时间平均6年11个月(4~10年);对其临床及放射线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切口感染,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的(52.7±9.2)分提高到术后的(85.1±8.1)分;平均髋关节活动范围:伸直0°位、屈曲86°±10.1°、外旋25°±6.2°、内旋20.1°±5.3°、外展29.7°±6.3°和内收21.3°±5.1°。X线影像学表现:髋臼侧骨溶解5例,髋臼假体松动1例,股骨柄松动1例,异位骨化形成10例。[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重建骨性融合的髋关节,可以缓解周围关节疼痛、增加髋关节的活动度、改善平衡下肢长度和矫正髋关节畸形,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融合 髋关节成形
原文传递
半椎体合并三肋骨融合畸形一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毛毳 李永华 +3 位作者 王伟 刘国红 朱永波 索红娜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3期3894-3894,3896,共2页
在先天性脊柱畸形中,半椎体较为常见,并会伴随形态各异的相应附件发育不全,如:椎体隐裂等。本文报道了1例半椎体合并3根肋骨近端骨性融合畸形患者,以往报道极少。单纯的肋骨形态失常,大多数无明显病理学意义,如果伴随其他骨骼的异常,或... 在先天性脊柱畸形中,半椎体较为常见,并会伴随形态各异的相应附件发育不全,如:椎体隐裂等。本文报道了1例半椎体合并3根肋骨近端骨性融合畸形患者,以往报道极少。单纯的肋骨形态失常,大多数无明显病理学意义,如果伴随其他骨骼的异常,或者说其他骨骼畸形伴有肋骨发育障碍者都可称为肋骨的发育异常和畸形。对于因半椎体畸形引起的脊柱侧突,可行手术治疗,以恢复脊柱的生物力学功能。肋骨畸形但无明显临床症状者,无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畸形 半椎体 骨性融合
下载PDF
纳米脱钙骨基质促进骨愈合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凯 陈雄生 +2 位作者 贾连顺 朱巍 房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1期3862-3869,共8页
背景:纳米脱钙骨基质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体积比,纳米颗粒团聚后在表面自然形成不规则的纳米沟槽,可促进成骨细胞在其表面黏附生长及基质分泌。目的:评价纳米脱钙骨基质作为骨移植替代物的植骨融合能力。方法:以改良Urist法制备人同种异... 背景:纳米脱钙骨基质具有较大的表面积/体积比,纳米颗粒团聚后在表面自然形成不规则的纳米沟槽,可促进成骨细胞在其表面黏附生长及基质分泌。目的:评价纳米脱钙骨基质作为骨移植替代物的植骨融合能力。方法:以改良Urist法制备人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使用液氮冷冻球磨机及MICROS超细粉碎机制备纳米脱钙骨基质。咬除家兔L2-4双侧小关节及双侧椎板和横突表面皮质骨,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腰椎椎板及横突间植入纳米脱钙骨基质、脱钙骨基质及自体骨,术后4,8,12周通过影像学、组织学观察植骨融合效果。结果与结论:①X射线与CT表现:术后12周,纳米脱钙骨基质组椎板、附件形态已接近正常节段,新生骨与椎板间隙完全消失,新生骨与植骨床骨质密度均匀一致;脱钙骨基质组植骨区域椎板表面有少量新生骨块影,在新生骨与椎板表面尚有一定间隙;自体骨组椎板与植骨融合界面愈合良好,植骨区有新生骨块影,融合骨块质地均匀。②组织学表现:术后12周,纳米脱钙骨基质被新生骨替代,与椎板间形成骨性连接,新生骨内可见大量骨细胞,与自体骨组效果相似;脱钙骨基质组植骨区达到骨性愈合,新生骨内可见板层样骨,也有类骨物质。表明纳米脱钙骨基质具有良好的成骨诱导能力,是自体骨移植的良好替代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纳米生物材料 脱钙骨基质 自体骨 MICROS超细粉碎机 植骨融合 骨移植替代物 成骨细胞 成骨诱导 省级基金
下载PDF
Atlas钛缆内固定系统在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
13
作者 邓展生 许宇霞 +3 位作者 朱峥嵘 李宝军 张胜利 唐久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3期2037-2039,共3页
目的评价Atlas钛缆内固定系统在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该院自2002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3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进行后路复位,寰枢椎植骨融合,并采用Atlas钛缆内固定系统固定.结果32例获3~12个月随访,30例无术中、术后并发症... 目的评价Atlas钛缆内固定系统在寰枢椎脱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该院自2002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32例寰枢椎脱位患者进行后路复位,寰枢椎植骨融合,并采用Atlas钛缆内固定系统固定.结果32例获3~12个月随访,30例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无脊髓损伤症状加重,寰枢椎骨性融合,Atlas钛缆无松脱、断裂;2例死亡.结论Atlas钛缆内固定系统操作简单、安全,术后合并症少,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固定牢靠,可保持寰枢椎解剖复位,恢复脊柱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椎脱住 钛缆 植骨融合
下载PDF
颈前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Ⅱ型、Ⅱa型Hangman骨折
14
作者 李彦锦 蔡贤华 +3 位作者 徐峰 黄勇 康辉 徐平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346-349,共4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C2/3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Ⅱ型、Ⅱa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4-02/2012-09月间行颈前路C2/3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Hangman骨折36例,其中Ⅱ型29例、Ⅱa型7例,男21例,女15... 目的探讨颈前路C2/3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Ⅱ型、Ⅱa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4-02/2012-09月间行颈前路C2/3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Hangman骨折36例,其中Ⅱ型29例、Ⅱa型7例,男21例,女15例,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7个月),通过观察骨折愈合、椎间融合、疼痛改善、颈椎活动度、临床症状和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标准评价患者疼痛和功能改善状况。结果 36例病例均获得随访,术后颈椎序列正常,功能良好,骨折愈合和骨性融合时间3至4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VAS、NDI及JOA评分显著改善(P<0.05,且末次随访时较术后3个月进一步改善。结论颈前路C2/3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Ⅱ型、Ⅱa型Hangman骨折的可靠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枢椎 HANGMAN骨折 植骨融合 内固定术
原文传递
关节镜下踝关节融合术治疗创伤性踝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0
15
作者 朱栩宏 吕建龙 李亚先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18年第4期36-38,43,共4页
目的探讨微创踝关节融合术对于改善创伤性踝关节炎足踝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阿克苏地区中医医院接收的48例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就诊时间为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采取开放式踝关节融合术)与观察组(26例,采取微创踝... 目的探讨微创踝关节融合术对于改善创伤性踝关节炎足踝功能的效果。方法选取阿克苏地区中医医院接收的48例创伤性踝关节炎患者,就诊时间为2013年5月至2017年5月,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采取开放式踝关节融合术)与观察组(26例,采取微创踝关节融合术),对两组随访1年,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均获得1年的随访,均无术后感染和螺钉断裂发生,术后1年复查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骨性融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院时、术后半年时AOF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AOFA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踝关节融合术对于改善足踝功能及提高早期骨性融合率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融合率 踝关节融合术 关节镜 创伤性踝关节炎
下载PDF
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部复杂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并发创伤性骨性融合疗效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陆纯德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0期1333-1335,1359,共4页
目的:分析C型臂X线机透视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出现髋关节创伤性骨性融合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1例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出现髋关节创伤性骨性融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THA治疗。... 目的:分析C型臂X线机透视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对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出现髋关节创伤性骨性融合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1例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出现髋关节创伤性骨性融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THA治疗。术后均进行随访,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顺利进行THA治疗,手术过程中未出现血管损伤、神经损伤或骨折等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9.34±1.13)个月。末次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为(92.14±4.04)分,较术前(49.97±4.27)分显著升高(P<0.01)。结论: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出现髋关节创伤性骨性融合的患者应用THA治疗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且通过C型臂X线机透视可进行准确定位,采用合理的角度选择并安装合适的生物型人工髋关节假体,最终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内固定术 创伤性骨性融合 髋关节 全髋关节置换术
下载PDF
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骨性融合的全髋关节置换 被引量:8
17
作者 甄平 李旭升 +1 位作者 田琦 周胜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71-876,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创伤性骨性融合的临床疗效及异位骨化处理与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8月∽2013年10月采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部复杂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骨性融合8例患... [目的]探讨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创伤性骨性融合的临床疗效及异位骨化处理与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8月∽2013年10月采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髋部复杂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骨性融合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8例均为男性;年龄(23∽49)岁,平均35.8岁。采用股骨颈楔形截骨解除髋关节骨性融合状态,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髋臼旋转中心,髋臼锉进行髋臼研磨后采用合适的髋臼前倾角置入髋臼假体。以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价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功能。[结果]术后随访时间15∽48个月,平均28.5个月。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22.7±3.7)分,术后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平均(93.8±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32,P=0.00)。术中未发生骨折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骨折术后继发创伤性髋关节骨性融合可获满意近期疗效。采用股骨颈楔形截骨可安全、有效地解除髋关节骨性融合状态。选择适配的生物型人工髋关节假体并以合理的角度安装,最终获得一个稳定的、具有正常解剖位置的人工全髋关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骨性融合 创伤性 关节成形术 全髋关节置换
原文传递
强直性脊柱炎I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被引量:2
18
作者 秦建英 陈清汉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2年第3期20-22,共3页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同期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自2008-05—2011-05对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男5例,女1例;年龄31~42岁,平均37岁;术前双髋关节骨性强直,活动度0度,5例髋关节屈曲挛缩。结果术后... 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同期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自2008-05—2011-05对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男5例,女1例;年龄31~42岁,平均37岁;术前双髋关节骨性强直,活动度0度,5例髋关节屈曲挛缩。结果术后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3 a,平均27个月,无关节脱位、感染、松动、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3.3%。结论强直性脊柱炎双侧髋关节完全强直,行同期双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有利于患者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骨性强直
下载PDF
颞下颌关节强直动物模型中最大张口度与强直严重程度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邓天阁 王磊 +7 位作者 刘平 薛洋 刘昌奎 王静娟 孙祥钊 周宏志 丁宇翔 胡开进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730-737,共8页
目的研究主、被动最大张口度(AMMO、PMMO)与颞下颌关节强直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8只健康雄性绵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4只。实验组绵羊双侧颞下颌关节模拟髁突矢状骨折,其中左侧翼外肌被切断以阻断其功能;对照组绵羊未... 目的研究主、被动最大张口度(AMMO、PMMO)与颞下颌关节强直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8只健康雄性绵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4只。实验组绵羊双侧颞下颌关节模拟髁突矢状骨折,其中左侧翼外肌被切断以阻断其功能;对照组绵羊未进行手术。于术前及术后12、24周对所有绵羊体重、AMMO、PMMO、颞下颌关节形态学特点进行测量评估。结果实验组只有右侧保留翼外肌功能的颞下颌关节发生了骨强直。术后12、24周,实验组绵羊AMMO、PMMO、极限距离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绵羊AMMO和PMMO与骨融合区宽度、长度、面积及钙化程度均呈负相关(均P<0.05),其中骨融合区面积为主要影响因素(术后12、24周相关系数r分别为-0.94、-0.95)。结论颞下颌关节强直动物模型中阻断翼外肌功能可阻止骨强直的发生;对于早期髁突矢状骨折,可通过垫或板进行张口训练,进而阻断翼外肌功能。当颞下颌关节发生骨强直时,骨融合区面积越大,张口受限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强直 骨融合面积 最大张口度 翼外肌 动物模型
原文传递
双锥度生物固定型股骨柄治疗髋关节骨性融合的疗效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强 刘明 +7 位作者 柴伟 张国强 陈继营 李众利 董晓艳 周勇刚 王秀丽 王岩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78-282,共5页
目的通过与解剖型股骨柄比较,探讨对髋关节骨性融合患者采用双锥度生物固定型股骨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0月-2008年1月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50例80髋髋关节骨性融合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1例49髋采用BetaC... 目的通过与解剖型股骨柄比较,探讨对髋关节骨性融合患者采用双锥度生物固定型股骨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0月-2008年1月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50例80髋髋关节骨性融合患者临床资料,其中31例49髋采用BetaCone双锥度生物固定型股骨柄(试验组),19例31髋采用Ribbed解剖型股骨柄(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术前Harris评分及关节外展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X线片上测量两组外展肌力臂(a)、重力臂(b),计算其比值,并分析假体稳定性;随访测量关节外展角度,行Harris评分。结果术中9例9髋(试验组5例、对照组4例)发生骨折,经固定后骨折均愈合,假体稳定。术后患者均获随访,其中试验组随访时间12~98个月,平均49个月;对照组6~105个月,平均53个月。X线片复查示试验组a/b为0.65±0.25,对照组为0.56±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P=0.03);末次随访时假体位置稳定。术后6个月,试验组关节外展角度为(34.49±7.58)°,对照组为(30.97±7.24)°,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06,P=0.04)。术后两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术后1个月试验组评分优于对照组(t=3.62,P=0.01),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1,P=0.11)。术后2年试验组12例14髋、对照组8例9髋发生1~2级异位骨化。结论对于髋关节骨性融合患者,采用解剖型股骨柄及双锥度生物固定型股骨柄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均可获得满意疗效,但双锥度生物固定型股骨柄置换术后早期具有更好的关节外展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骨性融合 双锥度生物固定型股骨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