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体外纳米磁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MR成像 被引量:10
1
作者 金旭红 杨柳 +2 位作者 段小军 陈伟 李忠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75-279,共5页
目的研究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particles,SPIO)体外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及MR细胞成像示踪可行性。方法从兔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体外不同浓度SPIO联合硫酸鱼精蛋白标记,未... 目的研究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particles,SPIO)体外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及MR细胞成像示踪可行性。方法从兔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体外不同浓度SPIO联合硫酸鱼精蛋白标记,未标记细胞设为对照组。普鲁士蓝染色和电镜检查鉴定细胞内铁颗粒,台盼蓝染色检测细胞存活,MTT法测定细胞生长曲线的变化,磁标记MSCs转入成骨、成脂肪培养基中进行诱导培养后进行鉴定,应用1.5TMR梯度回波T2加权(GRET2*WI)扫描序列和自旋回波T2加权(SET2WI)扫描序列对磁标记细胞成像示踪。结果普鲁士蓝染色和电镜检查显示细胞质内含致密铁颗粒,磁标记对MSCs活性和增殖无统计学差异(P>0·05),标记细胞可正常成骨、成脂肪分化。GRET2*WI序列和SET2WI序列提示与未标记细胞信号强度(SI)相比,1×106(标记细胞)、5×105(标记细胞)SI均显著性下降(P<0·05),其中GRET2*WI的信号强度衰减率(△SI)显著高于T2WI序列(P<0·05)。在2个序列中1×106(标记细胞)△SI均高于5×105(标记细胞)△SI,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SPIO联合硫酸鱼精蛋白转染剂能成功标记MSCs,磁标记对细胞存活、增殖及潜在多向分化能力无影响。磁标记细胞在MR上产生特征性的低信号改变。应用1.5TMR成像示踪标记细胞可行,以GRET2*WI序列成像最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磁标记细胞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SPIO标记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及体外MR成像 被引量:10
2
作者 许杰华 李丹 +5 位作者 于春鹏 周斌 颜荣华 王劲 朱康顺 单鸿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2-147,164,共7页
【目的】探讨超顺磁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标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影响以及体外磁共振(MRI)成像的可行性,为移植干细胞活体MRI成像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梯度密度离心法和贴壁法获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目的】探讨超顺磁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标记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影响以及体外磁共振(MRI)成像的可行性,为移植干细胞活体MRI成像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采用梯度密度离心法和贴壁法获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采用25μg/mLSPIO联合0.75μg/mL多聚赖氨酸(PLL)标记BMSC,比较标记和未标记MSC细胞活力、增值、细胞周期、凋亡和成骨、成脂多向分化能力;应用1.5TMR对不同数量级细胞分别进行T1WI、T2WI和T2*WI序列扫描。【结果】普鲁士兰染色显示SPIO(25μgFe/mL,48h)对细胞的标记率接近100%,细胞活力、增殖、周期和凋亡检测,均显示SPIO标记细胞与未标记细胞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成骨、成脂诱导显示,BMSC和标记BMSC均具备成骨、成脂分化能力;对不同数量级的SPIO标记BMSC行MR扫描,T1WI、T2WI和T2*WI能检测到的最小数量级细胞分别为2×104,1×104,0.5×104,呈低信号。【结论】25μg/mLSPIO联合0.75μg/mLPLL能有效标记BMSC,不影响BMSC的活力、增值、细胞周期、凋亡和多向分化能力,1.5TMR示踪标记细胞可行,与T1WI和T2WI序列相比,T2*WI最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 磁共振成像 标记
下载PDF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膀胱壁注射改善大鼠逼尿肌无力 被引量:4
3
作者 印苏培 郑霁 +1 位作者 董明明 周占松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68-972,共5页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 BMSCs)膀胱壁注射法改善大鼠逼尿肌无力(acontractile detrusor,ACD)的可能性。方法 40只SD雌性大鼠分为4组,每组10只:正常大鼠对照组、低温诱导ACD组、生理...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 BMSCs)膀胱壁注射法改善大鼠逼尿肌无力(acontractile detrusor,ACD)的可能性。方法 40只SD雌性大鼠分为4组,每组10只:正常大鼠对照组、低温诱导ACD组、生理盐水治疗组、r BMSCs治疗组。常规分离培养r BMSCs至第3代。建立大鼠膀胱壁冻伤模型模拟逼尿肌无力的情况,将r BMSCs或生理盐水注入大鼠膀胱壁肌层,14 d后检测各组大鼠膀胱排尿功能,逼尿肌肌条收缩力,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平滑肌收缩相关蛋白(α-SMA、Calponin和SM-MHC)的表达情况,HE染色了解各组大鼠膀胱壁组织学改变情况。结果 r BMSCs治疗组膀胱内压、肌条收缩力显著高于低温诱导ACD组和生理盐水治疗组(P<0.01),恢复超过50%。治疗组α-SMA、Calponin及SM-MHC的表达明显高于低温诱导ACD组和生理盐水治疗组(P<0.01)。结论 r BMSCs通过膀胱壁注射能有效改善大鼠逼尿肌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平滑肌细胞 逼尿肌无力
下载PDF
ATP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刘文忠 夏亚一 +3 位作者 张海宏 孙正义 李强 张钦 《临床骨科杂志》 2005年第1期74-76,共3页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ATP诱导下体外分化成神经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抽取兔骨髓,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传代,第 3代时加入ATP,观察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并行诱导细胞的组织化学染色...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ATP诱导下体外分化成神经细胞的可行性。方法 抽取兔骨髓,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传代,第 3代时加入ATP,观察MSCs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并行诱导细胞的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MSCs在体外可以扩增,在ATP诱导下向神经样细胞分化,行巢蛋白(Nestin)、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GFAP)抗体免疫反应染色,阳性数分别约为Nestin30%、NSE32%、GFAP15%。结论 ATP能够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P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细胞 细胞分化
下载PDF
三磷酸腺苷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孙莉 刘文忠 +2 位作者 杨蕾 范勇 孙建玲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27-30,共4页
目的观察体外三磷酸腺苷(ATP)对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抽取兔骨髓,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法分离单核细胞,体外培养传代,观察不同代细胞的生长特性;在第三代时加入ATP.观察MSCs的形态学变化,并行诱导细胞的... 目的观察体外三磷酸腺苷(ATP)对骨髓问充质干细胞(M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抽取兔骨髓,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法分离单核细胞,体外培养传代,观察不同代细胞的生长特性;在第三代时加入ATP.观察MSCs的形态学变化,并行诱导细胞的组织化学染色。结果MSCs在体外可以扩增,以第三代细胞的增殖最快,在ATP存在的条件下向神经样细胞分化,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呈阳性。结论MSCs在体外ATP的作用下分化为神经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三磷酸腺苷 分化 神经细胞
下载PDF
新型氧化铁微粒(MIRB)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MRI体外显影研究
6
作者 梁治平 张金丽 +3 位作者 钟敏之 曾旭文 梁佩红 刘斯润 《临床医学工程》 2016年第9期1159-1161,共3页
目的采用能被荧光显微镜检测的新型氧化铁纳米颗粒(MIRB)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研究其标记效率和对BMSC增殖活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标记BMSC体外MRI的可行性,为移植干细胞活体MRI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成功培养和鉴定免骨髓... 目的采用能被荧光显微镜检测的新型氧化铁纳米颗粒(MIRB)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研究其标记效率和对BMSC增殖活性的影响,并初步探讨标记BMSC体外MRI的可行性,为移植干细胞活体MRI提供实验基础。方法成功培养和鉴定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后,采用铁浓度为25pgμg/mL、50μg/mL的MIRB标记BMSC,应用MTS法比较两浓度组标记BMSC和未标记BMSC增殖活性;通过观察标记细胞内荧光显影和普鲁士蓝染色评价两浓度组的标记效率,应用1.5T MR对不同数量级细胞分别T,WI和T*WI序列扫描。结果两组标记细胞内均可见明显荧光显影,普鲁士兰染色显示两个不同铁浓度MIRB标记细胞的标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TS检测提示两个标记细胞组和未标记细胞组的细胞增殖活性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不同数量级的MIRB标记BMSC行MR.扫描,T2W1和T2*WI能检测到的最小细胞数量级为1 x 1(一结论25μg Fe/ML和50μg Fe/mL的MIRB均能有效标记BMSC,但对BMSC的增殖活性有影响且随浓度增加而加重,因此25μg Fe/1nL是适合的标记浓度。1.5T MR可在体外检测到标记细胞信号改变,最小细胞数量级为1×1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dayIONPdmdamineB(MIR_B)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磁共振成像 标记
下载PDF
黄芩苷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27
7
作者 李晨睿 孟志远 +4 位作者 牛银波 翟远坤 潘亚磊 谢丽 梅其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919-924,共6页
目的研究黄芩苷(baicalin)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BMSC)成骨分化过程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筛选法体外培养rBMSC,给予黄芩苷3、5、7d后,比较药物处理组与... 目的研究黄芩苷(baicalin)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BMSC)成骨分化过程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采用贴壁筛选法体外培养rBMSC,给予黄芩苷3、5、7d后,比较药物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同时检测给予黄芩苷对碱性磷酸酶阳性克隆和矿化结节形成的影响.提取总mRNA和总蛋白,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黄芩苷对Wnt10a、GSK-3β、β-catenin以及LEF1mRNA水平的影响.免疫印迹检测药物处理对β-catenin以及Runx2蛋白表达量的影响.结果黄芩苷明显提高ALP的活性.10μmol·L-1浓度的黄芩苷还可增加碱性磷酸酶克隆数和钙化结节的形成.黄芩苷还可提高Wnt10a、β-catenin、GSK-3β、LEF1以及osteocalcin的mRNA水平,并提高β-catenin和Runx2的蛋白表达量.结论黄芩苷在0.1~50μmol·L^-1的给药浓度下可促进rBMSC的成骨分化成熟,Wnt/β-cate-nin信号可能参与调控rBMSC的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苷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碱性磷酸酶
下载PDF
两种从骨髓中分离人间充质干细胞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代飞 吴军 +2 位作者 许建中 王序全 尹芝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6期1631-1633,共3页
目的比较F icoll(1.073 g/m 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 an bone m arrow derived m esen-chym al stem cells,hBMMSCs)与常用的Percoll分离法之间的差异。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的hBMMSCs分离方法。方法分别应用上述两... 目的比较F icoll(1.073 g/m 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 an bone m arrow derived m esen-chym al stem cells,hBMMSCs)与常用的Percoll分离法之间的差异。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的hBMMSCs分离方法。方法分别应用上述两种方法分离hBMMSCs,比较用两种方法从骨髓中分离的有核细胞得率及死亡率、贴壁细胞克隆数、细胞形态以及细胞表面标志。结果两种方法获得的有核细胞得率无显著差异(P>0.05);F icoll(1.073 g/m 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的有核细胞死亡率显著小于Percoll分离法(P<0.01);F icoll(1.073 g/m l)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的hBMMSCs原代培养5 d的贴壁细胞克隆数/37.5 cm2显著多于Percoll分离法(P<0.05)。F icoll(1.073 g/m l)密度梯度离心法与Percoll分离法获得的hBMMSCs细胞形态均一,为纺锤形或三角形;F icoll(1.073 g/m l)密度梯度离心法与Percoll分离法获得的原代hBMMSCs CD105阳性表达率[(94.0±2.0)%vs(95.8±1.5)%]及CD34阴性表达率[(96.0±1.2)%vs(97±1.0)%]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Percoll分离法相比较,F icoll(1.073 g/m 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BMMSCs具有细胞死亡率较小,细胞得率较多的优点,是一种较好的hBMMSCs分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种子细胞 细胞培养
下载PDF
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卵巢早衰小鼠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17
9
作者 彭静 肖娜 程腊梅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13,共7页
目的:研究小鼠同种异体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损伤中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小鼠BMSCs,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目的:研究小鼠同种异体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损伤中的修复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小鼠BMSCs,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MSCs表面标志;小鼠腹腔注射50 mg/(kg.d)环磷酰胺,连续15 d,建立POF模型。建模后第7天,按每只小鼠2×10~6个BMSCs尾静脉注射移植到POF模型小鼠体内;移植后第7天,采用HE染色观察细胞移植治疗后小鼠卵巢结构变化,RT-PCR检测BMSCs移植对POF小鼠卵泡发育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BMSCs高表达间充质干细胞标志CD29和CD90,低表达内皮细胞标志标志CD31和造血干/祖细胞标志CD34。POF模型小鼠各级发育卵泡数量明显减少,闭锁卵泡数量明显增加(P<0.05),颗粒细胞凋亡降解。与对照组比较,BMSCs移植组小鼠卵巢窦状卵泡和次级卵泡数量明显增加,闭锁卵泡数量明显减少(P<0.05),颗粒细胞数量明显增加,但原始卵泡和初级卵泡数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MSCs移植组卵巢组织卵泡发育相关基因Nano3,Nobox,Lhx8 mRN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BMSCs能促进POF小鼠卵泡发育和卵巢组织结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磷酰胺 卵巢早衰 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3种不同组织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促内皮祖细胞血管形成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斯琪 卢海源 程腊梅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84-191,共8页
目的:比较人骨髓、脂肪和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促进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形成血管以及维持血管稳定的能力。方法:采用体外共培养成血管试验比较3种来源的MSCs促EPCs形成管状... 目的:比较人骨髓、脂肪和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促进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形成血管以及维持血管稳定的能力。方法:采用体外共培养成血管试验比较3种来源的MSCs促EPCs形成管状结构的能力;采用体内基质胶Matrigel成血管试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3种MSCs促进EPCs在体内形成功能血管的能力。结果:EPCs在脂肪MSCs单层上形成的管状结构长度和节点数均高于在骨髓和脐带MSCs单层上的形成数;EPCs与脂肪MSCs在Matrigel上共培养时形成的毛细血管样结构稳定性高于骨髓和脐带MSCs;脂肪MSCs与EPCs在体内Matrigel中形成大量有血流灌注的功能血管,脐带MSCs与EPCs在体内Matrigel中形成少量有血流灌注的功能血管,而骨髓MSCs与EPCs在体内Matrigel中只形成有血细胞渗漏的不完整血管。结论:脂肪MSCs在体内、体外促EPCs形成血管结构并维持其稳定的能力高于骨髓和脐带M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人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 内皮祖细胞 血管生成 血管稳定
下载PDF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康 白亦光 +5 位作者 陈竹 韩小伟 杨泽龙 赵明 宋桂芹 冯刚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103-106,共4页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可行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分离法体外分离、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增殖和生长特性,绘制生长曲线;倒置相差显微镜...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可行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体外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分离法体外分离、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其增殖和生长特性,绘制生长曲线;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采用番红快绿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鉴定。结果:经全骨髓贴壁法得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性状稳定,为纺锤状,呈克隆样生长;成软骨诱导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现出软骨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征。结论:采用全骨髓贴壁分离法操作简便,是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理想方案,在适当的条件下BMSCs能多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全骨髓贴壁法 诱导
下载PDF
Intrauterine transplantation of autologous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followed by conception in a patient of severe intrauterine adhesions 被引量:10
12
作者 Yong Zhao Aiming Wang +4 位作者 Xiaorong Tang Min Li Ling Yan Wei Shang Meizhu Gao 《Ope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13年第3期377-380,共4页
On a woman with severe intrauterine adhesions, hysteroscopy followed by cyclical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was tried for 5 months, for development of the endometrium. When this failed, autologous stem cells were tri... On a woman with severe intrauterine adhesions, hysteroscopy followed by cyclical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was tried for 5 months, for development of the endometrium. When this failed, autologous stem cells were tried as an alternative therapy. Adult autologous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isolated from patient’s own bone marrow and were cultured and placed in the endometrial cavity under ultrasound guidance after curettage. Patient was then given cyclical hormonal therapy. Endometrium was assessed intermittently using ultrasound. Three months later, endometrium partly recovered with improved ultrasonic echo. This resulted in spontaneous pregnancy followed by confirmation of gestational sac, yolk sac, and primitive heart tube pulse on ultrasound. Autologous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ould regenerate injured endometrium not responding to conventional treatment and can be used as an alternative in females with severe Asherman’s syndro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UTERINE ADHESIONS Asherman’s Syndrome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Pregnancy
下载PDF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11
13
作者 刘伟 陈剑 +1 位作者 宋佳 宋滇文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年第8期1366-1369,共4页
目的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方法。方法全骨髓贴壁法提取兔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14、CD29、CD34、CD44、CD45和CD90等标志的表达以及不同代次兔BM-SCsDNA含量。通过定向分化检测兔BMSC... 目的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和鉴定的方法。方法全骨髓贴壁法提取兔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子CD14、CD29、CD34、CD44、CD45和CD90等标志的表达以及不同代次兔BM-SCsDNA含量。通过定向分化检测兔BMSCs的多向分化潜能。结果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呈形态较为均一的小梭形、克隆样生长。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传代至第12代和20代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检测对数生长期细胞的DNA含量结果显示细胞为正常二倍体细胞,无明显变异。细胞表面表达CD29(61.71%)、CD44(60.2%),不表达CD14(0.4%)、CD34(0.34%)、CD45(0.64%)和CD90(0.04%)。兔BMSCs的定向分化结果显示其可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及成软骨细胞分化。结论成功获得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其具有特定的细胞表面抗原,具有容易获取、增殖能力强等特点,是优良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表型 多向分化
下载PDF
基因修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异种移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代飞 吴军 +3 位作者 许建中 王序全 陈烯伟 贺伟峰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38-844,共7页
目的观察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融合蛋白(hCTLA4-Ig)基因修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作为种子细胞异种移植到F344大鼠体内是否成骨,探索获得骨组织工程异基因种子细胞的一种方法。方法应用含有目的基因hCTLA4-I... 目的观察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免疫球蛋白融合蛋白(hCTLA4-Ig)基因修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作为种子细胞异种移植到F344大鼠体内是否成骨,探索获得骨组织工程异基因种子细胞的一种方法。方法应用含有目的基因hCTLA4-Ig和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逆转录病毒感染第1代hMSCs,应用G418筛选出抗性细胞群(hMSCs-CTLA4);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分别检测hMSCs-CTLA4中hCTLA4-IgmRNA和蛋白质表达。用荧光激活细胞分选仪(FACS)检测hMSCs-CTLA4中表达hCTLA4-Ig蛋白的阳性率。将hMSCs-CTLA4作为种子细胞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并移植到F344大鼠皮下,用X线片、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观察其体内成骨状况和hCTLA4-Ig表达情况。结果分离的hMSCsCD105表达阳性,CD34表达阴性。hMSCs-CTLA4的细胞形态呈梭形,与hMSCs比较无明显改变;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见绝大多数细胞呈绿色,强阳性表达EGFP。RT-PCR、免疫细胞化学结果分别证实hMSCs-CTLA4表达hCTLA4-IgmRNA和蛋白。FACS检测结果显示:hMSCs-CTLA4表达hCTLA4-Ig蛋白的阳性率为78.4%。本实验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每克脱钙骨基质(DBM)上吸附、生长的细胞约(1~1.5)×106个。DBM/hMSCs-CTLA4组植入F344大鼠皮下术后2~12周均可检测到hCTLA4-Ig阳性表达细胞,8~12周出现人源性新生骨组织;而单纯DBM组与DBM/hMSCs组表现为DBM逐渐被吸收,代之以纤维结缔组织,没有新生骨组织出现。结论以hMSCs-CTLA4作为种子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异种移植到F344大鼠皮下可以成骨。hCTLA4-Ig基因修饰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可能作为骨组织工程异基因种子细胞的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物排斥 hCTLA4-Ig 骨组织工程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异种移植 基因修饰 实验研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原文传递
生长分化因子5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15
作者 刘康 白亦光 +4 位作者 冯刚 陈竹 罗栩伟 杨泽龙 宋桂芹 《西部医学》 2013年第8期1128-1131,共4页
目的研究生长分化因子5(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actor 5,GDF5)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软骨分化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分离法体外分离、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腺... 目的研究生长分化因子5(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actor 5,GDF5)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成软骨分化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全骨髓贴壁分离法体外分离、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利用腺病毒载体将GDF5基因导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Safranin-O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检测硫酸糖胺聚糖和蛋白聚糖、RT-PCR和免疫化学染色检测软骨细胞特异性CollagenⅡ和Aggrecan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探索GDF5腺病毒对BMSCs成软骨分化的诱导作用。结果 GDF5腺病毒感染的BMSCs细胞外基质糖胺聚糖和蛋白聚糖的含量显著增加,软骨细胞特异性CollagenⅡ和Aggrecan基因和蛋白表达升高。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GDF5能够显著促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成软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GDF5 软骨分化 诱导
下载PDF
黄精多糖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中PINP和BMP-2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曾高峰 宗少晖 +1 位作者 邹斌 李柯柯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88-1192,共5页
探讨黄精多糖(PSP)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作用中I型前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N-terminal Propeptide,PINP)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表达的影响。取8周龄雄性BALB/C小鼠1只,无菌... 探讨黄精多糖(PSP)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作用中I型前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N-terminal Propeptide,PINP)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表达的影响。取8周龄雄性BALB/C小鼠1只,无菌操作分离小鼠股骨和胫骨,注射器冲出骨髓制成细胞悬液,传代3次后分为6组用于实验。空白诱导组仅加入等量成骨诱导培养基;阳性对照诱导组加入等量成骨诱导培养基及雌二醇(10-8mol/L);各PSP诱导组:加成骨诱导培养基和各自浓度的PSP(200、300、400、500 mg/mL)。每天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的生长情况及形态变化。倒置相差显微镜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在培养第7 d、第14 d采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量细胞PINP和BMP-2的表达量。实验结果显示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呈长梭形,有接触抑制现象,诱导后细胞呈三角形、多角形、不规则形状,细胞生长密集时可重叠生长。各不同浓度PSP诱导组均比非诱导组高表达PINP和BMP-2(P<0.01)。表明PSP呈剂量相关性促进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高浓度PSP可显著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过程中BMP-2和PINP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多糖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分化 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 骨形态发生蛋白2
下载PDF
利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构建凝胶生物细胞支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伟 陈剑 +1 位作者 宋佳 宋滇文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3年第11期1937-1940,共4页
目的分析富血小板血浆(PRP)凝胶作为组织工程细胞支架的可行性。方法抽取兔静脉血Lendersberg法制备PRP,测定PRP中血小板浓度,将PRP经激活剂激活后制备PRP凝胶生物细胞支架(PRG),并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PRG... 目的分析富血小板血浆(PRP)凝胶作为组织工程细胞支架的可行性。方法抽取兔静脉血Lendersberg法制备PRP,测定PRP中血小板浓度,将PRP经激活剂激活后制备PRP凝胶生物细胞支架(PRG),并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与PRG共培养,消化后将BMSCs接种再培养,观察BMSCs活性。结果通过Lendersberg两步离心法顺利制得PRP,血小板浓度与全血相比增加了3.74倍,PRP经过激活后5-10min形成胶冻状PRG,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其具有复杂的立体网状结构,孔隙直径约50-100微米。兔BMSCs在PRG中培养3天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在PRG三维结构中,兔BMSCs在纤维素支架上附着良好,培养1周后将兔BMSCs消化分离后再接种培养,兔BMSCs生长良好。结论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生物细胞支架来源于自体,无免疫源性,本身含丰富的细胞生长因子,同时具有完整的三维结构和良好的组织相容性,是一种优良的组织工程细胞支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细胞支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下载PDF
低氧调控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OPG/RANKL mRNA的表达 被引量:7
18
作者 史新连 胡碧波 +2 位作者 任曼曼 喻文彬 邓辉 《上海口腔医学》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低氧处理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BMSCs)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 目的:探讨低氧处理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BMSCs)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RANKL)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全骨髓细胞贴壁法分离、培养rBMSCs,应用化学低氧剂氯化钴(CoCl_2)建立低氧模型,分别以0、50、100、200、400μmol/L浓度的CoCl_2孵育细胞,首先采用MTT法检测CoCl_2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免疫印迹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表达情况。rBMSCs经低氧处理0、12、24、48、72、96 h,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OPG、RANKL mRNA的表达。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00、400μmol/L的CoCl_2抑制rBMSCs增殖(P<0.05),而50、100μmol/L CoCl_2实验组的增殖并未产生显著影响(P>0.05)。在50、100μmol/L CoCl_2实验组,rBMSCs表达HIF-1α的mRNA和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100μmol/L CoCl_2组较50μmol/L CoCl_2组高。100μmol/L CoCl_2孵育12 h时,低氧组和对照组rBMSCs的OPG、RANKL mRNA的表达无变化(P>0.05);24、48、72、96 h时,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OPG mRNA表达水平升高,RANKL mRNA表达水平下降,OPG/RANKL的比值显著升高(P<0.05)。结论:100μmol/L CoCl_2低氧处理可通过调控rBMSCs OPG、RANKL mRNA的表达,从而促进成骨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低氧 骨保护素 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
下载PDF
经肾动脉插管造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白彝华 王家平 +2 位作者 王剑松 蒋红樱 杨敏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5年第6期702-705,共4页
目的探讨经颈动脉途径肾动脉插管造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慢性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的影响,为临床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肾脏病及其给药途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36只采用经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制作慢性肾... 目的探讨经颈动脉途径肾动脉插管造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慢性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的影响,为临床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肾脏病及其给药途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作为实验动物。36只采用经尾静脉注射阿霉素制作慢性肾病大鼠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1)阿霉素肾衰模型对照组(ADR组);(2)MSCs移植组(A组),取MSCs悬浮液经肾动脉插管造影输入大鼠右肾;(3)生理盐水组(B组),以A组同样方法将生理盐水输入大鼠右肾。2只用于骨髓MSCs的制备。其余12只作为空白对照组(N组)。干细胞移植后第1天和第7天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肾功能(尿素氮、肌酐)和血红蛋白含量,第7天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病理改变。结果 (1)ADR组、A组、B组与N组比较血尿素氮、肌酐明显升高(P<0.05),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2)第1天,与ADR组比较,A组、B组血尿素氮、肌酐和血红蛋白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第7天时,与ADR组比较,B组血尿素氮、肌酐和血红蛋白含量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A组血尿素氮、肌酐明显降低(P均<0.05),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3)光镜下大鼠肾脏病理改变,B组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损伤程度与ADR组相当,A组肾间质炎症改变程度轻且范围小。结论移植MSCs有利于慢性阿霉素肾病大鼠肾脏损伤的修复,经颈动脉肾动脉插管造影是可行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阿霉素 干细胞移植 肾动脉 肾病
原文传递
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宋珂 石琦 +1 位作者 青莹 曹颖光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5年第9期531-536,共6页
目的:原代培养并鉴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方法:取大鼠骨髓,贴壁培养法培养。绘制生长曲线,检测细胞周期。real time PCR检测不同代数BMSCs胞内成骨相关因子mRNA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并行成... 目的:原代培养并鉴定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方法:取大鼠骨髓,贴壁培养法培养。绘制生长曲线,检测细胞周期。real time PCR检测不同代数BMSCs胞内成骨相关因子mRNA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并行成脂及成骨诱导。结果:原代取材后24 h细胞即可贴壁,7 d可生长达培养皿底面积的80%。P3代BMSCs的生长曲线呈S形,近90%的细胞处于G0/G1期。从P0到P5BMSCs中几乎都有内源性bFGF、Shh、Cbfa1、ALP、OC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99.7%的BMSCs胞膜表面同时表达CD29及CD90,不表达CD45。并具有成骨分化及成脂分化的能力。结论:原代培养的BMSCs为骨组织工程提供了可靠的细胞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组织工程 生物学性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