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显性和隐性失血量分析 被引量:82
1
作者 张培训 薛峰 +6 位作者 安帅 顾航宇 芦浩 徐小东 付中国 张殿英 姜保国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891-894,共4页
目的:对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screw,DHS)内固定方法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中及术后显性、隐性失血量进行分析,为临床围手术期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方... 目的:对采取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screw,DHS)内固定方法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术中及术后显性、隐性失血量进行分析,为临床围手术期处理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撑。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30日至2010年9月30日间采用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的216例及采用DHS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6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以及术中及术后失血、输血情况等指标进行分析,同时对围手术期的显性、隐性失血情况做出评估。结果:采用PFNA治疗的患者平均术中失血(48.9±2.8)mL;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为(62.3±3.8)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385.0±6.2)mL。采用DHS治疗的患者平均术中失血(124.9±7.8)mL;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为(73.9±4.7)mL,平均隐性失血量为(243.4±6.3)mL。两组相比,DHS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的显性出血量均多于PFNA(P<0.01),但PFNA术后隐性出血量及PFNA总体出血量均多于DHS(P<0.01)。结论:PFNA和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存在较多的术后隐性失血量,提醒临床医生注意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手术后出血 失血 手术 骨钉 血量
下载PDF
骨水泥的分布与剂量对椎体成形术疗效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9
2
作者 李楠 张贵林 +4 位作者 何达 马赛 行勇刚 刘波 田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年第1期66-68,共3页
目的在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胸腰段(T11-L2)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中,探讨骨水泥的分布和剂量对患者术后止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0-01—2012-12行PVP手术的673例,用VAS评分对患者在术前、离院时、术后3... 目的在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胸腰段(T11-L2)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s)中,探讨骨水泥的分布和剂量对患者术后止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0-01—2012-12行PVP手术的673例,用VAS评分对患者在术前、离院时、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进行随访,按照最终的VAS评分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0-3分)和B组(〉4分),比较2组间骨水泥分布情况和注射剂量。结果 673例中622例均获得1年的随访,VAS评分在术前、离院时、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分别为(9.2±0.06)分、(1.4±0.03)分、(1.7±0.04)分和(1.8±0.08)分。其中A组521例,骨水泥注射剂量为3.2-8.0(5.1±0.05)ml;B组101例,骨水泥为3.0-6.5(4.7±0.06)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P=0.34)。术后影像学发现骨水泥在A组中的分布比B组在椎体的前柱左右更对称,并且在上下终板间的椎体前缘有连续的骨水泥填充。结论PVP是治疗老年OVCFs的一种简单快速、疗效确实的手术方法;达到骨水泥满意的分布状态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而与具体的用量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水泥 分布 剂量 椎体成形术
原文传递
椎体成形术中椎体骨密度对骨水泥弥散体积的影响 被引量:32
3
作者 张亮 高梁斌 +4 位作者 李健 王簕 张志 尹飚 杨波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15-918,共4页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中椎体骨密度对骨水泥弥散体积的影响。方法:18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术前均行骨折椎体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根据WHO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分为骨密度正常组(A组)、骨密度减低组(B组)及骨质疏松组(C组),每组6例,采用经...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中椎体骨密度对骨水泥弥散体积的影响。方法:18例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术前均行骨折椎体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根据WHO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分为骨密度正常组(A组)、骨密度减低组(B组)及骨质疏松组(C组),每组6例,采用经伤椎单侧椎弓根行椎体成形术,术中注入相同状态和批次骨水泥2.5ml,术后采用64排CT扫描椎体,计算骨水泥注射体积及弥散体积。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并均成功注2.5ml骨水泥,CT计算骨水泥注射体积:A组2.460±0.116cm3,B组2.450±0.038cm3,C组2.457±0.037cm3;骨水泥在椎体中弥散体积:A组为6.717±1.127cm3,B组为5.650±0.669cm3,C组为4.617±0.542cm3。三组骨水泥弥散体积均大于同组注射体积(P<0.01);三组间骨水泥注射提及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弥散体积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弥散体积最大。结论: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弥散体积大于骨水泥注射体积;椎体骨密度与椎体内骨水泥弥散体积密切相关,骨密度越高,弥散体积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骨密度 骨水泥 弥散体积 注射体积
下载PDF
知柏地黄方加减颗粒对特发性性早熟女童骨密度、骨代谢指标和性激素、性腺体积的影响 被引量:20
4
作者 蔡成思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10-13,共4页
目的:探讨知柏地黄方加减颗粒对特发性性早熟女童骨密度、骨代谢指标和性激素、性腺体积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儿童生长发育门诊收治的150例女性患儿,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颗粒剂治疗组、传统丸剂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各50例,并选取同期来... 目的:探讨知柏地黄方加减颗粒对特发性性早熟女童骨密度、骨代谢指标和性激素、性腺体积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儿童生长发育门诊收治的150例女性患儿,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颗粒剂治疗组、传统丸剂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各50例,并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同龄健康儿童20例为空白对照组。颗粒剂治疗组患儿给予口服知柏地黄方加减颗粒,传统丸剂治疗组给予口服知柏地黄丸,西药治疗组初期3个月每4周注射一次醋酸曲普瑞林(达必佳),第4个月起减量至60~80μg/kg,剂量按生长速率及性征发育情况调整,观察治疗12个月。比较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患儿骨密度、骨碱性磷酸酶及血清骨钙素、血清性激素和性腺体积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颗粒剂治疗组、传统丸剂治疗组、西药治疗组患儿血清性激素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素(LH)及雌二醇(E2)水平均降低(P均<0. 05);颗粒剂治疗组、传统丸剂治疗组、西药治疗组患儿治疗后子宫容积、卵泡直径均降低,卵巢容积均增大(P均<0. 05);颗粒剂治疗组治疗后骨密度均升高,骨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指标水平均下降,颗粒剂治疗组血清骨代谢指标治疗后均改善,与空白对照组的水平接近,且颗粒剂治疗组均优于传统丸剂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P均<0. 05)。结论:知柏地黄方加减颗粒可有效改善性早熟女童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异常,抑制第二性征提前发育,降低过高的性激素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柏地黄方 特发性性早熟 骨密度 骨代谢 性激素 性腺体积
下载PDF
血清骨碱性磷酸酶水平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容积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5
作者 杨英 王庆 彭溢 《实用骨科杂志》 2023年第3期219-223,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水平与老年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骨容积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73例老年OP患者,调查并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其中男22例,女5... 目的探讨血清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水平与老年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骨容积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73例老年OP患者,调查并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其中男22例,女51例;年龄63~82岁,平均年龄(71.25±4.31)岁。检测患者血清骨代谢标志物[血钙、血磷、BALP、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BGP)],影像学检查测量骨容积、骨密度,均接受钙剂和/或维生素D等药物治疗24周,比较治疗前、治疗24周血清骨代谢标志物、骨容积、骨密度变化,分析骨代谢与骨容积、骨密度的相关性,对比不同资料患者骨容积,重点分析BALP与骨容积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治疗24周,血钙、血磷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血清BAL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血清BGP水平、骨容积、骨密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钙、血清BALP水平与骨容积、骨密度呈负相关(r=-0.294、-0.776,P<0.05),血磷、血清BGP水平与骨容积、骨密度呈正相关(r=0.322、0.640,P<0.05);不同性别、年龄、血钙、血磷患者骨容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BALP水平高表达患者骨容积小于血清BALP水平正常的患者,血清BGP水平低表达患者骨容积小于血清BGP水平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BALP、BGP水平异常表达可能与OP患者骨容积有关,BALP水平过表达、BGP水平低表达均可能是OP患者骨容积降低的影响因子(P<0.05)。结论老年OP患者骨容积、骨密度可经治疗得到改善,患者骨容积、骨密度改善情况不佳可能与BALP过表达有关,BALP过表达与骨容积呈负相关,随着血清BALP升高,患者骨容积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症 骨碱性磷酸酶 骨容积 骨代谢标志物 相关性
下载PDF
锥形束CT在评估牙槽突裂骨缺损体积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6
作者 何锦泉 欧阳可雄 +5 位作者 王朝俭 张君伟 黄珞 王伟奇 陈伦秋 朴正国 《口腔疾病防治》 2016年第5期293-296,共4页
目的研究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在牙槽突裂植骨修复术前预测植骨量的准确性。方法选择14例单侧牙槽突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通过CBCT扫描获取患者上颌骨影像数据并导入Mimics软件,用该软件测量牙槽突裂骨缺损体积。在术中通过5 m... 目的研究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在牙槽突裂植骨修复术前预测植骨量的准确性。方法选择14例单侧牙槽突裂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通过CBCT扫描获取患者上颌骨影像数据并导入Mimics软件,用该软件测量牙槽突裂骨缺损体积。在术中通过5 mL注射器测量植入牙槽突裂隙中的松质骨骨量,获得牙槽突裂骨缺损的实际体积,并与术前测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4例患者接受了牙槽突裂植骨术,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前用CBCT和Mimics软件测量得到的牙槽突裂骨缺损体积为(2.78±0.70)mL,术中实际测量得到的牙槽突裂骨缺损体积为(2.88±0.70)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CBCT预测牙槽突裂骨缺损体积准确率为(95.09±2.56)%。结论术前CBCT结合Mimics软件可精确计算牙槽突裂骨缺损体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突裂 骨移植 骨缺损 体积测量 锥形束CT
下载PDF
应用牙CT扫描仪计算正常颅骨牙槽窝的体积 被引量:11
7
作者 吴军 钱玉芬 +1 位作者 王国民 毕玉升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3期225-227,共3页
目的:通过牙CT扫描Matlab7.0软件,建立一种精确计算牙槽窝体积的方法。方法:选取干燥头颅骨1具,采用三维牙CT扫描仪,进行上颌前牙部位的扫描,分别选取标准位和顺时针旋转15°位及逆时针旋转15°位进行拍摄,计算3种位置下左上侧... 目的:通过牙CT扫描Matlab7.0软件,建立一种精确计算牙槽窝体积的方法。方法:选取干燥头颅骨1具,采用三维牙CT扫描仪,进行上颌前牙部位的扫描,分别选取标准位和顺时针旋转15°位及逆时针旋转15°位进行拍摄,计算3种位置下左上侧切牙牙槽窝的体积;在左上侧切牙牙槽窝内注入液体,计算液体体积,获取牙槽窝的实际体积;比较2种测量方法的测量差异。结果:干颅左上侧切牙的牙槽突体积,标准位时为211.93mm3,顺时针旋转15°时为211.61mm3,逆时针旋转15°时为187.54mm3,3个方位结果的平均值为203.69mm3,实际测量值为200mm3。结论:牙CT扫描所提供的数据,可较精确地计算牙槽窝的体积,此法对临床上计算牙槽突裂缺损体积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槽窝 骨体积 牙CT
下载PDF
应用数字化断层融合技术诊断足骨骨折的价值 被引量:12
8
作者 谢伟 马俊芳 +2 位作者 王文斌 张擎 王涛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81-384,共4页
目的:探讨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DTS)在诊断足骨骨折中的价值。方法:搜集经临床证实的71例足骨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化X线摄影(DR)、DTS(Volume RAD技术)和CT检查。根据骨折是否累及关节,将患者分为骨折通过关节面组(A... 目的:探讨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DTS)在诊断足骨骨折中的价值。方法:搜集经临床证实的71例足骨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数字化X线摄影(DR)、DTS(Volume RAD技术)和CT检查。根据骨折是否累及关节,将患者分为骨折通过关节面组(A组)和骨折未通过关节面组(B组)。根据CT结果,对DR和DTS对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并对所有患者的DR和Volume RAD图像质量进行评估(2级评分法)。结果:A组中Volume RAD的诊断符合率(84.21%)高于DR(6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中DR和Volume RAD诊断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例患者Volume RAD优质图像的构成比(52/71)高于DR(64/71)。结论:X线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较DR能够更准确地显示通过关节面的足骨骨折,具有更好的图像质量,是临床诊断足骨骨折的良好辅助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骨 骨折 放射摄影术 X线容积成像 数字化断层融合成像
下载PDF
数字骨科分析PVP术后骨水泥弥散程度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联性 被引量:9
9
作者 王拴池 王芳芳 陶晓冰 《实用骨科杂志》 2018年第2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数字骨科技术计算评价骨水泥弥散程度方法的可能性,评价骨水泥弥散体积、骨水泥弥散比与临床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确诊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并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55例患者,记录骨水泥注... 目的探讨应用数字骨科技术计算评价骨水泥弥散程度方法的可能性,评价骨水泥弥散体积、骨水泥弥散比与临床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确诊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并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的55例患者,记录骨水泥注射量、有无骨水泥渗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术后3d,术后3、6个月对患者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术后脊柱功能及疼痛恢复情况。患者均在术前、术后3d行CT扫描,并将CT数据在数字骨科软件中建模,计算骨水泥弥散体积、椎体体积、骨水泥弥散比。对比骨水泥注入量与骨水泥弥散比之间差异,评价骨水泥注入量、弥散体积、骨水泥弥散比与术后ODI、VAS评分改善间的关联性。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骨水泥注射量为2.5~6.1mL,平均(4.26±0.86)mL。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其中5例骨水泥少量渗漏。骨水泥弥散体积平均值为(5.36±0.92)mL,术中实际骨水泥注入量与弥散体积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注入量与术后3d、术后3个月VAS、ODI评分间存在关联性,骨水泥弥散体积、弥散比与术后3d、术后3个月VAS、ODI评分间存在关联性,骨水泥注入量的关联性弱于后两者的关联性。结论应用数字骨科技术计算PVP术后骨水泥弥散体积、骨水泥弥散比的方法准确性及可重复性均较高。本研究证实骨水泥弥散体积、骨水泥弥散比与术后疼痛及改善功能障碍改善情况关联密切,该方法相比于骨水泥注入量来说更为客观、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骨科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弥散体积 弥散比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定向注射对骨水泥注射量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武雷 栗凯华 刘勇 《创伤外科杂志》 2020年第6期457-460,共4页
目的探讨骨水泥定向注射结合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术中骨水泥注射量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5月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北院区骨科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100例临床资料,男性57例,女... 目的探讨骨水泥定向注射结合椎体成形术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术中骨水泥注射量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5月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北院区骨科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100例临床资料,男性57例,女性43例;年龄55~78岁,平均64.9岁。骨折节段T107例,T1113例,T1242例,L125例,L213例。依照手术方式不同将行传统经典注射方式患者50例纳入传统组,行骨水泥定向注射患者50例纳入定向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分布、术后功能恢复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定向组手术时间、下地活动时间、住院总时间短于传统组(33.1±4.4)min vs.(32.7±3.7)min、(2.9±0.4)d vs.(2.9±0.8)d、(9.8±2.1)d vs.(9.9±2.2)d,术中出血量高于传统组(34.7±5.9)mL vs.(33.9±5.4)mL(P>0.05),骨水泥注入量少于传统组(4.6±0.8)mL vs.(5.8±0.9)mL(P<0.05);骨水泥分布优良率(82%)高于传统组(56%)(P<0.05);两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向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低于传统组(20%)(P<0.05)。结论骨水泥定向注射结合椎体成形术可减少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骨水泥注射量,改善骨水泥分布情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骨折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注射量 并发症
下载PDF
3D打印含镁聚己内酯支架修复大鼠颅骨缺损
11
作者 李筱叶 李强 +5 位作者 戴卓 丁梦 董衡 董强生 白晶 牟永斌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4期249-256,共8页
目的 评价3D打印含镁(Mg)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支架在大鼠颅骨缺损模型中的骨修复效果。方法 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掺杂Mg微粒的PCL支架,以纯PCL支架为对照组,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两种支架的表面... 目的 评价3D打印含镁(Mg)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支架在大鼠颅骨缺损模型中的骨修复效果。方法 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掺杂Mg微粒的PCL支架,以纯PCL支架为对照组,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两种支架的表面形貌,用能谱分析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分析表面元素成分,并通过接触角仪和电子万能试验机对其材料学性能进行表征。此外,将PCL-Mg支架浸入磷酸盐缓冲液中,连续28 d检测镁离子的释放行为。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建立SD大鼠颅骨临界尺寸缺损模型,根据植入支架材料不同,15只SD大鼠分为3组:PCL组、PCL-Mg组和对照组(未作处理),每组5只。术后4周和8周进行micro-CT扫描检测分析,并在8周后获取颅骨缺损区样本及大鼠主要脏器进行组织学染色。结果 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掺杂Mg微粒的PCL支架孔径为(480±25)μm,纤维直径为(300±25)μm,孔隙率约为66%。PCL-Mg支架含Mg 1.0 At%,表明Mg微粒的成功掺杂。PCL-Mg支架的接触角为68.97°±1.39°,压缩模量为(57.37±8.33)MPa,相较PCL支架显示出更好的润湿性和机械强度。在术后4~8周的观察期内,与对照组及PCL组相比,在PCL-Mg组大鼠颅骨缺损区观察到最佳的新生骨形成,其骨再生指标新生骨体积、骨体积分数、骨表面积、骨表面积组织体积比、骨小梁厚度、骨小梁数和骨矿物密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CL组。另外,H&E染色、Glodner染色和VG染色结果显示PCL-Mg组诱导较多的矿化新生骨形成,同时主要脏器H&E染色提示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结论 PCL-Mg支架能够促进骨缺损的修复,为颌面部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支架材料选择,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颅骨缺损 骨再生 骨组织工程 支架 3D打印 聚己内酯 新生骨体积 骨体积分数
下载PDF
单侧椎体经皮后凸成形术后骨水泥体积分数与相邻椎体骨折(AVF)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7
12
作者 孙标 邓翠翠 《创伤外科杂志》 2017年第8期607-610,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椎体经皮后凸成形术后骨水泥体积分数与相邻椎体骨折(AVF)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3月就诊的106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且行单侧椎体经皮后凸成形术后的患者,根据椎体新发骨折分为AVF组和非AVF组,... 目的探讨单侧椎体经皮后凸成形术后骨水泥体积分数与相邻椎体骨折(AVF)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3月就诊的106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并且行单侧椎体经皮后凸成形术后的患者,根据椎体新发骨折分为AVF组和非AVF组,各53例。AVF组中男性33例,女性20例;年龄48~75岁,平均61.27岁;非AVF组中男性31例,女性22例;年龄47~74岁,平均61.23岁。比较两组患者骨水泥体积分数的差异,同时比较两组患者骨水泥渗透率、手术前后Cobb角、视觉疼痛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高度以及手术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F组患者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透率以及骨水泥体积分数[(4.52±0.21)mL、(15.96±2.14)%、(30.25±4.12)%]高于非AVF组[(3.12±0.31)mL、(12.78±3.02)%、(26.45±3.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以及ODI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前缘高度、中央高度以及后凸Cobb角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前缘高度以及中央高度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Cobb角均有所下降且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骨水泥体积分数确定骨水泥的用量,可显著改善单侧椎体经皮后凸成开头的效果,显著降低AVF和骨水泥渗透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骨折 成形术 骨水泥 体积
下载PDF
骨水泥体积分数对单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相邻椎体骨折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林达生 郝健明 +4 位作者 李林 王雷 张焕堂 邹为涛 练克俭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65-769,共5页
目的 探讨单侧椎体经皮后凸成形术后骨水泥体积分数与相邻椎体骨折(AVF)的关系. 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 1年12月收治的495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单侧PKP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椎体新发骨折分为3组:AVF组(52例)... 目的 探讨单侧椎体经皮后凸成形术后骨水泥体积分数与相邻椎体骨折(AVF)的关系. 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 1年12月收治的495例单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单侧PKP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椎体新发骨折分为3组:AVF组(52例)、非AVF组(58例)和非骨折组(385例).比较AVF组患者的骨水泥体积分数与其他两组的差异,同时比较3组患者的骨水泥渗漏率、手术前、后cobb角及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AVF组骨水泥体积分数(32.5%±5.5%)高于非AVF组(27.3%±1.8%)和非骨折组(27.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VF组骨水泥渗漏率(36.5%,19/52)高于非AVF组(20.7%,12/58)和非骨折组(17.7%,68/3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的cobb角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手术前、后cobb角和VAS评分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根据骨水泥体积分数决定骨水泥用量可获得良好效果,AVF和骨水泥渗漏的风险随骨水泥体积分数增加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体积分数
原文传递
影响去卵巢大鼠骨量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冯有辉 许碧连 +2 位作者 何康 邹丽宜 刘钰瑜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7期747-749,共3页
目的:探讨影响去卵巢大鼠骨量的因素。方法: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去卵巢大鼠骨量的诸因素进行关联分析,从定量的角度考察骨量与诸因子的关联程度。结果:对去卵巢大鼠骨量影响最大的是血清雌二醇浓度,其次是骨钙、骨镁、骨磷,影响最... 目的:探讨影响去卵巢大鼠骨量的因素。方法: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影响去卵巢大鼠骨量的诸因素进行关联分析,从定量的角度考察骨量与诸因子的关联程度。结果:对去卵巢大鼠骨量影响最大的是血清雌二醇浓度,其次是骨钙、骨镁、骨磷,影响最小的是血磷、血钙和骨羟脯氨酸含量。结论:血清雌二醇浓度和骨钙含量是影响去卵巢大鼠骨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灰色关联分析 骨量 影响因素 去卵巢大鼠 骨质疏松
下载PDF
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年女性患者髁突骨密度、体积和表面积的测量分析
15
作者 邓晓丽 陈辉 +3 位作者 夏文倩 陈楠 于鑫 高美琴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9-833,共5页
目的:探讨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年女性患者髁突骨密度、体积和表面积的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18~30岁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头颅侧位片,筛选出骨性Ⅱ类高角、均角、低角各50例,获取其CBCT影像,用Mimics Reseach 20.... 目的:探讨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年女性患者髁突骨密度、体积和表面积的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18~30岁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测量其头颅侧位片,筛选出骨性Ⅱ类高角、均角、低角各50例,获取其CBCT影像,用Mimics Reseach 20.0软件对髁突进行三维重建,测量髁突骨密度,体积及表面积,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3组髁突测量指标的差异。结果:3组间髁突骨密度、体积及表面积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髁突骨密度高角组<均角组(P<0.05),均角组<低角组(P<0.05),高角组<低角组(P<0.001);髁突体积、表面积高角组<低角组(P<0.05),均角组<低角组(P<0.05),高角组<均角组(P>0.05)。结论: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成年女性患者髁突骨密度、体积和表面积具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Ⅱ类 垂直骨面型 髁突 骨密度 体积 表面积
下载PDF
Open-porous magnesium-based scaffolds withstand in vitro corrosion under cyclic loading:A mechanistic study 被引量:3
16
作者 Roxane Bonithon Colin Lupton +4 位作者 Marta Roldo Joseph Nicholas Dunlop Gordon William Blunn Frank Witte Gianluca Tozzi 《Bioactive Materials》 SCIE CSCD 2023年第1期406-417,共12页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magnesium(Mg)alloys as biodegradable bone substitutes for critical-sized defects may be comprised by their high degradation rate resulting in a loss of mechanical integrity.This study inv...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magnesium(Mg)alloys as biodegradable bone substitutes for critical-sized defects may be comprised by their high degradation rate resulting in a loss of mechanical integrity.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egradation pattern of an open-porous fluoride-coated Mg-based scaffold immersed in circulating Hanks’Balanced Salt Solution(HBSS)with and without in situ cyclic compression(30 N/1 Hz).The changes in morpholog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have been studied by combining in situ high-resolution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mechanics and digital volume correlation.Although in situ cyclic compression induced acceleration of the corrosion rate,probably due to local disruption of the coating layer where fatigue microcracks were formed,no critical failures in the overall scaffold were observed,indicating that the mechanical integrity of the Mg scaffolds was preserved.Structural changes,due to the accumulation of corrosion debris between the scaffold fibres,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increase(p<0.05)in the material volume fraction from 0.52±0.07 to 0.47±0.03 after 14 days of corrosion.However,despite an increase in fibre material loss,the accumulated corrosion products appear to have led to an increase in Young’s modulus after 14 days as well as lower third principal strain(εp3)accumulation(-91000±6361μεand-60093±2414μεafter 2 and 14 days,respectively).Therefore,this innovative Mg scaffold design and composition provide a bone replacement,capable of sustaining mechanical loads in situ during the postoperative phase allowing new bone formation to be initially supported as the scaffold resor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sium alloys bone regeneration In vitro corrosion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XCT) Digital volume correlation(DVC)
原文传递
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方式对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7
作者 邹海波 王宇鸣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的不同方式对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的影响。[方法]自数据库中选取2010年6月~2012年1月在本科因腰椎疾病初次手术的患者共79例纳入本研究,男35例,女44例,年龄32~79岁,平均(56.94±1.15)岁。按椎体...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的不同方式对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的影响。[方法]自数据库中选取2010年6月~2012年1月在本科因腰椎疾病初次手术的患者共79例纳入本研究,男35例,女44例,年龄32~79岁,平均(56.94±1.15)岁。按椎体间融合方式分为,自体骨植入组37例,自体骨加融合器置入42例。所有患者均记录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术中应用自体血量、术中应用同种异体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即刻的引流量、引流管体内放置时间、最终引流量及血小板计数。[结果]自体骨植入组手术时间少于自体骨加融合器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自体骨加融合器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骨植入组术中自体血输入量显著少于自体骨加融合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均与术中失血量呈正相关(P<0.05),自体骨组引流管放置时间与最终引流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腰椎后路手术椎体间融合的不同方式对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没有显著性影响,但是,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后路手术 植骨融合 自体骨 融合器 出血量
原文传递
沙疗下不同月龄兔膝骨关节炎股骨的骨质骨量及生物力学性能变化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小鑫 居来提.买提肉孜 +6 位作者 黄少君 木合塔尔.克力木 迪丽娜尔.马合木提 张春广 阿布力米提.买买提 张锐 艾尔西丁.阿不来提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38-1043,共6页
研究维医沙疗对不同月龄兔骨性关节炎(OA)股骨的骨质骨量变化及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选用新西兰大白兔成熟期组16只,生长期组16只,对其右后股骨膝关节腔注射木瓜蛋白酶建OA模型,成熟期组随机分2组:对照组(不沙疗)8只,沙疗组8只;生... 研究维医沙疗对不同月龄兔骨性关节炎(OA)股骨的骨质骨量变化及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选用新西兰大白兔成熟期组16只,生长期组16只,对其右后股骨膝关节腔注射木瓜蛋白酶建OA模型,成熟期组随机分2组:对照组(不沙疗)8只,沙疗组8只;生长期组随机分2组:对照组(不沙疗)8只,沙疗组8只;采用CT扫描4次(建模前1d、建模第13、27、41d),MIMICS软件获取股骨模型、各骨质的骨体积和骨体积比的变化;最后进行股骨三点弯曲试验,获得弹性载荷和弹性挠度并计算截面惯性矩、最大弯曲正应力、弯曲弹性模量和结构刚度。实验结果表明:1成熟期兔股骨OA建模前1d与第13d相比较,松质骨量增多而皮质骨量减少(P<0.05);而各自相比对照组,沙疗组在沙疗作用下OA兔股骨松质骨量减少和皮质骨量增多(P<0.05)。2各自相比对照组,沙疗组OA兔股骨挠度和横截面惯性矩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截面面积、最大弯曲正应力、最大载荷、弹性模量和结构刚度变大(P<0.05)。本研究显示:1维医沙疗对不同月龄兔OA股骨的各骨质骨量变化都有良性影响。2维医沙疗能改善不同月龄兔OA股骨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MIMICS 松质骨和皮质骨 骨量 生物力学
原文传递
三维有限元建模分析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体积对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马朋朋 蔡明 +6 位作者 张春林 刘肃 张鑫 宗治国 苏峰 李伟 张志敏 《中国数字医学》 2020年第7期92-94,共3页
目的:研究椎体成形术不同体积的骨水泥对邻近椎体的生物力学影响,指导今后手术操作。方法:利用志愿者胸腰椎CT数据,建立T12-L2节段脊柱单元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L1椎体内注入骨水泥,行椎体成形术。通过改变骨水泥的体积,研究术后邻椎... 目的:研究椎体成形术不同体积的骨水泥对邻近椎体的生物力学影响,指导今后手术操作。方法:利用志愿者胸腰椎CT数据,建立T12-L2节段脊柱单元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L1椎体内注入骨水泥,行椎体成形术。通过改变骨水泥的体积,研究术后邻椎应力及形变的生物力学影响。结果:相同应力下,随着骨水泥体积的增加,临近椎体的应力逐渐增大,增加了邻椎新发骨折的可能。在形变云图中,发现T12椎体的最大形变值大于L1椎体的最大形变值。在应力云图中,发现T12椎体的应力显著大于L1椎体(P<0.05)。结论:骨水泥体积被认为是椎体成形术后影响邻椎新发骨折的重要因素。椎体成形术后,上位椎体较下位椎体更容易发生新的骨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限元分析 骨水泥 椎体成形术 体积
下载PDF
Osterix基因敲除及过表达对小鼠脊椎骨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思旭 宗兆文 +5 位作者 贾敏 华祥 沈岳 赵玉峰 郭庆山 刘道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2306-2309,共4页
目的研究小鼠Osterix基因敲除及过表达后对其脊椎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2周龄的野生型小鼠(WT)、Osterix基因敲除小鼠(Osterix-KO)和Osterix过表达转基因小鼠(Osterix-CA)分为3组(每组8只,均为雄性),分别采用X线摄像和HE染色观... 目的研究小鼠Osterix基因敲除及过表达后对其脊椎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2周龄的野生型小鼠(WT)、Osterix基因敲除小鼠(Osterix-KO)和Osterix过表达转基因小鼠(Osterix-CA)分为3组(每组8只,均为雄性),分别采用X线摄像和HE染色观察小鼠腰椎骨量的变化,TRAP染色检测破骨细胞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检测NF-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骨涎蛋白(BSP)和骨桥蛋白(OPN)表达水平,并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OsterixKO小鼠在X线和HE染色表现为腰椎骨密度和骨量增加,破骨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椎体中RANKL、BSP和OPN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Osterix-CA小鼠的脊椎X线、HE染色表现及破骨细胞数量与WT小鼠无明显差异。结论 Osterix基因敲除小鼠脊柱骨吸收活性减弱伴成骨细胞分化能力降低,进而发生骨量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STERIX 脊椎 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