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RNA-27a对树突状细胞表型及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刘信攸 周阳春 +3 位作者 王瑶 杨晓俊 沈历宗 吴文溪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1-35,39,共6页
目的:研究microRNA-27a(miR-27a)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成熟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 DC)转染miR-27a的模拟物(mi... 目的:研究microRNA-27a(miR-27a)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成熟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im DC)转染miR-27a的模拟物(miR-27a mimics)后,用LPS刺激24 h,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MHCⅡ表达,ELISA方法检测其上清中的IL-12p70及IL-10蛋白水平,RT-PCR方法检测其细胞内IL-12p40及IL-10 mRNA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其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与未处理的im DC比较,LPS刺激24 h后的DC表面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MHCⅡ表达均显著增高(均P<0.001);LPS刺激24 h后,与对照组比较,转染miR-27a mimics细胞的共刺激分子CD80、CD86及MHCⅡ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0.001),且显著抑制IL-12分泌(P<0.01)、促进IL-10分泌(P<0.05),并显著减弱LPS刺激的DC促CD4+T细胞增殖的能力(P<0.01)。结论:miR-27a影响小鼠树突状细胞的成熟以及细胞因子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27a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 成熟 细胞因子
下载PDF
丁酸盐对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中STING信号通路的影响
2
作者 刘烁 厉雨婷 +7 位作者 李宏慧 陈少聃 陶泽华 蒋雅澜 俞宛君 姚雪 邵启祥 夏圣 《现代免疫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57-465,共9页
为探究丁酸盐(butyrate, BU)对环鸟苷酸-腺苷酸(cyclic GMP-AMP,cGAMP)激活的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 BMDC)中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 STING)信号通路的调控效应,体外诱导... 为探究丁酸盐(butyrate, BU)对环鸟苷酸-腺苷酸(cyclic GMP-AMP,cGAMP)激活的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one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 BMDC)中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 STING)信号通路的调控效应,体外诱导、培养制备BMDC后,将细胞分为对照组、BU组、cGAMP组和BU+cGAMP组及聚脱氧腺苷-脱氧胸苷[Poly (deoxyadenylic-deoxythymidylic),Poly(dA:dT)]/lip2000组、BU+Poly(dA:dT)/lip2000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BMDC形态;FACS检测BMDC表面标志CD80、CD86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情况,并检测BU及cGAMP处理后BMDC对特异性CD4~+T细胞活化、增殖及分化能力的影响;Griess偶联反应及qPCR分别检测BMDC合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和表达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 iNOS)的能力;ELISA检测对照组、BU组、cGAMP组、BU+cGAMP组、Poly(dA:dT)/lip2000组及BU+Poly(dA:dT)/lip2000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β、IL-6和IL-12的含量;qPCR检测BMDC中IFN-β、IL-6和IL-12的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STING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如STING、TANK结合激酶1(TANK binding kinase 1,TBK1)和p-TBK1等。结果显示,BU可显著上调BMDC表面CD80、CD86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但BU抑制STING激动剂cGAMP引起的BMDC表面CD80、CD86和MHCⅡ类分子的表达,抑制NO及IFN-β、IL-6的合成和分泌(均P<0.05);BU显著抑制cGAMP促进CD4~+T细胞的增殖,对初始CD4~+T细胞向Th1分化无明显影响;STING激动剂Poly(dA:dT)引起BMDC IFN-β、IL-6和IL-12分泌的增加也可被BU抑制(均P<0.05)。由此,BU可在BMDC中抑制因STING信号通路激活上调的CD80、CD86和MHCⅡ类分子及NO、IFN-β、IL-6的合成和分泌,并抑制其对CD4~+T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酸盐 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信号通路 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 CD4~+T细胞 环鸟苷酸-腺苷酸 聚脱氧腺苷-脱氧胸苷
原文传递
基于TLR4-MyD88依赖通路白喉乌头单体Ⅰ抑制树突状细胞成熟的作用机制
3
作者 王怡杨 贾贝田 +6 位作者 曹敏 刘海朝 金昱彤 韩露 罗莉 丛珊 边育红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22年第20期2775-2780,共6页
目的研究白喉乌头单体I(Delvestidine)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成熟的分子机制,进一步评价白喉乌头的药效。方法提取小鼠骨髓来源单核细胞,体外LPS诱导为BMDCs,设立正常组、LPS组、LPS+Delvestidine 20μg/m... 目的研究白喉乌头单体I(Delvestidine)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成熟的分子机制,进一步评价白喉乌头的药效。方法提取小鼠骨髓来源单核细胞,体外LPS诱导为BMDCs,设立正常组、LPS组、LPS+Delvestidine 20μg/mL组、LPS+Delvestidine 40μg/mL组、LPS+Delvestidine 80μg/mL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BMDCs表面标记CD80、CD86表达情况,筛选Delvestidine最适浓度;设立正常组、LPS组、LPS+Delvestidine 80μg/mL组,ELISA法检测各组BMDCs上清液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q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BMDCs中TLR4-MyD88依赖通路关键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LPS组CD80+CD86+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LPS+Delvestidine各组CD80+CD86+细胞比例均明显低于LPS组(P均<0.05),且LPS+Delvestidine 80μg/mL组明显低于LPS+Delvestidine 20μg/mL组和LPS+Delvestidine 40μg/mL组(P均<0.05),Delvestidine的最适给药浓度为80μg/mL。与正常组比较,LPS组IL-10含量明显降低(P<0.05),IL-6含量和TLR4-MyD88依赖通路中TLR4、MyD88、IRAK4、TRAF6、Ikk2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均<0.05);与LPS组比较,LPS+Delvestidine 80μg/mL组IL-10含量明显升高(P<0.05),IL-6含量和TLR4-MyD88依赖通路中TLR4、MyD88、IRAK4、TRAF6、Ikk2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Delvestidine可抑制BMDCs的成熟及活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TLR4-MyD88依赖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喉乌头单体I TLR4-MyD88依赖通路 树突状细胞 脂多糖
下载PDF
阿托伐他汀诱导BMDCs源性外泌体对EAMG模型大鼠临床症状的缓解及与自然杀伤细胞和自然杀伤T细胞的关系
4
作者 陈海青 王雪梅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0年第3期312-315,共4页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诱导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源性外泌体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模型大鼠临床症状的缓解及与自然杀伤细胞和自然杀伤T细胞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二甲基亚砜、阿托伐他汀与BMDCs进行共培养,分别设置对照...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诱导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BMDCs)源性外泌体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EAMG)模型大鼠临床症状的缓解及与自然杀伤细胞和自然杀伤T细胞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二甲基亚砜、阿托伐他汀与BMDCs进行共培养,分别设置对照组(二甲基亚砜与BMDCs共培养)和实验组(阿托伐他汀与BMDCs共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BMDCs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水平;通过梯度离心法提取2组BMDCs源性外泌体,将其注射于EAMG大鼠体内,实验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对照组未进行任何治疗,记录2组大鼠临床症状评分;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组大鼠淋巴结单个核细胞中自然杀伤细胞和自然杀伤T细胞的比例。结果实验组BMDCs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和CD86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而2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分子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免疫2、4、6周后临床症状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大鼠淋巴结单个核细胞中自然杀伤细胞的比例明显升高(P<0.01),而2组大鼠淋巴结单个核细胞中自然杀伤T细胞的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诱导BMDCs分泌源性外泌体可有效减轻EAMG大鼠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大鼠淋巴结单个核细胞中自然杀伤细胞的比例有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 阿托伐他汀 髓源树突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自然杀伤T细胞
原文传递
重组疫苗E. coli LLO/OVA促进小鼠树突状细胞NOD1受体活化并表达IFN-γ
5
作者 徐曼 王渝琦 +2 位作者 徐光绪 蒋小卫 戴明燊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32-535,共4页
目的探讨重组疫苗E.coli LLO/OVA诱导树突状细胞的细胞内受体NOD(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domain)活化及表达IFN-γ的作用。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杂交分析经E.coliLLO/OVA刺激后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onemarrow-derived dendritic... 目的探讨重组疫苗E.coli LLO/OVA诱导树突状细胞的细胞内受体NOD(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domain)活化及表达IFN-γ的作用。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杂交分析经E.coliLLO/OVA刺激后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one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BMDC)Card4/NOD1及其下游NF-κB信号通路相关分子mRNA的表达,RT-PCR检测BMDC的NOD1、NOD2和IFN-γmRNA表达,ELISA测定BMDC培养上清液内IFN-γ含量。结果经E.coli LLO/OVA刺激后4h至8h,BMDC出现Card4/NOD1基因表达上调,其下游信号途径相关分子基因Rip2、Ikkα、Ikkβ、Nfκb1、Nfκb2和IFN-γ均出现表达上调。RT-PCR结果显示该疫苗刺激后BMDC的NOD1与IFN-γ基因表达时段一致。经E.coliLLO/OVA刺激后24h,BMDC培养上清液内IFN-γ含量明显高于E.coli OVA刺激后的BMDC。结论重组疫苗E.coliLLO/OVA诱导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NOD1受体信号途径活化并促进了IFN-γ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树突状细胞 重组大肠杆菌 细胞内受体NOD 基因芯片
下载PDF
重组E. coli LLO/OVA刺激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表达的研究
6
作者 徐曼 戴明燊 米粲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2-405,408,共5页
目的 研究重组大肠杆菌疫苗E.coli LLO/OVA刺激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细胞因子表达,探讨该疫苗对BM-Dc的免疫刺激作用.方法 以E.coli OVA为对照,采用基因芯片、RT-PCR和ELISA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检测E.coli LLO/OVA刺激C57BL/6小鼠骨髓树... 目的 研究重组大肠杆菌疫苗E.coli LLO/OVA刺激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细胞因子表达,探讨该疫苗对BM-Dc的免疫刺激作用.方法 以E.coli OVA为对照,采用基因芯片、RT-PCR和ELISA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检测E.coli LLO/OVA刺激C57BL/6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表达情况.结果 经E.coli LLO/OVA刺激后4~24 h,BMDC出现一系列细胞因子基因表达上调,尤其在刺激后4~8 h BMDC的细胞因子基因上调表达明显,其中G-CSF和IFN-γ的表达明显高于E.coli OVA刺激后的BMDC RT-PCR检测也证实E.coli LLO/OVA刺激8 h后BMDC的IFN-γmRNA转录水平明显高于E.coli OVA刺激的BMDC FLISA结果显示E.coli LLO/OVA刺激BMDC后12~24 h,培养上清液内IFN-γ的含量明显高于E.coli OVA刺激后的BMDC,而IL-10的含量则明显降低.结论 E.coli LLO/OVA刺激小鼠BMDC上调表达一系列细胞因子,并且较E.coli OVA刺激的BMDC更明显上调G-CSF和IFN-γ基因表达.ILO作为重组疫苗E.coli OVA的免疫佐剂在刺激BMDC表达促进机体免疫的细胞因子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树突状细胞 重组大肠杆菌 李斯特溶素O 卵白蛋白 基因芯片
下载PDF
重组疫苗E.coli LLO/OVA经TLR4和NOD1受体诱导树突状细胞表达细胞因子 被引量:3
7
作者 徐曼 戴明桑 米粲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的模式识别受体(PPRs)活化与细胞因子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基因芯片及RT-PCR检测经E.coliLLO/OVA刺激后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的PPRs及其下游NF-κB信号通路相关分子mRN...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的模式识别受体(PPRs)活化与细胞因子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基因芯片及RT-PCR检测经E.coliLLO/OVA刺激后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的PPRs及其下游NF-κB信号通路相关分子mRNA的表达水平,并观察BMDC的活化状况及培养上清液内细胞因子含量。结果:经E.coliLLO/OVA刺激后2h,BMDC出现短暂的TLR4mRNA表达上调,其下游信号途径相关的Myd88、Rip2、Irak1、Irak2、Ikkα、NF-κB1和NF-κB2mRNA均出现表达上调,黏附分子Icam1、细胞因子IL-1a、IL-1b、IL-6和TNF-α的mRNA也表达上调;经E.coliLLO/OVA刺激后4h,BMDC出现Card4(NOD1)mRNA表达上调,其下游信号途径相关的Rip2、Ikkβ、NF-κB1和NF-κB2mRNA均出现表达上调,IFN-γ、TNF-β和CD40mRNA也上调表达。经E.coliLLO/OVA刺激后24h,BMDC表达共刺激分子及MHC-II类分子上调;且培养上清液内IL-12和IFN-γ含量增高。结论:重组疫苗E.coliLLO/OVA经TLR4和NOD1受体激活NF-κB信号通路,诱导了小鼠BMDC成熟并表达一系列细胞因子尤其是IL-12和IFN-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树突状细胞 重组大肠杆菌 模式识别受体 基因芯片
下载PDF
布鲁氏菌OMP10介导的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活化及其对小鼠T细胞增殖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徐朕宇 王月丽 +8 位作者 易继海 童志霞 邓肖玉 杨宁宁 徐明国 王勇 孟闯 苗玉和 陈创夫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84-1090,共7页
为探究布鲁氏菌外膜蛋白10(OMP10)介导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MDC)的活化机制及其对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体外分离培养BMDC细胞6 d后,将重组OMP10(rOMP10)与BMDC共孵育24 h,经流式细胞术分析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 为探究布鲁氏菌外膜蛋白10(OMP10)介导小鼠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MDC)的活化机制及其对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本研究通过体外分离培养BMDC细胞6 d后,将重组OMP10(rOMP10)与BMDC共孵育24 h,经流式细胞术分析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rOMP10孵育BMDC能够诱导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6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01)。同时采用ELISA检测共孵育后BMDC细胞因子(TNF-α、IFN-γ、IL-6、IL-12、IL-10、IL-4)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rOMP10孵育BMDC能够诱导其细胞因子(IL-6、IL-12、TNF-α、IFN-γ)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但IL-4和IL-10的表达量极显著降低(P<0.001)。进一步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共孵育后BMDC的Toll样受体(TLRs)和MHC-I、MHC-II类分子的m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PBS组相比,rOMP10能够诱导BMDC的TLR2和TLR4(P<0.05),以及抗原递呈相关分子MHC-I和MHC-II的mRNA转录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另外,将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与rOMP10预处理的BMDC共孵育后,经MTT试验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效率,结果显示,rOMP10处理组比PBS组T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增加2倍以上,且在树突状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DCs:T)为1:50时,rOMP10处理组的T淋巴细胞增殖效率最高。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证实布鲁氏菌OMP10能够诱导BMDC的活化,促进抗原递呈分子的转录,从而介导T淋巴细胞的高效增殖,该结果为解析布鲁氏菌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奠定实验基础,同时也为布鲁氏菌新型亚单位疫苗研发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 外膜蛋白OMP10 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 抗原递呈 T淋巴细胞增殖
下载PDF
锡类散对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涛 周晓晴 +7 位作者 杜宗汉 陈龙 张彦 胡小三 彭利红 李凤 于意文 何琴莉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6期819-823,共5页
目的:探讨锡类散对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的影响,从而为锡类散作用于炎症性肠病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刺激法分离培养BMD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表型CD11c以检... 目的:探讨锡类散对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dendritic cell,BMDC)的影响,从而为锡类散作用于炎症性肠病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刺激法分离培养BMDC,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MDC表型CD11c以检测BMDC纯度。将BMDC分为4组:i DC组、m DC组、锡类散+DC组和锡类散+DC+LPS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比较4组DC细胞的表面共刺激分子差异,并采用ELISA法检测DC分泌的IL-10。结果:分离纯化的BMDC的CD11c表达率为85%~89%。与i DC组比较,锡类散+DC组和锡类散+DC+LPS组的表面共刺激分子均呈低表达,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且这两组细胞上清液中IL-10明显增加(P <0. 05)。结论:锡类散能使BM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0、CD86、CD40和MHC-II低表达,且不受LPS刺激的影响,即锡类散能诱导BMDC产生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锡类散 炎症性肠病 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 耐受性 共刺激分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