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皮耐克在创面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涂振阳 蓝常贡 +4 位作者 罗群强 周传晓 农峰 周洋 唐盛斐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9年第7期720-723,共4页
创面是指机体皮肤和软组织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缺损,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更换敷料、清创缝合、植皮和皮瓣转移术等,但具有治疗时间长、愈合后外观臃肿等缺点。因此,亟需寻找一种愈合快、瘢痕少的治疗方法。皮耐克是以无末端猪胶原蛋白为支... 创面是指机体皮肤和软组织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缺损,传统治疗方法包括更换敷料、清创缝合、植皮和皮瓣转移术等,但具有治疗时间长、愈合后外观臃肿等缺点。因此,亟需寻找一种愈合快、瘢痕少的治疗方法。皮耐克是以无末端猪胶原蛋白为支架、硅胶膜为表层的人工真皮,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利于创面愈合,在联合植皮和皮瓣转移术中可提高皮片和皮瓣成活率,广泛用于糖尿病足、骨骼和肌腱外露、烧伤等创面的治疗。本文就皮耐克在创面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面愈合 皮耐克 糖尿病足 骨外露 肌腱外露 烧伤
原文传递
全程导航与部分导航的数字化种植导板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邵琴 杨国利 《口腔医学》 CAS 2020年第3期285-288,共4页
随着口腔锥形束CT(CBCT)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以及3D打印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种植导板的应用逐渐增多,它能够控制种植体的精准植入、降低手术并发症。根据手术中的导航方式可分为部分导航和全程导航的数字化导... 随着口腔锥形束CT(CBCT)的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以及3D打印技术的发展,数字化种植导板的应用逐渐增多,它能够控制种植体的精准植入、降低手术并发症。根据手术中的导航方式可分为部分导航和全程导航的数字化导板,本文就这两者的精确性、并发症、成本效益等对比分析做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程导航的数字化导板 部分导航的数字化导板 精确性 骨热灼伤 成本效益
下载PDF
复合骨皮瓣移植联合骨延长修复下肢烧伤伴软组织并骨缺损 被引量:4
3
作者 金婕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1063-1067,共5页
目的:比较传统腓骨皮瓣联合异体骨移植与复合骨皮瓣移植联合骨延长分期修复治疗下肢烧伤致严重软组织并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下肢烧伤致严重软组织并骨缺损患者68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4例与研究组34... 目的:比较传统腓骨皮瓣联合异体骨移植与复合骨皮瓣移植联合骨延长分期修复治疗下肢烧伤致严重软组织并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1月下肢烧伤致严重软组织并骨缺损患者68例,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4例与研究组34例。所有患者存在不同程度软组织及骨组织缺损,研究组34例采取复合骨皮瓣移植联合骨延长分期修复治疗,男22例,女12例;年龄32~46(39.18±6.01)岁;受伤至治疗时间(16.69±5.11)h;致伤原因:爆炸伤28例,火器烧伤6例;骨缺损长度(12.10±2.34)cm;左侧16例,右侧18例。对照组34例采取腓骨皮瓣联合异体骨移植治疗,男24例,女10例;年龄31~47(38.93±5.81)岁;受伤至治疗时间(17.10±5.63)h;爆炸伤30例,火器烧伤4例;骨缺损长度(11.96±2.51)cm;左侧19例,右侧15例。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肢体功能Fugl-Meyer分值(FMA),术后6个月的治疗满意度、疗效和并发症。结果:肢体功能:术前两组FMA分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两组FMA分值较术前增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疗效:研究组治疗优良率(94.12%)高于对照组(76.47%)(P<0.05)。术后6个月患者治疗满意度:研究组治疗满意度(94.12%)高于对照组(76.47%)(P<0.05)。并发症: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14.71%),对照组(26.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采取复合骨皮瓣移植及骨延长分期修复治疗下肢烧伤致严重软组织并骨缺损,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治疗满意度较高,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骨延长术 下肢 烧伤 软组织损伤
下载PDF
Disruption of bone and skeletal muscle in severe burns 被引量:2
4
作者 Gordon L Klein 《Bone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6-10,共5页
Severe burn injury triggers the body's nonspecific adaptive responses to acute insult, including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and stress responses, as well as the sympathetic response to immobilization. These responses ... Severe burn injury triggers the body's nonspecific adaptive responses to acute insult, including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and stress responses, as well as the sympathetic response to immobilization. These responses trigger inflammatory bone resorption followed by glucocorticoid-induced apoptosis of osteoblasts and probably osteocytes. Because these patients are catabolic, they suffer concomitant muscle wasting and negative nitrogen balance. The use of anabolic agents such as recombinant human growth hormone and oxandrolone results in improved bone mineral content and muscle strength after approximately I year. Use of bisphosphonates within the first 10 days of a severe burn completely blocks the resorptive bone loss and has the added advantage of appearing to preserve muscle protein from excessive breakdown. The mechanism for the protective effect on muscle is not currently known. However, if the effect of bisphosphonates on muscle can be confirmed, it raises the possibility that bone communicates with mus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e Disruption of bone and skeletal muscle in severe burns
下载PDF
湿润烧伤膏治疗深度烧伤骨质外露16例 被引量:2
5
作者 袁云平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5年第4期45-46,共2页
目的探讨湿润烧伤膏治疗烧伤骨质外露的效果。方法应用湿润烧伤膏治疗、包扎和半暴露疗法相结合,辅助运红外线照射。结果烧伤患者16例21处骨质外露部位全部愈合,无一例采用骨皮质钻孔植皮手术。结论湿润烧伤膏完全可以治愈骨外露创面,... 目的探讨湿润烧伤膏治疗烧伤骨质外露的效果。方法应用湿润烧伤膏治疗、包扎和半暴露疗法相结合,辅助运红外线照射。结果烧伤患者16例21处骨质外露部位全部愈合,无一例采用骨皮质钻孔植皮手术。结论湿润烧伤膏完全可以治愈骨外露创面,是一种患者更容易接受的非手术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润烧伤膏/治疗应用 骨质外露 烧伤/治疗
下载PDF
A radiologic analysis of 136 cases of bone and joint lesions following burn
6
作者 段承祥 王培军 韩莘野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1993年第2期201-206,212,共7页
This paper reviewed 136 cases with definite bone and joint lesions selected froma total of 4286 burn patients.The clinical appearance,blood and urine biochemistry,blood cultures,gross and histological autopsy examinat... This paper reviewed 136 cases with definite bone and joint lesions selected froma total of 4286 burn patients.The clinical appearance,blood and urine biochemistry,blood cultures,gross and histological autopsy examination as well as surgical and biopsyspecimens were studied with emphasis on X-ray manifestations.The lesions were classi-fied,according to their X-ray appearances,into four types:alterations limited to thebone,alterations involving periarticular structures,changes of the joint and deformity ofthe bone and joint.The pathogenesis and radiological appearances of osteoporosis,mutila-tion of the fingers as well as incidence and pathogenesis of heterotopic para-articularossification were analysed and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rns bone DISEASES joint DISEASES OSTEOPOROSIS human
下载PDF
Current and future applications of nanotechnology in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7
作者 Dana K.Petersen Tate M.Naylor Jon P.Ver Halen 《Plastic and Aesthetic Research》 2014年第1期43-50,共8页
Although nanotechnology is a relatively young field,there are countless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in use or under investigation.Many specialties have benefitted from nanoscale refinements of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t... Although nanotechnology is a relatively young field,there are countless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in use or under investigation.Many specialties have benefitted from nanoscale refinements of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techniques.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is an incredibly diverse specialty,encompassing craniofacial and hand surgery;trauma,oncologic and congenital reconstruction;burn care,and aesthetic surgery.Advances in nanotechnology have significantly impacted wound management,topical skin care,implant and prosthetic design,tissue engineering,and drug delivery systems.Currently,plastic surgeons are researching the utility of nanoscale tools for bone regeneration,bone prosthetics,and drug delivery.Nanotechnology will continue to build upon preceding discoveries,and its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in the field of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will expand significa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one graft burns drug delivery IMPLANTS NANOTECHNOLOGY tissue engineering wound care
原文传递
烧伤大鼠血清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表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8
作者 韩冰 付小兵 +5 位作者 梁雪梅 周岗 白晓东 孙丹 陈伟 孙同柱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652-654,共3页
目的 观察烧伤大鼠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表型变化的影响 ,为MSCs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取Wistar大鼠 ,处死 ,分离骨髓 ,原代培养MSCs,传代后分别用含有 10 %胎牛血清 (F组 )、正常大鼠血清 (N... 目的 观察烧伤大鼠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表型变化的影响 ,为MSCs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取Wistar大鼠 ,处死 ,分离骨髓 ,原代培养MSCs,传代后分别用含有 10 %胎牛血清 (F组 )、正常大鼠血清 (N组 )和烧伤大鼠血清 (B组 )的F 12培养基培养 ,取第 5代细胞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MSCs内CK和Ⅷ因子 (FⅧ )的表达。结果 用含有 10 %烧伤大鼠血清的F 12培养基传代培养的MSCs能同时表达CK和FⅧ ,而F组和N组细胞均无阳性表达。经流式细胞仪检测 ,B组MSCs表达CK和FⅧ的阳性率高于F组和N组 (P <0 0 1) ,后两组的阳性率与阴性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烧伤大鼠血清能诱导MSCs同时向血管内皮细胞和表皮细胞分化 ,这种作用可能促使MSCs参与组织损伤后的修复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分化 内皮 血管 细胞 表皮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烧伤
下载PDF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兔角膜碱烧伤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7
9
作者 吴利安 王从毅 +3 位作者 杨文 杨新光 张林 王佳慧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98-804,共7页
背景 眼表碱烧伤可引起角膜溃疡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导致角膜混浊,目前尚无有效的疗法.已有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具有修复角膜损伤的作用,但其在体内对角膜碱烧伤治疗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背景 眼表碱烧伤可引起角膜溃疡及角膜新生血管形成,导致角膜混浊,目前尚无有效的疗法.已有研究认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具有修复角膜损伤的作用,但其在体内对角膜碱烧伤治疗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 目的 研究兔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 SCs)对碱烧伤角膜的抗炎机制.方法 抽取2~3月龄日本大白兔骨髓,经体外分离培养得到BMSCs并进行传代,取第3代细胞用于实验,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的表达,对细胞进行生物学鉴定.采用角膜贴敷NaOH滤纸法在24只日本大白兔的右眼建立中度角膜碱烧伤模型,然后将造模成功的实验兔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个组,于碱烧伤后1h分别在模型眼结膜下注射同种自体BMSCs悬液300μl(细胞密度5×106/μ1)(BMSCs组)或等容积PBS(PBS组),每组各12只.分别于移植后3、14和28 d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的混浊度变化并进行评分,采用组织病理学方法检查角膜组织中炎症反应程度并进行多形核中性粒细胞(PMNs)计数;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定位并检测角膜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结果 体外分离培养的兔BMSCs贴壁生长,呈长梭形,细胞形态均一,传代后其形态无明显改变.细胞表面黏附分子标志物CD29和CD90阳性表达的细胞比例分别为99.18%和97.94%,而造血细胞标志物CD34和CD31的阳性表达分别为0.74%和0.15%.造模后兔右眼出现角膜混浊、上皮脱落、角膜基质水肿和新生血管形成,移植后14d和28 d BMSCs组混浊度评分分别为2.37±0.52和2.25±0.50,均明显低于PBS组的3.00±0.53和3.25±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76、2.828,均P<0.05);移植后14 d和28 d BMSCs组角膜中PMNs数目分别为(34.17±1.85)/12个视野和(25.64±3.86)/12个视野,明显少于PBS组的(42.70±1.54)/12个视野和(32.67±1.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方法 生物分子标志物 化学烧伤/治疗 角膜病/治疗 病理性新生血管/化学诱导 炎症/预防和治疗 基质金属蛋白酶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应用纳米银敷料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治疗小面积骨外露创面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洁 金绍林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1年第1期62-65,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纳米银敷料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在小面积骨外露创面换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7例小面积(<5 cm^(2))骨外露创面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18~88岁,中位年龄56岁。均采用纳米银浸透的多层敷料结合表皮生长因子... 目的探讨应用纳米银敷料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在小面积骨外露创面换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7例小面积(<5 cm^(2))骨外露创面患者,其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18~88岁,中位年龄56岁。均采用纳米银浸透的多层敷料结合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为其换药,换药过程中均在前、中、后3期送细菌培养,记录细菌培养阳性率。对其创面愈合情况进行随访观察,记录创面最终的愈合时间及愈合效果。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2~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21±1.62)个月。27例患者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6~12周,平均愈合时间8.62周。愈合后创面外形满意,无骨外露,无红肿渗液,无窦道及骨髓炎发生,达到一期愈合。结论应用纳米银敷料及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换药,在抗感染的同时可有效促进创面肉芽的生长,最终达到创面愈合的目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小面积骨外露创面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表皮生长因子 骨外露创面 换药治疗 普外科 烧伤 骨科
下载PDF
多技术联合治愈特重度烧伤1例报告
11
作者 张孝平 高静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2期121-123,128,共4页
给予2021年1月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特重度烧伤患者在全身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局部创面行湿润烧伤膏、自体微粒皮种植、左侧胫骨钻孔治疗,治疗第207天,大部分创面愈合,残留左侧胫骨外露处部分创面未愈,但肉芽组织生长良好... 给予2021年1月重庆市九龙坡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特重度烧伤患者在全身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局部创面行湿润烧伤膏、自体微粒皮种植、左侧胫骨钻孔治疗,治疗第207天,大部分创面愈合,残留左侧胫骨外露处部分创面未愈,但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患者出院,并于家中继续使用湿润烧伤膏换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润烧伤膏 自体微粒皮种植 骨钻孔 特重度烧伤
下载PDF
烧伤前后大鼠血清对骨髓基质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韩冰 付小兵 +2 位作者 陈伟 孙同柱 周岗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10期603-605,共3页
目的 :观察烧伤前后大鼠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 (BMSCs)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为BMSCs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取 Wistar大鼠 ,处死 ,分离骨髓 ,原代培养 BMSCs,传代后分别用含有体积分数为 10 %的胎牛血清 (F... 目的 :观察烧伤前后大鼠血清对体外培养的大鼠骨髓基质细胞 (BMSCs)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为BMSCs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奠定实验基础。方法 :取 Wistar大鼠 ,处死 ,分离骨髓 ,原代培养 BMSCs,传代后分别用含有体积分数为 10 %的胎牛血清 (FCS,F组 )、正常大鼠血清 (N组 )、烧伤后 3d大鼠血清 (B1组 )和烧伤后 14 d大鼠血清 (B2组 )的 F 12培养基培养 ,用噻唑蓝 (MTT)法测定其生长曲线 ,碘化丙啶 (PI)染色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DNA含量和细胞凋亡率。结果 :用含有 10 %大鼠血清的 F 12培养基传代培养的细胞生长曲线相似 ,但与含有 FCS的 F 12培养基传代培养的明显不同 ,前者倍增时间缩短 ,N组、B1组、B2组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 2 3.7h、18.6 h和 2 0 .2 h,且平台期所能达到的细胞总数明显增加。烧伤后大鼠血清处理的细胞中 G0 /G1期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其他两组 (P均 <0 .0 1) ,而 S期细胞的比例则相反 (P<0 .0 1)。大鼠血清处理的细胞中 DNA含量明显高于 FCS培养的细胞 (P<0 .0 5或 P<0 .0 1) ,而烧伤后的大鼠血清处理的细胞中 DNA含量又明显高于正常大鼠血清处理的细胞 (P<0 .0 1)。烧伤后 3d的大鼠血清处理的细胞的凋亡率比其他组细胞明显升高 (P<0 .0 1)。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烧伤 血清 细胞生物学 大鼠
下载PDF
烧伤患者血清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胡克苏 张逸 +2 位作者 顾志峰 姜津霞 杨惠林 《交通医学》 2011年第1期14-16,共3页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血清对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培养BM-MSCs,传代后分别用含有体积分数为10%正常人血清、烧伤患者血清的低糖达氏修正依氏培养基培养,用噻唑蓝(MTT)法测定其生长曲线,碘化丙啶(PI)染色,... 目的:探讨烧伤患者血清对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培养BM-MSCs,传代后分别用含有体积分数为10%正常人血清、烧伤患者血清的低糖达氏修正依氏培养基培养,用噻唑蓝(MTT)法测定其生长曲线,碘化丙啶(PI)染色,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β-gal染色测定衰老的MSCs。结果:含正常血清培养基传代培养的细胞生长曲线较烧伤患者血清慢,烧伤患者血清处理的细胞中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低于正常血清组(P<0.01),β-gal染色阳性细胞数目显著低于正常血清组。结论:烧伤患者血清比正常血清能更好地促进BM-MSCs生长;烧伤血清内可能含有多种能影响BM-MSCs生长的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烧伤 血清 细胞生物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