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晚清至“五四”的译者形象变迁及其缘由探源
被引量:
9
1
作者
贺爱军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3-90,共8页
本文梳理了晚清至"五四"期间的译者形象,并探究了译者形象形成及其转变的社会历史缘由。笔者认为译者形象既是一种具体的符号形式,也是一种社会心理表征,它折射出想象主体所处的历史语境以及主体文化对异质他者文化的想象和...
本文梳理了晚清至"五四"期间的译者形象,并探究了译者形象形成及其转变的社会历史缘由。笔者认为译者形象既是一种具体的符号形式,也是一种社会心理表征,它折射出想象主体所处的历史语境以及主体文化对异质他者文化的想象和态度。译者的形象建构与其说是对译者实际情况的客观反映,不如说是对中国特定历史语境的隐喻性表达。晚清至"五四"期间,在中国社会历史语境和社会风尚的双重变奏中,译者由"汉奸""假洋鬼子"的负面形象转变为"奶娘"和"盗火者"的正面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者形象
通事
假洋鬼子
盗火者
社会历史语境
原文传递
“假洋鬼子”·“里通外国的人”·“秃儿。驴”——也谈《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
被引量:
1
2
作者
张全之
金智贤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5-141,195,共8页
阿Q赋予钱大少爷三个称号:一个是“假洋鬼子”,属于诨名;一个是“里通外国的人”,属于罪名;一个是“秃儿。驴”,属于骂名。但历来研究者只重视第一个称号,对后两个一笔带过或避而不谈。事实上,第二个称号内涵丰富。它是清末“汉奸”话...
阿Q赋予钱大少爷三个称号:一个是“假洋鬼子”,属于诨名;一个是“里通外国的人”,属于罪名;一个是“秃儿。驴”,属于骂名。但历来研究者只重视第一个称号,对后两个一笔带过或避而不谈。事实上,第二个称号内涵丰富。它是清末“汉奸”话语流布、反洋教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影响下在民间形成的一个集体想象物,也与阿Q本人的立场和态度有关。骂钱大公子是一个“里通外国的人”,绝不意味着阿Q有一颗爱国心。他对钱大公子的辱骂,只不过是空洞的能指,是搬用的套语,与句子本身的意义相去甚远,与“假洋鬼子”一起构成了一个颇有讽刺意味的表意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阿Q
汉奸
假洋鬼子
原文传递
题名
晚清至“五四”的译者形象变迁及其缘由探源
被引量:
9
1
作者
贺爱军
机构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出处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3-90,共8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CYY004)
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11JCWY02YB)
+1 种基金
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项目(pd2013084)
"外国语言文化"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JDW1214)成果
文摘
本文梳理了晚清至"五四"期间的译者形象,并探究了译者形象形成及其转变的社会历史缘由。笔者认为译者形象既是一种具体的符号形式,也是一种社会心理表征,它折射出想象主体所处的历史语境以及主体文化对异质他者文化的想象和态度。译者的形象建构与其说是对译者实际情况的客观反映,不如说是对中国特定历史语境的隐喻性表达。晚清至"五四"期间,在中国社会历史语境和社会风尚的双重变奏中,译者由"汉奸""假洋鬼子"的负面形象转变为"奶娘"和"盗火者"的正面形象。
关键词
译者形象
通事
假洋鬼子
盗火者
社会历史语境
Keywords
translator
/
interpreter
images
the
linguists
bogus
foreign
devil
fire
bringer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text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原文传递
题名
“假洋鬼子”·“里通外国的人”·“秃儿。驴”——也谈《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
被引量:
1
2
作者
张全之
金智贤
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出处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35-141,195,共8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鲁迅原创词汇综合研究与词典编纂”(20AZW021)。
文摘
阿Q赋予钱大少爷三个称号:一个是“假洋鬼子”,属于诨名;一个是“里通外国的人”,属于罪名;一个是“秃儿。驴”,属于骂名。但历来研究者只重视第一个称号,对后两个一笔带过或避而不谈。事实上,第二个称号内涵丰富。它是清末“汉奸”话语流布、反洋教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影响下在民间形成的一个集体想象物,也与阿Q本人的立场和态度有关。骂钱大公子是一个“里通外国的人”,绝不意味着阿Q有一颗爱国心。他对钱大公子的辱骂,只不过是空洞的能指,是搬用的套语,与句子本身的意义相去甚远,与“假洋鬼子”一起构成了一个颇有讽刺意味的表意系统。
关键词
鲁迅
阿Q
汉奸
假洋鬼子
Keywords
Lu
Xun
Ah
Q
“
bogus
foreign
devil
”
“traitor
in
foreign
pay”
分类号
I210.976 [文学—中国文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晚清至“五四”的译者形象变迁及其缘由探源
贺爱军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5
9
原文传递
2
“假洋鬼子”·“里通外国的人”·“秃儿。驴”——也谈《阿Q正传》中的“假洋鬼子”
张全之
金智贤
《探索与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3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