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欧茨小说《奇境》中的身体政治和身体美学 被引量:7
1
作者 王弋璇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36,共10页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小说《奇境》通过受虐的身体意象展现出个体在现代社会管制秩序下所受到的规训和惩罚,批判地揭示出美国社会的身体政治运作机制。本文通过引入身体美学的理念,阐发文本中所隐含的打破人体机械论的理念,...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小说《奇境》通过受虐的身体意象展现出个体在现代社会管制秩序下所受到的规训和惩罚,批判地揭示出美国社会的身体政治运作机制。本文通过引入身体美学的理念,阐发文本中所隐含的打破人体机械论的理念,以及作者致力于联结理论与实践、形而上学与世俗生活,恢复哲学和美学作为生活艺术的本义,实现哲学和美学对身体的审美观照和伦理关怀的创作意旨。作品将被遗忘的身体推上人类认识自我舞台的中央,呼唤"无器官身体""奇境"的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境》 身体政治 身体美学 无器官身体
原文传递
赛博格与无器官身体:菲利普·迪克科幻小说《血钱博士》中的身体书写
2
作者 刘晓华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42-47,共6页
《血钱博士》是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一部非常独特的小说。在这个后上帝与后核时代的背景中,患病、变异的身体随处可见,这体现了畸形社会的病态。小说重点描写了赛博格身体与无器官身体。人—机结合的赛博格代表人与科技的... 《血钱博士》是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一部非常独特的小说。在这个后上帝与后核时代的背景中,患病、变异的身体随处可见,这体现了畸形社会的病态。小说重点描写了赛博格身体与无器官身体。人—机结合的赛博格代表人与科技的联合,很容易制造取代上帝的神话秩序。小说中有人将科技作为追求自我神化和个人权力的工具,最终异化为技术他者,成了欲望—机器;也有人借助科技向人类传播希望,体现了赛博格的开放性,但仍然具有被人为赋魅的神化特点。无器官身体逃逸于神话秩序之外,具有开放性和生成性,也带来了现实界向潜在界转化的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利普·迪克 《血钱博士》 赛博格 无器官身体 身体书写
下载PDF
液态监视情景中数字身体的技术宰制与自主性之辨 被引量:2
3
作者 赵海明 郭小安 《新闻界》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2-72,共11页
数字身体涉及人在计算空间中的主体形态之演变,是个体日常生活实践的数据化存在之表征。数据主体则是在数据环境结构中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意志的传播主体,并内化为人的主体性及个体经验的一部分。作为嵌入数字化社会机制的机器装置,数字... 数字身体涉及人在计算空间中的主体形态之演变,是个体日常生活实践的数据化存在之表征。数据主体则是在数据环境结构中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意志的传播主体,并内化为人的主体性及个体经验的一部分。作为嵌入数字化社会机制的机器装置,数字身体是物质身体与液态监视在具身实践中的产物,而物质身体是数据主体的本源,数据与身体在日常实践场域的互动中构建的具身关系生成数据主体。虽然学界普遍认为,液态监视环境下算法等媒介的侵入与身体的数据化引发人的身体权利危机乃至生存权危机,但数据建构的空间图式,也使数字身体在数字计算结构中的延伸彰显着能动的自我意志。量化自我等数据化书写作为自我技术的实践路径,使我们对于媒介的认知不再限于关注物质实体的媒介以及媒介的传播性,而是拓展到诸如数据、社交机器人等由具身性关系联结的数码物,在液态流动的数字空间中发现生产性、存储性的媒介,以及数字交往形态的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态监视 数据主体 无器官的身体 节点化身体
原文传递
观众身体与博物馆的相遇——基于德勒兹身体美学理论的思考
4
作者 朱颖 叶康铧 《新媒体与社会》 2024年第1期321-331,402,共12页
本文基于德勒兹的身体哲学观点,探讨博物馆观众身体与博物馆空间之间的关系。作为公共文化场所的博物馆通过空间规划、展品控制等方式影响观众,观众作为“无器官的身体”又具有流动性和创造性。观众的“无器官的身体”用于抵抗博物馆空... 本文基于德勒兹的身体哲学观点,探讨博物馆观众身体与博物馆空间之间的关系。作为公共文化场所的博物馆通过空间规划、展品控制等方式影响观众,观众作为“无器官的身体”又具有流动性和创造性。观众的“无器官的身体”用于抵抗博物馆空间对其的限制,博物馆为观众创造“无器官的身体”的体验空间,发挥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创造力,从而实现个人价值观的解放与重塑,推动观众对于历史和当今社会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观众 德勒兹 无器官的身体
下载PDF
感觉的双重意义——德勒兹美学的一种诠释 被引量:5
5
作者 姜宇辉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41-44,共4页
文章深入分析了德勒兹的《感觉的逻辑》 ,阐明了感觉的逻辑就是“事件”本身的逻辑 ,进而分析了感觉的双重含义 :作为事实层面的感觉和作为可能性的感觉 ;并结合前者分析了传统美学的缺陷 ,结合后者论述了德勒兹的“无器官的肉体”概念... 文章深入分析了德勒兹的《感觉的逻辑》 ,阐明了感觉的逻辑就是“事件”本身的逻辑 ,进而分析了感觉的双重含义 :作为事实层面的感觉和作为可能性的感觉 ;并结合前者分析了传统美学的缺陷 ,结合后者论述了德勒兹的“无器官的肉体”概念即表明了肉体自身的开放与综合的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 感觉 无器官的肉体
下载PDF
从文化反思到技术迷思——对三部电影叙事意义的解读
6
作者 韩素梅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2-68,96,共8页
与《楚门的世界》作为大众媒介时期的流行文化体现不同,《头号玩家》和《失控玩家》带有后大众媒介时代的主体特征和文化特征。从楚门逃离虚假的媒介环境到韦德主动进入虚拟世界及数字孪生盖伊的奔向乌托邦,“技术态身体”的韦德和“无... 与《楚门的世界》作为大众媒介时期的流行文化体现不同,《头号玩家》和《失控玩家》带有后大众媒介时代的主体特征和文化特征。从楚门逃离虚假的媒介环境到韦德主动进入虚拟世界及数字孪生盖伊的奔向乌托邦,“技术态身体”的韦德和“无器官身体”的盖伊进一步使现实参照物销声匿迹。“彩蛋”的大量应用强化了青年亚文化的群体语言,也使影游合一的电影在增强娱乐性与流行性的同时,复刻了大众文化的价值体系。电影实践要想更深入地回应虚拟现实技术的后人类命题,光有游戏自由的主题及遁世的价值指向显然是不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媒介时代 技术态身体 无器官身体 价值复刻
下载PDF
块茎思维与诗性自由论纳博科夫小说《斩首之邀》中的自由观念
7
作者 石馥毓 《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2-72,共11页
《斩首之邀》是纳博科夫自己最为看重的一部作品,它集中体现了作家对自由的理解。纳博科夫通过描写精神病患主人公眼中的碎片化世界图景,传达一种解辖域化的块茎自由观。主人公对自由的强烈欲望源自与生俱来的不透明基因和诗性智慧,他... 《斩首之邀》是纳博科夫自己最为看重的一部作品,它集中体现了作家对自由的理解。纳博科夫通过描写精神病患主人公眼中的碎片化世界图景,传达一种解辖域化的块茎自由观。主人公对自由的强烈欲望源自与生俱来的不透明基因和诗性智慧,他因病态意识下的块茎思维而拥有一具“无器官的身体”,在牢狱中借用身体的抗争表达对现实世界权力话语的不满与反抗。小说的开放式文本不仅符合主人公精神漫游的碎片化特征,也展现了作家去同一性、去中心化、去层级化的自由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斩首之邀》 精神漫游 诗性智慧 块茎 无器官的身体
原文传递
空间殖民、景观社会与国家装置 被引量:4
8
作者 支运波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80-84,共5页
城市化和媒介网络是空间殖民的两种形式,它带来了身体延伸和主体性分离。景观社会是空间殖民衍化的结果,它悬置了身体的记忆和具身性,并使身体不断成为符码和展示的纯器官组织。国家装置则利用了这一趋势,不断将主体推向"赤裸生命&... 城市化和媒介网络是空间殖民的两种形式,它带来了身体延伸和主体性分离。景观社会是空间殖民衍化的结果,它悬置了身体的记忆和具身性,并使身体不断成为符码和展示的纯器官组织。国家装置则利用了这一趋势,不断将主体推向"赤裸生命"的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分离 无器官身体 赤裸生命 国家装置
下载PDF
无器官身体赛博格:科幻电影中的后人类主义思想流变
9
作者 庞子凯 《电影理论研究(中英文)》 2023年第3期44-53,共10页
科幻电影中的赛博格作为一种后人类形象,其类型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后人类主义思想的发展。依据罗西·布拉伊多蒂所区分的三种后人类思想,科幻电影中的赛博格可划分为超人类赛博格、类人类赛博格和后人类赛博格三种类型。无器官... 科幻电影中的赛博格作为一种后人类形象,其类型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后人类主义思想的发展。依据罗西·布拉伊多蒂所区分的三种后人类思想,科幻电影中的赛博格可划分为超人类赛博格、类人类赛博格和后人类赛博格三种类型。无器官身体的概念与赛博格所蕴含的三种后人类主义思想暗合,是分析赛博格电影中后人类主义思想发展的理想工具。通过对无器官身体的赛博格以不同形态出现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到后人类主义科幻电影对人类中心主义局限的突破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人类主义 赛博格 无器官身体 科幻电影 德勒兹
原文传递
复杂系统视角下的极简设计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靖华 刘鋆雅 《新建筑》 2021年第6期72-77,共6页
简单系统以还原论为基础,极简设计表现出同一性重复的同质现象。复杂系统强调整体论的理念,注重元素间的差异性生成和动态、异质、模糊、多元等非线性关系,这些特点为极简设计带来新思想和新方法。德勒兹提出的无器官身体概念,将非物质... 简单系统以还原论为基础,极简设计表现出同一性重复的同质现象。复杂系统强调整体论的理念,注重元素间的差异性生成和动态、异质、模糊、多元等非线性关系,这些特点为极简设计带来新思想和新方法。德勒兹提出的无器官身体概念,将非物质的能量流、信息流与物质消融于容贯面上共同形成动态的流,揭示了新的知觉感受和新的建构形式。关注多元主体涌现生成不确定事件的潜在可能性为极简设计带来不确定性的空间体验,也使复杂系统视角下的极简设计明显有别于传统的极简设计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系统 极简设计 整体论 德勒兹 无器官身体
下载PDF
人工智能的后人类主体性赋值——从科幻电影《她》谈起 被引量:2
11
作者 丁婕 陆道夫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90-96,共7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国内外出现了较多的给后人类主体性赋值的科幻电影。2013年上演的科幻电影《她》为我们人类描绘出了这样一幅景象:未来社会后人类形态向"无器官身体"迈进,"隐喻"的存在形式和电影...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升级换代,国内外出现了较多的给后人类主体性赋值的科幻电影。2013年上演的科幻电影《她》为我们人类描绘出了这样一幅景象:未来社会后人类形态向"无器官身体"迈进,"隐喻"的存在形式和电影叙事手段被重新编码,嵌入到人类与机器技术的主体性主题当中。主体裂变出意识副本,各类人工智能机器人被赋值了人工虚拟生命,纷纷参与后人类主体性的建构,碾压了往昔理性的纯主体性观念。这类科幻电影试图以寓言的方式,描述并呈现了后人类主体性的消解过程与趋势,通过解释后人类的道德伦理困境和思维谜团,从而唤起观众对后人类主体性赋值的警觉与思考,进一步反思后人类主体性话语与现代性主体话语的语境生成差异和主体性自身的合法性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她》 后人类 主体性赋值 “无器官身体” 科幻电影
下载PDF
自由的踪迹,或域外之思——论德勒兹思想中的“自由”观念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中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8-23,共6页
"自由"蕴含在德勒兹的思想纹理中。它既是内在性精神,也是本质性理念;既是德勒兹的思想之源,也是其哲学之眼。德勒兹认为,有一种极外无内的"域外"之力,而自由即属此列——它以"欲望"的生产、流动和变易... "自由"蕴含在德勒兹的思想纹理中。它既是内在性精神,也是本质性理念;既是德勒兹的思想之源,也是其哲学之眼。德勒兹认为,有一种极外无内的"域外"之力,而自由即属此列——它以"欲望"的生产、流动和变易为阈限。自由连接欲望,不过德勒兹的"欲望"不是源自主体的欲念,而是无主体之欲望。它是生产性欲望,也是自由的生命力量。德勒兹驱逐了欲望中的原始客体和主体,从而生成自我配置的"机器"。对于他来说,"自由"是运动之力,亦即生命的自我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欲望 外界 褶皱 无器官身体
下载PDF
“无器官的身体”——德勒兹身体美学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肖贝贝 朱雯 《设计》 2021年第17期94-96,共3页
以“无器官的身体”的哲学概念作为新视角来探究艺术设计与身体的关系,用视角的转化来分析两者的相遇:即概念如何诠释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又如何重新激活这些概念。文献资料整理与相应艺术设计实例分析。在“无器官的身体”理论特征下身... 以“无器官的身体”的哲学概念作为新视角来探究艺术设计与身体的关系,用视角的转化来分析两者的相遇:即概念如何诠释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又如何重新激活这些概念。文献资料整理与相应艺术设计实例分析。在“无器官的身体”理论特征下身体由具备确凿功能的整体转变成可供探索与联结的可能性事物。“无器官的身体”理论能助益于从多角度去理解艺术。同时为艺术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提供灵感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无器官的身体 概念 艺术设计 创造性
下载PDF
自然审美:视觉的与听觉的
14
作者 胡友峰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67-178,共12页
当代西方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学者出于自身的学理合法性论证和美学建构的需要提出“多感官融入”式的自然审美理论,并在其中刻意淡化视听两种感官感觉的地位。然而这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忽视视听审美原本具有的重要作用。关于自然的... 当代西方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学者出于自身的学理合法性论证和美学建构的需要提出“多感官融入”式的自然审美理论,并在其中刻意淡化视听两种感官感觉的地位。然而这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忽视视听审美原本具有的重要作用。关于自然的视觉审美,“如画”理论虽有关注形式特征、强调主体的组织化等不足之处,却依旧呈现了自然美特定的本质性维度,因而可以作为自然视觉审美的代表性范例。自然的听觉审美并不要求做出能得到普遍认同的审美判断,其独特之处正在于审美的多元化特征,想象的、具象的、隐喻的、类比的、气氛的等都是有价值的听觉审美方式。本文拟探讨建构一种无器官身体的“通感”审美,将自然的视觉审美与听觉审美统一起来,从而在本体论层面为当代自然美学的重建提供一种异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的自然审美经验和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审美 多感官融入 视觉审美 听觉审美 无器官身体
原文传递
从“身体”到“机器”——吉尔·德勒兹技术哲学思想探赜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铮 《武陵学刊》 2020年第5期47-52,共6页
德勒兹的技术哲学呈现为从“身体”到“机器”的三条线索。首先,“无器官的身体”和“欲望”构成了身体的源初技术性和技术能力,它们是一切技术得以产生的原点坐标。其次,欲望的外在化形成了有机的身体与“欲望机器”,它们使身体及其器... 德勒兹的技术哲学呈现为从“身体”到“机器”的三条线索。首先,“无器官的身体”和“欲望”构成了身体的源初技术性和技术能力,它们是一切技术得以产生的原点坐标。其次,欲望的外在化形成了有机的身体与“欲望机器”,它们使身体及其器官得以专门化和工具化。再次,无器官身体与欲望机器的对立迫使欲望机器再次把其生产功能外在化,从而产生一系列的技术机器和社会机器,而它们的运转逻辑就是“抽象机器”。上述三条线索构成了德勒兹之技术哲学的可能样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勒兹 无器官的身体 欲望机器 技术哲学
下载PDF
霍桑小说《拉帕西尼的女儿》的逃逸法解读 被引量:1
16
作者 康有金 类珉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7年第3期114-118,共5页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霍桑久负盛名的一篇小说。"逃逸法"是基于德勒兹哲学概念"逃逸线"的文学批评方法,包括块茎、辖域化、脸面性和无器官身体。根据德勒兹哲学视阈下的逃逸法解读可以看出,以当时医药实验领域无序... 《拉帕西尼的女儿》是霍桑久负盛名的一篇小说。"逃逸法"是基于德勒兹哲学概念"逃逸线"的文学批评方法,包括块茎、辖域化、脸面性和无器官身体。根据德勒兹哲学视阈下的逃逸法解读可以看出,以当时医药实验领域无序失控的竞争为基础的块茎引发了消极的解辖域化。随之,以经济利益驱动为特征的脸面性机器的作用形成了以顺应疗法和对抗疗法为标志的两个利益集团——两张"脸"。它们之间竞争的加剧使核心脸员成为恶化的无器官身体,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帕西尼的女儿》 逃逸法 无器官身体 块茎
下载PDF
基于德勒兹无器官身体的建筑形态审美研究
17
作者 项炜 刘杨 《设计艺术研究》 2022年第5期43-47,共5页
将德勒兹“无器官身体”这一哲学概念引入,对当代复杂性建筑形态所呈现出的非线性、动态、异质流变等多元复杂的现象进行审美领域的探索。通过对“无器官身体”概念的解读,找到其哲学内涵与复杂性建筑形态审美之间的契合点,将其哲学理... 将德勒兹“无器官身体”这一哲学概念引入,对当代复杂性建筑形态所呈现出的非线性、动态、异质流变等多元复杂的现象进行审美领域的探索。通过对“无器官身体”概念的解读,找到其哲学内涵与复杂性建筑形态审美之间的契合点,将其哲学理论在复杂性建筑形态审美中进行相应的转译,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复杂性建筑形态的审美规律。以此来探究其独特的审美意蕴,同时拓展其领域新的审美视野,以期对当代复杂性建筑形态的审美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器官身体 建筑形态 空间 体块 动势
下载PDF
内在性的“道成肉身”:论德勒兹“新基督”的谱系和意涵
18
作者 石绘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2-180,共9页
作为一名坚定的反神学逻辑的哲学家,德勒兹在分析梅尔维尔小说《抄写员巴特比》时悖论性地征用了诸多神学表述,甚至将巴特比视为我们时代的“新基督”,这似乎与其一以贯之的内在性原理相互抵牾。但事实上,德勒兹将巴特比纳入斯宾诺莎-尼... 作为一名坚定的反神学逻辑的哲学家,德勒兹在分析梅尔维尔小说《抄写员巴特比》时悖论性地征用了诸多神学表述,甚至将巴特比视为我们时代的“新基督”,这似乎与其一以贯之的内在性原理相互抵牾。但事实上,德勒兹将巴特比纳入斯宾诺莎-尼采-劳伦斯的基督论谱系中进行阐发,通过对句式“我宁愿不”的读解,将其塑造成以“意志的虚无”消解超越性并契合内在性的“新基督”;他的生命形象在培根笔下的基督受难画中获得了视觉表达;并且,按照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新基督”传播的福音正是引导人类从被动朝向主动的“超善恶”的伦理学。由此,贯穿德勒兹哲学、文学、绘画论著的“新基督”成为其哲学的“道成肉身”,此“道”乃内在性之道,此“身”实为“无器官的身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特比 新基督 内在性 无器官的身体
下载PDF
如何“机器地”思考伦理学?——以德勒兹《反俄狄浦斯》为分析中心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能 《哲学评论》 2021年第2期21-37,共17页
德勒兹在其《反俄狄浦斯》一书中,将机器与伦理学进行了勾连。德勒兹重新定义了机器。德勒兹认为我们可以尽可能地通过着重于制造“连接—运动”与无限创造的非功能性的机器这一形象来重构或者增强我们生命的权力。这对德勒兹思考伦理... 德勒兹在其《反俄狄浦斯》一书中,将机器与伦理学进行了勾连。德勒兹重新定义了机器。德勒兹认为我们可以尽可能地通过着重于制造“连接—运动”与无限创造的非功能性的机器这一形象来重构或者增强我们生命的权力。这对德勒兹思考伦理学尤为关键。本文着眼于德勒兹《反俄狄浦斯》中书写的机器,并以作为无任何创设根基、向自由无限敞开的机器为主题,试图从德勒兹有关机器的相关论述中,追溯和挖掘出其涵摄的生命伦理思想旨趣,以及与此相关的,德勒兹围绕“无器官身体”这一概念来进一步拓展其伦理生活的哲学,最后试图根据哲学家佩帕的根隐喻理论,来重新建构一种新的由机器直接驱动而形成的机器的伦理学图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 欲望机器 无器官身体 佩帕 根隐喻
下载PDF
游牧空间视角下的当代博物馆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鋆雅 宋靖华 《城市建筑》 2020年第22期130-133,共4页
游牧空间的哲学思想对当代博物馆特征分析具有启发性作用。本文将德勒兹的游牧空间思想引入建筑领域中,概述了游牧空间的含义及特征,将平滑属性、块茎属性和无器官属性转译为建筑特性,列举实例阐述了游牧空间视角下的当代博物馆特征。
关键词 游牧空间 当代博物馆 平滑空间 块茎 无器官身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