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 mpact of several harmful algal bloom(HAB) causing species, on life history characteristics of rotifer Brachionus plicatilis Müller 被引量:2
1
作者 林佳宁 颜天 +1 位作者 张清春 周名江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642-653,共12页
In recent years, harmful algal blooms(HABs) have occurred frequently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and have been exhibiting succession from diatom- to dinofl agellate-dominated blooms. To examine the eff ects of dif feren... In recent years, harmful algal blooms(HABs) have occurred frequently along the coast of China, and have been exhibiting succession from diatom- to dinofl agellate-dominated blooms. To examine the eff ects of dif ferent diatom and dinofl agellate HABs, the life history parameters of rotifers(B rachionus plicatilis Müller) were measured after exposure to dif 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HAB species. The HAB species examined included a diatom(S keletonema costatum) and four dinofl agellates( 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Alexandrium catenella, Prorocentrum lima and Karlodinium venefi cum).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treatment(CT), the diatom S. costatum showed no adverse impacts on rotifers. Exposure to dinofl agellates at densities equivalent to those measured in the fi eld resulted in a reduction in all the life history parameters measured. This included a reduction in: lifetime egg production(CT: 20.34 eggs/ind.) reduced to 10.11, 3.22, 4.17, 7.16 eggs/ind., life span(CT: 394.53 h) reduced to 261.11, 162.90, 203.67, 196 h, net reproductive rate(CT: 19.51/ind.) reduced to 3.01, 1.26, 3.53, 5.96/ind., fi nite rate of increase(CT: 1.47/d) reduced to 1.16, 1.03, 1.33, 1.38/d, and intrinsic rate of population increase(CT: 0.39/d) reduced to 0.15, 0.03, 0.28, 0.32/d, for the dinofl agellates P. donghaiense, A. catenella, P. lima and K. venefi cum,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atom S. costatum had no detrimental consequences on the reproduction and growth of B. plicatilis, however, the four dinofl agellates tested did show adverse ef fects. This suggests that dinofl agellate HABs may suppress microzooplankton, resulting in an increase in algal numb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rmful algal bloomhab DINOFLAGELLATES Brachionus plicatilis REPRODUCTION population dynamics
下载PDF
Dynamics of Phaeocystis globosa bloom and implications for its seed sources in the Beibu Gulf,China
2
作者 Zhuang NIU Weibing GUAN +5 位作者 Jinxiu WANG Yongquan YUAN Fanzhou KONG Chao LIU Qingchun ZHANG Rencheng YU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6期2385-2400,共16页
Algal blooms of haptophyte Phaeocystis globosa have been recorded in the Beibu Gulf,South China Sea(SCS)since 2011.Recen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ypeⅠand TypeⅣare the two dominant genotypes of P.globosa coexisting i... Algal blooms of haptophyte Phaeocystis globosa have been recorded in the Beibu Gulf,South China Sea(SCS)since 2011.Recent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ypeⅠand TypeⅣare the two dominant genotypes of P.globosa coexisting in this area,and their marker pigment profiles,colony sizes,and genetic information differ.Two genotype-specific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assays were used to clarify the distribution and dynamics of P.globosa bloom in the Beibu Gulffrom November 2018 to February 2019.Results show that the patterns of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ypeⅠand TypeⅣwere similar,the abundance of TypeⅣ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ypeⅠduring the algal bloom,and thus TypeⅣcells dominated the P.globosa bloom in winter 2018.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P.globosa abundance indicated that temperature and nitrate were critical to the distribution and dynamics of P.globosa blooms in this area.The distribution of P.globosa cells in different water masses before the bloom revealed that the westward water via the Qiongzhou Strait,the SCS bottom water,and the current in the northwestern waters of Hainan Island could transport P.globosa cells into the Beibu Gulf serving as the seed sources triggering the intense blooms in the Beibu Gul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aeocystis globosa harmful algal bloom(hab) Beibu Gulf environmental factor seed source
下载PDF
Mapping the resting cysts of dinoflagellate Alexandrium catenella along the coast of Qinhuangdao,China
3
作者 Wenjiao TANG Huixia GENG +3 位作者 Yanjuan XI Qingchun ZHANG Xuexi TANG Rencheng YU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6期2312-2321,共10页
Dinoflagellate Alexandrium catenella is a cosmopolitan bloom-forming species with complex life cycle,the formation and germination of resting cysts are critical for its bloom dynamics.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Qinhuang... Dinoflagellate Alexandrium catenella is a cosmopolitan bloom-forming species with complex life cycle,the formation and germination of resting cysts are critical for its bloom dynamics.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Qinhuangdao,A.catenella has been identified as the major causative agent for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but there is little knowledge concerning its resting cysts in this region.In this study,three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along the coast of Qinhuangdao from 2020 to 2021 to map the distribution of A.catenella resting cysts,using a quantitative PCR(qPCR)assay specific for A.catenella.The resting cysts were detected in surface sediments during all the three surveys,and their distribution patterns were similar.High abundance of resting cysts(maximum 1300 cysts/g sediment(wet weight))were found in a region(119.62°E-119.99°E,39.67°N-39.98°N)northeast to the coastal waters of Qinhuangdao,where surface sediments were mainly composed of clay and silt(percentage above 50%).Prior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A.catenella bloom in March 2021,the abundance of A.catenella vegetative cells in seawater had extremely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abundance of resting cysts in surface sediments,reflecting the important role of resting cysts in the initiation of A.catenella blooms.As far as we know,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A.catenella cysts along the coast of Qinhuangdao.The results will of fer a sound basis for the future monitoring and mitigation of toxic A.catenella blooms and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events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armful algal bloom(hab) Alexandrium catenella resting cyst 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PST) Qinhuangdao
下载PDF
福建沿岸海域赤潮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31
4
作者 许珠华 侯建军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43-150,共8页
根据多年来福建沿岸海域发生赤潮的情况及相关资料,概述了该海域赤潮发生的主要趋势、时间、区域、种类和危害等特点,分析和讨论了赤潮发生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并指出赤潮防灾和减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海洋综合管理力量薄弱,海洋... 根据多年来福建沿岸海域发生赤潮的情况及相关资料,概述了该海域赤潮发生的主要趋势、时间、区域、种类和危害等特点,分析和讨论了赤潮发生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并指出赤潮防灾和减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海洋综合管理力量薄弱,海洋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海洋执法能力有待加强,海洋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福建沿岸海域赤潮灾害的如下措施和建议:进一步调查和研究赤潮发生的类型并分析其主要成因;建立健全福建省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络和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大力开展具有福建区域特色的赤潮生物及其有害赤潮发生机理等科学研究;控制陆源污染,减少含氮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和入海量,提倡和推广使用农家肥,提高生活污水的处理效率;认真研究和分析港湾的环境容量,合理开发福建的海水养殖业;加强围填海等涉海工程对海水动力学影响的研究,以及加强对船舶压仓水等带来外来赤潮生物影响的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管理 赤潮 原因分析 防治措施 福建海域
下载PDF
硝酸盐对球形棕囊藻生长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8
5
作者 王艳 唐海溶 +1 位作者 蒋磊 李韶山 《植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38-144,共7页
以我国南海海域分离的赤潮原因种——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硝酸盐浓度下藻细胞生长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当培养基中不含硝酸盐时,藻细胞内硝酸还原酶的活性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藻细胞的生长受到限制,不... 以我国南海海域分离的赤潮原因种——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globosa)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硝酸盐浓度下藻细胞生长及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当培养基中不含硝酸盐时,藻细胞内硝酸还原酶的活性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藻细胞的生长受到限制,不能形成正常的生长曲线:当培养基中硝酸盐浓度为3.62μmol.L-1时,藻细胞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比生长速率达到最大。在含有硝酸盐的培养基中,接种培养后第9天藻细胞硝酸还原酶活性达到最大值,并且在4种不同硝酸盐浓度下,藻细胞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差异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接种培养第16天藻细胞密度达到最大值,并且4种不同硝酸盐浓度培养的藻细胞密度之间的差异性也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实验结果表明,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硝酸盐,对球形棕囊藻细胞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和藻细胞的生长有极显著的影响,含有较高硝酸盐的富营养化海域有利于球形棕囊藻细胞的持续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形棕囊藻 硝酸还原酶 硝酸盐 有害赤潮
下载PDF
有害藻华(HAB)的发生、生态学影响和对策 被引量:24
6
作者 潘克厚 姜广信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81-786,共6页
论述了有害藻华 (HAB)的含义、成因及其生态学影响 ,总结了目前有害藻华的治理方法。在此基础上 ,对今后赤潮研究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以期为赤潮的研究工作、预警预报和生态学防治及其防灾减灾提供借鉴。
关键词 有害藻华 hab 生态学 赤潮
下载PDF
舟山海域春季浮游植物生物量及东海原甲藻赤潮频发机制初探 被引量:29
7
作者 周伟华 殷克东 朱德第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87-893,共7页
通过2002和2003年春季2个航次对东海舟山群岛及其邻域大面站的浮游植物及期间爆发的大规模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赤潮的综合调查,研究了调查海区浮游植物叶绿素a和营养盐的分布特性,分析了赤潮高发区域的生态环境特... 通过2002和2003年春季2个航次对东海舟山群岛及其邻域大面站的浮游植物及期间爆发的大规模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赤潮的综合调查,研究了调查海区浮游植物叶绿素a和营养盐的分布特性,分析了赤潮高发区域的生态环境特征,探讨了诱发和控制海域赤潮发生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2002和2003年春季大面站表层平均叶绿素a浓度分别为1.09±1.63和4.21±5.33mg·m^-3,调查海区平均为0.70±0.48和2.60±2.99mg·m^-3,叶绿素a浓度的高值区基本上位于122.5°~123°E间冲淡水形成的锋面区域,此区域营养盐可以得到充分补充,光照条件适宜,也是浮游植物生产力的高值带.2002和2003年东海原甲藻赤潮跟踪期间,表层平均叶绿素8浓度分别高达18.45±11.04和12.47±8.15mg·m^-3.赤潮发生海域盐度在26~30,赤潮藻生长易受磷的限制.光照条件适宜、营养盐(特别是磷酸盐)能得到较快的补充及锋面辐聚带的形成是赤潮形成的重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海域 浮游植物生物量 东海原甲藻 赤潮
下载PDF
福建沿岸海域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 被引量:33
8
作者 许翠娅 黄美珍 杜琦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34-441,共8页
福建沿岸海域是中国的赤潮多发海区之一.据统计,1962~2008年间,福建沿岸海域共发生赤潮180起以上,潜在的赤潮生物有124种,已经引发过赤潮的种类有27种.本文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角毛藻(Chaetocerosspp.)、夜光藻(Nocti... 福建沿岸海域是中国的赤潮多发海区之一.据统计,1962~2008年间,福建沿岸海域共发生赤潮180起以上,潜在的赤潮生物有124种,已经引发过赤潮的种类有27种.本文对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角毛藻(Chaetocerosspp.)、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裸甲藻(Gymnodinium spp.)和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等福建沿岸海域主要赤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和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评述了福建沿岸海域赤潮发生的特点.福建沿岸海域引发赤潮频率最高的赤潮生物是夜光藻,米氏凯伦藻造成的水产养殖损失最大.其赤潮多发季节在春夏季的4~7月.其赤潮多发区主要分布在3个区域:宁德沿岸海域(以四礵列岛为中心)、厦门西港海域和平潭沿岸海域.对福建沿岸海域几种主要赤潮生物的研究表明,赤潮的发生与水温、盐度、气象、水动力、营养盐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有害藻华 藻类生态 福建海域 综述
下载PDF
藻类病毒研究40年 被引量:13
9
作者 赵以军 裴达 +1 位作者 石正丽 程凯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99-404,共6页
综述了藻类病毒研究40年来的重要发现。前期研究着重于病毒的分离和生物学特性,20世纪80年代后一度研究陷于停顿,90年代发现蓝藻病毒在海洋中的重大生态意义后,近年来又掀起藻类病毒研究的热潮.我国在藻类病毒方面的探索研究还只是刚刚... 综述了藻类病毒研究40年来的重要发现。前期研究着重于病毒的分离和生物学特性,20世纪80年代后一度研究陷于停顿,90年代发现蓝藻病毒在海洋中的重大生态意义后,近年来又掀起藻类病毒研究的热潮.我国在藻类病毒方面的探索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由于水体的丰富多样,以及"水华"和"赤潮"的严重爆发,我国研究藻类病毒的前景十分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类病毒 噬藻体 藻病毒 有害藻类水华
下载PDF
我国近海赤潮灾害发生特征、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高波 邵爱杰 《海洋预报》 2011年第2期68-77,共10页
近海赤潮灾害的频繁暴发严重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和海洋环境。根据2000~2009年的统计数据,从赤潮灾害发生时间、地域分布、赤潮生物优势种和规模变化4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近海赤潮灾害的发生特征,同时探究了赤潮生物、营养物质(氮、磷、铁、... 近海赤潮灾害的频繁暴发严重破坏海洋生态平衡和海洋环境。根据2000~2009年的统计数据,从赤潮灾害发生时间、地域分布、赤潮生物优势种和规模变化4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近海赤潮灾害的发生特征,同时探究了赤潮生物、营养物质(氮、磷、铁、锰、维生素、特殊有机物等)和外部环境(气象条件、水动力条件、海水理化因子等)引发赤潮灾害的机理,并着重从赤潮预报和生物防治两个方面提出赤潮灾害防治对策,指出国际性有害有毒赤潮生物数据库的建立、海洋微生物的保护与利用、赤潮生物优势种的快速鉴定等工作将成为防治赤潮灾害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特征 机理 预报 生物防治
下载PDF
我国近海有毒微藻及其毒素的分布危害和风险评估 被引量:24
11
作者 刘仁沿 刘磊 +5 位作者 梁玉波 于姬 许道艳 韦宁 杨琳 郭皓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87-800,共14页
近年我国海域有害赤潮频发,赤潮优势种的变化显著,最近7 a记录了51种引发赤潮的优势赤潮生物,其中由有毒微藻引发的赤潮增加。有毒微藻在我国海域广泛分布,至少3个株产麻痹性贝毒的亚历山大藻,5种能产生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毒素和鳍藻毒... 近年我国海域有害赤潮频发,赤潮优势种的变化显著,最近7 a记录了51种引发赤潮的优势赤潮生物,其中由有毒微藻引发的赤潮增加。有毒微藻在我国海域广泛分布,至少3个株产麻痹性贝毒的亚历山大藻,5种能产生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毒素和鳍藻毒素、以及扇贝毒素的鳍藻在我国沿海都有分布;产生虾夷扇贝毒素的三种甲藻在北黄海常年存在。我国多种贝类中已发现麻痹性贝毒、软海绵酸毒素和鳍藻毒素、扇贝毒素、虾夷扇贝毒素和环亚胺毒素等多种微藻毒素。本文较系统的归纳综述了我国有害赤潮、优势种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点,产生的藻毒素结构;我国双壳贝类等海洋生物中存在的微藻毒素的种类结构;首次利用风险商值法研究评估了我国贝类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只有春季来自福建的2个样品具有食用风险;但大连海区的贝类样品、评估值全都接近安全限值,可能表明具有某种区域性风险;在春末夏初,大窑湾的贻贝风险最大,其次是扇贝,牡蛎的风险最小;不同的贝器官,富集藻毒素的能力差别大,消化腺中的藻毒素含量远高于其它器官,不同的食用方式可能会导致不同的中毒风险。总体上,我国沿海常见种双壳贝类的麻痹性贝毒和虾夷扇贝毒素食用风险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赤潮 有毒微藻 藻毒素 贝类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玉米秸秆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及化学基础研究 被引量:24
12
作者 杨维东 欧阳妤婧 刘洁生 《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470-2474,共5页
以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为材料,观察了玉米茎秆和玉米叶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比较了灭菌、未灭菌玉米叶的抑藻活性,并对玉米叶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学基础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筛选和发现新的高效除藻剂提供思路.结果... 以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为材料,观察了玉米茎秆和玉米叶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比较了灭菌、未灭菌玉米叶的抑藻活性,并对玉米叶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学基础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筛选和发现新的高效除藻剂提供思路.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能显著抑制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玉米叶的抑藻作用强于玉米茎秆.0.5 g/L的玉米叶对密度为1.69×106个/L的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灭菌、未灭菌玉米叶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别,表明微生物不是玉米秸秆发挥抑藻作用的主要原因.玉米叶不同溶剂粗提物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同,石油醚、二氯甲烷粗提物的抑藻活性明显强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粗提物.GC-MS分析结果显示,石油醚、二氯甲烷粗提物中主要含十八碳二烯酸、十八碳三烯酸、棕榈酸等脂肪酸类物质,提示长链脂肪酸可能是玉米秸秆抑藻的主要化学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玉米秸秆 脂肪酸 塔玛亚历山大藻
下载PDF
桉木粉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的抑制作用及其化学基础研究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杨维东 刘玉荣 +1 位作者 刘洁生 刘政 《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296-2301,共6页
探讨了托里桉(Eucalyptus torelliana)、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窿缘桉(Eucalyptus exserta)等3种桉木粉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生长的影响,并对其抑制赤潮藻类生长的化学基础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新除藻剂的筛... 探讨了托里桉(Eucalyptus torelliana)、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窿缘桉(Eucalyptus exserta)等3种桉木粉对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生长的影响,并对其抑制赤潮藻类生长的化学基础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新除藻剂的筛选提供参考和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桉木粉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同,托里桉木粉的抑藻作用明显强于尾叶桉和窿缘桉.灭菌与非灭菌托里桉木粉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抑制作用差别不大,表明细菌等微生物并非木粉抑藻的主要原因.不同溶剂粗提物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同,丙酮-水粗提物的抑藻活性明显强于乙酸乙酯、甲醇和水粗提物.进一步将丙酮-水粗提物分成A、B、C和D等4个组分,比较不同组分的抑藻活性.结果发现,丙酮-水粗提物中D组分的抑藻作用最强.该组分浓度为3 mg/L时,3 d时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去除率可达81.06%.GC-MS分析表明,D组分中含有4-羟基-3,5,6-三甲基-4-(3-氧代-1-丁烯基)-2-环己烯酮和5,6,7,7a-四氢-4,4,7a-三甲基-2(4H)-苯并呋喃酮等酮类物质.这些结果表明,托里桉木粉可显著抑制赤潮藻的生长,其中存在的酮类化感物质可能是其抑制藻类生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塔玛亚历山大藻 托里桉
下载PDF
南海赤潮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南海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 被引量:16
14
作者 王素芬 唐丹玲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7-583,共7页
利用历史数据和卫星观测,系统分析20多年来(1980年-2003年)在南海海域发生的赤潮事件与环境特征,详细比较赤潮在南海四大区域(北部、东部、南部和西部海区)的区域分布、多发藻种和季节变化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海域赤潮发生具有以... 利用历史数据和卫星观测,系统分析20多年来(1980年-2003年)在南海海域发生的赤潮事件与环境特征,详细比较赤潮在南海四大区域(北部、东部、南部和西部海区)的区域分布、多发藻种和季节变化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海海域赤潮发生具有以下特点:(1)区域性:赤潮多发区域集中在珠江口附近(中国),马尼拉湾和马辛洛克湾(菲律宾)和沙巴州的西海岸(马来西亚);(2)季节性:在北部海区,赤潮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3-5月份,东部海区在5-7月份,西部海区在7月份,而南部海区在全年都会发生;(3)藻种差异性:主要赤潮藻种在北部海区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东部海区和南部海区是扁甲藻(Pyrodinium bahamense);(4)年际变化:不同海域赤潮的多发年份不同,对于整个南海而言,1991-1998年是赤潮的多发年。赤潮发生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季风、河流的排放、上升流、以及沿岸海域水体富营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赤潮 时空分布 环境条件
下载PDF
山东海域赤潮灾害特征及预警报管理 被引量:15
15
作者 于宁 于建生 +2 位作者 吕振波 魏振华 徐炳庆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72-1281,共10页
掌握赤潮灾害时空分布规律是科学设计赤潮监控方案、提高防灾管理效率的基础和依据。本文统计分析了1990—2010年间山东海域的76次赤潮灾害事件数据。结果表明:赤潮灾害频率显著地分为4个波段,且峰值呈递增趋势;灾害面积呈现周期性倒U... 掌握赤潮灾害时空分布规律是科学设计赤潮监控方案、提高防灾管理效率的基础和依据。本文统计分析了1990—2010年间山东海域的76次赤潮灾害事件数据。结果表明:赤潮灾害频率显著地分为4个波段,且峰值呈递增趋势;灾害面积呈现周期性倒U型曲线变化;每年的5—10月是赤潮灾害的多发期,其中,8月的灾害次数和灾害面积均占全年总数的30%以上;灾害空间分布集中在莱州湾海域、青岛近海、庙岛群岛的北隍城海域,烟台四十里湾的赤潮灾害最频繁;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和球型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引发的赤潮灾害面积最高,夜光藻和红色裸甲藻(Gymnodinium sanguineum)致灾次数最多。本文从赤潮监测与信息采集、赤潮预报方法以及赤潮灾害预警报管理机制3个方面分析总结了山东海域赤潮灾害预警报业务化管理现状,结合山东海域赤潮灾害特征和预警报管理实践,提出了以控制污染和修复生态环境为根本的赤潮防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灾害特征 点聚图预报法 判别方程 预警报管理
原文传递
海洋有害赤潮的生物防治对策(英文)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悠 俞志明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65-671,共7页
该文综述了海洋有害赤潮治理的生物方法。细菌、寄生虫和病毒等微型生物是天然水体中具有调节藻类种群动态平衡的重要潜在因子,它们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并具有宿主的专一性,是一种非常有潜质的赤潮调控因子。根据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关系,... 该文综述了海洋有害赤潮治理的生物方法。细菌、寄生虫和病毒等微型生物是天然水体中具有调节藻类种群动态平衡的重要潜在因子,它们的繁殖速度非常快,并具有宿主的专一性,是一种非常有潜质的赤潮调控因子。根据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关系,通过引入赤潮生物的天敌来防治赤潮也是一种治理方法。浮游动物和一些滤食性的贝类在水体中与赤潮生物共存,并能以这些赤潮生物为食,是具有明显赤潮治理功效的生物控制剂。另一方面,利用大型海藻与微藻间的相生相克和营养竞争等作用在养殖区域内进行赤潮的防控被认为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文详细介绍了上述方法的原理、可行性以及局限性,并就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有害赤潮 生物防治 微生物 天敌 海洋污染
下载PDF
2010—2011年东海藻华高发区水体层化对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藻华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戴鑫烽 陆斗定 +3 位作者 夏平 王红霞 何飘霞 李冬融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7-224,共8页
本文通过2010年和2011年不同时空角度对东海原甲藻藻华进行调查,研究水体层化对藻华发生和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起初东海原甲藻在50m等深线附近的外海繁殖与聚集,然后随着台湾暖流与长江冲淡水的相互作用,东海区域水体层化现象加剧,其... 本文通过2010年和2011年不同时空角度对东海原甲藻藻华进行调查,研究水体层化对藻华发生和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起初东海原甲藻在50m等深线附近的外海繁殖与聚集,然后随着台湾暖流与长江冲淡水的相互作用,东海区域水体层化现象加剧,其细胞丰度越来越大,直至藻华发生并持续推进到近岸。大部分东海原甲藻细胞位于层化水体上方,而且当水体层化现象明显时,藻华的发展最为迅速且呈大规模爆发状态。结果还显示当出现叶绿素高值层时,总是伴随出现温盐突变现象。本项研究不仅第一次从时间角度记录了东海原甲藻藻华的发展动态,而且还发现了东海水体层化现象为东海原甲藻藻华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多种环境因子条件,这为该藻华的监控和预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藻华(hab) 水体层化 富营养化 环境因子 长江口
下载PDF
胶州湾海域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淑雅 陈楠生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0-188,共19页
胶州湾是我国的一个典型近海海湾,也是近海生态系统的缩影。历史上胶州湾海域赤潮频发,因此也是研究赤潮暴发机制(包括赤潮物种组成、时空动态变化及对环境因子响应)的理想实验场所。迄今,几代科学家对胶州湾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开展了... 胶州湾是我国的一个典型近海海湾,也是近海生态系统的缩影。历史上胶州湾海域赤潮频发,因此也是研究赤潮暴发机制(包括赤潮物种组成、时空动态变化及对环境因子响应)的理想实验场所。迄今,几代科学家对胶州湾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开展了长期而系统的调查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了系统跟踪胶州湾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尤其是赤潮物种的组成变化,本文对近84年间(1936—2019年)胶州湾海域涉及浮游植物调研的54个调查数据结果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和比较分析。文献共报道了549种浮游植物,包括硅藻326种、甲藻164种、绿藻21种、金藻9种、隐藻9种、淡色藻6种、定鞭藻5种、蓝藻3种、黄藻3种、下睫虫2种、裸藻1种和针胞藻1种。其中只有不到一半(40.29%)的浮游植物的全长18S rDNA序列得到解析,表明分子标记数据库需要继续完善,促进宏条形码分析的有效应用。胶州湾海域的优势浮游植物随时间的推移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报道的甲藻与硅藻物种数的比例没有显著的变化。统计表明,研究者在胶州湾共鉴定到153种赤潮物种,包括硅藻79种、甲藻67种、定鞭藻2种、金藻2种、淡色藻1种、黄藻1种和针胞藻1种。胶州湾海域的典型优势浮游植物均为赤潮物种,包括中肋骨条藻、短角弯角藻、旋链角毛藻、加氏星杆藻、日本星杆藻、星脐圆筛藻和尖刺拟菱形藻,其中短角弯角藻和中肋骨条藻是胶州湾海域的"常驻"赤潮物种。本文通过系统综述胶州湾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生物多样性,为利用宏条形码和宏基因组等方法跟踪研究胶州湾和其他海域的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演化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次调查 浮游植物 赤潮物种 胶州湾 有害藻华
下载PDF
河北省近海有害藻华灾害分级、时空分布和优势藻华生物变化特征 被引量:5
19
作者 安鑫龙 李雪梅 李志霞 《海洋技术》 2015年第1期69-75,共7页
为研究1989—2013年河北省近海有害藻华灾害分级、时空分布和优势肇事生物变化特征,对河北省近海累计58次有害藻华记录的发生时间、位置与范围、面积和优势有害藻华生物种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小型(面积0~100 km2)、中型(100... 为研究1989—2013年河北省近海有害藻华灾害分级、时空分布和优势肇事生物变化特征,对河北省近海累计58次有害藻华记录的发生时间、位置与范围、面积和优势有害藻华生物种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小型(面积0~100 km2)、中型(100~1 000 km2)、大型(≥1 000 km2)和面积不详的有害藻华中,小型藻华为多发性藻华,发生次数占全省海域累计发生次数的60.35%;5-8月份是藻华多发期,发生次数占累计发生次数的86.21%;2000年后藻华发生频率大增,由原来年均发生1次演变为年均发生4次;秦皇岛海域发生藻华次数最多,占全省海域累计发生次数的57.14%,沧州海域次之,唐山海域最少;秦皇岛海域发生藻华累计面积最大,占全省海域累计发生面积的64.25%,沧州海域次之,唐山海域最小。河北省优势海洋有害藻华生物共计15种,易发性藻华生物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引发藻华次数最多,占全省海域累计发生次数的44.83%,2009年前是河北省近海最主要的藻华肇事生物;高发性藻华生物抑食金球藻Aureococcus anophagefferens引发有害藻华累计面积最大,占全省海域累计发生面积的55.57%,2009年后该藻和夜光藻共同成为河北省近海优势藻华肇事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藻华 灾害分级 时空分布 藻华生物 河北省
下载PDF
基于赤潮控制要素识别的近海富营养化压力指数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林国红 李克强 王修林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63-578,共16页
鉴于赤潮发生影响要素之间一般性逻辑关系模糊不清,且缺乏表征关键控制要素之间量化关系的解析式,造成当前赤潮预测预警与防控间关系不紧密甚至相脱节。为将二者密切连接,本文利用胶州湾1982-2015年的调查数据,在解析富营养化和赤潮发... 鉴于赤潮发生影响要素之间一般性逻辑关系模糊不清,且缺乏表征关键控制要素之间量化关系的解析式,造成当前赤潮预测预警与防控间关系不紧密甚至相脱节。为将二者密切连接,本文利用胶州湾1982-2015年的调查数据,在解析富营养化和赤潮发生关键控制要素基础上,建立了应用于赤潮预测预警的复合富营养化压力指数(compound eutrophication index,CEI),同时将CEI应用于长江口赤潮高发区海域验证。结果表明,胶州湾赤潮发生关键控制要素有14种,CEI评价结果不仅与chl a吻合度较高(相似性指数为0.86),而且与赤潮发生时间匹配度较好(达93%),与统计方法预测预警准确度相当,其空间匹配度达77%,与生态动力学模型预测预警准确度相当。将CEI应用于长江口赤潮高发区,时间上与chl a吻合度(相似性指数)为0.74,达到较高的一致性;空间上与chl a吻合度(Kappa系数)为0.25,达到一般一致性。由于海域的特殊性,关键控制要素的遗失可能是一致性偏低的主要原因,未来研究基于长江口赤潮高发区进行CEI构建可能使问题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预测预警 赤潮防控 富营养化 胶州湾 长江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