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呼唤本真:论劳伦斯小说中的原始主义 |
袁静妤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2
|
劳伦斯小说创作的伦理学批评 |
赵秋棉
|
《衡水学院学报》
|
2011 |
2
|
|
3
|
劳伦斯的阿芙罗狄特情结 |
刘更祥
|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
|
|
4
|
植物批评研究视野下的劳伦斯植物诗歌解读 |
谢超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
2020 |
1
|
|
5
|
“本能”的呐喊:劳伦斯“乌龟”组诗探析 |
马若飞
|
《怀化学院学报》
|
2015 |
1
|
|
6
|
基于血性意识的终极关怀:劳伦斯诗歌中的伦理诉求 |
马若飞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7
|
劳伦斯“血性意识”之反宗教话语内涵解读 |
丁礼明
|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8
|
劳伦斯作品中的宗教思想探究 |
庞慧英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0 |
|
9
|
论劳伦斯小说中“血性意识”线索下两性关系的发展 |
郑俊朋
杨艳
|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1 |
0 |
|
10
|
论劳伦斯的血性自然观 |
姜波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0 |
|
11
|
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的解救主题 |
汪志勤
|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
2007 |
12
|
|
12
|
压抑与冲动之间的摇摆——劳伦斯的《马贩子的女儿》中“血的意识” |
李金奎
|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
6
|
|
13
|
劳伦斯的“完整自我”探析 |
高速平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5
|
|
14
|
论劳伦斯的血性意识——以《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为例 |
许超
|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3
|
|
15
|
从《木马优胜者》看D.H伦斯 |
林艳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1 |
2
|
|
16
|
从变形耶稣到血性意识——劳伦斯宗教观嬗变历程 |
田俊武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7
|
从《简·爱》的“火”意象看夏洛特·勃朗特的生态女性意识 |
范彩霞
|
《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9 |
1
|
|
18
|
劳伦斯小说《虹》对人生意义的阐释 |
朱谷强
|
《长沙大学学报》
|
2014 |
0 |
|
19
|
哲学化的血性意识——评D·H·劳伦斯的文艺思想 |
朱谷强
|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0 |
0 |
|
20
|
劳伦斯的生命哲学在《马贩子的女儿》中的呈现 |
李岱
|
《海外英语》
|
2015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