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温保存血小板临床应用效应研究 被引量:25
1
作者 刘景汉 王青梅 +5 位作者 李锡金 石群 骆群 韩玮 欧阳锡林 高大勇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2-223,共2页
对 15 6 0例输注低温保存血小板的临床患者进行了研究。其中急性白血病 5 36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2 85例 ;化疗和放疗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 2 5 3例 ;围手术期患者 438例 ;DIC、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48例。输注的低温保存血... 对 15 6 0例输注低温保存血小板的临床患者进行了研究。其中急性白血病 5 36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2 85例 ;化疗和放疗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 2 5 3例 ;围手术期患者 438例 ;DIC、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48例。输注的低温保存血小板保存时间为 1周~ 8个月居多 ,保存时间最长 13个月。输注的血小板基本上未经洗涤。结果显示 ,输注低温保存的血小板具有升高血小板作用和显著的止血效果 ,且无明显副作用。低温保存血小板在临床应用中 ,从数量保证、供给形式和及时有效等方面都是其他方法获得的血小板所不能比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保存 成份输血 低温保藏
下载PDF
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治疗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26
2
作者 邱晓崸 龚岚 +5 位作者 孙兴怀 赵耐青 祝肇荣 李毓敏 姚克 赵武令 《中华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720-725,共6页
目的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对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平行、阳性对照设计及多中心、随机、双盲方法。将2005年4至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浙... 目的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对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平行、阳性对照设计及多中心、随机、双盲方法。将2005年4至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青岛市立医院诊断为机械性角膜上皮损伤的240例(240只眼)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入两组,即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120只眼)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组(120只眼)。两组分别滴用20%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滴眼液和5000IU/ml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滴眼液,每天给药4次,每次1滴,疗程14d。用药前和用药后3、7、14d分别对症状、体征观察进行综合评分以及评价其安全性。采用非劣性检验、配对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法、卡方检验、校正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方差分析及CMH)(2法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组有效率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3d x^2=1.5677,P=0.4566;7d x^2=1.7152,P=0.4242;14d x^2=3.0814,P=0.2142)。用药后第3天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症状体征综合评分下降幅度为(6.009±3.030)分,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衍生物组为(5.177±2.5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67,P=0.0263)。用药前、后视力比较,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烧灼感、眼痒方面的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后烧灼感:3d x^2=0.4394,P=0.932;7d x^2=1.4710,P=0.479;14d x^2=2.1875,P=0.335。用药后眼痒:3d x^2=2.1045,P=0.349;7d x^2=2.0192,P=0.364;14d x^2=0.6863,P=0.407)。舒适性方面,用药后3d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较好,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成分除去法 表皮生长因子 眼损伤 上皮 角膜 多中心研究
原文传递
自体单采富血小板血浆凝胶临床制作与应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冯光 郝岱峰 +7 位作者 褚万立 张海军 李涛 赵帆 李善友 张新健 赵景峰 陈泽群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5期334-339,共6页
目的介绍利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总结其在各类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并与传统制作方法进行比较,为临床修复各类创面提供新方案及治疗建议。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笔者科室使用... 目的介绍利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技术及其临床应用,总结其在各类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并与传统制作方法进行比较,为临床修复各类创面提供新方案及治疗建议。方法 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笔者科室使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技术,治疗各类创面92例。创面处理前,先使用全自动血液采集装置采集血小板,后二次离心浓缩,制成富血小板血浆;术中创面行彻底清创后,将富血小板血浆注入窦道或涂于创面,通过激活剂激活形成凝胶,术后经负压吸引治疗,定期更换辅料,部分创面可换药愈合,部分可通过自体皮移植修复。结果使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技术治疗各类急慢性创面92例,创面肉芽增生满意,窦道封闭良好,抗感染能力强,特别对于骨质、肌腱外露创面,肉芽覆盖速度快,对于窦道封闭效果好,术后复查无死腔。结论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技术治疗各类急慢性创面,较以往换药、负压、手术清创、皮瓣(肌皮瓣)等修复方式有较大优势,同时与自体全血离心技术采集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比较,优势明显;该治疗技术简单易行,损伤小,治疗时间短,不易复发,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血小板血浆 血液成分除去法 伤口愈合
原文传递
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和血浆置换联合应用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 被引量:9
4
作者 袁小鹏 李杰 +2 位作者 高伟 焦伟华 姜松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51-53,共3页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 (FK5 0 6 )、霉酚酸酯和血浆置换联合应用治疗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  6例肾移植后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患者 ,术后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激素行免疫抑制治疗 ,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时经甲泼尼龙...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 (FK5 0 6 )、霉酚酸酯和血浆置换联合应用治疗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  6例肾移植后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的患者 ,术后采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激素行免疫抑制治疗 ,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时经甲泼尼龙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无效 ,行血浆置换 4~ 6次 ,并给予FK5 0 6 (0 .2mg·kg-1·d-1)及霉酚酸酯 (由 2 g/d加至 3g/d)治疗。 结果 经 4~ 6次血浆置换和FK5 0 6、霉酚酸酯治疗 ,排斥反应得到逆转 ,6例患者肾功能均恢复良好 ,随诊 3~ 18个月 ,患者的血肌酐水平为 (12 5 .2± 2 6 .5 ) μmol/L。 结论 FK5 0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移植物排斥 免疫抑制 同种抗体 血液成份除去法
原文传递
2005年与2010年大量输血患者临床用血对比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周慧盈 赵玮 罗蔓琳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9期1075-1077,共3页
目的为制定大量输血患者合理成分输血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05年和2010年大量输血患者各种血液成分输注情况,分析不同性别、血型、治疗结果的患者人均红细胞输用量,计算不同科室患者各血液成分搭配输注比例,比较输血后患者凝... 目的为制定大量输血患者合理成分输血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2005年和2010年大量输血患者各种血液成分输注情况,分析不同性别、血型、治疗结果的患者人均红细胞输用量,计算不同科室患者各血液成分搭配输注比例,比较输血后患者凝血功能变化。结果 2010年较2005年总用血量增加,主要为血浆用量增加,红细胞用量减少;女性患者、AB血型患者人均红细胞用量低于男性患者和其他血型患者,死亡患者明显高于治愈患者,两年统计结果一致;不同科室选择各种血液成分应用比例不同,2005年红细胞∶血浆比例为7.9∶1.0,患者死亡率为21.62%,比2010年(红细胞∶血浆比例为2.1∶1.0,患者死亡率为4.44%)明显增高(χ2=4.9,P<0.05);输血后患者凝血功能检测2005年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比2010年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Fg)降低(P<0.05)。结论大量输血时根据病情制定合理输血方案,选择有效血液成分,可减少大量输血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红细胞 悬液 血液成分除去法 成分应用比例
下载PDF
不同类型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 被引量:8
6
作者 陈兴智 覃彩霞 李荣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989-990,共2页
目的了解不同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6月临床用血的输血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注含白细胞血液制剂的不良反应中悬浮红细胞为1.87%、全血为5.62%、冰冻血浆为0.97%;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制剂不良反... 目的了解不同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对2003年1月—2007年6月临床用血的输血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注含白细胞血液制剂的不良反应中悬浮红细胞为1.87%、全血为5.62%、冰冻血浆为0.97%;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制剂不良反应中,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为0.16%,去白细胞全血为0.16%,去白细胞冰冻血浆为0.20%。含白细胞类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率为2.19%,去白细胞类血液制剂输血不良反应率为0.1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去白细胞类血液制剂可以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副作用 血液成分去除法
下载PDF
全血于22℃保存24h分离制备悬浮红细胞及浓缩血小板的质量评价 被引量:4
7
作者 黄彦 符雪丽 +3 位作者 李诗敏 梁若鹄 高艳 陈龙菊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16年第4期314-318,共5页
目的评价全血于22 ℃保存24 h分离制备悬浮红细胞及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广东省茂名市中心血站招募的60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献血者献血前体检及相关血液学检查结... 目的评价全血于22 ℃保存24 h分离制备悬浮红细胞及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广东省茂名市中心血站招募的60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所有献血者献血前体检及相关血液学检查结果符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的相关规定。将60例献血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30例。两组献血者均分别采用五联采血袋采集全血各400 mL,共计60袋全血。研究组献血者全血置于22 ℃保存和运输,并于采血后24 h制备悬浮红细胞和浓缩血小板。对照组献血者全血于22 ℃保存和运输,并于采血后8 h内制备悬浮红细胞和浓缩血小板。两组献血者全血均采用白膜法制备悬浮红细胞和浓缩血小板。悬浮红细胞4 ℃保存至储存期末(制备后35 d),采用Bact/ALERT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其进行无菌试验;并比较两组悬浮红细胞的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水平、游离血红蛋白(FHb)水平、储存期末溶血率,以及K+、Na+、Cl-浓度。浓缩血小板22 ℃保存至储存期末(制备后5 d),采用Bact/ALERT全自动微生物检测系统对其进行无菌试验;并比较两组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FHb水平、储存期末pH值、黏附率、聚集率及K+、Na+、Cl-浓度。结果①研究组与对照组悬浮红细胞储存35 d后,均无细菌生长;两组浓缩血小板储存5 d后,均无细菌生长;②研究组与对照组悬浮红细胞储存35 d后,其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水平、储存期末溶血率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18469-2012)的相关规定;两组悬浮红细胞的红细胞计数、HCT、Hb水平、FHb水平、储存期末溶血率及K+、Na+、Cl-浓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5、0.51、1.18、0.48、0.72、2.86、2.07、2.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保存 血液成分除去法 红细胞 血小板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在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李登举 周剑峰 +2 位作者 张东华 邓金牛 肖毅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6年第7期1011-1013,共3页
【目的】观察应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血液成分单采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87例患者应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161次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分析临床效果和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 【目的】观察应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的临床疗效,分析影响血液成分单采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87例患者应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161次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分析临床效果和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应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血浆置换后,71.43%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或者实验室指标取得明显改善。相关分析提示,进行治疗性血细胞成分单采患者的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下降值与采前相应初始值均呈正相关(P〈0.05)。白细胞单采术的患者白细胞计数下降值与处理全血量呈正相关(P〈0.05),在处理血量达到5000~7000ml时,血小板单采术患者血小板计数下降值与处理全血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当处理全血量达到500~800ml时,红细胞单采术患者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下降值与处理全血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应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进行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对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效果均有较大意义。合理设定全血处理量,调整采集相关参数,有助于采集的顺利进行和采集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成份除去法 细胞分离/仪器和设备
下载PDF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专家共识(第2版) 被引量:3
9
作者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编写专家组 夏荣 朱鑫方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CAS 2020年第5期369-373,共5页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therapeutic hemapheresis)是指通过设置血细胞分离机相关程序,采集患者血液后,进行病理成分分离、去除或置换,同时对患者进行正常血液成分的回输和适当补充血液制剂或替代溶液,去除或减少血液中病理性成分对患...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therapeutic hemapheresis)是指通过设置血细胞分离机相关程序,采集患者血液后,进行病理成分分离、去除或置换,同时对患者进行正常血液成分的回输和适当补充血液制剂或替代溶液,去除或减少血液中病理性成分对患者的致病作用,以达到治疗或辅助治疗目的的临床治疗技术。由于该技术具有疗效可靠、安全性佳、操作简单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难治和重症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专家共识(第2版)》是在第1版《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标准专家共识》基础上,笔者通过2年临床实践进行修正、完善,进一步对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进行规范性术语定义而成。笔者拟从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技术的适应证分类、技术方案、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以及相对禁忌证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旨在为该技术的临床开展提供规范化指导,同时为临床医师在采用该技术治疗相关疾病过程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成分去除法 治疗性血液成分单采 适应证 不良反应 技术方案
原文传递
输血对闭合性肝、脾外伤病人术后感染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韩志强 张瑞明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329-331,共3页
目的:探讨输血对闭合性肝、脾外伤病人术后感染的影响,指导合理输血。方法:选择本院2004-01~2006-01期间220例闭合性肝、脾破裂外伤手术病人,其中93例输普通悬浮红细胞,53例输注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74例未输血。对3组病人术后感... 目的:探讨输血对闭合性肝、脾外伤病人术后感染的影响,指导合理输血。方法:选择本院2004-01~2006-01期间220例闭合性肝、脾破裂外伤手术病人,其中93例输普通悬浮红细胞,53例输注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74例未输血。对3组病人术后感染率及输血量与感染率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普通悬浮红细胞输血组术后感染率为11.83%。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输血组术后的感染率为5.66%,未输血组术后感染率为5.41%,后二组与普通悬浮红细胞输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悬浮去白细胞红细胞组与未输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与肝、脾外伤病人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有关,并抑制伤口的愈合,以输普通悬浮红细胞组明显。提示对外伤病人应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必须输血者应采用成分输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成分除去法 手术后感染 肝、脾外伤
下载PDF
^(137)Csγ射线辐照成分血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岚 张琼丽 薛俭成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08年第12期2203-2205,共3页
【目的】观察输注经137Csγ射线辐照的成分血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疗效。【方法】将73例输注经γ射线辐照的红细胞悬液共341u(2u/次);机采血小板167个治疗量(10u/治疗量)的患者输血前后24小时外周血的血红蛋白(Hb)... 【目的】观察输注经137Csγ射线辐照的成分血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疗效。【方法】将73例输注经γ射线辐照的红细胞悬液共341u(2u/次);机采血小板167个治疗量(10u/治疗量)的患者输血前后24小时外周血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和血小板计数(PLT)进行比较,并观察输注后1个月患者有无皮肤、骨髓、肝肠等器官及相关脏器受损表现。【结果】输注辐照成分血后24 h患者外周血Hb、RBC、PLT较之输血前均明显升高,呈显著差异(P<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TA-GVHD相关脏器受损表现。【结论】γ射线辐照成分血能提高血小板计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有效预防出血和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液成份除去法
下载PDF
去白细胞输血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12
作者 黄敏 雷震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780-1782,共3页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输血在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心脏直视手术中对肺损伤的影响及对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44例择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根据输注血液成分的不同分为常规输血的对照组72例和去白细胞输血... 目的:探讨去白细胞输血在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心脏直视手术中对肺损伤的影响及对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144例择期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根据输注血液成分的不同分为常规输血的对照组72例和去白细胞输血的实验组72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8d测定肌酸激酶及同功酶(CK,CK-MB),乳酸脱氢酶(LDH)及同功酶(LDH1),并观察围手术期机械辅助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氧合指数(OI)、呼吸指数(RI)、X线胸片的变化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术后两组患者血清心肌生化指标比术前均明显提高,但两组之间的血清心肌生化指标、机械辅助通气时间、X线胸片、术后的RI、机械通气OI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白细胞输血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不能减轻心肺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并无助于缩短手术患者心肺损伤的康复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 血液成分除去法 体外循环 再灌注损伤
下载PDF
常用血液成分的制备及临床观察
13
作者 晏腾煌 《江西医学院学报》 1989年第4期54-56,共3页
本文介绍了本院开展成分输血常用的洗涤红细胞、浓缩白细胞、浓缩血小板等三种血液成分制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临床应用82例疗效观察,并对其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讨论。
关键词 血液成分制备 成份输血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