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玉米肽对小鼠酒后肝脏乙醇脱氢酶活力的影响及醒酒机理 被引量:34
1
作者 郭辉 何慧 +2 位作者 韩樱 黄文浩 张小波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265-269,共5页
为了研究玉米肽(CP)对大量摄入乙醇后小鼠的醒酒作用,采用气相色谱(GC)法测定小鼠血液中乙醇含量,NAD+法测定肝脏中乙醇脱氢酶(ADH)的活力,结合氨基酸分析,探讨其醒酒机理。结果显示:CP对肝脏中ADH有激活作用,且两者间存在明显剂量-效... 为了研究玉米肽(CP)对大量摄入乙醇后小鼠的醒酒作用,采用气相色谱(GC)法测定小鼠血液中乙醇含量,NAD+法测定肝脏中乙醇脱氢酶(ADH)的活力,结合氨基酸分析,探讨其醒酒机理。结果显示:CP对肝脏中ADH有激活作用,且两者间存在明显剂量-效应关系,灌胃600mg/kg CP可极显著激活小鼠肝中ADH活性(P<0.01),激活率达30.1%;并极显著抑制血清中乙醇含量的提高(P<0.01),小鼠血清中乙醇含量的降低与CP间亦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在小鼠灌胃乙醇后20~200min内,给CP组血醇清除率和ADH活力均明显高于乙醇模型组;在小鼠灌胃乙醇20~120min内,给CP组与模型组血醇清除率差异显著(P<0.05或P<0.01);在小鼠灌胃乙醇50~120min内,ADH活力差异显著(P<0.05)。氨基酸分析表明,玉米肽具有较高的疏水性。用85%乙醇洗脱的疏水性最强的组分对羟自由基的抑制率最高,达83.05%。结论:玉米肽能激活ADH,且有良好的持续激活作用,其作用可能与玉米中疏水性短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肽 醒酒 乙醇脱氢酶 血液乙醇含量 疏水性短肽
下载PDF
内标法和外标法测定血液中乙醇含量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黄诚 卢丽明 刘国平 《生命科学仪器》 2008年第3期41-43,共3页
[目的]比较内标定量法和外标定量法在测定血液中乙醇含量的差异。[方法]运用顶空气相色谱法对血液样品进行分析,然后分别采用内标法和外标法计算其乙醇含量。[结果]内标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优于外标法,内标法和外标法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目的]比较内标定量法和外标定量法在测定血液中乙醇含量的差异。[方法]运用顶空气相色谱法对血液样品进行分析,然后分别采用内标法和外标法计算其乙醇含量。[结果]内标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均优于外标法,内标法和外标法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顶空气相色谱法分析血中乙醇,采用内标法和外标法的定量方式获得的结果均能满足检测要求。分析人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尤其是实验室条件而使用相应的定量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 顶空气相色谱 内标法 外标法
下载PDF
酒后驾车血液呼气中乙醇检测方法评价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红霞 邓振华 +5 位作者 谢娜 廖林川 张先国 孔斌 黄思兴 刘宽林 《刑事技术》 2003年第5期36-39,共4页
回顾了乙醇中毒检测的一些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对此领域内的一些先驱及其主要贡献略加介绍,并对血-气乙醇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作了说明。血液检测方法包括湿化学方法、酶法、气相色谱法,呼气检测方法包括湿化学方法、电化学方法、气... 回顾了乙醇中毒检测的一些重要事件和发展趋势,对此领域内的一些先驱及其主要贡献略加介绍,并对血-气乙醇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作了说明。血液检测方法包括湿化学方法、酶法、气相色谱法,呼气检测方法包括湿化学方法、电化学方法、气相色谱法和红外光谱法。欧洲血液检测方法进行地比较早,且较深入,北美则对呼气检测方法有比较透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后驾驶 血液 乙醇浓度 检测 呼气 交通事故
下载PDF
涉嫌酒后驾驶交通事故人体损伤与驾驶员血中乙醇质量浓度关系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李乐 洪仕君 +2 位作者 李树华 张东先 李利华 《中国司法鉴定》 2013年第5期32-36,共5页
目的探讨涉嫌酒后驾驶所致道路交通事故中人体损伤情况与驾驶员血中乙醇质量浓度关系,为预防、控制道路交通事故及人体损伤提供依据。方法对467例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的道路交通事故损伤人员相关鉴定资料与肇事驾驶员血中乙醇质量浓度进... 目的探讨涉嫌酒后驾驶所致道路交通事故中人体损伤情况与驾驶员血中乙醇质量浓度关系,为预防、控制道路交通事故及人体损伤提供依据。方法对467例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的道路交通事故损伤人员相关鉴定资料与肇事驾驶员血中乙醇质量浓度进行系统分析性研究。结果涉嫌酒后驾驶发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损伤人员中,以20~39岁男性居多;事故中驾驶员损伤机率最高;酒后交通事故以长头小车及摩托车最多,而驾驶员血中乙醇质量浓度(BAC)为0.1~20mg/100mL浓度的摩托车驾乘人员伤亡构成比最高;酒后驾驶机动车肇事导致的人体致命性损伤及人员死亡的饮酒组危险程度均高于未饮酒组,在驾驶员血中乙醇质量浓度(BAC)为0.1~20mg/100mL组与20.1~80mg/100mL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酒后驾驶肇事导致的人员伤亡比未饮酒驾车交通事故严重;未达酒后驾车组(BAC为0.1~20mg/100mL)和酒后驾车组(BAC为20.1~80mg/100mL)交通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提示,应降低饮酒后驾车血中乙醇质量浓度(BAC)法定标准阈值,进一步控制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人身伤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交通事故 饮酒后驾驶人身伤亡 血中乙醇质量浓度(bac)
下载PDF
血液酒精浓度对驾驶行为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欣婷 《交通标准化》 2014年第23期35-40,共6页
为了探讨饮酒对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影响,以驾驶模拟器为平台,测试了13名驾驶人员在不同血液酒精浓度(0mg/dl,20mg/dl,50 mg/dl,80 mg/dl)、不同场景下加速、刹车情况并调查了其主观感受。进行数据分析后初步得到一些结论:饮酒(特别是在较... 为了探讨饮酒对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影响,以驾驶模拟器为平台,测试了13名驾驶人员在不同血液酒精浓度(0mg/dl,20mg/dl,50 mg/dl,80 mg/dl)、不同场景下加速、刹车情况并调查了其主观感受。进行数据分析后初步得到一些结论:饮酒(特别是在较高血液酒精浓度的情况下)确实会对驾驶行为产生影响并可能会导致某些危险驾驶行为;性别和驾驶经验也会对不同酒精浓度下的驾驶行为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驾驶行为 交通系统 血液酒精浓度(bac) 驾驶模拟器
下载PDF
人体内血醇浓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金君 戴家佳 +1 位作者 杜彦斌 张艳 《中国法医学杂志》 CSCD 2018年第1期58-61,共4页
目的探索饮酒后人体内血醇浓度(BAC)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建立BAC代谢的数学模型。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和内标曲线法测量酒后人体内的BAC,利用SPSS20.0和R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结果女性的平均BAC... 目的探索饮酒后人体内血醇浓度(BAC)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建立BAC代谢的数学模型。方法采用顶空气相色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和内标曲线法测量酒后人体内的BAC,利用SPSS20.0和R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结果女性的平均BAC消除速率为9.54mg/100m L/h,男性的平均BAC消除速率为12.19mg/100m L/h,女性消除速率小于男性,并且BAC消除速率与性别中等相关,与体重强相关,与年龄无关。通过构建混合效应模型可以准确的预测BAC,该模型的平均绝对误差(MAE)为1.60mg/100m L,其次利用决策树分析数据,其MAE为9.99mg/100m L。结论饮酒后人体内BAC消除速率与性别、体重有关,通过时间、饮酒量、性别、体重建立混合效应模型可以准确推断BA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毒物分析 血醇浓度(bac) 相关性分析 数学模型
原文传递
饮酒后血液中乙醇含量的推断
7
作者 金君 郝晨艳 戴家佳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75-182,共8页
基于采集的32名健康志愿者饮酒后血液中乙醇含量(BAC)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共128个数据.首先运用纵向数据分析方法中的随机效应混合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可以比较精确的预测BAC,模型的绝对平均误差(MAE)为1.18mg/100ml、绝对误... 基于采集的32名健康志愿者饮酒后血液中乙醇含量(BAC)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共128个数据.首先运用纵向数据分析方法中的随机效应混合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可以比较精确的预测BAC,模型的绝对平均误差(MAE)为1.18mg/100ml、绝对误差的中位数为0.89mg/100m1.其次对数据不作任何分布假设,运用机器学习回归方法分析数据,最后利用10折交叉验证方法来判断结果的可靠性,并得到各模型测试集的标准化均方误差(NMSE)分别为0.012,0.003,0.803,0.761,0.85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含量(bac) 随机效应混合模型 机器学习法 10折交叉验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