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及边界带1∶50万地震构造图编制
被引量:
5
1
作者
雷启云
郑文俊
+3 位作者
王银
余思汗
沈旭章
郝明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1期65-74,共10页
地震构造图是综合反映特定地区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水平的基础性图件,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及边界带1∶50万地震构造图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动力学模型与强震危险性研究”项目的一个专题成果。该图以鄂尔多斯活动...
地震构造图是综合反映特定地区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水平的基础性图件,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及边界带1∶50万地震构造图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动力学模型与强震危险性研究”项目的一个专题成果。该图以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及边界带为编图范围,参照地震行业有关地震构造图编制标准和数据库标准,在系统收集和整理区域地理信息、地质、活动构造、地震、地球物理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高分辨卫星影像解译,吸收项目最新研究成果,建设了编图所需的基础数据库;通过资料矢量化、地层界线修改、断层修改、图面修饰、图件复核等环节,编制成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及边界带1∶50万地震构造图。该图反映了由银川盆地—贺兰山、弧形构造束、渭河盆地、山西地堑系、河套盆地等活动构造单元组成的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以及相邻地块有关地震构造的最新资料,完善了鄂尔多斯地块及边界带活动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图像,建成了区域地震构造基础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活动地块
地块边界带
地震构造图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地震动力学模型与强震危险性研究项目及进展
被引量:
6
2
作者
郑文俊
王庆良
+3 位作者
陈九辉
张竹琪
郝明
沈旭章
《地震科学进展》
2020年第4期1-21,共21页
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地区的地震动力学和强震危险性研究,是检验和发展活动地块理论的理想场所。近年来,伴随青藏高原动力学研究视角的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国内外新的地学研究热点。项目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我国重点强震...
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地区的地震动力学和强震危险性研究,是检验和发展活动地块理论的理想场所。近年来,伴随青藏高原动力学研究视角的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国内外新的地学研究热点。项目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我国重点强震危险区之一的鄂尔多斯活动地块为研究对象,构建活动地块及边界带三维深浅结构和构造变形模式,建立适用于板块内部的强震孕育动力学模型,完善大陆强震孕育和发生的活动地块理论,研发具有物理意义的时间相关强震预测理论模型,提出地震危险性理论预测技术规程。我国科学家20世纪末提出的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的理论,为中国大陆强震危险地点预测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但是如何将该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的强震危险性预测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活动地块运动和变形如何控制边界带强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选择鄂尔多斯活动块为研究的目标区,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地块边界带断裂活动习性与强震复发行为;地块及周缘现今三维地壳运动与应变分配;地块及边界带深部结构与深-浅构造耦合;活动地块理论完善与边界带强震危险性研究。项目执行两年来,在几个方面均取得了进展和初步成果,建立了主要边界带断裂强震复发行为模式,获得了地块及周缘不同类型现今三维地壳运动状态,建立了关键区域地块边界带深-浅构造耦合构造模型,开展了边界带强震危险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
地块边界带
地震动力学
强震危险性
鄂尔多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活动地块假说理论框架的提出、发展及未来需关注的科学问题
被引量:
11
3
作者
郑文俊
王庆良
+3 位作者
袁道阳
张冬丽
张竹琪
张逸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5-270,共26页
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中国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运动与变形”的假说,不仅可用于解释中国大陆强震的空间分布,同时基于其理论和定义可将中国大陆划分为6个Ⅰ级活动地块和22个Ⅱ级活动地块。活动地块之间的边界带往往由活动构造带组成,...
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中国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运动与变形”的假说,不仅可用于解释中国大陆强震的空间分布,同时基于其理论和定义可将中国大陆划分为6个Ⅰ级活动地块和22个Ⅱ级活动地块。活动地块之间的边界带往往由活动构造带组成,一般宽约几km至百余km,是强烈地震的多发区。活动地块假说指出,已发生的近100%的8级以上强震、约80%的7级以上强震震中均位于地块边界带上。近年来,中国大陆几次7级以上强震也都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这不仅验证了活动地块假说的理论模型,同时还预测了未来强震就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内某些有利于应力集中的部位。活动地块假说经过近20a的发展,已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其理论框架,奠定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强震预测的理论基础,正推动着强震预测由概率预测向物理预测过渡。但就活动地块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而言,还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回答和解释。众所周知,强震是活动地块边界带特殊构造部位应变逐渐积累、介质突发失稳和能量释放的结果,地震预测的突破性进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理解其整个物理过程的基础之上。因此,以边界带断裂的活动性、现今的变形状态、深浅构造的耦合关系、强震孕育环境及震源物理模型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针对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活动机理与预测的研究,是活动地块理论完善和研究未来关注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活动地块
边界带
构造特征
强震活动
下载PDF
职称材料
GPS水平形变面应变率梯度与强震危险区关系探讨
被引量:
9
4
作者
张晶
武艳强
+1 位作者
刘琦
陈荣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28-835,共8页
全球定位系统(GPS)观测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为获取高精度地壳水平运动和相关的应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应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心提供的1999—2007年GPS水平形变速率观测结果,研究了地壳水平形变面应变率梯度与强震发生的关系,...
全球定位系统(GPS)观测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为获取高精度地壳水平运动和相关的应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应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心提供的1999—2007年GPS水平形变速率观测结果,研究了地壳水平形变面应变率梯度与强震发生的关系,探索了地震中长期预测对强震危险区的判识方法.结果表明,中国大陆2001—2011年发生的大部分MS6.8以上强震,地震地点均位于面应变梯度高-低值过渡区与块体边界带相交汇的部位;GPS面应变率梯度可以作为中长期强震危险区判识的一种方法,与最大剪应变率分布相比,缩小了强震孕育地点的判识范围.文章最后给出了中国大陆地区未来10年或稍长时间的强震危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S面应变梯度
应变率
块体边界带
强震危险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福建地区地块运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
9
5
作者
丁学仁
胡新康
刘序俨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8-61,共4页
为了研究福建地区活动地块边界带的运动及块体内部变形规律,利用5期GPS观测资料(1995、1997、1999、2001、2003年)计算了福建块体的趋势性差异运动年变速率、优势水平运动年速率,以及在区域无整体旋转基准下各GPS测点运动速率。GPS网5...
为了研究福建地区活动地块边界带的运动及块体内部变形规律,利用5期GPS观测资料(1995、1997、1999、2001、2003年)计算了福建块体的趋势性差异运动年变速率、优势水平运动年速率,以及在区域无整体旋转基准下各GPS测点运动速率。GPS网5期观测的不同测点速率随时间序列变化结果显示福建活动块体整体向东南方向运动,而块体内部形变量较小(约1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块体运动
GPS
年变速率
边界带运动
福建地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活动地块的测震学参数中期地震预测应用
被引量:
3
6
作者
薛丁
曹井泉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77-82,共6页
强震的孕育和发生不仅与震中附近构造有关,而且与孕震区所在的整个构造带有关,因此在利用测震学参数异常预测地震时必须考虑整个构造带的地震活动。过去以震中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资料来做测震学参数的异常分析,可能会丢失部分信息。本...
强震的孕育和发生不仅与震中附近构造有关,而且与孕震区所在的整个构造带有关,因此在利用测震学参数异常预测地震时必须考虑整个构造带的地震活动。过去以震中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资料来做测震学参数的异常分析,可能会丢失部分信息。本文进行了地震构造分区和构造单元的划分,以D、C、Mf值和河套断陷边界带的结合为例,对基于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测震学参数预测地震进行了探索,结果对河套断陷边界带发生的4次6级地震预测效果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地块
D、C、Mf值
河套断陷边界带
震中周围地区
地震预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及边界带1∶50万地震构造图编制
被引量:
5
1
作者
雷启云
郑文俊
王银
余思汗
沈旭章
郝明
机构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震局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出处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1期65-74,共10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C1500100)
宁夏自然基金项目(2022AAC03688)联合资助。
文摘
地震构造图是综合反映特定地区地震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水平的基础性图件,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及边界带1∶50万地震构造图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动力学模型与强震危险性研究”项目的一个专题成果。该图以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及边界带为编图范围,参照地震行业有关地震构造图编制标准和数据库标准,在系统收集和整理区域地理信息、地质、活动构造、地震、地球物理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高分辨卫星影像解译,吸收项目最新研究成果,建设了编图所需的基础数据库;通过资料矢量化、地层界线修改、断层修改、图面修饰、图件复核等环节,编制成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及边界带1∶50万地震构造图。该图反映了由银川盆地—贺兰山、弧形构造束、渭河盆地、山西地堑系、河套盆地等活动构造单元组成的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以及相邻地块有关地震构造的最新资料,完善了鄂尔多斯地块及边界带活动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图像,建成了区域地震构造基础数据库。
关键词
鄂尔多斯
活动地块
地块边界带
地震构造图
Keywords
Ordos
active
block
block
boundary
zones
seismotectonic
map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地震动力学模型与强震危险性研究项目及进展
被引量:
6
2
作者
郑文俊
王庆良
陈九辉
张竹琪
郝明
沈旭章
机构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省地球动力作用与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震科学进展》
2020年第4期1-21,共21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1500100)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9QZKK09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90861)共同资助。
文摘
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地区的地震动力学和强震危险性研究,是检验和发展活动地块理论的理想场所。近年来,伴随青藏高原动力学研究视角的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国内外新的地学研究热点。项目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东端、我国重点强震危险区之一的鄂尔多斯活动地块为研究对象,构建活动地块及边界带三维深浅结构和构造变形模式,建立适用于板块内部的强震孕育动力学模型,完善大陆强震孕育和发生的活动地块理论,研发具有物理意义的时间相关强震预测理论模型,提出地震危险性理论预测技术规程。我国科学家20世纪末提出的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的理论,为中国大陆强震危险地点预测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但是如何将该理论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的强震危险性预测研究中,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活动地块运动和变形如何控制边界带强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选择鄂尔多斯活动块为研究的目标区,重点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地块边界带断裂活动习性与强震复发行为;地块及周缘现今三维地壳运动与应变分配;地块及边界带深部结构与深-浅构造耦合;活动地块理论完善与边界带强震危险性研究。项目执行两年来,在几个方面均取得了进展和初步成果,建立了主要边界带断裂强震复发行为模式,获得了地块及周缘不同类型现今三维地壳运动状态,建立了关键区域地块边界带深-浅构造耦合构造模型,开展了边界带强震危险性研究。
关键词
活动地块
地块边界带
地震动力学
强震危险性
鄂尔多斯
Keywords
active
block
block
boundary
zones
earthquake
dynamics
seismic
hazard
Ordos
block
分类号
P315.9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活动地块假说理论框架的提出、发展及未来需关注的科学问题
被引量:
11
3
作者
郑文俊
王庆良
袁道阳
张冬丽
张竹琪
张逸鹏
机构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出处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45-270,共26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7YFC1500100)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2019QZKK0901)
+1 种基金
广东省引进人才创新团队(2016ZT06N3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90861,41774049,41572197,41674051)共同资助。
文摘
由中国科学家提出的“中国大陆强震受控于活动地块运动与变形”的假说,不仅可用于解释中国大陆强震的空间分布,同时基于其理论和定义可将中国大陆划分为6个Ⅰ级活动地块和22个Ⅱ级活动地块。活动地块之间的边界带往往由活动构造带组成,一般宽约几km至百余km,是强烈地震的多发区。活动地块假说指出,已发生的近100%的8级以上强震、约80%的7级以上强震震中均位于地块边界带上。近年来,中国大陆几次7级以上强震也都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这不仅验证了活动地块假说的理论模型,同时还预测了未来强震就发生在活动地块边界带内某些有利于应力集中的部位。活动地块假说经过近20a的发展,已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其理论框架,奠定了中国活动构造与强震预测的理论基础,正推动着强震预测由概率预测向物理预测过渡。但就活动地块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而言,还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回答和解释。众所周知,强震是活动地块边界带特殊构造部位应变逐渐积累、介质突发失稳和能量释放的结果,地震预测的突破性进展需要建立在充分理解其整个物理过程的基础之上。因此,以边界带断裂的活动性、现今的变形状态、深浅构造的耦合关系、强震孕育环境及震源物理模型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针对活动地块边界带强震活动机理与预测的研究,是活动地块理论完善和研究未来关注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科学问题。
关键词
中国大陆
活动地块
边界带
构造特征
强震活动
Keywords
China
mainland
active-tectonic
block
active
boundary
zone
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strong
earthquake
activity
分类号
P315.2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GPS水平形变面应变率梯度与强震危险区关系探讨
被引量:
9
4
作者
张晶
武艳强
刘琦
陈荣华
机构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出处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28-835,共8页
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项目(2012BAK19B01-2)资助
文摘
全球定位系统(GPS)观测和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为获取高精度地壳水平运动和相关的应用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应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心提供的1999—2007年GPS水平形变速率观测结果,研究了地壳水平形变面应变率梯度与强震发生的关系,探索了地震中长期预测对强震危险区的判识方法.结果表明,中国大陆2001—2011年发生的大部分MS6.8以上强震,地震地点均位于面应变梯度高-低值过渡区与块体边界带相交汇的部位;GPS面应变率梯度可以作为中长期强震危险区判识的一种方法,与最大剪应变率分布相比,缩小了强震孕育地点的判识范围.文章最后给出了中国大陆地区未来10年或稍长时间的强震危险区.
关键词
GPS面应变梯度
应变率
块体边界带
强震危险区
Keywords
GPS
plane
strain
gradient
strain
rate
block
boundary
zone
strong
earthquake
risk
area
分类号
P315.725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福建地区地块运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
9
5
作者
丁学仁
胡新康
刘序俨
机构
福建省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
出处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8-61,共4页
文摘
为了研究福建地区活动地块边界带的运动及块体内部变形规律,利用5期GPS观测资料(1995、1997、1999、2001、2003年)计算了福建块体的趋势性差异运动年变速率、优势水平运动年速率,以及在区域无整体旋转基准下各GPS测点运动速率。GPS网5期观测的不同测点速率随时间序列变化结果显示福建活动块体整体向东南方向运动,而块体内部形变量较小(约1mm/a)。
关键词
块体运动
GPS
年变速率
边界带运动
福建地区
Keywords
block
movement
,
GPS
network
,
annual
velocity,
movement
of
boundary
zone
,
Fujian
area
分类号
P227 [天文地球—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
P315.725 [天文地球—测绘科学与技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活动地块的测震学参数中期地震预测应用
被引量:
3
6
作者
薛丁
曹井泉
机构
内蒙古自治区地震局
出处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z1期77-82,共6页
基金
"十五"中国地震局科技攻关项目"强地震中期预测方法研究"(1000501-05-01)
文摘
强震的孕育和发生不仅与震中附近构造有关,而且与孕震区所在的整个构造带有关,因此在利用测震学参数异常预测地震时必须考虑整个构造带的地震活动。过去以震中周围地区的地震活动资料来做测震学参数的异常分析,可能会丢失部分信息。本文进行了地震构造分区和构造单元的划分,以D、C、Mf值和河套断陷边界带的结合为例,对基于活动地块边界带的测震学参数预测地震进行了探索,结果对河套断陷边界带发生的4次6级地震预测效果很好。
关键词
活动地块
D、C、Mf值
河套断陷边界带
震中周围地区
地震预测
Keywords
Active
tectonic
block
D
C
Mf
value
Hetao
fault
basin
boundary
zone
Tectonic
area
of
epicenter
Earthquake
prediction
分类号
P315.75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及边界带1∶50万地震构造图编制
雷启云
郑文俊
王银
余思汗
沈旭章
郝明
《地震科学进展》
2024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鄂尔多斯活动地块边界带地震动力学模型与强震危险性研究项目及进展
郑文俊
王庆良
陈九辉
张竹琪
郝明
沈旭章
《地震科学进展》
2020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活动地块假说理论框架的提出、发展及未来需关注的科学问题
郑文俊
王庆良
袁道阳
张冬丽
张竹琪
张逸鹏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GPS水平形变面应变率梯度与强震危险区关系探讨
张晶
武艳强
刘琦
陈荣华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福建地区地块运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丁学仁
胡新康
刘序俨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
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基于活动地块的测震学参数中期地震预测应用
薛丁
曹井泉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