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4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用化肥对黑土地区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97
1
作者 梁文举 张万民 +1 位作者 李维光 段玉玺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37-240,共4页
本文针对玉米生长期内施用化肥对东北黑土地区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共获得 14科、16属 ,其中头叶科 (Cephalobidae)、小杆科 (Rhabditidae)、真滑刃属 (Aphelenchus)、垫刃属 (Tylenchus)为优势科 /属。线虫总数... 本文针对玉米生长期内施用化肥对东北黑土地区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共获得 14科、16属 ,其中头叶科 (Cephalobidae)、小杆科 (Rhabditidae)、真滑刃属 (Aphelenchus)、垫刃属 (Tylenchus)为优势科 /属。线虫总数在取样日期和处理之间存在着极显著差异 (p <0 .0 1)。应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分析比较了施肥和不施肥试验小区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分布规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长期 化肥 土壤线虫 群落组成 多样性 黑土地区
下载PDF
世界三大黑土区水土流失与防治比较分析 被引量:61
2
作者 范昊明 蔡强国 +1 位作者 陈光 崔明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87-393,共7页
论文首先明晰了黑土及黑土区的概念与范围界定,将中国东北黑土区分为典型黑土区与黑土区两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对世界三大黑土区在成土条件,开发利用过程、水土流失及水土流失防治模式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在自然条件... 论文首先明晰了黑土及黑土区的概念与范围界定,将中国东北黑土区分为典型黑土区与黑土区两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对世界三大黑土区在成土条件,开发利用过程、水土流失及水土流失防治模式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比较分析认为:在自然条件上虽然三大黑土区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我国东北黑土区由于地势起伏相对较大,更易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国外两大黑土区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比我国黑土区相对早一些,大规模的农业开垦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是世界三大黑土区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国外两大黑土区主要以风蚀为主,我国东北黑土区则是以水蚀为主,但风蚀面积也较大;国外两大黑土区在耕作制度、土地使用政策、水土保持资金投入、水土保持宣传教育及科学试验等方面已经采取了相对有效的措施,我国在这些方面还相对滞后。通过对国外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的借鉴与思考,提出了我国东北黑土区在水土流失防治方面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与防治 黑土区 比较分析 世界 中国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冻融侵蚀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47
3
作者 张科利 刘宏远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7-24,共8页
冻融侵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之一,冻融交替通过改变土壤性质和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导致剧烈的水土流失。为明晰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为未来东北黑土区冻融侵蚀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现有研究,分析了冻融作用对土壤侵... 冻融侵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类型之一,冻融交替通过改变土壤性质和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导致剧烈的水土流失。为明晰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为未来东北黑土区冻融侵蚀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现有研究,分析了冻融作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总结了冻融侵蚀相关影响因素和过程机制。文中指出:冻融导致土壤容重和孔隙比变化,整体上表现为冻融导致疏松的土壤变得相对紧实,而紧实的土壤变得相对疏松;冻融导致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降低,但当土壤处于中等含水量条件下会出现冻融后团聚体稳定性增大的现象;冻融降低土壤多种力学强度;冻融改变土壤水分特征。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冻融后土壤可蚀性增大,且正融土最易受到侵蚀。在综述的基础上,笔者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未来东北黑土区冻融侵蚀研究的重点方向和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作用 土壤侵蚀 研究进展 东北黑土区
下载PDF
黑土区不同林龄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2
4
作者 范瑞英 杨小燕 +2 位作者 王恩姮 邹莉 陈祥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3-68,共6页
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以21、30、40和52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典型黑土区0~20cm土层范围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的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培养168h时,落叶松人工林地上层(0~10cm)和下层(10~20cm)土壤的... 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以21、30、40和52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典型黑土区0~20cm土层范围内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的多样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培养168h时,落叶松人工林地上层(0~10cm)和下层(10~20cm)土壤的微生物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41~1.40和0.20~0.69,且均随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大。2)落叶松人工林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随林龄的增加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即52a>40a>30a>21a,且上层土壤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高于下层。上层和下层土壤的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25和6~14、2.55~3.12和1.83~2.62、0.89~0.95和0.76~0.91、4.22~9.49和2.52~6.18。3)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对6类碳源的利用率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大,且碳水类、多聚物类和胺类是导致上层土壤微生物代谢差异的敏感碳源,碳水类、羧酸类和胺类是导致下层土壤微生物代谢差异的敏感碳源。4)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标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性极为密切。可以认为,随着林龄的增加,落叶松人工林微生物功能多样性逐渐提高,这为进一步揭示其林地土壤质量的演变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松人工林 林龄 黑土区 土壤微生物群落 功能多样性
下载PDF
黑土区耕地地力综合评价研究 被引量:28
5
作者 侯伟 张树文 +1 位作者 李晓燕 张惠琳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CSCD 2005年第1期43-46,共4页
耕地地力的变化对粮食生产、生产力等具有重要的影响,黑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土壤资源,黑土耕地面积占东北区总耕地面积的18 08%,但常年粮食总产量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28 1%,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 8%,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但是由于掠夺式... 耕地地力的变化对粮食生产、生产力等具有重要的影响,黑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土壤资源,黑土耕地面积占东北区总耕地面积的18 08%,但常年粮食总产量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28 1%,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 8%,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但是由于掠夺式的经营,导致黑土不断退化。在分析了德惠市耕地地力等级评价因子的基础上,利用RS和GIS建立了耕地资源数据库,确定了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耕地地力的评价,最后利用耕地地力综合评价等级指数确定耕地的级别,为黑土区耕地退化治理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图1,表1,参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地力 黑土区 地力评价 等级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研究进展 被引量:39
6
作者 崔明 蔡强国 范昊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8-32,共5页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粮食生产能力及可持续性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近年来,日趋剧烈的水土流失,引起黑土功能的严重退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种调查和防治工作正在火热开展,所以我们需要对已有的工作进行全面...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粮食生产能力及可持续性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近年来,日趋剧烈的水土流失,引起黑土功能的严重退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种调查和防治工作正在火热开展,所以我们需要对已有的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作者主要从黑土区土壤侵蚀的危害、影响因素以及侵蚀机理三个大的方面分别进行总结论述,希望对黑土区今后的土壤侵蚀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土壤侵蚀 小流域 侵蚀机理
下载PDF
雨型对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5
7
作者 温磊磊 郑粉莉 +1 位作者 杨青森 沈海鸥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84-1091,共8页
降雨雨型对土壤侵蚀过程有重要的影响,也是当前土壤侵蚀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野外原位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设计了次降雨中平均降雨强度、总降雨量相同的4种不同降雨雨型(均匀型:降雨强度为60mm/h;峰值型:降雨强度分布为30-90-60mm... 降雨雨型对土壤侵蚀过程有重要的影响,也是当前土壤侵蚀研究的热点之一。通过野外原位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设计了次降雨中平均降雨强度、总降雨量相同的4种不同降雨雨型(均匀型:降雨强度为60mm/h;峰值型:降雨强度分布为30-90-60mm/h;延迟型:降雨强度分布为60-30-90mm/h;减弱型:降雨强度分布为90-60-30mm/h),研究降雨雨型变化对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各雨型条件下休闲坡耕地径流总量的大小顺序为延迟型〉减弱性〉均匀型〉峰值型,而土壤侵蚀总量的大小顺序为减弱型〉均匀型〉延迟型〉峰值型。延迟型雨型的坡面径流总量是其它雨型的1.02-1.45倍,减弱型降雨的侵蚀总量分别是均匀型、延迟型和峰值型的1.03、1.36和2.68倍。同一雨强在不同降雨雨型中出现的位置不同,其产生的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对坡面总径流量、总侵蚀量的贡献率也不同,分布在降雨雨型起始位置的雨强对坡面径流量的贡献率最小;除30mm/h降雨强度外,分布在降雨雨型起始位置的雨强对坡面侵蚀的贡献率最大。研究还发现,试验设计中减弱型降雨雨型与东北黑土区夏季主要侵蚀雨型特点类似,是造成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相对严重的主要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蚀性雨型 人工模拟降雨 土壤侵蚀 原位试验 坡耕地
原文传递
黑土区水田化肥氮去向的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韩晓增 王守宇 +1 位作者 宋春雨 乔云发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11期1859-1862,共4页
选取东北北部黑土地区水稻生产上施氮量、施肥方法和主要氮肥品种 (尿素 )为参数 ,采用示踪元素微区法和常规尿素小区法 ,连续 2年系统地研究了水田化肥氮的去向 .结果表明 ,化肥氮 2 2 .2 %~4 6 .1%进入了水稻体内 ,平均为 37.7% ,当... 选取东北北部黑土地区水稻生产上施氮量、施肥方法和主要氮肥品种 (尿素 )为参数 ,采用示踪元素微区法和常规尿素小区法 ,连续 2年系统地研究了水田化肥氮的去向 .结果表明 ,化肥氮 2 2 .2 %~4 6 .1%进入了水稻体内 ,平均为 37.7% ,当年进入土壤中的残留氮 12 .7%~ 2 5 .4 % ,氨挥发为 8.8%~17.2 % .作物对化肥氮的利用高低决定于施氮方法 ,化肥氮深施、混施均比表层施用利用率高 ,低施肥量化肥氮利用率比高施肥量利用率高 .土壤残留量与施肥方法有关 ,深施和高施氮量均增加土壤残留 .15N试验证明 ,由于东北北部黑土比较粘重和土体构型的原因 ,在土层深度为 80cm以下未检测出土壤残留化肥氮 ,示踪试验和小区试验证明 ,化肥氮的激发效应 (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水田 化肥氮
下载PDF
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壤风蚀环境分析 被引量:33
9
作者 杨新 郭江峰 +1 位作者 刘洪鹄 刘宝元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3-448,共6页
根据1951~2000年的日平均风速、气温和降水数据以及1980~2000年的沙尘暴资料,分析东北典型黑土区的风蚀环境。结果表明,东北典型黑土区6个气象站点1~5月平均气温50年来显著升高,1~5月总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嫩江年大风日数1... 根据1951~2000年的日平均风速、气温和降水数据以及1980~2000年的沙尘暴资料,分析东北典型黑土区的风蚀环境。结果表明,东北典型黑土区6个气象站点1~5月平均气温50年来显著升高,1~5月总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趋势。嫩江年大风日数1980年以来比1950~1960年多,年沙尘暴日数也有所上升,土壤风蚀环境趋于严重;哈尔滨等5地风蚀环境减弱。典型黑土区土壤风蚀环境在整个东北地区处于中等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风蚀环境
下载PDF
降雨侵蚀过程中黑土团聚体流失特征 被引量:32
10
作者 卢嘉 郑粉莉 +1 位作者 安娟 李桂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264-2273,共10页
坡面侵蚀过程中土壤团聚体流失可直接反映土壤团聚体的破碎程度以及雨滴打击和径流搬运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侵蚀过程中黑土坡面土壤团聚体流失特征。试验处理包括黑土区常见的2个侵蚀性降雨(50、100mm/h降雨强度)... 坡面侵蚀过程中土壤团聚体流失可直接反映土壤团聚体的破碎程度以及雨滴打击和径流搬运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降雨侵蚀过程中黑土坡面土壤团聚体流失特征。试验处理包括黑土区常见的2个侵蚀性降雨(50、100mm/h降雨强度)和2个坡度(5°和7.5°)以及2种地面处理(裸露休闲和秸秆覆盖)。结果表明:裸露休闲处理下径流含沙量是秸秆覆盖处理的27.5—141.3倍,且不同处理下含沙量最大值均出现在降雨初期。覆盖秸秆与无覆盖试验处理下土壤团聚体流失均以<0.25 mm微团聚体为主。秸秆覆盖试验处理下泥沙中<0.25 mm微团聚体流失量占团聚体流失总量的34.5%—56.8%,而在裸露休闲处理下其值达到82%以上。秸秆覆盖处理下的各粒级团聚体流失量较裸露休闲试验处理减少了33.3%以上,其中差异最明显的是≥1 mm粒级团聚体与<0.25 mm微团聚体,二者分别较裸露休闲处理减少了43.1%—96.4%和99.0%以上。秸秆覆盖处理下的0.25—2 mm粒级团聚体流失比例较裸露休闲处理明显增加。秸秆覆盖试验处理下流失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是裸露休闲处理的1.5—2.9和1.7—2.0倍;而秸秆覆盖处理下的平均重量比表面积(MWSSA)和分形维数(D)较裸露休闲处理分别减少了26.2%—32.9%和5.1%—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降雨 降雨侵蚀过程 团聚体流失 黑土区
下载PDF
秸秆覆盖对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31
11
作者 杨青森 郑粉莉 +3 位作者 温磊磊 耿晓东 安娟 王彬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共5页
利用野外原位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对东北黑土区坡面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1个施肥水平(纯N为150kg/hm2;纯P为75kg/hm2),3个秸秆覆盖度(翻耕裸露,低覆盖2kg/m2,高覆盖4kg/m2),1个降雨强度(90mm/h,降雨历时60min... 利用野外原位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秸秆覆盖对东北黑土区坡面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1个施肥水平(纯N为150kg/hm2;纯P为75kg/hm2),3个秸秆覆盖度(翻耕裸露,低覆盖2kg/m2,高覆盖4kg/m2),1个降雨强度(90mm/h,降雨历时60min)和1个坡度(5°),试验小区长10m,宽1m。研究结果表明,低秸秆覆盖与翻耕裸露处理相比,坡面的径流量和侵蚀产沙量分别减少了87%和99.86%;在高秸秆覆盖条件下,坡面不产生径流。低秸秆覆盖条件下,径流中的NO3-—N和PO34-—P的浓度分别是翻耕裸露处理的5.52倍和4.25倍,但NO3-—N和PO34-—P的流失量与翻耕裸露处理基本相同。同样,低秆覆盖条件下侵蚀泥沙中NO3-—N和PO43-—P的含量分别是翻耕裸露处理的4.38倍和2.93倍,但NO3-—N和PO43-—P的流失量与翻耕裸露处理相比分别减少了99.3%和99.6%。因此,在东北黑土区选取适宜的秸秆覆盖量对保护耕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黑土区 秸秆覆盖 土壤侵蚀 养分流失
下载PDF
生物炭对不同坡度坡耕地土壤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26
12
作者 魏永霞 王鹤 +1 位作者 吴昱 刘慧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31-240,共10页
在3种地形坡度条件下,开展了施加生物炭后连续两年的土壤水动力学效应试验研究,探究不同坡度坡耕地施加生物炭当年和次年对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比水容量、非饱和导水率K(h)和非饱和扩散率D(θ)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 在3种地形坡度条件下,开展了施加生物炭后连续两年的土壤水动力学效应试验研究,探究不同坡度坡耕地施加生物炭当年和次年对土壤水分常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比水容量、非饱和导水率K(h)和非饱和扩散率D(θ)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当年和次年均使土壤田间持水率和饱和含水率增大,且随坡度增加其增率变大,生物炭因子两年内对土壤水分常数的影响显著(P <0. 015),而坡度因子影响不显著(P> 0. 05),即生物炭因子作用更明显;施用生物炭两年内,在各个土壤吸力条件下土壤含水率均增大,土壤持水性增强,且同地形坡度呈正相关关系、同年限呈负相关关系;生物炭在两年内均增大土壤比水容量,使其供水能力加强,最大增量1. 830 207×10^(-3)cm^3/cm^4;地形坡度对K(h)无明显影响,但施加生物炭可使K(h)增大,土壤导水性增强,2016、2017年K(h)最高分别增加239. 61%、164. 04%;施加生物炭可降低D(θ),抑制土壤水分的水平运动,随地形坡度增加抑制效果增强。生物炭施用当年对各土壤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大于施用次年。研究结果可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农业水土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生物炭 不同坡度 黑土区 土壤水动力学参数 后效应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水力侵蚀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3
作者 王计磊 李子忠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89-397,共9页
水力侵蚀是我国东北黑土区主要土壤侵蚀类型,为更加有效地防治黑土区水力侵蚀,保护当地生态安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涉及到黑土区水力侵蚀发生机理、影响因素、预测预报技术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取得了可观... 水力侵蚀是我国东北黑土区主要土壤侵蚀类型,为更加有效地防治黑土区水力侵蚀,保护当地生态安全,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我国学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涉及到黑土区水力侵蚀发生机理、影响因素、预测预报技术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取得了可观成果。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东北黑土区水力侵蚀的研究成果,认为目前黑土区水力侵蚀研究较为全面、深入,但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领域:水力侵蚀机理的定量化研究、水力侵蚀效应系统评价研究、黑土区水力侵蚀预测预报研究和黑土区水力侵蚀综合防治体系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坡面侵蚀 影响因素 效应评价
下载PDF
秸秆生物炭对黑土区坡耕地生产能力影响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23
14
作者 吴昱 赵雨森 +2 位作者 刘慧 王艳阳 冯鼎锐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47-256,共10页
采用径流小区试验,选取不施用生物炭(CK)、生物炭施用量25 t/hm^2(T1)、50 t/hm^2(T2)、75 t/hm^2(T3)和100 t/hm^2(T4)5个处理,分析生物炭施用量对土壤理化性质、持水能力、水土保持效应、节水增产效应等能够反映土地生产能力的指标的... 采用径流小区试验,选取不施用生物炭(CK)、生物炭施用量25 t/hm^2(T1)、50 t/hm^2(T2)、75 t/hm^2(T3)和100 t/hm^2(T4)5个处理,分析生物炭施用量对土壤理化性质、持水能力、水土保持效应、节水增产效应等能够反映土地生产能力的指标的影响,建立基于Gumbel Copula函数的不同生物炭施用量下黑土区坡耕地生产能力评价模型,结果表明: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增大,养分分布更为均匀,土壤有效P、速效K、pH值和有机质含量呈线性递增趋势,土壤铵态N含量呈指数增长;土壤饱和含水率、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和有效水最大含量均与生物炭施用量正相关,且高施炭量处理对于土壤水分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低施炭量处理;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年径流深和土壤侵蚀量均呈线性递减,减流率和减沙率均呈对数函数递增,而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则先增后减,呈抛物线型变化。基于Gumbel Copula函数计算的土地生产能力评价结果较为理想,计算的土地生产能力指数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呈"S型"曲线递增,土壤理化性质、持水能力和水土保持效应指数均呈线性递增,而节水增产效应指数则呈抛物线型先增后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生物炭 黑土区 土地生产能力 Gumbel COPULA函数 熵权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农林复合土壤效应 被引量:22
15
作者 赵斯 赵雨森 +2 位作者 王林 王敏 夏志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68-70,共3页
以黑土区小黑杨—大豆、长白落叶松—大豆和红皮云杉—大豆农林复合系统及大豆纯农地土壤为对象,通过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有机质、N、P、K等指标的测定与分析,对比研究了不同农林复合模式对黑土区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养分环境的影响。结... 以黑土区小黑杨—大豆、长白落叶松—大豆和红皮云杉—大豆农林复合系统及大豆纯农地土壤为对象,通过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有机质、N、P、K等指标的测定与分析,对比研究了不同农林复合模式对黑土区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养分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能够显著改善黑土区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增加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和C/N。其中以小黑杨—大豆模式效果最好,土壤含水量可达41.20%,总孔隙度和土壤密度分别为60.60%、1.02g/cm3,CP/NCP高于大豆纯农地,且该模式在提高土壤有机质、水解氮及有效磷质量分数方面最为突出;长白落叶松—大豆和红皮云杉—大豆模式的速效钾质量分数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农林复合 土壤水分 土壤养分 土壤效应
下载PDF
黑土区土壤侵蚀厚度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及其评价 被引量:20
16
作者 刘慧 魏永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288-296,共9页
为了研究黑土区土壤侵蚀厚度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人为剥离黑土表层0、5、10、15、20、25和30 cm土壤以模拟侵蚀厚度不同的耕层土壤,分析土壤侵蚀厚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大豆生物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并对TOPSIS(... 为了研究黑土区土壤侵蚀厚度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人为剥离黑土表层0、5、10、15、20、25和30 cm土壤以模拟侵蚀厚度不同的耕层土壤,分析土壤侵蚀厚度对土壤理化性质、大豆生物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并对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模型进行改进,用于评价侵蚀厚度不同的土壤的土地生产力。结果表明:土壤全N、碱解N、全P、速效P、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田间持水率均随侵蚀厚度的增加而递减,土壤容重随侵蚀厚度的增加而递增。土壤侵蚀厚度对大豆生长有显著影响,随着侵蚀厚度的增加,大豆减产率呈"S型"曲线递增,产量、耗水量呈"Z型"曲线递减,水分利用效率呈指数曲线关系递减。改进的TOPSIS模型对不同侵蚀厚度下土地生产力的评价结果较为理想,计算的土地生产力指数随土壤侵蚀厚度的变化呈"Z型"曲线,与大豆产量的变化趋势相同,且二者呈指数函数关系,决定系数达0.996,均方根误差为0.65。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区土壤侵蚀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农作物 黑土区 土地生产力 TOPSIS模型改进 评价
下载PDF
^(137)Cs和^(210)Pb_(ex)示踪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对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方海燕 盛美玲 +1 位作者 孙莉英 蔡强国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856-1862,共7页
通过在野外28.5 hm2的坡耕地上采集土壤样品,定量评价了利用137Cs和210Pbex研究土壤有机碳(SOC)动态的潜力,以探讨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农耕地土壤137Cs、210Pbex和SOC在平面和垂直深度上均具有相似的分布特... 通过在野外28.5 hm2的坡耕地上采集土壤样品,定量评价了利用137Cs和210Pbex研究土壤有机碳(SOC)动态的潜力,以探讨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农耕地土壤137Cs、210Pbex和SOC在平面和垂直深度上均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在平面上,尽管受土壤侵蚀沉积的影响,137Cs、210Pbex面积活度及SOC储量变异很大,但它们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在垂直断面上,侵蚀区137Cs、210Pbex和SOC在0~25 cm耕层内分布均匀,25 cm以下放射性活度减小,SOC含量也相应下降;沉积区0~100 cm深度上137Cs和210Pbex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分布规律,SOC也具有类似的变化特征.农耕地SOC与137Cs、210Pbex呈显著线性相关,表明它们在黑土区农耕地上具有相似的物理运移特征,137Cs和210Pbex可直接用来定量评价黑土侵蚀下SOC的时空分布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土壤有机碳 黑土区 坡耕地
原文传递
施肥与灌溉对黑土区稻田氮素渗漏淋溶的影响 被引量:19
18
作者 石敏 肖伟华 +1 位作者 王春梅 郝彩莲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2-49,共8页
为明确东北黑土区稻田土壤氮素渗漏规律,在典型黑土区开展了基于农田水平衡的小区试验,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和施氮水平条件下稻田土壤渗漏水中三氮浓度变化情况,并结合农田水平衡方程计算出了不同水肥条件下的氮素淋失总量。结果表明,渗... 为明确东北黑土区稻田土壤氮素渗漏规律,在典型黑土区开展了基于农田水平衡的小区试验,分析了不同灌溉方式和施氮水平条件下稻田土壤渗漏水中三氮浓度变化情况,并结合农田水平衡方程计算出了不同水肥条件下的氮素淋失总量。结果表明,渗漏水中铵态氮、硝态氮和总氮浓度与施氮量呈正相关关系,控制灌溉和浅湿灌溉分别可以减少硝态氮渗漏浓度11.89%和14.15%;常规灌溉方式下每公顷每增加1kg施氮量(折合成纯氮),氮素淋失量增加0.117 5kg,控制灌溉和浅湿灌溉则分别增加0.035 9kg和0.055 7kg;在水稻全生育期,控制灌溉氮素淋失总量最小,平均为4.51kg/hm2,约是常规灌溉的1/3、浅湿灌溉的1/2。综合分析认为,浅湿灌溉是适用性更高的灌溉方式,理论合理施肥量为137.3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水稻田 氮素 渗漏淋溶 水肥管理
下载PDF
秸秆覆盖对东北黑土区坡耕地产流产沙及氮磷流失的阻控 被引量:18
19
作者 李飞 韩兴 +3 位作者 马秀兰 王玉军 宋天琪 王永永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7-42,共6页
为揭示秸秆覆盖对东北黑土区坡耕地产流产沙及氮磷流失的阻控,通过田间试验,探讨秸秆覆盖模式下,玉米生育期对不同坡度试验小区径流、泥沙和氮磷流失的阻控效果。结果表明:随着耕地坡度的增加,地表径流量、土壤及氮磷流失量逐渐增加。... 为揭示秸秆覆盖对东北黑土区坡耕地产流产沙及氮磷流失的阻控,通过田间试验,探讨秸秆覆盖模式下,玉米生育期对不同坡度试验小区径流、泥沙和氮磷流失的阻控效果。结果表明:随着耕地坡度的增加,地表径流量、土壤及氮磷流失量逐渐增加。玉米种植条件下,地表径流量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土壤流失量与降雨量不相关。秸秆覆盖模式对土壤流失的阻控效果均为随坡度的降低,阻控率增加,秸秆覆盖对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阻控率均超过90%。土壤中氮素流失以溶解态氮为主,溶解态氮占总氮的60%以上;磷素流失以颗粒态磷为主,颗粒态磷占总磷的80%以上。秸秆覆盖对土壤中总氮、总磷阻控率均超过85%,对于控制水土流失和降低面源污染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覆盖 黑土区 坡耕地 地表径流 氮磷流失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荒地开垦种稻后土壤养分及pH值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6
20
作者 迟美静 侯玮 +5 位作者 孙莹 范庆锋 虞娜 邹洪涛 安晶 张玉玲 《土壤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46-551,共6页
以东北黑土区荒地(0年,为对照土壤,原始自然草甸植被)和不同开垦年限(12年、25年、35年、45年、62年和85年)稻田(地形、种植制度、施肥和水分管理等大致相同)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荒地开垦种稻后土壤养分及土壤p H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 以东北黑土区荒地(0年,为对照土壤,原始自然草甸植被)和不同开垦年限(12年、25年、35年、45年、62年和85年)稻田(地形、种植制度、施肥和水分管理等大致相同)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荒地开垦种稻后土壤养分及土壤p H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开垦种稻年限的延长,土壤有机碳含量大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种稻85年时,0~20 cm和20~4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低于荒地(P<0.05),下降幅度分别为19.93%和25.51%,年下降率分别为0.09 g kg^(-1) yr-1和0.10 g kg^(-1)yr-1。土壤全氮、全磷含量随种稻年限延长大体呈下降趋势,种稻85年时,0~20 cm、20~40 cm和40~6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分别下降了33.83%、41.31%和33.07%,土壤全磷含量分别下降了17.76%、21.71%和21.83%。0~20 cm土壤碱解氮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20~40 cm和40~60 cm土壤碱解氮含量在种稻25年间和25~45年间呈下降的趋势。土壤速效磷含量呈波动变化,但以增加为主。土壤速效钾含量大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土壤p H值随种稻年限延长呈缓慢上升趋势,以20~60 cm土壤p H上升最为明显。因此,东北黑土区荒地开垦种稻后土壤由酸性趋于中性发展,土壤酸度得到改善,但土壤肥力明显下降,应注重有机碳的补充及氮磷钾肥的适量施用,以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区 开垦年限 稻田土壤 土壤养分 土壤PH值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